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精选29篇】
通过分析文本情感,探讨亲情与离别,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父爱的深沉与无私。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背影》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2)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3)加强听说训练。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2)注重学生活动,安排讨论,强化听说。
第一课时
一 诵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或读不准音的字,画下来并查字典注音。争取读一两遍能把课文顺畅地读下来。
2.边读课文,脑海中边再现文中描述的内容,力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地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深情。
3.对儿子来说,父亲的背影再平常、再熟悉不过了,而浦口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这是为什么?
说明:要组织学生认真讨论这个问题。
初读课文,宜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包括课文的情感基调,不宜匆忙“分析”。
“这一次”背影不同于平时,在家境惨淡、心境凄苦的特定背景下,父亲的爱子之情尤为崇高,尤其感人。
讨论中,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发言,发言中不大准确的理解,一般可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二 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两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参加全班交流。
1.说说下列词语的表达作用。
(1)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作者为什么用“祸不单行”来形容这两件事?
(不仅仅是不幸,失业是社会造成的,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失业是灾难,是飞来横祸。失业,又遇丧事,就是更不堪承受的灾祸了)
(2)到徐州,为什么会见到“满院狼藉”的景象。
(这是对失业后凄凉情景的描绘,父亲只能离开徐州,另谋生路)
(3)“惨淡”一词。除了表现经济状况的困窘,还描绘了什么?
(心境也是惨淡、凄苦的)
2.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承受着哪些痛苦?
(失去亲人的悲痛,失业后经济困窘的压力,生计无着,前景暗淡的凄苦)
3.“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完全是为了宽慰儿子)
说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几个问题,就能把握住“背影”描写的特定环境,为深入了解父亲爱子之心打下基础。
三 分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每组推举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
先分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每组推举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
1.送行,是课文中记叙最详尽的部分。选几个恰当的词语,按顺序概括这部分记叙的内容。
(决定亲送、过江、进站、买票、讲价、登车、拣座、买橘、话别)
2.说说下面加线词语对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的作用。
父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说明:有条件的,可以用投影幻灯显示,增强比较效果)
(1)“说定”改为“说过”“说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定”表示已经决定;改为“过”,说说而已;改为“好”,语气不如原来肯定,且有经过商量而决定的意思)
(2)“熟识”“再三”“甚是仔细”这几个词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认真选择一个可靠的茶房,还不放心,还要“再三”“仔细”地嘱咐,可见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3)“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再三,写次数之多;仔细,写周到细致)
3.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不要紧”指什么而言?“不好”,指什么?
(“不要紧”,指“事忙”,本没有时间亲送,但为了儿子,即使误了“谋事”也顾不得了。“不好”,指不放心,怕茶房照顾不好儿子。)
4.上车后,父亲给儿子“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这个“定”字包含着深情,说说你的理解。
(座位是经过认真挑选才“定”下来的,靠近车门,让儿子上下车方便)
四 写字、组词、造句练习。
印发下面练习题,让学生课上或课下完成。
1.给加线字注音,然后每个字写五遍。
交卸( ) 踌躇( ) 迂腐( ) 蹒跚( ) 颓唐( )
琐屑( ) 晶莹( ) 狼藉( ) 簌簌( ) 栅栏( )
2.用下列字组词。
贴:______ 拭:______ 赋:______ 逛:______
帖:______ 试:______ 斌:______ 诳:______
著:______ 恼:______
箸:______ 脑:______
3.用下列词语造句。
嘱咐 嘱托 熟识 熟悉
第二课时
一 分析“背影”描写,理解父子深情。
1.读一遍课文第六段(“我说道:‘爸爸,你走吧’……我的眼泪又来了。”)画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语。然后合上课本,完成下面填空练习。
我看见他戴着______,穿着黑布______,深青布_______,___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_______支,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__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__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______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说明:有条件的,可以用投影幻灯显示。这类训练的意义在于培养语感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不仅仅是词语识记训练。
2.这里,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
提示:可以从两方面思考:写穿戴与表现父亲境况的关系,写穿戴与写父亲一系列动作的关系。
3.“蹒跚”形容了怎样的状态?平地走路尚且“蹒跚”的的父亲,“探”“攀”“缩”“倾”该多么艰难!具体说说父亲这些动作的艰难情况。
说明: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这些动作,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
4.“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时,儿子心中翻涌着哪些思绪?说说你的理解,越具体越好。
说明:要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终于理解了父亲爱心的过程。泪水中交织着感激、怜爱、愧疚等思绪。
5.下面两句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父亲的深情,说说你的理解。
(1)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为儿子做了一件事,感到欣慰和满足。)
(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似的”,很有表现力,故作轻松,为宽慰儿子。)
说明:买到橘子,似乎尽了做父亲的责任,心感宽慰。
6.下面两种说法的表达效果有很大区别,说说区别在哪里。
(1)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2)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来了。
说明:从遣词造句入手,揣摩儿子依恋父亲的感情。“等”“再”表现一直注视着父亲的背影,依恋之情多么深切。父亲的背影使“我”第二次流泪,所以“又”不可少。
二 理清层次,把握中心。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下面练习。
1.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说明:要让学生动笔,用完整、简洁的话概括。这类散文的中心意思一般应包括主要内容和表达目的两个方面。
示例:本文通过对父亲背景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的一片深情。
2.课文四处写到“背影”,从两个角度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1)说说这样写对文章结构的作用。
(2)说说这样写对表现中心意思的作用。
(开篇用“背影”点题,结尾用泪光中再现“背影”与开头照应。四次“背影”描写,组成一条浓重的抒情线索,感情逐层推进。开头总写对父亲的思念,中间部分,由不理解父亲到深深被父亲的爱心感动,情感推进到高潮时细致描写“背影”。结尾的“背影”描写,是对父亲“背影”的深化,也是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深化。)
3.课文第二、三段与描写父亲“背影”,与表现全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说明:第一课时已初步涉及了这个问题,这里,应进一步理解:这两段,再现了暗淡、悲凉的氛围,既是人物遭遇和心境的写照,也是阴冷的社会环境的写照。这是“背影”的社会环境,父亲忍受着巨大伤痛,无微不至体贴、关心儿子,更显示这种爱心的崇高感人。
4.完成课文后练习七,概括段意、层意。
说明:让学生动笔,要求表述准确、简洁。
三 说话训练
用口头片断作文形式完成下面训练(可任选一题)。
1.你有过对亲人由不理解到理解而深受感动的经历吗?举一个事例谈谈。
2.每个人都最熟悉亲人的特征了,想好了一段话,说说你的一位亲人的特征。要怀着真挚深厚的感情说。
3.孝敬父母,疼爱子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今天该不该发扬这种美德?为什么?
