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设计(通用5篇)
通过对《桂林山水》的分析,深入理解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桂林山水》教学设计(通用5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桂林山水》教学教案设计 【第一篇】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结合书中的插图,熟悉了课文的内容,下面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把已经记下的课文内容试着背下来,如果记得不太熟我们可以看一下书。(放录象师生共同背诵,师生结合录像内容的顺序,进行背诵。)
师:看来,许多同学已经记下了课文的内容,而且有的同学背诵得很有感情,不过我们所有人要想把课文内容融在自己的心里,有感情地读背下来,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还得下一番功夫。课前,我们同学都去搜集了关于桂林山水的资料,看看哪位同学收集了,说给大家听一听,你从哪搜集到了什么资料?
生:我从“桂林观光网”上找到了“桂林山水的由来”和一些关于景点的神话传说故事。
生:我从《伟大的祖国》一书中找到了1篇名为《桂林山水》的文章,不过比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内容介绍得要详细。
生:我是从“桂林旅游”这一网站上下载了一些材料,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象鼻山的介绍。
生:“桂林旅游网”上还有关于桂林历史、人文方面的介绍。
生:我的爸爸去过桂林,我听他给讲了许多桂林的事,有些内容我都记下来了。
生:我从《中国当代朗诵诗选》一书中找到了贺敬之写的《桂林山水歌》
生:我从85年出版的一本名叫《祖国》的书中,找到了介绍桂林风景区的一段话。
师:看来,大家收集到了许多材料,养成这样一个习惯非常好,这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好方法,希望大家坚持下去。这些材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各自搜集的资料。同时看一下我给大家提出的“学习建议”,在你们交流的基础上试着完成一下里面的一项内容 .
(课件出示小组学习建议:A.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朗读。B.结合课文和搜集的资料,写1篇简短的读后体会。C.如果你是桂林人,你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D.文中哪部分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试着说明……学生可以根据能力和喜好自由选择其一,或自行设计题目。)
大家可以从中自由选择,也可以综合组内的意见,自己拟定研究的题目,可以共享计算机中的资料或相关图片,要求小组中的每名成员,都要认真投入,主持人要精心安排,汇报员要细致整理大家的意见,努力争取人人有收获,如果需要我的加入请向我示意。
(小组结合自己选择或设计的学习题目,交流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吸收反馈意见信息。记录下相关的问题。)大约十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结合手中的资料进行了深入地学习。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各组学习的收获。看看哪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研究的是第一题: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在读的时候,我们因想了课前观看的录像片,同时我们一起阅读了介绍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材料,努力把自己想象成游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去练习的。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进行角色换位,他向大家介绍了一种读书的好方法,你们组给大家示范了下好吗?
生:读第二段
师:大家感觉怎么样?(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生:评价(略)
师:在读中我发现句子中有些词语被你们有意地强调了,能说说理由吗?
生:我们突出了“却从没”和“真”这两个词。因为我们认为,这两个词可以表现出作者初见漓江时的惊讶和赞美之情。
师:真正体会了作者之情,谁再来读一下好吗?作者写水清时说“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我认为这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清可见底的小河水,并不少见!
生:漓江的水并不是小河水,因为在江中可以可以行驶竹筏小舟,而且我们手中的资料上介绍,漓江白水深达七八米,而且连它的支流都是清澈见底,这样的水就是不多见的了。
师:好,结合材料,抓住桂林山水的独特之处,才能真正体会出“甲天下”的原因所在。写水的部分大家读得不错,其他的内容,我们能读好吗?(生练习,练好就举手,指优生读文。)
师:刚才通过这一小组的汇报,我们更加深入地领悟了课文的内容,他们给我们开了个好头,哪一组接着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选择了第四题(文中哪部分的内容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读)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写出了作者游览时的真实感受。把山水联系起来,还写了空中的云雾,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这些组合起来,给人的感觉真像一幅色彩艳丽的画,而且这幅画又不是静止的。所以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深。
生:另外,“连绵不断”一词写出了从船上欣赏桂林山水时所见到的不断变化,通过前面水和山的描写,我们就会想到:船划过时,水动起来,水中的倒影也会动起来,而船要是过去后,水又会平静下来,水中的倒影也会重新复原,随着两岸景色的不断变化,水中的倒影也一定是层出不穷,我们手中的资料里写到:从桂林到阳朔,有83公里的路程,所以这幅应是长卷,而且是有动感的,千变万化的。
师:理解得好,的确,有山无水少一分灵气,有水无山则少一分刚毅,山水相融,相互映衬,
演绎着离奇的变化,这也正是桂林山水名冠天下的原因所在,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我认为,第二、三段排比句用得好,每一句都抓住了桂林山水的一个特点,句中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十分具体,形象。
生:排比句我们背起来也很容易。
生:我认为,这两个自然节的“啊”字用得也非常好,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如果去掉了“啊”读起来,就不好听了。
师:试一下好吗?(生试)很有道理。哪一组接着来汇报。
生:我们组选择了第三题进行了练习。(如果你是桂林人,你将如何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乡?)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一下,哪位是桂林人?
