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歌》教学设计精编3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花之歌》教学设计精编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花之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穹”、“孕”等10个生字。会理解“苍穹”、“旖旎”、“琼浆”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诗一般的语言,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花的形象,感受生活中的美。
2.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丰富想象,体会花儿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作者对花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准备:
1.关于花的诗句。
2.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的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看下面一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三首诗中都写到花。花是美丽的,带给大自然以多姿多彩,带给大自然以芬芳。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诗人纪伯伦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所以他笔下的花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构成了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这花给人以启迪,富有生命的内涵,接下来请跟随诗人,走进花的世界吧!
2.板书课题:花之歌
3.介绍作者。
纪伯伦是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代表作品有《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论友谊》。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苍穹(qióng)孕育(yùn)摇曳(yè)馥郁(fù)赠予(yǔ)
硕大(shuò)琼浆(qióng)鸣啭(zhuǎn)婆娑(suō)冠冕(miǎn)
3.检查词语的理解。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苍穹”的意思是:天空。
②难字突破法。
“心驰神往”中“驰”的意思是飞奔,词语的意思是:心神奔到所向往的地方。形容一心向往。
③查字典理解。祭献:祭祀供奉。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的帽子。这里指婚礼的礼帽。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顾影自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
孤芳自赏:把自己比作仅有的花香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者感悟。
3.交流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通过对花的描述,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的精神。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首散文诗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的精神。
(四)品读句子,展开想象,感受花的美好。
出示句子一: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作者把花比喻成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大自然的话语。让人感受到花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神秘,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
出示句子二: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这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呢?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花儿悄悄开放的时候,有早晨的风相伴,风儿在祝贺我,为我的开放而鼓掌……傍晚,太阳就要远去,我和一群群鸟儿送别太阳,很真诚地对太阳说:“太阳,明日见!”
师:对呀,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和谐,这就是生命的芬芳,非常的自然!
出示句子三: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读着这些句子,你受到了哪些启迪与感悟呢?
生:我知道了要像花儿那样乐观地对待生活,享受生活,不张扬,也不自卑。生:我懂得了人要追求光明,追求属于自己的世界,便乐观地、开心的生活。
(五)总结课文,拓展主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拓展美文。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貌;对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升时,可看出你的刚毅、坚忍;降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你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找一找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并谈谈你的感受。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花之歌》教案2
教学目标
(一)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二)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对花的各种形象的理解。
(三)感受并交流课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奇特的想象。
教学难点: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我”是花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交流对花的认识。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词语。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借助“/”符号,读好长句子的停顿。
(3)理解“亮晶晶的眼睛”“硕大无朋的独眼”指的是星星和太阳,初步感受想象奇特。
(二)走进课文,理解“我”是花
1.朗读课文,学生找出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我”是花,画上波浪线,并做批注。
2.交流指导,形成板书。
3.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仔细看板书,读一读花瓣上的关键词,你发现了什么?
4.学生交流。(板书:由花的特点想开去)
(三)研读课文,感受奇特想象
1.默读1-4自然段,画出花有哪些别名,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赋予花这样的别名?
(1)交流反馈,关注“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冠冕”“祭献”等词语。
(2)小结:作者由花的各个方面想开去,赋予了她独特的名称,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作者想象的独特。
2.关注“我”的行为,感受奇特的想象。
(1)出示句子,画出表示花的“行为”的词语
(2)引导学生关注“欢迎”“送行”“摇曳”“呼吸”等拟人化的动词,想象花的“行为”,感受想象的独特。
(四)感受作者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
出示句子,学生思考并选词填空,得到启示。
(五)作业
小练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阅读经验想开去:如果请你也来想象花的形象,你会想到“我”是什么?或者“我”还会做什么?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3
文本分析:
本文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做题目的深刻内涵。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教学本课,教师可以由课题入手,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地预测文意,然后再去读课文。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还应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和评价课文。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从课文的结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目标:
