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论文大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论文大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论文大全【第一篇】
摘要:在中等职业学校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向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机会,参与设计调查项目,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利用计算机系统,迅速得到统计结果,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掌握统计基本技能。
关键词:统计学;实践操作能力;自学能力。
统计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是常用和实用的工具,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对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来说,统计学基础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过学生在中小学数学课程中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而统计的教学比较容易枯燥无味,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工作中使用统计工具,是统计教学的焦点问题。
一、强化统计的作用,通过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统计学作为一种工具,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一些学生曾作为被调查对象,填写过各种市场调查问卷,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分组收集到洗发水、手机等类产品的调查表,使他们认识到统计学在各行业的适用性,增强对统计学习的感性认识。
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逐渐改变按部就班地讲解调查结果的方法,着重增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把学生分小组来设计调查项目:如人口抽样调查表、动漫类型调查表等。全班同学参与调查表的填写,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和数据描述的过程,并在课堂上分小组讲解自己的调查结果,这种实践操作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其掌握操作的方法。但对于中职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要更进一步,根据调查结果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在模拟中教导学生明白统计过程不是为统计而统计,而是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而统计。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讲授法是应用最多、内容讲授系统且可控的教学方法,但学生学习被动,学得快,忘得也快。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也是锻炼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好机会。
在讲课之前,有目的地布置预习题,阅读有关章节后回答,以《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一节为例:。
1.什么是总体?什么是总体单位?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2.什么是指标?什么是标志?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何?
3.什么是变异?什么是变量?什么是变量值?三者之间关系如何?
这三题抓住了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也是这一节中的难点和关键。让学生既要了解这几个基本概念,又要弄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课堂教学时教师对要求自学的内容进行提问和指导。提问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针对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对要求掌握的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完整的`概念。最后对全课要进行总结,安排相关的技能训练,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引进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调查取得大量分散的原始资料,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加工、整理,此时计算机成为极好的工具。在统计调查数据时,excel表格中的计算功能快捷而准确,通过一个调查项目的实践操作,学生可熟练运用sum、average、max等功能,通过设置使用方差和标准差函数,使学生学会误差函数的设置,输入数据即可得到统计结果。学生将计算出的统计结果利用计算机设计成为统计表或统计图,非常形象直观,从而培养中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创造意境,启发想象。
思维是离不开具体感性材料的,形象的直观材料在思维中起主导作用。在教学中结合画图给学生创设一种意境,启发想象。在讲概率分布之一——正态分布时,通过频数直方图作出正态分布曲线,引导同学直观地得出正态曲线象钟的形状,所以也叫钟型曲线,然后根据图形启发同学们归纳出正态曲线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其中既要有教师积极引导和严密的组织教学,又要有学生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学习,只有教与学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对于中职学校,加强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既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又注重技能操作的训练,争取培养出社会适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娄庆松.统计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
[2].深圳统计年鉴..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论文大全【第二篇】
让思维在观察中升华――以“钠”为例谈科学探究中观察能力的提升。
摘要:科学探究是新课程背景下每个教师尤其是理科教师熟悉的名词,是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式学习是科学探究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观察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能力的基础,是解题的关键点。针对苏教版化学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等栏目的实施体会,从观察情境的创设、思考方向的引导、观察情境的延伸、化学思维的升华等角度谈谈高中化学观察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一、提升观察能力的教育心理学依据和政策要求。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观察”的解释为“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如观察地形、观察动静、观察问题”。所谓观察能力,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的能力。
观察是有目的的知觉,是一种高级心理机能,是积极适应和改造环境的心理形式。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在现实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个体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观察中存在一个认知过程,观察是通过认知、获得意义和意向形成认知的过程,观察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所以,它强调学生的发现。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评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认识知识之母”。教学经验表明:观察能力强的学生,通常对事物的感知迅速、准确、完整,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且在单位时间内观察到的事物多在学习上表现出积累的知识丰富。而观察能力弱的学生,往往对事物感知的速度缓慢,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表现在学习上大多是成绩较差。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要求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融会贯通图形、图表、实验现象、实物、模型等观察能力;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化学详细分析、获取信息、加工等能力;从试题新信息中提取实质内容、重组为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答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从学生、教师和科学家的各个方面来看,科学探究是一种多方面的活动。这种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从书籍和其他各种信息来源中查找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设置研究计划、通过实验证据复习已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回答和说明并与别人交流结果。显然。观察是基础,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科学探究将失去生命。
高品质的观察是一种从多角度认识事物的习惯。高品质的观察能全面地认识事物的内部与外部之间、某事物同他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联系,对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思考习惯是高品质观察的常见体现形式,是将相同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在某个方面的.不同之处,将相同的事物区别开来,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在某个方面的相同之处,将不同的事物归纳起来。
