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课件优质14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通过生动的情境再现,深入分析父子情感,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与理解,如何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细腻情感?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背影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课件”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背影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课件

背影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课件 篇1

【教学要求】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知识点。

2、掌握文中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体会父子之间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话,感悟父子深情,教育学生珍视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精读、速读相结合。

【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背影图片及父亲过铁道时的背影图片。

二、作者简介

从朱自清不食美国救济面粉谈起。

三、自读课文,了解大意,概括并批注各部分内容(紧扣“背影”概括。)

回到导入部分,提问:刚才最后的一幅图画是什么背影?

四、教师由课题过渡到4、5、6段,重点突破中心内容

1、决定送我:

第四段抓住两个“终于”,两个“踌躇”和“再三”以及父亲的第一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去理解和感受。可以把阅读、批注和交流结合起来。

2、进站讲价:

第5段抓住两个“忙着”和“送我”、“拣定”、“嘱我”、“又嘱”等词语去理解和感受。

以上两段的学习,要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铺垫,为学习下一段打基础。

3、买橘送别:

第6段分为前后两部分处理。(以“泪很快流下来了”为界。)

⑴ 望父买橘:

阅读、想象,借助多媒体感受父亲攀月台的背影,教师要点拨时令、衣着、体形、年龄、身体状况、月台高度,以帮助学生想象和感受。

学生表演:父亲买橘。

⑵ 父子分别:

体会两次流泪有何不同?

五、学生速读并讨论2、3段和7段内容

1、内容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共同的作用都是烘托。

3、理解开头的“最不能忘记”和结尾的“又看见……背影”?教师小结:苦难之中我们会变得一无所有,而此时亲情会显得弥足珍贵。泪光之中便是情至深处。

六、迁移训练

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你有没有最难忘的“背影”?请回忆当时的情景,向同学们讲述。

如,父母送菜送钱送衣,走后的情景(风中、雨中、雪中、雾中)。

七、音乐回放《父亲和我》,再次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舒缓的音乐声中,同学们,此时你最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不忘背影:点题,启下

看见背影:衣着、动作 父子亲情

情态细节 心灵对话

长注背影:依恋

“又见”背影:思念、照应

背影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课件 篇2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与上篇课文不同。《这不是一颗流星》反映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而本课反映的是旧社会家庭亲人的关系。前者是父亲心目中的儿子,后者则写的是儿子心目中的父亲,人物形象的悬殊,也构成了课文完全不同的内容。但作为记叙性文章,在写作方法上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亲情,同样是一脉相承的。

教学本文,重点应放在特定环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达方式,抓住文章命题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线索来作为分析的突破口;还应抓住本文独特的写人记事的朴实自然的语言,从中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可分两课时讲授。第一课时主要是划分段落层次,分析贯串全文的线索,侧重完成第一个教学目的;第二课时则以重点语段、语句的体会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完成第二个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突出往事回忆的结构形式;用“背影”连接贯串故事情节的艺术构思。

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可在课前进行)。

①让学生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②结合课后练习三、七体会课文。

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层,概括出它们的主要内容,并找出起、讫语句。

2、教师导语(先板书出课题)。

《背影》是1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同《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样,属于记叙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过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本文作为1篇记叙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有很多相同点,如都是写家庭亲情,都是从生活中选取典型的、生动的材料、都是通过一定的情节线索来组织材料、通过场面和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中心意思。在这些相同点中,又各有不同的表现方法。阅读时要善于在学习新课文的过程中,联系旧课文,比较鉴别,从中融会贯通,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我们在阅读《这不是一颗流星》时,是从分析结构形式入手,弄清故事情节及其表现形式。本课的学习也应该这样。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xiè),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4、朗读课文。

找学生朗读课文,最好分三个部分,找三个同学分别朗读,提出朗读要求。

5、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

板书:

①开篇寄思

②往事回忆

③结尾怀念

此板书上的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此处千万不能约束学生发挥自己见解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当然,这种概括必须是正确的。这里有个严格的界限,也必须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如学生能用“背影”作线索概括,也应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写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中间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

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

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还可以有别的概括,比如:

中间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家境

第二层次:浦口送别

在第二层次“浦口送别”中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

第一、细心照顾

第二、车站买橘

第三、车门话别

如按此划分,板书设计为:

按前种划分板书设计为:

(3)在划分段落层次时,应从开始就告诉学生,文章本身的结构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划分层次应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但由于读者认识的差异、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这就要作具体分析。有的是这样分也可以,那样分也未尝不可;有的则是绝对不行。划分层次还是有原则的,不是可以任意划分的。学生进入中学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养成独立阅读和分析的习惯,比教师“一言堂”、只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的灌输性教学,不知要强多少倍,不必担心学生会有损失,也不必担心达不到教学目的。

6、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是很容易找到的。

这就是“背影”。

现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样用“背影”来贯串并连接全文的?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并随时归纳。

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

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

这四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

第四次背影的出现,是怎样随着文章情节的推进而有不同的表现力的呢?或者说,文章对父亲的回忆是怎样以“背影”为线索连贯起来的呢?

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板书设计如下:

(2)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①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②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③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这三点对初一学生来说,认识上可能有一定差距,只要求能够一般的理解即可,重点在于提高认识,不要求掌握。故教师讲清楚,不必整理笔记。

7、引导学生比较本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文在结构形式、情节线索方面,在选取材料、组织材料方面,以及写法上都有相同之处。试作比较。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结构形式是:

“现实——回忆——现实”

《背影》的结构形式也是:

“现在——回忆——现在”

《这不是一颗流星》以熊皮手套为线索贯串全文;《背影》则以背影为线索贯串全文。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主体部分选择病房这一场合表现主人公的活动;《背影》的主体部分则选择“车站送别”这一特定环境重点描写。

《这不是一颗流星》选取孩子关心阿婆冻伤的手这一主要情节来表现主题;《背影》则选取“浦口送别”这一主要情节来表现父子深情。

布置作业

1、做课后练习一、四、五。

做练习一将重点划在书上。熟读课文第6自然段,并学习重点分析。可按照这样的顺序思考:①写了什么,②怎么写的,③好在哪里。将思考的结果写在练习本上,准备课上口头回答。

2、做课后练习二。

这一题要认真思考,有明确的观点,简要整理成文字,准备在课上口头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朴实语言、平凡细节的深刻内涵;父子间的深挚感情。