生: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如果一提到,桂林,你一定会想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确实桂林山水非常美,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关于桂林的情况,那就听我这个桂林人来向各位介绍吧。我们桂林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是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名城,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早在1982年就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整个风景区以桂林为中凡,北起兴安,南到阳朔,由漓江一水相连,如果让我来说说这爱百里的路程里,究竟有多少个景点,我也说不表,不过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桂林风景的四大特点是:山奇、水秀、石美、洞异。而最有代表性的是“一江(漓江)、两洞(芦笛岩、七星岩)、三山(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如果你真到了桂林,这几个地方,你可千万不能错过。我们这里,可以说是“山中有水,水中有山”,这是其他风景区所不具备的,而且这些景色在不同季节,甚至是一天中的不同时刻都会有所变化,要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乘着木筏在雨丝中游览,一定会让你有在仙境中的感觉。
另外,我们广西是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据说一共有28个少数民族,如:壮、侗、苗等,到这里你会了解到许多民俗风情。
我们这里还是亚洲第一座超千米高的水电站-----全州天湖水电站。
著名的体操名将莫慧兰也是我们桂林人。
对了,我们桂林的交通十分便利,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可以说是四通八达,不仅通向国内的主要城市,而且可以直接通往香港、澳门和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今天只能给大家介绍这么多,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说得再好,也不如你亲自去看一看。欢迎你们到我的家乡来,到时我会亲自去接你们,并给你们当导游,让你们在桂林游个痛快!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们小组的表现。
生:我认为他们小组说得非常好,不仅抓住了自己身份的特征,还把搜集的各种资料都用上了,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师:如果谁到桂林去,就到他家去做客,让他继续给你作介绍。哪个组再来汇报?
生:我们组的同学写了几篇体会,大家一致推荐我,让我把自己写得读给大家听!
师:好,让我们来认真倾听。
生:(朗读写的文章,详细内容略)
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小组的每名同学都写了1篇小文章,有的是诗歌,有的是景物描写,都非常不错,课下我们要分享一下他们的成果。
生:老师,我们小组的同学准备把自己扮演成导游,向大家一个景点的景色。
师:好,这是个很有创意的想法,让我们欢迎他们来展示一下。
生:欢迎大家来到桂林风景区来做客,我是桂林旅游公司的导游员,我的服务编号是6725,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浏览桂林最著名的景点:象鼻山。
象鼻山,简称象山,位于桂林城南,在桃花江和漓江的交会处,形似巨象,人们所他看成是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城的象征,桂林市的市徽上就有象鼻山的图案。
观赏象山,有两个最好的位置,一是在滨江南路的江岸上,这里看到的象山,象鼻垂直水中,如巨象饮水,看到的是象鼻山的特写镜头;另一处是在河对岸的訾洲上,隔河相望,看到的是象鼻山的整体,犹如大象的立体浮雕,最好是两处都看一下,这样就可以对象山有更深刻的印象,看象山以雨中薄雾,云雾环绕时最为奇。在那个时候,象山在云雾中,若陷若现,犹如神象在雾中走动,可惜这种天气较难遇到。
关于象山有许多种传说,其中有一种是这样的:传说这头大象是玉皇大帝身边的一位大将,一天,它悄悄地来到了人间,看到了美丽的桂林,乐不思蜀,玩得忘掉了吃饭、睡觉,后来,它病倒了,当地人们细心照顾它,给它喂饭喂药,大象病好后知恩图报,帮助桂林人们疏通水利,灌溉良田,不并愿永远留在了人间。玉皇大帝得知后非常生气,派李天王去捉,当大象正在漓江喝水时,不幸被李天王用箭射死,就化为了象鼻山。
好了,我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象山上还有水月洞、象眼岩、太平军象山阵地等许多好的景点等着我们呢,让我们快坐上小船去看一看吧!]
