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12篇)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发现创意与合作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是否能在其他领域也应用这种方法呢?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1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在上这一课时,我想孩子们很是感兴趣,试想:都是八九岁的年龄,谁不喜欢玩呢?可是,能在玩中出了名堂,并不是很简单。
《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以“玩”为线索,以“名堂”为中心,因此在教学时我把“玩”与“名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出“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什么名堂”这个贯穿全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想方设法地创造机会,大胆地让学生表现自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如课文的导入时的谈话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同学们都喜欢玩,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基于孩子思想过于严谨,所以看法都相对单一。
而在课文理解方面,因为内容不是很深奥,所以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尊重个性,那又如何照顾全体呢?该如何去把握?所以在指导方面,我比较注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学生对列文虎克的磨镜片的恒心赞赏,就让他们读出赞赏的语气,学生对列文虎克很钦佩,就让他们读出钦佩的语气,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提升。
当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我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阅读小资料,进一步领会许多发明和创造都是“玩”出来的,鼓励孩子们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交流自己日常的玩中有没有发现,让学生回归生活,孩子们畅所欲言,此时我安排学生进行小练笔,把自己玩的过程写一写。课后发现多数学生基本能把玩的过程写出来并有所收获。
总之一句话,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课堂,老师的任务是做好引导者的角色。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过去老师主动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立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开掘与培养,让学生在学生中掌握、认识和发现知识,并在深入地探究中获取学习的乐趣,养成敢于尝试、追根问底的科学精神,而学生自主与合作意识,也将
放得开更要收得拢《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孩子们乐意去学,去读的,所以上起课来非常顺利,今天学习《玩出了名堂》,一节课下来感觉热热闹闹,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也很顺利,但我有一种感觉:学生学到了多少?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尊重个性,那又如何照顾全体呢?该如何去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阅读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而我在实际操作中却忽视了这一点,以致在理解课文前半部分时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当然,学生的个性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我不应轻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放开与收拢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在实践教学中我还需要历练。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写的是列文虎克玩文放大镜玩出名堂的事情。
在教学中,我从“玩”字入手,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本课中的“名堂”是指列文虎克的新发现。这节课学生参与热情很高,特别是一些男孩子对这样的科学知识学得很有兴趣,并能通过自己阅读,学懂课文。而我在教学时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列文虎克玩放大镜而发明了显微镜从而发现了微生物。当课后我与教研组的老师聊起时,才知道原来显微镜不是他发明的,是一个叫詹森的眼镜制造匠人于 1590 年前后发明的。怪不得课文中只提到他“做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没有提到“发明”。看来是我在备课时,太粗心,没有对文本进行仔细咀嚼。我又查阅了资料,原来列文虎克不是无意磨镜片,而是由于买不起放大镜,偷学了磨镜片的技术。回去研究后才制成了简单的显微镜,并且在后来又制成了当时世界上放大倍数最高的显微镜。回到课堂,我向学生道了歉,并纠正了这个知识性错误。
看来对于每1篇课文我还需要咀嚼得更细一点,把教材摸得更透一些。我又回想起了我读师范时,老师教给我们的:“备课时,备教材和备学生很重要。”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2
上课前,刚走进教室,就有几个学生拿着课外书跑到我跟前,让我看看他们在课外找到的有关蜜蜂的资料,还有的找了科学家的故事,但就是找不到法布尔的故事,看来他们已开始习惯主动将课堂内容向课外拓展,而这一课又是讲一个外国科学家的故事,每次学到国外的译文我总是担心学生读不懂,所以上课后在复习了昨天学的内容后,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列文虎克的生平,又顺便讲故事似的讲了显微镜的发展史,然后让学生又读了课文资料袋里的知识了解了微生物,以列文虎克是怎么造出放大镜发现微生物为入口,组织学生进行读文,读后,一个学生站起来竟能很流利地讲述这个故事,我明白了,看来学生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所以读时拦路虎就少了很多,所以就不再检查读文,直接组织学生再读并画出不懂的词,互相解决。
