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及教案(通用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教学设计及教案(通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教学活动设计教案【第一篇】
关键词:学教案;定位;新课堂;高效
新课程改革推行到现在,我们在《高中新课改背景下课堂高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和实际教学中,建构了“三段六步”高效教学模式,编制和使用了学教案。“学教案”是对本课“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构思”(新课程理念、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整体教学设计。编制和使用好“学教案”,能有效实现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创造性地整合教材、使用教材,丰富课程资源,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使教学设计新颖,教学过程流畅。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编制好学教案?怎样使用好学教案?怎样才能让学教案在建设高效课堂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最根本的是要给学教案定好位,精心编制,活用巧用,才能创造更高效的课堂。
一、学教案是师生合作的“桥梁”
传统教学中的教案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使用的预案,学案是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下学生使用的预案,这两个“中心”好比两座山峰,中间隔着很难逾越的鸿沟。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这两座山峰之间架起一座桥,把“教”中心和“学”中心连接在一起,融为一体,这座桥就是具有两方面功能的学教案。学教案是为学生“学”和教师“教”而设计的学教统一、师生共用的教学方案,是师生合作学习的桥梁。它既是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的推手,也是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展示点评、达标拓展”,结合学科特点,创建师生高度合作中追求效益最大化的高效课堂的好帮手。以学教案为载体,课堂教学能变得生动活泼,教师不再唱独角戏、不再满堂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不再被动听、不再光接受,而是主动、积极、愉快地学,而且会学。教师通过情景活动、小实验、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提出问题,由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实际,体会感悟新知识的生成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展现和谐的合作、充分的交流,实现课堂资源和课程资源的共享。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教师角色真正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
二、学教案是教师“会教”的“蓝图”
学教案的编制要融入教师的智慧,要遵循低起点、小坡度的认知规律,尽量缩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跨度,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和互动。在设计学教案时要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做好导趣、导法、导思、导引;引导学生会学、想学、要学、乐学、创学。
在每个备课组通用的学教案基础上,教师上课前再根据自己班级的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加以调整,上课时还要根据学生学习进程灵活操作。要时刻记住,学教案只是手段、载体,培养人才是根本目的。所以,不要为完成学教案而使用学教案,不要让学教案成了课堂的主宰;而要关注学情、关注生成、关注育人总目标、关注生命质量。
在新课堂中,教学方式力求多样化。要紧密结合教学主题,将启发演讲式、合作探究式、情景体验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式有机统一,提炼重点、难点、考点,启发学生的即时生成与拓展,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学教案是学生学习的“抓手”
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信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教案是培养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好帮手,它既是学生学习的“航标”,也是学生“学会”的路径,更是学生“会学”的“摆渡”。
1.学教案是学生的学习“航标”
新课程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课堂教学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因此,学教案应该是师生对教材的再度开发,对文本的有效拓展,对资源的综合利用。这就要求学教案始终是引领学生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的航标。要按新课程理念和“三段六步”高效课堂的要求编写学教案。要大胆突破教材框架结构,将已学知识、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课外相关资源与教材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整合,追求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在鲜活的事例和具体的科学知识基础上,在生动的情景中展开知识联想,开展讨论交流,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和更新,能力得到提高与扩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巩固与提升。
编制和使用学教案要以了解学生为前提,发展学生为目的,为学生指引学习的方向,让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发展,情感得到不断升华,生命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2.学教案是学生“学会”的“路径”
