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汇总14篇
通过两小儿对日月运行的辩论,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现象,培养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课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课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1
这是1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言文故事,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作者孔子的生平,学习本文的生字,读准字音;第二课时重点分析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1知识目标。
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的生字。
3情感目标。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课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一次选编了两篇文言文,其意图是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文这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其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运用文言文的基本技能,为以后更多更好地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两小儿辩日》就是其中的1篇,本文是1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时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了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反复诵读,理解故事内容,并复述故事。
能力目标:熟读成颂,积累文言文的语言,感悟文言文的魅力。学习课文通过对话描写,展开故事情节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 教学重点:这是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开始,应该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 。
四、教学难点:理解文意,解开“辨日”之迷。
五、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学生预习并查阅资料。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读名言、揭课题(或设置情景,以辩入题)。
出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齐读、理解、导谈孔子。
2、揭示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生发疑虑(适机过度)。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语句、读出节奏。
1、自由读,将读不准的字句作上记号并自己求助释疑。
2、求助读,提出不会读的字句,求助自己最信任的同学教读。
3、分节读(指名),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4、听录音,感受节奏(出示重点句并划分节奏)。
5、学生齐读。 (三)、精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读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两小儿在辩论什么问题。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汇报学习,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3)四人小组,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课本剧)。
3、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四)、研读课文——探究科学知识。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不同的看法呢?(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如果有听课老师,可鼓励学生采访获知)。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结合学生的评议,教师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学生合作表演。
五、深化主题,放飞总结。
通过本文学习,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只有科学才能使人类社会进步,只有专研才能使人提高,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生活中,只要你留心,处处皆学问。
板书设计。
两
小
儿
辩 日初—大—近——日中—小—远。
日 日初—凉—远——日中—热——近。
课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3
3.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1.课文原文投影片;
2.介绍相关科学知识的文章《〈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一、放手自学,初读课文。
把课文原文、课文注释、白话文翻译和讲解科学道理的说明文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这些材料,充分自学,能懂多少就懂多少。
二、谈话解题,了解文意。
教师说四句话让学生分辨对错。这四句话是:
2.这是1篇寓言故事。
3.孔子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不能断定两小儿谁是谁非。
4.两个小孩的话都是正确的。
引导学生在分辨对错的过程中了解课文的出处、作者和体裁,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辨”与“辩”两个字进行区分,了解课题的意思,了解古文表达简洁的特点。
三、引导质疑,互助解疑。
学生练习朗读全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课中的生字。讲解“盂”字的字形字义。
学生提出自学中的问题。然后自由结合组成小组,互相帮助,一起研究这篇文章到底怎么读,怎么理解。
四、导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全班齐读,指导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指导理解重点词句,背诵第一自然段。
小节:要把古文的学习与我们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这样就会化难为易。
五、导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讲第二自然段的意思,其他同学一边学习,一边提出问题,展开交流。在学生的交流中,指导理解重点词句:日初出:早晨,太阳刚开始出来的时候。(边板书边讲解“初”字:这是“刀”,这是“衤”,这是裁衣服。买来布做成衣服,第一步就要裁剪。刀把布裁开,引申为开始,所以叫做“初”。所以这个“初”字的意思和裁衣服有关。)。
“也”是个语气词,没有什么意思,相当于现在的“呀”“啊”“哪”。指导全班练习朗读第二自然段。
六、导读第三、四自然段。
指名朗读并讲解第三自然段的意思。
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其中“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的意思:这不正是一个物体在远处时显得小而在近处时显得大吗?(这里不能理解为“这不是远的太阳比近的太阳大吗”。这样理解是错误的,不应该说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而应说远时小,近时大。如果说远的小,近的大,就变成两个太阳了。)。
指名朗读并讲解第四自然段的意思。
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其中“探汤”的意思是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汤”字古今意思不同。我们现在的汤是煲出来的,而古时的汤就是热水。)。
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七、导读第五自然段。
指名朗读并讲解第五自然段的意思。指导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读中体会:两小儿“笑曰”的“笑”是一种什么笑?(教师用和善的语气朗读,让学生体会这是善意的笑还是恶意的笑?)文章并没有明确,我们可以根据读文章时的感受来理解。
八、导读说明文,了解科学知识。
学生朗读上课时发的讲解课文中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解决下列问题:
1.早上和中午的太阳是不是一样大?