小组学习后,全班汇报,学生已经没有生词了,但学生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如“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普通的镜片为什么不能?”等问题,这时已剩十分钟时间,安排学生同桌自学,然后将我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这就比我只讲重点学到的要多了。看来课堂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安排。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3
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在教第一课时,我也似乎构成了思维定势,首先让学生自学生字词,自读读通课文。然后同桌互相当小教师检查学生生字词和课文的学习和掌握情景,最终我来抽查学生的学习情景。刚开始,学生积极性十分高,一个个都读的认真,小教师也十分负责,争着指出同桌读音不够标准,不够到位的地方,简直比我这个教师还要严格。可随着这样的小教师活动的长期开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下降了。看来,当小教师已经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了,我决定换一种方式试试。
在学习《玩出了名堂》一课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首先提出了今日我们要开展一个闯关的活动:字音关词语关朗读关,听到这个新鲜的活动,学生们为之精神一振,随即我讲清了活动的要求,这个闯关活动主要还是采用同桌互助的形式,以字音关为例,凡是能读准字音的孩子算闯关成功,能够由同桌给她画上一颗小星星,如果有的孩子一次不能闯关成功,能够在同桌的帮忙下多练习,再次读,能读准的,也算闯关成功。任务布置下去,孩子们的积极性都十分高。看他们读的摇头晃脑的样貌,我感到一种欣慰,好久没有看到如此进取活跃的课堂了。看来,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容易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仅有把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多钻研,要想方设法的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4
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在教第一课时,我也似乎构成了思维定势,首先让学生自学生字词,自读读通课文。然后同桌互相当小老师检查学生生字词和课文的学习和掌握状况,最后我来抽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刚开始,学生用心性十分高,一个个都读的认真,小老师也十分负责,争着指出同桌读音不够标准,不够到位的地方,简直比我这个老师还要严格。可随着这样的小老师活动的长期开展,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明显下降了。看来,当小老师已经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了,我决定换一种方式试试。
在学习《玩出了名堂》一课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首先提出了这天我们要开展一个闯关的活动:字音关词语关朗读关,听到这个新鲜的活动,学生们为之精神一振,随即我讲清了活动的要求,这个闯关活动主要还是采用同桌互助的形式,以字音关为例,凡是能读准字音的孩子算闯关成功,能够由同桌给她画上一颗小星星,如果有的孩子一次不能闯关成功,能够在同桌的帮忙下多练习,再次读,能读准的,也算闯关成功。任务布置下去,孩子们的用心性都十分高。看他们读的摇头晃脑的样貌,我感到一种欣慰,好久没有看到如此用心活跃的课堂了。看来,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容易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只有把他们学习的用心性充分调动起来,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多钻研,要想方设法的调动他们学习的用心性。
《玩出了名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5课,是一个搞笑的故事。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玩镜片玩出了名堂,发明了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目的是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可能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
试想:都是八九岁的年龄,谁不喜欢玩呢?但是,能在玩中出了名堂,并不是很简单。所以,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的游戏和在玩中体会,即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另外,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是谁玩出了名堂?他玩的是什么?他是怎样玩的?玩出了什么名堂?),用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我让学生多形式、多次数地阅读文章,让学生尽可能地获取更多信息,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
课后拓展延伸时,我设计了两个要求,一是以读引读,拓“玩”出名堂例子;二是交流玩中收获;要求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选出一名同学到台前介绍,同学评议是不是把玩的过程说清楚,然后让学生动笔把自己的玩法和收获写下来。这在教学中是个难度,大多数学生有资料写,就是表达不出,寥寥几句就结束了,往往写不出什么发现。
课后我想:这节课之所以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主要是我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明白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忙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题还给他们,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因此课堂收到了好的学习效果。至于课后的小练笔并不很理想,我认为主要是学生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加上平时训练少,以后这方面要加强。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5
1、《玩出了名堂》一文的教学要贯穿一个“玩”字。一开课时,我就以“玩”为线索,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朗读是学生心灵与课文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感受、感悟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所在。在朗读是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讨论,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个性表达。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增强感悟,丰富体验,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升华。
