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汇总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汇总8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材简析:

《乞巧》是第六册第八组的1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教学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深入情境,富于节奏、有韵律的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乞巧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乞巧图片、古典音乐。

2、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自悟

1、揭示课题;

2、简介作者;

3、学生自读诗句;

4、学习生字“乞”“巧”“宵”“霄”;

5、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

1、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

2、要理解“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神话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在课前是不是认真地阅读了老师发的故事资料呀!那我考考你们,牛郎织女每年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好的,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织女?

3、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4、是啊,在这样一个弯弯月儿高高挂在天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板书:人间

5、原来古时候的姑娘们每年都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在人间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什么是“乞巧”?乞巧的方式有哪些呢?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呢?

6、假如渡过河桥的织女的两个孩子想请你把人间姑娘们乞巧的情景画一幅画送给他们,你会画上一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说中体会“家家”、“穿尽”、“几万条”、动作“望秋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乞求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7、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那古代到底是怎样的节日景象呢?我这里有一组再现古代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配文)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板书设计:

天上相会

人间乞巧

三年级语文《乞巧》教学设计【第二篇】

一、导课

1、今天我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些神话故事的片段,知道故事名字的就把它喊出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地、牛郎织女(抓住孩子喜欢故事的心理,激起孩子的学习的兴趣。)牛郎织女在农历七月七日相会,这天就叫做七夕。七夕的怎么来的呢?让我们看一下动画(出示视频)。

2、七夕是现代人和古代人都很重视的节日,很多人为七夕写下了很多名篇,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1篇古诗《乞巧》。书写课题。

二、读中识字

1、你们在书写课题时有没有想过怎么记住这个“乞”字呢?

生:气去一横、吃去掉口。师:乞是求人的意思,求人呢就少了一口气,而且求人呢要弯下腰表示尊敬,所以它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让我们再来写写这个字。(抓住孩子的求知欲,进行趣味引导)

2、“乞”是第几声?“巧”呢?在一起要怎么读?

3、乞巧是受古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林杰七岁就能写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请同学们打到课本122页,自由的读诗。

4、随缘起来读读?

刚才的同学读得不错,因为他们找到了诗的节奏。(及时表扬能使孩子增加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这首诗是七言诗,让我们根据它的节奏一起来读读。

5、你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有两个同音字?是哪两个字啊?生:宵,霄。我们怎么才能记住这两个字呢?生:相互讨论,发表意见。

6、你们知道吗以前宵篆文的写法是…宝盖头像所房子,以前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回家睡觉,所以“宵”指的是晚上。“霄”是雨字头,雨从哪里落下来?生:天上师:所以“霄“就指天空的意思。(趣味识字,抓住孩子们的喜欢听的东西来讲)

三、精读诗句,进行理解

1、现在同学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想想都看到了什么?(根据孩子说的出示四句诗)

2、同学们想不想看看当时的碧霄?出示图片在农历七月七日这天,仰望星空牛郎和织女通过鹊桥来相会。用诗中的两句说是: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3、想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生:各所己见,并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读。

4、牛郎和织女在天上相会,地上的人们又在做什么?生:家家乞巧王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用自己的话说说——乞巧

5、人们在乞巧,向谁乞巧?——织女(加以介绍,出示云锦的图片,进而引出乞巧节)。

6、人们乞巧时时怎样的场景呢?——家家乞巧望秋月通过这句记感觉到乞巧的人多吗?从哪里能看出来?——家家

7、他们可能会在哪乞巧呢?生:各所己见师:在每一个能看到织女星的地方都可以对月乞巧。

8、乞巧的同时人们还做了什么?——穿尽红丝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夸张。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在一首古诗里也用到了夸张的手法是?

9、通过“穿尽红丝几万条这句诗中你还能从哪个字中看出穿了很多汗你红线?生:尽

10、一个“尽”寄托了人们多少美好的心愿,这美好的心愿就让我们化作对诗的朗诵来体现吧!有谁能带着美好的愿望读读这两句?

11、当时人们都在乞求,他们当时都在乞求什么呢?当时民间有首乞求诗,让我们看一下。读读

12、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七月七日,拿出笔写下自己的心愿吧!

我乞:

13、通过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认识,现在让我们再来朗诵下这首诗,听好老师的提示

在星月如钩的夜空下人们:

在茫茫银河上喜鹊搭桥让:

让爱聪明的少女昂起头:

为了那美好的心愿人们:

14、现在同学们能背过这首诗吗?

