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样例【范例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样例【范例10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第一篇】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自主学习中心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到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之中.这些教学手段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彼此融合、相辅相成的,可用“媒体融合”这一概念一言反之.该文将讨论媒体融合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并对大学英语教学在新环境下的变革和发展提出一些意见.

作者:徐若梦黄龙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史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刊名:海外英语英文刊名:overseasenglish年,卷(期):2010“”(6)分类号:g640关键词:媒介融合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第二篇】

我国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多数一直以独立的按照课程为基础设计的教学实验室,通常为临床生化实验室、临床免疫学实验室、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临检实验室和临床血液学实验室。在实验室体制方面,实行的是“以建立实验室,以教研室管理实验室”的模式,造成实验室管理分散,功能单一,仪器重叠购置,资源浪费,效益低下,调配困难。在实验室教学方面,内容陈旧,实验手段落后,实验方式老化,这些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医学检验人才。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是医学教育改革和培养适应21世纪医学卫生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1]。围绕跨世纪医学生的培养目标,转变旧的传统观念,打破现行课程框架,重新构建新型检验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2]。为此我校于开始了以“更新实验教学观念,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新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为内容的改革。

2紧扣临床检验发展,增开新的实验内容。

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实验室工作,实践性教学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课时数占到总课时的50%左右,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全面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不断深入实践教学的改革。在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各门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淘汰内容陈旧和重复的实验,特别是以临床实验室所开展的项目为依据,使实验课的内容贴近临床,如临床生化和临床免疫学实验,实验以手工方法和自动化分析方法相结合,并开设质量控制方面的内容,再通过实习前的技能强化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老师点拨一下,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很受实习基地带教老师的欢迎,很多实习基地主动要求多放些实习生为他们工作。同时增加了分子生物学等新的实验技术,如基因芯片技术、pcr技术等。使学生接触到新的技术和方法。

3组建临床检验实训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教学实验室涉及到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一些自动化设备又不可能重复购置多套件,因此教学实验室与临床实验室的发展极不平衡,教学实验室相对比临床实验室的技术落后,如自动化生化分析、微生物检验的鉴定和药敏系统、自动酶免分析仪、血液流变分析技术、精子质量分析技术、血气分析、超高倍显微镜检测技术、基因芯片技术、pcr技术等。为此,在开设这些实验内容时,必须依靠临床实验室的人员及设备。临床检验实训部的建立,将解决实践教学与临床检验脱节的问题。实训部可分机能实验部分和形态学实验部分,机能实验部分主要承担临床生化、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形态学实验部分主要承担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基础检验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脱落细胞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实训部所承担的教学由检验科教学人员共同协商解决。

4探索新的实训教学体系。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这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按照检验医学本科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首先调整实验教学中内容陈旧、技术单一的验证性实验项目。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项目。以检验领域项目和技术归类为依据,如临床免疫学检验开设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从免疫动物开始到抗体鉴定的整个过程,涉及到的实验材料和相关实验内容均由学生自己设计和操作,教师只作相应的指导。分子生物学检验也从dna提取到扩增鉴定的整个过程作一次综合性实验来完成。此外,实习前的强化训练也在实训部进行。

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过去,实验教学多采用版书、挂图、幻灯和投影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现在我们将多媒体教学系统引入实验室,如形态学数码互动多媒体实验室,学生可以从细胞和细菌和图像标本中辨认,并和教师互动交流。从采集标本、标本制作、涂片染色、镜下判断、图像采集等系列过程,均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充分体现[3]。

加大医学检验实训部的建设近年来,我们在进行实验室体制改革的同时,在重新整合原有实验仪器设备的基础上,集中资金添置了一批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免疫分析仪等,并建设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临床分子免疫学实验室等专科实验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平台。此外,还对一些常规仪器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4]。

开展疑难范例讨论为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实验诊断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尝试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临床检验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如一个谷丙转氨酶高的血标本,应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哪些疾病会出现增高,应排除哪些影响因素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方法紧密联系临床,生动有趣,启发思维。