3、在学生通过学文受到感染和启迪之后,要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在教学中,我把它当作一次小练笔,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6
《玩出了名堂》是教会孩子学会观察,观察身边的人和物,发现自然界的秘密,对于这样的文章,孩子普遍比较感兴趣。在课的设计中,我用一个“玩”字贯穿始终。在初读课文时,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现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他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针对这点,在课的开始,我就从课文整体入手,以“玩”切入,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玩的游戏和玩中的体会,然后让学生玩镜片,由此定准“玩”和“名堂”两大基调,让学生很快地、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在讲读课文中,我主要采用了“读悟法”进行教学,不仅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更加充分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学生就在这充足的时间、空间中。通过朗读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平实,获得了情感的升华。同时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把书读进去、读出味来,学生的感悟才深入,才能悟到读书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课的最后,也就是在学生通过学文受到感染和启迪之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我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从文本走到文本外,有超越了文本。
但在课堂中,还是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整节课下来,比较轻松,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也很顺利,但我有一种感觉:学生学到了多少?对他们的启发又有多少呢?是个未知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阅读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而我在实际操作中却忽视了这一点,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一个圈内,以致在理解课文前半部分时气氛比较沉闷。当然,学生的个性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不应轻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7
“名堂”在课文中的意思是发明与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我时时把“玩”与“名堂”紧密联系在一齐,以“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作为贯穿全文教学的一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玩耍与发明创造是有联系的。其次,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引发质疑、以疑导学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它不仅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资料,进而推动学生的阅读思辨与探究。
1、《玩出了名堂》一文的教学要贯穿一个“玩”字。初读课文,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一开课就能够以“玩”为线索,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2、朗读是学生心灵与课文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感受感悟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所在。在朗读时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讨论,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个性表达。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增强感悟,丰富体验,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升华。
3、在学生透过学文受到感染和启迪之后,要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4、整个教学过程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构成语文潜力,突出一个“实”字;调动师生生生之间情感互动心灵交流,突出一个“活”字;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频频闪现思维的火花,突出一个“新”字;力求“以情励学启迪创造注重内化求精求活”。
本课教学中,我在倾听学生回答问题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表此刻,好几次学生没有读完或者回答完问题,我就迫不及待地接话了。还有当学生出现口误或者不规范的表述时,我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发现并予以纠正,这样容易让错误在学生脑中扎根,是值得引起重视的行为。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需注意的地方,但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争取使学生学有所得,促使教学有效化。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8
《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以“玩”为线索,以“名堂”为中心,所以在教学时我把“玩”与“名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出“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玩出了什么名堂”这个贯穿全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想方设法地创造机会,大胆地让学生表现自我,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如课文的导入时的谈话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同学们都喜欢玩,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基于孩子思想过于严谨,所以看法都相对单一。
