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汇聚(精选5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实用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汇聚(精选5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钟面的观察,认识秒针和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2.在感受用1分时间所做事情的活动中,初步建立起分的时间观念。
3.在观察、认识钟面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以及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会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谈话引导。
学法指导:观察、操作、探究。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实物钟面。
2、学生准备:每个学生1个实物时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2008年的8月8日这一天,在北京国家体育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奥运会开幕式。板书:奥运开幕。
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第29届奥运会的开幕式现场。
课件:开幕仪式场景。(场景中有一个显示8时8分的钟面)。
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全国人民纪念的重要时刻。从画面中你们知道这个重要时刻是几时几分?这个时间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不一样(以前我们只学过整时半时),看来钟面还有很多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探究有关钟面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奥运开幕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依托学生经验,感知钟面。
(一)认识钟面。
师:(出示钟)关于钟面,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观察出示钟面。)。
1、12个数字。
伸出小手一起来数一数这12个数字。(顺时针方向数)。
2、时针、分针、秒针:
(1)哪个针是时针?哪个针是分针?哪个针是时秒针?(指一指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
(2)怎么区分这三根针呢?
时针:又粗又短;分针:比时针长、细;秒针:最细最长。
教师:钟面上除了时针、分针、秒针外,还有些什么?(格子)钟面上的格子能帮助我们认识准确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就重点研究一下钟面上的格子。
3、钟面上的大格、小格数。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钟面,并完成大屏幕上的填空题。
课件: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
(1)、学生观察钟面2分钟,并完成填空。
(3)全班交流:钟面上有几个大格?(集体从1数到12)。
每个大格有几个小格?
一共有几个小格?
你是怎样数出来的?(涉及几个5)。
板书: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4、拨一拨,填一填。
(1)、钟面上的这一圈格子啊就是时针、分针、秒针的跑道,我们现在只研究时针和分针,暂时不看秒针。那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是怎么走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时针与分针进行的竞走比赛!
课件演示两遍:分针和时针在同一起跑线12上,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
(2)、你们发现了什么?
(时针走了一大格,分针走了一圈)板书: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老师告诉大家,时针走路看大格,走一大格就是1时。
板书:时针走1大格是1时。
走2大格呢?从12走到4?走到7?时针走几大格就是-----走了几时。
板书: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走2小格呢?走几小格就是----几分。那分针走过一大格是几分?你怎么知道的?
板书:走一大格是5分。
板书:走一圈是60分。
讨论:谁用的时间长?谁用的时间短呢?
汇报:当时针走1大格时分针正好走了多少?(1圈)是多少小格?(60小格)就是多少分?(60分)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小时=60分)。
板书: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1时=60分。
我们今天又在钟面上发现了这么多的知识,一起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走动情况,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时分的概念。理解时和分之间的关系是本堂客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发现这一规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探究、思考和发现,让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发现: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1圈。由此得出:1时=60分)。
三、练习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先认读钟面时间,再写电子表时间)。
看一看,连一连(生独立观察,指名回答,课件连线)。
2、综合:看钟面认时间(四个数字、无数字、罗马数字)。
3、拓展:联系生活,体验一小时。
(1)、我们考试时答一份数学卷子用时1小时,就是()分钟。
(2)、一节课是()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加上()分钟是1小时。
(3)、妈妈早上8时上班,到中午12时下班,妈妈上午工作了几小时。
(4)、游戏:我拨你说、我说你拨。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顺口溜。
小小表盘圆又圆,时针分针跑圈圈。分针长,时针短,一个快来一个慢。
分针跑完一大圈,时针刚跑一小段。时针走过数字几,表示时间几时多。
要问多了几分钟,请你仔细看分针。分针走过几小格,就是多了多少分。
结束语:亲爱的同学们,时针和分针都在不停地转动,时间也就悄悄地溜走了,希望大家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精彩!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每一分钟,从小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板书设计:奥运开幕。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小格。
时针走1大格是1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
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1时=60分。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第二篇】
《7的乘法口诀》:。
教科书第72页的内容。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类推能力,使学生自主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特征,熟记口诀,并逐步提高灵活运用口诀的能力。
3、通过多角度的'练习,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一、自主探索。
1、引入。
教师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图。
教师:这是同学们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都拼成了什么?
教师:拼一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怎样列乘法算式?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1个7是71×7=77×1=7一七得七。
教师:拼两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或乘法口诀是什么?
教师继续完成相应板书。
教师:像这样,同学们能根据这7个图案试着编出其他的7的乘法口诀吗?