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型,尤其需要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支撑,在学教案的设计中与“学什么”相对应的应该由“怎么学”出招。要按“三段六步”要求设计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观察、反思、思辨、质疑等多种学习方法的训练,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论、测、评、演、唱、跳,在课堂上真正落实,让课堂成为一方生机盎然的池塘。学教案要点燃学生探索热情的导火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正确使用学教案,要做到:课前促预习、课中重互动生成、疑难时精讲点拨、课后及时整理反馈。这就要切实发挥学教案在高效课堂中的“路线图”功能。
3.学教案是学生“会学”的“摆渡”
学教案就其实质而言,应该理解为:它是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促使学生个性成长的文本。教师在编制学教案时,要对教材进行改造与整合,在激趣、导学、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上,进行优化设计。课本上有的东西不要再大面积地搬运到学教案上,让学教案起到“脚手架”的作用,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教材进行学习,而不是完全脱离教材只做学教案。好好读书永远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教师对学教案的认识、编制、使用应该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追求整体设计,讲究设问艺术,善于启迪思维,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环环相扣,递进发展,要”具体―粗~t--gg招胜有招“,即在课堂改革的不同时期,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学教案的编制应该有所变化。
学教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最终让学生达到“会学”的目标。学教案在课堂改革之初是必不可少的拐杖。在高效课堂的进程中,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载体,但当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学习方法和流程,有了学习能力,学会学习了,学教案就可以淡出了,甚至完全不需要了。这时高效课堂就达到了最高境界。
课堂教学教案【第二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人力资源管理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Use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YAO Shuian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Zhengzhou, He'nan 451191)
Abstract As a basic discipline,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eaching is self-evident, coupled with its own highly practical, so by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focus on the teaching curriculum. Case Method is under conditions of a new era of educational reform guided strong teaching methods,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can compensate largely for various deficiencie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 discussion of this teaching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onduct in-depth analysis, puts forwar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metho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lassroom efficiency
1 案例教学法的定义和特点
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基础的教育方法,它主要是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结合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思考和分析等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活动当中加强对于经验的积累,并不断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另一方面来看,案例教学法又可以定义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它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案例教学法的重要载体就是实际案例,对于案例的提供既要具有相关性,又要具有启发性,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进行思考和分析。并不断迎合教学内容的需要,真正意义上做到立足于教材,为教材服务。其次,从教学过程来看,案例教学法表现出的动态性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够相比的,案例教学当中,教师并不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从侧面上引导,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的本质。最后,从教学评价方面来看,案例教学法所重点强调的是对于案例的分析过程,利用有效的资源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不断强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 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案例教学的内容方面上看,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当中涉及到的案例主要展现的是组织管理当中和人力资源相关的现实背景或者具体事例。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我们着重强调的是关于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而案例教学法的存在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去。在案例教学当中,对于高校大学生主体而言,所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关于案例的理解,只有充分掌握案例的内容才能够更好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从而明确时间可能带来的后果。其次,学生要以一个富有逻辑性的头脑来看待案例,这也符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需要。就此而言,案例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强化该专业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