15、一个美丽的传说成就了我们优美的诗篇,孩子们只要你们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你们也能成为充满神奇的人。

三年级语文《乞巧》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认会2个生字,3生个词。

2、会背《乞巧》这首诗,体会诗中丰富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1、感情朗读诗歌,想象诗中描述的画面

2、理解诗意,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切入主题

同学们,上周六(农历五月初五)你们吃粽子、顶鸡蛋了吗?这过的是什么节呀?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那你还知道那些传统节日?(清明、中秋、春节……)这些节日我们都很熟悉了,还有一个节日,你们肯定觉得新鲜,那就是乞巧节。

你了解乞巧节吗?谁来向我们介绍一下?(生介绍)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很多文人墨客在乞巧这一天留下了诗篇。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题目就叫——学生说:《乞巧》(课件出示)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学生说,教师作补充:林杰,唐朝人,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写文章了。只不过他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所以比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来,名气不算大。)

2、同学们乞巧的乞字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那通过预习你认会本课的生字了吗?

(1)谁来领读生词?(乞巧、碧霄、渡河桥)

(2)放到卡片上你会读吗?

(3)把这些字词送到古诗中你还能认识它们吗?请同学们自己练习读一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先出示本节课的生词,由学生来认读、领读;接着把生字脱离词的环境单独出现,让学生认读;最后把生字、词送回文中,学生再来认读,使学生达到认读正确的目标。此环节落实的是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3、谁来读给大家听?

4、这是一首几言诗呀?那根据我们以前学习七言诗的经验,你会按照节奏和韵律来读一读吗?自己先练一练,一会读给大家听(学生练后试读)

5、正音:仔细瞧瞧诗的第一行,你发现了什么?对!它们都念——学生说:xiāo。(课件:宵—霄,用点标出来)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和字义相同吗?(学生解释今宵的宵和碧霄的霄)

6、在七月初七的这天晚上,人们望着碧霄,那碧霄是什么样的呢?你知道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夜空图)

7、在点点繁星的夜空中,有两颗最亮的星星,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他们就是牛郎星、织女星。很早很早以前牛郎和织女只是银河两岸星星的名字,后来就演变成了神话中的人物了,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你听过吗?谁来说给大家听?(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8、(课件出示牛郎、织女相聚图)师:善良的喜鹊,痴情的牛郎、织女也感动了王母娘娘,后来她就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鹊桥上相聚

9、诗中的哪一句提到了这个美丽的传说?(指名学生说,齐读牵牛织女渡河桥)

10、同学们都知道,端午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那乞巧节人们又忙什么呢? 请看大屏幕资料袋的内容。(学生自己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人们向织女乞巧)

(1)为什么要向织女乞巧呢?(心灵手巧)

(2)织女的手到底有多巧?(学生说,教师补充)

织女能织出五彩的锦缎,光的像粼粼波动的湖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耀眼。凡间的老百姓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蜜蜂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称奇,怪不得有那么多的姑娘向织女乞巧。

乞巧教学设计【第四篇】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学生诵读《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

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学生回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生: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独而无学友。(生: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生: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对,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

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 七月初七 )

2、(指诗第一行)在 七月七日 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还记得老师曾经教你们积累的杜甫的《牛郎织女》吗?请你们背一背!(学生齐背)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

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

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5、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3、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积累下来,和往常一样,打开“古诗积累本”把它记下来吧!(学生记古诗)

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总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往积累的古诗,还学习了一首新诗,同时还诵读了很多很七夕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充分地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你们能做到吗?(能)

下课

乞巧教学设计【第五篇】

教材简析:

《乞巧》是人教社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1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地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牛郎织女的故事、织女配乐介绍、古典音乐。

2、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及织女的简介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同学们好,你们喜欢古诗吗?好的,我们一起来背背我们熟悉的古诗吧!(生背古诗)

3、刚才我们一起背的几首古诗。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内容都有什么有关?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 ”,气字是“ ”)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林杰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看屏幕,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那么怎么样来记住这个“渡”字呢?它是什么意思呢?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现在我们在读书之前,你能用最好的字把这首诗抄在老师发的纸上吗?同学们想不想和我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开始!写完的同学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得好!古人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课件出示织女介绍录音: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得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你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你们愿意为谁乞取什么呢?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下课!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第六篇】

《乞巧》教学反思

对于《乞巧》诗意理解的教学,我主要尝试以下做法:

