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写作的教学方法(8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学生学习写作的教学方法(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学生学习写作的教学方法【第一篇】
看到了1篇博客,很受益转载过来以自律。(计划+总结)×高效。
过去从来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也从没有想过要强加给自己一个写计划和写总结(书面化)的任务。虽然好像自己曾经有一段时间喜欢拿张白纸把当天或近期的工作事项罗列一下,然后每完成一个就勾选一下;喜欢写博文也算是一种总结,对项目的总结,实际上是对设计本身的一个总结。
只不过,杨总这几天给我上了很深的一课。关于计划,关于总结,也关于高效率。在第一番谈话之后,杨总问我可以多久交出一份3个月(也细化到每一周)的计划,我犹豫了很久,最后答应说两个小时,不可谓多也不可谓少。在航天领域混了一年多,好像喜欢处处给自己留余量了,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两小时应该是有余量的成分在里面吧。下午2:30开始动笔动脑,基本没有中断过,大约在3:45完成了(先不提内容如何)。次日晚,杨总对这份计划初步了解了之后,继续和我聊开了。
首先,我意识到了我提出的两个小时其实从某一个角度看是对这份任务没有概念,没有一个可以考量的估计方法;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很明显是低估了自己。是的,低估了自己。撇开这件事本身,我们再回头看自己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有多少时候我们在刻意给自己留余量,抑或说是很明显的低估了自己呢?“一个人的潜力和能力的分水岭在哪里?”杨总在谈话的一开始就不断的强调这个问题。“在于这个人的`透明度,也就是说他让大家看到得越多,那么他的能力体现的就越多;他向大家隐藏的越多,那么只能说他也许有潜力,但无法体现他的能力。”所以一个人需要有计划,有总结,也许我们都有,因为每个人都有大脑,做事都有自己的一套思路,但是不见得你的想法你的思路就能够一点折扣不打的体现到你的工作、你的项目中。问题就在这里,不够透明,如果我们尝试把我们的想法,也就是我们的计划公布于众,那么势必会有压力随之而来。对于这个计划,这些想法,做不到怎么办?也许这个不该是我们的担忧,就像我的两个小时计划一样,结果怎样?提前了整整45分钟。难道只能够提前45分钟吗?是不是还可以有压榨的空间呢?答案是肯定的,当你给自己一个半小时的计划时,我坚信一个小时我就能够结束任务。
问题其实很简单,很多时候我们应该试着去勇敢的挑战自己,换句话说,不是挑战,是最大限度的挖掘自己的潜力,为什么1个小时可以完成的任务,我非得给自己2个小时来做呢?为什么8个小时给可以完成的任务,我非得加班加点来完成呢?为什么1个月可以完成的项目,我要2个月来完成呢?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太放纵自己了,让自己过得太松弛了。我想,在这一点上,我该检讨。承认过去在国企养成的一些坏脾性是应该唾弃的。如果我认真的给自己3个月计划、每周每天的计划安排,而且计划要比自己预计的稍微有难度一些,伸手够得到不行,垫脚够得到不行,跳起来够得到也不行,即便努力的跳起来也要稍微够不到一点才好,相信我可以做得更好。
再说总结,一天一小结,话不要多,三两句就好,要说到点上。一周一汇总,把每天的小结整一整,也许会发现每周都有闪亮的地方,也都有不足的地方,那么很好,下一计划也有必要做一些修正。这样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一年以后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轨迹,也许会惊奇的发现自己的进步。总结光按时间不够,也要适当的按项目总结,这个大家也许比我清楚。每年每月每天都有进步,每个项目也都有进步,那么这些点点滴滴的进步就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我们最大的一笔财富。
高效,其实三个点是一块罗列出来的,但是我个人很重视这个高效,纵然你有很宏伟的目标,甚至你也会许下豪言壮语。但是,如果没有执行那都是空中楼阁转眼即逝。所以,有了计划,要学会高效的去执行,高效就涉及到很多执行细节上的技巧问题。有时候经验就好比很多很多技巧交织在一起,结果就是让你高效的完成任务。就好像特权同学交出的第一份计划,没有太多的考虑到项目的并行性,很简单的将每个项目罗列在单独的时间,也许2个月后有一个全新的开发环境、全新的开发语言、全新的……,如果等到2个月后来熟悉他,那么势必要专门花上好一段时间来做个熟悉的过程。效率肯定提不上来,那么如果在2个月前每天分一点时间提前学习这门新语言,来了解这个开发环境……2个月后会是什么情况?很显然,其实我们不是不知道对与错好与坏的关系。高效,会让你的计划和总结得到有效的执行,并且会让你的计划和总结的应有价值得到体现,甚至百倍千倍的回报。