5实践教学的课外活动。

除了以实验室的课堂教学作为实践能力培养之外,我们还通过以下课外活动获得更多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开放实验室本课程群(5门临床检验专业课程)实行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在开课期间每周1~2次,学生自愿参加,教师在场指导。在形态学方面,学生可以从标本采集、制片到阅片全程自己动手,对血液、免疫和生化检验方面,要求学生对常规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和常见故障的处理进行指导和强化。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5]。

开设第二课堂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带学生到市中心血站、市疾病控制中心、市内各级医院检验科等单位参观、学习,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眼界,借助别人的设备、技术优势培养学生。

实施本科导师制具体做法是:选择品学兼优的学生,由指导教师带5~10名学生,进行资料查询、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并分别就某一个专题写出综述,对课题进行初步的设计,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等。通过这一做法,大四、大五的学生每年在公开期刊发表论文5~10篇,提高了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6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学生一进入临床检验实习就能很快入门,学习主动性加强,深受实习单位的好评。近三年来,学生就业率为100%,大多数学生成为用人单位的骨干,98%的毕业生到单位试用期满后都能考取检验技师资格。

参考文献。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第三篇】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至今,各种教学理论的研究、实践均取得丰硕的`成果.本文重点讨论了在此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学应避免的几个误区.

作者:李卉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外语系,广西,桂林,541004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8“”(48)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教学教改误区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第四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任务.创新能力对于科学的发展、经济的腾飞、民族的昌盛、国家的富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的学生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

作者:张b作者单位:邢台市八中,河北,邢台,0540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h3关键词: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第五篇】

摘要:《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及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提高水平、保证质量指明了方向。文章依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指标体系,结合井冈山大学医学教育的具体实际,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修订培养方案,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学生成绩评定体系等方面,探索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些做法及体会。

随着《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和《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的问世,医学教育标准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凸现[1,2]。为推动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本土化,3月,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下简称《标准》)[3],并依据《标准》和程序对医学教育机构进行审核与评估的过程。从此正式启动了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4](以下简称认证),也标志我国医学教育已经启动了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改革建设过程,为不断提高我国医学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5]。我校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自评过程中,对照《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发展环境,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探讨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与实践,现汇报如下。

1认真学习《标准》,准确理解《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主要内涵。

我们把《标准》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建设最核心的指导文件之一。通过对全学部教师和临床专业学生进行《标准》培训和解读、召开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师生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及名师讲座等形式,组织师生认真学习《标准》,充分认识到《标准》的重要意义。《标准》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的实际需求是主导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明确了医学教育的主体地位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高度概括了医学教育目标、过程和结果标准的基本要求[4]。

2基于《标准》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

以《标准》中所提出的理念为基础,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结合我校实际,大力推行“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育教学理念;以《标准》中所提出的教育计划为基础,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方案,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标准》提出的学生成绩评定为基础,改革学生成绩评定体系,促进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以《标准》中提出的教育评价为基础,改进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严格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且实施全过程监控,使《标准》的理念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

3基于《标准》优化课程体系,修订完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为重要的载体。我们依据《标准》,结合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并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专家、用人单位、本校师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修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科学方法教育,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生物医学课程,行为科学,人文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等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均设置了必修、限选和任选三类课程,三者总体比例约为7∶2∶1,课程总学时3328学时,总学分224学分,其中,包括早期接触临床需修满3学分、拓展教育需修满5学分。实施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知识教育、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执业能力培养、以职业精神为主线的人文素质养成。采取“1+1.5+1.5+1”四段式培养:四年理论与实践教学、一年实习的培养模式。即第1年以通识课程为主、辅以少量生物医学课程;之后1.5年以生物医学课程为主、辅以少量通识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然后1.5年完全开展临床医学课程,最后1年进行实习。四个阶段相互联系,逐次递进,将生物医学知识培养和临床实践技能培养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此外,我们采用了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践教学上做到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及社会实践相互渗透,融入“三早理念”。具体的实践形式包括军训、生产劳动、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独立实验课程、早期接触临床、临床技能训练、课程见习、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挑战杯竞赛、临床技能竞赛、毕业实习等。

