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将相和教学设计(最新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将相和教案将相和教学策略【第一篇】

教学目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

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被分裂成了七个国家(课件:七国方位图)秦、齐、楚、燕、韩、赵、魏。其中,赵国比较弱小,又地处强大的秦国之东,因而常受至秦国的欺负,由此,也就有了《将相和》这个流传至今的动人故事。(板题)齐读课题。

3、谁能说出带“和”字的四字词?(以和为贵、和睦相处、和平共处、和气生财„„)从同学们说的这些词语我们不难看出,小到个人,再到家庭,大到国家,“和”的重要性都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如果同学之间能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能和平共处,我们就能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齐读课题。

二、充分自读,读熟课文,了解内容

1、生读文,掌握字词。

3、如果老师要你用四字词语来归纳这三个故事,你会用什么词?随机板书:完璧归赵(补充和氏璧的由来)、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4、指明读三个故事。

5、小结。

三、布置作业

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生词,认读,听写,订正。

2、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二、●体会将相不和的原因

1、本文的题目是《将相和》,有和就有不和的时候,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划出相关语句。

2、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课件出示:廉颇说的话)

3、廉颇是齐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军呀。蔺相如就这两次却被封为上大夫,职位却比廉颇高。此时,这位骁勇善战的廉颇将军心里是什么滋味?(不服、忌妒)我们一起读读。

4、廉颇说蔺相如没能耐,你赞同吗?(不赞同)

●感受相如的勇敢机智

1、蔺相如的哪些言行证明他是有能耐的?默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学生划句子,师巡视。

(一)学习“完璧归赵”

1、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谈体会。板书:机智 勇敢聪明

中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相如?(出示句子)

3、相如仅仅靠的是一张嘴当上上卿的吗?靠的是——机智勇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爱国)

4、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相如在完璧归赵中的表现。师引读:

而当他夺回宝玉后,抓住秦王的心理,理直气壮的逼迫秦王说——

当他派人把宝玉送回赵国之后便无所畏惧,大大方方地说——

5、小结:蔺相如靠勇敢和机智成功的“完璧归赵。”赵王封他做上卿。

(二)学习“渑池之会”

1、我们再来看看,在渑池之会上你又能找到哪些句子证明蔺相如有能耐?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谈体会。

2、让我们一起回到当时的场景中,据《史记》记载,在渑池会见时,蔺相如怒发冲冠,在五步不距离内,要用自己的颈项里的血去溅秦王。古人认为,颈血溅身是最不吉利的。这使得秦王左右的侍卫拔刀相向,二蔺相如却将两只眼瞪得如铜铃一般,大喝一声:“谁敢上前?”把他们吓得直倒退。秦王见此情景便无可奈何地击了一下缶。《史记》中这样写道:(齐读)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择,为之击缶。

3、在生死关头,蔺相如是何等的无畏呀!一起读句子。

4、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可以证明,蔺相如之所以封为上卿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机智勇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爱国)

(二)学习“负荆请罪“

1、奇怪了,我们能看出蔺相如有能耐,为何与他同朝为官的廉颇将军没看出呢?他比我们傻吗?为什么?(他当时在气头上)

2、是啊,当一个人在气头上,产生忌妒心理时,对别人的评价总是有失公正的,我们就不要犯廉颇将军这样的错了。(课件出示:负荆请罪图)可为什么后来,这位骁勇善战,居功自傲的廉颇将军又去向蔺相如请罪呢?到文中找原因,划出相关语句。

(1)学生读句子。

(2)齐读句子,看看从蔺相如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板书:顾全大局。

(3)是啊,面对廉颇的诋毁,廉颇的咄咄逼人,蔺相如没有斤斤计较,没有反唇相讥,而是宽容忍让,顾全大局,一心为赵国着想。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肚量,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一同感受蔺相如的高尚品质。

3、蔺相如的这些话最终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这番话,他心里会怎么想?(课件出示:情境写话)

4、廉颇不仅这样想了,还这样去做了。从他这一举动,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知错能改)

5、就这样,将相和好了。同学们,将相和好的关键是什么?(板书:爱国)

五、总结全文,课后拓展。

1、是啊,(课件出示:对联)蔺相如“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为了赵国,廉颇“将军背上可负荆”也是为了赵国,正是这种爱国情结,使他们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2、这个故事离我们已有2000多年了,可我们仍然在学习。不仅因为故事中的蔺相如,廉颇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还在于给后人以启示。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团结)

3、是啊,我们要团结,要以大局为重,要以和为贵!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课后请同学们收集历史故事中,生活中团结的故事,小组内开个故事会。

板书:

完璧归赵

将相和渑池之会团结爱国负荆请罪

最新《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

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每胜。

负荆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听课文录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文章划分结构段,并用小标题归纳段意:

第一大段(1—10):写“ 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大段(11—15):写“ 渑池之会”的故事。 第三大段(16—18):写“ 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预习思考练习2。

3、抄写生字词语。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三篇】

课文段落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教学设计

一、一引二找

廉颇很不服气,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去了。蔺相如的这一张嘴究竟有多少过人之处呢?就让我们先走进“完璧归赵”的故事,请浏览课文,找出蔺相如说的'话。

点清:这五处说的话,一处是对赵王和大臣们说的,其他四处是对秦王说的。

二、第一次说

1.谁来读第一次说的话,蔺相如是怎么说的?

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教师引读梳理句式: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我就;如果我一定。

3.创情境说话:请默读第1-7自然段,想想如果你是赵王或者在场的大臣听了蔺相如的一番话,心里会怎么想呢?

4.结果是蔺相如履行诺言,完璧归赵,你又从蔺相如的话里读出了什么?