学生学习写作的教学方法【第二篇】
硬逼,是父母常用的方法之一,他们认为习惯成自然,孩子学得久了,就会生出兴趣来。其实恰恰相反,由于反复的让孩子学,孩子反而会产生一种对读书的厌倦,对学习的反感。这倒是父母绝对没想到的。
让孩子学习,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学习饥饿”的状态,有了这种“饥饿”的刺激,孩子学习的“食欲”也会大增的。这种“饥饿状态”的创造,一方面不可强迫孩子学习,再有不可让学习时间过长,要分散学习。这也好比成人看书,借的书往往比买的书有用,因为借的书要还,所以看得更细更快,而买的书是自己的,什么时候都可以看,甚至可能根本不看。我们的孩子和成人一样,需要“饥饿”,只要父母狠下心来,与自己的溺爱和纵容相抗,就能培养出孩子力争上游的勇气与信心。
当父母希望孩子学些什么时,就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给他们刺激,激发强烈的兴趣,使学习成为孩子一种自觉自愿的事。那样,做父母的也就尽可以不必那样累、那样辛苦、那样煞费苦心,结果却可能好得多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二,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是相辅相成的.紧密相连的.不能把它们分开,如果你的孩子的学习习惯很差,那你就要多花一些时间陪他,引导他,陪他一起看书,一起写字,一起做作业......也许你认为这样太麻烦,不,这只是一个阶段,你陪他一段时间后,就会有效果的,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急躁,你急了,孩子也不会安下心的,总之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需要家长细心地辅导,耐心地指导,多表扬,多鼓励,少指责,少批评古今中外,凡有成绩者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推动着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而取得成功。科学家丁肇中用6年时间读完了别人的课程,最后终于发现了“j粒子”,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学金的华人。记者问他:“你如此刻苦读书,不觉得很苦很累吗?”他回答:“不,不,不,一点儿也不,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正相反,我觉得很快活。因为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要探索的东西。”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使感知觉活跃,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锐而丰富,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兴趣的形成和家庭教育、教师的教学、周围环境的影响、学习者有意识的自我培养有关。在这里我们主要讲,作为学生如何自培养学习兴趣。
1、积极期望。积极期望就是从改善学习者自身的心理状态入手,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充满信心,相信该学科是非常有趣的,自己一定会对这门学科产生信心。想像中的“兴趣”会推动我们认真学习该学科,从而导致对此学科真正感兴趣。一位学生对学习地理毫无兴趣,怀着一种焦急的心情等待下课铃声,为了培养对地理的兴趣,他作了这样的练习:“我喜欢你,地理!”重复几遍之后,他觉得地理不像从前那样枯燥无味了。第二天他在图书馆借了一本有关地理的书,回家后,收拾一下房间,高高兴兴地读了起来,再上地理课时也开始听老师讲解了,后来很喜欢地理,总是急不可待地盼着上地理课。
2、从可以达到的小目标开始。在学习之初,确定小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不可定得太高,应从努力可达到的目标开始。不断的进步会提高学习的信心。不要期望在短期内将成绩提高上去,有的同学往往努力学习一两周,结果发现成绩提高不大,就失去信心,从而厌恶学习。持之以恒地努力,一个一个小目标的实现,是实现大目标的开始。
3、了解学习目的,间接建立兴趣。学习目的,是指某学科的学习结果是什麽,为什么要学习该学科。当学习该学科没有太强的吸引力时,对最终目标的了解是很重要的。学习过程多半都是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的,这种艰巨性往往让人望而却步,而学习又是学生的天职,不能不学,所以要认真了解每门学科的学习目的。看书上的绪言部分,听老师介绍学科发展的趋势,或从国家、社会的发展前景的高度去看待各门学科。例如,记外语单词和语法规则,常常是枯躁无味的。但记住以后,会给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培养带来很大的帮助,而且考试中也会得高分。如果我们对学习的个人意义及社会意义有较深刻的理解,就会认真学习各门功课,从而对各科的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