4基于《标准》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多元化。

《标准》提出,“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我们依据《标准》,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模式多元化。第一,医学部出台文件要求医学主干课程必须拿出总课时的10%进行“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改革。第二,独立设置pbl课程,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将基础医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将素质教育融入实际案例教学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发展互动技能、交流及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第三,实施早期接触临床教学环节,通过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名医系列讲座及寒暑假组织低年级学生参观附属医院、导诊和急诊科见习,让学生早期认知职业、早期接触临床。第四,在教学与考核过程中采用了标准化病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协作与沟通交流意识。第五,开展床旁教学和门诊医疗教学,把素质教育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强调教学查房和门诊医疗所关注的是病人而不是疾病本身,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临床思维形成。第六,利用临床技能中心的模拟病人开展情景式教学,学生能够在免于尴尬和负面批评的情况下得到交流和临床技能训练。通过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在反复的临床实践中转化为独立处理病人和防治疾病的能力,有效培养了学生岗位胜任力,促进了学生医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5基于《标准》改革学生成绩评定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参照《标准》,结合我校实际,我们积极探索学生成绩评定体系,建立了包括课程考核、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包括实验、实训及临床实践教学考核)以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毕业三阶段综合考核等学生学业全过程评定体系,规定了课程考核类型及成绩评定方法。第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考核,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与综合能力考核有机结合。过程考核成绩部分(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按照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平时作业、测验与中期考试、专题讨论、实验报告、实习(含见习)课程作业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并由以往占课程总分数的20%增至40%;如终结性评定成绩(即期末考试成绩)低于50分,该门课程必须进行补考。第二,终结性评价(课程考试)命题要求减少记忆题,增加情景题、应用分析题型,后者分值不低于卷面分值的50%。第三,切实做好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毕业等三阶段综合性考试,临床能力考核实施osce考试。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上自适应考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任何考核结束后,要求对所有考卷和考题进行分析,了解考题弱点问题、教学过程弱点问题和学生学习过程弱点问题,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及学生,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同时也指导学生学习。通过上述改革措施,充分发挥考核在教学中的引导、评价、反馈和激励作用,有效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自觉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6基于《标准》构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标准》提出,“要具有健全并有效实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我们依据《标准》,结合学校当前实际,积极探索,构建了内部质量保证与外部质量监控相统一的质量保障体系。尤其是在内部质量保证方面,我们从“学校、学院(部)、教研室”三个层次,从“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三个主体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三个环节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教学管理工作评价等,构建了“三层次、三主体、三环节”内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实现了“目标-实施-检查-反馈-改进”的持续循环过程,促进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学校-学院(部)-教研室”三层次。第一层次是学校层次,包括校长、分管副校长、校教务委员会和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协调各相关部门质量保障工作,组织实施评教、评学、评管工作并监督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运行;第二层次是学院(部),负责所属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和修订,协调教学环节的组织,检查课程实施的效果,推进教学基础建设,确保教学文档的齐全,监控各专业和教师个人的教学质量,指导和协调实践性教学活动等;第三层次是教研室,负责课程实施和教学环节质量控制,包括课程建设、教材选用、讲义编写、教师培训与教学能力提升、教研活动、经验交流、学生学习指导等。“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三个关键环节。学生学习质量居于核心地位,教师教学质量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基础,教学管理则是教与学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学校制定了《井冈山大学教学管理规范》、《学生学习质量自主评价办法》、《医学类学生实习考核管理办法》、《教师教学质量年度考核》、《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等系列的规章制度,健全教学信息反馈,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保障。依据《标准》,学校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实施系列教学改革,探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如何优化课程体系、推进pbl等教学模式多元化应用、改革学生成绩评定体系和构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然而,全方位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实事求是,以推进《标准》的实施为契机,结合健康中国建设要求,不断改革培养模式,完善培养体系,提高培养质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医学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第六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但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还沿用传统模式。第一,课程性质,当前就业指导课在高校属于必修课程。,教育部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明确提出,从起,建议全国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并建议就业指导课程学时不少于38个学时。第二,上课方式,就业指导课程大多数还是以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为主,即教师在台上讲,或用讲义,或借助ppt等多媒体,学生在座位上听的模式。教学环节暂时没有设置见习课或实践课,除非授课老师根据学生专业或个人经验自行设计。第三,考核方式,当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的考核还是以理论考试和日常的考查结果相结合而成的,理论考试采取闭卷式或开卷式,日常考查则结合学生上课的出勤率或学生自行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等作业。百分制的量化考核仍然是该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第四,使用教材比较灵活,可根据各校实际需要选定,有的高校选用自己老师编撰的课本。当前很多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投入也逐渐加大,更多的学校管理者意识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组织本校有实际社会工作经验的就业指导者,根据本地的政策、法规,本校学生专业的实际需要,编撰《大学生就业指导》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量身定制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材。

