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学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热选【优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小学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热选【优推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小学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第一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

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指名读2到3人。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

(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小学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第二篇】

2、通过读、唱、吟、舞、背各种方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及诗中蕴含的哲理,感受学习的快乐。

有感情的吟诵诗文,理解诗意。

师:呵!小朋友们可真精神啊!谁愿意给老师背首古诗听听? (通过背古诗,以旧引新)

1、接题,介绍鹳雀楼

(出示鹳雀楼图片)

师:这座楼叫鹳雀楼(板书:鹳雀楼)。因为有一种鸟叫鹳雀,在它们飞累的时候经常到这座楼上休息,所以人们就称这座楼叫鹳雀楼,本来鹳雀楼并不出名,因为唐朝诗人王之涣一首《登鹳雀楼》而出名。登上这座楼,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水。可惜,后来被黄河水冲没了,但是诗人的这首诗却被千古传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和诗人一起登楼赏诗吧!(板书:登)

2、读通诗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生读、齐读。

3、读懂诗意

师:同学们,听你们读的这么好,我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在老师读的时候,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听,你可以闭上眼睛,也可以看着老师,用心去聆听一下这首诗,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好吗?(教师配乐范读古诗)

提问:(1)听了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生说、单个读句子。(老师中间评价学生)

(2)除了看到太阳落山,你还看到了什么?(指生说)

(3)见过黄河吗?那今天咱们一起再去参观一下黄河好吗?(先播放奔腾的黄河水,再出示平静的黄河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她有时汹涌澎湃怒气冲天,有时风平浪静和蔼可亲,她那弯弯曲曲的身体流啊流,最终流入哪里?(大海)齐读: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谁自己来读读这句诗?(指生读,老师评价)

师:站在鹳雀楼上,看着美丽的夕阳西下(齐读:白日依山尽)看着流入大海的黄河水(齐读:黄河入海流)真像是在欣赏一幅奇妙的画,我真不想走啊,因为我还想看到比这更美,更远的景色,我掂起脚,伸长脖子,还是看不到,怎么办呢?给我想个办法吧!

指生说,读后两句诗。

师:现在谁来登高望远呢?指生读。

举例讲解登高望远的内在含义。

师:同学们,诗人用了短短的二十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色,还告诉了我们一个登高望远的道理,这让我不仅想再一次来读这首诗。(齐读)

1、教唱古诗

师:同学们读的真好,现在老师特别想送给大家一首歌,大家想听吗?

(1)老师范唱两遍,学生听;

(2)老师教唱古诗;

(3)拍手唱。

2、吟古诗

师:古诗被你们唱活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诗不仅读得要好,而且还要会吟,要吟出是的韵味来。什么叫吟呢?半唱半读就叫吟。自己先练练,(自由练习)谁来试试?(指生吟古诗,老师调空并讲方法和示范)

3、舞古诗

师:同学们可真棒啊,把这首诗吟得那么有韵味,老师想再送大家一支舞,好吗?(教师范舞古诗,学生看),想让你们的手脚也动起来吗?那就跟着老师一起舞起来吧!

教学舞古诗。

4、背古诗

师:同学们舞的真好看,像一个个小小的舞蹈家,那现在我来考考咱们的舞蹈家,谁能单独站起来不看大屏幕边背边舞呢?(指生边背边舞)

男女比赛背古诗,齐背古诗

下课。

登鹳雀楼

小学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第三篇】

本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登鹳雀楼》。鹳雀楼也因此而名扬四海。

师板书课题(生用手书空跟着写)

2、师简介作者王之涣

过渡: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回到古代,站在鹳雀楼上看一看那滚滚流向大海的黄河。

二、看图激趣初读古诗

1、师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王之涣就来到这里,看到了这幅景色,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借助文中的拼音读一读。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渐入诗境理解古诗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哪两句是写登上鹳雀楼看到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哪两句是写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欲:想要。穷:尽。目:眼睛。“千里目”是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听教师范读,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小学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第四篇】

读:

1、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读中想象画面,读出意境。

说:

3、联系生活和画面说说“依”、“尽”、“欲”、“穷”的意思。

4、说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任务一:读准题目。

1、板题,读题,认读写好“楼”字。

2、用“登”字说话:登泰山、黄山……登沭滨大厦、东方明珠……。

任务二:读准节奏和韵味。

1、范读。

2、自由读。

3、指名读。

4、齐读。

任务三:读想象画面。

读一句。

1、诗人等鹳雀楼看到什么景物?(看:白日、黄河)。

2、自由读,想象画面。

3、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相机点拨理解“依、尽”。

4、加上动作读出自己的感受。

读二句。

1、诗人想到什么?(想:)。

2、自由读。

3、说说诗人想到什么?相机点拨理解:欲、穷。(板书:欲穷、上)。

4、加上动作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加上动作感情背诵全诗。

任务四:拓展运用。

新年,收到表格短信,他祝我新的一年,学习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还可以祝福什么?工作、生意、研究、成绩……给你的亲戚朋友送上一句祝福?

小学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第五篇】

理解课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理解诗意。

投影片。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1、齐读课文。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指导生字书写。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生字书写。

投影片。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依依依山傍水)。

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穷穷苦)。

3、教学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

1、读一读,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阳*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再登上一层楼。()。

22 3003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