4、培养自我成功感,以培养直接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每取得一个小的成功,就进行自我奖赏,达到甚么目标,就给自己什么样的奖励。有小进步,实现小目标则小奖赏,如让自己去玩一次自己想玩的东西;有中进步、实现中目标则中奖励,如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画或乐器等;有大进步、实现大目标则大奖励,如周末旅游等。这样通过渐次奖励来巩固自己的行为,有助于产生自我成功感,不知不觉就会建立起直接兴趣。
5、把原有的其他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以培养新的学习兴趣。每个人在少年儿童时期都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如爱玩汽车、爱搭积木等。到了高年级后,就应当去发现、了解与爱好有关的知识,如怎样当个好驾驶员?汽车是如何发动的?汽车的构造原理是什麽?我所学的知识中那些和它们有关系?这样就把对学习的兴趣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爱因斯坦中学时只对物理感兴趣,不喜欢数学,后来他在向纵深研究物理时发现数学是其基础,便又产生了对数学的兴趣。又如你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而对写作非常感兴趣。这样你可以通过写作练习,体会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对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6、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确立稳定的兴趣。用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是能巩固知识,而是能修证知识,三是能带来自我成功的喜悦情绪。这种喜悦情绪正式建立稳定持久的兴趣所必需的。
7、保持兴趣的最容易的方法是不断地提问题。当你为回答或解答一个问题而去读书时,你的学习就带有目的性,就有了兴趣。准备一些问题是很容易的,仅仅把每节的标题成问题就是了。例如学习阿基米德定律时,你可问:阿基米德定律的内容是什麽?它是怎样发现的?怎样证明它的结论是对的?它的公式是什么?使用它应注意甚麽问题?我能否用其他的办法推出?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一开始你强迫自己详细看下去,但是,一旦你真正的往下看,你就会被吸引住。
8、想像学习成功后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当我们满腔热情地去做任何一件事前,一般都对它的结果有了预期的想象,而坚持去做这件事情。例如你想像某个电影非常好看才促使你去看,假如你事先想像这个电影不好看,那么你一定不去看。厨师想象出自己做出来的佳肴是什么味道,继而辛苦劳作;作曲家想象出自己作出的曲子会产生什麽样的声音,从而激发出他的创作热情。你可以想象出考试成绩优秀,可以顺利进入大学,为家庭为社会作出贡献,为个人创造好的前程。也可以想象出考试成绩优秀,得到老师、家长的赞扬,得到同学们的羡慕等,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想像会帮你成功。
学生学习写作的教学方法【第三篇】
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学生学习写作的教学方法【第四篇】
我刚入高一新生的时候,曾听过获国际物理奥林匹克银奖的燕京同学的介绍,我就想过,我是否能在三年以后像他那样站在台上对大家讲点什么呢,但那时这只是在我头脑中很快闪过的一个念头而已。后来这已成了现实。
我想谈谈我在学习方面的几点体会。
第一,尽可能多得获取知识,培养多方面的学习兴趣。在学好课内知识的前提下,加强课外知识的学习。
