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汇集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汇集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第一篇】

设计理念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因此在略读课文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应该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尽可能多些让学生独立阅读,使学生逐步做到自能读书。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让学生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读敏感,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2.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学会自觉地在字里行间体会文章的真意。

教学准备:

动画课件

2.《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七条

3.短文《妈妈喜欢吃鱼头》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故事,同学们想听吗?

(趁学生兴趣盎然时)老师又提出要求:同学听了故事后要告诉我,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听了故事后有何感受?

2.听故事

出示图画、声音并茂的flash动画《别饿坏了那匹马》故事式课件。

设计意图:听故事是大人小孩都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讲故事能让学生喜欢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促进也课堂教学。

3.引出课文题目

故事讲完了,大家知道事故事的名字吗?

板课题: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4.让学生说说听了故事后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听了故事后有何感受?

设计意图: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二、师生展开辩论,体会人物品质

1.读课文,搜集辩论资料

(1)听了同学们谈的感受都是觉得残疾青年等人物做得对,但老师听了这个故事觉得好气愤,因为老师发现故事中的人在撒谎,看来同学和老师有不同的看法,不如我们来一场师生辩论比赛,好吗?老师先让同学们读课文一遍,找出能表现课文人物品质的句子。

设计意图:在赛前的准备中,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搜集材料,写“辩论发言稿”,有利于提课堂的实效性

课件出示:    撒谎是错的                  善意的谎言是对的

(2)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表现人物品质的语句。

2.师生展开辩论

设计意图:将辩论赛引进语文教学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而且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进行辩论奠定基础。

(1)课件出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七条说:“诚实,不说谎话,……”

老师也不明白同学们为何觉得课文中的人物说了谎,还说他们做得对呢?首先我觉得最多谎言的是残疾青年,本来就没有马,又说买“我”的马草,你们同意吗?谁来辩驳我呢?

板书:残疾青年

热心、善良

(2)继续与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分别体会碧云、爸爸和“我”的优秀品质。

板书:           “我”

诚实、爱读书、有志气

设计意图:目的让学生在自主的课堂气氛中理解残疾青年热心、善良地帮助“我”,也体会碧云和爸爸的优秀品质

3.体会我的感激之情

那么多人对“我”好,特别是残疾青年对“我”的热心帮助,“我”有何感受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我”对这位残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也便于进一步教育学生要有一颗感恩之心。

小结:

我也同意残疾青年、碧云、爸爸无论是语言上说谎,还是行动上说谎,都是善意的。特别是残疾青年说的:“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了帮“我”,为了“我”着想。这场师生辩论比赛是同学们赢了。

板书:      善意的谎言

说           帮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善意的谎言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是一种替人着想的品质的体现。

三、小组比赛,理解含意

1.出示比赛题目,分组合作探究

同学们在刚才的辩论中表现还不错,把老师也打败,现在我想开展一个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思考问题最快,好吗?

(1)课文表现人物品质非常具体,主要抓住人物哪些方面来写? 从哪些句子可以知道?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形式。

2.进行抢答比赛,表扬优秀小组

设计意图:抢答比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重温课文内容,畅谈感人事迹

课文写残疾青年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青年是一个热心、善良的人,“我”也因此对残疾青年充满感激之情。联系生活实际,你身边有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2.总结课文写作方法,鼓励学生积极运用

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我们在作文时要多些运用这些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让学生用心去发现心,用心去点燃心,并学习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拓展延伸,动手练笔

1.课件出示小练笔题目: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同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续写一个片段

2.让学生动手写小练笔。

设计意图:阅读课上的“小练笔”,可以及时运用刚学到的写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作文,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把《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2.阅读短文《妈妈喜欢吃鱼头》,并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把课文当成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能加深课文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短文《妈妈喜欢吃鱼头》,让学生更多地体会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关心和良苦的用心,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善意的谎言

说                    帮

残疾青年           感激            “我”

热心、善良                    诚实、爱读书、有志气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挈领,突出教学重点,深化课文内容,增强教学过程节奏感,集中学生注意力,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促进讲授的效果。

附:

妈妈喜欢吃鱼头

在我依稀记事的时候,家中很穷,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肉。每次吃鱼,妈妈先把鱼头夹在自己碗里,将鱼肚子上的肉夹下,极仔细地捡去很少的几根大刺,放在我碗里,其余的便是父亲的了。当我也吵着要吃鱼头时,她总是说:“妈妈喜欢吃鱼头。”我想,鱼头一定很好吃的。有一次父亲不在家,我趁妈妈盛饭之际,夹了一个,吃来吃去,觉得没鱼肚子上的肉好吃。

