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热选12篇】
教学设计应结合学生需求,明确目标,选择适当方法,注重互动与反馈,以提高学习效果,是否能实现预期目标?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教学设计”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昆明的雨精编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
整体感知,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提问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明确: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
提问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
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提问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目标导学二】
多形式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4: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谁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文章深情的读一遍
抽生朗读。
提问5、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说说他们读的怎么样?
学生各抒己见。
提问6:结合其他同学的简介,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文章再深情的,自由的读一遍。
学生读课文
提问7:在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
明确:喜爱、留恋、怀念等。
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留恋、怀念的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读给好友听。甚至读给更多人听。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抽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选择该段的理由。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三】
大屏幕显示《孤独之旅》片段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
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提问1、同样写雨,大屏幕上的与课文中的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明确:氛围不同,雨中景不同??
提问2:如果用“豪放”与“婉约”来形容雨的话,《昆明的雨》应该属于哪一种,作者是怎样表现出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婉约作者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具有一种平淡自然之美。
提示:平淡的生活中并非没有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写作素材的眼睛,也不一定轰轰烈烈的事情才具有价值,有时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样也才更能打动别人的心。
小练笔:仿照这种写法,也写一写给自己留下美好记忆的某个雨季。
昆明的雨精编教学设计 篇2
一、课题《昆明的雨》
二、教材简解
《昆明的雨》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1篇自读课文。本单元已学习写人记事散文《背影》,托物言志散文《白杨礼赞》,议论性散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本文是本单元的最后1篇,是写景抒情散文。学生通过对前三课的学习,已对散文这种文体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品味语言。而本文作为自读课文,更要延续和强化这种方法,贴着文本的阅读才是真阅读。
文章通过描写昆明的雨以及雨季中的人、事、景、物的形、声、色、味等,来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即过往岁月)的想念,抒发了作者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
文章的形很散,内容有一幅题字书画,一个民间风俗,一碗人间烟火,一则从容笑话,一个杨梅女孩,一盘缅桂香花,一对热情母女,一次雨中小酌,一首情味小诗等,但始终只有一个神,就是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爱昆明的雨。
三、目标预设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朗读课文,感悟平淡语言中的不平淡,平淡构思中的不平淡,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爱昆明的雨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
感悟平淡的语言中的不平淡,平淡构思中的不平淡,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五、设计理念
1、对话互动理念
2、自主性学习理念
3、培养阅读能力理念
六、设计思路
1.知识和能力:通过默读课文,找出昆明的雨中的人、事、景、物等内容,体会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通过品读字、词、句、段平淡中的不平淡,体会作者对昆明人、事、景、物的喜爱与想念之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的人文情怀。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汪曾祺的一段话导入。
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 汪曾祺
板书课题:
昆明的雨
汪曾祺
平淡
(二)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文中写了哪些内容?请用“一幅题字书画”这种句式来概括。
生回答后,老师出示幻灯片。
一幅题字书画
一次雨季回想
一个民间风俗
一碗菌子美味
一则从容笑话
一个杨梅女孩
一盘缅桂香花
一对热情母女
一次雨中小酌
一幅酒店小景
一首情味小诗
2.直接表现题目的内容是哪些?看似与题目无关的内容有哪些?所有内容都想表达什么情感(用原文的话回答)?
直接描写是第3、4段,其中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直接描写写出了昆明雨季的特点。其他各处都看似无关,实则有关。
本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所有内容的共同点是“我想念昆明的雨”。
(三)难道本文作者仅想表达“我想念昆明的雨”吗?
朗读课文,感悟平淡语言中的不平淡,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1.朗读并品析一个平淡的字。
①:“极”
“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
“昆明菌子极多。”
“极”是程度副词,十分,很的意思。作者对昆明的雨及昆明的雨中植物的盛赞,非常之喜欢才会用这种程度的副词。
②追问:本文还有类似的字词吗?
“浓”“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最”“家家”“连。。。。。。都”“无可方比”“满”“很”“透”
③追问:这些表示程度的词怎么朗读呢?