我的作法是:根据自己的精力和能力,多参加奥校学习。课外学习对于每位同学来说都很重要,尤其对参加竞赛的同学更是如此。四中的同学大部分都不会满足于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而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寻求更多的发展。对想参加竞赛的同学来说,上奥校学习似乎是公认的很有收益的活动。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上数学奥校,从那时起到高一每一学期我一直坚持上数学奥校。除了奥校外,我还去过数学、物理、化学的兴趣小组,以及若干竞赛辅导班。总之不管是市办的、区办的还是校办的,只要我能考上,时间又没有冲突,我都尽量去听。但是所有的奥校班似乎都又有一个缺点就是课堂秩序不太好,经常是同学的讨论声高过教师的讲课声。有些人过份的自信,经常不管别人自由地发表观点,但我总认为只有尊重老师,认认真真地听课才会有比较大的收获。我高二时开始选化学为主攻方向,虽然放弃了数学、物理奥校的学习,但仍然花不少时间搞数学、物理,甚至到集训队后,还偶尔为一个数学或物理问题耗费一个晚上的时间,知识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虽然有时这种联系埋藏得很深。往往我在学这一科的问题时,那一科的某些东西会突然启发我。知识就是这样,学得越多就越发现自己所知太少,就越激励自己去更努力地学习。
第二,自学的重要性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超前学是为了增强实力。我认为自学的内容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的,提高自学能力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水平。补中时我除了上奥校外,自己看的书并不多。记得那是中考前最紧张的复习阶段,一天下午我被一些需要背下来的东西折腾得头晕脑胀,于是放下书在屋里踱着方步。我漫不经心地在父母的书架前欣赏起那些书名来。那些书中有许多都是已经发黄的老书,我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时候摆在那里的,也不知它们要摆多久。我从来没想过要看它们,但那天也许我实在想找一点背书之外的事干干,就抽出了一本比较薄的《高等数学讲义》,看了一会儿,我就开始为以前没有翻翻这些书而后悔。我不记得我是何时站累了坐下的,总之妈妈叫我吃晚饭的'时候,我正坐在地下抱着那本书读。我非常兴奋,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数学是如此的美妙。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已经具有一定的能力,学比较高深的知识了。中考以后,我以空前的热情开始自学。整个高中我干得比较多的一件事就是自学了一些大学的课程。自学时需要注意一些是,首先是对自学内容的选择。自学应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要开始就找一些花许多时间也弄不懂的东西去学。其次就是自学的进度问题。我最开始自学时看书很快,有时一下午就能翻一本。后来马上发现看得快忘得也快,于是我就放慢了节奏。自学中常常是不由自主地想把书一气看到底。为克服这个毛病,我的一个同学有一个不是太合适的方法,就是规定每天最多只能看十页书,重在消化。自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做题,像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这样的课程光靠看书是不会真正学到手的,考虑到我们现在的情况,不可能做大量的题,不过只做一两道题也是远远不够的。时刻要记住,自学就要使自己的实力切实地增长,绝不是为了夸夸其谈,可以在别人面前说:“这个我学过”。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毫无效果。
第三,我谈谈关于自学课外知识与学好课内知识的关系的问题。
使同学觉得似乎自己学要比老师教好。我一直不同意这个观点,我总觉得自学后我只能说:“我明白了”。不能说会运用,更没有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而从明白到真正的掌握,就必须要靠听课。老师都讲过多年的课了,对知识的理解显然比我自学的要深刻的多,我深深体会到听课前后对问题的领悟程度显然有很大差别。课内的学习永远是必须的,也是最重要的。我一般总是力求认认真真地听课,仔仔细细地复习,规规整整地写作业,然后再把课外学到的知识与课内的联系起来,使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有的同学在学习了一些大学课程之后,就总认为老师讲的太容易,不再认真听课。自以为一听就会,而做起题来不是一做就错,就是难题找不到思路。这就是所谓的“眼高手低”,我认为在同学中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它就是上课不认真听课,不求甚解,课内知识并没有真正学好,基础不扎实的表现和直接后果。
第四,多与同学进行讨论。