教学过程

1、教师导语。

上节课着重分析了课文的段落层次、情节线索,以及从“背影”这一新的视角命题立意选材组材的意义,并与《这不是一颗流星》作了对比。这节课要着重体会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体会作者怎样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平凡的细小的事情来叙事抒情。

下面,沿着课文的顺序,挑出一些重点语句或语段,细细体会作者语言的特色,朴实无华的语言中如何饱含着深情。

2、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句。

作者在文中三次写了流泪,每次写法各有什么不同,各自在什么情况下,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中作者三次流泪,都是在三个部分的最紧要时刻。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的感情是很丰富的,很深沉的。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

第二次流泪是在浦口送别时,作者眼看父亲跨过铁道蹒跚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这一次掉泪,因为是在车站上,又是在临别之前,特定的情况决定了作者的举止,“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不仅是怕自己显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

第三次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一次闪出“泪光”,应是别父两年多的现在,即执笔为文的时候,想象两年多前离别时的情景,不禁黯然长叹。这种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时,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有如撞钟,余音不绝。

教师在讲授时,应随问随答,随写板书,语调中要能传达出语言本身的感染力量。板书:

3、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段。

本文4、5、6段,特别是第6段的描写,是全文的核心段落,集中表现了作者“最不能忘记的”父亲的背影。我们应认真阅读、体会。

(1)指定学生朗读4、5、6三个自然段。

4、5段主要是写父亲送别时的细心照顾,朗读时要求学生划出写父亲言行的语句。

6段主要写作者眼中的父亲的形象和言行,朗读时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语句。

(2)引导学生分析4、5段。

4、5段写父亲浦口送别时对儿子的处处关心,都是通过儿子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的,着重写了父亲的动作行为和语言。作者的叙述,毫不修饰,唯其朴实,始觉真切。表面看来,作者似乎是在那里向友人述说那次父亲送别的情景,事无巨细,原原本本;实际上,作者的述说却经过了精心的挑选,每一个细节都渗透了父亲年老颓唐、境遇不佳而对儿女却一片深情的特有表现。

首先是送不送,这就颇费踌躇。

板书:

作者很细致地叙述了父亲在送与不送上的犹疑不决。这一过程表面看好像是多余之笔,其实恰好极其生动自然地反映了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说定不送”则“再三嘱咐茶房”;“终于不放心”,踌躇之后还是“决定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也无济于事。“我”已经二十岁了,其实用不着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

其次是怎么送。父亲年纪大了,本可一切让儿子自己去做。但他不,却事必躬亲。先是“照看行李”,后是“忙着讲价钱”,再是“嘱咐路上小心”“不要受凉”等。做这些看来对于一个成人儿子的多余的事,已经足以使人感受到爱子情切;而“我”之不放心,暗里笑他“迂”、事后又自责等一系列的叙述,就更反衬出父亲爱子之“执着”。作者两处责怪自己“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语言朴实真切,感人至深,写得也真是太高明了。

板书:

(3)引导学生分析第6段。

第6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这是全文的精华,点题的文眼,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这里,作者不惜笔墨,详细写了父亲的外貌特征(胖、穿戴黑帽褂)、动作特征(“蹒跚”、“慢”、“探身”、“手攀”、“上缩”、“努力”),极力勾绘出父亲行动艰难时的背影。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家境衰落的颓状;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送子远行的困顿;也正是这个“背影”,激起了作者从未有过的感激、怜爱之情。

橘子买回来了,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个简单的动作,淡淡的描写,却十分逼真地发掘出父亲完成自己的心愿后的某种心理上的满足。两句简单的言语,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的,“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正是一个父亲临别前最重要的嘱咐;而走了几步又回头,叫儿子“进去吧,里边没人”,更显出老人关怀留恋之情。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这时的感情已达到了最深的境界。

板书

教师随讲随问随答,按段落内部的层次来分析,力求使学生对原文的叙写有完整的印象和理解,要避免东摘一个词、西摘一句话,支离破碎地讲解,将文章迁就教师的知识系统,这是不可取的。

分析结束后,按照板书提示,让学生再读一遍第6段课文。由一人朗读、教师范读或大家默读均无不可,应视班级学习和纪律状况而定。

4、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可先让学生口头回答。前面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情节线索和重点语句,处处都展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学生应该是有体会的。现在的训练主要是语言的概括,不要求讲得太多,要求简洁、准确。

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两方面的。一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这种亲子之爱,不同于《这不是一颗流星》中母亲对儿子的爱,也不同于阿婆对孩子的爱,而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特有的爱心。这种亲子之爱,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带有那时父亲特有的境遇所赋予的情调,还带有年老的父亲送子远行所特有的情绪。因此,这种感情,既有惨淡,哀伤的一画,又有关怀、体贴的一面,具有相当复杂的内涵,不能作简单的理解。

教师检查课后练习二,指定学生作答,大家可以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归结时把握这样两点:

①文中的确流露了“淡淡的哀愁”,这种情绪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②文中思想感情的基调是父子情深,是惜别之情。作者在文中表现的父亲的感情,哀愁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应在逆境中镇定、宁静的深沉心情。

课文中的另一种思想感情,是儿子对父亲的怀念、怜惜和感伤之情。这是儿子的这种复杂的感情,才衬托了父亲的那种复杂心情。这两种感情在文中是互相依存、互相映衬的。

板书设计

思想感情

惨淡、哀伤

关怀、体贴

儿子的思父之情

怀念、理解

怜惜、感伤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写成简短文字,可以列条说明,务必观点明确、层次清楚。

2、抄写第6段部分语句:

从“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到“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

从“我再向外看时”到“心里很轻松似的”。

背影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课件 篇3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重点难点

重点: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难点: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一、情境引课:

老师说: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的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想一想,其中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学生交流后,老师引入:既然你们有那么多感动的事情,我们的伟大作家也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你们愿意了解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朱自清的《背影》。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三、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四、整体感知 理清文脉:

1、听课文录音 。《背影》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①、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答案: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②、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主要写谁? 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这篇课文以背影为线索 主要写了我的父亲 反映了父爱这个主题)

③、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家境惨淡 父子离别)

五、质疑探究、精心赏析

父 亲 的 背 影

父 亲 的 动 作

父 亲 的 语 言

儿 子 的 眼 泪

1、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此时让学生欣赏背影的片段录音)

3、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4、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1)、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

(答案: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

(2)这4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请具体说明。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5、《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难过的泪

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 —感激的泪

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惜别的泪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辛酸的泪

六、人生感悟:

有一句话,值得你铭记一生: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大的,

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情感迁移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也有误解过他们的爱心。