④补充背景材料: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39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就是他的第二故乡。汪曾祺晚年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2.朗读并品析一句平淡的话。(可以从修辞等角度)
①比喻句
“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
“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
“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
“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
思考:这些比喻具有什么样的特色?从中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情感?我们如何朗读呢?
这些比喻都是将生活中的事物作为喻体,明白易懂,又具有生活趣味。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朗读时,要读的生活化,读出喜爱之情。
昆明的雨精编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昆明的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
【重点难点】
领悟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文章的人文内涵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汪曾祺的一首小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20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当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心一带,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我们也只能从先生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
一、预习自测
1.识音记形(给加点的字注音,注意加“□”字的写法)
鲜腴() 篱笆() 鸡;()
缅桂花()绿釉()密匝匝()
黄焖鸡()扳尖()炽红()
2.词语积累(解释词语意思)
(1)鲜腴:
(2)孟夏:
(3)方比:
(4)扳尖:
(5)密匝匝:
3.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的钻研,主要作品有《受戒》《沙家浜》《大淖记事》等。
4.背景链接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10期的《滇池》。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节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土、故人、故事的怀念之情。
二、合作探究
1.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写出部分大意。
2.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还写了什么?
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下你对昆明的雨的感觉。
三、精讲答疑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画的画呢?
2.课文第2段和第11段,作者都只写了一句话“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昆明的雨给了作者太多美好的回忆,作者只是想念雨吗?还有什么景、事或人呢?
4.文章结尾再次说“我想念昆明的雨”,有什么作用?
5.《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作者浓烈如火的情怀,结合本文,试分析课文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四、反馈拓展
作者在第10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吧?试写出来,80个字左右。
昆明的雨精编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握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2、合作探究品味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想念。教学难点:进一步品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教法:
1、速读、跳读、精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的综合运用;
2、讨论点拨法;
3、对比阅读。
学法:
1、朗读感悟;
2、自主研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3、圈画关键词句突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四季风景各异,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那么昆明的雨是怎样的情景,又带给人什么感受呢?让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来一探其实。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预习检测,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青头菌鲜腴篱笆黄焖鸡扳尖乍一看
择净缅桂花绿釉密匝匝
2、理解词义(1)新鲜肥美。(鲜腴)(2)比较、比得上。(方比)(3)夏季的第一个月。(孟夏)
4、非常浓密的样子。(密匝匝)
四、文本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提示:雨季长、明亮、丰满。(2)课文是怎样引出昆明的雨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由给朋友作的画引出昆明的雨,既点明了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同时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课文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什么?这些内容和雨有什么关联呢?
提示:课文除了写雨,还写了肥大的仙人掌、各种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以及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这些都是雨中之物、雨中之人、雨中之景。
(4)作者看似信笔写来,无拘无束,将诸多的人、事、物汇聚于此,那么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提示:这些人、事、物构成一副昆明雨季的生活图,在作者的笔下,无论是景物、滋味、人情或是氛围,都充满着美感和诗意,作者正是以此表达出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之情。这也突出了散文的特点,即形散神聚。
2、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学生选择自己理解较深的一段文字谈体会。
(1)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很舒服。
提示:有如大白话一般,没有任何秀丽华彩之处,但是直白平淡之中有一种拉家常的风格,让人感到亲切,这正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语言风格。(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空气更加柔和了。
提示:这段文字用“戴”、“穿”、“坐”、“吆唤”一系列动词,对苗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进行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从而抒发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这里直白平淡描写中让人隐隐感到一种恬淡而悠远的余味。
(3)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提示:这句更是说一半留一半,富有余味。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点:直白平淡,流利自然,简洁而富有韵味,充满生活气息。
3、研读课文,探究写法
(1)课文第
3、第12自然段都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这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3自然段——内容上,点明中心,表达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之情。结构上,独立成段,既承接上文画面的介绍,又引出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