将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现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难免会在这一环节出现种种问题。在案例教学当中,融入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学生能够在学习他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得出处理事务的方法所在。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在案例讨论的过程当中,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能够得到提升,看待事物的角度也随之发生变化,有效地拓宽了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就不至于对于周边的环境过于陌生,能够有效地将自己在大学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当中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永远处于主导性地位,学生永远处于主体地位,无论是在传统课堂之上,还是新课改环境下的教育活动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都是极其重要的。在案例教学法的推动之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变化是前所未有的,不再是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而是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之下,教师和学生一起思考问题,教师充分调动起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这样一来,学生的想法能够较好地表现出来,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
3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案例引用中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库的建设问题
在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当中,能否取得最大程度上的成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能够收集到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就各大高校现有状况来看,在案例选择上面严重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的特征,也不能够考虑到实际操作的需要,学生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很容易出现问题或者不解之处。更为重要的是,在案例开发的方面,又呈现出速度极为缓慢的特征,长期受到经费不足的影响,教师没有积极开发案例的动力支撑。往往只是流于形式,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案例研究工作中来。
案例使用中缺乏实践经验
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很快,前景一片光明,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有的高校刚刚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师资力量方面极为匮乏。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教师是转专业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教师并没有经过实际的操作和训练,以至于对案例当中的环节把握存在问题。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缺乏有指导性的意见,往往没有了学习的方向,违背了高校开展案例教学法的初衷。并且从宏观环境来看,我国高校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教育体制的限制,我国高校当中的大学生都是高中直接升入大学,没有实践经验,甚至缺乏对于企业的正确认识。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进行案例学习的时候,也仅仅停留在表层,无法理解深层次的含义,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按理讲授中的教学效果问题
在现有的案例教学的基础之上,所呈现出来的教学效果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问题。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有84%的学生对于现有的案例教学法持有不满意的态度,这些学生普遍认为,尽管案例教学法当中涉及到实际案例,但是对于自己的学习并没有带来太大的影响,以至于自己很难掌握好课堂教学的内容。
4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案例教学法效果的措施
加强案例选择,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库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存在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支撑,对于案例的选择务必要受到重视。通常来说,教师获取案例的途径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己编写案例,另一个是引用别人编写的案例。无论是哪种案例来源途径,其最终目的都在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的典型性,从而明白事件当中的原理所在,知道事物的起因是什么。案例教学法发生于真实的情境设置当中,从而使得问题能够更为形象、客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事实上,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有必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能够明白其中的关联所在,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在人力资源管理库的建设方面,可以考虑通过企业实践来进行案例的编写,主要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这个专业本身就和企业经营发展息息相关。如果师生能够立足于企业的实践活动来完成这一项工作,那么势必会取得极佳的效果。尽管很多高校都开展了相关的实践活动,但是大都只是敷衍了事,不能取得实效。为了能够弥补这种状况所带来的种种不足,高校可以安排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组成一个小组,在讲授完案例之后,针对案例当中的内容向学生进行提问,使得案例教学法的价值能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