三、第二次说

1.他的这一张嘴还有多少过人之处能完璧归赵呢?请浏览课文,快速梳理一下四次对秦王说的话,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交流,板书:不提换城交还玉璧允诺划城约定日期带璧回国

2.当秦王绝口不提换城,蔺相如说,一起读——

3.如果你看到秦王绝口不提换城这情形,你会怎样呢?

4.引:但蔺相如是吗?

5.蔺相如看这情形,上前一步说,来,你来说,你来说,你再来说——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6.就这么一句话,秦王就乖乖地把璧给了他,可见蔺相如说得是多么富有智慧啊!

四、自读交流

蔺相如的这一张嘴还有多少过人之处呢?请你再选择其中一处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自己进行默读,写下批注。

交流,相机朗读。

如果学生体会不到,在第三处点拨:蔺相如真的会去撞吗?

在第五处点拨:蔺相如已经失信于秦王,为何还要大大方方说这些话?

五、内化过渡

1.内化:和氏璧终于安然归赵,蔺相如的这一张嘴真是了得啊!如果你是赵王或者赵国的大臣,听说廉颇很不服气,他们想起蔺相如曾经完璧归赵的事,会怎么劝劝廉颇呢?是啊,虽然蔺相如没有像廉颇那样真正去驰骋沙场,攻城拔寨,但是你能说他不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战功赫赫吗?

2.蔺相如的这一张嘴还有多少过人之处呢?请自己默读第二个故事,找出蔺相如说的话,写好批注。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的:

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教育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昨天,我们学了前面两个故事,看到蔺相如为使完璧归赵,在秦王面前临危不惧,以死相拼,渑池会上又是蔺相如机智勇敢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个故事。(板书:负荆请罪)

二、新授

(一)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1、出示填空题:

(1)蔺相如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声称,蔺相如听了就。

(2)他对手下说这样做为的是。

(3)廉颇知道了,就到蔺相如门上。从此,他们,保卫赵国。

2、学生自读课文,练做填空题,请学生填空。

3、小结层意:这三题把这则故事分成三层。第一层讲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因而将相不和。第二层蔺相如为了赵国利益,一再避让。第三层讲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二)学习故事第一层。

1、先来看故事第一层,一生读。

2、小结过渡:从这一层我们知道廉颇起初曾想给蔺相如一个下不去,可后来却与对方握手言和,最终将相和好。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关键作用?

(三)学习故事第二层。

1、过渡讨论:关键因为谁?他是怎么做的?他的行动用一个词来概括(避开)。他为什么一再避开廉颇呢?在整个事情过程中,蔺相如的行动起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2、幻灯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国。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

3、齐读,你读了这段话理解了什么?(板书:顾全大局)

4、老师分层,同学们对这段话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们再来一层一层细细讨论一下。

5、齐读第一层:这句话说什么?

6、齐读第二层:

(1)这层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2)怎么说“和”这个道理的?(正反两方面)

(3)“不和”有什么坏处呢?指齐读。

(4)“和”呢?(引读)

(5)这句话你怎么理解的?“文”的作用从前两个故事可以看出,“武”呢?

(6)是啊,因为我们文武兼备,齐心合力,才保住了赵国;如果我们不和,只能是国破家亡。

7、齐读第三层:“赵国的利益”指什么?

8、蔺相如关心的是赵国的利益,他一心为了赵国。你们看看他这段话中几次提到赵国?把“我们”换成“赵国”读一下好吗?

9、蔺相如的话一心为了国家,处处维护国家的利益。(板书:维护国家利益)

10、我们能不能读出他表达的意思呢?(读、评)

(四)再学故事第一层,蔺相如这样说,廉颇又是怎么说的呢?

1、一生读廉颇说的话,你觉得廉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先看第一句:“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1)他为谁而攻?为谁而战?

(2)“克”是什么意思?“攻无不克”呢?“战无不胜”?

(3)这“克”、这“胜”来得容易吗?怎么来的?为的谁?

3、再读读“渑池相会”中写廉颇的句子,你有什么体会?

4、廉颇是一位战功赫赫、声名远扬的大将军。他也是为了国家身经百战,出生入死。这时的居功自傲,我想,只是他一时只看到自己的功劳,而看不到旁人的作用?

5、过渡:当蔺相如那一番肺腑之言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又是怎么想的呢?

(五)学习故事第三层。

1、齐读,讨论:廉颇怎么想的?引读。

2、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看这幅画面。

3、幻灯出示:(负荆请罪图)

(1)从图上你能看出谁是廉颇吗?谁是蔺相如?

(2)你能描绘一下廉颇的样子吗?

(3)他认为自己有什么罪?他背荆条做什么?

4、一个威望极高、战功赫赫的堂堂大将军竟然这样跪在人家面前,你对廉颇有什么新的想法?别人会怎么想?(廉颇为了国家的利益,不顾自己的颜面,不计较荣辱得失,勇于改过,负荆请罪,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板书:勇于改过)

5、此时此刻,面对廉颇的举动,蔺相如是怎么做的?小结:他们两人,一个是顾全大局、不计前嫌、宽容大度的宰相,一个是顾全大局、不计得失、勇于改过的将军,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握手言和,齐心协力保卫国家,多么伟大的两个人物啊!

6、齐读。

(六)小结文章写作方法。

1、这篇文章有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合起来就是(生说)。三个故事是怎么连起来的?

2、这是内容上相连,什么思想贯穿全文?是啊,《将相和》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闪烁着一种爱国主义的光辉。正因为这点,这则记载在《史记》中的故事才流传了几千年。故事中两位伟大人物的崇高品质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人们还传为美谈!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热爱祖国,处处维护国家的尊严,维护国家的利益。

22 1387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