请以 “ 我想对您说” 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段话,然后同学们相互交流。(要求:200字左右)。

七、结束语:

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

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

播放歌曲:崔京浩的《父亲》作为本节课结束的情境,让学生再一次感受伟大的父爱,去体会亲情: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得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得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亲歌一曲,合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得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得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亲歌一曲,合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亲歌一曲,合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背影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②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习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体验、采访、交流等使学生感受人间至真至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父子亲情,感悟人间至爱,做一个有孝心的人。体会如何从平凡中见真情。

(二)本课时教学重点:

学习和感受朱自清是如何用淡淡的文笔来表达这浓浓的父子之情,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三)教学难点:

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消除与作者间的陌生感,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结合生活,受到感染,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几天总是睡眠不足,大家想知道原因吗?因为,从来不是电视迷的我这些天迷上了电视剧,大家知道吸引老师的是什么电视剧吗?这几部电视剧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反映深沉而感人的父爱,片中演员塑造的父亲形象深深的感动着我,它们是《搭错车》中无私奉献真挚感人的哑巴父亲、《我们的父亲》中为子女劳苦一生无怨无悔的农民父亲,还有《我的兄弟姐妹们》中的给孩子以正义与力量的知识分子父亲。他们每个人,每个角色都深深地打动着我,震撼着我,让我一直沉浸在浓浓的父爱中无法出来。而今天,我有幸又有了一次品味父爱,感受父爱的机会。而且可以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来感受这份爱,我觉得非常的高兴。那么今天的这份父爱就是来自于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背影》。

(反思:这个情感型导入比较成功,学生从好奇到大悟、产生共鸣,然后进入情境,为课堂奠定了一个感受“父爱”的情感基调。)

二、内容感知

《背影》是1篇需要我们用真情去朗读、用心灵去感受、用智慧去思考的文章,我们这节课主要任务是来学习和感受朱自清是如何用淡淡的文笔来表达这浓浓的父子之情。

(反思:这里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堂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重点,应该说是可以概括这堂课的特点,但是,可惜,后来在“用真情去朗读”这个环节没有做好,有点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

首先我想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配合朗读全文,老师读一二三段和最后一段,大家模仿老师所用的语气语调和情感把握来朗读四五六段。然后思考在你所朗读的段落中,父亲为“我”做了哪几件事情?

——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这些事情都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地点是哪里:浦口。人物是谁:父子。他们在浦口的目的是什么:送别。所以说如果我要大家用六个字来概括4~6自然段的话,大家选择用哪四个字?——父子浦口送别。

这是本文的主要事件,那么,在浦口送别这个场景中,你觉得最感动你的又是哪件事情?——为子买橘。(从“我”的角度出发,这件事情又应该怎么概括呢?——望父买橘。)

(反思: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齐读一步步进入情境,然后把握文章内容的重点,过渡非常自然,循循善诱,教学效果也很明显。)

重点探究

(一)父爱子:

1.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父亲,在孩子临行前为他买几个橘子带着路上吃,应该说是非常普通的事情,大家可能也有类似的经历,对吗?可朱自清所写的这一幕为什么能如此感人呢?不但他自己感动了,连读者也被感动了。下面,我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读第六自然段,然后请同学们说说,这段中,哪些地方打动了你?为什么能打动你?

明确:父亲的四句话(分析每句话饱含的情感,语言朴素简洁,感情深沉感人)

父亲的体形 (增加了买橘的艰难,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父亲的穿着 (青色和黑色让我们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父亲的买橘的背影(分析动词的作用,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我”的眼泪(用我内心的感动烘托了父亲买橘的艰难)

结合“我”家当时的不平常的家境去理解

——这是一个在奔波劳碌中为孩子尽心尽力的慈父。

请一个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让我们再一次静静地来感受这份浓浓的父爱。

(反思:这部分内容是本堂课重中之重,我大概花了10分钟时间,总体上,各个环节基本都讲到了,除了“‘我’的眼泪”部分的内容因为学生没有提及,也就没有做展开,放在了分析“‘我’对父亲”的感情部分。“指名朗读”因为忘记了,也没有进行,而是放在了课的最后,形式还是齐读。上完课后,反思过程中,我发现在这个环节中,有很多非常不满意的地方,第一是对父亲所说的四句话的分析很失败,虽然分析了话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但是,这四句话如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模仿父亲的语气,反复来朗读品味的话,那么不仅对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而且对学生理解父亲形象也非常有益,更符合前面所讲的“用真情去朗读”的教学方式。可惜,没有落实。第二是对“买橘背影”的讲解还不够细致,只是讲到了动词的精妙和背影的感人,而对每个动词的具体作用,背影刻画所用的特写镜头的方法,刻画背影的’作用等还没有非常深入地讲解。)

2.既然文章刻画的是一位慈父的形象,那么,在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我把题目“背影”换成“我的父亲”,或者“父爱”,好不好呢?

明确:不好,而非不能。文中四次出现了背影(分析四次背影的作用——引出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思念背影),背影是父亲形象的定格,是本文的叙事线索。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亲“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这里“背影”就代表着慈父,代表着父爱。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行为上。所以,用“背影”做题目是再合适不过了,朱自清用背影来结构全文,也是他表现角度新颖独特之处,可以引发读者无限的联想与深思。

(反思: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不错,既解决了题目的妙处,也解决了四次“背影”的作用,对于理解父爱和了解写法有帮助。这样的提问方式,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

(二)子爱父:

那么父亲对儿子这么好,做儿子的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两次自责(结合特殊的年龄阶段进行分析)

三次流泪(分别饱含着怎样的感情?)

儿子情感变化:不解——顿悟——感念

(反思:这是本堂课的一个次重点,提问过渡自然,学生能马上找出这种情感的变化,并在“自责”部分能联系实际,和作者形成一种共鸣。)

四、感受父爱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在这首父爱的赞歌里,跳动的是一个个平实的音符;弹奏的是一段段深情的旋律;爱的赞歌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有的是一句句朴实的语言,一次次感人的泪水,一个个平凡的举动。儿子在父亲平实的生活小事中,变得懂事了,理解了父亲,感受到了父亲的“爱”,——于是,他流泪了。在儿子的泪光中,我们读者仿佛也看到那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父亲的背影。

同学们,爱的感受方式很多,人物平实的语言、动作、神态中就蕴含着浓浓无边的情思。“世界不是缺少真情,而是缺少一颗感受真情的心灵”。让我们用自己感动的心和美丽的眼睛去发现这个爱的世界吧!请大家谈谈你们与父母之间感人的一幕或者一瞬。

感受了就要懂得回报,此时的你们想不想对自己的父母说几句话呢?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我很受感染,今天,我也想说几句给我的父亲,那个在一个小山村里劳作的我的父亲:

今年的生日,因为工作忙,我没法回去给他过生日,父亲在电话那头说,他的生日以后年年可以过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而我何尝不知道,我们做子女的千万不能把对父母的爱寄放在昨天,寄托在明天。我的父亲没有太多的文化,但他一直说很想听我上课,可是却没有机会,今天,我把我们这堂《背影》用MP3录了下来,我想拿这个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的父亲,并想对他说:爸爸,生日快乐!同学们能和我一起来祝福我们的父亲吗?

