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论文【范例8篇】
小学美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审美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如何更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与想象力呢?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小学美术教学论文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篇1:
目前的农村小学美术课程普遍存在着严重的薄弱现象,无论是在重视度还是在教学成本的投入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相关研究显示,当前农村小学中对美术课程重视的学校非常少,只占所有学校的10%,这也导致许多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质量严重不足,甚至是没有开设美术课程。对此,研究新时期对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具备显著意义。
一、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现状
在以往,农村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大多都是以讲解为主,许多美术教师因为对美术课的不重视以及学生对美术课的不正确认识,导致许多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比较低,让学生动手绘画的现象并不多。许多农村小学的美术课程都是以讲解的方式开展,基本上没有真正动手绘画的环节,导致学生无法实践应用,这也是制约农村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近几年,随着我市各县创建美术室以来,各校的教学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这一现象仍然较为严重[2]。
因为农村没有工厂,没钱可赚,许多学生的父母需长年在外赚钱,小孩只能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而他们自身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当然他们对教育本身的重视度也是比较低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美术这一门艺术性素质教育课程,其受重视程度不言而喻。许多农村家长对于美术课程基本保持“不予理睬”的态度,想要有效的开展美术课堂,必须有相应的学习用具,例如彩色笔、剪刀、胶水等,但是大多数家长对这些用具的重视度也比较低,只有在学生提出要求的同时,才会考虑购买,家长对于美术课程的不重视也潜移默化的导致学生对美术课程的轻视。
二、新时期对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针对上述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各方面的现状,作为专业美术教师,必须采用针对性措施进行改善,从而真正上好農村小学美术课。
1.提高家长互动,提升家长对美术的重视度
在目前,许多教师虽然对美术课程有一定的重视度,但是美术课程的教学并不是教师单纯的讲解和演示就能够学会的[5]。对此,就需要教师与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并力求获得家长的信任和认同,让家长帮助学生制作或购买相应的配套学具,例如彩色纸或者陶泥等。与此同时,假设经济条件确实困难,则可以在课堂当中自己制作刮画纸和陶泥。如刮画纸,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白纸上涂上油画棒来制作。因为农村地区教学资源本身就较为丰富,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尽可能在生活环境当中获取教学材料,如陶泥,教师可以通过泥巴混合水的方式进行制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例如,在浙美版的“巧用碎纸片”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当中收集旧衣服、碎布片等,然后通过拼接来制
2.强化美术用具的配套
美术教学的局限性不仅仅体现在家长、学生的观念局限性方面,还会体现在教学用具的缺乏方面。对此,教师可以适当的`要求学校购买一些必须使用到的学具。想要改善教学质量,首要任务便是优化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资金投入,提高美术教育的设施设备投入与建设。美术教育者需要获取学校或地方政府的支持,购入一些必要性的学习用具。例如剪刀、陶泥等,因为剪刀、陶泥等学具是可以循环应用的,所以在购买之后,这些学具教师需要统一保管,促使其在每一个班级当中的美术教学中都能够应用[6]。例如,在浙美版的“巧用碎纸片”和“彩旗飘飘”的教学当中,学生均可能会使用到纸片与剪刀,所以教师便可以在两个课堂当中使用到相同的教学用具,从而实现循环利用。与此同时,对于这些能够循环利用的教学用具,教师需要注意保护,从而提高教学用具的使用经济性。
3.加强师资力量的投入,提高师资专业教学水平
首先,需要建立相应的师资培训体系,从而提高教学力量,当地教育部门需要建立明确的管理体系以及教学机制培养当地的美术教师,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先引进一部分优秀的教师队伍,利用提升薪资待遇等方式吸引更多的美术优秀教师参与到农村美术教学当中。其次,需要开展相应的教研活动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对于邻近的乡镇可以构建美术教学研讨组。因为当前许多农村学校只有一名美术教师,很难形式研讨小组,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通过邻近的乡镇来共同建立美术研讨小组,从而优化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质量。教学研讨小组需要定期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例如以“花式点心”为题进行研究,探讨在课堂当中如何应用最小的资源开展最优化的教学。对此,教师便可以通过讨论,最终明确出通过就地取材的方式实行“点心”制作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鹅卵石、麦秆等作为原材料,再加上色彩制
除此之外,在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定期聘请民间艺术创作者或者是其他学校的美术教师到学校来为学生开展美术教学,通过民间艺人、其他学校美术老师的教学,让小学美术课程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更加全面,从而实现提高学生多元化美术能力的目的。
4.优化教学内容,针对性调整教学内容
在农村课堂中,因为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约束,许多课程无法有效开展,导致许多教师无奈的放弃该课程的教学。例如,对于浙美版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来来往往的汽车”教学中,如果学生对于汽车的形象记忆并不深刻,教师则可以适当的改变教学内容,将“汽车”更改为“小花”,开展“漫山遍野的小花”课程,“来来往往的汽车”教学中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汽车”的形状特点,借助撕、拼贴的方式制作“汽车”。对此,教师便可以在“漫山遍野的小花”教学当中让学生回忆自己思想里的小花,然后通过撕、拼贴的方式制作“小花”,其最终呈现的教学效果是相同的,但是教学的进展顺利程度必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花的认识必然比汽车深刻,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再例如,小学美术的版画教学中,许多农村校园的小学美术教学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学生人手一个画板的需求。对此,教师便可以贴画,让学生通过欣赏某一个物体,然后通过贴画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分析农村小学的教学楼,然后通过农村当中随处可见的树叶、麦秆、豆子、鹅卵石等作为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这些都是美术课极好的资源。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当中,因为许多教师无法改变的现实性因素约束,导致美术课程的发展与开展遭受严重的约束,但是美术课程仍然是大量课程中具备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素质教育作用。对此,美术教育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在教学当中教师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能力,首先需要获得学生家长的信任与认同,其次需要获得学校在教学资源方面的投入支持,最后是通过随机应变的教学能力,不断为学生创造符合学生能力、符合教学资源的教学方式,从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参考文献:
[1]张雪芬。浅谈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xx,13(2):277-278.