第12自然段——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上,照应第3自然段的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更加完整。
2、有人说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醇厚的情怀,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提示:肥大的仙人掌、各种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以及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这些平常之物、平常之人、平常的生活承载着作者的情感,爱得越深沉,情感的载体就越细越小,这里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一位老人的醇厚情怀,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彰显出汪老对昆明生活的热爱。
五、课堂小结
作者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本文即是作者对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的捕捉与展现。愿我们在生活中能侧耳细听、俯身微察,发现更多的美,来点染我们的生活。
六、课后作业
对比阅读本文与《雨的四季》,体会两篇散文在写作上的异同。
七、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雨的特点—-雨季长、明亮、丰满
昆明的生活物:仙人掌、各种菌、杨梅、缅桂花
雨中之人:苗族女孩、房东母女
事;酒店小酌喜爱、怀念(以小见大)
昆明的雨精编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昆明的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
【重点难点】
领悟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文章的人文内涵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汪曾祺的一首小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20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当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心一带,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我们也只能从先生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
一、预习自测
1.识音记形(给加点的字注音,注意加“□”字的写法)
鲜腴() 篱笆() 鸡;()
缅桂花()绿釉()密匝匝()
黄焖鸡()扳尖()炽红()
2.词语积累(解释词语意思)
(1)鲜腴:
(2)孟夏:
(3)方比:
(4)扳尖:
(5)密匝匝:
3.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的钻研,主要作品有《受戒》《沙家浜》《大淖记事》等。
4.背景链接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10期的《滇池》。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节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土、故人、故事的怀念之情。
二、合作探究
1.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写出部分大意。
2.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还写了什么?
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下你对昆明的雨的感觉。
三、精讲答疑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画的画呢?
2.课文第2段和第11段,作者都只写了一句话“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昆明的雨给了作者太多美好的回忆,作者只是想念雨吗?还有什么景、事或人呢?
4.文章结尾再次说“我想念昆明的雨”,有什么作用?
5.《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作者浓烈如火的情怀,结合本文,试分析课文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四、反馈拓展
作者在第10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吧?试写出来,80个字左右。
昆明的雨精编教学设计 篇6
【知识目标】
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说诗情,导入新课
读汪曾祺的一首小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让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诗味。
教师: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上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心一带。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入夜,路边烧烤摊上聚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附近大学里的男女大学生们。嘻嘻哈哈,边吃边聊。满街是油烟、尾气和烧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没了。然木香花会有的。猪头肉也会有的。只是“一杯浊酒”中恐怕再难品出“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氛围了!我们也只能从先生的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
二、读文本,整体感知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的描述。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的写昆明雨季之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明确: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因为“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因为“仙人掌不仅多,且极肥大,可以种在菜园的周围代替篱笆,并且倒挂着也能开花。
因为“昆明雨季最多的还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湿空气最有特征性的景物”;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昆明的杨梅不仅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而且颜色黑红黑红的,名字也很好听,叫做“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和木香花,缅桂花“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木香花“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教师小结:在这篇文章中,汪老不仅仅关注着昆明的雨,还描绘了很多自然风物。生活中的美就存于这一草一木中,显示出汪老独特的诗情和生活雅趣,他还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他们,然后携入文字,与我们则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品语言,体悟深情
1、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师生共同交流并明确:怀念、喜爱、乡愁。
2、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之中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学生默读课文,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品味语言之美。
例如:
①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
短短一句话,稍作改动但,疑问、惊喜、感叹之情却尽在其中!
②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为何要写买花女孩?)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③我想念昆明的雨。(两次出现,有何不同?)
3、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宁静、恬然的生活,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四、赏经典,拓展阅读
1、大家读完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独特的收获?