提示:不说空话、大话,要说得实实在在,要把“为什么”说清楚。
《背影》写作背景 篇2
教学过程:
2. 《背影》
[预习导引]
1. 目标点击
(1)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会读、会写、会理解。
(2)感受并理解文中表达的父子之间真挚的情感。
(3)学习选择生动细节,运用质朴语言表情达意的方法。
(4)理解文章前、后两部分写家境惨淡和父亲颓唐对表达父子情深的作用。
(5)理解真实、真情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2. 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中字、词障碍。
(2)通过关于“背影”的几个细节,特别是买橘子的细节描写,感受人物的感情。
[文题资讯]
1.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他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朱自清文集》,他的散文很有名,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绿》《春》《荷塘月色》等,其中《背影》和《荷塘月色》《春》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而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2. 背景资料
本文定于1925年10月,朱自清谈写作动机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写的这篇文章只是写实。”惟其“写实”,才体现了这篇文章的价值。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会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烀#笔录枘眩秤銎嗖业南质怠t谒切耐妨肿乓徊悴簧⒌某钤疲缤恼滤硐值幕野档幕鳌t谡庖槐尘吧希髡咝闯龅恼嬷俊⑸畛痢⒏腥酥辽畹母缸又唤鍪欠衔颐敲褡迓桌淼赖碌囊恢执车拇空娑呱械母星椋腋缸踊ハ嗵逄乇鹗歉盖自谌诨懔诵了嵊氡骨樾鞯母缸又校性诙蛟嗣媲暗恼踉投匀饲榈〉木墒赖赖目拐k淙徽庵皇窃苟慌降姆纯梗不嵋鹑嗣堑耐椤⑻就锬酥燎苛业墓裁?/p>
3. 题目解说
文章以文中记叙的重点“背影”为题,一方面指明记叙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是全文的一条叙事线索。
4. 知识链接
《背影》是1篇散文名作。1925年问世以来,传诵八十年而不衰,主要在于一个“真”字和一个“巧”字,巧妙地选取视角去写人记事,平中见奇;真实地记叙生活,真切地表达感情,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认可。
[字词详解]
1. 字音认读
差(chāi)使 簌簌(sù sù) 迂(yū)腐 拭(shì)
颓(tuí)唐 琐屑(xiè) 举箸(zhù)
蹒跚(pán shān) 赋(fù)闲 踌躇(chóu chú)
2. 词语补注
亏空:①支出超过收入,因而欠人财物。②所欠的财物。文中取②义。
颇:很。
踌躇:犹豫。
警醒:睡眠时易醒,睡不熟。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课文详解]
1. 内容分析
本文是1篇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文章,重点记叙作者与父亲在南京浦口车站送别的情景,细致而动情地描写了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
全文以“背影”为线索,开门见山、点题。接着写祖母去世、惨淡的家境,为后文写父亲翻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蓄势。然后浓墨重彩极写父亲为年轻的儿子买橘子的背影,这里的动作细节描写极为感人。如动词:“攀”、“缩”、“微倾”、“放”、“爬下”等,读来令人落泪。父亲在祖母去世、家境惨淡、失业、略显老态的情况下,亲自送儿子上车,还嘱咐这,嘱咐那,还迈着蹒跚的步子,翻过月台亲自为儿子买橘子,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也表现了儿子对父亲发自肺腑的尊敬和热爱。文章在结尾处又在“晶莹的泪光”中重现背影,更强化了背影在自己心中的分量,又深化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又照应了开头,寄托了儿子对年迈体衰的父亲的无尽思念。
2.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对父亲过铁道攀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的细致而动情的描写,生动地表达了父子之间真挚的深情。
3. 结构图示
4. 句段品鉴
(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品析:这里交待家中惨淡的光景,为后文写父亲的背影作铺垫。背影出现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才感人。
(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马大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品析:这段话从外貌和动作细节方面,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突出了一个“老”字,一个迈入老境的父亲,不让年轻的儿子动步,却亲自为儿子买橘子,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真切的爱。
(3)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品析:动作描写。父亲是故意装轻松,其实从身体到心里,都不轻松。这样做是要“我”放心去求学,不要担心家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研讨探究]
1. 写作特色
(1)视角独特,细节生动感人。
本文虽然全文饱含着父子之情,但最集中最感人的还是在于车站送别时父亲买橘子的那个背影,它不仅使作者终生铭记,而且让每一个读者心灵震撼,不能忘怀。
时值冬日,父亲“穿着黑布马大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蹒跚”,已显老态,再者又是个胖子,可想而知,父亲的行动是多么不便,买橘子必须经过铁路,翻月台,一来一去,对于父亲来说多么困难。而父亲执意要去,上月台,只能“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一句话一个特写镜头,让父亲吃力而艰难的样子呈现在我们眼前,而父亲对儿子的真挚的爱自然流露在我们面前,我们无不为之感动。“背影”让作者终生难忘,让读者都禁不住潸然泪下。
作者没有对父亲的面部进行描写,没有叙述一般过程(如买橘子的情形),单选“背影”这个独特的视角,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语言质朴,饱含感情。
父子之间的关系是纯洁的,感情是真挚的,父子之间的事也是最普通、最平凡的,因此,表达父子之情无需华丽的词藻,无需张扬的夸饰。本文就是运用了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之情的典范之作。无论是对事情的记叙,还是对语言的描写,都是朴实无华而又饱含感情。如“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进去吧,里边没人。”等,语言再朴实不过了,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2. 重点难点
“背影”为何如此感人?
把“背影”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去写,这是“背影”感人的原因之一。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在家,“变卖典故”“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悲惨的事一桩接一桩。父亲“蹒跚”的步态,“肥胖”的身姿,已显老态,可他执意要替“年已二十岁”的儿子买橘子,可是买橘子要过铁路,攀上一米多高的月台对父亲来说是多么艰难啊!作者用眼睛,用心灵去观察父亲这一艰难的过程,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了催人泪下的背影,这“背影”让作者终生难忘,时时记起,这“背影”使读者也禁不住流泪。
一个“真”字,也是“背影”感人的原因。全文语言朴素,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作者笔下的“背影”就是感人,究其原因就是一个“真”字。文中不论是叙事,还是描写都突出了这个字。如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买橘回来后的动作、语言等,还有执意要自己亲自送儿子到车站,说“他们去不好。”,到车站他“忙着”、“送我”、“拣定”、“嘱我”、“又嘱”这些动作、语言描写,没有夸饰,就像是绘画里的白描一样,让人感到真实而感人。
[课本习题解答]
一、
不忘背影 回家奔丧 南京勾留 车站送别 别后情景
二、
提示:既要谈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又要谈到儿子对父亲的敬意和感激,注意文章描写的角度,是从儿子的眼中所见和心中所感去写父亲的背影的。
三、
开头写不能忘记背影,开篇点题,又贯穿全文,并能引起悬念。说明“背影”所体现的父爱在作者心中深刻而永恒的记忆。结尾写又看见背影,同样是说作者时刻铭记着父亲的关爱之情,在结构上也与开头和题目相照应。
四、
1. 在家境衰落的时候,父亲的心情本来就很难过,却反过来劝慰“我”,并鼓励“我”,表现了父亲对儿子一片关爱之情。
2.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3. 父亲已经把成年的儿子送上车,已经是无微不至了,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执意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攀月台十分艰难,父亲自己明白,但为了儿子,父亲心甘情愿吃苦受累。还生怕儿子跟出来,忘了行李。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真是感人。
4. 是否顺利到达?做父亲的有诸多担心和挂念,一切只有“那边来信”才知分晓。
5. 这是父亲走了几步,又“回头”说的话,既提醒儿子沿途注意行李,又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照和爱意。
五、略
3. 《我们和青春对话》
[预习导引]
1. 目标点击
(1)体会“走进青春”的感悟和遐想,做好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青春的叩门。
(2)理解本文生动形象、含义丰富的诗歌语言。
(3)学习新诗的朗诵。
2. 学法指导
反复朗读,体会诗歌中的形象和含义丰富的语言。
[文题资讯]
1. 作者简介
毕国瑛,女,山东人。当代诗人。
2. 背景资料
作者1980年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结业,留校在附小任教6年。1986年调上海少年报社《童话报》编辑部任编辑。
3. 题目解说
题目《我们和青春对话》就向我们预告该诗是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还告诉我们对话的双方是谁,对话的内容是什么。
4. 知识链接
关于青春的几则名言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泽东
青年是人类的希望。
——巴金《秋》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李大钊《“晨钟”之使命》
一个人的年轻时代是诗的时代。
——安徒生《瓶颈》
[字词详解]
1. 字音认读
染(rǎn) 蔚(wèi) 涩(sè) 慕(mù) 遐(xiá)
2. 词语补注
忧郁:忧伤,愁闷。
遐想:悠远的思索或想像。
无忧无虑:没有忧愁,没有顾虑。
朦胧:不清楚;模糊。
[课文内容讲解]
1. 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热情洋溢、生动形象的现代诗,表达了刚刚告别少年时代,新奇地踏上青春绿洲的少男少女们向往青春,盼望青春体验,决心勇敢地走进青春的热烈情怀。
全诗共10节,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写告别少年,走进青春。“曾经”“戴上”,“而今”“告别”,正说明才从少年步入青年,“有点惊慌有点盼望”,准确地写出了既十分向往又担心准备不足的真实心态。“还想看一看”“还想听一听”,写出了对少年生活的留恋,“却又忘不了”“青春在眼前”,既说明青春的到来是人生成长的必然,又说明“我们”已经能够理性地面对现实,接受青春。
第二部分是写初入青春,期待体验。作者先写出了对青春的遐想,想像青春是多么地富有朝气、活力和风采,青春是多么有光彩、蓬勃和力量。接着写期待走进青春,去体验生理的发育,知识的积累,情感的丰富和思想的成熟,体验把社会责任扛在肩上。然后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走进青春,将经历自然的生命历程和人生的种种体验,这一切无法拒绝、无法回避。最后写迎着青春的召唤,迈着期待的步伐,我们走出无知和幼稚、在青春里成长,增长知识、才干,学会思考,树立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