(反思:这部分的内容应该是本堂课最精彩的部分,我的原意是唤醒学生感悟亲情的心灵,但是,在采访过程中,一开始,同学们说出来的事例很枯燥,无非就是父亲替我买东西、父亲送我上医院等,直到有一个女生举手站起来,说到了她总是忘记父母的生日,而自己的生日父母总能记得这件事情,说着说着,眼中噙满了泪水,她哭了,说话也哽咽了,情景非常非常感人,我也被感动了,于是自然就说起了我的父亲,和我对父亲的生日祝福。并告诉他们,感受了就要懂得回报,不仅用语言,还要用行动。同学们听了,很受感动,有几个女生在偷偷地鼓掌。但可惜,这个环节中学生发言的人数不够多,而且都局限在了女生,没有给未来的父亲们(男生)畅谈感受的机会。最后,我让学生们带着对父亲的爱齐读第六自然段,最后再一起体会父爱的伟大。同学们显然读得比上次好。)

五、作业布置

见“课外链接”,完成“畅所欲言”和“实际行动”,下节课,我们来讨论交流这两个作业。

附:课外链接

(一)背景补充(略)

(二)畅所欲言

1.武汉的一家媒体报道称,由于七成学生反对,《背影》已从鄂教版语文教材中落选,并称学生反对意见中最具代表性的理由是:“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以及你对《背影》的理解、赏析,你觉得《背影》应该从教材中删去吗?为什么?(提示:除了反驳对方提出的理由外,还可以从《背影》这篇文章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上进行反驳,如结构安排、材料剪裁、语言运用、角度选择、人物刻画、情感表达等方面。)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哭泣时,朋友递上来的一块纸巾;小时候,蜷缩在母亲怀里的温暖;过马路时,父母紧紧拽着你的手;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请你在记忆中输入“感动”两字,进行搜索,看看出来的结果有多少,请写在下面。

(三)实际行动

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卡片,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好吗?

(反思:这个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补充课堂上没有讲授完的知识,让学生把课堂上没有说尽的话继续写下来,让他们带着这堂课所感受到的浓浓的父爱去感受生活,回报生活。第二课时的讨论交流又可以给学生一次知识补充和情感交流的机会。)

六、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父:四句话 四处背影

淡淡的文笔:父子浦口送别

(望父买橘) 子:两次自责 三次流泪

父:在奔波劳累中为儿子尽心尽力的慈父

浓浓的父子情:

子:不解——顿悟——感念

以上是关于背影优质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的相关内容分享,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感谢您的阅读!

背影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课件 篇5

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1篇记叙文,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关于“人物刻画”,主要通过学习写人的文章,对生活有更丰富的解读,对人生有更深刻的领悟,同时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了解人物的记叙、记叙的详略和中心的表达,以期提高写作能力。

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太好好。阅读能力较差,学习习惯也欠缺,因而我立足基础,让学生多读,在阅读中领会文章主旨,多一点个性化阅读的激励,先让学生喜欢。而后,在指引学生步步深入,领会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初步学会欣赏叙事散文。

2.方法与过程:合作探究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深切的父爱,净化自身,净化灵魂。

4.德育目标:

教育心存爱意,理解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学生重点 1.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的描写作用。

2.感受深切的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文中父爱的体会及主旨的体现

课前准备课件 、电脑、投影仪

教学方法 导读法:在老师引导知文意

研讨法:个体思考,小组讨论,共同交流。

教法设计 1.学生自己走进文本。

2.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做必要的提示点拨。

3.以写促读。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入题:(课件)

(二)文学知识课件)

(三)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投影)

2.指学生导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朗读课文

(二)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3.为什么要多次描父亲的背影呢?

4.本段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父亲?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呢?

四、小结:

五、作业的布置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背影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课件 篇6

【教学要求】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知识点。

2、掌握文中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体会父子之间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话,感悟父子深情,教育学生珍视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精读、速读相结合。

【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背影图片及父亲过铁道时的背影图片。

二、作者简介

从朱自清不食美国救济面粉谈起。

三、自读课文,了解大意,概括并批注各部分内容(紧扣“背影”概括。)

回到导入部分,提问:刚才最后的一幅图画是什么背影?

四、教师由课题过渡到4、5、6段,重点突破中心内容

1、决定送我:

第四段抓住两个“终于”,两个“踌躇”和“再三”以及父亲的第一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去理解和感受。可以把阅读、批注和交流结合起来。

2、进站讲价:

第5段抓住两个“忙着”和“送我”、“拣定”、“嘱我”、“又嘱”等词语去理解和感受。

以上两段的学习,要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铺垫,为学习下一段打基础。

3、买橘送别:

第6段分为前后两部分处理。(以“泪很快流下来了”为界。)

⑴ 望父买橘:

阅读、想象,借助多媒体感受父亲攀月台的背影,教师要点拨时令、衣着、体形、年龄、身体状况、月台高度,以帮助学生想象和感受。

学生表演:父亲买橘。

⑵ 父子分别:

体会两次流泪有何不同?