请学生朗读比较感兴趣的语句并总结:
可能会有A、短句B、文言、成语。C、口语(例句见文中)
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
2、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
延伸阅读:《端午的鸭蛋》片段,再次感悟汪老平淡而韵味十足的文字之美。
端午的鸭蛋(片段)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鸭是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五、品生活,课外延伸:
1、推荐阅读《葡萄月令》及汪曾祺其他散文。
2、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其特点,并披情入文,写一点能表现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
昆明的雨精编教学设计 篇7
一、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散文《端午的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二、故事背景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三、理解词义
1.鲜腴:新鲜,肥美。
2.方比:比较,比得上。
3.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4.格调:指人的风格或品格。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②):由描述给宁坤的画入手,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点明主题。
第二部分(③-⑨):详细描写昆明雨的特点以及雨季的一些植物以及相关的人和事。
第三部分(10-11):描写雨中的淡淡乡愁,再次点明“我”对昆明的雨的想念。
五、问题归纳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给宁坤的画呢?
所画的倒挂而且开花的事物仙人掌、几朵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事物,也是下面所要写到的内容,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二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本段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围绕“雨”,突出“想念”二字,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怀念,引出下文。本题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出下文对“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叙写。
3.“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昆明的雨不连绵,气压不低,所以是明亮的;雨季中植物枝叶饱满,色泽浓绿,生命力旺盛,故说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这样明亮、丰满的雨季,令人喜爱动情,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
4.“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如何理解句中的“格调”一词?
“格调”原指“人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
5.文中用不少笔墨写了多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这些植物的共同特点是生长旺盛、肥大、滋润。这属于侧面描写,衬托出昆明的雨季持续时间长、雨水均匀的特点。
6.作者写昆明的雨却不单纯写雨的特点,还写了昆明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的写法符合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从昆明的雨写起,写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和人们的生活等,使昆明的雨变得饶有情味。
7.品析“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句中的“爬”“遮”字的好处。
“爬”“遮”等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8.如何理解最后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沉沉”既是对漫天细雨的形象描写,也是作者心情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中包含了作者对昆明那段生活的留恋之情和对那种心境的怀念,以及作者淡淡的乡愁。
9.文章结尾采用了哪些手法?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反复、抒情。语段的作用:在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在结构上,照应第②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六、课文主题
文章描写了昆明雨季中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以及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以及对宁静、恬然的生活的留恋。
昆明的雨精编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表情达意的写法。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3.感悟作者对身边美的事物的关注,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表情达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喜欢雨吗?(喜欢)为什么喜欢雨?(同学们各抒己见)是啊,“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润物无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秋雨,惹人愁思。今天,我们跟随汪曾祺去感受一下昆明的雨。
(二)初读课文
预习与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鲜腴(xiXXXXXn yú) 篱笆(líba) 鸡枞菌(jXXXXXzXXXXXng jùn)
八卦(bXXXXXguà) 密匝匝(mìzXXXXXzXXXXX)
2.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3.背景链接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写作的1篇散文。
作家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结,让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来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本文便是这些“足迹”中一个鲜亮的脚印。
(三)精读
1.说说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
①雨季长,但不使人厌烦,不使人气闷,人很舒服;
②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③是浓绿的。
2.文章除了写雨,还写到了什么?这些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
①.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事物,还写到了为宁坤作画、与德熙去小酒馆喝酒。
②.这些人、事、物都是昆明雨季特有的。
(二) 整体感知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昆明的雨”写了哪些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交流点拨】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给宁坤的画及题字,引出昆明的雨。
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回忆昆明的雨及与雨有关的人和事,表达对往事的怀念。
第一层(第2自然段):用“我想念昆明的雨”独句为段,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
第二层(第3~5自然段):叙写昆明的雨的特点:雨季长;不使人厌烦,不使人气闷;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是浓绿的。
第三层(第6~10自然段):写昆明雨季特有的人、事、物,透露作者对往昔生活
的怀念。
第四层(第11自然段):以“我想念昆明的雨”收束全文,呼应前文。
2.文章写昆明的雨,为什么从宁坤要“我”作画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①画上所画的倒挂而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和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和产物,突出昆明的雨多;
②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从而吸引读者。
(四)研读。
深层探究
1.“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为什么?
