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精编5篇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通过生动的情境和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促进全面发展。下面是阿拉网友收集整理的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精编5篇优秀范例,欢迎阅读参考,喜欢就支持吧!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吨 = 1000千克” ,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过程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吨” ,掌握“1吨 = 1000千克” 。
教学难点: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教学具准备:电脑课件、桶装矿泉水
教学时间:2009年9月23日上午第一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有的同学都会用“吨”来表示大象体重了,真了不起,这节课我们一道来学习“1吨有多重”板书课题。
对于这个问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想弄明白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提一提:感知1吨有多重。
让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提一大桶矿泉水。
提完后,问:“你们觉得这桶水怎么样?”
“再给你加一桶,怎么样?”
“如果再加10桶呢?”
“50桶呢?”
学生猜这桶水的重量(猜后,教师出示精确的重量:20千克)。
50桶这样的水重多少千克?(生独立计算后指名回答并板书:1000千克)
师:这50桶水重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形成关系式 1吨=1000千克
读关系式;
2、算一算:小组合作,看图互相说一说多少物体的质量合起来是1吨。
分小组计算各图的物体数量
小组汇报:
20袋面粉重1000千克,是1吨;40人约重1000千克,约1吨。
3、举一举:
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教师逐一出示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4、理一理: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
请大家把这些学过的质量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理一理。
反馈之后,教师问:“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千克和克呢?”
小结:通过刚才的整理,你知道这三个质量单位哪个最重?哪个最轻?
三、综合应用,巩固拓展: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卡车载重4( ) 一块橡皮的质量是8( )
小明体重35( ) 码头停泊的货轮能载货10( )。
2、单位换算
3、改错题。
早晨,我喝了一杯150吨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在路上,一辆大卡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驶而过,把我吓了一跳!
师:听了这则日记,你们为什么笑了?
4、拓展应用
(1)小组内讨论。
(2)全班交流,选出最佳方案,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教学反思:
一、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在教学“吨” 这个单位时,由于“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例如:通过分小组提桶装矿泉水的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
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其重要的学习方式
根据课改精神,现在比较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所以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提一提、算一算、举一举、理一理等方式逐步感受1吨的重量。同时,在各环节中,我重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分目标中,都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同时国外(诸如: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将解决问题列为重要目标。由此可见,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为了不断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练习阶段,特别设计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1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在拓展应用的练习中,更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对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这集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数学问题,不但巩固了简单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胜任社会的需要。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篇2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一、情境导入: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学生独立观察,“它们一共摘了几个桃子?”
2.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
3.试着帮他们分桃子。
4.汇报做法。0÷4=0
5.继续观察,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子。
6.学生试做。0÷5=00÷7=00÷8=0
引出:
三、拓展应用
四、总结:你学到了什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篇3
两位数的乘法。
1、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感知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2、能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交流计算(含估算)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
2、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1、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主题图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篇4
1、基本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笔算。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实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过讨论和比较,明确算理。
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口算卡片、幻灯片、小棒。
表内除法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
复习除法笔算的格式。
9÷2=
指名板演。提问各部分名称。
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除法。
1、教学40÷2。
出示场景图。
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
出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0÷2
2、教学46÷2。
先自己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告诉你的同桌。组织全班交流。
3、练习。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6÷2。
4、教学笔算46÷2。
先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和同桌交流。组织全班交流。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选择几题说说算理。
自学除法笔算的方法。
指导笔算除法的顺序和方法。
提问: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
第二个4是怎么来的?
第二个和第三个6分别是怎样来的?
做做第1题。
说明46÷2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板书2 46说明竖式的写法,以及在横线格上的位置。
做想想做做第2题。
课堂小结
讨论并指名回答。
作业
直接写得数。
写完后比一比每组两题在计算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先独立做前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比一比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完成后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篇5
(使用的教材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六册)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1的概念。
2、知道1吨是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简单的转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操作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
4、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cai课件
2、学生课前体验和感受10、20千克、50千克各有多重
3、学生了解自己的体重
(三)教学实录
1、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感受1千克
师:这里有一袋1千克大米,谁能来拎一拎说说你对1千克的感受。
生:1千克的大米很轻,不用费力我就能拎起来。
(2)感受10千克
师:这是一袋10千克大米,谁能拿一拿,说说你对10千克的感受。
生1:10千克比1千克沉很多
生2:我使劲还是能拿动的。
(3)引入“吨”
电脑出示:一汽车大米,让学生估计有多少千克?
导语:那就会是很多很多千克,如果还用“千克”作单位就会很麻烦,所以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出示课题)
2、实际感受,探索新知
(1)吨和千克的关系
师:那么1吨是多少千克呢?
