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教学设计【精编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原电池教学设计【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原电池》教学设计【第一篇】
《原电池》教学设计
濮阳市油田第二高级中学
陈少帅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构成原电池的原理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经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思维碰撞的乐趣。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方程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阅读教材70页,解答电化学定义及电化学研究的内容,使学生在整体上了解本章知识点。
播放视频以塑料杯、铁钉、铜丝、白醋、二极管等生活中常见基本器材所做的有关原电池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二极管发光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展示问题
1、什么是原电池?
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3、原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流向如何判断?
4、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将原电池内容进行细分,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研究,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本71-72页,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是学生对于整体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方便之后的学习)提问什么是原电池
学生回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追问那么构成原电池需要什么条件呢?接下来通过实验探究来进行了解。实验探究一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一: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并通过讨论,进一步确定,活泼性较强的做负极,而活泼性较弱的做正极。实验探究二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二:电极必须插进电解质溶液中。实验探究三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三:必须要形成闭合回路。
追问通过以上实验,了解了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但是最根本的条件并没有探究到。提问: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中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呢? 学生回答是由于电子的定向移动所以产生了电流
追问电子为什么会定向移动,在化学学习中哪种化学反应能使电子定向移动? 学生回答氧化还原反应
总结由以上提问,可得出构成原电池的第四个条件: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对构成原电池的四种条件记忆两分钟,之后进行提问。提问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具有活泼性不同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
2、具有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
4、具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提问如何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及电子的流向。(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之后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负极:较活泼金属,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
讲述刚才讲解了有关原电池的定义、构成条件、各电极的反应,需要将这些知识点形成网络,方便记忆与理解。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对基本的定义和专用名词进行记忆。练习判断装置是否能形成原电池?
回答ABEO可以形成原电池;CDFMN不能构成原电池。
追问CDFMN为什么不能构成原电池,各自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进一步复习巩固构成原电池的四个条件)
结尾展示原电池在以后学习中的应用,是学生对原电池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播放一段由橙子制造原电池的实验视频,寓教于乐,使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学会用身边简单的生活原料来进行有趣的化学实验,学以致用,达到良好的学习成果。板书
电化学——原电池
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工作原理: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3、构成条件:①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
②必须插进电解质溶液中 ③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原电池教案【第二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程 板块式教学设计
为了更好的去完成素质教育,帮助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现在的高中化学课程设计了各种的课程板块。这样的设计也为老师教学形式上更加的丰富提供了条件。实效性和科学性是学生在学习上的目标方针,也是老师在教学上的方法,要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上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进步与发展,就需要老师对教学方式进行思考,运用符合学生习惯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将板块式教学设计运用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可以将教学内容和过程分为几个有鲜明特点的教学板块,教学板块的设计可以在教学内容进行层层深入,在课堂过程中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让课堂节奏非常有逻辑性,这样最终会达到教学效率上的提升。
板块式教学设计的含义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新的备课方法,是指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在教学内容整体性上得到加强,建构知识和能力体系的整体化。将课程的内容分为不同的的板块,根据不同板块设计科学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板块化教学设计可以让老师更加系统的研究教材、更加整体的把握教材、更加明确的领会编者的意图,能够避免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主次不分的盲目感。在进行教学内容的板块化让化学知识系统化,化学认知能力科学化。问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有序的思考。