【交流点拨】在雨的滋润之下,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所以“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昆明的菌子?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
①种类多。牛肝菌、青头菌、鸡、干巴菌、鸡油菌等。
②数量多。“家家饭馆卖”“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鸡随处可见。
③味道鲜美。牛肝菌滑嫩鲜香;鸡味道鲜浓,无可方比;干巴菌“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
④色泽诱人。青头菌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高;鸡油菌颜色浅黄,做菜时配色用。
作者娓娓道来,在自然平淡的叙述中流露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对昔日生活的怀念。
3.作者如何描写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外貌、语言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卖杨梅女孩子的娇美情态,衬托昆明的雨的柔美,抒发作者的怀念和喜爱之情。
(五)课堂小结。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只要我们有心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只要我们用心,就能感受万物的情,愿同学们从今天起,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昆明的雨精编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叙写景、物、事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
3、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3
一、诗词激情导入
雨是最寻常的,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请看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在张志和的心中,雨是可以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在陆游的眼中雨是可以激发豪情壮志的;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在苏轼的笔下,雨又是奇妙神奇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师:雨给了杜甫一夜惊喜。
师:你看,同样都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却有各不相同的独特体验。因而,雨也就成了文人骚客们的笔下宠儿。今天让我们今天让我们跟随汪曾祺的脚步,走入他笔下雨的世界。(板书课题)
二、速读,感受形之散
问:这是1篇什么体裁的文章?(散文)散文有什么特点?(形散而神聚)
1、速读课文,看本文围绕昆明那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雨季写了哪些景物、人、事。
明确:景—-仙人掌、各类菌子、缅桂花、杨梅人—-卖杨梅的小女孩、房东母女、作者与友人
事—送缅桂花、卖杨梅、与友人酒馆小酌、作画题词
2、这些景物、人、事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
明确:如果没有昆明的雨,杨梅没有这么大,缅桂花没有这么香。没有昆明雨季特有的特点,就没有雨季中景物、人、事。
3、昆明的雨季有什么特点?生答。
小结:作者围绕昆明雨季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特点所描写景、人、事之多,作者写作时选材的广泛自由,这就体现了散文的形散。
二、悟读领会神之聚
1、同学们,言为心声,作者借助雨季中景物事要表达什么情感?明确: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之情
2、文章哪些语句在字里行间能体现这些情感?请找出来读一读、悟一悟。生自主勾画、品读。(2分钟)生展示
如“卖杨梅——-”可以让学生模仿读,声音延长,读出娇美之声。
小结:文中能体现作者对生活喜爱、想念之情的句子比比皆是,因为全文就是用这种对昆明生活喜爱、想念之情这一线线索把这种零散的景、人、事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这就体现了散文怎样的特点——–神聚(板书)。
三、品读、欣赏境之美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的基本特征,我们已经把握住了。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是不是可以结束了?那我们还应读出些什么呢,现在走进助读系统—阅读提示,齐读第二段,看看我们还应该读出些什么?、
1、生齐读阅读提示第二段
问:我们究竟还要读出些什么?对,读出它的美。
师:同学们,就是这篇文章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组成了这篇文章的意境美。以形传神,以神达意。本文更深层次的美还在于它的意境之美,什么是意境?
2、展示:意境,是指抒情性文艺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3、示例:示例:我从第六段的“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这句话中欣赏到景物之美。我欣赏的是:文中的“多”、“极”、“肥大”写出仙人掌在昆明的雨的滋润下,数量之多,生长之繁茂。作者还饶有趣味的介绍了仙人掌的妙用—-菜园周围拦猪羊。在农村的菜园里。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滋润着万物。郁郁葱葱的仙人掌用他那挺拔的枝干,肥大的叶片,锋芒的针刺,守卫着农家,好一派温馨祥和的画面。
师:从示例看出,它首先找出能诱发你审美和想象空间的具体语句。然后选择欣赏的景物之美。在欣赏的过程中,抓住关键的词句并写出的他的表达效果。再借助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把脑海中想象到的优美画面,用文字表达出来。方法提示:抓关键词,分析它的作用。
借助你的联想和想象,把脑海中想象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师:意境之美,是优秀散文的至高境界。能欣赏意境之美,也是作为一个优秀的读者的必备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我们就能领略到文学殿堂那奇妙无穷的美好境界。现在让我们研读课文,仿照示例,任选一个角度,欣赏文章的境美之美。
4、分小组讨论、写作。(5分钟)展示(10)。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汪曾琪的脚步一起去赏析了昆明雨季和雨季中的景物、人、事,掌握了学习散文的方法,请同学带着这种阅读方法继续品读汪曾琪的另外几篇散文,体会作者散文的独特韵味美。
关于昆明的雨精编教学设计,课程《昆明的雨》教学课件的内容到这就结束了,若还想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可以多多关注蒲城网哦!