第三部分是写面对青春,勇敢地走进去,坚持走下去。“我们想悄悄地改变你/让你别再朦胧别再朦胧”是说体验青春,认识青春。两个“依然”表明“我们”将从青春里吸取营养,积累财富。“我们走进你/是为了让我们美丽”表达了我们期望走进青春,使自己的身体发育、思想成熟、情感丰富的愿望;“我们走进你/是为了不忘你的美丽”,是说走进青春是为了终生铭记人生的这一段最美好的时光,并使自己终生从中受到教益。
2.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热情洋溢、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少男少女们向往青春,盼望体验青春,决心勇敢地走进青春的热烈情怀。
3. 结构图示
4. 句段品鉴
(1)有点惊慌有点盼望
品析:形象而生动写出刚步入青年时期的那种十分向往而又准备不足的心态。
(2)还想看一看身后的少年
还想听一听童年的歌谣
品析:用质朴的语言,写出了青年们对少年生活的留恋之情。
(3)走进无法解释的羞涩
走进人人羡慕的美丽
品析:生动而含蓄地写出了青春期的发育带给人们心理上的羞涩感和身体上的美感。
[研讨探究]
1. 写作特色
(1)运用“对话”形式,抒写青春遐想。
这里的“对话”并不是一问一答,而是面对青春的思考、期待和遐想。“对话”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独白,主要是前五节,抒写“我们”面对青春,走进青春的遐思和感悟,既有留恋,又有期待;既有几分等待,又有几分迫切。另一种是倾诉,将青春拟人化,用第二人称,向对方倾诉,“我们”虽然已经勇敢地进入,又有几分担心;既要真切地体验青春,又要“永葆青春”,让青�
(2)生动形象、含义丰富的语言。
诗中有很多意思都不是直接表达出来,而是运用生动、形象、含蓄的语言委婉道出。例如:走进春的浪漫夏的奔放/走进秋的惆怅冬的遐想,不仅写出了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更是形象地写出了青春所具有的人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又如“走进悄悄观忘过的夏日海滩……”这些诗句,都形象地写出了对于走进青春,积累知识、丰富情感等方面的热切期待。含义丰富也是本诗语言的特点之一。精练简洁、言少意丰,本来就是诗歌语言的特征,这首诗在很多地方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如“我们走进去/就被染成晶亮的翠绿”,是说走进青春就会具有青春的朝气和活力,青春的美丽和风采。又如“我们走进你/是为了让我们美丽/我们走进你/是为了不忘你的美丽”,既表明青春时期“我们”会发育、丰富、成长,又说明青春对于人生的意义重大,一辈子都可以从中受益,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2. 重点难点
如何通过诗的生动、形象、含蓄的语言来理解诗意?
第一,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诗的韵律和节奏,注意重读。如读第1-2节,可以用平稳的语言读得缓慢些,读3-7节,要带着喜悦的口吻,高兴的心情去读,有时要读得缓慢些,有时要读得急促些。第8-10节用平稳的语气来读。
第二,通过理解诗句的意思来理解诗意。如“这翠绿的迷人的青春……”我们知道,绿色代表生命,绿色也表示富有生机,这样一想,我们就知道这句话是说青春是有朝气、活力的。又如“走进春的浪漫夏的奔放,走进秋的惆怅冬的遐想”,不仅写出了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更是形象、生动含蓄地写出了青春所具有的人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如“——走出混沌/——走出无忧无虑”这两句,我们首先要理解“混沌”“无忧无虑”是什么意思,弄懂重点词义后那么这两句诗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即在青春时期,我们要走出无知和幼稚,增长知识和才干,学会思考。
[考点指津]
例:诗讲究的是一个“情”字,请说说下列诗句表现了“我们”什么样的“情”。
走进绵绵无尽的/——忧国忧民。
考点说明:我们知道诗要有“情”,画要有“意”,我们读诗就要紧扣诗的语言及形象,深入探究诗句所表现出来的“情”。
名师点拨: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弄清句意,再探究它所体现出来的“情”。
参考答案:走进青春,“我们”成了有理想、有知识、有才干、有思想的青年,“我们”得为自己的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着想,甚至担忧。这句话表达了“我们”决心担负起建设强大的国家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课本习题解答]
一、
第一部分(1-2):告诉少年,走进青春。
第二部分(3-7):初入青春,期待体验。
第三部分(8-10):勇敢走进去,走下去。
二、
1. 表现了对少年生活的留恋之情。
2. 形象地描绘出了青春的朝气、活力和风采,写出了青春的光彩、蓬勃和力量,表达了对青春的向往之情。
3. 抒发了期待走进青春,去学习新的知识,去探究新的领域的愿望。
4. 歌颂了青春的魅力,表达了我们渴望走出无知幼稚的心情。
5. 表达了“我们”期望走进青春,使自己的身体发育,思想进步,情感丰富的愿望;走进青春将会受到终生教益的热切希望。
三、略。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2. 《背影》
[识记与积累]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狼jí( ) 簌簌( )( ) 踌躇( )( )
举zhù( ) 琐屑( ) tuí( )唐
pán shān( )( )
2. 选出释义有误的一项( )
a. 赋闲:指在家休息 惨淡:凄惨不景气。
b. 勾留:短时间停留 踌躇:犹豫的意思。
c.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颓唐:衰颓败落。
d. 触目伤怀:看到不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3. 根据课文填空。
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 ),显出努力的样子。
4. 文中几次写到“背影”,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解读•感悟体验]
5. 文章记叙了哪些事情?哪件事详写?为什么要详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但读来感人,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品味•拓展提高]
黄 土
邹志安
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生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多少钱?”听说要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值要买近二十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予,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七十七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那么,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好的方法了。哭也徒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们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7. 该文为什么以“黄土”为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章紧扣“普通”一词,写了父亲哪些事?突出了父亲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馑( ) 嗽( ) 谵( )
[发现创新]
11. 《背影》和《黄土》都是写父亲的,请谈谈两文中父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们和青春对话》
[识记与积累]
1. 给下列词中加点字注音。
惆怅( )( ) 混沌( )( )
朦胧( )( ) 苦涩( )
遐想( ) 晶亮( )
2. 辨别下列形似字,先注音,后组词。
[课文解读•感悟体验]
阅读诗的第三、四节,然后做下列习题。
3. 从总体上看,这两节写的是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为什么把青春说成是“翠绿的迷人的青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品折“我们走进去/就被染成晶亮的翠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品味•拓展提高]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歌唱早晨,
我歌唱希望,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
你飞吧,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
失掉了成年的忧伤,
我重新变得年轻了,
我的血流得很快,
6. “歌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实则是_________________。
7. 全诗揭示主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全诗的感情基调为__________,应读出_____________的情绪。所押的韵为_________,韵脚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最后一节中“梦想”和“希望”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四节诗分别应该把握怎样的尺度来朗读?在横线上填上正确项的序号。
a. 真挚炽热 b. 舒缓欣慰 c. 情不自禁 d. 深情祝福
第一节_________ 第二节_________ 第三节_________ 第四节_________
[发现创新]
11. 诗的想象力奇特、丰富,结合课文试举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2. 背影
1. 略
2. a
3. 攀 缩 微倾
4. 文中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第一次写背影,开篇点题,引起悬念;第二次写的是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情感;第三次写的是混入人流中的父亲的背影,表达作者对父亲的尊敬和热爱之情;第四次写的是“晶莹的泪光中”所想到的背影,与开篇呼应,强化了背影在自己心中的分量,又深化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
5. 不忘背影 回家奔丧 南京勾留 车站送别 别后情景 其中车站送别写得最详细,因为作者所写的父亲的背影,就是在车站送别时,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儿子所看见的父亲的背影,这背影使作者终生难忘,并时常记起,每次记起禁不住泪流。这个背影也使读者感动,因为它凝聚着父子深情。
6. 见写作特色
7. 因为“黄土”随处可见,再普通不过,父亲“也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所以要用“黄土”做题目。
8. 文章紧扣“普通”一词,写了父亲这几件事:①有病舍不得花钱治;②舍不得吃;③父亲从来无是无非。突出了父亲节约、勤劳的性格特征。
9. 不能说父亲是无能者,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0. jǐn sòu zhān
11. 相同点:两文的父亲是爱子女的。
不同点:二者的身份不同,所以他们身上的一些特点也不同。比方说《黄土》中父亲过于节约,没有文化,只知道劳动;而《背影》中父亲是个文化人,他的言行举止跟前者不大相同,如借钱办了丧事后,还要送儿子去求学,还要给儿子买橘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 我们和青春对话
1. 略
2. 略
3. 写出“我们”对青春的遐想
4. 绿给人以生机、活力,说青春是“绿色的迷人的青春”,是说青春充满生机、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和风采。
5. 我们走进青春,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就被染成晶亮的翠绿”,想像奇特,形象地描绘出了青春的朝气、活力和风采。
6. 赞美 歌唱延安、歌唱延安青年、歌唱自己告别过去后的新生活、新世界。
7. 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8. 明快 热情奔放(或积极昂扬) ang 唱、望、方、想、光、上、伤、望
9. 对理想,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
10. cdba
11. 提示:诗中有很多诗句富有想象力,不仅要举出例子,还要说明这种想象在表达诗意上起到什么作用。答案略。
《背影》教学设计 篇3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1、欣赏歌曲《父亲母亲》
2、谈话引入:
有一首歌谣这么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棵草……的确,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母爱,是我们生命里最和煦的春风。其实,陪伴我们一生、如阳光一样照亮了我们生命的爱,不仅仅来自母亲,还来自我们的父亲。父亲,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深沉厚重的爱,这就是父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篇歌颂父爱的著名篇章——《背影》。它的作者是著名爱国学者朱自清。