1、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寻找一些诗作的赏析资料和相关文章,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一些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我也发了一些资料:《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乞巧节的习俗、古诗和相关资源的网站和书籍名称,为学生理解诗意作了较多的铺垫。

2、课中,在初读诗歌的基础上理解“今宵”和“碧霄”,借助课后资料袋和注释小组合作,互相讨论,理解诗意,这样学生对古诗意思就有了个大体的理解。

3、品读鉴赏过程由浅入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看看学生自己能读懂什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逐句理解,相机引导,知道彻底读懂。

4、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教参上也提到这首诗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必串讲诗句。”在这首诗的教学我还采取读中想、读中画、读中品的办法来理解诗意。如“假如渡过河桥的织女的两个孩子想请你把人间姑娘们乞巧的情景画一幅画送给他们,你会画上一些什么呢?”画什么实际就是读诗意理解的再现,回头再与读结合起来,从而降低诗意理解的难度。

总的看,这节课学生对古老的民间传说与民间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得饶有兴致。

古诗《乞巧》教学反思

古诗可以说简约而不简单,所以想让学生真正读懂古诗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诗歌那中情境的体会、感受和描绘。关老师讲学生听没有什么用。要学生自己在朗读中不断体会,但对中断的学生来说,不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起来很难。所以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古诗,导入到《乞巧》中来,在让学生不断的读,而且要读出韵味来节奏来。在熟读的基础上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再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来说说诗歌的意境。最后提问诗歌表达了一种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他们往往是就事论事。围绕着诗歌的本身来说。

《乞巧》教学反思3

向玲老师所执教的古诗《乞巧》的教学实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语言精炼,教学设计新颖。课堂教学中老师对文本的儿童化解读,用儿童化的语言,亲切的微笑,殷切的期待……等,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语文,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下面我就这节课从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的儿童化解读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抓住儿童的个性特点,设计文本解读的过程。

古诗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向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本,抓住了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由初读、细读到品读组成的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对文本比较陌生时,向老师用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主动走入文本。

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文本解读的兴趣。

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向老师让学生初读古诗,并利用多媒体出示古人乞巧的画面帮助学生感知文本。然后通过听课文录音进一步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读、看、听、想与文本进行了初步接触。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降低了古诗教学的难度。在理解诗意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通过注释和课后资料袋自己解读文本,然后引导学生读中想、读中悟、读中品,并和学生一起参与“穿针引线”的活动,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达到了一种平等、和谐的交流和沟通。学生在与文本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产生了思维的火花,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文本,而是有了自己发表见解、发展个性的空间。

三、创设情景,激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从文本走向生活。

学生熟读、品读古诗后,教师抓住学生读书的神态说:“我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谁试着背一背?”接着老师为学生创设了情境,“瞧,在山坡上,在院子里……”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一遍又一遍的感情诵读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古诗以后,向老师马上变化身份,用织女的口吻说:“七夕节,家家户户的人都向我乞取智巧,难道这些孩子没有什么向我乞求的吗?”身份的变化,为学生创设了“对话”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由文本走向生活的过程。课堂实录中可以看到此时此刻这些孩子的思维已经完全打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乞求祖国更加强大,有的祝愿老师事业有成------在交流结束时还有很多学生高高举起的小手久久不愿放下,我想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再多给一点时间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那么训练的面更宽,训练的效果也会更好,不会让学生的心中留下遗憾。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画面始终贯穿,通过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说一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对文本的儿童化解读让枯燥乏味的古诗教学生动化、让深奥难懂的古诗内容浅显化,让远离学生的古诗意境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在兴致昂然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古诗的教学。

乞巧教学设计【第七篇】

教学目标

1、会写“乞”等四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导,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关于神话、民间传说的故事图片,学生猜故事。

2、师小结:看来同学们了解不少民间故事呀!民间故事往往能表达人们美好的心愿,今天咱们要学习的29课《古诗两首》就和民间故事有关,我们先学第一首《乞巧》。

3、师板书课题,正音。(两个字都是三声,在读时,第一个字要变成二声。)师教读,生跟读两遍。

4、师:这个“乞”字和那个字长得像?(生汇报,师板书“气、吃”)比较不同之处,引导生书写“乞”字。

5、简介诗人。师:这首诗是谁写的?你对诗人林杰有哪些了解?(生汇报资料,师出示课件补充。)

二、初步诵读,感知诗境美。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多读几遍,直到把诗句读通顺为止。

2、指名读,师评价。

3、借助形声字识记规律,区别辨认“霄、宵”