与同学讨论问题能起到互相促进,弥补不足,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初中的时候我几乎是个单干户,什么东西都放在心里不与别人说。高中一开学我就发现许多初中时在竞赛中认识的朋友都到四中来了,真可谓强手如林。有些人在初中时总是考第一,高中以后得不到第一,心情就不好。我开始时也有些担心,怕落在别人的后面。但这种想法很快就没有了,因为我想:不论我的相对位置如何变化,这么多学习好的同学形成了四中特有的学习氛围,适应这个环境,好好利用这个机会,一定会促使我学到比原来多得多的东西,那我还担心什么呢?我很快就找到几个与我有共同爱好的同学。我们经常讨论一些有趣的问题,并建立起了一种极好的互助关系。我觉得自己学到知识是一种快乐,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告诉别人,使别人快乐更是一种快乐。当然不仅仅是快乐,还有许多好处。有时自己学的时候似乎懂了,但给别人讲的时候又会发现有些问题并没有真正明白。有时,自己讲的这个问题,会突然使别人想到另一个与其有关的问题,而自己却从来也没有想过。两人一起互助地不比起一个自己学,思路更开阔,而且不会感到累。
第五,参加学习,考试,竞赛必须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
得奖以后我就一直在想,我到底是在什么地方超过别人的。我总认为我并不比别人聪明多少,反应也不太快,记忆力也不是最好,题并不像某些人做得那样多,但是我觉得自己比较强的方面就是心理素质比较好。记得小学的时候我考试时经常出点小错。六年级复习时我下决心每次测验做完题后,都要一遍遍地检查,一直到交卷,最后我得了一串满分。从那以后,我考试或竞赛时做完题后,就不太喜欢摇头摆尾,而是只要有可能的话,再换一种方法,把题做一遍,把该拿到手的分一定要拿到手。从初中到高中我都很热衷于参加竞赛,几乎把能参加的数理化竞赛都参加了。我现在还保留了大部分准考证,放到一起也是很厚的一叠了。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竞赛中,我不断地锻炼心理素质,使我的信心越来越强,心理素质也越来越稳定,不太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大起大落。要正确地看待各种考试和竞赛。考试或竞赛是检查自己某一方面知识是否学到手的重要环节这是一种证实自己所具有的实力的过程。比起竞赛结果来,我更喜欢竞赛的过程,在那样的气氛下,把自己所学的东西运用并表达出来,我心里感到很高兴。当然也要重视分数,但不能在考试之前去想考试的结果。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越想得好分,心里就越紧张,就越考不好;而不太在乎分数,好结果反而自己跑过来。从我参加的历次考试和竞赛的经验看,在赛场上,在知识水平、实力相近的情况下,心理素质的好坏对成绩的好坏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在关键的时刻,谁的心理素质好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我能有好的成绩,首先应该感谢国家给我提供的极好的条件,使我能在竞赛的广阔天地里遨游。我还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时时给予我鼓励。更感谢老师和同学给了我许多的关心,教导和帮助,尤其在我困难的时候,给了我极大的支持。我所得到的这些荣誉应该属于领导、老师和同学,总之,属于北京四中。
学生学习写作的教学方法【第五篇】
2.一个好的开头。
一般来说,文章开头力求做到一简二美三有哲理。简,就是开篇语言简洁,直奔主题。使读者一目了然;美,就是开头的语言能给人以美感,或文采斐然,或意境深远,或情趣盎然,使读者心灵产生共振。哲理,是一种深度,一种高度,如果都做到了,那效果肯定错不了。开头的方法有很多如:趣事,引人人胜;引用名句,起点高远;排比句,气势磅礴;设问句,发人深思。高考作文,由于受时间字数的限制,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3.一个好的结尾。
古人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结尾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章的收笔处和落脚点,是全文的归宿。任何虎头蛇尾的文章,都很难引起读者的审美情感,很难获取高分。结尾的方法也很多,以揭示主旨;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当然,要首尾呼应,整合一体。
4.一手好字。
见字如见人,一手好字能给人一种很直观的美感,就算文章写的不错,主题鲜明,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但是很难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要记得,书写是文章的服饰,标点是文章的呼吸,丑陋是永远打不赢的“官司”。我们要尽的努力展示出自己的书写水平:一要端正,二要清楚。三要美观。标点也是文章准确表情达意的工具。不要只是“一点到底”。不要只会单纯地使用逗号、句号,1篇文章,应该能够准确、灵活、生动地使用六七种标点符号。书写美观了,“感情分”也就上去了!