2、编制口诀。
打开课本72页,尝试在书上填写。
3、全班交流。
(1)汇报,并上黑板写。
(2)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7的乘法口诀。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说一说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拼板的块数?相对应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为什么只能计算一道乘法式题?
二、记忆口诀。
1、刚才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大家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下面请大家拍手齐读口诀,读后让学生自己记忆口诀。
教师: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中哪句容易记?为什么?
教师讲述动画片中的情境,让学生寻找7的乘法口诀,并运用联想记忆口诀。
教师:看,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语也能帮助我们联想到乘法口诀。
2、7的乘法口诀还有什么特点?
从上往下观察,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依次多1,第二个数都是7,积依次多7。
教师:为什么积依次多7?
让学生利用发现再次记忆口诀,之后再进行对口令的游戏。
三、灵活运用。
1、看算式说口诀。
7×3=7×5=7×6=3×7+7=。
7×4=7×7=7×2=7×1=7×7-7=。
2、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现象和故事与7有关呢?
(1)算七星瓢虫身上的点。
(2)算诗的字数。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本周经典诵读古诗,你们会背吗?学生齐背。
这里有7吗?你们知道诗中一共有多少个字吗?怎么想的?
教师:每句7个字,所以又叫“七言诗”。
教师:加上题目一共有几个字?怎样列式?
(3)编一编。
1个矮人1顶帽,7个矮人7顶帽;
1个矮人2件衣,7个矮人件衣;
1个矮人3条裤,7个矮人()条裤;
1个矮人()双鞋,7个矮人()双鞋;
四、课堂总结(略)。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课件、卡片、实物果盘、小棒。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利用学生练习做题的环节,深化22理解余数小于除数,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分东西的活动,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将教材略作表动,因此把例1和例2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课时完成。
(一)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教师:老师这有6个草莓,要把这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是不是3盘呢?请两个同学们到前面来摆一摆。(一人摆盘子一人摆草莓)同学们仔细看看摆对了没有。
问: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摆完了吗?
板书:摆3盘,正好摆完。
教师: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板书:6÷2=3(盘)。
教师:你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呢?
谁能结合这幅图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这道除法算式中每个数的名称是什么,你们还记得吗?
课件出示:被除数除数商。
(设计意图:回顾除法算式的含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能够坚强记忆。)。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现在如果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怎样摆?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圆片代替草莓按题目的要求来摆一摆,明白了吗?开始。
学生活动,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摆一摆。
问:这两位同学是这样摆的,你们同意吗?
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还剩一个草莓。
板书:摆3盘,还剩1个。
教师:为什么这剩下的一个草莓没有再继续摆呢?它够不够再摆一盘?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请同学们把草莓和盘子放进抽屉里。
比较一下这两次摆的.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正好摆完,第二次还剩一个)。
揭示课题:像这样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全班齐读课题)。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教师:像这样摆可以怎样写算式呢?
生:7÷2=3(盘)1(个)。
你用省略号表示什么?(还剩的1个)学生边说教师完成板书。
问:这里的3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谁来结合这幅图说说这个算式的含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下1个草莓。)。
还剩下的1个草莓,这个省略号后面的1就叫做余数。
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算式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这道除法算式读作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你们会读吗?一起来试一试。
在这道除法算式中7、2、3分别叫做什么?课件板书各部分的名称。
(3)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再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二)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面蕴藏着许多奥秘,下面我们来一起研究它。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课件演示:
8根小棒能摆2个正方形,如果是9根、10根、11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接下来我们分别摆一摆,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2.组织交流。
9根小棒摆出了怎样的结果?10根、11根、12根呢?
现在咱们不摆小棒,你能推算出13根、14根、15根的结果吗?一起来试试!
13根小棒能白几个正方形?怎样列式?
同样的方法完成14根、15根的算式。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那余数不能是4,那余数可不可以比4大?比如说剩下5根,可以吗?说说你的理由。
师:看来余数总是1、2、3在不断地重复出现。根据你们的意见,余数不能等于4,也不能比4大,那余数只能怎样呢?(余数只能比除数小。)。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61页的做一做。
如果还是用这些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2、抢答:下面的算式中,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哪些?
3、我会选:下面的算式中,余数可能是答案中的那一个?
a、8b、4c、3d、5小结:看来在有余数的除法里,除数总是比余数大。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呢?