二、高品质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经过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提升高中生的观察能力,是化学教学中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观察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能力的基础,是解题的关键点。高中化学十分重视运用化学实验手段理解和接受有关知识和概念,揭示化学反应规律、探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对观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了更高品质的观察能力,化学实验中的分析、推理、演绎和评价等才能得以实施,解题训练时也将更加严谨、完美。
以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化学1》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的第一节《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之“观察与思考”栏目内容为例,谈谈科学探究过程中观察能力的提升。
1.充分利用好“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等栏目。
高中化学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栏目的功能是通过展示的实验、模型、图表中蕴涵的深刻化学道理,帮助学生开启化学思维,核心是要求学生动眼、动口、动脑,推理得出有关结论。教师可以演示实验,通过观察、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不断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观察与思考”要求教师认真准确地完成演示实验并确保实验的成功,同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同步记录实验现象,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或交流讨论,找出现象产生的原因或推出相关结论,师生通过“对话”补充完善,从而明确其中的化学道理。
“活动与探究”栏目的功能是引领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做中学”的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核心是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体系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最佳学习方式。“活动与探究”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多地想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如,是否有人把金属钠投入盐酸中,钠投入氯化铁有什么现象?),要全面研究活动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从而确定活动探究的开放程度,还要特别注意在过程中的角色地位是“主导”,切记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2.创设更人性化的观察情境。
演示实验重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把握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明确发生变化的过程,比较发生变化的条件,从中找出产生结果的原因与变化条件的关系,悟出科学道理。可以将教材栏目的内容做成观察计划(如下表),并将教材处理成边讲边实验,让学生进行有效分工,保证人人参与课堂、主动探究、合作完成并主动获得知识。进行观察时,要明确观察目的、任务,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指导观察的顺序和观察的内容。同时,把要思考的问题附上,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并及时做详细的观察记录。
3.引入实验习题使观察成为思维的桥梁。
观察经常表现为“求同找异法”(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通过找出其同类事物之间的异同,并分析其间的关系,其意义在于提高观察者的观察分析、思考、概括、归纳能力。
例:某同学设计出一种在隔绝空气下让钠与水反应的方法,使学生能仔细观察到各种实验现象。该方法简便、安全、现象明显、有趣味性,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实验时,往100ml的大试管中先加入40ml煤油,取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放入大试管后塞上橡皮塞(这时胶管夹处于关闭状态),通过漏斗加满滴有酚酞的水。根据反应中观察到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怎样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___________。
(2)金属钠投入煤油后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入水后金属钠的现象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
(4)大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
(5)装置中液面的变化分别是:大试管中_________;长颈漏斗中_______。
(6)简述检验产生气体是否是氢气的方法。
4.延伸探究,使思维在观察中升华。
观察的过程是“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外的科学探究容易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探究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有人说“让观察与思考成为习惯,创新便成为自然。”这句话中抓住了创新思维的两个关键因素――观察与思考。思考应以观察为基础,观察又必须是带着思考的观察,两者是和谐统一的,尤其要使其成为习惯。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应该指导学生高品质地观察,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机会和条件,引导他们真正进入思考,让他们的思维在观察中升华。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学)。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论文大全【第三篇】
社会工作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基本掌握了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的理论知识。由于社区工作是从西方传人的,其经典理论模型基本是建立在西方国家社区工作基础上的,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由于社会工作学生到社区进行实践和实习的时间较少,它们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如果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社区理论来指导我国社区服务的实践,必然会因为实践环境的差距而导致理论适用性不够,从而犯经验主义错误,不利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因此,社区工作学生应该经常深人社区,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有清晰的了解。
5.2社会工作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还很不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设置还很不合理。实践课的安排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西方国家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进行实践课的学习,而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课安排往往很少,一个学期就几节实践课,往往还流于形式,这使得社会工作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阻碍了他们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
可见,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量与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社区工作人员的欠缺,需要社会工作学生加入到社区服务中去,而他们社区服务的能力却相对低下。因此,必须培养他们的社区服务的能力。
6结语。
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目标,它离不开和谐社区建设,社会工作学生是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后备力量。要使我国城市社区服务能力得到持续的发展,和谐社区的建构得以顺利实现,需要社会工作学生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量与质的欠缺。社会工作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理论知识,但他们的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培养社会工作学生的社区服务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论文大全【第四篇】
我国正式启动了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教师是任何教育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和建设者。,我国颁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表现如教师观念落后、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等。因此,除了迅速提高现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技术水平之外,还要从如何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这方面思考。笔者从对师范生的多媒体课程教学中反思,认为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作为一个连续的、统一的发展过程来看,进行不同阶段的衔接、整合与重组。现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各阶段培养、培训现状和模式作粗浅探讨。
一、教师培养的现状及模式。
建国以来,师范专科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阵地,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很多合理的地方,例如: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口普通话,一手好书法,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教法”的教学基本功,同时我们在保持传统教师教育学科的优势,巩固高师院校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应该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培养有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虽然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计算机类课程,但将计算机类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整合,构成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体系,对以培养合格教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是一个历史的挑战。