师: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你们发现了吗?(出示课件“宵、霄”)它们除了读音相同外,还有什么相同之处?(字的下半部分都是“肖”)“宵”是夜晚的意思。诗中“今宵”是什么意思?是哪一天的夜晚?七夕节是哪一天?你是怎么知道的?“霄”是天空的意思,“碧霄”是什么意思?(深蓝色的天空)

4、指导书写“霄”:这个字是我们要求会写的生字,书写时注意写得上宽下窄。(出示课件)生练写。

5、师生合作读诗句。第一遍:学生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第二遍: 老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6、齐读。让我们一起有节奏的读读这首诗。

7、学生自己有节奏的读一读。

三、互助品读,感受诗情美。

1、阅读资料袋,了解七夕节的风俗。

师过渡: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诗的味道。让我们先来看看课后资料袋,自由读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评价。

3、学生默读这首诗,借助资料袋,边读边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学习第一、二行诗

1、指名读第一、二句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说)

2、你们知道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故事吗?(指名生讲故事)

3、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听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4、师引读:是啊,虽然历经磨难,但每年的七夕节,牛郎都会带着一双儿女来见织女,那是多么激动的时刻呀! 生接读(诗一、二句) 是啊,虽然历经磨难,但每年的七夕节,一家人都会在鹊桥上团聚,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刻呀!生再读。

5、谁能试着背一背这两行诗。(指名背、男女生背)

6、拓展延伸,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师生齐读)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今日人间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

学习第三、四行诗

1、师接背三、四行诗句。听了老师的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汇报感受)

预设一:热闹的画面。

①师追问:从哪个词感受到热闹?(家家、尽、几万条)

②师:是呀,家家户户的姑娘们对着月亮穿针,穿完了几万条红线,几万条还可以怎么说?(数不尽、成千上万?)

③指名读,读出感受。

预设二:学生说出了三、四行的诗意。

①师述:是呀,大树下姑娘们在对着月亮穿针,庭院里姑娘们在对着月亮穿针,姑娘们还在哪?(生补充)王家的姑娘在对着月亮穿针,李家的姑娘在对着月亮穿针,还有谁家的姑娘?(生补充)家家户户的姑娘们对着月亮穿针,这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呀?(热闹、高兴、喜庆、团聚?)

②同上

2、师问:为什么家家户户的姑娘们在七夕节的晚上,都对着月亮穿针?(生自由回答)

3、师小结:她们都想乞求心灵手巧,乞求自己有个幸福的生活。师指读题目“乞巧”,相机进行理解。

4、师述:据说织女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锦缎,织的花朵,白如雪,红如火,引来蜜蜂和蝴蝶;织的小鸟活灵活现,孩子们看见就想去捉它。在古代女子们针线活做得好,那可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情。

5、引读:所以姑娘们为了自己幸福的生活都在七夕节的晚上比着赛着穿红线,这正是——(女生读三、四句诗);她们都期盼着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于是——(男生读三、四句诗)

6、试着背背第三、四行诗

7、拓展延伸,感知乞巧节盛况

师: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道:(课件)

民间《乞巧歌》中也这样唱到(课件)

8、随着时间的推移,乞巧节不仅仅寄托着女子们乞求心灵手巧的心愿,还寄托着更多美好的愿望,让我们仰望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许下美好的心愿吧。(生自由说)

9、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心愿再来读读这首诗。(配乐齐读)

10、试着背诵全诗。(指名背、同桌背、男女生比赛背)

11、师小结:乞巧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乞巧》就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几首这样的诗。(出示课件:《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师生齐读。

板书设计:

29、乞巧

幸福!

穿

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组《古诗两首》中的1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时,我注重抓住古诗文的韵味和情味,引导学生走进与乞巧相关的一个家喻户晓神话传说“牵牛织女渡河桥”,体会它千古传颂的魅力,然后一步一步深入孩子们的内心,感受七夕乞巧节的盛况,品味对幸福的向往之情。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情境,使品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得到碰撞。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倡导个性化教学,诗画互为补充,在体验感悟、入境动情的品茗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第八篇】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难点:

以三维目标的整合为前提,基于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及语文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从“文字”到“文学”而“文化”,对诗歌从“意思”到“意味”而“意蕴”,在自身能力不断增长的同时,发现诗歌中“隐藏”的世界。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开课书诗题

1.今天,我们将走进我国诗歌集大成的唐朝,去学习一首唐诗:《乞巧》。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题目(板书:乞巧)

2.“乞”字的最后一笔——横折弯钩,特别传神,看到这笔你想到什么?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乞”字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我们的汉字要顺着它的意思想就有意思了。

3.题目会写了,知道题目《乞巧》是什么意思吗?从哪里知道的?(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读诗,背诗,写诗

1.自由反复读全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2.抽读检查1,注意字正腔圆,字字落实。

抽读检查2,注意有板有眼,读出诗的节奏。

齐读检查

3.会读了,能背吗?试试看。

会背的,站起来,背一背。

4.挑战难度升级,谁敢来写写这首诗,四行二十八个字,能写正确吗?