总结: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还知道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第四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8页《对称》。
依据从具体到抽像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判断出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并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学会画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画面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对称。
多媒体,图片、剪刀、彩色纸。
一、看一看,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特地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大自然里的童话故事,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故事内容:在播放录像的过程中我边解说: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蝴蝶和蜻蜓发生了争执,都认为自己最漂亮,一朵小花给它们出主意:让它们一人分一半,组成的图形也许就是最漂亮的。
2、我让学生观察组合成的图形,发现和原来相比,并不漂亮。
3、师:像蝴蝶、蜻蜓那样,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就是对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对称。(板书课题:对称)。
4、举例。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有的是大自然中的对称对象,有的是人们受到这些对称现象的启发设计出的`许多具有对称美的东西。谁愿意来说一说?(红领巾、衣服、裤子、人……)。
二、分一分,自主探索。
1、过渡: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又是怎样对称的?我们又怎样来证明它们是不是对称图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为了研究这些问题,老师特地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平面图形,你们瞧!
(出示:蝴蝶、杯子、青蛙、蜻蜓、钥匙、枫叶、菠萝、桃子图片)。
2、师:这些图形都是对称图形吗?你们想不想来分一分哪些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
3、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
4、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图形是对称图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对折)刚才,你们通过折一折,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与同学说一说。
5、学生讨论发现,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三、找一找,提高认识。
1、师:现在,我们把折过的对称图形打开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有折痕)。
2、教师演示,对折一只蝴蝶图形。
3、师:对称的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
4、师:同学们,这些图形,通过对折,发现它们能完全重合,我们就把它叫做“轴对称图形”。
四、辨一辨,深化认识。
1、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几位老朋友,它们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一会儿,它们出来的时候,如果你们认识它,就大声和它们打声招呼吧!
2、师(慢慢地贴上正方形、长方形、一般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图形)。
3、师:在这么多老朋友里,有没有我们今天认识的轴对称图形呢?老师也你们准备了这些图形,请大家找一找里面的轴对称图形,折一折它们各自的对称轴,说一说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4、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5、学生汇报结果。
五、剪一剪,实践体验。
1、师:刚才有同学问老师,桌子上的彩色纸和剪刀,有什么用呀?现在,我就告诉大家,老师要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师巡视,指导学生把作品贴在黑板上。
六、说一说,拓展延伸。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对称。你们都有哪些收获?这些对称的图形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美)。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的精神,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的较为突出: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
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包括建筑物)是对称的,这样就很容易找到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无论是从导入到探索新知,还是欣赏操作活动,我都注重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实践活动,营造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教学以播放录像激趣导入,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对蜻蜓等对称图形很熟悉,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探究“对称”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剪纸、折纸,人人经历剪的过程,发现了只有对折后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而折纸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3.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
在探究“对称”的知识过程中,先让学生试着剪一剪,然后比较、演示,揭示“对称”的秘密,然后又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举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去感悟“两边大小一样”。
巩固应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再创造,学生举例说出了很多身边对称的物体,并指出了它们的对称轴,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第五篇】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说说你们喜欢做什么游戏(生自由说),有些游戏既好玩又有许多奥秘和数学知识,你们玩过抛硬币的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玩抛硬币的游戏,看看在这个游戏中有那些奥秘和数学问题。
1、(屏幕显示)看老师这有一枚一角钱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把准备好的一角硬币拿出来,找到写有一角的这一面,我们把它看做正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徽的.一面叫反面。现在我把它扔一下,你们猜一猜看哪面朝上?(生猜)请一名同学到前面看一看,师在抛一次,生猜。
2、学生抛硬币,并记录。
你们想不想玩这个游戏?好,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抛,一个同学猜,并作好记录。(本次活动为4分钟)。
共抛()次。
正面()次。
反面()次。
哪组愿意来汇报一下,汇报后再把你组的结果,和你的前后桌说一说。
3、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
师:通过刚才抛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这就是一种不确定现象可能发生。(板书,可能)。
师:我们用刚才发现的知识再来做一个游戏。“摸球”袋子里有3个白球,3个黄球(摸一摸,猜一猜,活动要求:每人摸一次,每摸完后要把袋子搅一下)并做好活动记录。
“摸球”活动记录单。
黄球。
白球。
我组有()人摸白球()人摸黄球()人。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师:在口袋里可能摸到黑球吗?(不可能)为什么?
师:老师这有一个袋子,里面有一些球,谁愿意摸,老师猜,(袋中全是白球),板书:一定。
1、笑笑、淘气、机灵狗也在猜球,请你们来猜一猜吧!(书93页)。
2、老师想去北京玩,准备了一些物品请你们帮老师参谋一下应带些什么。
3、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可能、不可能、一定发生的事情吗?
板书设计:抛硬币。
可能不可能一定。
上一篇:教学秘书职责解析热选(精彩5篇)
下一篇:教师的教学目标优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