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参考10篇】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学生在理解人物情感与自然关系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是否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应用这些思考?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篇1:
《老人与海鸥》是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1篇课文。本组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度发生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位普通老人和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名字,与海鸥亲切的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那份令人震憾的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课文虽然结构清楚,但如何通过对老人和海鸥的描写来体会出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呢?我刚看到这篇课文时,心里确实没底,加上本班学生品字品句的兴趣不浓,更是无从着手。有幸带着疑问到南岛河小学参加了思茅六小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观摩了段卫红老师教学《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的公开课,主要完成以上提到的教学重点。也许是考虑到公开课要上完整课,在加上如个别老师说的此课在重点教学时不宜将二部分内容分开教学,段老师按教学设计在一课时中完成了教学。因时间关系整节课除了指明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出来外,几乎没有其它的读。既然是教学研究,要对平常教学有可借鉴之处,要是段老师用2节课来完成教学就好了。带着这份遗憾,我回到学校给本校教师上了2节公开课。在教学设计上做了以下二点改进:一是读熟读好。听录音轻声跟读,自由读,读重点句(指各读、齐读、比读)。二是细化提问。找到最能体现老人爱海鸥的句子和海鸥对老人深厚情感的句子后,问你从哪个字、哪个词和怎样的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从而品字品词品句。
教学下来,虽然算不上非常成功,但也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的,如果平常教学课课都能这样上,那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归纳其满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上有所突破。特别是把读很好的整合到教学中有了新突破,做到了既读熟读好又理解内容,品词品句。教学下来学生已经熟悉课文了,而一些重点句学生已经能够背诵了,达到了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是品字品词品句到位。很多情感蕴含在字词中,如体会第二自然段的2、3句,学生很容易从“褪色”、“步行二十余里”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如三个“褪色”说明了什么?“步行二十余里”又说明了什么?有些不足是整个教学过程过于程序化,每学一个部分都是按照读通读顺、找句子、提问、回答、点拨的程序来进行。对读的指导也不到位,农村学生最大的不足是读不好、读不出感情,对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没有及时给予纠正。
总之,农村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的特殊性,我们无法寻求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回答和感情朗读的场面。我们总认为,只要学生能读好一点,能理解深一点,教学也就算获得了成功。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篇2:
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样感人的文章,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就打算用我的朗诵来渲染孩子们,让他们也走进文章,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我的认为这样的文章,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在第一节课中,通过自由读、默读、个别读、集体读、引读、选择读、齐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评,教师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不要太多的解释。读的过程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在第二课时中,学习老人喂海鸥的片段,我以词串入手,引领学生走进“老人喂鸟图”,感受人鸥情。通过与学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体会到“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的感人情怀。如学生交流“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学生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来”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教师相机进行小结:爱是十多年的坚持!再如学生交流“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个“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俭。教师小结:爱是节衣缩食给海鸥喂食,爱是爱海鸥胜过爱自己!此外,还有“爱是亲昵的取名,爱是亲热的说话,……”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对海鸥的爱具体化,让学生油然而生感叹:老人确实是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儿女”啊!