昆明的雨精编教学设计 篇10
【知识目标】
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说诗情,导入新课
读汪曾祺的一首小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让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诗味。
教师: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上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心一带。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入夜,路边烧烤摊上聚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附近大学里的男女大学生们。嘻嘻哈哈,边吃边聊。满街是油烟、尾气和烧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没了。然木香花会有的。猪头肉也会有的。只是“一杯浊酒”中恐怕再难品出“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氛围了!我们也只能从先生的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
二、读文本,整体感知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的描述。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的写昆明雨季之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明确: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因为“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因为“仙人掌不仅多,且极肥大,可以种在菜园的周围代替篱笆,并且倒挂着也能开花。
因为“昆明雨季最多的还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湿空气最有特征性的景物”;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昆明的杨梅不仅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而且颜色黑红黑红的,名字也很好听,叫做“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和木香花,缅桂花“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木香花“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教师小结:在这篇文章中,汪老不仅仅关注着昆明的雨,还描绘了很多自然风物。生活中的美就存于这一草一木中,显示出汪老独特的诗情和生活雅趣,他还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他们,然后携入文字,与我们则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品语言,体悟深情
1、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师生共同交流并明确:怀念、喜爱、乡愁。
2、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之中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学生默读课文,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品味语言之美。
例如:
①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
短短一句话,稍作改动但,疑问、惊喜、感叹之情却尽在其中!
②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为何要写买花女孩?)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③我想念昆明的雨。(两次出现,有何不同?)
3、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宁静、恬然的生活,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四、赏经典,拓展阅读
1、大家读完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独特的收获?
请学生朗读比较感兴趣的语句并总结:
可能会有A、短句B、文言、成语。C、口语(例句见文中)
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
2、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
延伸阅读:《端午的鸭蛋》片段,再次感悟汪老平淡而韵味十足的文字之美。
端午的鸭蛋(片段)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鸭是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五、品生活,课外延伸:
1、推荐阅读《葡萄月令》及汪曾祺其他散文。
2、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其特点,并披情入文,写一点能表现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
昆明的雨精编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常用生字和词语。
2.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描写方法。
3.通过朗读体会文中作者平实朴素的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
1.阅读课文,提升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
2.受作者对昆明的热爱怀念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策略方法:朗读法、师友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导学
1.了解作者资料。
2.自学生字词:
青头菌(jūn)避邪(bìxié)鲜腴(yú)八卦(ɡuà)
篱笆(líbā)釉(yòu)晕倒(yūndǎo)吆唤(yāo)
暮年(mù)缅甸(miǎndiàn)一碟(dié)细碎(suì)
饱涨(bǎozhǎnɡ)淋湿(lín)苔痕(hén)密匝匝(zā)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交流感知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作者以及背景资料。
2.生字、生词的读音和释义。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1.导入新课: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那么就让我们来美美地欣赏吧
2.组织全班交流预习内容。
(1)学生交流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
(2)师友互相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3)自主思考,然后全班交流,研读共品
三、研读课文:
1.以上这些事物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2.赏析下列句子
(1)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2)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教师适时引导
教师选点精讲,进行学法指导。
1.师友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2.全班交流。
总结提高
四、课堂总结
1.师友归纳,总结知识:
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
2.思考课后阅读提示。
教师点评,作重点强调。
教师总结提升。
师友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师友谈收获。
学生评选出最佳师友
第二课时
交流感知
一、复习导入: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本节课内容。
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友回顾交流
研读共品
三、探究学习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的?