2.为什么太阳早上看上去大,中午看上去小呢?
九、表演故事,融会贯通。
两名学生扮演两小儿,教师演孔子,当堂表演这个故事。
十、指导学生背诵全文。
小节:读课文就应该这样一句一段地读,1篇1篇地积累。读书一要用心二要记住三要做笔记。要准确地做笔记,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有争议的地方标出来,当别人说的有道理时,要服从,这是良好的学风。
课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4
本教案设计,自我感觉有以下几个特点:
《两小儿辩日》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2篇文言文,对小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为此,我深入地学习了新的课程标准,领会教材安排文言文的目的只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反复诵读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等道理。整个目标以读为主,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了古文的韵味,以读促理解,从而明理。不在“之乎者也”等字词或语法上纠缠,而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目的,并将为一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设计中。
设计中,时刻以新课程和精神和教学目标为指导,加强教师、学生、文本的联系,强化师生互动、生生的互动,特别是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设计了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不难看出,在此过程中,朗读被提到很高的地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对文言文的学习,读得多了,熟了,自然会理解内容,悟通道理。但又不是让学生有口无心地跟着教师读,而是让学生带着竞争性、带着表演欲去读,读的要求是渐次提高的。
再者,辩论、课本剧的表演,也是本设计的亮点。它们是学生朗读、理解效果的体现,也是促进学生朗读好,理解好课文,提高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在课本剧的表演中,又不是纯课文内容的再现,而是安排了同学们与两小儿的对话,使学生了兴奋的状态下,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极富个性的独特理解。
在本设计中,从头至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了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的效率,更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本文中学生理解的难点是为何“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两小儿视觉和触觉的错误,只凭教师口头的讲解,学生是很难有比较直观的认识的,为此设计了“错觉演示”和“太阳辐射”演示动画,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得到理性的认识。
课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5
1、你们知道孔子吗?(简单介绍孔子)。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
二、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音画出来。
2、报名,分小节读。
三、精读课文。
1、出示挂图或放映影片,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来读。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点拨。
4、背课文,复述故事。
四、研读课文。
1、为什么两个小儿会有不同的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资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作评委,结合学生的评义,教师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加点拨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5、教师就抓住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了解孔子为“万世之师”的道理,而不能让学生错误理解为被两个孩子的问题难倒。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六、指导学生有韵味背诵。
课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6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课。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理解两小儿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精神。
一、比一比 文言启思,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文言语句以及它们的现代文翻译,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比较,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2、介绍孔子,以“孔子也有难解之惑”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从学生熟知的文言语句入手,为小学六年级初学文言文设置一个坡度,消除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兴趣;以大圣人、大学问家孔子也有“疑难”设疑,让学生形成“愤悱”的思维状态,产生良好的阅读期待,也为第四环节理解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精神作好铺垫。)
二、读一读 以读为本,理解文意
1、初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
2、示范读,划好停顿,重点指导读出节奏和轻重音。学生熟读并尝试背诵。
3、结合课文注释,读懂课文意思,重点理解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如“汤”等词。
4、生用现代文复述故事。
(熟读成诵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和要求,分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文言文的魅力。复述故事是难点,须充分理解文意。)
三、辩一辩 以辩促读,自主学习
1、区别同音形近字“辩、辨、辫”。
2、明确两小儿辩论的话题,分别划出他们的看法和理由。
3、分角色辩论,师读旁白,生分别扮演两小儿读辩论语言;分组辩论;同桌辩论,先用文言辩,再用现代文辩。
(“辩”是文眼,须先辨形析义,再以它“牵一发动全身”,活用教材,以以辩促读,开展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辩论中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促进了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四、说一说 自省自悟,启迪深思
1、出示话题:“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2、师点拨引导,理解孔子的“不能决”是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理解两小儿喜欢探索、大胆质疑的精神值得表扬。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用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设计有利于个性化阅读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获得语言积累、思想启迪,受到情感熏陶,加深个人体验。巧妙地设计了“说”的环节,让学生在说中感悟,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得到了发掘,提升了学生的价值观。)
五、查一查 跳出教材,解疑释惑
引导学生查阅图书、网络等,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以现代科技知识来解答两小儿之“惑”和孔子不能决之“难”。