[2]耿忠。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对农村小学美术课调研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20xx,23(1):36-36.
[3]李明,王丽珍。对于当前宁南山区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思考[J].大众文艺,20xx,31(4):204-205.
[4]剧秀娟。新时期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xx,33(4):14-14.
[5]李倩。沙雅县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xx,12(12):177-177.
[6]侯永伟。“新课标”学习中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一代月刊,20xx,31(41):414-415.作者简介:兰昌运,性别:男,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罗阳镇泰庆北路139号,
1978年出生,学历:大专职称:小学高级,单位:温州市泰顺县泗溪镇第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美术。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篇2: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袤的国土,民族文化丰富,区域特色鲜明,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有着不同的特征。因此,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必须要和这些自然资源相结合,教师需要努力地进行挖掘和借鉴,以期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情绪得以激发,能够自主、主动的进行学习,人文主义素质和美学思想同时得到熏陶,而且也恰恰是新课标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因此,若想丰富小学美术课堂,就必须要深入、科学、有效的对于乡土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
1乡土文化教育的概念
所谓乡土文化,简而言之,即一个特定地域内各种文化的总称,其中包括地域特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地名、地区历史、社会情况、民间风情、名人特产、民间传说、方言美食等内容。乡土小学,具体而言,即富有乡土文化,极具地区特点的小学产品,其诞生和特点和所处地位人们的生活、意识息息相关,具有小学美术教学和使用双重价值。本地区历史丰富,文化久远,有着极为鲜明的民俗特色,值得我们去进行研究和教学,如剪纸、刺绣、泥塑等,而以方言、传说等无具体载体的乡土文化也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的发展也使得我们具备了进行乡土小学美术教育活动开展的条件。
2进行乡土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通过长期以来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笔者意识到,若想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为乡土小学美术教学服务,就必须坚持就地取材的原则,利用巧妙地设计将小学美术教学和环境� 如果有效的进行乡土教育,不仅可以宣传本地区域文化,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为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打下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应当立足于学校、学生、教师和本区域内的具体情况,合理、科学的选择、改变和创造教学内容,使得小学美术教学和乡土文化、自然产生紧密、和谐的共鸣。
3小学美术教学的载体应当选择生活中的常见物品
以本乡本土的媒材为载体,开发自然资源,从而使得教学和生活之间产生有效的联合。因此,在设计和开发教学内容和课程时,应当充分的对于自然环境资源进行开发,并且和学生日常生活有关。例如,在素描教学时,应提前嘱咐学生带来生� 这种方式不仅成本较低,而且可以使得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美,而且可以极大的刺激其学习积极性,利用常见的日用品和土产品� 在日常生活中,植物秸秆、粘土、树根、玉米皮等极为常见,但是从小学美术教学的角度而言,却是非常特色而又贴近生活的材料,值得进行开发和创造。因此,应当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这些较为特殊,却又非常特殊的材料,进行创新和创造。在进行《树枝创意造型》的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对于美的眼光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勇于创新的品质。此外,应当注意对于学生艺术修养和生活品味的培养,并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小学美术教学应当以优秀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为载体
在我们身边,有着极为丰富、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极具地方特色,和乡土小学文化有着极大的共同点,并且特点鲜明,生命力极强,不会被其他文化所同化。正因如此,作为一种艺术魅力和个性特点相结合,并且需要落于实践的课程,乡土小学必须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传承本地文化,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乡土小学美术教学绝对不能局限于课堂之中,而是应当走入社会,发掘当地优秀的乡土文化。实践中,笔者组织学生来到本地古文化街,进行写生课的学习,这就可以确保学生可以直观的进行感知和观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对小学学习的兴趣。这种方式不仅教学效率极高,而且可以为学校的小学教育加入新的活力,开拓新的途径。
5乡土文化教育的价值
5.1乡土文化要和其他学科相联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在促进小学美术课的学习时,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是极大地促进,可以为学生美学思维的确立打下基础。作为地方文化的一种载体,乡土文化绝非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可以将龙灯、旱船、狮舞、二人转等内容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且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小学美术知识的同时,扩展眼界,提高综合素质。
5.2结合社会实际,以实践来促进小学美术教学,促进学生实践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可以在课内外对于相应素材进行收集,加强学生美术学习的实践机会,促进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对于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身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也可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
5.3对于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以德育来丰富内涵:乡土文化资源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德育内容,可以利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使其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我国乡土文化中,有着极为丰富的德育内容,对此要进行有效的挖掘,寻找其中可以被小学教育利用的内容, 总之,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深入、科学、有效的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来丰富小学美术教学内容,提高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康海燕.漫谈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王亚非.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效果[J].教育研究,2008,(07).