三、抓重点词,理解第一行诗句“七夕今宵看碧宵”

1.先看看第一位同学写的,写正确了吗?下面同桌看看,最容易写错的字。

2.“宵”和“霄”这两个字读音完全相同,字形又十分相似,的确很容易弄混淆,你有什么好办法帮我们区分这两个字?

联系它们的意思想,“宵”的意思是夜晚,晚上我们都待在家里,所以和“家”字一样是个宝盖头;“霄”是指天空,空中有云有雨,所以取了它的雨字头

表义是我们汉字最大的特点,所以将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就能尽可能地避免写错别字。

3.两个“宵、霄”字写对了,意思也弄明白了。七月初七这天夜里仰望天空。怎样的天空被称作“碧霄”呢?它让我们想到哪些词语?

4.(课件出示图画)原来在第一行的七个字中藏着这样的一片碧海青天,藏着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谁来用你的朗读把这藏着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四、讲故事,理解第二行诗句“牵牛织女渡河桥”

过渡:在这样一个夜晚,凝望着这样的夜空,人们到底在搜寻什么?(读第二行)

1.先检查大家写得正确吗?统计大家最容易写错的字。“渡”容易写成“度”,之前,我们发现写字要想着意思写,渡河的“渡”有三点水,没有三点水的“度”一般指时间上的过去。

2.你知道这渡的是哪条河,过的又是哪座桥吗?天河,鹊桥,牵牛,织女他们背后藏着怎样一个故事呢?你能简洁地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吗?

3.这便是我们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这样一个夜晚,望着这样一片碧霄,人们在搜寻那勤劳勇敢的牛郎,心灵手巧的织女;搜寻那闪烁奇异光彩的银河,还有那能带来幸福、团聚的鹊桥……读一、二行。(板书“天上“)

五、结合“资料待”,理解三、四行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过渡:那一夜的天空充满神话色彩,那一夜的人间呢?

(读三、四行)

看第二位同学写正确了吗?

1、全诗中第二次出现“乞巧”,它与课题中的“乞巧”意思一样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读“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⑴乞巧的意思是:乞取智巧,变得和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⑵古人乞巧的方式:用五彩线穿九孔针,看碗底针影的样子。(读书,特别是读大篇大篇的资料时,要学会抓住主干,这样才会越读越清晰。

⑶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3、从这两行诗句中你能看出古人非常喜欢这个节日吗?

⑴“家家”,你怎么理解这个“家家”的?

上至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下至平民百姓的农家小院,家家都在——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连皇宫也不例外,据说每年七夕,唐玄宗就命人在宫中搭起百尺高的乞巧楼,让宫中妃嫔登楼乞巧。可见当年的盛况。

⑵“尽”“几万条”也能看出古人对这个节日的喜欢。当时唐朝有不少诗人描绘过这七夕的盛况,其中崔颢就写道: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⑶七夕那一夜,长安城内的大街小巷是——“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长安城外的山乡村野也是——“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六、回归全诗,再读,再写

古人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节日?

1.学生讨论:人们企求的不仅仅是心灵手巧,更是他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2.正是人世间每个平凡人对幸福生活的那份强烈的向往与渴望,才让这个七夕的夜分外的打动人,才让这个乞巧的日子格外的吸引人。读全诗。

3.现在我们再提到“七夕”,你会联想到哪些词?想着这些词再读全诗。

4.绚丽的夜空,动人的故事,浪漫的企盼,区区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营造出了一个怎样的夜,一个怎样的天上人间!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再次拿起笔,写这首诗。(注意写正确,写工整,写美观)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以后每到农历五月五,端阳,我们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九月九,重阳,我们会忆起遥知兄弟登高处的王维;七月七,七夕,希望大家能记住牛郎和织女,林杰的乞巧,还有我们今天这堂课。

22 33718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