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推荐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通过分析诗歌主题与意象,引导学生理解选择的重要性与人生的多样性,激发思考与讨论,培养审美能力与批判性思维。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推荐8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第一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2、品味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3、体味恋土深情,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味诗人的情感。

2、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坛泰斗”艾青,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新诗──《我爱这土地》,虽仅仅10行,共110字,但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捧读它时,内心依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是为什么呢?(板书标题、作者)

(设计意图:以情字切入,开宗明义,直奔主题。)

二、吟诵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吟诵这首诗,三分钟后任选下面一个话题说话。

话题一: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

话题二:哪些诗句让你怦然心动?

2、指名吟诵。

3、师生共评。(学生先谈,而后教师指导)

这是一首自由体新诗。新诗,即“五四”运动以后的白话诗,它和旧体诗不同,字数、停顿、押韵等都没有严格的限制。朗读新诗,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停顿和重音标示参见下面提示。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再指名吟诵。

三、讨论

1、讨论学习话题一: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

学生交流后,教师应对:

⑴ 要真正理解诗歌,就要了解产生诗歌的特定生活情境: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掠夺,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作为诗人的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坚定地汇入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 正如他所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⑵ 期望学生理解的程度: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掠夺;土地上的“河流”、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了人民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和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着的不屈不挠的斗争;“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预示着 (板书:不屈不挠 必胜信念)

2、讨论学习话题二:哪些诗句让你怦然心动?

⑴ 学生交流。

⑵ 大家能通过朗读传达出自己的理解吗?

⑶ 教师点拨:

①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里不用“嘶哑”改用“清脆”或“嘹亮”,行吗?

期望学生理解的程度:“嘶哑”表达了“鸟儿”义无反顾的精神品质──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的挚诚感情。(板书:鸟──义无反顾)

②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期望学生理解的程度: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祖国的英雄,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诗人勇于牺牲自我之意──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是诗人为了把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而做出的郑重庄严的抉择。这种献身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爱才能得以升华,得以永恒。巴金曾有“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的情思,诗人李广田也有“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生长又死亡”的心愿。这是多么超凡脱俗、悲壮高尚的土地情结啊!(板书:至死不渝)

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眼里常含泪水”,诗人的感情何以浓烈至此呢?怎样理解“土地”这个形象的含义呢?(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解读)

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诗人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精华,也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对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诗人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⑷ 小结:

艾青,是位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一生都无法割舍的眷恋。在诗歌《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中,都汇集着他深沉的土地之爱、祖国之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正是诗人对土地这种炽烈真挚情感的最好诠释。(板书:炽热真挚)

四、背诵

我把诗稍作改动如下,就其中的一个错误谈谈为什么不能这样改。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我是一只鸟,

我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羽毛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讨论点拨:

第一、二行缺少的“假如”“也应该”强调的是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即使是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不遗余力地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会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寓情感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了空吟无所依。第三行缺少的“着”强调的是“正在经受”,正是此使诗人忧心如焚、义无反顾。第四、五行缺少的“永远”“无止息地”强调人民的反抗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第六行缺少的“无比”强调强烈的渴望和向往;缺少的省略号表示鸟儿要歌唱的对象还很多,不止这四个。(穿插:你能仿照文中句式再写一个吗?)第八行缺少的“连”“也”强调鸟儿至死不渝、毫无保留的献身精神。第九行缺少的“常”强调悲愤痛苦的情感一直萦绕于“我”的心中,而不是一时的冲动。第十行缺少的省略号强调的是感情的绵长、持久、深沉,因为“深沉”一词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诗人____________。

全班再齐诵。

诗人曾说:“我的悲哀比别人的深些,因而我的声音更凄切。”下面,我们就用这种“凄切”的声音再一次深情地吟诵一遍这首诗。

五、拓展

也许我们今后再也不会面临诗人所面临的民族苦难了,但是那种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深沉的民族情感,我们决不能丢掉。下面请同学们联系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假如我是一只鸟”为开头,仿照课文的形式,尝试着“填”一首诗。

六、作业

背诵全诗,课外阅读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板书

鸟──义无反顾、至死不渝

我──爱土地、爱祖国

不屈不挠   必胜信念    炽热真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乡愁》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3、体味思乡深情,增强爱国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

2、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教师深情地背诵《乡愁》。

听了老师的吟诵,大家想说点什么吗?这种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心绪,我们常常称之为“乡愁”。“愁”字常常用来言“情之深深,意之切切”,这也难怪元代的马致远能吟出“断肠人在天涯”的诗句。读完这首诗我不禁想问:“情感这种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余先生是怎样把这种抽象的东西表现得如此具体感人的呢?”同学们能告诉老师吗?

二、吟诵

1、学生朗诵两遍:

第一遍:

要求注意语调、语速,并用笔标记出停顿和重音。

第二遍:

要求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2、诗人的乡思何以至此呢?