最后第三课时进行课后拓展:当老人最后一次喂食海鸥时,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先想一想,再写下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这篇课文的容量很大,但是上完后,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感觉自己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有些欠缺。当孩子的回答不到位时,教师没有很好地进行点拨,而是一昧地期待孩子的精彩,浪费了很多时间,致使教学任务没有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今后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篇3:
《老人与海鸥》一文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1篇课文。这组文章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的1篇课文。讲述了昆明一位叫吴庆恒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如亲人般照顾喂养翠湖边的海鸥。当老人去世后,海鸥自发为老人守灵,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根据文章的特点与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定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撮、应声而来、亲昵“等词语。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等方法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亲人般的深厚感情。
而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亲人般的深厚感情。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引导
一、中心句贯穿全文,反复出现
在学生阅读全文后,教师立刻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老人与海鸥之间关系的一句话,也就是文章的第13节:“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新人一样”。然后,从1-13节中找出体现老人与海鸥这种亲人般关系的语句。这样,整篇文章的线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教师在小结处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时候也适时出现该中心名,随着阅读感受的不断增加,对该句的朗读处理自然也一次好于一次。
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寻找中心句时并没有一下子找到,现在想来,可能是教师太过心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毕竟文本还是比较长的,或者教师可以改变一下提问方式:课文的哪一小节写清了老人与海鸥的关系?这样指向性就更明确了。
二、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去感受这亲人般的深情
课文的1-13节,字里行间洋溢着老人对海鸥那份浓浓的爱,深深的牵挂。我把这些内容分成四大块,也就是课件上出现的四段话,这四段的教学基本以学生感悟、朗读为主。个人觉得处理得较有特色的第3小节的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人与海鸥动作的字词。并采用师生对读,另女生对读的方式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和谐。此外,第10节中“生动”一词的教学也较有特色,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在什么时候,你的眼睛会立刻生动起来。学生讨论得出在谈及自已心头最受的时候会有如此表现。如此一来,老人对海鸥的爱护自然不言而喻了。
当然,在教学第四段文字的时候,也存在许多问题。第4小节是通过老人那抑扬顿挫和亲昵的呼唤声感受到人鸥之间的那份默契、和谐。但教师在引导师时一味侧重“亲昵”,忽视了“抑扬顿挫”。其实,教师可先让学生明确“抑扬顿挫”是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然后再请学生亲昵地、抑扬顿挫地喊一喊部长海鸥的名字,这样学生念出“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的名儿时,才会有那么份亲切,又有声音高低、长短、停顿的感觉。
另外,在教学10—13节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在几个学生谈到点的时候,并没有再让学生深入品读下去,如老人企盼能和海鸥去滇池一处就挖掘得不够。
三、拓展资料的补充
抓住“褪色”一词更体现出老人对海鸥的深情图片、音乐、感性的介绍,抓“褪色”这个关键词,都能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似乎亲眼目睹那位可敬的老人。教师又适时出现说话练习,请学生想象十我年来,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情况,老人每天都怎么样,这么一来,老人的形象就非常鲜明了。
在具体进行说话练习的时候,学生对于“无论,老人每天”这个句式的前半部分该填什么有疑问,其实这格填的应该是一个选择型的名式。但学生似乎不够明确。其实,教师可以师范说一句,给学生一示范,就会减少之后说话练习的错误。另外,教师可以多提供学生一些情境,那么在之后的发言中学生就会更加觉得有话可说。还有一点也值得考虑,就是这个说话的练习放在此时出示是不是最佳?现在想来,其实放在第2小节中“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这句话教学时可能更合适。
四、练笔激发想象,现次点出老人对海鸥的深情
原本设计这个环节的用意在于再次感受老人与海鸥的爱护、眷恋,但现在想来这个环节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进行,一来时间不够充裕,二来这个练笔对学生来说一时间要完成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反思整节课的教学,线索清晰、结构完整,学生也走入了情境,基本达成教学目标,但在具体操作上总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也缺乏教育机智应对。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篇4:
《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首篇课文。它是根据人类学家邓启耀先生的《寂寞鸥灵》改写,描写的是发生在昆明翠湖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名叫吴庆恒的老人在湖畔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风雨无阻地到翠湖边来喂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盘旋、鸣叫、肃立,场面十分感人。每一次读都被深深地感动着。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与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情”为线索,摒弃了繁琐的课文分析,顺学而导;以“读”为主,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对话升华中抓重点词句,品重点语段,充分感受老人对海鸥、海鸥对老人亲人般的深情,感悟和谐之美。
一、中心句贯穿全文,反复出现
在学生阅读全文后,我立刻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老人与海鸥之间关系的一句话,也就是文章的第13节:“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新人一样”。然后,从1—13节中找出体现老人与海鸥这种亲人般关系的语句。这样,整篇文章的线索就很清晰了。另外,在小结处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时候也适时出现该中心名,随着阅读感受的不断增加,对该句的朗读处理自然也一次好于一次。
