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精彩4篇)
【导言】此例“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精彩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北京的春节》优秀教案【第一篇】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二篇】
学生对这篇课文很感兴趣,而且理解起来较容易些。
成功之处: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制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基本上达成预定的目标。
2、基础知识点把握准确。对修辞手法、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在充分引导学生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善于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渗透体会句子的方法。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3、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
不足之处:
对于毕业班的教学,我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做到精致细腻,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词语、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1篇课文下来,虽然学生学习状态很好,兴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识都学会的没几个,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
改进措施:
以此为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三篇】
设计理念
1.借助“龙语语文”资源辅助教学,将平面的语言文字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运用了“龙语语文”里大量的关于过春节的实景图片、影像,给学生予视觉上的震撼和美的享受,缩短了学生时空距离。
2.借助龙语电子课本辅助教学,在分析课文时,借助电子课本出示重点段落,让学生找出电子课本里的关键词语,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讨论疑难句子的含义,推敲词语句式表达效果,培养了学生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抽象思维能力。
3.利用“龙语语文”广阔的教材资源查询相关资料,不失为拓展课堂,进行综合实践的一个很好途径。有了网络中丰富的素材、资料,我们可以把课堂延伸到更深远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关于各个民族节日习俗的信息,利用丰富的资源,向学生提供关于各民族春节习俗的资料、图片、研究网站等网页链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1篇阅读课文。文章描写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学情分析
每年的春节对孩子来说比较熟悉,可遥远的首都居民是怎么过春节的?距离农村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虽然六年级的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但受年龄限制,生活范围比较狭小,阅历浅、实践少,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局限,他们了解北京春节的相关资料非常的狭窄,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 “龙语语文”优异资源,借助“龙语语文”平台,既调动起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激发出他们的探知欲,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
3.学习作者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讨论交流、从整体把握内容,了解春节习俗。
2.通过“龙语语文”网络优异广阔的资源辅助教学,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激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
2.利用龙语资源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更多的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龙语资源库资料链接。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利用视频,创境导入
1.播放课件:欣赏一段视频。
(运用“龙语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材资源知识拓展里其他拓展模块——过年的视频资料。)
观看过后,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那你们见过首都北京的孩子是怎么过春节的吗?播放童谣(引用“龙语语文”教材资源知识拓展里的童谣和民谣):
过春节的民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3.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和大家说一说吧!
4.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课伊始,通过播放课件里链接的“龙语语文”里过年的视频画面,唤起学生的自身情感体验,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再顺势过渡到老北京人过春节的童谣,谈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学文探知的兴趣,课堂贴近生活。
二、初读体验,整体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龙语语文”的电子课本资源,点击电子课文的链接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课件出示归纳后的课文的提纲,指导填写电子表格),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龙语语文”网站里的电子课本资源和点击课本里的重点词语,不仅让学生明确了作者是按时间的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给予学生阅读醒目的阅读方式,明确学习的目的,也为理解词语,理清课文脉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我们具体展示了老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2.小组研读: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3)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体会。
(4)全班交流汇报:
①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响起、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
(根据学生的汇报,点击“龙语语文”教材资源知识拓展里有关腊八和正月十五的图片,指导学生读出热闹的感受。)
②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找出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杂拌儿、饺子、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指导生体会:人们一年的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
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喜庆的感觉。(此处运用“龙语语文”教材资源知识拓展里的喜庆的音乐和北京的小吃资料链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③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指导学生结合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体会男女老少拜年、逛庙会等(点击播放“龙语语文”中教材资源知识拓展相关风俗模块里的逛庙会资源。)
设计意图:利用“龙语语文”资源的优越性将平面的语言文字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突破难点的教学。
四、品读思考,情境体验
过渡: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地道的民俗蕴涵着丰富的传统,那么在这么多的日子中,你能找出过春节中最喜庆、最热闹的日子吗?作者老舍重点介绍了哪几个日子?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1.除夕。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课件出示课文第7自然段:除夕真热闹……指导学生联系自己过年时的感受,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全班交流,指导理解:是普天同庆的热闹、是通宵达旦的热闹、是团团圆圆的热闹(同时展示“龙语语文”教材资源知识拓展中相关民俗模块,加深学生的理解)。
(4)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此处配“龙语语文”中《恭喜你》的音频资源,体会“真热闹”)。
2.正月十五。
(1)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活动是什么呢?