[3]曲阳路.小学美术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育,2012年第10期.
[4]李剑梅.小学美术课教学要符合生的年龄特点[J].贵州教育,2008,(07)[10].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论文 篇3: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领域里,美术教育是不可一门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了。
关键词小学生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创造力
在新时代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领域里,美术教育是不可一门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了。在美术教育方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小学生的美术才能与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教育在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并影响和决定了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由此可见,良好的有系统的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可以促使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美术才能,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美术教育经验和方法,美术知识及传授这些知识的能力。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以前的教学方式,是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能、开发智力效果。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灌输式教学,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所以,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在当今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探索出一条新的教改方法,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低年级孩子认识三原色、三间色。我就考虑出这样一种做法:用水粉颜料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彩水,分别盛装在三个玻璃杯内,再拿三个空杯子,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把三种带有颜色的水展现在学生面前,讲什么是间色和间色是哪两种原色调配成的,就拿玻璃杯做演示。当我把两种原色彩水倒入一个杯子里一摇立刻变成间色,学生兴趣一下高了。这种做法虽然很简单,但孩子们看的很投入,兴趣很浓。让学生做实验,红色+黄色=?色,红色+蓝色=?色,蓝色+黄色=?色,两种原色的量的多少不同调成的间色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记得牢,记得深,又证明了知识的科学性,同时学生又学会调。
3.教学方法是美术教学的前提
小学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是它特有的优势,怎样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这样让学生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同时,还要把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结合进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只传授知识,而要把开发智力放在重要位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每一方面都不可偏废,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几方面的任务呢?这确实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在美术教学中,我认为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最重要的是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研究方法,教者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教者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
4.创造力的培养
由于儿童自身潜意识的童趣、稚拙的造型特点,学生往往会把果子画成人面,并赋予表情,把画一个人侧面的眼睛可以画成正面人的眼睛,人物手脚可以随意安排,全身比例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在他们眼中,观察到的不只是自然形态的模拟,也不受固定方式的束缚,随意性的人物夸张变形,表现童趣稚拙,他们习惯用线条去绘画自己的生活。因此,在我们教学时应极积引导儿童这种自然古朴、单纯的审美意蕴和思维现象,顺其自然,培养其创造能力。
儿童在美术表现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画自己最亲近的人、最喜欢的玩具、最喜爱的食品,总之喜欢画自己的所思所好。虽然有时画得不像、不美,但却具有他们独特的个性,成人不要限制他们画什么或画成什么样子,更不要轻易作出否定评价。要积极的对儿童的作品做出及时的肯定。如果对儿童作出种种限制,就容易抑制其美术兴趣,说不定一个美术天才在无形中就被成人的要求和限制所扼杀。美术教育者应最大限度的保护儿童的天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特别爱好,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美术活动始终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创作。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美术作品中呈现儿童的聪明才智和富有个性的创造,充分发挥其想像,对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十分重要。教师要提高儿童的创造性,启发式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挖掘和发展,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使其创造力得以诱发和培养。由于儿童的控制力弱,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喜欢用好奇的眼光看世界,想象世界,有着天生的探索欲,我们应启发他们,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高尔基说过:“一个艺术家在其艺术加工的各种手段中,想象力是重要的环节,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技术中最本质的技术。”培养儿童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表现才能,使儿童多思,多想,多问,自觉养成比较和概括的思维习惯,同时让学生夸张想象,极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吸取素材,从生活中学习,要把瞬息变化,美丽多姿的生活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去。观察是重要的前提,通过观察,学生能够直接认识和理解,再描绘想象,建立起明晰的知觉形象。对物体的质感,形状构造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造型能力,因此我们应尽量提供机会,让儿童观察周围的一切,了解所要表现的物体的形状,质感,颜色等,训练他们的眼睛,调动他们的观察兴趣,让自然界来陶冶其情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安排,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察和写生,积累表象材料,从而拓宽想象,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篇4: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修与实践探究。其间,既聆听了专家、学者与导师的专题讲座,也观摩了省、市、县、乡各级的美术研讨课,理念与实践的碰撞,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无一不触动着笔者对当下美术课堂教学深深的思考,让笔者对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示范的必要性、设问探究、欣赏评价等普遍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下面,笔者结合平日对课改教学的探究,对当下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浅析,希望能给同行们以启发与帮助。
一、示范与媒体共存,优化课堂教学