五、学生速读并讨论2、3段和7段内容

1、内容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共同的作用都是烘托。

3、理解开头的“最不能忘记”和结尾的“又看见……背影”?教师小结:苦难之中我们会变得一无所有,而此时亲情会显得弥足珍贵。泪光之中便是情至深处。

六、迁移训练

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你有没有最难忘的“背影”?请回忆当时的情景,向同学们讲述。

如,父母送菜送钱送衣,走后的情景(风中、雨中、雪中、雾中)。

七、音乐回放《父亲和我》,再次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舒缓的音乐声中,同学们,此时你最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不忘背影:点题,启下

看见背影:衣着、动作 父子亲情

情态细节 心灵对话

长注背影:依恋

“又见”背影:思念、照应

背影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课件 篇7

课型:学课 时间:20xx年9月20日 星期二

一、宣布学习重点,提出问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它曾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学习这施展文章我们只要能理解并掌握两个学习重点,就能够找到答案。

重点1 抓住最有个性、最具典型意义的特征刻画人物。抓住最具修改的特征也就抓住了人物的神韵。

重点2 学会铺垫。

这节课围绕重点要弄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朱自清曾于1947年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由此可看出,父亲给作者的许多好处,当属在其20岁时的送行,送行过程中过铁道买橘子是最突出的。在过铁道买橘子过程中,爬那边月台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说是文章的重中之重。那么,请找出父亲爬月台的相关语句,并分析背景是如何刻画的。

背影在文中反复出现,除此之外,作者还刻画的背景有几处?请找出来并分析如何进行刻画?

一个背影,竟让“我”多次眼泪横流。除了父爱子,儿子感念父爱,还有什么原因?请分析文章其他情节,分析其激荡作者感情的其他原因。

文章处处有背影,请用四字短评概括各部分内容,并指明与背影间的关系。

共6个问题,请大家认真快速朗读课文,做书间笔记。

二、学生做书间笔记,老师巡视。

三、学生小组各选组员回答问题,其他小组随时予以补充。

四、教师精讲课文。

阅读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开头破题(点题),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核心内容,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

接着叙写家境的遭遇。当时,父亲遭遇双重灾祸。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父亲陷入了困境。朱自清是大儿子,在大学念书,接手还早,还要供养。养家重担压在父亲一人肩上,他是怎样急于谋事啊。这一部分实质交待了事件的起因,把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笼罩在哀伤的氛围之中,为揭示事件意义做了铺垫。

望父买橘是文章刻画的重点,爬月台的背影十分醒目突出,文章着力描写背影,以强烈地表现父爱,给人以最深刻的印象。重中之重,也是精彩瞬间形象的定格。作者在写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之前,先做铺垫:“父亲是一个胖子”让人想见他的身材。一处写他的衣帽——“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两处肖像描写安排在背影前,让背景的特写镜头与之整合,形成形象的定格。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这个背影就格外感人。

分手后,伫望父亲的背影。作者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父子情深。想到父亲的至善至爱,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以为是,想到父亲的命运,想到父亲的前程,真是百感交集。这一次对背影的追忆,包含无尽的牵挂。

未段回顾父亲的境遇和这些年来的父子关系,最后又落到背影上来,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来,完成了形象的定格,永存在读者心中。此时的背影,照应了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它不仅是父亲往日背景的重现,而且包含了老年父亲的影子,寄托了儿子对父亲的深沉思念,深化了主题。这一段中处处弥漫着淡淡的哀愁,把父子之情表现得格外感人。

教师边讲边板书:

开头破题 点题 ↘ 个性和典型意义特征 铺垫

事情经过 引出 ↘ 肖像——衣帽 →为写背影动作做铺垫

望父买橘 刻画 → 背影 动作:穿 爬 攀 家境大不幸

父子分手 惜别 ↗ 缩 微倾 ↓

结尾抒怀 照应 ↗ 揭示背影的意义

背影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知士标:

⑴查字典掌握生字、生词。

⑵掌握作家作品的简单情况。

⑶掌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记事写人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

⑴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品鉴文章平实质朴的文风,写实细腻的笔触。

⑵注意详略结合、突出重点的写法。

3、情感目标:

理解本文所表现的真挚、深沉父子之情,从一个家庭的不幸了解当时社会阴冷、灰暗的世态。

【教学重点】

“背影”既是全文线索也是全文主旨的所在,抓住这一点,理清文章的线索和感情脉络。

【教学难点】

车站送别场面前的文字,即课文第二、三、四节在全文中的地位与对表达父子之情所起的作用。

【教学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由学生自主阅读、讨论、研究,同时由教师作必要的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的推进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及各个步骤间的有机联系。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该课,给与必要的启发、提示,对学生的讨论及时总结。

【教学媒体】

建议使用音、视频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家生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

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江苏的扬州、浙江的温州、宁波和上虞当中学教员。

二、导入课文

作者在1947年答《文艺知识》问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作者情动于衷,诉诸笔墨,文章中深挚的情感超越了时代,打动了几代人,成为描写父爱的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三、默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解决生字、生词,理清文章层次。

多媒体显示1: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曲折、绕远。

蹒跚(pán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志消沉。

琐屑(xiè),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多媒体显示2: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策1层(2、3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2层(4、5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3层(6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教师灵活掌握,也可划定层次后让学生归纳意思。

四、朗读与思考

播放全文朗读动画。

指导学生朗读并思考文章是怎样紧扣“背影”来写,使内容和题目互相照应?

分析:

1、“背影”既是全文的写作线索,又是文章题旨由以集中反映的所在。

“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在第一节,第二、三次在第六节,第四次在第七节。一写“背影”,回念旧事,直抒胸臆,落笔点题;二写“背影”亲子之爱,情真意深,笔触主题;三写“背影”离情别绪,催人泪下,加深印象;四写“背影”追忆往事,寄托思念,首尾呼应。

2、第二次与第三次写背影,笔墨一详一略。第二次是描写父亲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极为详细: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他过铁道的情景──对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翔实地写下,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亲见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关怀和体贴的情状;第三次写背影:“我望着他走出去……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一句带过。这里如再详写,文字难免要与前边重复。而前边是全文的重点,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当然是必须详写的;只有详写了,才能具体地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的动人情景,才能深刻地细腻地表现出父子之间的依恋、眷念和温情。详所当详,略所当略,不仅有利于突出文章的重点,而且也可使行文富于变化,产生出浓淡、张弛、疏密有机统一的美感。

3、闪耀在泪光中的父亲的背影,是特定环境下的父亲的.形象特征,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它对作为儿子的作者来说,是不可能不给自己留下最难忘的印象的。

五、朗读与体会

先由教师范读;然后要求全班学生轻声朗读;再指定一个学生有表情地朗读;教师作朗读指导后再要求学生齐读。

六、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感情。

背影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课件 篇9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3、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语段(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难点: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及内容:

一、导入

二、前提测评

正音练习:给加底线的词注音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晶莹( ) 迂腐( ) 琐屑( )

栅栏( ) 差使( ) 照看行李( )

三、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四、阅读课文:

用下列符号进行圈点批注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不能理解的词语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方框。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和问号。