二、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去感受这亲人般的深情
课文的1—13节,字里行间洋溢着老人对海鸥那份浓浓的爱,深深的牵挂。我把这些内容分成四大块,也就是课件上出现的四段话,这四段的教学基本以学生感悟、朗读为主。个人觉得处理得较有特色的第3小节的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人与海鸥动作的字词。并采用师生对读,另女生对读的方式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和谐。如此一来,老人对海鸥的爱护自然不言而喻了。
三、拓展资料的补充以及抓住“褪色”一词更体现出老人对海鸥的深情
图片、音乐、感性的介绍,抓“褪色”这个关键词,都能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似乎亲眼目睹那位可敬的老人。又适时出现说话练习,请学生想象十我年来,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情况,老人每天都怎么样,这么一来,老人的形象就非常鲜明了。
四、悟情,朗读内化情感。
语文教学要“读占熬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在理解喂海鸥的环节时,我利用音乐、语言等各种手段创设情景进行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充分地阅读。如学第二段“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这句话时,我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了老人节衣缩食喂养海鸥的资料,同学们一下子就被深深地打动了,再读时,异常深情,别样感动流露在阅读中。又如在读第三段“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以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1篇有声有色的乐谱。”时,我采用了引读方法。
教学中也存在不足如对“亲昵”一词引导不够,以致导致成学生对“抑扬顿挫”理解不够到位,整节课速度太快,给学生感悟的时间较少。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篇5:
《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为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
在教学环节上,我把设计重点放在学生的阅读方式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加于运用。在设计时,我结合第七单元教学目标: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等要求来设计的。
在学生的阅读方式方面,我主要以默读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在学案的设计中,主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通过默读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思考并概括出课文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写老人为海鸥做了什么;二是写海鸥对老人怎样。这环节的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第二、通过精读感悟课文主要学习理解“老人对海鸥做了什么。”这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老人和海鸥之间的真挚感情。并重点学习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表达了老人对海鸥的爱。用文中例子说明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描写手法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从课文中真正感受到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篇6:
《老人与海鸥》是选自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1篇课文。这组课文的主题是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
这是我第二次教学,每次,都是心灵的洗炼,老人朴素却有着博大的爱,深深震撼着我。在教学环节中,为了更好展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做了很大调整,尤其注重以读促写,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由教学设计理念,到教学实施过程,我做了深刻反思:
1、读写贯穿整个教学实施中
这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整体理念,在这堂课中的每一个环节得到体现。导入,让学生复习、巩固已掌握学习的方法,进而落实本单元教学中难点:体会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透过配乐朗读,感受单元主题:人与动物,动与动物的美好情感;通过写话练习来升华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感,让学生体会“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的美好,进而深刻的了解到动物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并让学生学习把这种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说感想,让学生的用自己语言概括能力得到提高;认真聆听,锻炼学生注意力。学生在聆听中,提高学习效率,进而巩固已学的学习技巧和方法。
2、每个环节的过渡,细细打磨
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过渡,都是体现知识点的衔接最好平台,体现单元重难点和精讲课文课后练习的教学落实。知识点构架由导学——揣摩——感受——表达,一环紧扣一环,并以螺旋阶梯状教学技巧体现:复习——提升——巩固;如:(1)复习导入,渲染情感;(2)自学感悟、入情入境;(3)配乐引读、情感升华;(4)写话训练、体验情感;(5)总结延伸、布置作业;由这五个环节,体现教学重视知识结构,很好落实广州市各科教学质量评估要求。
3、教学预设与不同班级学生学习生成,反映教师的驾驭能力
这堂课,我深有体会。在六年(3)班进行试讲中,发现很多的地方跟预设有着很大距离,对于时间的把握很重要;回到自己班上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课时,我着重指导学生如何感受,怎样感受?如何表达?作了一系列的辅导,让学生在课堂中训练。如:有关语句的批注,如何体会,抓住“叫声、动作”等关键词、重点词语切入,也为下面教学难点写话练习。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篇7:
12月5日,我上了一节市区级语文公开课,下面把我的教学反思简述如下:
第一,充分的让学生读:
语文教学要“读占熬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所以我以读代讲,让学生以读悟情。
第二,合作中互助提高: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尝试析疑、评价、研讨、感悟,同时让学生做简单的学习汇报,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能力训练的过程。
第三,创新思维的发展:
学生在课文学完后,我布置学生进行创编,给老人撰写碑文。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发展情况设计的课文练习。特别拓展延伸阅读,贯穿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超文本阅读,这也是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分层教学的需要而精心设计的。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自我感觉对学情把握不足。新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思路不熟悉,胆怯害羞不敢发言;不能领会教师的教学要求,所以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