二、作者介绍:关于朱自清先生,我们了解些什么呢?(学生谈谈朱自清先生的故事作品等)教师简介朱自清,同时出示幻灯片。
三、检查预习:幻灯片出示字词练习。播放Flash范读,幻灯片出示思考题:
1、课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
2、课文中令�
4、全文有几次提到“我”流泪?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下列表格。
四、分小组朗读课文,讨论完成上述表格:
1、小组朗读课文,讨论填表。
2、师生交流。
关于表格一:全文共有四次提到“背影”。
四次描写“背影”,首尾两次是虚写,中间两次是实写。文章着重描写的是第三次。
教师小结:明确本文线索及其作用:从刚才讨论可以看出,“背影”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再现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内容组织起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同时反复照应了标题。
关于表格二:全文共有四次提到“我”流泪。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一般来说,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教师简单小结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五、学生再读课文,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课文内容回顾
2、指定同学朗读经典片段
3、教师范读精彩片段。
二、导入新课内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可朱自清先生却另辟蹊径,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了父亲的背影,同样取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那么,作者所描写的背影是在什么境况下的一个背影呢?它为什么能那样感人呢?让我们继续来研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
1、出示本课时学习任务目标。
2、突破重点: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的“背影”的?
我们已经知道了全文共有四次提到了“背影”,那么文章开头所说的“最不能忘记”的“背影”是指哪一次?
第6小节中所写的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也是作者描写得最详细的一次“背影”。
这次“背影”为何会给“我”留下最难忘的印象?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让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3、体悟作者平实中见真情的语言风格。
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章中还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体会一下。如:
(1)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作为全家顶梁柱的父亲,在祖母去世和丢了差使的逆境中,心情无疑是沉重、难过的,但是在儿子面前,父亲不仅不把自己沉重、难过的心情外露,而且还反过来安慰儿子,更可见父亲的体贴。)
(2)“他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父亲的“不放心”正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爱护。)
(3)父亲“忙着”照看行李,“忙着”讲价钱;终于“讲定”了价钱,为“我”“拣定”了座位;“嘱”“我”小心,又“嘱托”茶房照应“我”。表现了父亲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事事都要替儿子安排好的心情(无微不至的关心);而“我”当时只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还“暗笑他的迂”,“我”当时的不理解恰恰从侧面反衬出父亲深挚的爱子之情。
(4)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我”理解了父亲的爱,对父亲产生疼惜之情。)
(5)橘子买回来后,父亲“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满足。
(6)临别时,父亲说的话虽然很简单、朴实,但里面包含着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
(7)“他触目伤怀,自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背影”(两个“自然”表现了“我”对父亲更深的理解,泪光中的背影已不单单是父亲往日背影的再现,其中还包含着老境颓唐、每况愈下而又爱子心切的老年父亲的影子,寄托着作者对父亲更为深切的疼惜、怀念之情。)
4、疑点探究。
①、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这段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家中“祸不单行”,遭受不幸的变故,家境衰败,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下文父亲送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的父亲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的背影,更充满感情、饱含深意,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这一段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看似偏离话题,实则紧扣中心。)
②、以“背影”为题的作用。(课题能否改为“浦口惜别”?)以“背影”为题含蓄隽永,“背影”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
5、拓展延伸、创新思维训练。
《背影》写作背景 篇4
《背影》一文关于“泪”共写了四次:第一次写见到父亲,看到满院狼藉,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写望父买橘,“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写父亲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眼泪又来了”;第四次则是接读父亲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见到父亲背影。四次所写的流“泪”,虽都是动情所致,但特写的环境不同,流泪的含义不同,因而用词不同,彼此不能互换,更不能省却。
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深刻领会:第一次的“泪”,为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第二次的“泪”是父亲为买几个橘子,不顾年纪大、手脚笨,攀上爬下,沾泥带土,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激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个“快”字说明动情之深,反应之速,衬托出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给作者留下的“背影”,印象是很深的,也是最难忘的。第三次的“泪”,是在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时候,离情别绪,悲伤惆怅,使得“眼泪又来了”。一个“又”字,反映出作者悲其家境惨淡,感其父子情深,叹其相见无期,达到了情不能自已的境地。第四次的“泪”,是接读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八年前分别时的父亲“背影”,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追忆往事,惦念老父,相见无期,悲感交集,其泪的含义该是多么深沉、复杂啊!
近些年来,常见的教学参考书,多从父亲四次背影和四句话着手分析,这对抓住全文主线,突出文章主旨,理解“背影”含义,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如再能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领会该文四次所写的“泪”,使他们理解每次所写“泪”的不同境地和不同含义及其对“背影”的衬托作用,必将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作技巧和学会选用词语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摘自《江西教育》2003/23
《背影》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提高默读速度
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
3、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
1、望父买橘
2、情境教学
一、导入
本文作者是朱自清。《春》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1篇散文。
《背影》到底是1篇怎么样的文章呢?为什么会这么有名?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开,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默读课文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写的什么事?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2.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
三、生字新词
好了吗?同学们上课之前一定预习过课文的生字新词,那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查。请一位同学上来给生字新词注音,其他同学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也注一注。
交卸 奔丧 踌躇 迂腐 蹒跚 颓唐 琐屑 晶莹 差使 狼藉 簌簌 拭
关于生字新词的解释,同学们可以参照书本下面的注释去掌握一下。
四、整体感知
好,那我们就针对刚才的问题,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啊?父子二人在车站送别。
那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送别的背景吗?哪里?对,第2自然段。第2自然段怎么说的?“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一方面,祖母死了,另一方面,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也就是说,父亲下岗了。另外,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事实,那就是,当时刚好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明争暗斗的时期,想要重新找到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朱自清,作为父亲的长子,还在学校读书,还没有能力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于是乎,整个家庭的担子一下子落到了下了岗的父亲的身上,所以,对父亲来说,找工作是最迫切的一件事。课文中的这件事,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发生的,当时,作者朱自清和父亲一起赶回去奔丧,奔丧结束后,作者也回学校读书,父亲要去找工作,然后,在送孩子去读书和自己找工作之间,父亲是再三踌躇。那最终,父亲有没有亲自送朱自清去上学呢?送了。对,父亲本说定不送──茶房陪同──再三嘱咐──颇踌躇──自己送去,矛盾心理的刻画,恰恰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那份体贴、那份关爱。
正是因为是父亲亲自送儿子去上学,才有了我们课文《背影》这个故事。
课文写背影,一共有几次呢?四次。好,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⑴第一次是第1自然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我们这里概括一下,就是:怀念父亲,惦记背影;好,那这次写背影,有什么作用呢?对,开篇点题“背影”,还有呢?对,这句话引发我们思考:为什么与父亲不相见都二年余了,作者还是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呢?这样,就引导我们继续读下去,是吗?