那年外婆从江北到我家,妈妈买了家乡很金贵的鲑鱼。吃饭时,妈妈把本属于我的那块鱼肚子上的肉,夹进了外婆的碗里。外婆说:“你忘啦?妈妈最喜欢吃鱼头。” 外婆眯缝着眼,慢慢地挑去那几根大刺,放进我的碗里,并说:“伢啦,你吃。”接着,外婆就夹起鱼头,用没牙的嘴,津津有味地嗍着,不时吐出一根根小刺。我一边吃着没刺的鱼肉,一边想:“怎么妈妈也喜欢吃鱼头?”29岁,我成了家,另立门户。生活好了,我俩经常买些鱼肉之类的好菜。每次吃鱼,最后剩下的,总是几个无人问津的鱼头。

而立之年,喜得千金。转眼女儿也能自己吃饭了。有一次午餐,妻子夹了一块鱼肚子上的肉,极麻利地捡去大刺,放在女儿的碗里。自己却夹起了鱼头。女儿见状也吵着要吃鱼头。妻说:“乖孩子,妈妈喜欢吃鱼头。”谁知女儿说什么也不答应,非要吃不可。妻无奈,好不容易从鱼腮边挑出点没刺的肉来,可女儿吃了马上吐出,连说不好吃,从此再不要吃鱼头了。打那以后,每逢吃鱼,妻便将鱼肚子上的肉夹给女儿,女儿总是很难地用汤匙切下鱼头,放进碗里,很孝顺地说:“妈妈,您吃鱼头。”

打那以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女人作了母亲,便喜欢吃鱼头了。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认读、掌握生字:瞥见  尴尬  嗫嚅   枯蔫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泰然   流连忘返

3、培养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阅读,以自己的经验去体会,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情;

4、感受和学习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同时积极倡导诚信的风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布置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释题导入新课

1、谈话入题:同学们,我们曾经十分痛恨那个说谎的孩子,痛恨他一连几次谎称“狼来了”把山下的人骗上山去。可有人却说“世界会因谎言而丑陋,也会因为谎言而美丽”,有这样的事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学生读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2、在这样一个美丽的谎言的背后,有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有一颗无比高尚的心灵,让我们打开课本,跟随作者走进课文,去了解那个故事,去感受那颗心灵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启发谈话:这个故事,文字比较长,但思路非常清晰,你们能不能综合时间的推移、人物的变换以及情节的发展等因素,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梳理思路。

2、学生自学,同桌商议,互相补充修正

3、班级交流:老师对文章的几个部分进行了概括,但顺序颠倒了,谁能根据文章的叙述顺序,进行排列。(课件出示,学生排列)

三、再读课文,初步扫描人物

1、过渡谈话:弄清楚了事情的经过,我们就可以认识有关的人物了。这个故事中有几个人物呢?(学生回答,老师板书:我  父亲  书摊主人  碧云)

大家一定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赞扬谁?(书摊主人)

其实,除了这位书摊主人,其他几个人物也是可爱的。读读课文,揣摩揣摩他们的表现,就会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你喜欢哪位,就研究哪位,找出有关语句,体会他的可爱之处,好吗?

2、 学生自读

3、交流评点

我:酷爱读书,从以下语句可以看出:

①、学校不远处的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流连忘返)

②、我只能装着看书的样子,偷看几则小故事。

③、攥着马草换来的毛票,我立即奔向那书摊。

……

父亲:正直,教子严格。从下列语句中看出:

①、看到父亲怒目圆睁的脸。然后,父亲的两巴掌不由分说地抽在我的脸上。

②、父亲夺过我手里的书,匆匆地翻了一下,还给那个年轻人,拽着我走了。

③、打你不为别的事。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怎么过日子?

……

碧云:纯朴善良。从下列语句可以看出:

①、姑娘接过我的马草,提进了里屋。

……

四、研读文本,感受人物品质

1、是啊,本文出现的几个人物都很可爱,都有他们的美德。但是,最可爱的、最让人感动的人又是谁呢——书摊主人,一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青年。他最令我们感动的就是因为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别饿坏了那匹马。他说了几次?