二、新鲜的素材,完善的知识储备是关键。
同学们都想做到作文见解新颖,材料新鲜,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冲击力和震憾力。这就要求同学们不断感知和体验。有意识地在生活实践和课外阅读中仔细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尤其是多观察各种各样的人,深入细致地体验生活、体验“喜怒哀乐忧”等各种情感,并把自己拥有的新鲜材料激活。
从阅读和生活中尽可能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增加积累、提高自身的素养和知识面的深度,深入体验,才可能做到临场发挥“左右逢源”、“为我所用”。,追求和表现自己的个性,有了新鲜的材料,还要下功夫联系自己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来立意,做到这一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就很容易了。
三、反复锤炼语言是关键。
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但是,运用的语言鲜活而富有个性风格,就会使文章大放异彩。写作训练中要学会反复锤炼,努力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修辞方法恰当。概念化的、抽象的、生涩的词语尽可能少用,多用富有色彩、动感和情绪体验,能诉诸人的感官,调动人的形象思维,撞击人的情感世界的词语,学会用近义词和反义词来体现事物细微的差异和鲜明的对比。学会灵活得体地交替使用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等。
锤炼语言,要学着恰当引用诗词佳句来增添文章的文字情趣,增添新意。可妙引经典句式,以此来优化文章语言,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如“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没有就没有更没有”等经典句式。还可以妙引流行词句,增添语言情趣。如广告词“没有的,只有更好的”、“快乐,你懂得”等。学着巧用修辞。多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使句子生动形象,耐人咀嚼。如此一来,整篇文章也就有了生命力了!
学生学习写作的教学方法【第六篇】
“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伟大的游戏。
所有的孩子生来就这样认为,并且将继续这样认为,直到我们使他们相信学习是非常艰难和讨厌的工作。
有一些孩子则从来没有真正的遇到这个麻烦,并且终其一生,他们都相信学习是唯一值得玩的有趣的游戏。
我们给这样的人一个名字,我们叫他们天才。
”的确,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会认为学习是有趣的。
他们经常会摆弄着一些东西,他们很好动。
孩子们认为这是很有趣的事情,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地认识这个世界,他们在学习着。
但对于许多孩子来说,这种对学习的兴趣最长将持续到上学前。
上学后,许多孩子都会逐渐地对学习、在学校的学习产生厌恶感,他们认为在学校学的知识很枯燥,没有意思。
现在,我们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重新寻找并发现学习中的乐趣,要学生树立起学习的兴趣。
为什么要把趣味归还给学习呢?因为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感兴趣,他就会努力把这件事做好。
学习也是一样,如果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学得更快、更好。
也许你会发现,学龄前的孩子们学习的速度是惊人的。
他们在几年的时间里就学会了走路、说话,认识了身边的许多事物,尽管他们的智商并没有大人的高。
现在你学一门外语的速度也许还没有儿童学说话的速度快。
这就是因为孩子们非常希望了解身边的事物,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
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等,小时候都没有上过学校,但他们都取得了很高的科研成果。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聪明,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始终保持着对学习的兴趣。
在学校学习那么没意思,哪有什么乐趣呀?那可不一定。
如果你去寻找,就会发现乐趣是无处不在的。
关键是要去想这个东西是多么的有趣,而不是去想它多么枯燥。
比如在学习数学时,你可能会想到一个又一个的定理很繁琐,证明起来也很困难。
你也可能想到数学中有很多规律,规律之间互相联系,组成许多新的事物。
你还可能为学到了新的知识而高兴。
第一种想法会使你感到学习枯燥,后两种想法会使你感到学习有趣。
我们在学习时,应该尽量去想有趣的方面,而不是去想枯燥的方面。
遇事都去想它的好处,这样就会发现学习以及很多其他事情都是有趣的。
学会发现学习中的乐趣,这样就会学得更好。
请记住:大千世界,乐趣无处不在。
二、被动不如主动――不要强迫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空间。
也许是因为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有很高的期望,也许是因为当前社会上的竞争更加激烈,总之,现在的学生的确不轻松,许多无形的压力被加在了学生的身上。
假如这些压力真的来源于日趋发展的世界,我们无可厚非。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许多压力是教师和家长所造成的,这时我们需要说的是:不要总是强迫学生,给学生更多自己的空间吧。
我们可能都会知道,主观上情愿做的事情往往会做得更好。
假如一个人对一件事感到很有趣,很情愿做这件事,他便会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完成他。
如果他感觉这件事很枯燥但又不得不做,他便不会在上面下很大的功夫。
学习也是如此。
被动的、不自觉的学习是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而且这种被动和不自觉也会让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认为学习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这也是在看管下的学生“贪玩”的原因。
然而,学习本来应该是很有趣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呢?首先,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不要过多地“管”学生,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有些老师总是对自己的学生提出这样的希望:你们要主动地学习。
但他还是经常给学生留很多作业,测试学生的学习情况,“监视”学生的课余生活等等。
其实,这样不但不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反而会使他们更加反感,因为对学生过分的要求和看管本身就会使学习变得被动,而被动和主动这两个互相矛盾的状态是不会共存的,当被动存在时主动很难存在。
那位老师所做的事,也就好比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举着鞭子对奴隶们说:“你们要主动去干活!”确实有些可笑了。