⑵那我们接着找,第二次是在哪里写到父亲的背影啊?对,第6自然段,这次呢,是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时候,然后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对吗?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⑶第三次呢,对,还是这一段,这一段最后“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是吗?这一次可以说是怎么样?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⑷最后一次呢,最后一次是在哪里?对,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也就是: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五、重点分析
好,课文四写背影,我们都已经把他们找出来了,我们看一下,是哪一次,最让你感动?
好,那我们就精彩回放一下,看作者是怎么样来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
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去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布
同学们找找看,作者朱自清当时是什么衣服啊?把好的留给儿子,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非常疼爱。同时,父亲自己的穿戴也说明,怎么样?──家境不好,心情忧伤(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
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老师的提示下,想象父亲买橘子的情景。
同学们,既然买橘子这么艰难,那父亲为什么还要坚持去买这橘子呢?
1.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
2.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不管怎么说,父亲买橘子,是不是都是为了儿子,都是因为疼爱自己的儿子啊?对,那父亲爱儿子,朱自清作为儿子,他理解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
大家思考一下,注意要到文章中去找证据,说他不理解父亲,有什么证据?说他理解父亲、爱父亲,你又有什么证据(思考3分钟)。
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 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B、 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儿子理解父亲、爱父亲。
好,那到现在为止,我们把课文都分析了,那文章的中心应该是非常明确了,是什么?──文章通过 描写,表达了 。(父亲送我去上学的事情、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深情)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篇课文说的是父子深情,那我们就联系自己想一想,从小到大,你们是不是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你是不是有办法让父母少操一份心,多露一丝微笑呢?
七、作业布置
写1篇300字的作文,写你和你父母之间让你感动的一件事,下节课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子爱父? 父疼子! ⑴开篇: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穿戴:色、布──家庭惨淡、心情沉重;
感动之泪── ⑵买橘: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走姿:蹒跚──年纪大,身体不便;
惆怅之泪── ⑶告别: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爬月台:探、攀、缩、倾──艰难;
思念之泪── ⑷读信: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深情!
背 影 篇6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①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②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籁籁③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④,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⑤,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③。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何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③,下午上车北去。父 他再三嘱咐条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①行些小费②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③;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④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⑤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抗①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拖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挽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查边。
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②!他触目伤怀③,自然情不能自己④。情郁于中⑤,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⑤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①膀子疼痛厉害,举着③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③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市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背影》教案 篇7
教学目标:学习本文选取动人情景,生动描写人物。以情感人的方法,练习恰当选材并通过描写外貌、行动、心理等描写人物。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理解课文,领会写法。
(一)检查预习,课内交流段落提纲。
(二)分析课文,逐层板书上述提纲。
什么是典型性?(突出父子之爱)
(三)继续讨论,研究怎样描 写人物。
选取动人情景以后,还要通过感人的人物描写来表现中心,人物描写的一般手段有哪些?本文怎样描写父亲?这些描写各安排在什么场景,为什么要这样穿插安排?
(四)反复朗读,体味上述写作特点。
选取动人场景也好,生动描写人物也好,关键在于感情。“有感而发”才能“以情感人”。本文作者有着真挚、深切的感情,写出的文卓才能如此感动读者。
第二课时
续写课文,学习写法。
(一)复述课文,表情讲述分别情景。
(二)续写课文,再现形象,加深印象。
布置题目。《当列车开动的时候》
区别异同:范文与续写时间不同(范文写分别之时,续写写分别之后)、事实不同(范文写真人真事,续写是合理想象)、人称不同(范文用第一人称,续写用第三人称 )、形象相同(范文形象,续写再现)、情调相同(范文情调,续写深化)。
内容举例:场景(父子刚刚分手之后的车站月台)、外貌(同范文)、行动(几次回头望儿子,爬上石墩看列车)、语言(问人列车何时到京)。
第三课时
模仿课文,运用写法。
(一)评讲习作(选取第二课时习作两篇),加深领会范文写法。
(二)布置作文,具体运用范文写法。
作文内容:记母亲(或其他亲朋)的令你感动(流泪)的一件事;自拟题目;作文指导(略)。
(三)再读范文,对照要求修改作文。(时间不够。课外完成)
背 影 篇8
课题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能力 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德育 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情谊 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联系自身,净化灵魂。教 材 分 析
概述
重点
难点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读感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导入
新课 听歌曲《父亲》,分析其主旨,联系父亲形象导入新课。 组织课堂,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制造积极课堂情境。 集中注意力,调整精神状态,进入情境。 尽力排除各种干扰
介绍作者及背景 要求学生阅读注解1 学生阅读注解1 补充: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爱国者。
学习新课 预习提示中的字词的注音解释 检查预习 学生板演 补充:栅 迂 不能自已 惦记
朗读课文 点拨:注意读出感情 朗读课文 以最后一段为示范
默读课文,勾划以下表现以下内容的语句
1、人物、事件、地点 2、不能理解的词句 3、自已认为感人的地方 4、写背影的语句 个别指导 默读课文,勾划语句
整体理解
1、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这篇文章主要写谁?我?父亲?我和父亲之间?我的家庭困难?
3、文章总写的一句话是,为什么“最不能忘记”?
4、文章一共写了几个背影?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5、给文章划分一下段落层次。 点拨: 1、明确主要事件与次要事件。
2、明确主要人物,文题为背影,写的是父亲的爱子之情。这点学生很容易混淆。
3、引导学生体会总写点题 4、初步理解学生对文章层次结构的把握。 5、发言并讨论 总结并板书
说话训练 指导 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经过 评价
总结 1、学习重点:字词、朗读 2、文章主要内容与结构
作业 1、造句
a、祸不单行b、晶莹c、踌躇
2、描写父亲的一个背影
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一、难忘“背影”,思念之情,总起点题(1)
二、回忆往事(2-6)
三、再现“背影”,照应开头
课题
背影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能力 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德育 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情谊 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联系自身,净化灵魂。教 材 分 析
概述
重点
难点重点语段(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读感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导入
新课 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字词掌握的情况 朗读 听写 尽力排除各种干扰
学习新课 朗读、理解第六段
讨论:
1、这个背影是怎样的?
2、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3、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为什么怕他看见?
4、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5、送别过程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引导分析讨论 积极讨论交流 点拨:动词、形容词的表意作用,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攀”“缩”“倾”等词的表达效果。
对学生的讨论给予适当的评价。
阅读理解2、3、4、5段
讨论:
1、我看到父亲的背影就流下了眼泪,这仅仅是因为离别吗?是在一种什么情况下的离别?