师:这个小导游表现得怎么样?]
生:他态度和蔼,自然大方,语言也很流畅,是个合格的小导游。
师:刚才,各小组都汇报了本小组学习成果,大家表现得都非常出色,那么除了刚才提到的这些,你还知道关于桂林的其他信息吗?
生:我知道桂林三宝是:三花酒、豆腐乳、辣椒酱,它们都桂林著名的特产。
生:我知道桂林的地貌,在地理上称为“喀斯特”地形。
生:桂林市这个称呼是从1940年开始的。
生:我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后一句是“阳朔山水甲桂林”,说那里的山水是桂林风景中最美的。
生:我知道唐代韩愈有两句诗是描写桂林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师:好,我们就说到这里,看来桂林山水的美是真正感染了大家,同学们今天学习非常成功,最后看看谁愿意通过读课文把桂林山水的美展示给大家呢?
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桂林山水》教学教案设计 【第二篇】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文章,想一想:哪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读交流,感悟语言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投影或录像中漓江的水;或者用多媒体课件,先后配乐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课文,提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那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或录像,同时配乐教师范读;或用多媒体课件,先后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组织朗读比赛,结合赛前提建议、赛后评议,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
(3)指名配乐朗读。
5.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教师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导读课文。或者多媒体课件展示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动画,同时出现文字。
(1)引导学生质疑。
(2)引导朗读、感悟、解疑。重点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再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三、自主质疑,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
2.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利用集体交流,即时解决;二是存疑,第二课时相机解决;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如为什么桂林的山会如此奇特)。
4.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2)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文章,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3)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整体导入
1.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让我们也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畅游桂林的山水。
二、自由选择,品读课文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反复诵读,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2?教师组织集体读议交流,结合学生的朗读,相机品赏,抓住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品读第二自然段。
(1)朗读这段的第二句话,然后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引进其他有关描写漓江的片断。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以下三点: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用 “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的水绿的纯净可爱。
(3)出示挂图,放映投影片或录像,以“漓江真美啊!”作为总起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写段。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怎么背下来,然后指导背诵。
品读第三自然段。
(1)朗读课文的第二句话,然后引进有关描写桂林的山的资料。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用词之精妙。
(3)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选一座山峰,发挥想象说话。
(4)比较二、三两段,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感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然后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整体背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2.练习背诵。
3.提示线索,全班背诵课文。
四、转换角色,运用语言
1.同学们,桂林山水如此美丽,大家都很喜欢吧,游完了桂林山水,我相信你一定也想赞美桂林山水。
喜爱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的插图上,也就是题词,别忘了签名;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选择图上象鼻山这一景点,练练怎么做导游;喜欢创造的同学可以给桂林设计旅游广告词。
2.组织交流,选派代表汇报,师生共同评点。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第三篇】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完成预习要求,正确把握文意,理清结构。
2.利用文本、字词典等教学资源,指导掌握生字和新词,扫除阅读障碍。
教学重点
1.正确把握文意,理清结构。
2.掌握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中国之大,城市、乡村、山川、大河,美景名胜无数。通过以前的学习,同学们印象深刻的美景有哪些,它们美在哪里?(期待学生交流)
参考答案:首都北京──天安门、颐和园、北海公园、故宫、长城等等
家乡月亮湾──石桥、小河、鱼鸭成群
黄山天都峰──险峻秀美
四川五彩池──五颜六色的水
河北赵州桥──历史悠长
新疆葡萄沟──瓜果丰盛
……
2.师:同学们学得真好。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处中国的风景名胜区──桂林山水(板书)。组织学生读好课题。
3.师:一看到“林”字,你会想到什么多?(树多)
4.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桂树)
5.师:是呀,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大家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哪个自治区吗?(广西)
6.投影桂林简介: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总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万人。其中市区面积565平方公里,人口80万人。
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堪称四绝,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境内有壮、瑶、回、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68万。
7.师:看了桂林的介绍,大家想不想去桂林看看呀?(想)好,现在请大家初读课文,先从文字层面“游历”桂林,想一想: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是怎么样的?