生:1000袋1千克的大米就是1吨。
1吨 = 1000千克(板书)
(2)感受1吨,建立吨的概念
电脑播放录像,学生看录相回忆课前自己在“挑战极限”活动中的感受。
师: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拿不同质量物体的感受吧!
师: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20千克的一桶水很重,搬不起来。
生2:我勉强能搬起来。
师:一桶水重20千克,5桶这样的水重多少千克?
生3:重100千克。
师:50桶呢?
生4: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
生5:肯定搬不动。
生7:因为搬50千克一袋的大米时,我使尽全身
力气大米都纹丝不动。
生8:我们班同学谁都不能自己拿动50千克一袋的
大米,要六、七个男同学才抬得动。
师:多少袋50千克的大米是1吨呢 ?
生9:得需要20袋。那一定沉得不得了。
生10:一吨的大米就要工人装成小袋抬上汽车来运了。
师:谁来说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生: 26千克。
生: 24千克。
生 3 :大约 40个。
师:全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生齐:34人。
师: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 1 吨了吗?
生齐:不够。
师:你觉得 1 吨怎样?
生齐:对我们来说太重了。
(3)说一说你还知道生活中那些物体大约重一吨?
生1:3头水牛大约是吨.
生2:10桶汽油是1吨。
生3:200桶色拉油是1吨
生4:600块红砖大约是1吨
3、观察生活,发现新知
生1:是指这座桥只能通过50吨重的汽车。
生:不对,指这座桥最多能承载的重量是50吨。
师:桥的载重量是50吨,就是指这座桥最多能承载50吨的重量。
师:用字母怎样表示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呢?
生:1t = 1000kg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说说下面那些动物的体重试合用“吨”作单位?
生:大象的体重试合用“吨”作单位。
生:鲸鱼的体重也适合用“吨”作单位。
师:再看看那些工具的载重量适合用“吨”作单位。
生:火车、轮船的载重量适合用“吨”作单位。
生:伙计的载重量也适合用“吨”作单位。
生:还有卡车。。。。。。
生:电梯的载重量适合用“吨”作单位。
生:用千克也行,只不过是用“吨”作单位简单些,不用写太大的数。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个鸡蛋重50( ) ;一个喜瓜重5( )
一只大象重3( ) ;一辆卡车的载重10( )
举重运动员石智勇在奥运会上举起162( )荣获金牌。
小丽体重30( )
(3)质量单位的换算。
(4)
(1)为什么这样说?说出数学根据。
生:小动物们的体重和是1240千克,超过了一吨所以桥会塌的。
生:大象、水牛、小马和小熊的体重和起来就是1吨再加上狮子也一起过桥,桥一定会塌的。
(2)最多可以有哪几只小动物通过这座木桥呢?说出数学理由。
生:大象、水牛、小马和小熊的体重和起来就是1吨可以一起过桥。
生:狮子、水牛、小马和小熊也可以一起过桥。
生:最多四只可以一起过,但是要注意体重和不能超过1吨。
小结:说得太好了,同学们也一定要注意外出时不要挤电梯、不要乘坐超载的交通工具,以免发生危险。
5、数学故事,拓展新知
课件出示“曹冲称象”的故事数学情景图。
(1)让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2)讨论曹冲称象的办法。
(3)请同学算算这头大象的体重。
师:同学们现在有没有称大象体重的秤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看到这么多的秤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真让我大开眼界。
生:我看到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很发达了。
生:我也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研究出更科学的秤。
生:。。。。。。
评析
各种感官参与,为学生营造自主、合作的学习平台。教学中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框架为载体,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算一算、拿一拿等方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帮助学生感悟1吨、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突破本课的重、难点。特别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小组中驱除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 吨的例子,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尝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首先课前让学生搬一搬桶装水,亲自感受1桶20千克的水的重量,此时让学生感悟出1吨有多重时,有的学生还不能够完全感受到,因为一些班级的“大力士”经常一个人为班级换水他会觉得20千克一桶水很轻。让学生展开想象也会有一定困难。此时再通过感受50千克一袋大米的重量,班级里没有人能自己抬起,要六、七个男生一起抬还很费力呢。如果让你搬1吨的大米,你觉得怎样?进而学生主动感悟出1吨有多重;接着让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生根据平均体重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中教师创设了动物过桥的情境和曹冲称象的故事的教学情景,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引入,抓住学生“童心”激发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情绪高昂,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加到学习的过程中,并且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教育。同时对学生进了一次明确学习目的教育。
上一篇:一年级数学教学策略【精彩10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