近年来,政府、高校都加大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该课程逐渐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给予相应的学分,但在具体实践中,该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课时间不统一。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多位一体进行,但从各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时间来看,参差不齐。大一大二正是进入职业初选期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应着重培养学生认识自己的需求与兴趣,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考虑未来发展方向。部分高校学生一入学就被要求认清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并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在大学一年级还有一次选专业、转专业的机会,选定所学专业后,就业指导课贯穿大学三年或四年。但有些高校大学生直到毕业那年,才开始上就业指导课,学生只能粗略学习求职简历的制作,职场的面试技巧,一般的就业政策法规等。

(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在对南方某省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组成的调研中发现,当前就业指导课教师主要有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们,就教师队伍组成的专业背景来看水平参差不齐。由于辅导员三到五年更新一批,即使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培训,由于这支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也不能保证,部分授课教师自己都无法切实理解就业指导课的意义与精髓。缺乏专业队伍建设,也是如今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之一。

(三)课堂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当前的就业指导课大部分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阻碍了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学生为完成学分而勉强接受,而且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易使学生陷入就业择业误区。有些学生宁可自己掏钱买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书,或上网搜索案例,也不愿多听老师的课。

贫困生大学期间,老师们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物质和心理上的需要,对其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的帮助相对匮乏。在对某高校大三年级家庭经济特困和贫困学生的访谈中发现,被访谈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优异,但80%的学生内向腼腆,不善言辞,比较自卑。当问其就业意向时,40%的学生说要就业,但就业方向不明确;20%的学生说可能考研,但也不明确继续学习的费用来源。还有40%的学生则认为还有一年左右,到时再看。

就业指导课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环,关乎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择业意向和成功就业,针对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解决。

(一)开课时间规范化,授课教师专业化。

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应本着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原则,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以解决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成员复杂、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首先是对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选择,要有计划地选拔一些专业的指导人员,在工作中加强培训,有计划地定期选派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内部的培训或者外出学习,以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其次,也要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实施一定的激励机制,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提升自己能力素养的动力,不断促进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二)授课形式多元化。

就业指导课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形式,课程氛围沉闷,学生上课没有积极性。鉴于就业指导课实际性、实用性的特点,可以将授课形式多元化。

(三)考试形式多样化。

考试是检验学生对课程掌握程度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的考试基本都是采取闭卷的方式进行理论性的考核,而在新的教育过程中,要改变这种考核的方式。不断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而不只是在书本教材中死记硬背地学习。改变传统闭卷考试的模式,可以在每学期或者学年结束的时候,通过一些社会实践项目的锻炼,让学生分析项目中的问题、成果、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等,也可以实行导师提问的形式进行开放性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不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型的学习。同时新型的教学模式较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带动了学生学习动力与学习主动性,从实际能力出发也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多实用技能与知识。