随着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多媒体运用越来越广泛,教师的教学示范却越来越少了。分析其原因,其一是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有失偏颇,把《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的“美术课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技能技法传授”误认为是“不要注重技能技法的传授”,认为“改变”就是“放弃”;其二是教师怕教学示范运用不当或操作失误,不但起不到直观的引领作用,而且极易使学生产生模仿行为,影响学生的想象创造,不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理念。因此,许多教师不敢或较少运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而是采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特性对作品进行欣赏分析来加以解决。于是教师们产生了疑问:教学示范是否还有必要再运用?是否会影响学生的自主创新?……针对这些问题,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常锐伦教授明确指出:“美术课不能不演示,不能因做了课件而以录像替代直接而直观的演示。”这为示范教学的必要性作了明确定位。诚然,多媒体课件是好,但它只是一种手段,它必须适合教材的内容,并非所有的课都适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如“国画、剪纸”等美术技法课,如果只运用多媒体而教师不示范讲解,学生如何知道运笔的方法?如何体验墨的浓淡、干湿在宣纸上的变化?如何体验剪刀与纸的接触所带来的奇妙效果?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只会是“看得高兴、听得激动”,等到练习时却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又如何体现美术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可见,教师示范是必要的,因为许多的技法效果、方法步骤等光用语言是难以说清楚的,教师亲身制作或作画演示,其方法步骤一目了然,学生易懂、乐学,是最吸引学生的教法。
二、设问与探究相融,提高教学实效
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因为课堂教学内容是由问题串、问题链环环相扣构成的,而教学过程也正是师生围绕问题互动探究,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针对教材与学生精心设计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使探究富有成效,切勿草率。
否则,提出的问题或是学生无法回答、无法探究,偏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或是无须探究的无效问题,影响探究实效。例如,执教人美版教材第1册《画汽车》一课,教学目标是表现不同种类汽车的外形特征,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而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却问:你们认识了哪些汽车?学生回答:警车、救护车、消防车……接着教师没有对车的种类进行设问,致使学生对车的种类含糊不清,偏离了教学目标。而在创作拓展阶段,教师又问:汽车为什么能在马路上行驶?汽车里面主要由哪些机器部件组成?汽车是由谁发明的?此时,教室内一片沉默。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学生无法回答、无需探究,偏离了教学内容,是与本课无关的无效问题,探究收不到实效。那么,如何设计好学生回答、讨论与探究的问题,让问题带动探究,使课堂教学持续高效开展呢?笔者研究发现:一是要深刻地理解教材,使设计的问题符合教学内容;二是要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使设计的问题准确无误;三是要从学生实际及学习内容出发,使设计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具有思考的价值,即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问题,形成良性的“问题链”。只有这样设计问题,学生才会感兴趣、愿思考、有话说,探究效果好。 三、欣赏与评价并进,提升审美表达
如何引导学生欣赏、促进评价有效开展呢?笔者在教学探究中发现:
第一,教师在学生欣赏活动之前要对作品的特征和要素做出明确的识别,对作品的形式语言及对称构成原理进行分析和理解,找出美术作品的特点、欣赏要点。当学生对某幅作品有独到理解时,要及时做出调整和反馈,加强学生对作品各部分的理解。
第二,引导学生从内容美、色彩美、造型美、形式美等方面对优秀美术作品进行多方位的感受与体验,并逐步引导学生感受美术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与思想内涵,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
第三,引导学生用美术的语汇、美术的眼光来欣赏作品,即用点、线、面、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从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基本原理层面理解作品的美感,养成良好的部分或整体审美表达方式。
第四,要构建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让学生平等地与教师及美术作品进行交流。同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欣赏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感官参与,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并鼓励学生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从而在合作与对话过程中实现审美欣赏能力的建构,使评价持续有效地开展。总之,新课程是一次深刻、持久的教育革命,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开放的学习空间,也给教师们搭建了实现理想、展示机智与才华的平台。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勤于学习,善于研究,敢于挑战,不断总结反思,拓展设计思路,完善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让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确保课改的成功实施。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篇5:
1前言
微课是借助互联网技术而衍生出来的新型教学模式,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简言之,微课就是一种微型的课堂,一般利用视频播放的手段为学生讲解知识,视频中会针对性地把课本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系统性地阐述出来。微课的重点就在于这个“微”字,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利用很简短的教学视频为学生讲解知识,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对每一个知识点只能讲解一遍,如果有的学生当时没有听懂,在课后复习起来就非常困难,教师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指导每一位学生;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去观看教学视频,在课余时间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2微课优点分析
授课不受时间限制微课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点在于,微课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教师完全可以不用站在讲台上讲课,只要出现在视频中,用语音为学生进行授课,教学生动、有趣,也可以不受场所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远程直播方式来为学生传播知识,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观看教学视频。学习具有针对性微课的另外一个优点就是知识讲解具有针对性,一目了然。在微课视频教学中,其中讲解的知识一般都比较清晰,重点知识会进行详细讲解,主题简洁鲜明。这种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利用很短的时间就掌握重点知识,提升学习效率。课堂不受场所的局限微课的课堂之所以能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发生飞跃改变,这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由于微课教学方式观赏性强,师生可以通过在线观看和下载的模式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反复剖析,直到完全掌握。学习也不受场所的局限,学生可以在家利用电脑或者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实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律意识[1]。
3小学美术课微课的设计原则