加强教师实践力度,积极引导专业化讨论
相比于其他学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却是显而易见的,使得这一专业对于教师的需求量直线上升,对于教师质量的要求也是很高。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还要掌握一定的实践能力,我国高校当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往往在理论基础方面表现得很好,却极其缺乏实践能力。对此,高校要为教师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得教师能够得到更多的企业挂职的机会。教师要倡导学生进行专业化讨论,这种讨论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与学生之间,还可以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实现教学相长,双向提升。
注重学生参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在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当中,教师理应采取有效的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这并不是强制性的灌输,而是启发式的引导。譬如说在组织形式上面,完全可以采用合作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发组成小组,来针对案例当中涉及到的内容或者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针对所学习的内容安排一些模式实验,将课堂效率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层面上来。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之下,近些年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逐渐将重点放在了实践能力方面,也可以说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如此一来,学生就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实际经验,逐步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在这种情形之下,案例教学法无疑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载体,提供了极强的辅支撑。值得一提的是,在案例教学法当中,我们还要适当地融入建构主义思想,众所周知,建构主义教学观当中强调“知识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也就是说,不同人具有不同的认知,是因为其所处的背景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案例教学法当中,学习者有必要建构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5 结语
总的来说,在学前教育教法课当中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信息量,还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结合在一起,拓宽课堂的空间,将课堂教学向前后延伸。教师要认清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并精心选择案例,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黎琴;赵恒海。管理学案例教学方法及其实施[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1).
[2] 刘。浅析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运用[J].知识经济,2011(15).
教学设计及教案【第三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从而提高完成专业学习和工作任务的效率。因此课程内容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如何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实际能力,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的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的“菜单”式或“基本概念―语法―例题”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贯穿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具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目前,大多数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程是“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菜单”式的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分为两类,一种是以计算机基本理论为主,另一种是以计算机的基本应用为主。“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大多采用“基本概念―语法―例题”的模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菜单”式的教学更多强调每条命令的独立功能和单个知识点的介绍,这样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从而用于解决专业学习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例如,通过Word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如何插入页眉/页脚和分节符,但对毕业论文的分章节页眉的插入以及论文目录和正文部分的不同页码设置,95%以上的学生却束手无策。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时的限制,以计算机基本理论为主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由计算机的抽象概念