由于贫困生大多较为内向、敏感,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援助,更需要精神上的理解、尊重和扶持。大学期间,以勤工助学为平台,推动贫困生尽快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他们课余的实践中开展就业指导,引导贫困生明确与个人特质相匹配的工作岗位,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铺路。就业指导课对大学生来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对于学生提高对就业各种问题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有很大帮助,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形式呆板、教师质量不高等,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不断提升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效率和质量。根据社会的具体需要,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通过指导引导学生准确定位,从基层做起,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工作,提高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新鲜血液。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第七篇】

选择我校级高职临床专业65名学生。上述专业的班级人数比较少,益于pbl教学模式的应用。

二、实施方法。

教师课前准备:走上讲台授课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选取案例,最好跟临床案例密切结合。同时,也要对课堂讨论内容与步骤进行梳理。

案例的选择:随机案例要遵循客观、真实性;也要考虑代表性。要突出案例的典型性,但是不能让案例太复杂。此外,还要跟高职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案例,在生活中学习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比如,在介绍消化系统药物知识点时,运用常见的临床案例,比如与胃病与十二指肠溃疡等相关的案例。在传授抗病毒药物知识时,在课堂上引入h1n1甲型流感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案例的导入:一旦案例选择确定,就要考虑使用什么方式导入课堂。常用三种方式:课前、课中与课后导入的方法。课前导入法。比如在介绍作用于人体呼吸系统药物的时候,可列举出1个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病例,在课堂上介绍这个病例的主要症状,比如咳嗽与咳痰等,并不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药物的分类及这些药物治疗疾病的机制,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明显提高了。课中导入法。这种方法是常用的案例导入方法。常常是在介绍相关药物作用机制与药理功效后向学生导入相关案例,比如药物临床不良反应的案例。课中导入的特点是,让学生先掌握一些知识,引导其学会使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与思考。学生通过分析在教师的点拨下,一般可以正确分析案例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具有较强的成就感,为接下来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后导入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有助于阶段性的总结与复习。比如,学生学习有机磷酸酯类药物以后,老师列举1例急诊药物中毒病例(属于敌百虫中毒)临床症状与生命体征,引导学生使用学习过的知识点,分组讨论学习,要求其对疾病做出诊断与说明,并提出解救方法。

优化问题情境设计:要让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特有的作用,必须重视问题情境的设计。其实,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应该紧紧围绕问题的处理积极展开。为此,教师可以依照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临床案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出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明白教师是希望通过案例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给自己带来哪些启示。可见,问题情境设置得当,很大程度上会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案例中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设置的问题的难度要多大?这一系列问题教师必须不断思考,不断斟酌,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发问。比如,在课堂上介绍抗心绞痛药物以后,老师设置的问题情境是运用录像形式在课堂上展现出1个在临床上比较典型的心绞痛患者急性发作临床表现与过程。然后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询问相关病史的方法是什么?患者需要进一步检查哪些项目?相关的检查结果如何确定诊断?治疗患者要使用哪些药物?在使用药物时注意哪些方面?这些问题都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导向过程。

课堂讨论与总结:实施pbl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课堂讨论与总结。通过讨论与总结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一般是给予10min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与总结,然后学生主动参与案例总结。讨论这个环节是由教师主持,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发现学生有考虑问题不周到的地方给予补充与说明。这样几次pbl教学模式应用下来,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pbl教学模式在临床药理学教学中的优点。

将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概括地说,pbl教学模式的优点是:

第一,有益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进入临床药理学学习的学生大部分学习过生理学与病理学等基础医学知识,这就为pbl教学模式的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pbl教学模式中可以预设一些讨论的病例,把临床上重点或难点不断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方法解决这些临床问题。在问题思考与解决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以相互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与判断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第二,有益于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既是案例“筛选者”,又是案例“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尽量全面接触临床案例,不断扩大临床知识面。同时,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发言,在发言中要发现学生存在的疑点与不足之处,从而巧妙地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比较深厚的药理学的基础知识,也要具备扎实的临床知识。