微课的生活化微课并非一个简单的利用视频播放来完成教学的教学模式,其最终的目标是让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在生活中学习,才能将学习到的有关知识最大限度地利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微小性与完整性微课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小”,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必须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知识点的详细讲解。也就是说,微课中学到的知识必须是一个系统性的完整知识点,只有保证知识的完整性,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完全掌握。教学的辅助性微课是一种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一般可以利用动画、视频技术、语音播放等计算机技术,为学生形象地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展示出来。但是,微课是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简单的技术展示。所以,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时刻要牢记,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目的,不能完全对其产生依赖心理。
4微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微课为探究性学习提供方便微课教学要做到以新课程的教学标准为基础,针对性地开展针对某个知识点的重点教学,同时也要做到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可以以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展示某个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性地观看这些教学视频,做到反复观看和探究性学习[2]。如在“造型、表现”教学中,一些学生受到观看时间和角度的影响,会感觉看不清楚或者不太明白其中的含义。教师可以将此类知识点以微课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呈现出来,这样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并制定微课教学设计表。比如在“剪对称鱼形”一课中,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对称剪纸的具体方法。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将折、画、剪一系列程序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做每一步时都能注意每一步的注意事项。首先是学生将自己手中的纸对折。问题出现了:对折后的纸上该怎么画鱼呢?是画一整条,还是半条?这时候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谈论完成后请各小组代表谈一谈本组成员的看法。待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可以做以下总结:鱼肯定是只需要画一半,同时还需要画在靠近折痕的那边。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鱼种,根据鱼的外形特点,仔细地画在纸上。教师可以简单地绘制几种常见的鱼类,如热带鱼、鲤鱼、飞鱼等示意图。待学生画完自己的鱼后,教师可以让他们谈一下自己所画鱼的特点,每种鱼的头、身、尾、鳍都有什么不同,有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各不一样。最后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鱼种。本节课的微课设计如下:微课名称:剪对称鱼形知识点描述:掌握对称剪纸的具体方法教学内容来源:小学美术教材教学目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鱼种适用对象:小学1~6年级学生;小学美术教师及相关从事人员教学设问:对折后的纸上该怎么画鱼呢?是画一整条,还是半条?教学实践表明,在美术微课教学中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微课让探究性学习变得生动、形象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生动、形象。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虽然有好动、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等特点,但独立思考问题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的性格特点,通过生动、形象化的教学,让学生学到更多未知的知识。如在“画太阳”一课中,教师在微课中以视频播放的形式为学生呈现一场视觉盛宴:太阳一会儿变成一个可爱的姑娘,过一会儿又变成一个调皮的小孩,一会儿又变成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奶奶。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现在每位同学可以想象一下,在一年四季中,自己想让太阳变成什么样子?有的学生说:“夏天很热,我想让太阳戴一副墨镜。”有的学生说:“冬天很冷,我想给太阳戴一顶帽子。”这时候,画面中的太阳便会根据学生的心愿变成一个戴墨镜的男孩,过一会儿又变成一个戴着帽子的老爷爷,学生看到后,露出了开心的笑脸。利用技术手段将学生的想法真实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内心产生无比的向往。最后,让学生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太阳形象,并进行交流互动,评比出画得最好的学生,将其作品在校园中展示出来,向其他学生分享。这种教学模式让美术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将一些网络信息资源合理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习惯得到更好的培养。同时,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这是美术教学的基本观点。在美术教学中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感悟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如在“美丽的昆虫”一课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感知昆虫的形态美,可以在微课上利用简短的视频向他们展示出各种各样的昆虫,如蚂蚁、蟋蟀、蝴蝶、知了等,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每一种昆虫的形态来发现其中的色彩美、外形美。图片给予学生的视觉冲击,可以让学生了解每一种昆虫,从中获取美学知识和灵感,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发现”“欣赏”和“评述”过程中增长自己的美术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保证课堂教学取得理想效果的最佳条件。只有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利用色彩斑斓的画面和优雅动听的声音,让学生产生一种对艺术的享受,进而将课本中静态的知识在微课中以动态的画面展示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3]。如“春天的消息”一课中,让学生以绘制自己心目中春天景色的明信片为背景,让他们感受春天的景色。这样就能很好地将课本上描绘春天景色的文字信息用绘画的方式呈现在眼前,让人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春天的美丽景色。学生通过绘制自己心目中春天景色的明信片,并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每位学生能看到的春天的景色有绿叶存生、蝴蝶飞舞、燕子筑巢、冰雪融化等,鲜明生动。这时候,教师可以放一些轻柔的音乐作为背景,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再次感受春天的气息,学生通过观赏后都发出由衷的赞叹和对春天的向往。微课在情境创设中利用试听一体化的优势,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让学习变得轻松而快乐。
5结语
微课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衍生而来的新型教学模式,采用微课教学让课堂变得生动、趣味、方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高效思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小学美术教学可以利用微课教学的优点,让学生体验到美术教学的艺术观赏性和情感价值,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篇6: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灌输式教育是传统美术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回顾与总结美术教学,发现当前许多的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为此,必须重新认知美术教育,明确美术教学的内容,理清学生需要学习的美术知识。鉴于此,以新课改为背景,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增强小学美术教学的效用。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分别是学生方面与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则主要为有效学习,即学生在经过教师一段有效的教学理念培养之后,能够在学习方面获得有效提升;教师方面则主要为有效教学,具体表现为教师为促进学生进步而采取的所有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主要有三点,分别为: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二是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需要学习什么,掌握哪些知识;三是采用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知识的教学手段。