点拨:不同的背景下的事件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人们的感觉也不一样。
2、把2、3两段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3、4、5两段中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无微不至的关怀? 主持讨论 自由讨论 总结并适当明确
重点语句理解
1、 体会父亲说的四句话
2、 “太聪明了”的含义
3、 四次流泪的原因 组织讨论 参加讨论 评价讨论
作业 抓住特征描写自己的一位亲人
题目可写成《我的 》《 的 》或者以其特征为题 公布要求 认真写作 巡回指导
背 影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加红字的音、形:
奔丧 狼藉 妥帖 踌躇 蹒跚 颓唐 琐屑 晶莹
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狼藉 簌簌 变卖典质 惨淡 赋闲 迂腐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祸不单行 天无绝人之路 东奔西走 交卸 大去之期
2.散文的材料与中心关系:
中心思想指作者通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材料是作家按照中心思想从纷繁的生活中选择加工而成的素材。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为了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
3.表现事物的角度:
表现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可以正面写,也可以侧面写;可以写全貌,也可以写结局。写文章时要根据写作意图的不同选择一个最佳角度。新颖独特的角度往往会受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4.记叙文的写作顺序:
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展的顺序或者空间方位的变化顺序安排材料的叙述方法叫做顺序;将事件的结局或者重要片断提在前边,然后再从头叙述的叙述方法叫做倒叙;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叫做插叙。
能力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缘由,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2.抓住文章描写的重点,分析在表现父子情深上的作用。
3.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品味包含深情的人物语言,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分析文章怎样运用朴实无华、简洁洗练的语言展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情感目标:
体味文章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是1篇纪实散文,也是1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对回家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的描述,特别是通过对父亲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
二、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共7个自然段)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思念父亲,点明"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
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追述车站离别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7),照应开头,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喟然长叹,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三、写作特点
1.构思精巧,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情。
是朱自清以事写情、因情动人一类散文的代表作。在"车站别亲"这一节中,作者对别的事情一笔带过,只选择了父亲买桔子两次爬月台这一镜头特写。父亲的爱子之情,融进在艰难地攀登月台的之中;儿子爱父之意,也从注视着父亲的泪眼中流泻出来。这一具体形象真切、细腻、朴素、含蓄地表达了父子间深挚的感情。是文章的题目和重点,也是全文的线索。这篇散文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来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全文四次提到,四次描写"泪下"。这是全文的总纲。四次出现,每次都有所不同。文章开头提出,结尾时再现,既首尾呼应,又与文中的特写镜头交相叠印,章法谨严。?quot;"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爱的真挚,都通过真切地表现出来了。全文感情起伏回荡,深沉的思念悠悠不绝。虽然写的是一家之别、一已之情,但文章中这种真挚伤感的怀亲情绪是以生活动荡、家道中落、颠沛流离的社会生活背景作铺垫的,因而就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感人力量。
2.文章语言平实自然,不造作。
文章中除了夹入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例如父亲说的话,一共只有五句,看上去都是极为平常的家常话,却表现出一往深情。如在离别时,父亲?quot;到那边来信",只有短短的五个字,却表现了无限的关切和慈爱,是最后的叮咛嘱咐,蕴涵着父亲牵肠挂肚的万种深情,显出作者语言提炼上的功夫。这种平实质朴的语言,不加任何夸张和修饰,就由表及里、栩栩传神地塑造了父亲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使人享受到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净、素洁的美。全篇文字清丽质朴,语言含蓄精练,短句多,对话少,干净利索,读起来自然顺口,平易近人,宛如作者向着我们讲述,娓娓动听,有极强的表现力。
3.细节描写感人至深
①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地探身、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将橘子散放在地上、慢慢爬下。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那为我熟识的父亲的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意境,成为一个永远不能忘怀的镜头,铭刻在我的心中。父亲那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奋争的精神,深深鼓舞了我。文中表现的那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之情,字里屑涞哪侵值陌С睿嗝凑嬷慷搜?那淡灰色的愁云之间,那一捧"朱红的橘子",不正是父亲一片亲子之情的真实写照吗?
②语言描写。文中父亲的语言都很简短、平淡,但平淡之中寓深情。
当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我"不楚簌簌地流下眼泪时,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当父亲不放心别人送我,决定亲自送我,我劝他不必去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当父亲要为我买橘子时,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当父亲与我告别时,他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 "进去吧,里边没人。"这些话含蓄着许多的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四、如何落实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指导同学阅读,既要放开手脚让同学自己去多读、多思、多论,也要估计到同学的实际困难,作必要的引导、辅导和讲解,使他们能顺利地学好这篇课文。例如关于作者介绍、毛主席对朱自清的评论,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材料;对怎样对待亲属之情,可以组织同学们开展讨论;为加深对课文所表现的亲情的感受,可指导学生朗诵;在写作方面也可以借鉴课文进行仿写练习或口头作文,如写老师、父亲等人的侧影,表现出他们的勤恳而有毅力;写母亲、祖母动作感很强的特写镜头,表现她们的勤俭和慈祥等等。
五、课文阅读三步骤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就是语言朴素自然,清新隽永,意境优美,感情真挚、敦瘛U庑┨氐愕陌盐眨匦虢⒃谝桓?quot;读"字上。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可分三步进行,这三步的基础就是"读"。①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线索。②读课文,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③读课文,领会作者语言特色。在"读"讲课文过程中,领悟课文意境,通过对意境的分析,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读"讲课文过程中,领会作者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平实自然中寓真情的语言风格。
六、阅读习惯养成教学建议
教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勾画和摘录关键词句是很重要的一环。要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第一遍阅读时可侧重于勾画字、词,第二、三遍阅读时可侧重于关键语句及疑难问题。对关键性的语句,在阅读时要用~~画出来,以突出其重要,并仔细体味这个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关键词句指表达得很精妙的、意思很含蓄的,与中心关系密切的词句。对关键词句要仔细推敲,透彻分析,要注意领会它们的深层意思,体会它们的表达艺术。关键词句包括点名中心的词句、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等。如学习时,在作者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用的几个动词"走探攀缩微倾"等下面加着重号"· "然后仔细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感情。疑难问题则可用铅笔勾画,并用"?"做标记。
七、预习方法教学建议
预习很重要,预习是学会自学,提高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可以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先自读一遍课文,或默读,或出声朗读,了解课文的蟾拍谌荩坏诙剑亩?quot;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抓住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明确学习目标;第三步,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第四步,对问题作出初步回答,并准备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对照。
学习记叙文,在整体感知的时候,可按照"记叙了什么是怎样记叙的表现了什么中心意思"的基本格式去理解课文。本文在"怎样记叙"方面采用了"倒叙"的顺序。要理清楚:倒叙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倒叙和顺叙之间是如何衔接的?倒叙内部又是怎样记叙的?运用倒叙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教师应当先对学生明确预习的步骤。本课预习应当完成的工作,由于学生刚上初中,还不具备独立完成预习的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完成。重在养成预习的语文学习习惯。
八、课堂导入 方法建议
导语 一:
这篇文章和一般文章有个很大的不同。一般文章要是写人,往往写人的肖像、神情和音容笑貌。这篇文章却不是这样。它没有写人的音容笑貌,只写了人的一个。可是,这篇写的文章,一发表,便立刻轰动了文坛。它发表于1925年,到现在××年了,××年来,一直备受推崇。为什么?它好在什么地方?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找出它独特的优点。
导语 二:
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学士以"送别"为题材写了许多诗文:有"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纤细柔情,有"无为在缏罚舱唇?quot;的豪情,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别,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的惜别……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看看作者是如何记述他与父亲分别的。
导语 三:
同学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你们可以说是关爱备至。父母对你们的爱可曾令你们感动过?哪位同学能讲述一个令你们感动的故事?再谈谈你们当时的心情。
提示:可鼓励大家尽情去说,看谁讲述得栩栩如生,令大家感动。
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现代著名作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看他是怎样写自己的父亲的,怎样描绘父子亲情的。
九、朗诵训练教学建议
可以最后一段为朗读材料,按下面程序进行:①先请学生上台试读,大家评论得失。②明确:本段叙述离别后几年来,父亲的老境颓唐及"我"对父亲的思念,因此,交织着哀愁伤感与不尽的思念。朗读时要放慢节奏,且充分利用停顿。文中"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一句是悲伤情感的高潮,要上扬。而最后一句则要低沉语气缓缓结束,以渲染无尽的思念之情。③播放二胡曲《豫北叙事曲》伴奏的配乐朗诵示范。④学生尝试配乐朗读。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
1.理清文章的结构线索--。
2.体会平实自然的语言风格。
难点:
准确把握父子之间真挚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参见教法建议~教学生预习的步骤)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注意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朗读。
1.这篇散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本文很类似于一般写父亲或母亲的叙事抒情散文,完全可以用"回忆我的父亲"之类作题目,作者为什么要以为题目,换成其他题目,效果会怎样?