设计意图:立足课题,先引领学生回顾、梳理已学知识,激发兴趣;再从字面上介绍“桂林”城市之名的来历,营造文化氛围;最后通过“想一想: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是怎么样的”以问促读,既明确了学生初读的目的性,又利于大家整体把握文意。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疑问初读课文,努力到文中找寻答案。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读后交流: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是怎么样的?引领学生整体把握“桂林山水”特点,初步把握文意。
①漓江的水:静、清、绿
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桂林的山:奇、秀、险
奇──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设计意图:检查初读效果,整体感知文意。
三、检查朗读,理清结构
1.师:下面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
2.师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
3.以点带面,指导、点评学生读书。
4.师设问:为什么课文四个自然段,老师要请三个同学来读呢?
5.引领学生寻找原因,理清课文结构。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理清课文结构”这个教学点很重要,也易被一般高段教师忽略。此环节中,有意识地请三名学生读四段课文,力求实现一箭双雕:既要理清课文的内容与结构,又要把握课文重点──为下一步“精读”做好铺垫。
四、整合资源,突破新词
1.投影本课新词,读好词语的音。
漓(lí) 江(jiāng) 波(bō) 澜(lán) 壮(zhuàng) 阔(kuò) 扩(kuò) 散(sàn)
危(wēi) 峰(fēng) 兀(wù) 立(lì) 怪(guài) 石(shí) 嶙(lín) 峋(xún)
2.学生借助上下文或工具书突破词义。
3.检查学生生字词的理解情况,师根据学情作针对性指导,灵活调整教学进程。
设计意图:重在能力培养。学生会的,以生教生;学生不会的,师重点指导点拨。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第四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情
1.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那可是个景色秀丽的地方。
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一起去游一游。揭题:桂林山水甲天下。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桂林山水,听录音或教师在读课文,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初读入情
1.大声读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2.交流。桂林山水甲天下。(用抓关键词的方
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三、精读融情
桂林山水何以被称天下第一呢?让我们走进桂林,细细观赏哪里的水、那里的山。
(一)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读第二小节。找出文中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词?(静、清、绿)
2.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这三个特点写具体的?讨论交流:
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理解“无瑕的翡翠”, 学习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此时此刻,假如你坐在船头,你最想做什么?
用“漓江的水真( )啊!我真想( )” 说话。
4.指导朗读: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
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特别注意三个“啊”的变调)
5.总结学法:
(1)读课文;
(2)找出关键词体会;
(3)融情入境,展开想象。
(4)指点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用同样的方法,分小组协作学习。
重点讨论:
1.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
(1)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
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还像什么?
(2)练习说话,看图展开想象:桂林的山还像_________________。
2.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
翠绿的屏障。)
3.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
会山势之险。
4.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5.反复诵读课文,特别强调三个“啊”的变调: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读出韵味。
第二课时
一、复读入情
诵读直接描写桂林山水的语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二、研读蕴情
(一)学习课文二、三小节
1.读课文二、三小节,你发现这两个段落有什么共同点?
2.作者写的是桂林的山水,为什么拿“西湖、大海、泰山和香山”来比较呢?
(作者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桂林的水胜过西湖和大海,说明桂林的山水“甲天下”。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同样,泰山是“峰峦雄伟”,很美;香山“红叶似火”,也很美,说明桂林的山更独特,更美! )
(二)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1.读第四小节。
2.桂林的山是奇、秀、险,桂林的水是静、清、绿,这么美丽的
山水融合在一起,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学习重点词、句:“画卷”、“连绵不断”、“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三、品读抒情
1.“百里漓江,百里画廊”,请你用一句话赞美桂林的山水。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四、作业
1.片断练习。
①读文中写桂林山或水的语段,体会抓特点写具体的方法;
②学生仿写(可另选内容,也可写桂林山水风光片中的内容)。
2.背诵课文。
3.抄写积累词语。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第五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了解作者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桂林山水的有关录相和投影片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爱听故事吗?想听吗?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流传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的故事。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就逃到了桂林,藏到那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饿死并化作了岩石。后人称它为父子岩。
2、除了一个个动人的神奇故事,桂林的山水更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及课文配乐朗读)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3、通过对比读,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发现?
(4)再次播放录像,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qing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出示文字: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3、小组内交流,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读给老师或同学听
4、全班交流,并请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五、总结升华,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播放录像,音乐伴奏。
2、激qing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画中游)
3、出示动画,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音乐伴奏。
六、拓展延伸。
1、诗歌欣赏:《浓碧》------作者:袁鹰
2、网上游览。(欣赏桂林山水风光片)
下一篇: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