和术语组成,是多门计算机课程的超级浓缩。教师讲不透,学生听不懂,考试背标准答案,这样完全背离了本课程的目的。以基本应用为主的教学内容较多的重复了中学的教学内容。学生对于低水平的重复没有兴趣,并且对专业学习帮助不大。
“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语法―例题”的教学模式更多的强调基本概念和语法。例题以解释基本概念或语法为主,很少涉及实际应用,所以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宗旨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水平。以下以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的案例教学为例,对案例教学做一些探讨。
3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实践
计算机基础的案例教学注重综合性和实用性,是在计算机基本应用上的扩展和提升。
“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案例驱动教学模式通过三年的实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率达到90%。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模式更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也得到了一些计算机教育专家的认可。
案例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配套的案例教材,二是辅助的教学手段。
配套教材的建设
案例式教材的编写是案例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而教材案例的选择又是教材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材编写中把握以下原则:案例强调实用性,兼顾趣味性;每个章节的案例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并且知识点需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ISBN:978-7-302- 13173-1)和《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案例教程》(ISBN:978-7-302-16706-8)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优秀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具有体系科学、内容先进、资源丰富等显著特色。该套教材紧扣教育部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基本要求,符合教育部“分类指导”的基本思路,定位准确,适应当前信息社会对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要求;该套教材以案例驱动为特色,突出面向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结合领域需求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该套教材自2006年7月出版以来,已经3次印刷,深受读者欢迎。采用该教材的高校普遍反映该教材特色突出,教学适用性强,教学效果好。故已被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立为课程研究项目。
教材案例的选择
实用性强的案例通常包含大量的信息,如果把握不好将会杂乱无章,枯燥无味,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要兼顾趣味性。以下分别介绍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教材的案例选择。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案例的选择
在Word中通过“校园先锋”简报案例的制作,使学生学会版面的布局,以及分栏、分节、段落格式的设置、查找和替换、选择性粘贴、图片及图片工具栏的使用等。通过“论文编辑”案例,介绍了样式和格式的编辑、文档结构图、索引和目录命令、公式编辑器的使用、页眉页脚的高级使用。
Excel中通过“学生成绩的分析”案例的制作,介绍了工作组的概念及其使用、公式的使用及单元格的引用(相对、绝对和混合)、函数(Max、Min、RANK、COUNTIF、FREQUENCY)的使用、图表的制作。“电子教学记录表”案例的学习,将使学生掌握了宏按钮的制作、数据有效性的设置。
PowerPoint中的案例“动画故事――小米的生日”,涉及了路径线的使用、动画音效、插入声音文件、对象精确定位、触发器、排练计时等知识点。其影像效果可以与Flas媲美。
Flash中精美的“电子贺卡”案例,介绍了影片剪辑元件的制作和使用、图形对象的处理(选择、组合、移动、复制、叠放、变形)、声音的添加、运用补间动画的创建(层、时间轴、关键帧、空白关键帧、帧频率)、Flash电影的。
FrontPage中综合案例“花之心语”网站建立的案例,介绍了网站建立的全过程,知识点全面,网页精美。
(2) 程序设计语言()教材案例的选择
基于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性质的不同,程序设计语言中的每个案例都有若干实例作铺垫。
在顺序结构的程序设计中,通过制作带有动画、时钟、日历、密码的备忘录,使学生掌握计时器、时间日期函数、输入框、消息框、文本框和命令按钮等的使用。为此案例铺垫的实例是“密码验证程序”、“日历牌”和“电子时钟”。其中“密码验证程序”的目的是学会InputBox函数和消息框的使用;“日历牌”的目的是掌握常用日期函数;“电子时钟”的目的是熟悉图像框、计时器和滚动条的使用。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中通过“简易计算器”上运算符及等号代码(+、-、*、/、=)的设计,掌握选择结构的基本语句。通过其它按钮的设计了解编程中细节问题的处理方法。此案例铺垫的实例为“统计”、“网络课堂”,分别掌握选择结构的语句及控件――“单选按钮”、“复选框”和“框架”的使用。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案例是“译码器”。通过译码器的设计掌握运用循环结构处理字符串的基本技能,提高程序设计的综合能力。熟悉常用字符串函数的使用,了解窗体的调用。
数组中的案例是集成绩输入、动态分析为一体的“成绩分析工具”。通过成绩分析工具的设计熟练掌握数组的基本操作和常用算法,如数组的输入输出、求最大及最小值、排序、查找等。熟悉组合框的使用及控件数组的使用。其相应的实例为“大赛选手成绩统计”及“花卉展示”,以分别掌握数组的排序、查找及控件――列表框和组合框的使用。
在文件部分有“大学生形象大使评选平台”案例;图形及多媒体章节有案例“电眼”和“踢足球”动画及歌词同步的MIDI播放器;数据库部分有“会员信息管理系统”。
实用加趣味的案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的结构
