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第一篇】

一堂好课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在一节课开始的短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导课起着重要作用;当然,完善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给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因此,精心设计导课和结课这两个教学环节,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巩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导课的方法

1、漫画导入法。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而不同年龄时期的乐趣,产生于不同的感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进入中学,从心理特征来看,多处于少儿时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枯燥、甚至厌倦。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利用有利的一面,转化不利的因素,采用巧妙设计,变换形式,激发兴趣。利用精彩的漫画开头,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对于“软体动物”一节中所介绍的河蚌,同学们不太了解,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也感到乏味。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将“鹬蚌之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绘成漫画,展示给学生,由学生讲述这一故事。同学们感到非常新奇,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1.为什么蚌能将鸟最紧紧夹住,它靠什么结构?2.蚌壳长时间关闭会不会憋死,它靠什么呼吸?3.珍珠是怎么形成的?4.蚌壳很硬为什么称之为软体动物?5.软体动物有何主要特征?还有哪些种类?6.软体动物有何经济价值?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了,积极看书,认真思考,热烈讨论,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2、实验导入法。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初中生物学,主要学习感性的、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基础知识。用观察与实验导入新课,充分利用了直观教学手段,不仅生动具体,把学生对生物现象观察的兴趣引导到对生物学理论的学习上来,而且这种直观的感受与抽象的思维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形成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新课导入,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3、诗歌导入法。在教学设计中,新课的导语至关重要。有时运用小诗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牵引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生物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适当运用小诗歌辅助生物课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

“施教之法,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新奇的导课,可激趣,催思,挑疑,生情,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探究之中,艺术性的导课,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的情趣,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导入设计在知识深度上必须具有可行性,在实施教学目标上要把握方向性,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引导性、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结课的方法

以精炼的语言,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结课,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识结构中的过程。完善、精要的开头和结尾,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

1、归纳法。结束后,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此法可由教师来做,也可引导学生来做或师生共同归纳。

2、前后照应法。写作文讲究前后照应,我们不妨把这一理念应用到生物教学中去。生物课堂教学,应使首尾衔接自然。前后呼应有序,力争达到首是首,尾是尾,不偏不倚,浑然一体的境界,从而可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也能给学生以不小的惊喜。另外,还应处理好这堂课尾与下节课首的衔接与呼应。

3、练习巩固法。课堂结束或部分教学内容结束时,都可以适时安排学生的达标巩固和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又可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及时反馈,从而获得下面或下节课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法的调整信息。达标巩固包括实验操作、习题训练,也可以让学生讨论比较,做题组测验、解题竞赛,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练习。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第二篇】

1.学会本课的3个一类字,认识1个二类字。

2.了解4个成语故事的内容,知道这4个成语的内在含义。

3.激发学生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成语、研究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一类字,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

教学准备

成语故事书、成语词典、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四个成语,都是什么呢?(刻舟求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完璧归赵、狐假虎威),说一说这些成语的含义。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四个成语。

二、认读成语

(自相矛盾、掩耳盗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愚公移山)

1.自由认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领读。(声音洪亮)

3.齐读。

三、讲成语故事,理解成语意思

1.根据预习情况,请学生讲成语故事,任选一个成语即可,其他的同学还可以进行补充。

2.根据所讲故事,总结理解成语含义。

(1)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4)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盗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3.谁能说一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区别。

4.课件出示填空题。

(1)我们做事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应该有( )的精神。

(2)如果不去努力,只会用谎言自欺,就是( )。

(3)心里太多想法了,一下子想读书,一下子想去打工,( ),不知道如何是好啊。

(4)由于他们两人不肯合作,结果把大好机会白白地送给对手,真是( )啊!

(5)我等妈妈出去了,偷偷地开了电脑来玩,没想到( ),爸爸却提前回来了,抓了我个现形。

四、自主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矛、盾、掩、盗”。书写、扩词。学完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测。

2.指导书写“矛、盾”,让同学们讲一讲哪个字容易写错,强调“矛”的字形,注意撇不要落下。

五、课后练习

1.成语接龙:

愚公移山―山穷水尽―尽人皆知―知书达理

伯乐相马―马到成功―功败垂成―成竹在胸

掉以轻心―心直口快―快马加鞭―鞭长莫及

2.成语扩展。

(1)阅读课后的成语,想一想这样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

(2)看看老师带来了哪些成语朋友。

课件出示:

有人物的成语:

叶公好龙 塞翁失马 毛遂自荐 孟光举案

有反义词的成语:

七上八下 颠倒黑白 颠来倒去 是非分明

有动物的成语:

狐假虎威 马到成功 鸡鸣狗盗 狗急跳墙

六、总结

同学们,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妙趣横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七、作业

1.书写一类生字。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愚公移山 (长矛) 鹬蚌相争,

自相矛盾 (盾牌) 渔翁得利。

掩耳盗铃 (掩盖)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成语故事》的第二课时。本课一共有八个成语组成,其中有两个八字的成语,其余的都是四字成语。个别成语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接触,比如“愚公移山、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充分的课前预习,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在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本课的成语故事,所以在课上讲成语故事的时候,学生积极踊跃,抢着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回答问题而失落、生气。当其他学生讲成语故事的时候,他们听得特别认真,时不时还会补充。通过成语故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成语的含义。本课的教学难点就这样突破了。