(阅读训练,养成读书动笔好习惯。教师巡视,让批得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小结。)

五、师生互动

1、段落层次划分

开篇设疑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1

悲凉气氛(别时家境)2-3

回忆往事 垫背影(细心关照)4-5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6

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7

2、思考讨论

(1)、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明确:我最不有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明确:二年前的冬天,徐州

(3)、“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a:祖母死了 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4)、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

a: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b:感动之泪:望亲买橘,父子离别

c: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5)、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六、导学达标

(1)、课文哪两个地方着重写父亲的背影?

a: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b:父亲送子时,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时候。

(2)、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这些话含蓄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3)、请简要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

课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儿子怜爱父亲,父子情深。

七、归纳小结

三次流泪

悲哀之泪(见父亲 睹家境 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亲买橘 父子离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 泪光莹莹)

四次背影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背影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生字词“藉、簌、逛、踌躇、橘、蹒跚”等。

2、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3、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做文章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2、学习本文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察浓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纪实散文《背影》的语言平实自然。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与共鸣。同时,在诵读中理清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讨探究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研讨文中关键性语句的表意和表达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行文脉络。分析平淡中显神奇的特定背景,体会文章的感染力。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二、作者介绍(多媒体显示)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三、生字词检查。

狼藉 簌簌 橘 逛 踌躇 蹒跚 颓唐 琐屑 举箸

四、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无私。

②文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

五、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写到“我”的几次流泪?(四次)

进一步思考:课文中对于“我”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写得很详细,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一般来说,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以上答案视学生具体情况解答)

六、简单小结课文,再读课文,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研讨望父买橘,理解父子深情。揣摩品味文中关键性的语句,体会平实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

一、继续第一课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并加以小结。

二、引导学生继续探讨课文内容。

文章除描写了自己见父亲买橘的“背影”而落泪的情景外,还描述了自己另外两次“落泪”的情形。这两次落泪尤其是最后一次是由于什么原因?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加以总结。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略。”

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了丰富的感情。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

后一次的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的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是在离开父亲两年多的“现在”。两年前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还如在目前,“背影”的触动和震撼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之外,更多了对日渐苍老的父亲的挂念,这种挂念且与日俱增;而忽然之间读及父亲的来信,父亲言语平淡中流露出的无奈和凄惶,让作者从无形联想及当年车站月台上“背影”的有形,于是,思绪万端,无以为报、无力回天、无可奈何等情感涌上心头,所以流泪也就无法避免了。

三、简单小结:这样说来,通过父亲的“背影”来勾连情节,贯穿本文始终的情感可以分析为两个方面:

(1)父亲对儿子的万般体贴关爱;

(2)儿子对父亲的真切理解和真诚感激。

那么,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能不能这样进行概括?(真情真感真文 )

四、我们所读的这篇文章曾经使很多人读之落下感动的泪水,并且在第一阶段读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此,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原因,这样真切感人、催人泪下的情感到底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在这儿,请同学们先来观看一场同学们的表演。

人物:请一和父亲的身形相似的学生来进行表演。

道具:两张桌子。一张为铁道,一张为月台。

表演:让一个学生先坐在桌子上,慢慢探身下去,再走几步,缓缓爬上月台。

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看,然后找出文中这一情节的语句。自己加以朗读,仔细体会。

再请一朗读较好的同学有表情朗读这一段内容,另一同学再表演一遍,其他同学仔细感受。

就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情景,自由进行讨论,发表你的看法:你有什么感受?

3、在同学有所感有所言之后,提出以下问题:

①这段描写有没有什么华美的语句?

②有没有用什么特别的技巧、方法?

③你觉得理解困难吗?

④你觉得描写困难吗?

⑤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也出现这样的情形和过程,你能描写出来吗?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这篇文章为什么能使人感动的原因。

①朴实无华的语言

②客观写实的白描

③细致入微的细节

④事情的真实

⑤观察的仔细

⑥情感的真挚

再读课文,体会本文在写法上的一些特点。

五、板书设计:

点题 难忘背影 父

引出 事情经过

背影 刻画 望父买橘 疼 怜

惜别 父子分手 爱 爱

照应 再现背影 子

教学后记: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知道:好文章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语言,只要你平常善于观察,善于体会,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

背影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课件 篇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下列词语读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情郁于中 琐屑

3、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

1、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2、指导学生的朗读。

3、学习文中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文章蕴涵的父亲对儿子的真情挚爱,儿子对父亲的深深眷恋,启发学生感恩父母,激发学生的报德之心、报德之行。

二、教学重点:

平淡之中的浓情;对”背影”深情而细致的描写。

三、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四、教学方法:

朗读、点拨、讨论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懂你》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颂,它的魅力就在于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诵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母爱。自古以来人们都歌颂母亲的慈爱和温柔,歌颂父亲的刚毅和坚强,可是朱自清却用细腻温婉的散文,写出一个同样细致入微,温婉如母的父亲。下面我们共同学习《背影》。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第一次读课文,建议大家做两件事: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下列词语的理解,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勾留 赋闲 蹒跚

2、用一句话说出本文写的事

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车站依依送别的情景。

三、再读课文,感悟真情

1、朱自清曾说过:“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阅读课文,看看《背影》中作者哭了几次?

四次: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我的眼泪很快又来了。第三次,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2、比较一下,四次落泪,文字是否雷同?四次写流泪,作者抒发的感情是否完全一致呢?

第一次是作者从北京到徐州见到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刚逝,父亲失业,祸不单行,于是一股忧伤袭上心头,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第二次车站,望父买橘,这是全文的高潮。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步履蹒跚买橘时的背影映入我的眼帘。父爱的感动撞击着我的心灵,感激的泪水夺眶而出。

第三次是车站别离,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回想起过去种种,回想起父亲的关怀体贴,一股愁绪袭上心头,于是流下了怅惘的泪。

第四次是在北京接到父亲的来信,特别是“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去之期不远矣。”的话语又一次牵动作者的伤感的思绪,想到父亲的颓唐,家境的惨淡,晚景的凄凉、抑郁的情感一时迸发。心酸的泪水又一次的流出了眼眶。

概括、板书:

徐州见父——难过的泪望父买橘——感激的泪

父子分手——怅惘的泪北京思父——心酸的泪

3、总结

作者四次流泪,感情是丰富真挚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散文就是要写真情,以情动人。四次流泪,是作者真情的流露,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这四次流泪,造成感情上的波澜迭起,一次又一次强烈的撞击着读者的心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现在,请同学们默默的翻开书本,诵读课文,让我们透过那晶莹的泪光,去体味文章中那真挚永恒的父子之情吧。