(1) 应用基础教材结构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基本结构是:入门知识、案例、案例实训。入门知识部分简要介绍应用软件的使用环境。案例中包括案例目的、完成案例需要的知识点介绍和完成的详细步骤,同时穿插介绍操作技巧。案例目的的介绍,使学生明确案例的实用性;知识点的列出和介绍,便于学生把握和总结重点;操作技巧的介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案例实训要求学生完成,不提供答案,目的是巩固案例要求的知识点。以下为第3章的结构。
(2) 程序设计语言教材结构
目前,程序设计语言教材(VB)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沿用传统的教材模式,另一类类似于实验指导书。传统模式的教材没有突出可视化的编程思想,学生最后只学会用一些简单的过程化语句。类似于实验指导书的教材,教会学生界面制作,但代码的编写能力又相当欠缺。因为其基本概念、语法及常用函数只是出现在例子中,不便学生系统地学习、查找。因此程序设计语言教材必须既突出案例教学的综合性,又兼顾学生学习、查找基本概念及语法的方便性。这样教材结构的合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案例教程》突出综合案例教学,同时将传统教材和实验型教材有机结合。
《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案例教程》每章,除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外,由四节组成:基本概念及操作、控件、案例、案例实训。基本概念及操作部分,简要介绍概念及语法,通过实例操作掌握其要点;控件介绍主要属性及方法,重点是实例的完成。案例部分包括设计要求、设计目的、设计步骤。案例实训和案例的知识点及内容相近,这样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案例要求的知识点。以下为第5章的结构。
此结构的特点是基本概念及语法部分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便于学生系统地学习。但是内容简要,且例子为用于铺垫案例的实例。控件部分,选择与本章内容相关控件,有利于学生将代码编写和控件使用的有机结合,以领会可视化编成的思想。但大多数教材是将控件单独列为一章。案例及案例实训部分,内容体现综合性、实用性;结构明了。
教材的最后一章为按单元编写的综合案例,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最后一章为学生课后学习之用。
目的明确,重点突出的编排结构为学生在课后的学习提供了便利。
教辅手段的实施
综合案例具有信息量大的特征,因此需要增加辅助的教学手段,以巩固教学效果。主要教辅手段实施如下。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1) 网络教学平台的实验环境
用于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实验室有足够的计算机供教学使用,并通过校园网与互联网连通。实验除能开出教学要求的实验外,实验室提供目前的主流应用软件以供学生能在校园网环境下自主学习。
计算机实验室除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教学网络外,实验室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案例教学活动以确保案例教学实验的顺利进行。实验室教师分工明确,以较高的机器完好率确保基础教学的正常进行。
(2) 网络教学平台资源
计算机公共基础网上教学平台具有在线课堂、教学视频、学习交流论坛、网上答疑系统、网上自测系统、网络考试系统等功能。除此之外还具有多媒体视频教学课件下载、电子教案下载、练习下载、问卷调查等功能。
案例制作过程的视频录制。为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完成针对每个案例的“案例实训”作业,将每个案例的制作过程录制成视频文件,放于应用基础的学习网站供学生使用。这样学生能够直观的学习、掌握各种操作技巧。视频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最大可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视频教学提供了便捷灵活的“五个任何”: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不会遗漏任何知识点和难点,学生可以反复学习直至学会为止。
在线课堂。提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资源共享。
学习交流论坛。学习交流论坛是由学生建立和维护。由计算机应用基础、多媒体设计、程序设计语言三个主要交流区域及校园动态和学生天地组成。在此论坛中学生发表学习心得,案例实训制作过程录像等。
在线答疑:教师网上答疑系统的实施,有效解决了两校区办学带来的教师与学生沟通难的问题。
即时测试:学生通过即时测试系统的考试,可以很方便地了解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督促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知识。
电子教案、练习下载。方便学生随时阅读教案,练习案例。
问卷调查:方便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调查,及时了解学生情况。
网络考试系统:计算机基础网络考试系统,实现了知识点分模块的网上无纸化考试。分阶段、分模块的多次考核方式,有效地督促了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知识,减轻学生期末一次性考试负担,提高了考试效率和教师的阅卷效率。
网络教学环境的开发和利用,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空中课堂,很好地解决了知识点多,教学时数少,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差别大等矛盾。
“过程”化教学管理
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综合案例教学的特征,从而要求学生严格按时完成指定的案例制作。同时评分,将其作为最后成绩的一部分。此项成绩占总成绩的40%。
建立学习激励机制
定期组织了“计算机基础技能大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大赛内容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为主题。如表现专业特色的网站设计;体现校园生活的Flas设计;专业相关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大赛分一、二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十名,分别获一定价值的物质奖励,同时允许免修本课程。获奖学生只要提出申请,还可以免费学习计算机专业和微软培训认证的课程。
学习激励机制的建立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同时选拔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目前,已有一些优秀学生参与到计算机类的项目开发中。