3.速读课文,回答:
(1)找出文中四次提到的都在哪些段,作用有什么不同?哪一次是写作的重点?
(2)四次的出现,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与虚之间关系如何?
提示:第二、三次是实写,第一、四次是虚写。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虚写是对实写的感情的深化和升华。
4.跳读课文,回答: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父亲形象表达父子之情的?(①动作描写。 ②语言描写)
5.速读课文,简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6.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书:
开篇设疑--点出
交代家境--引出
望父买桔--描绘
父子分别--理解
结尾思念--照应
背 影 篇10
第二单元 第7课 背影(第1课时) 共2课时 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 学习目标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行文脉络。3、 分析平淡中显神奇的特定背影,体会文章的感染力。重点难点1、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行文脉络。2、分析平淡中显神奇的特定背影,体会文章的感染力。课前预习1、预习内容和要求:(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预习自测: (1)介绍你所了解的朱自清及写作背景: 《背影》的作者朱自清,字( ),江苏扬州人。( )家、诗人、学者。散文代表作品有《 》、《 》等。 (2)给下列划线字词注音: 交卸 颓唐 迂腐 琐屑 狼籍 不禁 蹒跚 踌躇 簌簌 差使 奔丧 举箸(3)解释词语:交卸: 踌躇:迂腐: 颓唐:琐屑: 奔丧:蹒跚: 狼籍: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学习过程 与方法 学习过程 与方法一、自主学习 (一)检查预习 (二)学生自学 自学内容和要求: 1、听朗读录音后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体会感情。2、圈点勾画出文中表现下列内容的语句。(1)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写背影的语句。(3)自己认为感人的地方。3、文章总写的一句话是“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一共写了几次背影?二、精讲互动(学生合作研讨,积极回答,老师点拨) 1、本文不同于一般从正面着笔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选取了对儿子来说再平常、再熟悉不过的“背影”作为表现角度。为什么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会使儿子感动得流泪呢?(提示:找出文中有关时事背景的描写进行分析。)2、 找出文中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的语句,体会眼泪与父亲背影的联系。 3、 本文是通过“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爱子之情,文章2、3语段与此 有什么关系呢? 4、课文4、5语段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三、达标训练 说说下列词语的表达作用。1、 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作者为什么用“祸不单行”来形容这两件事?2、到徐州,为什么会见到“满院狼藉”的景象?3、“惨淡”一词,除了表现经济状况的困窘,还描绘了怎样的心境?4、“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课堂小结这是1篇 (文体),它以 为线索,主要事件是___________,表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布置1、 熟练掌握本课词语,勾画出你喜欢的精彩语句,并积累在摘抄本上。2、 课外阅读几篇些父爱、母爱的好文章,做好阅读笔记,下节课交流。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第7课 背影(第2课时) 共2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韩涛学习目标1、 重点研读望父买橘,理解父子深情。2、 揣摩品味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平实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重点难点1、 重点研读望父买橘,理解父子深情。2、揣摩品味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平实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课前预习预习内容和要求:朗读课文,精读课中望父买橘的文字,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学习过程 与方法 学习过程 与方法一、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第六语段,勾画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句。2、尝试品析这些词句的表现力。示例:作者描写父亲的衣着突出了黑色,穿黑色衣服与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二、精讲互动(学生合作研讨,积极回答,老师点拨) 1、父亲买橘子这么费劲,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去而不让儿子去?买来橘子后,他“心里很轻松似的”表明了怎样的心理?2、“我”对父亲的行事本来是有看法的,可是看到父亲的背影时,两次流下眼泪,这表明“我”怎样的心情?我流泪后,为什么怕父亲看见? 3、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父亲在文中前后说了几句话?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几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呢?三、达标训练 1、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我看见他 着_______小帽, 着___________,________棉袍,_______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______的身子向左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2、分别指出四次写“背影”的时间和作用。顺序时间作用第一次写背影文章开头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第二次写背影第三次写背影第四次写背影3、 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 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 4、 交流自己读到的其他写父爱、母爱的文章。 课堂小结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作业布置1、完成本课配套练习。 2、推荐课外阅读:《朱自清传》、《朱自清散文全集》。3、预习第8课《台阶》。课后反思
《背影》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设想:
本课是名家名篇,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教学适合采用自主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自主式学习的方法。教师首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以自编提纲卡的学习方式,将本文的内容系统化。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抒发的父子间看似平淡实为深切的感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作者抓住某一特定情景展开内容的写法。
教学难点 :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课文:
同学们,有谁知道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吗?
(教师用幻灯片打出,师生共同朗诵这首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歌赞颂的是谁?(它是歌颂母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很多的诗和歌都是咏赞母亲的,说明母亲的确伟大。然而,父亲伟不伟大呢?同学们爱自己的父亲吗?今天,我们来感受1篇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正字。(打投影片)
差使(chāi) 交卸(xiè ) 奔丧(sāng) 游逛(gung)
踌躇(chou chu) 栅栏(zhà ) 蹒跚 (pan shan) 琐屑(suǒ xiè)
2、由学生自由上台写出其它的生字词,集体讨论解决。
3、简介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三、初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父亲说过的五句话。
1、由生活导入 :根据同学们的观察,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二人哪个人的话语多些呢?父亲一般沉稳少言。朱自清的父亲也一样。大家找找看,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用直线划出来。(以快速阅读抓文章重要信息为突破口,分组讨论。)
2、提问:父亲说第一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a:祖母死了 ; 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提问: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重点词:“死、交卸、祸不单行、狼藉、变卖典质、亏空、丧事、惨淡、赋闲”等)
提问:这些沉重的精神和物质负担均压在父亲身上,但他对儿子说的话是忧伤的吗?
(读“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句,体悟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宽厚豁达。)
3、父亲的第二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护送儿子过江上火车。“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他们”是单指茶房那一类人,包括了其他任何人,表达父亲情感的细腻的一面。)
提问:儿子远行,父亲开始决定送还是不送?
(先不送后又送。)
提问:父亲为什么送呢?表达了父亲对儿子哪一侧面的爱呢?
(“忙、不送、嘱茶房甚仔细、不放心、颇躇踌”。抓住“躇踌”一词,反复悟解,联系前文背景介绍,体会父爱的深沉而细腻。)
4、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三句话,并体会所含的意思。
<1>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2>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3>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些话含蓄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四、细读课文,抓住四次“背影”深入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角度和方式。
1、同学们找找文章中几处写到背影?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课文哪两个地方实写父亲的背影?
a: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
b:父亲送子时,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时候。
3、着重写父亲“背影”的是哪一处?把“背影”的内容划出来。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显出努力的样子”)
提问: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描写?
(肖像和行动描写,重点写衣着和动作。)
4、父亲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全是黑色的。)
提问:这样写有什么用意?(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如:①父亲在守孝期间,体现了父亲的孝顺。②和“肥胖”的。身子构成一致,更显得压抑沉闷,有助于对“背影”的理解。③父亲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黑色突出这一性格特征。)
5、父亲过铁道时的行动描写有什么特点?找出其中的词句,并加以体会。
(蹒跚、慢慢探身、两手攀着上面、缩、微倾;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出父亲行动的困难、艰难。)
探讨: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各抒已见,互相补充。)
6、集体诵读这些句子,注意语调、语速、语气。
7、第一处和第四处写“背影”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第一处点题,第四处照应,前后一体。)
8、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四、精读课文,捕捉作者的情感特点:
1: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找出文中几次写“流泪”的句子。
a: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b:感动之泪:望亲买橘,父子离别
c: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2、文中哪两处地方用了“聪明”一词?文中“聪明过分”“太聪明”两个短语的含义是什么?