(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语文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六、演一演 开放课堂,发展个性
你是21世纪的少年,假如你能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古代,正遇上两小儿辩日,你会怎么办?请你根据当时情景,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
(为学生创造性的学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把讲台当作展示生命活力的舞台,在模拟情境中,转换角色,丰富想像,拓展思维,深化体验,让孩子们的个性在表演中得到充分的张扬。)
七、写一写 超越文本,延伸拓展
给文中的两小儿和孔子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的答案和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
(以写促读,在写中复述文本,入情入境,对课文进行二度创作,将课堂所学内化为知识与能力,实现了超越文本的创造性阅读;在畅叙当今科技发展中抒发自豪之情。)
课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7
1.能根据课后注释尝试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简要表述。
2.掌握阅读古文的基本方法,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做到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3.抓住文中关键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并学会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教学重点。
创设“辩斗”的对话形式,指导有感隋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难点。
1.理解词句意思,做到准确断词断句。
2.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并尝试活用文本语言进行“辩斗”,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文,激发欲望。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争论太阳远近的`这篇课文——《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句子。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教师相机指导。
3.以前我们讲过,要读好文言文,特别要注意恰当的停顿。(大屏幕展示原文以及停顿符号。师范读,学生尝试读出句中的停顿,尽量做到有节奏、有韵律。)。
三、二读课文,理解字词,感知内容。
1.要想真正把文言文读好,我们还要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学生交流学习方法,然后按照方法自己尝试理解,实在不会的可以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教学的生成点:
(1)“车盖”和“盘盂”谁大,能否用手势比画?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的意思。(板书这两个词)。
(2)“沧沧凉凉”和“探汤”是形容什么的?请你用一个词语形容夏天的天气,用一个词语形容秋天的天气。说说你的理由。指导中差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的意思。(板书这两个词)。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不要求按照白话文一句一译地说。)。
四、三读课文,聚焦“辩斗”,读懂内容。
2.分别指名读出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说出他们的观点是什么意思。(根据回答先后板书“近、远”和“远、近”)。
3.两个小孩都有道理吗?(分别指名读出孩子的理由)。
4.虽然都是一个太阳,但是两个小孩看到的、思考的角度不同,观点也不一样。两个小孩谁也不肯认输,用课文中的词语就叫——辩斗。
6.请同学们将小孩的观点与理由合并在一起反复读,做到熟读成诵。(此处可以采用引读法,一部分学生读前半部分,一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
7.请两位同学上台来“辩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8.教师扮演小孩和学生一起“辩斗”。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注意反问句的读法)。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此言差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做摇头动作)。
生:此言差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汝错矣!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快速激动)。
生:汝错矣!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9.同桌“辩斗”。
五、续补话语,领悟中心。
1.两个小孩争论不止,孔子赞成谁呢?(读:孔孔子不能决也。)。
2.“孔子不能决也”是什么意思?
3.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当时最有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两个小孩是怎么说的?(读句子:孰为汝多知乎?)。
4.“孰为汝多知乎”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两个小孩的笑声中含有什么?(指导朗读这句话)。
5.你们觉得孔子听了后会生气吗?他会怎么说?(可以用孔子的话,也可以用现代语言来续补。)。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
子曰:三人行……。
子笑曰:学而时习之……。
课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能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目标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预习:
1、读通读熟课文,注意文言文的断句。
2、思考课后习题。
3、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贡献、名言等)。
4、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背诵名言警句。
或: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
孔子他也说过许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地启迪,能背一两句吗?
二、师引入文章。
今天我们学的这则故事,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孔子。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文章,注意断句,把课文读通。
三、解题。
(一)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二)生: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三)根据题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师梳理一下问题,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
四、解文。
(小组学习讨论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朗读,汇报)。
(一)了解两小儿各自不同看法是什么?
1、师:两小儿对太阳有不同的看法,各自的看法是什么呢?
2、生勾画。
3、反馈。
5、生反馈:一小儿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6、师板书:日始近、日中远、日始远、日中近。
(二)了解两个孩子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1、师:两个孩子争论的理由有各自是什么呢?你们能找出这一段话吗?