而在课文理解方面,因为资料不是很深奥,所以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忙学生阅读,教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尊重个性,那又如何照顾全体呢该如何去把握所以在指导方面,我比较注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学生对列文虎克的磨镜片的恒心赞赏,就让他们读出赞赏的语气,学生对列文虎克很钦佩,就让他们读出钦佩的语气,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提升。
当学生理解课文资料后,我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阅读小资料,进一步领会许多发明和创造都是“玩”出来的,鼓励孩子们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交流自己日常的玩中有没有发现,让学生回归生活,孩子们畅所欲言,此时我安排学生进行小练笔,把自己玩的过程写一写。课后发现多数学生基本能把玩的过程写出来并有所收获。
总之一句话,课堂应当是属于学生的课堂,教师的任务是做好引导者的主角。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过去教师主动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立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开掘与培养,让学生在学生中掌握、认识和发现知识,并在深入地探究中获取学习的乐趣,养成敢于尝试、追根问底的科学精神,而学生自主与合作意识,也将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9
我在教学《玩出了名堂》一课时紧扣一个“玩”字,让“玩”字贯穿全文。初读课文,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当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上课伊始,我就以“玩”为线索,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五个自然段,段段写了“玩”,“名堂”在课文里的意思就是发明与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我时时把“玩”和“名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出“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到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朗读是学生心灵与课文的对话。引导学生感受、感悟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所在。在朗读时我适时地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讨论,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个性表达。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增强感悟,丰富体验,得到情感得到熏陶、思想的升华。
上完这一课,我感觉到自己没有把握课的重点,课件太细太杂,课文讲得太细了,并且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整堂课始终是带着学生走,没有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朗读比较拖,基于上面这几点我会好好改进,努力钻研,争取把握好课堂,上好每一课,努力学习再学习!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10
上完本课,感触很深,似乎没费多大劲儿,完成了本课,而效果也不差。无论是基础还是文本内容,算是落到实处。如果说,我在本课的教学思想上还有些道理的话,那我有如下反思。
一、抓生活,乐生活。
让学生玩中学,学中乐,乐中学。本课语言朴实,寓说理于叙事之中,对于孩子来说,课题就很有意思,鉴于此种特点,我并没有在课堂上揭示新授内容,只是带着孩子们玩。那天正是大晴天,操场上阳光灿烂,我让孩子们到操场去捉影子,踩影子。那个高兴劲儿,有的孩子大声叫:“我踩着了。”也有孩子笑得不得了,说:“我的影子和别人的影子重合了。”我问孩子们发现了什么,有孩子说,面对太阳影子在后,背对太阳影子在前,左侧面对着太阳影子在右,右侧面对着太阳影子在左,正中面对太阳影子很短……
我都很赞同学生的观察结论,接着回教室,我又给孩子们玩游戏,将蜡烛点固定在纸杯里,然后倒水,看蜡烛燃到水位以下会怎么样?有的孩子说,肯定会熄灭。我只是让孩子们观看着。突然有一男孩子叫起来了,说:“老师,蜡烛还在燃,而且快到水底了。”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下举手的孩子不少了,都争着说:“是流下来的蜡遇到冷水就凝固了。”还有孩子说:“蜡烛是圆形的,这样整圈的蜡就凝固在一起,水就不会淹着灯芯。”我夸奖了孩子们,说:“你们是玩出了名堂。”接着板书:《玩出了名堂》。
接着,我讲了一个故事《捣鸟蛋的孩子》,揭示故事中的孩子就是举世闻名的昆虫学家?让学生带着一种“由玩未尽,由听未尽”的积极状态去读课文。学生非常愿意合作我的指导,师生共同交流彼此读书,做游戏的感受。很多孩子能总结“玩也会发现科学。”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会发现科学。我肯定了孩子们的学习劲儿,借机出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水有浮力。”我针对这个话题,设问“水真的有浮力吗?”教室里热开锅了。我给足学生议论时间,然后,我宣布回家去做做不就知道了吗?其实,平常孩子们都爱玩,只要老师带领学生玩玩问问,说说写写,乐中取乐。因为全文就贯穿一个“玩”字,很多孩子***光镜,放大镜。
二、阅读感悟写法。
怎样写玩时快乐情形,这是本人在本课中要渗透的重点。本文讲述的是列文虎克一边看门,一边麿镜,玩玩放大镜。,再次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接着写他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明了显微镜,接着写他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就以一个“玩”字穿起了整个故事。将主人公“玩”的过程及收获写得淋漓尽致,使文章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出玩时的情形呢?这里我结合写作知识点作了详细的点拨。