四、总结。

总之,将pbl教学模式运用于高职临床药理学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了解临床药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刘乐江单位:湖南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第八篇】

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外在表现的物质文化环境和内在群体规范、舆论和心理环境的组合,它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和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起着导向、凝聚和约束的三大功能,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形成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以科学与人文精神陶冶学生,构建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接受教育的机制和氛围,是实施三位一体教育发展策略的一个基础。并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制作作品为主题形成以思想性、艺术性、情感性为特征的楼道和班级文化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各年级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的“德育递进层次的目标规范工作流程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并由主体的内在驱动而自觉主动接受教育。社团活动,助残扶老,勤工俭学。

党政活动,志愿服务队等载体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各种机会,让学校成为学生探索社会的避风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执行力,让学生能在大学四年生活中锻炼自己,磨练自己,重塑自己,提高自己。第二,提倡学生自己集团活动,阔宽学生的交际面,和交际能力,培养阳光的性格和适应社会的心理特征和能力。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第九篇】

电子电工是一门专业理论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基础理论课,如何做好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如何优化课堂结构,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各所学校潜心研究的课题。我校在电子电工课堂教学改革上作了探讨性研究,取得一些成果。其主要做法是:

一、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首先要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要求每个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理论为基础,从强化技能训练入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加强电子和电工学科的学习与研究。每个专业老师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对经验的积累,又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等“四新”技能;既要不断地学习和借鉴不同学科间先进的教学方法,又要重视新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学习。通过参加学术研讨、观摩示范课、开设公开课、听取学生的反馈评教意见等活动,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第三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一是采用“分层模块教学”法,使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简练,易教、易学。便于学生对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便于老师对学习时间和进度的掌握;便于提高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功训练的熟练程度。从而有利于进行个体纵向和横向比较,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目标的实现。三是注重“以练促教,强化技能训练”,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点,通过实验、实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突出专业课教学目标——技能训练的实现。

第四试行不同形式的考核评价机制。在专业理论课和实验、实习课的教学中,分别试行应知、应会和了解、掌握、熟练两类评价机制,这样有利于考核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从而避免一刀切,眉毛胡子一把抓;在不同专业、不同时间段内尝试使用技能等级考核制,以适应社会不同的需求;在学生毕业时试行“三证”(思想品德合格证,文化专业理论合格证,技能考核合格证)“一凭”(毕业文凭)制度。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一是切实处理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的关系。突出课堂教学既要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又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电子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除注重理论课教学外,又将电子小制作、课外家电兴趣小组、双休日小发明、小设计等环节纳入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是融教学与实验、实践为一体。强调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实践的检验;在实践检验的过程中,必须以理论为指导。这就要求在完成电子电工各章节的实验时必须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认真完成实验操作,写全实验报告,做好实验分析,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对实验故障的分析及处理,以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得到正确的理论。

三是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在电子电工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条件不完善,使得我们的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教学空间局限于教室,思维空间和能力的狭隘,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得到限制。为此我校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等手段来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定与教学相关联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目前这些资料部分已在教学资料网上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使得其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明显发展,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阔平台。

三、重视课堂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我校从课外辅导入手,一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电子电工兴趣小组,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是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电子电工专业有关的报刊、杂志,了解该专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开拓学生视野,拓宽其知识面,这样有利于延展学生的求知欲望。三是通过各种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传授的同时,应注重端正学生的学生态度,加强其目标教育,促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分层模块教学,使学生掌握电子电工专业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法),明确各阶段的学习目标,逐步分解学习难度,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切实做到有的放矢、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3、以练促教,强化技能训练。