板块式教学设计特点:
1、 教学思路上清晰,板块鲜活,给人的感觉一目了然。
2、 依据板块的设计内容,将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3、 每个板块都有一个核心知识点,将问题集中进行研究。
4、 每个教学板块间衔接自然,在知识内容上符合逻辑,使课堂能和谐有序的进行。
5、 在教学的目标上和教学内容上都非常的明确。
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目前我们就以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教学过程分为6个板块,让学生在自己了解的知识中发现未知的问题,提出大胆的猜想,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结论汇报上彰显现代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概念,提高学生自主能力。
板块一:情景带入主题,将以学生喜欢的“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为背景材料,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就它们构件上的太阳电池帆板、应急电池、镉镍蓄电池三种电源的基础上提出电池工作原理的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板块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首先进行两种实验,第一种是将铜棒和锌棒分别插入稀硫酸中,观察有何现象?第二种就是让铜棒和锌棒接触再同时插入稀硫酸,观察有何现象?在学生观察实验反应现象的时候引导学生在氧化还原的知识点进行分析,通过实验可以发现铜不与稀硫酸反应,而锌棒和铜棒靠在一起在稀硫酸中又会产生异常的实验现象,这样的现象又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追问,从而使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在将假设进行证明。
可能是锌表面的电子流到了铜片上被溶液中的氢离子得到后产生氢气。怎样验证?让后根据这个猜想让学生讨论得出论证的方法,最终得出方案是,将锌棒和铜棒用导线连接,在导线之间加电流表,将两个金属棒不接触的插入稀硫酸,观察电流表的摆动,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猜想得到了证实,会有满足感,老师之后可以再通过讲解将实验的原理进行演示,让学生更加清晰的明白能量的转化,从而明白原电池的原理。
板块三: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探究原电池形成条件的研究方案,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从电极、电路、溶液三个因素来改变影响实验的一个因素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在根据三个因素进行分组实验进行研究。
板块四:成果汇报,学生通过分析图表,了解我国目前发电量的构成,再以课本上的格林太太两颗假牙生病的例子,让学生分析病情的来源,并去寻找药方,在学生的讨论中,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并在原电池形成条件的知识点上得到巩固。
板块五:就围绕学生在本堂课中学习到了什么知识,本节课中有没有发现新的学习方法等问题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
板块六:在课外将课程进行延伸,利用苹果尝试制作原电池,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也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查询更多关于化学电池的运用。
结束语:通过板块式教学设计的案例,将有序的教学思路在各个教学的环节中得到体现,构建了,即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历史思路,让学生在化学课堂学习上不仅收获到了知识,还收获到了分析问题的顺序逻辑和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循序渐进的对知识进行掌握,让化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原电池教学设计【第三篇】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方式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感
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②培养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思考意识和应变能力;培养语言智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让学
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很有用,很亲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生产中的化学。
教学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探究建议实验探究、问题解决。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实物展示各种电池)
师在平时用到的计算器、手机、MP5、电子表、笔记本电脑等都要用到电池,可以说现代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池。问哪位同学能说一下电池的能量转换呢? 学生回答
导入课题我们这节课来学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
板书
一、原电池 师 在学习新知识的之前,同学们先对导学案上的预习成果进行组内交流、讨论(限时2分钟)。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预习检测
1.根据物理科电学知识,电流产生的原因,电流的流动方向由电源的 极到
极,电子的流动方向由电源的 极到
极。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
3.电解质的概念是:。
以下物质能导电的有,属于电解质的是
。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铁、铜、蔗糖固体、蔗糖溶液、稀硫酸。能导电的原因是
。学生活动学生举牌抢答。
创设情境动画展示“病历档案”:同学们,面向我们的并不是一位快乐的美眉!自从先后装上两颗假牙(分别是不锈钢和黄金假牙),“笑笑”女士心情一直不爽----头痛、失眠、心情烦躁。
问题导入今天,我想请大家当一次医生,开个处方,让笑笑女士笑起来。
初步假设想一想,病因估计处在哪里?(假牙)
设计方案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模拟口腔中的环境,把稀硫酸想成口腔溶液----唾液,用Zn和Cu分别代表两颗不同的假牙----不锈钢和黄金……通过实验来找病因!
学生分组实验(分9组实验)
探究实验一 把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锌片和铜片不接触),观察实验现象。探究实验二 把锌片和铜片上端用导线连接起来放到稀硫酸溶液中(锌片和铜片不接触),会出现什么现象?
探究实验三 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通过电流计连接起来放到稀硫酸溶液中(锌片和铜片不接触),会出现什么现象?
问题探究
1、把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锌片和铜片不接触),有何现象?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2、把锌片和铜片上端用导线连接起来放到稀硫酸溶液中(锌片和铜片不接触),有何现象?写出铜片和锌片上的电极反应式以及电子由
流向。
3、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通过电流计连接起来放到稀硫酸溶液中(锌片和铜片不接触),有何现象?从能量转化角度,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如何确定该电池的正负极?