首先回忆哪次“玩”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真回想自己平时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如:捉迷藏,荡秋千等。然后把最喜欢的一次“玩”的玩法和玩的过程作为重点写下来。并写出玩时的乐趣和感受。比如、写“荡秋千”(坐在秋千上,什么也不想,一上一下,来来回回,有一种飞翔的感觉。看看周围,一阵阵风吹过,一只只鸟儿飞过。在秋千上,我什么也不想,晃眼望望远处的景色,抬头望望蓝天,几朵漂浮的白云好像托着我的蓝色梦想……恍惚中已经过了很久,一个小时就过了,可我还是不想停下。“秋千”这“古老”的玩具,伴我度过童年的开始,童年的结束,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荡秋千那种忽上忽下的感觉,就是一种刺激,我喜欢秋千又高又远的`刺激……
本文在朗读的处理上,基调是亲切,惊喜的。比如、作者是怎样避免使用枯燥的专业术语的?怎样理解“那是一个‘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的意思。这里我“扶”着走的。文中的“小人国”指的是微生物。这里给“小人国”“居民”加引号是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不仅起到强调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专业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三、阅读与作文比较。
人们常说“玩物丧志”,玩怎么能玩出名堂呢?在本文的教学思路上,抓住这下题目,吸引孩子的好奇心,很容易把持。这里,我出示有关名人例子。如:爱迪生在玩耍中产生了许多疑问,激发了他研究的热情,有一千多项发明;年顿在玩耍中,因为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发现了万有引力等。学完课文要趁热打铁和学生交流平时都玩些什么,有什么样的玩法使自己受到启发。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学生写作练习,应该说,在我的语文课里,这是我必过关的训练内容。在写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玩耍中的乐趣和启发。如“捉影子”“扔鸡蛋”“一件快乐的事”等。
在学生练习前,点拨使用修辞的准确性。比如、本课在表达上,是妙用拟人手法。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方法。出示句子:1、那是一个微观世界,微观世界里的微生物,比地球上的人要多得多。2、那是一个‘小人国’“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我作了“对应式”的比较。“微观世界”拟人化“小人国”“微观世界里的微生物”拟人化“居民”。这样就能增强趣味性。此处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还加了引号,这样不仅起到了强调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增强了趣味性。
总之,学习语文,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探究中获取信息,在快乐中获得成长,一种身心与知识上的成长,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中一定有语文。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11
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孩子们乐意去学,去读的,所以上起课来非常顺利,今天学习《玩出了名堂》,一节课下来感觉热热闹闹,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也很顺利,但我有一种感觉:学生学到了多少?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尊重个性,那又如何照顾全体呢?该如何去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阅读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而我在实际操作中却忽视了这一点,以致在理解课文前半部分时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当然,学生的个性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我不应轻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放开与收拢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在实践教学中我还需要历练。
语文《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12
xxxx年10月18日,上午第一节课,是我来到新学校的第一次公开课亮相。虽然没有特别精心的准备,只有“家常菜”的味道,但敬畏课堂的态度依然没变,服务学生的宗旨依旧没变。
每天的忙碌似乎把自己思考的时间都挤走了,所以利用中午短暂的休息对自己今天的课堂简单的做一反思。
满意之处:
1、本节课学生参与率高,达到95%。除了极个别同学没有发言之外,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课堂。
2、小组学习已初见成效,不仅有序而且有质。今天唯一的一次小组探究中,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巡视中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交流非常激烈、精彩。
3、学生的说话、语言运用让课堂熠熠生辉。练习点设计合理,学生的发言精彩,教师的临场指导更是锦上添花。
不足之处:
1、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总是因为40分钟的有限时间和提前预设好的学习任务,挤掉了了给学生更多表达、思考的时间。很多学生能够想到的东西,可能因为我们的着急就越俎代庖了。
2、处理生成性资源不够科学合理。在学习列文虎克玩镜片做成放大镜这一教学环节时,我补充了一份资料,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看完资料候的感受。张宇鹏同学说:“我觉得他很可怜,因为他为了玩镜片都不管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听了他的发言,我顺势让其他学生否定了他的答案,随机评价:“真正可怜的应该是他的妻子和孩子吧。”现在想想这样的处理不但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而且对理解人物形象毫无用处。如果我换一种方式提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联系课文内容想想,列文虎克自己觉得自己可怜吗?”。我想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张宇鹏同学自己就会是否定的答案,而且还会使列文虎克的人物形象在同学们眼中变得更加高大,学生也能深切的感受到列文虎克对镜片的那种痴迷于热爱。因为做感兴趣的事不会觉得累、不会觉得苦、更不会觉得可怜。
……
有缺憾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其实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那就在今后的课堂中弥补、充实吧。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