过渡: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点击“龙语语文”中教材资源知识拓展里的“老北京春节元宵节”的图片资料):说说你从哪儿看出灯会的热闹?课文中作者又是怎么说的?
(2)指导生朗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理解灯的数量、种类多、人多。
(3)看画面,再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会,都会看到什么灯?
(4)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灯市如昼的热闹。
(5)比赛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学生通过自读的方式进入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后,教师借助媒体情境的辅助,引导学生唤起自身的体验,以声传情,以情动情,力求让课堂教学沉浸情感之中。
五、拓展升华,喜爱民俗
1.运用“龙语语文”中教材资源模块,提供给学生更广阔的拓展空间,相机指导学生体会习作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过渡总结: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让我们点击下列网页去看看吧!
2.点击“龙语语文”的《北京的春节》各类资源链接,了解民族风情、民俗文化。
3.结合“龙语语文”的课后习题模块资源,指导学生课后制作一期民俗文化小报,文字与电子版本均可。
设计意图:教材是有限的,但资源能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利用龙语网络丰富的资源,向学生提供民族风俗的资料、图片、研究网站等,不仅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更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延伸,增强学生喜爱民俗的热情。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喜庆热闹
详略得当的写法 独特的民族文化
《北京的春节》教案【第四篇】
《北京的春节》说课
《北京的春节》一文描写北京城春节时的各种习俗,这也是本组教材中的主题性内容。下面的《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都是这样,传递给我们的都是一些民俗性的知识。面对这样的文章,我们还是了解那些内容性的东西吗?学生已经六年级了,难道他们还会读不懂吗?显然不是。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提取信息、处理信息来了解。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只要安排一个表格让他们去自己处理信息,便能达成初读感知的效果。
解决了内容,我便把目光转向了文章的写法。首先是详略。老舍写的文章详略搭配,非常明晰。于是,我们的教学也应有一个详略之分,在此我主要抓住了三个日子进行了解: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但一细读,我又发现老舍的文字即便是详写的,也写异常精炼,没有太多的描写,于是怎么教成了一个难题。比如写除夕这一部分,一句话一个景,没有丝毫的铺陈。单读一句话没有什么味道,但是把这些话放在一起却一下子感觉到了除夕的热闹。为什么?仅仅是因为事件、情境的罗列吗?若是如此,学生流水账似的文章不是成了美文佳作了吗?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们就有必要分层次地进行细致解剖,直到解剖到那家家、户户、人人、事事、时时等的热闹,这便是精读。再如“元宵”这一段,明里写灯,实则却是在写人山人海、灯山灯海的喜庆与热闹,红火而美丽。
文章写北京的春节,而春节不是北京所特有的,而是全国上下传统的节日,老舍可写,我们当然也能写,或许我们还能有不同的年味儿呢!于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也来写一写自己过年时的美好印象,以达到读与写的结合。
以上是一个个场面的精读,而六年级学生更应该有篇章的概念。怎么解决?我发现文后有两篇阅读链接,同是写春节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写作风格。如何利用?若是像《北京的春节》一样教!课时不允许。若是像略读课文一样处理,那么又干吗不直接安排成略读文章呢?既然是链接,必然有其与前文的密切联系,仔细读后,发现老舍的文章重在大场面的描写,而梁实秋、斯妤的文章则重在局部、个人的感受与描写。且梁实秋与斯妤的文章又有着细微的差别:梁之文明贬实褒,而斯之文则重在以局部反映整体。这便使我认识到可以利用它们让学生去比较不同的写法来指导自己日后的写作。
有了以上的解读,便相当于有了建筑材料,接下来便是架构框架了。听过了课,我们大家定然了解了这个过程,我便不再一一讲述了。
纵观自己的教学还是存在着太多的不足,还望老师们指点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