学生观察并回答讨论结果采用竞赛抢答形式展示。多媒体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flash动画模拟过程
学生交流讨论,归纳小结原电池工作原理:锌与稀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锌失电子成Zn2+,电子从锌片经导线通过电流计流向铜片,H+从铜片上得电子被还原成H2,板书
1、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
2、Cu---Zn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锌片(负极):Zn-2e-=Zn2+(氧化反应)铜片(正极):2H+ +2e-=H(还原反应)
总反应方程式:Zn+ 2H +=Zn2++H2
解决问题 通过实验,你认为笑笑女士的病因是什么?(两颗假牙在口腔溶液中够成原电池,产生的电流刺激脑神经,使该女士头痛、失眠、心情烦躁)课堂检测
课堂小结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理是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从而产生电流,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思考题
Cu—Zn原电池产生的是持续稳定的电流吗 ? 自主发展作业回家后利用家庭能够提供的一些材料创新设计各种电池。
板书计划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一、原电池
1、原电池定义
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锌片(负极):Zn-2e-=Zn2+(氧化反应)
铜片(正极):2H+ +2e-=H(还原反应)
总反应方程式:Zn+ 2H +=Zn2++H2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一直是高一学生学习的难点,其理论比较抽象,而且要求学生动手实验。本节课我花了很长时间准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理论联系实际备问题),上完本节课进下心来,细细回顾,特反思如下:
1、“知识的检测””知识的探究” 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抢答的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巧用病例这一情景开头,切实联系所要学的知识,实例生动有趣,一下抓住学生的心。
3、让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在探究中学到知识。
4、借助现代媒体的微观动画可生动直观的展开原电池工作原理,有利于学生突破原电池原理这一教学难点。
5、让每一小组做一牌子,以拍卖形式抢答问题在竞争中体现小组群体智慧。
6、本节课因为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所以学生探究试验时间不好控制,时间略显紧张。
原电池教案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范例教学;概念界定;实践;认识
高中化学教学需要兼顾几个统一,即:教学和教育的统一;问题的学习和系统知识的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实现以上目标呢?笔者认为,范例教学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模式。
一、范例教学的概念界定
范例教学最初是由联邦德国历史学家H・海姆佩尔提出来的,目的是通过“典型的离子”“好的例子”“特别清楚的例子”的教学,来减轻学生的负担,发展学生的能力,这与我们新课改提倡的教育教学目标相吻合。范例教学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活力,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明白。
与传统教学相比,范例教学使课堂学习的线条更清晰、目标更明确。如: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教学,教师通过若干个典型的例子,将要教给学生的规律和书写技巧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教师的案例示范中总结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学习较难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思维步骤,通过由“个”到“类”的迁移应用,让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达到最终学习目标。
二、范例教学的实践
在范例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布鲁纳(Btuner)的知识构建观点和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论为理论基础,以信息加工为主要策略,通过“教师呈现范例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学生选择范例验证知识”和“学生运用知识创造范例”三个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多种智能的训练,包括:观察、分析、比较、分类、记忆、推理、判断、想象、创造等,帮助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构建,促进认知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范例教学模式中的师生活动见下表:
以下是笔者在《原电池原理》中应用范例教学的教学实践。
流程一:初识原电池
在新课教学中,原电池原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教师的讲授式教学虽然能让学生接受,但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原电池反应的本质。在本案例中,通过流程一,教师很自然的引导学生将原电池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建立起联系,知道原电池反应本质上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践应用。
流程二:再识原电池
通过流程二中教师提出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着重观察得出原电池的构成要件,进一步理解了原电池的放电过程。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虽然通过教师罗列原电池的组成结构,学生也能很好地记忆和掌握,但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建构能力的培养。
通过上述流程一和二的教学,教师用“锌-铜-硫酸铜原电池”这一“个例”向学生示范了原电池为什么能放电和怎样才能放电这些化学电源的最基本的知识,也教给了学生最基本的观察、思维方式,为学生后续阶段的自主应用打好了基础。
流程三:应用原电池
范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在“个例”学习之后,能举一反三,实现学习的迁移和知识的实际应用。流程三通过学生应用原电池原理设计原电池、对生活中的化学电源的再分析,将本节课中的范例作了“类”的迁移,实现由“学化学”到“用化学”的转变。
三、对范例教学的认识
1.范例教学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课业负担繁重、课堂效率低下,许多课后练习也属于机械式的重复劳动。范例教学则通过具体的事例,以点带面,将基础知识系统化,将分散的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整合,学生通过范例的实践,理解和掌握知识并知道了如何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如何应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形成学习迁移能力,达到少课时、轻负担、高质量的要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对锌-铜-硫酸铜原电池放电的原理与原电池的组成结构的范例教学时,摒弃了零乱、复杂的记忆性知识,将原电池最本质的知识(即原理和组成结构)有序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对原电池有了一个比较系统而清晰的认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范例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校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因此,教学应首先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才是使学生掌握广博的知识。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传授,学生则依赖于教师和教材,死记硬背那些零碎无系统的书本知识,导致学生负担加重,教学质量不断下降。采用范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改变这种“学不能用”的状态,将教材中根本的、基础的、本质的内容通过范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上述案例中,学生通过范例的学习,理解了原电池的原理,并通过自主设计原电池和理解生活中的化学电源(锌锰干电池)的方式将所理解的知识进行了应用,这是范例教学中能力教学功能的体现,即通过范例教学,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为今后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和科学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3.范例教学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范例教学具有开放性,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由点到面的开放式的教学,它不同于封闭式的、条条框框式的传统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视野。而且,这种点面结合的教学思路,开放视野的形成,可以激发学生对那些与范例相关的内容作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利用掌握的一般指导认知特殊的事物,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在课堂上,而是延伸到学生的整个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不再囿于单一的学科,还将触角伸向其他知识领域;不仅善于接受知识还学会了自己去探究知识,从而习得社会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尽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因为设计范例而增大了备课难度,增加了备课时间,也出现了由于教师自身水平和见识的不足而带来的范例资源匮乏,但从长远来看,只要教师能坚持应用范例教学,用心积累范例素材,完善范例教学的理念,范例教学的优越性一定能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刘雍潜。学与教的理论与方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高二语文教学设计实用3篇
下一篇:小学校本课程教学设计(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