2、根据你现在对课文的了解,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3、学生畅所欲言:

①、“别饿坏了这匹马”完全是谎言;

②、“那匹马”是残疾青年虚构出来的;

③、“别饿坏了”是残疾青年“收购”马草的虚假理由。

④、虚构“那匹马”,编造收购马草的理由,都是要让“我”有书看。

⑤、不但是为了让我有书看,而且想让我看得心安理得。

师小结:是啊!一个谎言,为的是满足我渴求读书的欲望;一个谎言,白白牺牲了自己每天几个子儿的收入;一个谎言,还要每天为我服务,给我腾出一张小凳子……这种谎言,昭示的是美丽的心灵,是乐于助人的品格呀。所以,我们可以称这种谎言叫——美丽的谎言

但是,再美的谎言,总有被揭穿的时候。请大家齐读这一部分“可是迟了……”(课件出示)

4、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合“一堆”“枯蔫焦黄”等词语来理解)

5、刚才,我们通过阅读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仅仅是看到了一堆马草吗?我还看到了什么?

课文中的作者就是当事人,他怎么能不万分感动呢?大家一定能够把谎言穿帮这部分读得很好。

6、高明的读书人,不但会读懂主要内容,还会读进书中去,在骗局揭开之前就已经发现这是一场骗局。你们能发现吗?自己读书,看看谁能早早地发现这是一场骗局吗?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①.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②.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③.“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五、走出文本,进行阅读迁移

1、谈话引导:人世间有许多人,为了亲人,为了他人,说过美丽的谎言。你们还想知道这方面的故事吗?

2、课件出示两件事例。

3、总结:我们的社会,是个讲究诚信的社会。但是,为了他人利益,为了他人的幸福,有时候,谎言也是美丽的,正是这美丽的谎言,才显得我们的社会更加诚信。

板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

美丽的谎言

乐于助人的品质

《别饿坏了那匹马》的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材简析: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0课是1篇课文。文章记叙了一个摆书摊的残疾青年以一句“别饿坏了那匹马”的善意谎言实现了一个极其喜欢看书但又没有能力看成书的孩子愿望的感人故事。文章文字朴实无华,却处处蕴含着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作者“我”对残疾青年万分感激之情。

用“别饿坏了那匹马”做题目,至少有两层主要意思:一是这是文中残疾青年一句善良的谎言。正因为这句善良的谎言,我才会心安理得地去读青年的书;正因为这句善良的谎言,故事才会显得如此的动人;正因为这句善良的谎言,青年的形象才会如此高大。二是“我”就是一匹“饿坏了的马”,青年知道,后来我自己也知道。

设计理念: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个性化阅读”。《别饿坏了那匹马》全文描写细腻、情真意切。本设计力图让学生自读自悟,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读敏感,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一、通过“爱的书库”收集资料,了解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背后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品读句子中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三、在朗读中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四、通过运用阅读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探索新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爱的书库”收集资料,了解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背后的道理。2、通过运用阅读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探索新的阅读方法。

难点:教会学生在品读句子中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故事、图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不希望被欺骗,谎言可能会带来很大的伤害,可是有些谎言却是善良的,给人带来真诚和温暖。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一个善意的谎言,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关心和温暖。一起来学习第10课《别饿坏了那匹马》。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联系上下文小组内交流新词的意思,教师巡视学生是否使用方框圈点法和旁批法学习。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要求用“      ”勾画重点句子)

(二)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让学生说,教师相机点拨,从而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我”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离开书摊时,青年嘱咐“我”的话。他的话,看起来是对自己家的那匹马的关心,不让它饿着,实则是免去了“我”寻找马草买主的辛苦,让我把时间花在看书上。第二次是青年看见“我”背着马草走向书摊时,吩咐妹妹碧云的话。这话既是说给妹妹听的,暗示妹妹不要拒绝买这无用的马草;更是说给“我”听的,让我能心安理得地看书。青年既帮助了“我”,又很好地维护了“我” 的自尊。第三次是“我”对青年说的话。每天“我”都想象着马“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情景,心安理得地看书。关心马,就是“我”对青年的关心。)

3.我们知道,原本无马,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残疾青年却假称有马,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呢?

(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说出残疾青年具有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三、再读课文,细细品位

(一)课文中有不少语句,表现了青年的美好品质。让我们找一找、用“   ”画一画这些句子,然后用心读一读

(二)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4.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三)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找出疑难并用“?”标注。

(四)讨论交流: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共同解疑:(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而 “我”喜爱看书,能听从父亲的教导去扯马草挣钱。对于青年的帮助,“我”心中感激不尽,因此一心不让青年家的马饿坏了。)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课文几次提到的马,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可是我们仔细想想,这匹马似乎又是存在的。对追求知识如饥似渴的我,就是那匹饥饿的马,为了不让我“饿”坏,残疾青年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让“我”感觉到了关心和温暖。你身边有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一)同桌互相交流事例,说说感受。

(二)指名交流。

(三)学生总结:甲:是啊,只要放弃自己的一点点私欲,就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乙:只要每个人付出一点点善意,这个世界将增添许多美丽和欢乐。师:让我们每个人都像这位青年一样,尽自己所能地去帮助别人吧!给别人一点快乐,我们自己也会得到快乐!