电子电工专业课,实验实习多。为此我校注重“以练促教,强化技能训练”。考虑到在实验实习中,工艺过程复杂,又采用“分层模块教学”法,设定实验过程,分步骤分阶段逐个击破。首先设立单项分组训练,其内容立足于操作技能的达标和规范化;立足于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操作的能力;立足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其次设立组装综合技能训练,在单项分组练习达标后再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其内容立足于强调整体装配的重要性,提高其熟练程度;立足于整体装配、协调处理的能力,培养群体合作精神,以适应社会实践需要。

4、培养科学严谨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在电子电工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良机,以帮助学生学会对故障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学会排除方法,使其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

总之,专业理论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寻求新突破,要围绕构建理想课堂、充分研究学情、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改革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展思维空间、在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上下功夫,求实效。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第十篇】

随着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公共课,并且各个高校都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是普遍缺少对于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很难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部分高校领导认为并没有必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甚至还有些人认为就业指导课不能称之为一门大学课程。诸多的问题,都大大说明了高校并不是十分重视就业指导课的开设。

(二)教学内容缺少必要的针对性。

有些高校就业指导课在课程讲述环节仍然侧重于讲解就业政策规定、分析当前就业形式以及就业择业的相关技巧等方面。内容较为陈旧,而且缺少必要的针对性,过于笼统,形成了“理论强、实效弱”的流行趋势。因此,还尚未形成崭新、全面的教学模式,严重缺少有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等级能力测试以及就业择业心理健康指导等方面的内容,进而大大导致了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死板,缺少创新性。

目前,对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开设缺少一套系统完善的教学大纲,都是由就业指导教师现场进行自由发挥。有些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材一般都是采用部编教材和省编教材,一定程度上很容易导致教学体系的缺失。

(四)缺乏较高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项综合应用型的课程,涉及的范围和领域众多,大都是教育学、心理学、公共礼仪以及人际关系学等学科。基于此,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水平,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与此同时,还要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但是,对于我国而言,职业咨询师并未得到广泛的重视,属于新兴的职业模式。而且每年考取职业咨询师的数量非常有限,进而使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大多数都是由高校就业部门工作人员和兼职人员兼任[1],缺少较强的专业性,而且也尚未经过系统完善的培训,从而导致就业指导课的成效并不是十分显著。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演现实生活的场景、片段,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般进行案例场景中,进而借助于一定的讨论或者研究来进行教学方法。高校就业指导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参与性等特点,如果采用以往传统的理论式讲授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授课效果明显缺失。案例教学法,可以与就业形式紧密结合,侧重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注重多多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精心设计案例教学法的课程内容,编写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案例。也可以对学生具体指出创业成功和择业的相关典型事例,组织学生积极展开讨论,争取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学生也会有一定的兴趣度和参与度,展开必要的讨论和角色转换。

(二)加强收集权威性的就业信息,展开实时分析。

[2]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经常涉及到就业市场的相关信息,因此,在进行就业指导课程之前,要做好必要的了解,为学生进行实时分析与引导。例如:在就业指导课讲述签订劳动合同时,在试用期期间,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有关于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展示给学生,要让学生充分掌握和了解。总之,生动形象的现实案例,科学准确地就业信息,行之有效的就业形势分析,不断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课堂。

(三)加强媒体元素的整合与优化应用。

在讲解求职技巧时,针对于个人求职简历的撰写问题来分析,要将多种不同形式的简历封面利用多媒体进一步呈现给大家。要求学生充分掌握电子简历和纸质简历的具体内容和格式要求,向学生实时分享出当前热门的视频简历资料。例如:在发布大学生考研信息时,要将近几年来各个专业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以图表形式展示给学生观看,比较立体直观化;在讲授面试技巧时,把参过面试且对比性较强的视频资料分享给大家。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中直观地分析出何种面试技巧的准确性更强一些,扬长避短,并且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最大程度地发挥出面试过程中的最高度化水准。

三、结束语。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势在必行,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就业指导课程的主体;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职业生涯规划,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要紧跟当前就业的新形势,把握好就业节奏,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争取培养出适合于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因此,有必要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改革,并且加快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设计。

参考文献。

22 2520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