从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对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培养现状来看,反映出对其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在设置的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和实践性环节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基本上仍只是作为师范专业的公共课来实施。再者,单纯地将计算机基础代替信息技术教育。在效果上,计算机课老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没有贯穿将技术整合到教学中的理念,学生隔靴搔痒的理论和知识学了不少,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提高不大,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未来教学中,不能满足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和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最后,在培养模式上,与基础教育需求脱节。在培养过程中,重点都放在了传授基本理念和基本操作,学生很难感受到运用信息技术会带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今后踏上教学岗位后,也就难以自觉自发地运用信息技术。
因此,在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上应采取相应的变通。首先,改变传统的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增设信息技术和活动类课程,强化信息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点涉及信息在教育运用中的理论和实施,通过学习各种教学媒体、教学课件,将信息技术和各种基础课程相结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操作实践逐步熟悉它们。在实习期间尝试性地运用这些技术。其次,建立与中小学合作的培养机制,加重实习力度,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真实的学校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技能。
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训工作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但是从信息技术的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及效果上进行分析,还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的培训方式多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专家讲授式培训。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称为教师集中面授,“大呼隆”上课,这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原认为教师学习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就能自行将这些知识恰当运用于课堂教学实际场景。但这种单一的培训模式对于教师自觉地坚持使用教育技术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效果十分有限。
2.只注重技术层面的培训。
由于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参加培训时的兴趣集中于计算机的操作,对于理论内容的学习不太感兴趣。因此,就出现了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重心转移到讲授操作技术,而忽视了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的培训现象。他们在培训中只是单纯模仿。再加上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教师的技能要求不同,若采用这种偏重信息技术技能训练,忽略了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培训方法,会致使有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系不大,兴趣就大大降低,培训效果也打了“折扣”。
3.忽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常忽视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认为只要把观念和技术传授给他们,自然能被他们认同,并成为指导他们教育行为的准绳。但实际上教师作为成年人,其思维方式已经基本定型,接受新事物比较缓慢,而且他们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都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习惯于用自己学科固定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新问题。
4.培训难以产生持续的作用。
法,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继续教育往往容易成为限制其发展的瓶颈,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是当前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极为关键的课题之一。
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中,授课方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实际培训授课中,选择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并使其在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动态地发挥作用,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关键。经过实践摸索、查阅资料总结,我归纳出以下几种授课方式:
1.以理论为主的讲授方式。
讲授法是指教授者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受训教师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这种模式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演示、问答等方法。应包含两个过程:了解和内化。了解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组成、产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等理论内容。以介绍整体培训内容及学生所需完成的任务为主,其目的是更新课程观与学习观,浏览课程的整体结构。至于理论的内化与应用则是在以后的培训和实践中逐渐进行的。
2.以课件制作为主的辅助教学方式。
这种模式是采用cai课件,将培训内容以图、文、声、像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使教师在学会各种工具软件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后来逐步深入到掌握基于资源的课程设计。实践证明,以课件开发作为任务驱动,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具有了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就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自然有机地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
3.以操作为主的练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操作学了也没有用。那么培训教学就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我们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
4.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层次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用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教学目标是行不通的,我们可以采用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任务驱动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协作、协商中探索,在完成所设定的任务中学习,在不稳定性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与人合作,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自组织的过程。在培训告一段落后,联系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给其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总之,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培训一体化,每个环节都应该环环相扣。职前培养中,高师院校要合理地设置信息类课程,探索师范院校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系。职后培训中,要切合实际,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各中小学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君.新时期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与高师院校的改革对策.教育探索,总163期.
[2]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北京.教育出版社.
[3]梅友松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育与职业,,(17).
[4]张筱兰.在参与中体验.在行动中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5).
[6]李方安.略论教师的信息能力及其培养.中国教育学刊,,(2).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论文大全【第五篇】
内容摘要何园,又名寄啸山庄。位于扬州市徐凝门大街西侧。造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光绪年间武汉黄德道何芷忉重修。山庄的大门位于刁家巷(而非今址),是一座高大的磨砖门楼。周边的丁家湾康山街等,在清代属富人区,聚集了大量官僚巨贾的豪宅......