2.相信学生,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本课的生字学习是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的,通过借助书中拼音、字典、工具书来自主完成。这节课一共需要学习四个生字,“矛、盾、掩、盗”。字的音、形、义,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掌握,教师只需要课堂检测就可以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就节省了课堂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多讲一些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学生比较容易弄混淆,就可以多做讲解,多做练习,来帮助学生区别,以便正确使用。

3.课外拓展,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兴趣。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拓展了很多的课外知识,比如带有人物的成语、带有动物的成语。学生非常乐意接受,兴趣盎然。同时,有些学生还可以列举出其他这样的成语,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成语的积极性。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第三篇】

首先,“引导”要恰当。小学生的思维受年龄及生活阅历的限制,往往不会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实施恰当的引导。

1.在教学的关键之处加以引导。突出教学的重点,分散难点。例如教学正反比例概念时,引导学生找出他们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既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2.在抽象概括之处加以引导。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而小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如教学正比例概念时,通过两个实际例子先引导学生分析每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再比较两个例子不同的两种关联的量,在变化时有什么共同点,然后抽象、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抽象、概括,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成正比例关系。

3.在知识内在联系处加以引导。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新旧知识联系处加以引导,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为学生理解新知识奠好基、辅好路。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依照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把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其次,在“引导”中激发“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不仅要给学生指点思维的方向,更要创设使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发”意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浓厚兴趣。

1.设疑。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如一位教师教《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后,要求学生讨论;“鹬、蚌被渔人捉去之后,它们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呢?”同学们思考后,有的说它们互相埋怨;有的说它们怎样后悔;有的说他们怎样逃走等。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很浓。

2.制错。就是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出示错例,让学生讨论,教师分析出错原因,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如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出示错例;54之后,要求学生改错,分析错误原因。

3.创难。教师在某节课或某段知识讲解前提出难题,把它做为学习目标。学生有了学习目标,就能经常保持一种学习未完成感,“探究”之积极性就很高。

4.求变。就是教师通过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改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形式,调整和组合已有的知识结构,对熟悉的知识换角度提出问题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5.留尾。就是在一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体系,承上启下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激发探究欲望。

第三、在“探究”中加以“引导”。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时,教师适当加以引导,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积极探索、克服困难的科学态度,又能使他们感到明确的“探究”目的,树立成功的信心。在探究中加以引导,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探究前,教师最好提出目的要求,加强学生探究的目的性。

2.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为学生“开路” 、“平坡”,力争在有限时间内获取较高的效益。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第四篇】

一、精彩的生成离不开高质量的预设

教学预设不是简单的、单维的、死板的、封闭的、主观的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设计。我们每在设计教学时,可在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每一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几种不同的方案,根据课堂的随机生成灵活穿插应对。这样有了充分的预设,教师就不会手足无措。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按什么顺序来教学面积单位,就可能做出几种预设:①先教学平方厘米;②先教学平方分米;③先教学平方米。这就要从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对生活的理解来结合生活实际选择自己熟知的先切入,进而拓展学习。

二、课上的生成不单单属于学生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但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动态生成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伴随着生成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环境、学生等的影响,也会随机产生灵感,形成即兴的教学思路,从而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完善和必要的补充。例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设计“+”时,想让学生说说怎样计算,估计正确(等于)与错误(等于)的算法会同时出现,然后在抓住认知冲突,展开讨论。但结果却是,学生在尝试计算“+”时,无一例外都是等于。针对这―情况,我灵机一动,改变原定思路,设问“+”中,1+2=3,7+7=14,所以老师认为“+”应该等于,你们觉得呢?如果认为老师不对你用什么来证明?面对我的问题。学生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并用绘图、实物切割等多种方法向我证明他们的结论是正确的。本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异常浓厚,情绪高涨,分析问题专心投入,切实有效,我为之深受触动。

三、动态的课堂需要教师的睿智

真实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更是丰富多彩的课堂。动态的课堂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是一个充满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学生是充满情感的生命体,是富于想象的生命体,在课堂上,它不可能完全按预定的轨道运行,生成这样或那样的意料之外在所难免情理之中。实际教学中的生成往往会令教师应接不暇。不知所措。所以,要避免过于理想化的倾向,沉着应对,既不能挫伤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又不能急于求成。曾在《人民教育》上看到有位老师在教授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时,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老师你看,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你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在这河滩上!’你想呀,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可能说话啊?”于是,老师抛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向教材挑战,学生就在这样的自由讨论中度过了一节美好的语文课。

其实,这种现象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并不罕见。因此,这一问题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引发如火如荼的讨论,当在情理之中。许多教师在讨论中都提出应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与教学的三维目标,认真掂量课堂活动的意义、价值及其达到目标时的效率,尽力提高理性思考的自觉程度,去掉盲目性和形式化,在鼓励不同见解和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四、谨慎把握生成资源