2、找句子。
3、反馈。
4、师:你们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说说这一段话的意思吗?生分四人小组学习。
5、反馈意思: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离得远凉些吗?(注意反问的提示朗读)师板书:近大远小、远凉近热。
6、你对这两个孩子的辩论有什么评价、看法呢?生应了解到两个孩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辩论的精神。(自以为有道理)。
(三)诵读。
读出语气,读出韵味,读出对比的感觉。抽读,比赛读,读出互不相让的感觉。
(四)你们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总结归纳:
1、远小近大的原因:
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
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2、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
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五)深入了解孔子,树立孔子形象。
1、师:孔子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两个孩子又怎么样了呢?
2、生反馈:孔子不能回答,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孔子的知识又很多呢?
3、对孔子的回答,你们怎么想?
4、生:孔子那种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师.总结。学无止境。
五、背诵这个故事。
课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9
(学生初读课文。)。
(学生回答,结合学生回答师作文言文朗读指导。)。
师:现在你们有信心去再读课文吗?
(学生再读课文。)。
师:谁想读来大家听听?(指名读)谁还想读?(指名读)谁还想读?让举起手的小朋友一起读吧!(学生读)。
师:大家都读得很好。老师也想读读,你们愿意听吗?
(老师范读课文。)。
师:你们觉得我读得怎么样?(学生评议)谁敢站起来说我比老师还读得好?(指名再读)。
师:我们读了这么多次了,你们都读出一点什么来了没有?谁想来说说?(学生述说)。
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课文。
师:你想怎么样去学习这篇课文呢?谁来建议建议?谁的建议最好我们就用谁的方法。
(学生谈方法。)。
师:我也有几种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你们想知道吗?老师介绍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诵读)和根据本文可采用的好方法(辨论、表演)。
师: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课文吧!可以独自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学生自学课文。)。
四、学生汇报。
师: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谁来汇报一下?
(估计有分角色朗读、辨论、表演等形式,在学生汇报时可引导其他学生的评价。)。
五、分清正误。
师:请读懂了课文的同学举手看看。可老师读来读去却有两个不懂的问题:
1、这两个小孩倒底为了什么问题争了起来,是争太阳的大小,还是争太阳与人的远近?
2、他们倒底谁是对的?
(无疑这又将引起学生的又一轮争论。在他们的困惑无法得到解决时,我相机给他们科学的解释。)。
六、弄清寓意。
师: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述说)。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拓展。
师:在文言文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故事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呢!你们想去吗?那么赶快行动吧!
课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10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习方法:朗读法、借助注释理解法、联系现代文意思体会意境法等。
1、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说这文章与我们现在文章的不同,引入课题。
3、解题:这五个字我们大家都很熟,辩,是什么意思?日指什么?课题讲什么?
1、读课文,直到读通顺读流利为止。
2、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试着理解文句内容。
3、用现代文复述故事。
(方法:一、借助注释、工具书把课文大概意思读明白;二、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1、同桌合作,弄清“辩斗”的内容、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品读课文。
a、“辩斗”内容: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时远,而日中时近也。
(1)读这句话。(2)理解:“日始出”与“日初出”,“日中”。小结出观点:a晨近,午远;b晨远,午近。
(3)再读。读出意思读出韵味。
b、“辩斗”理由: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读句子。(2)理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什么意思?全句连起来说是什么意思?着重理解“车盖”:古时候帝王出行时坐的车上像伞一样的顶。相当于我们现的伞那么大。理解“盘盂”就是现在的盘子那么大。(3)小结出:大则近,小则远。
c、依照上面的方法学习: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小结出:热则近,凉则远。
d、理解“笑”的.意味。两小孩争执不下,就去问孔子了,孔子能判断能决断吗?(孔子不能决也)。
(笑着说)你们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笑?根据学生的回答以各种笑读出句子。引导学生要“有问题时要敢于思考、敢于探究,不懂的时候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
e、弄明白太阳到底有没有远近之分(大小,冷热)。
(1)同桌分角色互辩。(2)请几对同学展示辩。(3)分男女同学互辩。(4)背诵课文。
(1)演一演:《新两小儿辩日》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古代,遇见两小辩日,请少年裁决。
(2)写一写:把《两小儿辩日》改写成现代文。要求:突出辩斗的激烈场面。
课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11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第十二册中的1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布置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初步阅读课文,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一、读题、解题。
1、读题,引用古诗解题:
锄禾日当午、白日依山尽。日,是太阳的意思。
2、题意。
二、探究阅读方法。
1、读这篇课文遇到什么困难?