诗人简介:

⑴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赴中国台湾,居住至今。

⑵ 余光中,当代诗坛健将、散文名家、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其文学作品悠远、辽阔、深沉。

⑶ 余光中,有“乡愁诗人”“诗坛祭酒”“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的美誉。

⑷ 《乡愁》、《听听那冷雨》、《乡愁四韵》、《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五陵少年》、《新大陆之晨》、《春天,遂想起》、《当我死时》都是余光中�

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的情景时,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3、自由读。

4、指名读。

三、讨论

1、合上课本,凝神细思,现在诗里的哪些词语留在了你们的脑海里?(板书: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板书:小时 长大 后来 现在)

2、请大家再默读一遍课文,圈画出这些形象前面的修饰语,并让这些形象逐渐清晰起来,并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触可感的立体形象。

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

3、这四个鲜明的形象,分别承载了诗人人生四个阶段的“乡愁”。那么,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一些怎样的“让人忧伤”的故事呢?请大家任选一个小节,以这个小节中的形象为核心,放飞心灵,想象一个合情合理的“乡愁”故事。

⑴ 如果学生描述得不够好,教师可以示范:

第一节:

他小小年纪,便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绷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字迹。多次失望之后,他收到了一封信,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在恭读了一遍又一遍之后,都背熟了。后来,他仔细观察了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还盖着邮戳──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他看也能看见,摸也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诗人流沙河的描述)

⑵ 学生描述第一节后,教师穿插:

诗歌的第一节就抓住邮票这个形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流亡学生的乡愁,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⑶ 学生描述第二节后,教师穿插:

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⑷ 学生描述第三节后,教师穿插:

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浓浓!)这一节诗人抓住坟墓这个形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那一方坟墓。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又变了,爱妻让位给亡母了,毋须多言,悲从中来。余光中是个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句,写得十分感伤。

诗人流沙河说:“我朗诵到这里,嗓子都颤抖了。”(请学生反复朗读,恰当运用颤音,可表达出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⑸ 学生描述第四节后,教师穿插:

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板书:海峡浅浅,悲怆深深……)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

这一节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更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反复朗读)

4、合作交流:

运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呢?

明确:不是。李清照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强调“愁”之深重;而余光中却正语反说,故意把浓重的乡愁寄托于这些看似的“渺小”形象上,不动声色地反衬出了思乡之情的浓烈。再者,同一位置上运用叠词,也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四、背诵诗歌

五、总结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让物象去说话。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这就是“托物寄情”(板书)的写法,也是诗歌常见的写法。再如:

《乡愁四韵》(略)

请大家模仿课文写法,用“乡愁是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续写两句。

六、作业

背熟全诗,并阅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第二篇】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了解象征 手法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价值观:

领会诗人坚强乐观的思想,感受他博大的情怀。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 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 “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

二、点击作者,了解背景

你们了解这位俄罗斯伟大诗人吗?哪位同学介绍普希金的信息?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听、读诗篇,学习读法

1、听课文录音,标记节拍,学习语速和语调。

2、划分朗读节拍,齐读全诗。

3、自由朗读:

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比读,其余同学作出中肯的评价。

四、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五、迁移积累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

2、背诵全诗。

六、拓展提高

1、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2、课外阅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一欣赏片断。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

一、复习旧课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情况。

学生分组交流。

二、导入新课

(可让学生搜集有关路的名言警句、诗词)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三、介绍诗人

提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 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

四、朗读诗篇

1、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

注意字形(学生演板):

弗 涉足 伫立 萋萋 幽寂 延绵

2、分读、齐读、赛读。

五、自定学习课题

同学们能谈谈,通过学习本诗歌,你希望得到什么。

提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根据自己情况提出疑问。

六、合作探究,精读欣赏

1、我们小时候听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这里的路指的是读书之路,难道路非得指眼前的路吗?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2、如果你的人生之路面临选择,比如上“重高”还是“普高”,你会怎么办呢?

提示:联系自己谈谈认识。

3、那么,现在理解作者为什么小“路”大作吗?

提示:认识作者对路的感受,去真正理解路的内涵。

4、那让我们一起怀着忧愁的态度颂读诗歌,品味作者对读者的劝诫吧!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5、大家能否摘取关于路的描写,来比较鉴赏一下。

提示:学生五分钟比较自读;自读结束后,可以各抒已见。

6、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七、延展阅读,学习象征

1、大路可以指平坦的人生,小路可以指曲折的人生。这样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什么?它叫作什么?