其次是教学时间把握不准,前松后紧,导致拓展延伸没有时间展开,只得从此带过。
再就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有些急于求成,有以教师思考代替学生思考的现象,过于强求教学的完整性而忽略了教学的深度和生成的效度。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篇8:
《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第七单元“人与动物”中的1篇文章,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过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与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一节课上下来,同学们都为人与动物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
在执教这一课时,我紧扣“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引导学生感受情感,揣摩写法,并以学生研读为主体,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放课堂,还课堂给学生,在交流中,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丰富课文的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深入文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所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语文教学要体现 阅读教学,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理解内容,那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课文中描写海鸥的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传神,也十分感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整体感知情感、从析词析句中理解情感、从课外拓展中升华情感皆是紧扣文本展开,围绕情感教学,展开的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如:“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理解这句话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亲人离别的悲痛。学生说:“外婆去世的时候,亲人们就是海鸥那样站成两行为外婆送行。”我立刻追问:“能说说你当时的感受吗?”她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眼前仿佛出现了葬礼的情景。“我外婆对我最好了,她离开了我,再也不会和我玩了。所有人都哭了。”她的声音哽咽了。一种同情、悲痛之情油然升到在座每个同学的心里。如果我能继续让其他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那么情感的升华将到达顶点,体会亲人离别的痛苦会更加深刻。我即时让学生把这种情感融入到课文的朗读之中。让他们带着各自的体验读一读这段话,让学生用心灵诵读,用心体验。
另外,在研读老人爱海鸥的段落时,我让学生抓住老人喂海鸥动作的词语“小心地放”“退开一步”“撮起嘴”“顺着栏杆边走边放”,学生在找出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后,我又引导学生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个“为什么”,以促进学生对词语所表达情感的深入理解,从语言入手理解文本、理解人物感情、学习文章表达方法,从而激起了学生朗读的兴趣,真正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
二,感受情感,升华主题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课文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课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教学这部分,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老人与海鸥的和谐画面,然后让学生来描述画面,并畅谈自己的感受。情感不是一种涂抹在作品表层上的附丽品,而是深深地渗透在构成作品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和每一个句子之中。于是我抓住了老人喂海鸥的重点段落,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有声有色地齐读,让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老人与海鸥之间可能会有的对话,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老人与海鸥的那份和谐快乐,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体悟文本情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文的后部分,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我充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意会、感悟、体验、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海鸥那浩瀚无边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海鸥对老人那份震撼的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三、注重读写结合,进行超文本阅读
写应成为阅读教学中不该淡出的环节,读写应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我趁热打铁,顺势迁移,注重读写结合,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安排学生想象海鸥的鸣叫在诉说什么,特别是让学生假设自己是那群海鸥中的一个(“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设身处地的想象海鸥在倾诉些什么。想一想,再写下来。写话的过程,是练笔的过程,也是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和升华的过程。
当学生在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被人物精神所感染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我把握了学生急于泻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佳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所以分析完课文后,当学生们深深地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时,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环节,让学生为老人写一句祝福的话。这时学生的情感找到了宣泄点,完全迸发出来了。“祝老人在天之灵能够安息,您放心地去吧,还有许多的人会来喂海鸥,会照顾您的儿女们的。”“老人,您虽然走了,但是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活在海鸥们的心中。祝你在天堂开心快乐!”……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课文学完后进行创编献给海鸥老人的碑文。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发展情况设计的课文练习。特别拓展延伸阅读,贯穿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超文本阅读,这也是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分层教学的需要而精心设计的。