五、作业广场

“我”在看到那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时,会有什么表情,心里会想些什么,他又会怎么做?请你写下来。

板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

善意的谎言

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第四篇】

这篇课文是十一册第一单元的1篇课文,也是1篇自读课文。这篇自读课文怎么教?既不能像讲读课文一样花个两、三课时慢慢学习;也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学。(以前好多自读课文我就让学生读几遍,完成练习册就完事)我认为这篇课文值得好好学习:

1、学习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2、让学生善待身边的朋友、亲人。

3、教育我们的学生现在要珍惜时光,利用小学最后的一段时光,好好学习。

4、课文的语言很简洁,朴实,是很好的1篇范文。

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课时比较紧张,只有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要求达到正确

(教师借助于学生来指导。)

二、再读课文──在初读正确的基础上,要求读出“大体意思”

(指名回答。)

三、细读课文

划示不理解的地方,用查词典、请教别人、联系上下文等等方法解决问题;在细读过程中,在感触最深的地方留下批示,自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

(师生自由活动。)四、交流自己的感触,对他人的感受要从文中找到证据

(课堂讨论。)

五、再读课文

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交流获得的感受。(强调感受的真实性。)

六、回归题目,指导生活

别饿坏了那匹马,谁说的?为什么说?这件事情当中,你体会到什么?你最感动的是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自由表达,特别注意“价值观”指引。)

七、推荐阅读文章《天使的吻痕》

教后反思

1、导读很重要:

我是这样导读的,“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说过谎吗?说谎有什么危害吗?”(说谎欺骗了别人,伤害了别人)。“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个人,他也说了谎,但他却没伤害到别人,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

(对于略读课文,我认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设计了这一导读。其实有很多好的导读方法,但我觉得略读课文的导读不宜太繁,毕竟时间要留给学生。)

2、设计一个好问题:

学生读了课文后,读出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我顺势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其实会读书的同学能从课文中发现蛛丝马迹,会发现摊主的心思,找找看,同时写上自己的体会”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划出相关句子,词语。

(略读课文要给孩子充分读的时间,但并不是说,有时间给孩子就行了,老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我觉得我这个问题的设计就选准了学生自己学习的切入点 。)

3、设计小练笔:

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朗读,当一切真相大白时,两位主人公心灵相通了,学生也与文中的主人公心灵相通了,我看到了几位学生眼含泪花,看得出学生内心表达的冲动,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

小作者扭头冲了出来,偎在残疾青年轮椅边,他没有哭,他在想。

天使的吻痕

大学时代,我认识了一个年轻人。他脸上有一块巨大而丑陋的胎记。紫红的胎记从它的左侧脸角一直延伸到嘴唇,好像有人在他脸上竖着划了一刀。英俊的脸由于胎记而变得狰狞吓人。但外表的缺陷掩盖不了这个年轻人的友善,幽默,积极向上的性格,凡是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他。他还经常参加演讲。刚开始,观众的表情总是惊讶,恐惧,但等到他讲完,人人都心悦诚服,场下掌声雷动。

每到这时,我都暗暗叹服他的勇气。那块胎记一定曾带给他深深的自卑,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克服这么样中的心理障碍,在众人惊异的目光里言谈自如。

我们成为最好的朋友后,有一天,我想他提出了藏在心里的的疑问:“你是怎么应付那道胎记的呢?”我言下之意是:你是怎么克服那块胎记带给你的尴尬和自卑的?他的回答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他说:“应付?我向来以他为荣呢!很小的时候,我父亲就告诉我:‘儿子,你出生前,我向上帝祷告,请他赐给我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于是上帝给了你特殊的才能,还让天使给你做了一个记号。你脸上的标记是天使吻过的痕迹,他这样做是为了让我在人群中一下子就能找到你。当看到你和别的婴儿一起睡在婴儿室时,我立刻知道,你是我的!’”

他接着说:“小时候,父亲一有机会就给我将这个故事,所以我对自己的好运气深信不疑。我甚至会为那些脸上没有红色‘吻痕’的孩子难过。我当时以为,陌生人的惊讶是出于羡慕。于是我更加积极努力,生怕浪费上帝给我的特殊才能。长大以后,我仍然觉得父亲当年没有骗我:每个人都从上帝那儿得到特殊的才能,而每个孩子对父母来说都是一种不同的。而正因为有了这块太急,我才会不断奋斗,取得今天的成 绩,它何尝不是天使的吻痕,幸运的标记呢?”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13期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