因此,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首先必须让学生得到“自由”。
在学生们“自由”的基础上,老师和家长应该注意启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比如老师在上课时多使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有条件时多安排一些实验,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把理论变得贴近生活……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认识到学习的趣味性和必要性,也就会自觉地学习了。
也许你也已经发现那些学习上比较好的学生往往都是很少有人看管的。
不过,你可能会认为是因为他们学得好才不用别人管。
但我想,正因为很少有人管他们,他们才会学得好。
而那些学习上有些差的人如果总是被别人看管着,也许就永远也不能学好了。
当然,我们要给学生更多自己的空间并不是说就再也不跟学生沟通了。
当学生在学习上确实有困难或者有一些错误的想法时,应该多与他们沟通,这种沟通不应该是训斥,而应该是像朋友一样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长期被动的学习对一个人的发展是不会有好处的。
如果做事时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便不会有很高的创造力和独立能力,而这些在现代社会里都是很重要的。
我们的教育应该考虑到一个人的一生,注重考察实践能力,这种能力也是要靠主动的学习取得的`。
三、提问――让学生唱主角。
把课堂提问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就是多让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教学时把学生每两个人变成一组,让他们互相提问回答,每节课可抽查3~4组,并规定他们提出的问题不能重复,每次抽查可以按学习稍差的学生、中等学生、优秀学生的顺序进行。
就像考试做试卷一样,先易后难,很有艺术性地使每一位学生顺利通过抽查复习。
这种做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让学生提问,学生自己掌握了主动权,为其创设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精神环境,学生能够大胆地去做。
二是创造了成功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课堂提问,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容易紧张心慌,怕批评,怕同学嘲笑,情绪不稳定,缺乏勇气、胆量和信心,而把主动权放给学生,学生相互提问回答,能够顺利地回答出来,从而充满了成就感,打消了胆怯心理。
三是使学生不断进步、奋进、成才。
分层次抽查,使学生在自然和谐中学习知识,受到教育,重新认识自我:后进生开始起步,步入知识的殿堂;中等生更加奋进,努力提高自我;优秀生则更加优秀。
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逐步走上成才之路。
实践也证明:分层次抽查、学生互问互答,使课堂提问充满艺术性、灵活性,能真正地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多边关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和参与性。
学生的主体作用一经发挥,便会使教与学活动达到和谐发展,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来。
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对所授课的不同专业班级学生的调查表明,课后能向老师质疑的占40%,课堂敢于向老师质疑的占15%,而课上敢于当面指出老师讲的错误的不足3%。
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把教学内容全都理解、没有任何疑难问题可问了吗?回答是否定的。
青少年思维活跃,他们头脑中弄不懂的问题很多。
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向老师质疑呢?据了解,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有些学生出于爱面子的虚荣心理,即使有问题也不敢质疑,总害怕问错了会引起同学的讥笑,对质疑有后顾之忧;二是有些学生不善于质疑,他们只是虔诚而认真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不善于思索和怀疑,因而也就感到无问题和无疑问;三是不会质疑。
有的学生受应试教育和学习上的功利主义的驱使,他们平时很少与老师探讨一些知识性、学术性的问题,而是经常询问诸如考什么、怎么考等与考试有关的非知识、非学术问题;四是有的老师不鼓励不支持学生质疑。
出于狭隘的师道尊严,有的老师怕被学生问住,面子上不好看,因而不喜欢那些“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生,而喜欢不质疑的学生。
有的老师甚至错误地认为,学生与老师争辩问题,是对老师权威的冒犯和不尊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久而久之,限制了学生质疑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一学二问。
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质疑对学习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
古人云: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孔子鼓励学生“每事问”。
学者黄宗羲指出,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
马克思则提出要怀疑一切。
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伟大发现应归功于为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为什么可以做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问题罢了。
”他甚至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学就是学习问问题,学怎样问问题。
毋庸置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是个教学方法、教学技巧问题,而且是个教学原则、教育观念问题。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与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念彻底决裂,确立学生主体观念、师生平等观念、学术和教学民主观念,倡导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学术探讨气氛,支持和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质疑、争论,使学生不但会质疑,敢于质疑,而且善于质疑,习惯于质疑,把质疑当作治学的一项基本功;对于那些善于思考,敢于大胆质疑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表扬,即使问错了也不要紧。