一、何园理景的分析。
何园,又名寄啸山庄。位于扬州市徐凝门大街西侧。造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光绪年间武汉黄德道何芷忉重修。
山庄的大门位于刁家巷(而非今址),是一座高大的磨砖门楼。周边的丁家湾康山街等,在清代属富人区,聚集了大量官僚巨贾的豪宅。何园位于住宅之后,坐北朝南。正门藏于偏僻小巷,多少显出园主人为人低调,不愿露富的心理。而高耸的围墙,却至少暗示了它的存在。扬州的诸多住宅、园林,多由高墙围合。它们构成了扬州地区街道空间的主要特征。
门内与穿廊相接。门上为串楼,与楼下廊子扣合为复道,于此左右分行。
左转折入园的东部。其南半部有馆舍。西贴墙,其他三面空临。馆舍南部栽有修竹。游人至此可置身与喧嚣之外。中央为船厅,是旱园水作。鹅卵石与瓦片铺地,纹路作波光粼粼状。另有梅花鹿图案若干,船四面为明窗。瓦片铺地和动物图案,可能主要从俯瞰观赏的角度出发,材料平实,一如扬州砖雕的朴实风格。于平地观,难以窥其全貌。每去何园,总能看见游客在廊道上指点欣赏铺地图案,可见猜测属实。
厅外东南一角有老槐荫蔽,山石少许。东北一角有贴壁假山,逶迤西去。可登山于半月台赏阅,或俯视园景。楼下有屋两间,走廊东向,壁间嵌有苏东坡撰书的刻石一部。壁间刻石,是扬州园林的一大特征。既可为游览增添雅兴,又可加强走廊的韵律感,并同白墙形成对比。
何园的西部园林,比东部大了许多。如同一副画卷。园之中部,凿一水池,房廊绕其四面,惟有山石独占西南一角。池中东部有一方亭。侧面架石梁南北出。方亭尺度远大于其他江南园林。究其原因,一般解释是此亭可作戏台。水可扩音,而回廊可作看台。此说有一定道理,反映了园主人不同于苏州园林的实用主义倾向。另一说为该亭模仿了蓬莱仙岛,叫做“小方壶”。此手法远在唐代曾被大量运用,看来还是一种传统构想。不知可信否。我认为该亭于回廊上观赏尺度比较适中,仍可归于从俯瞰观赏的角度出发的手法。
筑于池水之西的湖石假山,突兀于水际。山上有瞪道盘旋,山腹有洞室回曲。更有两株白皮松,植于山半,枝干遒劲,势欲凌空而去。旁有意大利进口杨树一株。何园内的进口植物品种,多少反映了园主人作为外交官的国际眼光。白皮松的用法,我以为值得商榷。白色湖石衬托下的白皮松略显苍白。
湖石假山西部,有黄石假山拔地而起,与东西两片湖石假山相接。三山一水掩映处,有潜山馆过此北行上楼,有五间楼屋。背面倚墙,面南临水。全园景色,尽收眼底。楼屋东面,有一株棕榈,高与屋檐相平。
沿楼廊东行,廊分为两道。一道由东向北折,重返园之东部。另一道由南向西折,转入复道。经复道西行三折,转入园之南部。廊道曲折,上下两层,空间丰富。复道回廊上下错落,左曲右折,同时起到了弱化建筑体量的作用。复道上的空花拦板,全以铁制,自有一种西洋格调。
隐一门于园墙东壁,好似山穷水尽。一转首,别有洞天,道近而门现。门内有住宅,可登堂入室。只见隔墙的广玉兰,花如白色云朵。楼南叠一湖石假山,上有蹬道与屋相接。深得城市山林闹中取静之妙。
由园左北出,重返西部园林,可循廊沿池步随景移。壁上有颜真亲卿帖石,属另一处壁间刻石。随廊西折,直抵楼屋之下,即所谓蝴蝶厅。
牡丹厅山墙面上清水砖墙拼合成的凤吹牡丹图案砖雕,是扬州砖雕中的上品。
墙上什锦窗每洞各不相同,与墙后南部何家住宅玉绣楼一一对景。青砖百转千回不见斧凿痕迹,是扬州砖雕的另一佳品。
玉绣楼与前部花园复道回廊浑然一体。传统的院落空间围合,但因为园主人常与洋人打交道的缘故,充满了有着西洋格调的细部。如围炉、百叶窗、拱形高窗、梁下装饰等等。它们构成了晚期扬州古典园林近乎怪异的独特风格。
二、扬州园林模式语言。
扬州园林相对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其他园林而言,具有独特的模式语言。
复道回廊。
扬州古典园林的建筑物,除去山石水池,主要有厅堂、楼阁、轩馆、亭榭、斋室、房廊等。
复道回廊是扬州园林的一大特色。以何园为代表。而鲜为人知的是扬州个园的抱山楼早年也是通过回廊同冬景部分连为一体的。复道回廊为人提供了观赏园林的多重视角。这与苏州园林以平视为主的赏园方式是有所区别的。
从俯瞰观赏的角度出发。
多视角的的观赏角度,有助于我们理解造园者的独具匠心。
如:前文述及过的地面铺装图案含蓄的形式美、水中亭台的尺度、屋顶造型和山墙面的精美砖雕等等。
弱化建筑物体量。
扬州园林二层建筑和复道回廊的大量使用,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园林的自然美和雅致美,增添了人工的痕迹。但造园匠师的高超技巧,使得扬州园林仍然保持了清新雅致的秀美的南方风格,并得以在江南园林中独树一帜。
如:通过回廊的回转曲折、高低错落,强化其轻盈的充满亲和力的形象。
何园中心环水池部分的复道回廊就是典型的一例。
又如:避免大体量建筑形态的过多变化以至喧宾夺主。如个园抱山楼。虽然体量横跨整个园林,却将首尾隐于夏山秋山之中。整体造型看似简单平淡,却将其他亭台衬得小巧可人。自身全貌,却很少进入游人视线。
这一手法,与同济大学南北楼何其相似。而王澍的文正图书馆,更是直接来源于江南园林这种“大象无形”的处理手法。
高耸的围墙。
是扬州园林空间的一大特征。清代扬州盐商追求住宅的宽敞气派加之不愿露富的矛盾心理,造就了这一独特现象。让人想起徽商在家乡的毫宅或者晋商们的大宅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扬州民居清石乱砖墙的砌法,使得原本压抑的空间增加了一层尺度的层次。而手工的痕迹,更给人亲切之感。这一点,与密斯早年推崇砖墙的理由完全相同。试想,如果墙体换以苏州园林的粉白墙,将会何等压抑。
三、扬州园林风格的成因。
根据文献资料试列苏州扬州两地园林发展时间表。
南宋苏州网师园始建。
明朝苏州拙政园始建。扬州何园片石山房始建。个园寿芝园始建。
康熙扬州西北郊保障河(瘦西湖)沿岸园林逐渐出现。
乾隆扬州园林进入黄金时代。城市山林、西北郊保障河一带别墅园林兴盛。宋宗元重修网师园。
嘉庆扬州湖上园林趋于衰落。扬州大盐商黄应泰建个园。瘦西湖萧条。苏州建留园,时称寒碧山庄。
道光扬州湖上园林一蹶不振无复旧观,城市山林有所发展。
同治扬州园林出现回光返照迹象。建寄啸山庄。
光绪何芷忉重修何园。小盘古归大官僚两广总督周馥所有。大官僚盛康修苏州留园。
苏州作为江南重镇,园林风格长期受到吴越民风的'滋养,尤其在康乾以后江南园林得到较长时间的长足发展以至成熟。反观扬州扬州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命运起伏与国家漕运紧密相联,故发展轨迹起伏较大。因此扬州园林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扬州园林从晚清开始走上了另一条发展道路,趋向于实用性和西洋元素的运用,此时其模式语言主要来源于全国尤其是皖南或江西、两湖富商的审美趣味和建筑风格。此前扬州园林模式语言则主要来源于其作为吴头楚尾的独特地理位置和民风。这种相对的硬朗和雄健,多少也受了皇家园林、扬州八怪画风的影响(甚至汉唐雄健风格的潜移默化?)。
不幸的是这种风格没有能够获得足够长的时间和稳定的环境发展成熟。但扬州园林对新鲜事物的不断吸纳和实用性、解决近代或西洋风格与中国传统审美习惯矛盾的一些手法,是我们在全面认识江南园林时应当引起注意的。
中国式园林继续发展壮大的动力,不在于对表象传统元素的简单重复和对曲折的刻意追求,而在于如何用创新的手法跟上时代的发展,发扬中国的文化品格和审美习惯。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论文大全【第六篇】