(1)很难读。
(2)有些词语很难理解。
2、你用什么方法解决?
3、归纳总结学习本课的有效方法:
(1)多读几遍。
(2)联系上下文、结合书上注释理解。
三、初读课文。
1、学生阅读课文。分两步解决问题:
(1)结合注释读明白。
(2)理解大意读通顺。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阅读。
3、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生分段读古文、说古文的意思。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两小儿都是围绕太阳的远近来议论的。)。
四、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名读,学生评读。
2、教师范读,学生感悟朗读的语调、速度、情感。
3、学生齐读。带着自己认可的情感朗读。
4、再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两小儿辩斗的内容,观点是什么,有什么理由。
5、朗读课文。合作读。教师择要板书:
大则近小则远。
故晨午不能决。
凉则远热则近。
6、讨论:
孔子不能决,你们知道奥秘吗?(早晨中午太阳是一样的距离。)。
7、你知道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吗?
五、分角色表演诵读。
1、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对话。
2、分角色用书上的文言文对话。
3、同座位的同学互相对话练习。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总结课文。
1、总结学习方法:
(1)知道古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2)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总结学习内容,渗透思品:
(1)通过学文,你知道了什么?
(2)孔子的学问为什么这么丰富?
学无止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思品渗透: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七、课外延伸。
将收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张贴到语文学习园地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大则近,小则远。
故(晨)(午)不能决。
凉则远,热则近。
该板书(共18个字)力求通过重点词语的有机组合,一方面体现文言文简洁、明了的特点。
另一方面则高度概括地再现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难点(“辩斗”的观点和理由)。板书的整体架构与作者行文思路相呼应,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板书中选用了“故”“则”“决”等文言词,也体现了课文语言特色。
课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12
《两小儿辩日》是《列子汤问》中的一则传说故事。从故事来看,即使是孔子那样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即使是两个孩童,也有着可贵的.认识自然,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但是,仅仅把文章理解为用两个孩童衬出孔子不是全知全能的,用他们来笑这一点,似乎还有些浅显。孔子的不决,也可看做是其特殊的教育方法。他没有草率的否定任何一个孩子的答案,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这更能体现孔子作为大教育家的特殊教育思想。孩童的笑,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孔子的行为,恰是孩子天真的体现,更显孔子的伟大之处。
学情分析:
在前几篇文言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能够比较顺利的解决文中字词句的问题。个别存在困难的字词句,通过合作,应该能够比较顺利解决。
这篇文章大多数学生可能只会当作一个有趣的故事去读,缺乏对内容的深刻理解,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文言文本的能力。认识两小儿和孔子可贵的精神。对文中争论的问题进行探究。
过程与方法:合作、交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合作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文中受到启示,敢于在学习、生活中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并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理解文本内容。
难点:提高阅读文言文本的能力,认识两小儿和孔子可贵的精神。
1课时。
课前准备:完成学案。
(一)导入。
孔子在中国的地位已经不用我多说了,不管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多少个伟大都不为过。可就是这样一个门人三千,学识渊博,被众人所推崇的大学问家,也有答不上了的问题,而为难他的人却是两个小毛孩儿。那这两个小毛孩儿究竟提出了什么样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小儿辩日》,一起去看看当时的情景。
(二)文常,关于《列子》。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纠正字词发音。
2、请同学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斗盂沧为孰为汝知。
3、自读课文,能流利朗读。
4、齐读。
(四)理解文意。
1、根据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本内容,纠正学案,提出疑问。
2、四人小组间交流,尝试解决疑难字词句。
3、全班交流,解决疑难,必要时,教师做补充。
4、请同学翻译重点字词及全文。
5、齐读文章,教师评价。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同学们读得都非常流利,可是总觉得缺点什么,你觉得缺什么呢?(情感)。
(五)诵读训练。
1、现在请同学们仔细揣摩文章中的每一句对话和叙述,说说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速去读,为什么?边自读,边揣摩。
总的说来,孩子的语气以天真、自信、要强为主,语速根据语言内容有快慢之分。叙述部分语速适中,一体现孔子好奇,一体现思考之后无奈也不能决的情景。