一、将游戏融入教学当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进步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融入适当的游戏,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增加和活跃课堂氛围。此外,科学设计游戏,也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及观察力,培养他们的团结互助意识。因此,在教学中融入适当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进步,能够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游戏”是小学生特别喜爱的活动,借助游戏活动进行教学,能够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教学之中,学习更多的美术知识。如在《水墨游戏》课程教授中,为了能够避免枯燥乏味的水墨画教学,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课堂,融入游戏成分。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随着线条跳舞”的游戏场景,先后播放一段舒缓的轻音乐和爵士乐,让学生随着音乐自由跳动,融入其中,进而趁热打铁,播放《赛马曲》,让学生在欢愉的氛围中,听着音乐画墨线,一边感受到骏马驰骋草原的景象,一边伴随感受进行绘画创作。学生在游戏中绘画,体验着不同墨色之间的转变,同时,一幅幅水墨画作跃然纸上。在游戏氛围的衬托下,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在无垠的时光中自由遨游。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应过早用绘画技巧对学生进行规范,应该注重对他们绘画兴趣的培养。然而,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十分重视教学知识的教授、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学手段的运用,但相对忽略了对学生个人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从小就被固定的思维方式束缚,从而形成“千人一面”的作业现状。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教师必须对此种教学模式进行转变,注重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尊重学生,鼓励创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小学生对绘画的兴趣相对较高,画的很快,会根据自己的想象错误地在画板上增加不同的色彩和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绘画结果存在瑕疵。但是,作为教师,切记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因为这样会打击学生对绘画的兴趣,挫伤学生的天真与稚拙,导致学生天生的领悟、感觉被常识所取代。故应采取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将正确的绘画技巧与领悟相结合,从而进行绘画创作。2.指导观察,培养感悟。观察是绘画的前提,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进而结合自身的感悟,才能绘制出美妙的画卷。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并分析事物的本质,加深对事物的了解。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对学生思维感悟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构造,特别是虚拟抽象构图。此外,教师也应当适当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从而将感悟有效地转化为图画,并展现出来。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美术教育实践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的培养,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美术。作为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师,应当把握好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对其进行表扬与鼓励,鼓励他们学习美术,坚定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引导与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主要有三个方法。1.语言评价。教师要积极鼓励小学生学习美术,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多给予学生建设性的意见,少用批评或否定的词语,比如“很棒”“做得好”“继续努力”等鼓励词汇。此外,在日常的课堂教育中,教师要及时表扬与鼓励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2.肢体评价。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除了语言评价外,教师还应采用肢体评价,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等。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可以向表现优异的学生教师伸出大拇指,对他们的成绩给予肯定;也可以通过一个微笑或抚摸表示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3.物质奖励。小学阶段,学生是十分看重教师的物质奖励的,如一朵红花,一个小勋章或一个小饰品等。在课堂之上,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可以设定为发言的同学发一朵小红花,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激励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
四、善于引导,巧妙提问
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一个教师如果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讲授方式和知识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教学之中,必定能够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所以,教师应对课堂讲授进行刻意的设计,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用。在向低年级学生讲授《三个好伙伴》课程时,考虑到专业的美术教学术语(如“块面”“构图及色彩”)比较苦涩难懂,教师就可以运用较为简单的白话进行讲授,由浅入深。运用“这幅画漂亮吗?什么地方你记得最牢固?”等简单的方式提问,引导他们进行思考,进而引起他们发现红黄蓝三种颜色能够调出其他颜色,调动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然后,结合红黄蓝这三个颜色的实例,对“块面”“构图”等专业术语进行解释,使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这些术语,同时也能够更加主动参与美术课堂。
五、课堂设计注重语言情感和德育感染
辅德益智启美是美术教育被公认的功能,由此可见,美术教育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美术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触及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层次。如在对《自由领导人民》一画欣赏过程中,面对半裸的自由女神,同学们的表现各有不一,有的感到好奇,有的表现为忸怩不安,有的甚至不敢观察。面对这样的情况,美术教师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作为重点,借助有关的人体构造图,联系实际,向同学们解释人体的生理是自然现象,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们明白人体绘画作品是以表现人体的动态美与形体美为目的的,是对人体自身的赞美,对生命的热爱,是一种健康的艺术,从而纠正学生思想中不健康的因素,提升他们对美术的认知。总之,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小学美术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工作者,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改革趋势,对小学美术教育进行改善,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切实获得有效的美术知识和提高美术认知,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晓燕.新课标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式之研究[J].科普童话,2016,(14).
[2]秀连.小学美术教育[J].读写算,2017,(20):93.