青年教师是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1],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是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而青年教师激励机制是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矛盾聚集较多且急待解决的难题。[2]国内外学者对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较多,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以到为限定时间,以“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精确查找,可以找到1009篇相关文献;以“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可以检索相关文献153篇。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理论界对高校教师的激励问题高度关注。高校青年教师正处于其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通过构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中的有效激励机制,使其承担起传道授业、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重任,是各大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根据四川省统计结果,[3]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接近全省普通高校教师总数的一半,其中,60%以上的青年教师具有硕士、博士学历。以“80后”为主体的高校青年教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普遍具有高学历,部分青年教师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知识面广,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同时,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他们的科研素养和道德情操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
以四川某普通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如图1~12所示)发现,青年教师群体中31~35岁所占比例最大;普遍学历层次较高,博士学历达43%;以中级和副高职称为主;离异或未婚教师所占比例达25%左右;对薪酬和职称评价体系的满意程度较低;近一半的人感觉工作压力非常大;有35%的人感觉人际关系不融洽或一般;平均每天教学工作时间低于4小时的达60%,而科研工作时间达8~10小时的占30%,且科研时间大于10小时的也占较大比重;对目前工作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40%;对于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工资待遇低,其次是职称晋升难度大和学术困难。
与中老年教师相比,青年教师群体具有自身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强烈的需求特征。1.精力充沛,学历层次高,思维活跃,广泛涉猎新学科、新技术,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和变革愿望,最具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最容易接受新的理论与知识,发展潜力巨大;2.自主意识较强,不愿意受制度约束,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对现行体制满意度低,属于“最难管理的群体”;3.成就动机较强,有强烈的表现欲望,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4.思想容易波动,由于缺乏工作和生活的磨练,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常使他们感到压力大、困难多,若不能给予其适当的引导,对在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的难题不能正确对待,满腔热情可能很快转为心灰意冷,甚至走向极端;5.有强烈的物质需求、发展需求、社交和情感的需求,同时承载着繁重的工作负担和生活负担。建立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大力培养、吸引、用好和成就青年教师,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青年教师数量和比重较多,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流动性也最大,高效、长期的激励机制是稳定我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关键。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青年教师的创造力,促进青年教师充分发挥其才能和智慧,实现其自我发展,提高青年教师对学校的贡献率,最终促进高校良性发展。
二、目前青年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激励目标偏高。
为了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标准上层层加码。教师为了更好地适应本职工作需要,适应职称评定,岗位考核的需要,不得不大量撰写sci论文,申报基金项目,申报成果奖,创新工作难度不断加大,使青年教师产生了沉重的负担,所定目标超过客观现实基础,多数教师尽了最大努力,仍难以达到和实现目标。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使高校教师的工作时间延长。很多青年教师每天的工作时间比法定工作时间要多3~4个小时,双休日加班处于常态化,长期超负荷工作,严重影响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二)激励对象错位。