动态的课堂为我们带来的新的资源随处可见,但作为教者要谨慎处之,合理利用。课上生成的资源也并不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做到“形散而神聚”,始终把握住中心。在不偏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关注动态生成的有效性。分清轻重缓急,分别对待,决不能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第五篇】

“老师,鹬和蚌的嘴怎么能说话呢?鹬的嘴不是被夹住了吗?蚌一说话,嘴不就张开了吗?”会场一下子热闹起来……

事实证明无论是常规课、公开课、观摩课,尽管你认真设计,精心策划。总会有一些不曾预约的意外不期而至,这些也创造了一个挑战老师和学生智慧的机会,如果能驾驭好这个问题就可以演绎出“精彩”的课堂。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一、潜心会文 精心预设

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在《台湾的蝴蝶谷》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让我记忆犹新。

师:小蝴蝶们飞过五颜六色的花丛,穿过茂密的树林,越过清澈的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他们长途跋涉,为什么不停留一会,而要赶去聚会呢?

生:当他们要休息的时候可能想到朋友在蝴蝶谷等着他们。

生:这些小蝴蝶的寿命非常短,它不得不赶去聚会。

师:你知道得真多啊!能给大家详细地说说吗?

生:我在中央电视台的少儿频道中听到过介绍,小蝴蝶的寿命非常短,大多数成年蝴蝶的寿命只有10-12天。如果他们不抓紧时间,就到不了蝴蝶谷而死在路上。人们就看不到美丽的小蝴蝶了,看不到他们美丽的舞姿,多可惜呀!

师:自然状态下,根据环境容纳量原理,即使不去捕捉,过多的幼虫也会因食物短缺等原因而自然死亡。大多数成年蝴蝶即使没有人为因素,一般也不过1个月左右。他们为了把自己的美丽贡献给大自然,奉献给欣赏它们的人们,才这么跋山涉水、不知疲倦地飞呀!

师:小小的蝴蝶让我们感动,很多像蝴蝶一样的人,抓紧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去学习、工作,也是在争分夺秒地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更是可歌可泣。那我们小朋友该怎么做呢?

生:我们也要抓紧时间学习,将来像蝴蝶一样,让自己的知识更好、更多地服务社会。

分析:“这些小蝴蝶的寿命非常短。”学生的回答超出我的课堂预设,由于能及时抓住这富有个性的回答,抓住这个偶发的意外由浅显向纵深推进,进一步引发学生情感的释放和对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模糊感悟。学生详尽的介绍,让人感到震惊。学生的见解多么精辟,想法多么独到,认识又是多么深刻啊!学生此时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真是令人惊喜。

二、情感碰撞,让文本回归生活

案例二:《台湾的蝴蝶谷》片段

师:我们漫游了美丽的蝴蝶谷,感受到了蝴蝶谷的美,台湾的美,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在告别蝴蝶谷之前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呢? 转贴于

生:蝴蝶谷真是个迷人的好地方。

生:蝴蝶谷你太美了,我想说:“我爱你——蝴蝶谷!

生:蝴蝶谷,永别了……

[通过课件欣赏了美丽壮观的蝴蝶谷,品味了课文描述的美妙境界,学生感慨万千,这样的回答当然在情理之中。尽管备课前考虑了很多,准备得很充分。 “蝴蝶谷,永别了……”这却是课堂派生的意外……我刚欲言,发现台下一只小手高高举着,好像举了很久,我灵机一动,让他说吧!]

生:不对,台湾是我国的宝岛,我们可以去看它,不能用“永别”这个词。

生:台湾少数领导人还想搞独立呢?我们去台湾也只能成为一个梦,离永别也不远了。

生:我认为不可以用“永别”这个词。台湾现在和我们来往很多,少数领导人想搞独立,台湾人民却不想,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正在为海峡两岸统一而努力,海峡两岸统一的日子不会太久,而且现在两岸的关系很好,来往很亲密。”

笑声止住了,而被激烈的争论所代替,说得多好啊。

[“蝴蝶谷,永别了……”我抓住这个意外创生的教学资源,既及时地关注了学生的兴奋点,又有效地进行爱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我们的政府正在为海峡两岸统一而努力,意外不再成为“尴尬”,却成了有趣的话题。这“创生的意外”,给我的课堂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甚至比我预先的设计还要美妙。]

反思:课后回想起来,真该感谢那些为我的课堂创生了这些意外的学生,有了这些意外,我想到很多: 学生对人生、实事的认识不能依靠经验和理性,而只能是体验,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教师作为平等对话的“首席”,既应保持必要的权威,而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教师只是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旁听者与欣赏者,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学生是活的,课堂是动态的生成,只要我们精心预设,摆正教与学的关系,让参与对话的师生和文本,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用情感激活情感,以智慧开启智慧。课堂上师生协调一致,形成教与学的合力,教与学的共振,就一定能让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演绎出精彩。

22 31249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