提示:(屏幕出示象征的定义)“象征”──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事理的方法。比如“红花”象征“光荣”,“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松柏”象征坚强勇敢。“象征”和“比喻”的区别在于,“比喻”着眼于相似点,而“象征”侧重于本质上的联系。例如“红花”可以象征光荣,但“红花”不能象“光荣”。

(屏幕出示四幅图画:梅花、宝剑、火炬、长城,请同学脱口而出象征意义)

2、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

3、我们顺着作者的话题,请同学分别来写走大路和走小路的感受和结果,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然后通过对擂来决定走大路,还是走小路。

(生用5~8分钟来写,师循环,偶尔应学生要求指导)

八、结束语

无论是小路还是大路,老师相信同学们都会走得很精彩。“行路难,行路难”,然而“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同学们充满勇气走下去,天堑都会变通途。

九、积累联想 完成作业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1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十、综合性训练

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课件设计

1、作者像──目标──作者情况──赞誉──思考题──仿句。

2、路的图片──路的诗词名句象征──延伸的路──小节意思──积累练习──课后作业。

初一语文《未选择的路》教案【第三篇】

教材分析:

象征是文学艺术的―种重要表现手法,本课中的《未选择的路》就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可据此给学生讲一点关于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指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当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②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2.能力目标:

①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②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②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2.难点: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二、讲读全诗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同学要品味一下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明确:①这是写给邻居小女孩的赠诗,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并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和一副教训人的语气,而是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来写,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好像诗人在与你促膝谈心;②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性。

3.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

一、教学导入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三、学习本诗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明确: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5.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明确:答案不求―致。譬如:人只能选择―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摘录自己喜欢的诗句。

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不要随波逐流,

要独立思考,自主选择。

《未选择的路》教案【第四篇】

课题《未选择的路》授课教师万法平主备人 课时第1课时 (总1课时)课    型教读课审阅人  教学目 标1.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3.背诵《未选择的路》 重点难点1.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2.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2.  分清象征与比喻教法学法朗读、讨论、启发 教具投影仪,录音机   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洛斯特两条路         一条  消失在丛林深处从黄色的森林分出     一条  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我选择这条)   两条路           一条  延绵无尽很少足迹未经污染     一条  人迹更少(我选择了这一条) 教后小结  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法指导)学生活动估时    导入课题 投放目标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2.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了解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 思考“路”的含义2.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5     自主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10     问题研讨      1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3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4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5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1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2明确: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4节,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第三、四节写未选择。可见,写作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是为深化主题。3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25 课堂小结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5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第五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幻灯机或实物投影仪,自制胶片或卡片一张。 (如果没有教具也可以板书到黑板上)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那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 说到路, 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二、作者和有关背景简介

“作者和有关背景”这一问题,谁能帮大家解决?

师作小结即可。

三、诗文理解:

1、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注意字形 (学生演板)

弗 涉足 伫立 萋萋 幽寂 延绵

2、 理解诗意

首先整体把握

(1)、 这首诗共四节第一节是说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啊!(先由学生叙述,师再小结。回答完整的,可不必小结)

选择前的慎重(久久伫立), 深思 (板书)

(2)、 谁来告诉大家你对第二节内容的理解?

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

选择更幽, 更美, 更有挑战性的路(人迹很少)(板书)

(3)、 那么诗人在第三节里又写了什么呢?

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十分的留恋,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选错了将“难以再返回”了。

踏上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艰难跋涉;

但仍怀念未选择的路。(板书)

(4)、 最后一节中诗人告诉我们什么了呢?

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里,有两条路,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可是诗人并未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结果怎样,而是为未选择的路而叹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啊,人生的道路,结果谁能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来的真实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诗人是在感叹未选择的路也许更美,这是舍弃的美——缺憾美 (板书)

小结: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是重点却放在了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是舍弃。然而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人们常用“想当年我要是现在就会怎样怎样了” 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样使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来耐人寻味。

3、 再次品读诗歌,研讨问题

(1)、 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表面是写自然之路,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择的路,而却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何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 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更能让人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一定要慎重选择!独立选择;不要随波逐流,不可掉以轻心!

(2)、 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是什么?谁能告诉大家?

是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 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 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

(3)诗人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定了绝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人生的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如果有,请提出来, 大家一起研讨研讨

如果没有,我们就来做一个小片断练习

说话训练:昨天,今天和明天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

作业:当你面临“上学去,玩去?”的选择时,你会

附: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选择前的沉思 慎重(久久伫立)

未选择的路选择了更幽 更美 人迹很少的一条路 千万条之多

(自然之路)(暗含充满挑战 艰难之路) (象征) 选择要慎重

踏上自己的小路,开始艰难跋涉 人生之路 因不可逆回

(岔路口) 感叹“未选择的路”也许更美却舍弃 显忧郁惆怅

(一种舍弃美——缺憾美)

《未选择的路》教案【第六篇】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习诗人采用象征手法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2.反复诵读,背诵、默写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

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读《未选择的路》导入,或可从多媒体场景——路导入。

(二)全班同学个别读、齐读,男女生分读,全体同学试背。

(三)指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四)请同学举手发言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路”的诗句、格言警句。

(五)研读课文:

1.你是怎样理解《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主题的?

2.《未选择的路》中的“路”“荒草”“足迹”象征着什么呢?

3.在《未选择的路》一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 。

4.体会诗句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试着说说你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5.谈谈你学习这首诗的感受。

(六)作业:

1.当堂背诵、默写《未选择的路》。

2.以“路”为题,写1篇600字的文章。

教材分析【第七篇】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此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并没有指出选择的具体内容,而是着眼于选择本身。因此,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未选择的路》教案【第八篇】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三、讲读全诗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5.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22 3469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