2、学生范读。
3、齐读。
4、读背课文。
(六)课文分析。
1、讨论、交流下面几个问题:
一个从视觉角度出发,根据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的现象,得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结论;一个从触觉角度出发,根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的现象,得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的结论。在当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很不够的情况下两小儿的争辩是得不到统一结论的,但正是如此,才更能体现两小儿身上的可贵之处,你发现了吗?说说看!表现了两小儿对自然现象进行探求、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可贵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古人从多角度认识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4)你能从“孔子不能决也”中读出哪些背后信息?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一个人即使知识广博,也有许多不知道的东西。说明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不知为不知”的态度。孔子很明智,不轻易否定任何一个孩子的结论,见孔子作为一个大教育家的智慧了。
(七)小结。
1)你认为两人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列子中对待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多角度理解本文。
附:板书。
问题--太阳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
结论--日出近,正午远--视觉。
日出远,正午近--感觉。
实质--两小儿:探求、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不知为不知”、保护孩子的求知欲。
课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13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习方法:朗读法、借助注释理解法、联系现代文意思体会意境法等。
1、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说这文章与我们现在文章的不同,引入课题。
3、解题:这五个字我们大家都很熟,辩,是什么意思?日指什么?课题讲什么?
1、读课文,直到读通顺读流利为止。
2、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试着理解文句内容。
3、用现代文复述故事。
(方法:一、借助注释、工具书把课文大概意思读明白;二、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1、同桌合作,弄清“辩斗”的内容、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品读课文。
a、“辩斗”内容: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时远,而日中时近也。
(1)读这句话。(2)理解:“日始出”与“日初出”,“日中”。小结出观点:a晨近,午远;b晨远,午近。
(3)再读。读出意思读出韵味。
b、“辩斗”理由: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读句子。(2)理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什么意思?全句连起来说是什么意思?着重理解“车盖”:古时候帝王出行时坐的车上像伞一样的顶。相当于我们现的伞那么大。理解“盘盂”就是现在的盘子那么大。(3)小结出:大则近,小则远。
c、依照上面的方法学习: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小结出:热则近,凉则远。
d、理解“笑”的意味。两小孩争执不下,就去问孔子了,孔子能判断能决断吗?(孔子不能决也)。
(笑着说)你们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笑?根据学生的回答以各种笑读出句子。引导学生要“有问题时要敢于思考、敢于探究,不懂的时候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
e、弄明白太阳到底有没有远近之分(大小,冷热)。
(1)同桌分角色互辩。(2)请几对同学展示辩。(3)分男女同学互辩。(4)背诵课文。
(1)演一演:《新两小儿辩日》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古代,遇见两小辩日,请少年裁决。
(2)写一写:把《两小儿辩日》改写成现代文。要求:突出辩斗的激烈场面。
课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4、学会“盂、孰、汝”3个会认字和“盂、孰”2个会写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思考并回答。
引课激疑:
一天当中,太阳什么离地球最近,什么时候离地球最远?你的依据什么?
1、同桌间互相朗读课文,纠正字词发音。
2、请同学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3、自读课文,流利朗读。
4、齐读。
1、根据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本内容。
2、四人小组间交流,尝试解决疑难字词句。
3、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4、翻译重点字词及全文。
辩斗、其、故、以、日中、去、及、盂、则、为、沧沧凉凉、探汤、决、孰、汝、知、
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现在请同学们仔细揣摩文章中的每一句对话和叙述,说说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速去读,为什么?边自读,边揣摩。
总的说来,孩子的语气以天真、自信、要强为主,语速根据语言内容有快慢之分。叙述部分语速适中,一体现孔子好奇,一体现思考之后无奈也不能决的情景。
2、学生范读。
3、齐读。
4、读背课文。
1、朗读、背诵课文。
2、完成同步练习册相应的内容。
上一篇:语文猫教学设计【优质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