2.方法探究:
(1)条理清晰,承转自然。
(2)选材精当,描写多样。
(3)以小见大,饱含深情。
教师适时引导
教师选点精讲,进行学法指导。
师友讨论共品。
全班交流
师友交流,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教其他师友
互助释疑四、交流疑点,互相解答。
五、全班交流,解决疑难。掌握学情,及时解惑。
师友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班上提出。
巩固拓展
六、迁移拓展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人生中印象最深的一场雨
教师出示问题,适时引导
师友相互讨论谈感受。
全班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提高
七、课堂总结
1.师友归纳,总结知识。
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
八、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师总结提升
布置作业师友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师友谈收获。
学生评选出最佳师友
昆明的雨精编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握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2、合作探究品味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想念。
教学难点:进一步品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
教法:
1、速读、跳读、精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的综合运用;
2、讨论点拨法;3、对比阅读。
学法:1、朗读感悟;2、自主研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3、圈画关键词句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四季风景各异,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那么昆明的雨是怎样的情景,又带给人什么感受呢?让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来一探其实。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预习检测,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青头菌 鲜腴 篱笆 黄焖鸡 扳尖 乍一看 择净 缅桂花 绿釉 密匝匝
2、理解词义(1)新鲜肥美。(鲜腴) (2)比较、比得上。( 方比 )
(3)夏季的第一个月。( 孟夏 ) 4、非常浓密的样子。( 密匝匝 )
四、文本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提示:雨季长、明亮、丰满。
(2)课文是怎样引出昆明的雨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由给朋友作的画引出昆明的雨,既点明了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同时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课文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什么?这些内容和雨有什么关联呢?
提示:课文除了写雨,还写了肥大的仙人掌、各种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以及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这些都是雨中之物、雨中之人、雨中之景。
(4)作者看似信笔写来,无拘无束,将诸多的人、事、物汇聚于此,那么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提示:这些人、事、物构成一副昆明雨季的生活图,在作者的笔下,无论是景物、滋味、人情或是氛围,都充满着美感和诗意,作者正是以此表达出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之情。这也突出了散文的特点,即形散神聚。
2、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学生选择自己理解较深的一段文字谈体会。
(1)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很舒服。
提示:有如大白话一般,没有任何秀丽华彩之处,但是直白平淡之中有一种拉家常的风格,让人感到亲切,这正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语言风格。
(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空气更加柔和了。
提示:这段文字用“戴”、“穿”、“坐”、“吆唤”一系列动词,对苗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进行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从而抒发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这里直白平淡描写中让人隐隐感到一种恬淡而悠远的余味。
(3)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提示:这句更是说一半留一半,富有余味。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点:直白平淡,流利自然,简洁而富有韵味,充满生活气息。
3、研读课文,探究写法
(1)课文第3、第12自然段都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这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3自然段——内容上,点明中心,表达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之情。结构上,独立成段,既承接上文画面的介绍,又引出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
第12自然段——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上,照应第3自然段的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更加完整。
2、有人说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醇厚的情怀,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提示:肥大的仙人掌、各种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以及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这些平常之物、平常之人、平常的生活承载着作者的情感,爱得越深沉,情感的载体就越细越小,这里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一位老人的醇厚情怀,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彰显出汪老对昆明生活的热爱。
五、课堂小结
作者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本文即是作者对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的捕捉与展现。愿我们在生活中能侧耳细听、俯身微察,发现更多的美 ,来点染我们的生活。
六、课后作业
对比阅读本文与《雨的四季》,体会两篇散文在写作上的异同。
七、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雨的特点—- 雨季长、明亮、丰满
昆明的生活 物:仙人掌、各种菌、杨梅、缅桂花
雨中之 人:苗族女孩、房东母女
事;酒店小酌
喜爱、怀念(以小见大)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