这节课中,也暴露了我的一些教学中的不足,尤其是课堂上我的评价语言还不够精准,有时候重复了学生的发言,有时候仅仅对学法上作了指导,没有围绕目标做有效的评价。并且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对学生即性的、瞬时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怎样才能获得评价的客观依据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我在这节课中倾听学生的发言作的还不够,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时,教师唯有用心倾听,才有发言权,也能进行应时应地的评价。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篇9: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本篇课文编者选入教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情感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为此我把学习重难点定位于“感受情感、揣摩写法”这两方面,而文章本身也非常适合感受情感、揣摩写法这一教学,就此我对教材作了两条线索、两个板块的处理。一条是感受情感之线,一条是揣摩写法之线,一个是老人爱海鸥的板块,一个是海鸥爱老人的板块。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整体感知情感、从析词析句中理解情感、从课外拓展中升华情感皆是紧扣文本展开,围绕情感教学,展开的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如:在研读老人爱海鸥的段落时,抓住老人喂海鸥动作的词语“小心地放”“退开一步”“撮起嘴”“顺着栏杆边走边放”,学生在找出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后,我又引导学生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个为什么以促进学生对词语所表达情感的深入理解,从语言入手理解文本、理解人物感情、学习文章表达方法。
第一,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即老人对海鸥的付出。备课时,我在冥思苦想:老人怎样对海鸥?海鸥又是怎样对老人呢?这个“怎样”到底用什么词好呢?我想到了老人“爱、照顾”海鸥,海鸥“尊敬、尊重”老人等词语,但还是总感觉这些词语太平凡,不能表现出自己读过文本的那份激动。绞尽脑汁后还是没有答案,只好来到了课堂,第一课时,与生交流发现,同学们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老人怎样对海鸥?海鸥怎样对老人?)时所用词语不同,但都有道理。
第二,为何强调“运用了写作中的什么描写方法”?如上文中的“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对话描写”等。这样做正是是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的最好方法。只有这样,学生以后的写作才知道从哪方面去写。还有前不久去学校初中部听了一节七年级的语文课,感触很深。一直以来,六年级同学升到七年级学习语文就会有刚开始的不适应,进而影响同学们语文的成绩和学习兴趣。
总之,在充分阅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的同时,针对教材本身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对于教材涉猎的有关人与动物的内容、有关老人与海鸥的事迹掌握了比较丰富详实的资料,做好有益的补白。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上课都会有许多遗憾。一直鼓励自己要大胆放手,努力引导学生的个体生命在现实或特定环境中的感悟,体验和交流,尤其是关注孩子的思维展示,但每一次教学都让我感到困惑遗憾。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篇10:
《老人与海鸥》这是1篇句句含情,字字含泪的文章。学习文本时,先导疑:让学生把遇到的问题提出来,采用运用品味重点句段,反复诵读,抓重点字词体会,想象等方法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疑难。再导情:我用动情的语言去激励学生,鼓舞学生,努力唤醒他们的学习激情,来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实现作者、教师、学生三情能够共振,学生情感的闸门就会自动打开,对老人的崇敬、怀念之情就溢于言表。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老人喂海鸥”的三个细节描写和“海鸥送老人”的三个场景描写,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词句含义的能力,进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老人对于海鸥的深厚感情的教学目标。因为课文有“老人对海鸥的关爱”“海鸥对老人的依恋”两条主线,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进行文章内容概括练习的同时,着重学习“老人对海鸥的关爱”这个部分,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钻研和解读,从教学的实际表现上看,是相当有效的。
此外,简化了教学中繁琐的提问,在认识老人的基础上,围绕一个总领的问题“为什么海鸥会有那些不同寻常的举动”。一方面有充分的预设;另一方面,又抓住学生找到的如“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老人把饼干很小心放在湖边的围拦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扫得干干净净。”我还特意把“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1篇有声有色的乐———黄丽芬谱。”这句话配上图,以诗歌的形式展示,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感受人与动物那种“浓浓的父子情”。第二部分海鸥为老人守灵的场面,我和学生一起配乐品读送别段,品悟海鸥情。在初步朗读后,这应该是学生们思维和感情澎湃的时刻。之后再让学生互动,我充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感悟、体验、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体会自己在失去亲人的那一刻的情感,使之与文本产生同感,产生共鸣,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海鸥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海鸥对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教学时,我既想竭力追求完美,又想有所创新,突出亮点,可课文的容量很大,短短的四十分钟是难以达成的,为把握时间而去进行的教学,多少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有些词句学生体会的不够到位,理解的不够深刻,没有给一些中等偏下的学生留下很充裕的时间去思考,给课堂留下了些许的遗憾。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通过这一节课,我明白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我会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超越自己。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汇编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