四、三读课文,理解背影

三读《背影》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见解。现在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修饰的定语,谈谈你对不同背景下的背影的理解。(学生同桌讨论)

可以从内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角度去思考、探究。如:“探”,体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总结: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自己对背影的理解,有内容的、有情感的。从文本中,我们不难看出:“背影”既是文题,也是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文章中背影总共出现四次:开篇最不能忘记的背影,写出了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之情;中间车站买橘时的背影,写出了父亲的一片亲子深情;车站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写出了惜别时对父亲的无限怜惜依恋;结尾泪光中的背影写出了别后对父亲的深切思念。文章截取了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既让我们看到了父亲“形”的方面的特点,也向我们展示了父亲“神”的方面的本质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极其广阔的想象空间。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父爱如山,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父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请用一个比喻句,说说父亲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或作用。

示例:

父亲

你是一座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航程;

你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为我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六、布置作业(播放背景音乐《父亲》)

父爱是一把结实的伞,你有困难了,为你遮风挡雨;父爱是一件厚厚的棉衣,一碗热气腾腾的汤,你冷了,为你抵御严寒;父爱是一把舒服的椅子,一张柔软的床,你累了,让你忘记疲惫;父爱是一条干爽的毛巾,你哭了,为你拂去心中的泪水;父爱是一杯甜甜的冰红茶,你笑了,让你从嘴里甜到心里……

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表示对他们的理解,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予感激,哪怕是给父母夹次菜,倒杯水,道声辛苦……好吗?

背影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课件 篇12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与上篇课文不同。《这不是一颗流星》反映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而本课反映的是旧社会家庭亲人的关系。前者是父亲心目中的儿子,后者则写的是儿子心目中的父亲,人物形象的悬殊,也构成了课文完全不同的内容。但作为记叙性文章,在写作方法上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亲情,同样是一脉相承的。

教学本文,重点应放在特定环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达方式,抓住文章命题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线索来作为分析的突破口;还应抓住本文独特的写人记事的朴实自然的语言,从中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可分两课时讲授。第一课时主要是划分段落层次,分析贯串全文的线索,侧重完成第一个教学目的;第二课时则以重点语段、语句的体会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完成第二个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突出往事回忆的结构形式;用“背影”连接贯串故事情节的艺术构思。

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可在课前进行)。

①让学生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②结合课后练习三、七体会课文。

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层,概括出它们的主要内容,并找出起、讫语句。

2.教师导语(先板书出课题)。

《背影》是1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同《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样,属于记叙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过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本文作为1篇记叙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有很多相同点,如都是写家庭亲情,都是从生活中选取典型的’、生动的材料、都是通过一定的情节线索来组织材料、通过场面和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中心意思。在这些相同点中,又各有不同的表现方法。阅读时要善于在学习新课文的过程中,联系旧课文,比较鉴别,从中融会贯通,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我们在阅读《这不是一颗流星》时,是从分析结构形式入手,弄清故事情节及其表现形式。本课的学习也应该这样。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 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xiè),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4.朗读课文。

找学生朗读课文,最好分三个部分,找三个同学分别朗读,提出朗读要求。

5.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

板书:

①开篇寄思

②往事回忆

③结尾怀念

此板书上的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此处千万不能约束学生发挥自己见解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当然,这种概括必须是正确的。这里有个严格的界限,也必须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如学生能用“背影”作线索概括,也应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写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中间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

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

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还可以有别的概括,比如:

中间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家境

第二层次:浦口送别

在第二层次“浦口送别”中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

第一、细心照顾

第二、车站买橘

第三、车门话别

如按此划分,板书设计为:

按前种划分板书设计为:

(3)在划分段落层次时,应从开始就告诉学生,文章本身的结构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划分层次应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但由于读者认识的差异、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这就要作具体分析。有的是这样分也可以,那样分也未尝不可;有的则是绝对不行。划分层次还是有原则的,不是可以任意划分的。学生进入中学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养成独立阅读和分析的习惯,比教师“一言堂”、只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的灌输性教学,不知要强多少倍,不必担心学生会有损失,也不必担心达不到教学目的。

6.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是很容易找到的。

这就是“背影”。

现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样用“背影”来贯串并连接全文的?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并随时归纳。

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

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

这四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

第四次背影的出现,是怎样随着文章情节的推进而有不同的表现力的呢?或者说,文章对父亲的回忆是怎样以“背影”为线索连贯起来的呢?

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板书设计如下:

(2)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①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②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③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这三点对初一学生来说,认识上可能有一定差距,只要求能够一般的理解即可,重点在于提高认识,不要求掌握。故教师讲清楚,不必整理笔记。

7.引导学生比较本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文在结构形式、情节线索方面,在选取材料、组织材料方面,以及写法上都有相同之处。试作比较。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结构形式是:

“现实——回忆——现实”

《背影》的结构形式也是:

“现在——回忆——现在”

《这不是一颗流星》以熊皮手套为线索贯串全文;《背影》则以背影为线索贯串全文。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主体部分选择病房这一场合表现主人公的活动;《背影》的主体部分则选择“车站送别”这一特定环境重点描写。

《这不是一颗流星》选取孩子关心阿婆冻伤的手这一主要情节来表现主题;《背影》则选取“浦口送别”这一主要情节来表现父子深情。

布置作业

1.做课后练习一、四、五。

做练习一将重点划在书上。熟读课文第6自然段,并学习重点分析。可按照这样的顺序思考:①写了什么,②怎么写的,③好在哪里。将思考的结果写在练习本上,准备课上口头回答。

2.做课后练习二。

这一题要认真思考,有明确的观点,简要整理成文字,准备在课上口头回答。

背影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

1、基本目标:

理解本文选材立意及文中表达的父子深情。学习回忆性记叙文“引出回忆、展开回忆、结束回忆”的一般结构式。

2、较高目标:

体验准确用词的表达效果。

进行外貌描写片断训练。

课时计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落实基本目标)

一 导语 :

中华民族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崇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抒写父子情深的散文名篇──《背影》。

请翻开课文,先看“预习提示”,标划出作者简介,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提示。

二 略读(理清写作思路把握全篇结构)

提问:“预习提示”第二段中,作者自述本文写的是“那一回”的事,这个“那一回”指的是“哪能一回”?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原因、什么样的情形?请用三分钟时间快速判断:文章从第几段一第几段都是在写“那一回”的来龙去脉的?