[3]夏军芳.示范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22):150.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篇7: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设计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促成了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对设计意识培养的重视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时代。进入21世纪,这种速度在进一步加快,科技进步给经济、政治和文化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革。然而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高低与教育息息相关,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国民素质,重视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手段。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当代中国教育发展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冲击。学校把美术学习当作纯粹的技能技巧训练,教学侧重于绘画与制作的技能性问题,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的做法,使学生缺乏主动的审美体验和探究活动过程,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目前,随着现代设计在我国蓬勃发展,过去那种轻设计、重美术的现象有所改变。在国内中小学教育中,美术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和身心发展,设计意识培养在美术教育中已经得到广泛重视,尤其是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设计意识培养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教育价值。
2、设计的自身发展
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难发现设计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1世纪是设计的时代,设计的发展,离不开设计教育的研究。被誉称为“工业设计之父”的威廉莫里斯早在19世纪就倡导设计事业必须与社会发展需要密切关联。设计教育是具有强大延伸性的工具,不仅仅丰富了自身人才的塑造,也大大拓宽了其他职业范围人才的培养。美国学者西蒙教授认为设计科学是一门区别于技术与艺术第三类知识体系,英国设计泰斗艾克博士 我认为,理想的设计教育过程,学生的兴趣应该是老师关注的焦点,这是最有效的学习动力。老师应该非常重视学生的意见,在课堂上是否出现踊跃激烈的讨论是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准,学生的决定和自由选择也由学生自己负责,其他人,包括老师,不要过多干涉。这种自由多远式的教学,给学生带来创新理念的源泉和意象,指导其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学生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培养出可塑性强适应性大的新生代。因此,我想从影响设计意识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阐述几点具体的要求。主观方面,我认为应该从设计意识的主体即:老师和学生两点分析;客观方面,认为是设计意识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
二、设计意识的培养要求
1、主观方面:对教师的要求
(1)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设计的本质是服务于人。要使学生学以致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以己用才可授予他人。诸葛亮从未出山,却有刘备三顾茅庐。这足以体现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的重要性。梳理各个知识点使之形成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的能力是必备的,当然,更应该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体系,这不是简单的传授,而是技巧化、人性化、智慧化的体现,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灵活的思维也需要老师紧跟时代步伐,有条不紊的做好学生的带头羊,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成长一起学习一起感受快乐。
(2)做学生的忠实听众一位好的老师不仅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能力素质,更要是一位好的倾听者。这里的“听”不单单是用耳朵来听,还需要老师们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课堂上,老师很多时候应该比学生更加积极主动一点,面对中小学生,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脾气习性,不像幼儿园的孩子那样无所顾忌的表达自己。所以,这时候,老师可以主动的去询问学生自己内心的想法,比如说‘你喜欢老师怎么样教你们呢?’‘你觉得老师上课的时候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呢?’等等。不单单把自己看作是老师,或许更多时候可以把自己看作是他们的朋友。当然,时不时的留心每一个同学的日常表现,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对老师是一个挑战,但更是一个好的途径。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想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程度不同、兴趣不同、素质不同的学生时时都保持着对课程和对老师自身新鲜感和学习动力。
(3)注重理论基础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哲学上有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对理论具有反作用。这就要求美术老师需要将学术理论和实际操作乃至生活相结合。不仅是要关注于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要从自身的素养打基础。就自身而言,美术老师还应是一个勇于追求幸福感的人,包括其自身的品味、包容和创造力的体现。美术教育是充满灵性的、智慧的活动,不是干巴巴的、教条式的教育,所以美术老师也需要有智慧和灵性。美术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品质来影响学生,用爱心、同情心、宽容心来对待学生,以负责、认真的工作态度来开展教学。这样才可以言传身教。
2、主观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生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应达如下目标: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因此,学生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提高主动性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互相沟通互动的过程。有好的老师是不够的,同时也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不然,就真的演变成了对牛弹琴。主动性的体现,比如说:上课经常提问题、积极寻找新的思路、课后和老师探讨自己新想法或者是生活上的小细节。也可以是学生之间时常的交流,甚至是比较。这样的学生才会有十分强烈的求学欲望和进取心,也是老师教学过程中很好的案例和伙伴。当然了,教学目的和成果也会事半功倍。
(2)培养想象力由上一点我们可以得出,积极主动的学生似乎在创造力上也是有优势的。但这绝不是肯定的。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似乎比幼儿时期有些困难。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形成了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固定模式。但是作为学生,一切都有可能,因为我们还在学习,这样就有重新乃至更一步创造的可能。所以,我们也应该对自己有一定的信心。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多对生活上的美加以关注,做个有心人。感受大自然的美,发觉人内心的美,从而体现在我们自身作品中。
(3)设计工具随着现代经济技术发展,美术工具也是纷繁多样,供不应求。好的作品当然离不开基本的设计工具。常用的有:马克笔、彩笔、尺子、剪刀、彩色小贴纸等工具,这些工具应用范围很广。我们应该对它们多加爱惜保护,他们也是美的化身。设计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对主观因素方面的要求,即就其主体:老师和学生而言。更有其客观因素的需要。下面我提出两点比较关键的要素供大家参考。
3、客观方面:设计意识培养的内容要求
为了比较准确客观的说明这一点,我直接引用了《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学生阶段的学习目标的确定。其表述如下:第一学段(1~2年级):初步认识各种工具,用身边可以找到的各种媒体,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式进行简单结合和修饰,体会设计与制作的趣味。第二学段(3~4年级):学习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装饰,感悟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第三学段(5~6年级):运用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第四学段(7~9年级):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在第一学段(1~2年级)中,针对低年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目标的指向是“媒材”“尝试”“体验”和“乐趣”几个词。对新入学的儿童来说,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首要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应尽可能的淡化。因此,美术教学应从“看看、想想、画画、做做”开始,通过感官体验各种媒材工具的特质,尝试进行各种“简单的组合和装饰”,开始体验到设计的乐趣。到了第二学段(3~4年级),“简单的组合和装饰”就递进为“简单的设计和装饰”,“组合”可以是自由的、随意的,而“设计”则必须是有一定目的的、秩序性的。第三学段(5~6年级)再递进为“进行设计和装饰”,去掉了“简单的”一词,意味着进入高一级的层次。第四学段(7~9年级)最终递进为“进行创意和设计”,指向了思维活动和操作实践过程的要求。
4、客观方面:设计意识培养的形式要求