总之,要把质疑作为改进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举措,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要树立教学相长的观念,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虚心向学生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也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坦诚虚心态度,自己一时不懂的,与学生共同研究切磋,直到把问题解决。
作为教师要有宽大的胸怀,对学生热爱老师,更热爱真理的举动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学生学习写作的教学方法【第七篇】
有些内容的教学,教师讲得再投入,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便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参与中不知不觉度过难关。
《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由于初次接触加法,用语言叙述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演示操作程序,寓加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在教学中,可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场景,在屏幕上演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通过启发提问,组织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加法的含义。由于制作的cai课件色彩鲜艳,动感强,画面清晰,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所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鼓励学生探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巩固分数的意义,可以设计一个生动活泼的课件,鲜艳的色彩,延长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全班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
在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情况下,充分挖掘画面中所提供的素材,说出:可以分别把10个苹果、12桶蜜、6只蜜蜂看作单位“1”,并能把每个“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用不同分数表示,这样做不仅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数学兴趣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采取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巧设导入语激趣。上课伊始,教师应根据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重难点,设计一段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导人语引入新课,以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其次,设计擂台赛出情趣。小学生表现欲强,爱争强好胜,喜欢受人夸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竞赛题和竞赛形式,学生会兴致盎然,热情高涨,学习空前活跃。如把基础数学知识或口答题设计成抢答竞赛形式,把中等难度题设计成限时必答竞赛形式,把难度较大的题设计成小数奥赛形式,让学生以赛激趣,以赛促学,以赛提效。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选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激趣方法,会使数学课趣味盎然,高潮迭起;会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d?d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d?d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教师要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学生学习写作的教学方法【第八篇】
今天,我将引领学生用生命和情感去重新诠释语文教学的内涵。
这就是我们班的新语文教学。我之所以称它为新语文教学,不是故作标新立异,而是在总结我过去语文教学成功和失败因素的基础上,加进这些年来对语文教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以有别于我过去所走过的语文教学道路。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我所思考的新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这样的:
--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追求的精神元素。
--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
--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它是一种享受。
我的新语文教学,它有以下的内容与理解:
童年阅读:积淀精神的底子。
想法:童年阅读带给学生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进入书本,进入阅读,学生便走到了一个个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的面前,进入了一扇扇文学的窗口、文化的窗口、文明的窗口,他们与大师对话,与书本为友,与伟人交流,久而久之,人类的思想精品便积淀成了学生的精神底子。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会不断地产生梦想,而阅读是生长梦想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开发活动,就是自我教育过程,是一种人文的情感熏陶。优秀的儿童读物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极大的影。向,优秀的儿童科普读物能丰富学生的想像,激发学生研究自然、征服自然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
做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阅读,设立班级阅读书库。推荐书目:
每周常规作业:背诵1-2首儿童诗;背诵2首古诗;一次预习。
每月常规作业:专题手抄报一张,表演一个剧本。
每学期作业:一本作文集,1-2次实践活动。
梦想剧场:
让想像和才情尽情挥洒。
自由地舞蹈。
七彩体验:感受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