学生参与课程建设
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学方案的实施得到学生的支持和认可,将是教学方案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选择优秀的学生参与课程建设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本课程建设的思想,同时从学习的角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使教与学溶为一体。这样的课程将具有更强的活力。学生自主开发和管理的学习交流的网上论坛,设计时尚、具有活力,且内容丰富。学生可以在此共享学习心得,提供相关案例实训的制作方法及作品。
4教学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从2006年开始采用案例教学模式,已取得良好的成绩。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两门课程是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和《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案例教程》材自2006年7月出版以来,已经3次印刷,深受读者欢迎。采用该教材的高校普遍反映该教材特色突出,教学适用性强,教学效果好。故已被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立为课程研究项目。
案例教学及配套的网络教学平台自使用以来,教师使用情况良好;学生对该课程的整体评价好,学生们普遍反映该课程教学信息量大、教学效果好。一项对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的网上调查显示,1700多人中有75%左右的学生认为满意,20%的学生认为比较满意;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满意度调查中79%认为合适,10%认为较合适。从2006年9月到目前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的学生近4万人次。
教育部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陈国良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我国著名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农林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裴喜春教授都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教案范例范文【第四篇】
最高人民法院第九批指导案例中,38、39号案例都是针对高等院校教育行政处分行为的行政诉讼,实践中此类案件也具有普遍性。高校行政主体地位已经通过指导性案例得到确认。本文分析可诉高校教育行政处分行为,可以归纳出行政性、具体性、重要性的特点。法院对于此类案件的审理,应当分为行为审查、程序审查、附带审查四个部分,并在审理的过程中平衡绝对保护受教育权的首要标准,保护受教育权行使程度的相对标准,尊重学术自治的严格标准。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高等院校;行政行为;指导性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的第九批共七个指导性案例,其中第38号案例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39号案例何小强诉华中科技大学拒绝授予学位案,明确了高校教育行政处分行为的可诉性。一方面回应了行政司法实践中学生不服高等院校行政处分诉至法院的众多案件,另一方面也通过指导性案例这一形式统一了行政诉讼裁判尺度和法律适用标准。目前学界直接从行政诉讼法角度对高校可诉性和可诉内容的讨论很少。这导致三个问题:一是高校的行政主体地位在司法裁判中已经得到实质上的确立,研究滞后于司法实践;二是双重主体身份下,存在实际争议的高校行政处分行为未厘清,未区分属于高校学术自治和管理之必须的行政处分和侵犯学生基本权利的行政处分;三是高校作为被告的行政案件中,审理内容不够明晰,法院能否在审查高校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同时附带审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学校章程不确定。修正后的《行政诉讼法》将“具体行政行为”修改为“行政行为”,淡化了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的区分,拓宽了法院审理高校作为行政诉讼被告案件的司法审查空间。本文从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38、39号指导案例切入,分析可诉高校行政处分的特点,考察法院在审理高校作为行政诉讼被告时的审查内容和裁判标准,并分析指导性案例体现出的,法院在审理高校教育行政管理行为案件中,在学术自由与司法审查范围之间的价值平衡标准。
二、内部界定:可诉高校行政处分行为的特点厘定
通说认为,高校既为公共教育资源的服务机构,又为在校学生管理机构,具有双重主体身份。高等院校通过《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授权,取得部分对在校学生的管理处分权,包括管理规定创设权与管理行为实施权;同时,作为公共教育资源服务机构,《教育法》第31条、81条,《高等教育法》第68条、30条又赋予了其民事责任。实践中,部分不服高校行政处分行为的诉讼也被转化为民事赔偿案件。《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拟增加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条款,但在正式修正案中,新增第61条将以上合并审理规定限缩在“涉及行政许可、登记、征收、征用和行政机关对民事争议所作的裁决的行政诉讼中”,表明立法者对民事与行政双重法律关系问题的处理采取了审慎态度。因此,对于高校行政管理处分涉及到的学校与学生间的教育行政管理关系这一特别权力关系,应当明确其受诉范围。判断某一组织的某个行为是否属于行政法的调整范围,并不是由该组织的主体性质决定,而是由该行为所行使的权力性质来决定,高校行政处分决定是否可诉,关键在处分决定是否行使了公权力。
指导案例38号中,北京科技大学不予颁发原告田永毕业证、学位证,未办理毕业派遣有关手续;指导案例39号中,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未向华中科技大学推荐原告何小强申请授予学士学位,因此未对其颁发学位证。考察与之相类似的刘燕文诉北大不授予博士学位案、艾某诉重庆某高校降格留级处分案、张静李军怀孕被勒令退学案等案件,其共通之处在于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派遣证,开除学籍,勒令退学,降格留级都是由学校在法律法规授权之下单方面作出决定,行使了高校教育行政管理权,即具有行政性;是针对特殊的人,就特定的具体事项做出的行为,即具有具体性;《教育法》第42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条规定的直接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行政处分行为都应列为可诉,即具有重要性。