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咆哮、拥戴、呻吟、搀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课文题目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嗓、党”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惊慌、拥戴、沙哑、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惊慌,为第二课时感悟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4.体会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品读第1—6自然段,感受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惊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山洪暴发视频,教师激趣导入。
导语:黎明的时候,山洪暴发,来势汹汹,给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带来了可怕的灾难。村民们是怎样躲过这场灾难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桥》这篇课文。
2.出示课题,质疑思考:桥,让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通过播放山洪暴发的视频,学生们或许能联想到:这座桥一定是一座特殊的、承载着人们生的希望的桥。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自主识记字形。
(3)圈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同桌一起讨论。
2.教师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1)正确认读下面的词语,注意把变色的字读准。
咆哮 嗓子 党员 流淌 沙哑 揪出 呻吟 废话
◆需注意的字音:“嗓”是平舌音,“呻”是翘舌音。
◆需注意的字形:“哮”的右边是“孝”,不是“考”。
(2)词语分类学习。教师出示词语,学生读一读,再结合课文把它们分成三类。
咆哮 惊慌 清瘦 放肆 狂奔 势不可当 拥戴
狞笑 沙哑 跌跌撞撞 乱哄哄 揪出 你拥我挤
明确:①描写洪水的词语:咆哮放肆狂奔势不可当狞笑
②描写村民的词语:惊慌跌跌撞撞乱哄哄你拥我挤
③描写老汉的词语:清瘦拥戴沙哑揪出
预设:理解词语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因此把本课中描写洪水、老汉和村民的词语按照“集中学习——再归类整理——回归课文理解”的思路来进行学习,改变了孤立教学词语的方法。同时,通过把词语分类,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洪水的可怕、村民的慌张和老汉的镇定。
(3)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课文叙述的主要情节。
学法引导:教师提示学生抓住时间、人物、事件、结果四要素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示例:课文讲述了山洪暴发的危急时刻,老支书组织一百多人撤离,最后桥塌了,老支书英勇牺牲的感人故事。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感知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慌乱。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描写洪水和村民的句子。
(2)师生合作,学生朗读描写环境的内容,教师朗读描写村民的内容。
2.出示相关句子,学生交流,体会洪水之可怕。
①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④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1)学生交流谈感受。
预设:可从修辞角度、语言角度、形势的轻重缓急程度等方面来说。
交流后明确:①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狞笑”等词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的肆无忌惮。作者把洪水说成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②这些句子的语言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写出了雨水之大、来势之猛,为下文做了铺垫。
③这几句话都写出了洪水的凶猛,且水位在不断上升,灾情在不断加剧,形势越来越严峻。
(2)质疑思考:作者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大雨和洪水?这些句子能颠倒顺序吗?
明确:这些内容属于环境描写,起到了烘托的作用。作者反复描写洪水的肆虐能更好地展开后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些句子不能颠倒,它们显示出雨水越来越大,洪水越来越凶猛,暗示着情况越来越危急。这些句子一步步地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3.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图片、文段,观察、想象、体验。
过渡:洪水如猛兽,席卷了整个村庄,正一步步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人们你拥我挤,想找出一条生路,却被洪水逼向了一座窄窄的木桥。此时,你能想象出他们惊慌失措的样子吗?请大家再读一读描写人们惊慌失措的有关句段,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村民们心中的恐惧。
(1)教师出示相关语句。
①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②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③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2)质疑思考:
①此时的木桥是一座什么桥?(救命桥、生命桥。)
②如果一百多号人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出现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学掌握了重点生字,通过分类学习的方法掌握了几组词语。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了小说语言的精练。在作者简洁的描绘下,洪水肆虐的可怕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村民们的慌乱、恐惧我们也感同身受。作者不过用几小段文字,就给我们渲染了一种危急、可怕的场景,而这些,都是本文的主角——老支书出场的背景。在本课的学习中,大家朗读得都很认真,但一定要结合文字描述的情景读出紧张、危急的感觉,大家课后可以多读一读,再体会体会。
求生是人的本能。在死神面前,人都有求生的欲望,唯有一个人是例外。他是谁?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做出了怎么样的抉择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汉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2.体会和学习老汉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学生朗读,再次感受形势的危急。
①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③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2.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读出了洪水之猛、形势之危急和人们的慌乱。当洪水来临时,东面、西面都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那么,如果一百多号人一起拥向这座窄窄的木桥会怎么样呢?那此时的木桥还会是生命之桥吗?不会,它会变成(生补充)。还好,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他就是(板书:老汉)。他在危急关头有何等壮举呢?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走近老汉,感受形象。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老汉的语句,读一读,填一填。(课件出示表格)
(2)出示课件:我看到一位的老汉。
预设:学生朗读完课文后,自由交流应在横线上填入什么,请一名同学上台填一填。所填的词语因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可能有许多,如:威严、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无私无畏、舍己为人、心系群众等。
(3)组织学生品读第7—13自然段,质疑、交流。
预设难句:()
A.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思考:①找出描写老汉的神态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写出了老汉的沉着、冷静、有威严。)
②老汉的脸是“清瘦”的,可见他并没有多么健壮、伟岸,可是这里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村民们在山洪暴发时的“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③面对惊慌失措的村民,老汉默不作声,可是他心里也没有说话吗?你知道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吗?试着想一想,说一说。
(示例:我一定不能慌乱,要让大家有序地过桥;雨啊,你快点停吧,洪水啊,你来得慢一点吧,让我们所有人都能够安全过桥吧!)
B.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思考:①老汉的喊话分别强调了什么?