(1)课程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哲学上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这里,教育课内部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设计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课程结构往往直接体现人才的培养规格,决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过去,我们的课程存在一些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理论,分科过细、专业面过窄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根据现代学科发展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希望教育部门继续深化课程的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帮助学生在发挥自我能动性上更进一步,才能为设计意思的培养创造更大可能性。
(2)融合借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门艺术知识不可能单独存在,总会有和其相关联的因素互相存在着。因此,美术教育中设计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本身,而应该发散开来,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借鉴,甚至与国外美术教育相互吸取营养元素。就目前国内而言,深圳大学艺术系根据当前艺术教育的这种现状,有意尝试的一门新的教学实验课,它的实质是一门综合创作实验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多元的艺术创作形式,研究多材料多手段的创作方法,唤醒学生对外部事物的艺术感知力,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潜能,让学生在更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多样选择性,学会探索与发现,发展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并且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这是一大突破性的创举,同时,我想,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能否也可以这样做呢?为什么不能从学生的这一启蒙阶段入手来开发其设计意识呢?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大学,我们更应当将其在少儿乃至幼儿教育中发展开来,并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形式,来提高不同学生的设计意识。当然,这对于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任重道远的,但是。这必定是可行的,并且有价值和更加深远意义的。另外,借鉴国外的设计理念来丰富我们自身的设计意识方向也是作
(3)教育环境要想培养同学们的设计创新意识,就一定要为同学们提供相应的适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才有可能喜欢美术,进而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缓解自己的压力。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目中都有一个想象的世界,使其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美术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美术教育历来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整体课程的改革,在综合教育中,美术活动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综上所述,美术教育对于设计意识的培养是一门比较繁重的工作。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要求,国家教育制度的革新也是原动力。相信在整个大环境的发展影响下,设计意思的培养也会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学生不仅仅学到是知识内容,更多的会带给他们美的享受。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篇8: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例文
小学生的最大特质就是,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样的想象力可以说是“天然去雕饰的”,这也是当前美术教学理念所看重的,下面是对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渗透的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本文以“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渗透”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三个方面对情感渗透的具体操作方式展开论述,希望为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师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情感渗透;教育策略
一、小学美术教育中情感渗透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是相对的一则概念,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情感教育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情感与认知的平衡,充分发挥情感意识对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作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培养求知、探索的精神,促进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品质和人格。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普及并深入人心,情感教育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愈发明显,因此在这样一种宏观的教育背景下加强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渗透,显得十分重要。国内外众多美术学家、教育学家也认同情绪的培养、情感的发达对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能够间接提升创造力和审美力的重要渠道。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情感渗透的路径
1.美术教育丰富学生情感
理智感是人们在探索和感知真理的过程中,因个体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生成的一种情感意识。小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索问题和奥秘的进取心以及求知欲的扩大和加深。教育心理学家指出,深厚的理智感是促使人们发挥智慧的潜在力量,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作品丰富理智感。例如,学习基本图形的画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怎么� 美术教育要想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绘画技巧,不能将教育目标局限在对技能的掌握和美术知识的传播上,而要基于基本的理论道德,利用美术教材的优势,借助时间的灵活性以及美术课程自身的优势,运用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感受作品、感受美的同时,不断熏陶审美意识,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美、创造美。
2.情境教学,培养感悟能力
很多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时,习惯采用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只负责讲解,学生只负责聆听,“教”与“学”是两个独立的、没有关联性的环节。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更无法让学生对美术作品、审美元素产生关联性与感悟,不利于培养美、创造美所需的条件。例如,学习《鸟语花香》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将自身的感情融入情境中。首先,小学生对大自然中的小鸟和花朵十分熟悉,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花朵和鸟类的特征,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鸟语花香”。其次,根据小学生的回忆以及对大自然中鸟语花香的感受,教师开始讲述本堂课的关键,即如何绘出小鸟和花朵的线条,怎样让花朵更加有层次感,怎样让小鸟更逼真,表现出飞翔的张力。但是该怎么样才能画好线条呢?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准备一组连笔画模板,在一张大纸上标上不同的汉字、数字等,让学生用黑色的线将相同的数字连接起来,用黄色的线将相同的汉字连接起来……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粗细的线条表达美术形象,让学生感受到图形跃然纸上的过程,进而感受到愈发靠近成功的急切感。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拓展学习,如为花朵和小鸟绘制面孔,感受它们的喜怒哀乐。有的学生在花朵上画上笑脸,表示空气环境良好;有的学生在小鸟的脸上画上泪水,表示树木被砍伐小鸟找不到家。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融入教学情境,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感悟能力,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收获到更为真实的人生感悟与生活阅历。
3.实践活动提升审美水平
美术教学离不开手工环节的辅助,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美术教学效果,是提升小学生动手操作本领的重要措施。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制作出多元化的美术作品,将心中所想、内心所感表达出来。例如,在《童年的手印》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泥巴作为重要的教学工具纳入到课堂中来,在泥巴上烙上自己的手印,利用泥巴捏出各式各样的物件,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知识的趣味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展开知识拓展,让学生了解中国古老的陶瓷技艺,了解中国传统的泥塑文化等,通过对民间艺术的感知和更为全面的艺术形式的认知,小学生将会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间接提升审美水平。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从教学现状和教学实际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将情感渗透融入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鲁雅婕。人教版与湘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比较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
上一篇:音乐教学论文范文(优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