一些高校不太重视激励对象的结构差异,新、老教师一个标准。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经验少,资源量少,要完成老教师一样的工作量,特别是科研工作量,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部分青年教师无研究生指导资格,教学当量学时权重低,即便是其参与的教学工作远高于中老年教师,但实际考核工作量却相反;青年教师为科研和教学一线的主力军,他们生活在沉重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之中,然而由于激励对象错位或激励手段失衡导致严重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三)评价指标过度量化。
年终考核及职称评价的.主要内容是论文、专著、专利、获奖、项目数量、教学课时量等,全部进行量化考核,甚至可以拿科研业绩折换教学工作量,而教学和科研的水平与质量难以在量化指标中体现。这样的结果就造成青年教师将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项目申报、论文发表、成果申报上,形成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的现状。
(四)经济激励偏重。
过多引入企业管理激励模式,忽视高校教师的特点,以单一经济激励为主,忽视了教师道德、情感、态度、universityeducation人格等方面的因素,使激励手段失衡;[4]基础工资已经成为教师象征性的收入,绩效工资逐年上升,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能逐步淡化;青年教师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激励,一味追求可显示度成果,急功近利,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出现学术不端。由于激励机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会给青年教师队伍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高校有必要针对青年教师群体特征及青年教师培养中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构建青年教师更为科学合理的成才激励机制。
高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目标,这其中包括国家对高校的发展要求,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对高校的要求。“目标的设定应遵循挑战性原则、可及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和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相一致的原则;设定恰当且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能够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目标太低,激发不了积极性。目标太高,奋斗无望同样产生不了激励作用”。[5]教师个人的目标,要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学校的目标要靠全体教师去努力实现。
(二)充分认识青年教师真实需求,多种激励措施综合使用。
制定激励机制时要充分了解激励对象的真实需求。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而言,稳定的工作和基本的生活保障是他们的首要需求,要根据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和青年教师群体特征,制定并综合使用包含各种激励手段的成才激励机制,单一经济激励实际上还处于低层次需求激励,不能同时满足青年教师高层次的需求,有时甚至会造成对激励对象的伤害。
(三)科学制订岗位聘任、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评价。
标准,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考评标准要注意定量和定性结合,既注意量化考评,又不能事事量化;既注意短期效益,又注意长期效果;定期考评与不定期考评结合,内部考评与外部考评结合,制度考评与活动考评结合。建立科学评价标准是激励机制效果成功的关键,对完善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建立民主评价机制,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管理者是激励的主体,教师是激励的客体,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需要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有效互动。在激励机制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确保信息的公开透明,保障全体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定权,真正发挥教师激励机制中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教代会的作用,确保激励评价机制的制定、执行和监督过程公开公平公正。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青年教师日益成为高校教师中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骨干力量。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高校发展与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卓越人才,是当前高校人才工作的根本要求。高校应高度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切实解决青年教师的思想进步、业务提高、生活条件等实际问题。高校要把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根据学校和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帮助青年教师制订职业发展计划,构建有利于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激励机制,引导广大高校青年教师为实现中华民族高等教育事业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3]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川教工委〔2013〕21号)[z].2013.