三、外部界定:法院司法审查内容及标准
现有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并未规定法院的对可诉高校行政处分行为审查内容及裁撤标准。笔者将从行为审查、程序审查、附带审查三个方面分析法院应然以及实然的审查内容及标准。
(一)行为审查对于高校行政处分行为的审查,应当进行层次划分认定是否违法,其中重要性审查为重点。由《宪法》第46条、《教育法》第42条和《管理规定》的补充可见,受教育权概念范围较大,既包括积极的教学参与教具使用权、校内活动权、申诉和诉讼权,又包括消极的获得奖助贷学金权,获得学业评定权、受颁学业证书、学位证书权。二者均应为法院审查的范围,尤其是消极权利直接关乎学生教育权利能否实现,对于损害消极受教育权的高校行政处分行为应当予以撤销,对于侵犯积极受教育权的行为应考察权利侵犯程度和能否恢复确定是否予以撤销。
(二)程序审查第38号指导案例明确教育行政管理应遵循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实践中多数案件中高校行政处分行为都因程序违法被撤销,如刘燕文诉北大不授予博士学位案等。确立统一的高校行政处分程序标准,是国家为高校管理设立的底线,并不会因此有损高等院校的学术自治。《管理规定》第56条到第58条规定了听取待处分学生陈述和申辩作出处分出具处分决定书并送达本人(开除处分备案)设立学生申诉处分委员会并对学生申诉进行复查处分决定归入文书档案及本人档案的处分程序。现有处分程序虽有效解决了一些程序问题,但也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疑问:首先,处分是否公示。实践中部分学校根据学校章程公示处分,如河南章晓因四级作弊被开除,学校在发现作弊当日即在校园公示通告,但未将公示程序纳入规章会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学生申诉处分委员会以“不告不理”的消极态度采取事后审查,审查时处分已成既定事实,对学生保护有限;其二,缺乏公示程序削弱了学生、教师等对学校行政管理处分行为的监督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在处分后专设公示程序。其次,是否将穷尽申诉作为诉讼前置条件。《管理规定》第61条到第63条规定了向学生申诉处分委员会的校内申诉和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申诉两种申诉途径,并设立时限。但申诉是否作为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校内申诉是否是行政部门申诉的前置程序并没有明确规定,这就为学生申诉效率设置了障碍。申诉和诉讼权是《教育法》赋予学生的法定权利,在权利结构中处于较高位阶,出于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申诉权和诉讼权的考量,应当直接赋予学生不经申诉直接上诉的权利,避免如刘燕文案由于校内反复申诉导致行政诉讼之诉讼时效中断,节约学生之诉讼成本。再次,是否能够因程序问题回避对校纪校规的附带性审查。答案是否定的。自田永案判决以来,多数法院都以未履行告知等程序性义务导致处分行为不合法撤销高校教育处分行为,对作弊即开除学籍并不符合《管理规定》第二十九条的法定退学情形并没有进行司法评价。这一方面体现了程序优先原则,一方面由于在新《行政诉讼法》生效前,并没有确立对规范性文件的附带审查。
(三)附带审查《行政诉讼法》修正案第53条增加了除规章外的附带性审查,第64条确定了法院对附带性审查的转处机制,其目的是为了避免规范性文件中的“越权错位”,“从根本上减少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同时为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审理较高层级规范性文件提供法律依据;之所以审查范围为规章以下规范性法律文件,一方面是因为在省级统管司法人、财、物的司法改革方向下,此审查范围具有现实性,另一方面是因为规章以上(包括规章)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较为严格和民主的制定程序,更少出现违法性;之所以规定审查后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的转处机制,并不直接宣告违法,体现司法的谦抑性,避免了司法权和行政权的混同。那么,对高校章程和其他据此作出行政处分行为的文件是否属于法院的司法审查范围?答案是肯定的。首先,部分高等院校的章程是由学校组织制定,主管教育部门负责核准的,具备《行政诉讼法》第53条的要求;其次,38、39号指导性案例中,明确了法院对校纪校规的审查权限:第38号案例中,法院因为对原告田永开除学籍处分所依据的校发(94)第068号《关于严格考试管理的紧急通知》与《管理规定》第29条法定退学条件抵触,认定被告所做退学处分违法,第39号指导案例中,法院对《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授予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实施细则》和华中科技大学《关于武昌分校、文华学院申请学士学位的规定》认定合法;再次,指导性案例颁行前,司法实践中已采取了对校纪校规附带审查的普遍做法,如刘燕文案法院认定不适用《北京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
四、审理标准的价值平衡:学术自治与司法审查范围
从38、39两个指导性案例看,最高法似乎想确立审理高校教育行政处分行为合法性的价值权衡标准。考虑到两个案例所体现的司法政策导向,可以大致描摹出法院在审理高校教育行政处分行为合法与否的判定标准:
(一)首要标准:受教育权行使的绝对保护此处的绝对保护所指向的问题,是受教育权能否行使,具体而言是指高校取消入学资格和决定退学。高校在《管理规定》的第7条到第10条规定取消入学资格范围内拒绝学生入学的行为是合法的,法院应予以支持。根据《管理规定》第27条的规定,大学生怀孕、考试作弊行为不在退学的法定情形,高校因此类事项开除学生学籍违法。此外,颁发毕业证、派遣证是对受教育权是否行使的证明,应当纳入绝对保护的范畴。
(二)次要标准:受教育权行使程度的相对保护此处的相对保护所指向的问题,是指受教育权行使的程度,如考试管理、升级管理、发放派遣证、除退学以外的惩戒处分以及其他学校依职权作出的行政处分行为。因此类行政处分行为可诉,但是否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则应依案件具体的法律和事实问题进行评判。
(三)严格标准:高校的学术自治学术自治是大学之魂。学校的教学计划、学术评价标准、奖助金评价标准、课程设置、考试纪律应当属于依法由学校自主管理范畴。对于体现学术自治的高校行政处分行为的司法审查应当以合法性审查为原则,各高校根据自身教学水平和实际情况,在法定基本原则范围内确定自己的学术水平衡量标准,不能干涉和影响学校的学术自治原则。因此,法院应当敦促学校重新作出决定而非宣布决定不合法。如法院在38号案例中敦促学校进行学位资格审核和法院认可39号案例的高校将通过四级考试作为学位判断标准。
参考文献:
[1]陈敏、陈易新.学校双重主体身份研究.行政与法.2003(6).
[2]马怀德.学校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梁国栋.规范性文件纳入“法眼”.中国人大.2014(1).
上一篇:《静夜思》教学设计【汇集4篇】
下一篇:《蜜蜂》教学设计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