(“桥窄!”是说实际情况,如果大家一哄而上,将会非常危险。“排成一队,不要挤!”是说过桥的方式。“党员排在后边!”是说排队的秩序。)
②为什么党员要排在后面?(出示课件: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入党誓词。)
(作为党员,就应该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且党员是群众的榜样,党员遵守了秩序,其他人也会跟从,大家就能有序地过桥。)
③这三句话中,哪个标点引起了你的注意?这几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感叹号连续出现了三次。每一个感叹句都很简短。老汉的话坚定、有力、明确,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也显示出了老汉的镇定、果断。)
过渡: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读读这段话。
提示写法:文章中还有很多地方是用简短有力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的,这也是这篇文章的表达特点,要注意。
2.抓住“矛盾”,梳理情节。
(1)学生默读第14—23自然段,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
①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②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思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写出了什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蹿、舔、爬”等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形势越来越危急。)
过渡: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村民们都按秩序过桥了吗?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又发生了什么意外呢?我们赶紧去看一看。
(2)找出文中描写老汉与小伙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指名读一读,一个读描写老汉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一个读描写小伙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
(3)前后对照,找出矛盾的地方。
矛盾之处:老汉:揪——推小伙子:瞪——推
思考:①这一“揪”是把小伙子从哪里揪到了哪里?老汉犹豫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汉把小伙子从队伍中间揪出来,让他排到后面去。老汉没有一丝犹豫,从“突然冲上前”“吼”“凶得像只豹子”可以看出来。)
②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你们能读懂吗?
(老汉毫不犹豫地把小伙子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后面去,后来又“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一“推”与“揪”相反,老汉最后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伙子。小伙子开始“瞪了老汉一眼”,这一“瞪”是小伙子对老汉的不满、不情愿,但后来又“推了老汉一把”,这一“推”,又是那么心甘情愿地把生的希望让给了老汉。)
3.理清关系,明白悬念。
(1)朗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感受结尾的特点。
朗读提示:语速慢,语调低沉,满怀哀思和崇敬。
思考:老汉与小伙子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父子关系。课文结尾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这种写作方法叫设置悬念。课文的结尾让人出乎意料,也更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了解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后,再让学生谈谈对老汉的一“揪”一“推”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老汉爱群众胜过爱儿子,才会把他“揪”出队伍;老汉爱儿子胜过爱自己,才会用力把他推上木桥。这一推,推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这一推,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这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老汉哪!)
小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老汉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作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爱子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所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
三、升华情感,深化主题
1.写话训练,表达哀思。
过渡: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写下来。你可以对老汉说,可以对老太太说,也可以对村民们说。
(1)学生写作小片段。
(2)指名朗读自己写的片段,互相交流。
预设:这里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使学生通过想象和交流进一步内化情感,而不是滞留于表面,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一次语言实践活动。
2.理解课题,深化主题。
过渡:老支书走了,但生活还得继续。如果获救的乡亲们重建了这座桥,该如何为这座桥起个名字呢?说说你的建议,并说说理由。
(1)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生命桥、父子桥、英雄桥、老汉桥、爱心桥……)
(2)教师结合“桥”的含义,进行评价和小结。
小结:老汉以自己的威信、高风亮节以及果断的指挥把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3)拓展“桥”的广度,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特殊的“桥”。
?山洪里,他们用臂膀营救了一个个围困的群众,他们是希望之桥!
?风雪中,他们用生命照亮了一个个黑暗的村庄,他们是光明之桥!
?废墟中,他们用双手拯救了一个个垂危的生命,他们是生命之桥!
过渡:同学们,让我们铭记这一座座桥,铭记这一串串闪光的名字吧,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能成为这样的一座桥,一座永不坍塌的桥!
3.交流收获,拓展提高。
(1)让学生谈一谈学习课文之后有哪些收获,可以从思想内容上谈,也可以从表达方法上谈。
(2)以诗结课,再次触发对老汉的崇敬之情。
一座山/我不知道/你的姓,你的名/但我知道/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老汉!
哦,老汉!/你是一座山/一座镇定的山/征服了肆虐的洪水/一座刚毅的山/抵挡了可怕的灾难/更是一座深情的山/留下了高贵的人格。
哦,老汉!/你将牢牢驻留在我们心间/永远,永远!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课后阅读类似文章,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丰碑》等。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总结
这是一幅怎样惊心动魄的场面呢?(播放洪水视频)
赏析:课文中对洪水的描写非常精彩,这里的教学便是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品一品,既体会修辞的生动,也感受环境描写对小说情节的渲染、推动作用。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有点到为止的提示,也有恰到好处的鼓励。通过把描写洪水的句子仔细品读一番,学生对小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有了更深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老汉这个人物形象。
上一篇:《跷跷板》教学设计4篇
下一篇:体育舞蹈教案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