[5]王会民.我国普通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16.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论文大全【第七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教学中的重点。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来说,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化学知识,同时还应当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了其中的关键。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发展目标,主动地探索,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1.自主性学习的概念。
自主学习就是坚持学生的主体性,由学生来主导其学习,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适等,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性的行为,它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表达,将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能够具有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而且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能力。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指导者,帮助学生解决探索过程中的困难,帮助学生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等,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标。
2.自主性学习的特点。
自主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的独立性,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得到问题的答案,并且通过探索的过程掌握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与能力。学生的独立性就是要求独自面对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不能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事事依靠教师和同学,它重视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同时自主性学习也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责任———那就是学习是学生个人的事情,它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应当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学习中积极主动,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达到学习目标,总之学生应当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负责。新时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社会和教师的重视,自主性学习是学生探索的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使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依靠自己的能力独自解决,使学生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等,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规律等。自主性学习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认识和探索,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只有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中的主人翁,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责任心。自主性学习给予了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探索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1.做好教学设计。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开展与教师具有密切的关系,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做好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过程中,并且在日常的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自主学习是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过程,是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来说,学生的自主性比较强,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做好教学设计就是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教学,例如可以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探索,通过学生的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达到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坚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地认识到化学规律,从而深入地理解化学概念、定理等,为学生掌握化学学习方法提供良好的平台。对传统的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通过分散化进行排列,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真知灼见。这种创造性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认知思考的过程,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性的探索和学习的过程能够逐步地掌握到高中化学学习的方法,了解到高中化学的特点,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粗盐的提纯知识之后,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习的化学知识,设计一个粗盐提纯的设计方案,并且利用实验室中的仪器进行实验,了解到具体的化学实验操作过程,并且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结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的不足。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不是凭空发生和进行的,需要一定的化学知识来作为基础。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帮助。例如在讲授新课时可以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初步地了解教学内容,获得对教学内容的初步印象,基本了解到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在上课的过程中就有一种盲目的感觉,感受不到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提前预习,能够了解到难点知识,在课堂上就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难点上。课堂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对于学生来说应当养成注意力集中的习惯,特别是要专注地听老师的.讲解,这样对于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形成良好的记忆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应当注意其它同学的问题,在教师回答的过程中边听边思考,了解答案背后的原因。学生在课堂上还应当积极地交流合作,从而激发出灵感和火花,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于教师来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同时加强课堂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了化学学习的全过程,在课堂学习之后,学生还应当做好课后复习,通过复习基础知识和习题练习来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学生的记忆遵循一定的规律,通过课后复习能够对课堂上所接受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这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在学生习题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对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实现再学习和提高,使学生能够掌握习题的解决方法,实现知识的重构,这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3.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需要学生全面地参与化学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养成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化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又应用到生活中,与社会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一些开放性的探究性习题得到了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开放性的模式,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自尊心比较强,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以教育者自居,要摆脱传统教师的权威,与学生打成一片,主动地走进学生的心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所坚持,有所放弃,要坚持给予独立自主探索的机会,学生没有经过探索和思考教师就不给出问题的答案,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同时教师要主动放下自己的权威,融入到学生中,当好学生学习化学的引路人,帮助学生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的角色转变为主动探索的自主角色。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试错的过程,需要学生进行独自体验和感受,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独自观察和思考,自己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电池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搜集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并且了解到电池的内部结构,根据电池的原理制作一个柠檬原电池,引导学生观察柠檬电池的构造,测量其中的电流数据等,然后启示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将两个不同的电极插在柠檬上就可以产生电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等。通过这样的自主探究的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原电池的概念,掌握其放电的基本原理。
三、结束语。
参考文献。
[1]刘洋.高中化学学案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情境的构建[d].哈尔滨师范大学,.