明确:第一段开篇主题,提出难忘“背影”(板书),引出回忆。第二段开始追忆“背影”(板书),展开回忆,具体描写“那一回”事件的详细经过。第三段结束回忆,抒写思念,泪光中又浮现父亲“那一回”的背影(板书:再现“背影”),结束全篇。

小结:“引出回忆,展开回忆,结束回忆”是回忆性记叙文常见的一般结构方式。

三 朗读第二部分(或播放音像),熟悉第二部分内容。

四 研读第二部分,理解选材立意。可围绕以下问题殿开:

1、第二部分中写了两处“背影”,请你用一句话分别概括它们各是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的背影。

明确:都发生在南京车站:买橘的背影,离去的背影。(板书)

2、“买橘的背影”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明确拳拳爱子之心。板书)“离去的背影”为什么使“我”的泪又来了?(明确:留下的最后一个印象。板书)

3、在写南京父子离别之前还写了在徐州随父亲奔丧、家境的衰败父亲到南京谋事等,从中你看出父亲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这对写背影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材料表现了世道艰难,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心境自然不好。把“背影”放在这样特定和环境条件下,写出特定的家境,心境,父子之间的相爱相怜才更加哀婉感人。

五 配乐朗读最后一段,体验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六 指导导学生概括全篇中心。

明确:通过一次父子离别情形的回忆,表现了父亲拳拳爱子之心,抒发了作者对父亲不尽的怀念之情。

七 课堂类化训练(口头作文)

读完《背影》,我们都被文中父子那种真挚哀婉的相爱相怜之情所打动,激起我们内心感情的共鸣。其实,我们自己双何尝不是在父母的般慈爱与呵护中长大?我们又何尝不曾经历过许许多多令人潜然泪下的动人的一幕呢?请打开你记忆之门也向大家叙说你感受最深的“那一回”。

八 课外作业 (习题二、四、七)

板书设计 :

一 难忘“背影”(引出回忆)

二 追忆“背影”(展开回忆)

买橘的背影──拳拳爱子之心

离去的背影──别离的最后印象

三 再现“背影”(结束回忆)

第二课时

(落实较高目标)

一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如:听写并解释加线字义:

二 精读有关“背影”描写段落(即倒数第二段),体会准确用词的表达效果。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1、请同学用括号标出父亲爬过月台买桔的背影细节描写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表情朗读一遍。

2、提问:“我为什么看到父亲爬过月台时的背影,会很快地流泪呢?”如果把文中四个动词换成别的`词语,还会有让人“流泪”的效果吗?

(把“探”换成“纵、翻”;“爬”换成“跳、跃”;“攀”换成“抓、拉”;“缩”换成“跨、登”。)

明确:这四个动词准确地描摹出父亲年老体胖而爬过月台时的艰难、笨拙、费劲的情景,从而生动表现出父亲为儿买桔不辞劳苦的至爱深情,因此才有如此动人的强烈感染力。

3、把这段动作细节描写再读一遍,然后给一分钟准备,完成背诵。

4、在写离去的背影时,也有一个动词选用很准确。请问:“再找不着了”一句中的“找”可否换成“看”或“瞧”?为什么?

明确:“找”,寻觅父亲的身影,表现了儿子对离别的难舍,想最后再看一看父亲的真挚感情。而“看”,“瞧”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三 课堂训练(片断描写训练)

让学生仔细的观察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然后限时十分钟完物外貌描写。比一比,看谁描写得最准确、最细致。

四 课外练习(课文练习五、八)

背影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课件 篇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读读写写和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能力目标:

1、 学习体会通过人物动作刻画形象、展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2、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情感目标: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重点难点

重点:“背影”作为文章描写的对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尤以父亲为“我”买橘子而穿铁道、攀月台那个场面的描写为最详,是全文的重心所在,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难点:体会蕴涵在作者笔端的深深的父子之情。

三、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背影》。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1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狼藉、簌簌、迂腐、踌躇、拭、颓唐、琐屑、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惨淡、勾留、变卖典质、赋闲、蹒跚、颓唐、触目伤怀、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琐屑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2、学生自读,并圈点勾画本文中出现了很多的“四个、次……”

3、学生速读课文,讨论一下问题。

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明确:

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②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2、3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4、5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6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

明确: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细读文本,探究品味

有人说本文是很多的“四个/次……”构成,不知道你找到没有?

明确:四个“背影”;四次“流泪”;四句“话语”……

(一)探究“四个背影”

1、细读带有“背影”的句子,看看哪一个是重点写?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忆背影)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绘背影)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别背影)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思背影)

好处: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分析第二次背影的刻画,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父亲的背影的?

明确: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课文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主要是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疼爱儿子。

(二)品味四句“话”

作者的父亲在送儿子去车站的过程中,总共说了四句言简意赅的话。品味这四句话包含的情意。

明确: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不放心儿子,关心儿子)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怕儿子路上口渴,为儿子做事,体贴周到)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舍不得儿子)

4、“进去吧,里边没人。”(关心儿子)

由此看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爱护。

(三)品味“四次流泪”

1、品读文中写流泪的句子,看看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①“——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奔丧途中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伤之泪)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车站望父买橘;感动之泪)

③“——……,我的泪又来了。”(车站找不到父亲的背影;不舍之泪)

④“——在晶莹的泪光中,……”(别后读父亲来信,再现背影;怀念之泪)

2、有人说,这四次流泪体现了“我”的感情变化,四次流泪分别是悲哀之泪、感动之泪、不舍之泪、怀念之泪,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作出赏析。

3、作者当时对父亲的行为真的理解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这说明了什么呢?

明确: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说明朱自清当时对父亲的行为不理解,运用了反语的修辞表达了自己的懊悔之情。尽管作者有不理解父亲的时候,但是这并不妨碍作者对父亲的爱和怀念。

二、拓展迁移,交流收获

学习完本文,你学到了什么呢?(提示:从选材上,从语言上,从情感上,从描写方式上、从内容上皆可)

示例:

1、从主旨上:

2、从选材上:选取生活中的细节塑造人物形象。

3、从语言上:朴实的语言最美。

4、从情感上:感情真实最感人。

5、从描写方式上:白描的写法。

6从角度上,新颖独特的“背影”

7、从结构上,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

8、从人物的刻画上,细节描写之生动

9、从材料的剪裁上,文章详略安排恰当

三、作业

小练笔:写写自己的父亲。

22 39673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