[2]王艳光.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j].新课程(中),,(07):45.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论文大全【第八篇】
在信息社会大背景下,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育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但是现今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过分重视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忽视了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科特点,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1课堂教学模式的分类。
1。1教师演示课件为主,学生动手操作为辅。通常情况下,一节课4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授课占用20分钟,给学生演示占用1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一定的课堂练习占用10分钟,剩下的几分钟时间,老师做总结评价。这样的课堂模式,往往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能正常进行。比如:现今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大多都是一个老师带多个班级,这样一来,由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的平行班级的不平行性,就会给课程进度带来很大的影响。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课程进度不一致的结果。而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教师的课件单一,不能兼顾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以教师为主,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性。
1。2教师讲与学生练交替,课件演示贯穿其中。具体操作过程中,老师边讲授边分配任务,学生在老师讲的同时,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一定的练习,在这期间,教师会利用课件将课程的知识点全部展示出来。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是,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把握。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积累问题,却没有时间去解决。而老师呢,完成了课堂教学,却不能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标。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课堂教学程序繁琐,使得学练不能结合。
1。3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配合教师课件演示。这其实就是所谓的“任务驱动法”,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强调这节课的重点、难点,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学生由此任务牵引,独力探索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以此达成教学目标。但是这种方式的弊端也是明显的:任务单一,不能充分照顾全体学生的个体能力培养;课堂开放,导致课堂纪律松散,不能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以上几种课堂教学模式,都不能达到整体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不能体现当今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的观念,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同时,强调学生是认知即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
2。1课堂导入需要意境,课题引入需要直接。现今的学生们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是他们喜欢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门课能够带给他们类似于体育课的轻松自在,也不是因为信息技术教材上的内容多么吸引他们,而是因为这门课的学习内容相对轻松(几乎关系不到他们在高中的任何一次教学质量调研)、计算机和因特网的魅力以及他们想当然认为的上信息技术就是上网的魔力。所以真正增强他们对这门课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客观地讲,计算机课教室要比一般教室大很多,同样的50个学生,师生间的距离就要比在一般教室里远些,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约束力就相对小很多。有好多学生上课时都不喜欢坐在离教师近的位子上,似乎远离老师而坐,就可以不受课堂的约束。而且大部分学生刚进到机房的时候,往往压抑不住一路走来所引起的兴奋,总是在忙着和鼠标、键盘亲密接触的同时还不忘和旁边的同学拉呱聊天。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引导学生迅速地进入课程内容,让这宝贵的“每周一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呢?我认为关键是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入语。
2。2亦生亦师,争当课堂主人,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如今的学生越来越强调自我,在课堂上也是如此。他们不再完全听从于教师的课堂教导,开始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创造力都不相同,如果给他们每人一个平台,他们都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绚丽色彩。在课堂上,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可以发现并利用不同的解决方式,可以从中挖掘出不同的难点、疑点。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曾和大多数老师一样,采取的是“布置任务——完成任务——讲解任务”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只需要完成任务,他们最终所获取的答案都是我给与的唯一的一个。但是信息技术是一门开放性很强的科目,其中很多内容都来源于日常生活,甚至还有好多来自于其它科目的知识积累,个人理解能力和知识涵盖面的不同会使一个问题有多个解答。因此,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软件中的“学生演示”功能。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只做补充、提点、指导的工作,等到他们完成任务以后,我则找一部分学生来演示自己的成果。或许学生的演示结果并不理想,也不能完全符合任务要求,但只要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就一定具有代表性。我以此为契机,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认真地点评他的优势和不足,优点加以表扬,不足加以更正。这样,在课堂上,我和学生共同学习,亦生亦师,争当课堂主人,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2。3多激励,少提醒,放手去做,禁忌代劳。在课堂上,学生完成任务往往不会很顺利,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向老师询问:“我怎么做不出老师做的那个样子呢?”“这个页面怎么设置啊?您帮我做做行吗?”类似的问题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躬身示教,并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演示给学生看,那么几乎要占用整节课的时间。而且老师做完以后,学生并不见得能够掌握,以后自己再做的时候,可能还是一片茫然。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拒绝学生提出来的某些问题,不再“有求必应”。当学生问我能否代做的时候,我常常会说:“你自己再琢磨琢磨,自己再试试看。”有很多次,我发现尽管教室里的计算机都连接了因特网,但是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却不知道利用这个最全面的“点子王”。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提醒他们:“如果你遇到困难,离你最近的不是我,而是你面前的电脑。”这样,适当的提醒会使得他们茅塞顿开。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健全人性的形式。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重,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可通过自我教育而成长。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的潜能,既主张平等也承认差异,是一种注重情感、符合人性的学习理论。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以学生为本,才能真正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享受学习。的确,“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总之,在现今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从教师为主导转变为学生自我主张,从教师作为知识的说教者、灌输者转变为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是我们应该不断努力探索的方向。如此才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会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2潘克明。论运用电化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