(一处:在父亲与脚夫讨价还价时,我觉得掉面子,说“聪明过分”是深深的自责,是嘲弄自己“少年不识愁滋味”。二处:对父亲嘱咐茶房后,自责“太聪明”了,较前句内疚更甚。)
3、本文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前后讨论,互相启发,尽量统一答案)
(褒义词贬用,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表明“我”自作聪明,这不聪明,主要是突出“我”对父亲所做的事情不理解。展现父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心疼爱,为后边写“背影”作铺垫。)
4、紧抓文末一句感叹,把握全文情感线索,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至爱,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五、拓展迁移:
1、上面我们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分析,大家是否有这种体会:同样是通过极平凡的小事来写人,我们往往写得十分乏味,而《背影》却写得深切感人。这是为什么呢?现告诉大家一个秘诀:写散文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善于选择表现角度。本文表现角度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1、表现角度新颖独特。本文选择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2、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是全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儿子对父亲一生的零星印象,以及百感交集的思绪都聚会拢来了,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2、将全班同学分为“颂父组”与“颂母组”,从日常生活中找出父亲或母亲令人可敬的生活事例,以“我说父亲(母亲)好”为主题开展辩论会。
《背影》写作背景 篇12
本文写于 1925年 10月,另说为 1927年(见季镇淮的《朱自清先生年谱》)。作者谈写作动机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1947年7月1日答《文艺知识》编者问)惟其“写实”,才体现了这篇文章的价值。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背影》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揣摩文章朴实而简洁的语言,感悟文字中蕴涵的父子深情。
2.仔细研读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联系自己的生活,进一步体会亲情的内涵。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提问:
1、在你的生活中谁最令你感动,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谁是令他最感动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动的又是什么呢?
(第一问的设计体现语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出发;第二问旨在激起学生的阅读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对预习的要求)
二、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正音练习
奔丧(bēnsān踌躇(chóuchú)交卸(xiè)迂(yū)腐
颓(tuí)唐琐屑(xiè)晶莹(yíng)差(chāi)使
簌簌(sùsù)狼藉(jí)赋(fù)闲栅(zhà)栏
教师对这些词领读两遍。
3、朗读:
1、2段一组同学读,3、4段二组同学读,5段全班同学读,6段三组同学读。(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们学生最薄弱的也是这一点,是顺其自然,还是切实去改变,我选择后者,初一时期是训练朗读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不加以强化,到了高年级再去补已经很难有成效,心理学认为人发展某种能力具有关键期,朗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就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根据学生实际,初一第一学期朗读要求为正确,对一些学生读不准的词语,采用英语学习中学单词的方法,教师进行领读。)
三、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批注要点:
⑴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⑵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⑶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⑷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一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3、词汇积累──课堂练习二
(写完后对照课本,找出写错的字并改正)
(词汇是语言的材料,切实落实,此练习一方面设计听的能力,一方面练习词的意义,一方面练习正确书写,一石三鸟)
4、阅读尝试练习(提问讨论)
⑴“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理解记叙要素)
⑵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⑶文中一共写了几个背影?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在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
a①难忘背影②刻画背影③惜别背影④再现背影
b.(提示:找动词、形容词)如:“探”表明父亲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到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肥胖的身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把父亲爬月台是的艰难动作,写得栩栩如生。
⑷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睹家境、想父母---悲哀
望父买橘---感激泪(体贴父亲)
父子离别---不舍
再现背影---伤心
以上问题,让学生探究、讨论、并交流,教师归纳。
⑸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
①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②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③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④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重点讨论解决2、5)
(尝试练习的设计的目的是检测整体阅读的效果,同时解决一些次要的目标。提问5的设计可视作是对此课的总结)
5、品味鉴赏(探究学习)
(1)本文语言平淡中蕴涵深情,请从文中找出两个句子加以品味。
(2)课文写作者一见父亲的背影就流泪,为什么?
(3)文末作者再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4)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仔细观察课文彩页中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说说画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地印象。(拓展)
课后习题
1、完成课后练习七(不借助其它参考书,做在书本上)
2、熟读课文。
背 影 篇14
《背影》
【教学目标】
1.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习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2.理解课文以背影为线索,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记事写人的结构特点。
3.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
4.理解作者所表现的真挚的父子之情,认识尊长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父亲的语言、动作、形象的刻画,指导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中蕴含的父子深 情,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使学生受到感染,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研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想
一、《背影》这篇传统名作,现在编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要求不能过高,须紧扣单元教学要求,加强语言的基本训练。
二、教学中要保证有充分的时间朗读课文。课前要求学生参阅注释预习一遍,查词典正音。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交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时间因素;结合写作背景讲读最后一段;正音释词;理清文章结构;研读第一段到第四段。
一、导语设计:
中国受长期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尤其注重亲情。千百年来,抒写亲情成了文学的母题,这种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你能列举出几篇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19xx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江苏的扬州、浙江的温州、宁波和上虞当中学教员。1925年暑假以后到北平清华大学 任国文系 教授,当时只有28岁。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在行动上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由一个爱国者走向人民,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他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写于1925年。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的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特别是七八年前父亲南京送行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便写下了这篇《背影》。他父亲的来信说了些什么呢?请看文章的最后一段,(这一段有些语句今天初一的学生较难理解,先学这一段,既可扫除难点,又弄清了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前文的内容。教师用讲读法进行讲解。)
这最后一段,内容相当丰富,写了家境的衰落,写了父亲的身世和心境,写了作者的感受和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这对学习课文前面的内容是有帮助的。
三、正音释词。
出示小黑板,学生注音,师生共同释词,有的看课文注释。
[交卸(xiè)]解除职务,向后一任官吏交代。
[奔丧(bēnsān)]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踌躇(chóuchú)]犹豫。
[迂(yū)腐] [颓(tuí)唐]
[琐屑(xiè)][晶莹(yíng)]
[差(chāi)使] [狼藉(jí)]
[簌簌(sùsù)] [赋(fù)闲]
[游逛(guàng)][栅(zhà)栏]
[举著(zhù)]
四、自读课文,按第七练习题的要求概括段意层意;注意第一第二段所指的时间;提出疑问。
五、讨论文章结构,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板书如下:
六、研读第一、二、三段。
1.第一段的“二年余”指什么时间?第二段的“那年”是哪一年?
——第一段的“二年余”,指1923年到1925年,第二段的“那年”是1917年,因为第四段中提到“其实我那年已20岁”。从第二段开始是回叙往事。
2.第二段写徐州见父,为什么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怎么院子里会满是“狼藉的东西”?父亲的那句话(“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包含着什么意思?
——父亲卸职失业,不得不打点行囊回家,因此院子里乱七八糟的,作者看到这种凄凉的景象,再想起祖母的去世,眼泪便禁不住簌簌地流下来了。这时候,父亲心里一定比儿子更加悲伤愁苦,可是,当他看见儿子流泪的时候,便强抑悲苦,反过来安慰儿子,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是多么的体贴、爱护。
3.为什么说“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说明了什么?
——作者的父亲在徐州当烟酒公卖局长(在旧社会被认为是一种肥缺)不仅没有发财,还要借了钱办丧事,变卖典当了家财去偿还亏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父亲的为人。父亲失了业,又背了债,悲和愁相交煎,所以说“家中的光景很是惨淡”。
这两段写家中困顿的处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4.教师范读第一段,学生齐读第二三段,要求读时注意速度、语调和感情。
七、研读第四段。
1.这一段为什么写南京“游逛”只用“勾留了一日”五个字一笔带过,而写父亲是不是亲自送行却用了不少笔墨?
——当时父子俩对游逛没有心思,而且它对写父亲也没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交代一下就可以了,重点是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
2.这一段是怎么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的?文中哪些地方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必自己送行?父亲“踌躇”了又“踌躇”说明了什么?
——照理父亲可以不必亲自送行,因为:第一,他“事忙”,急于谋事;第二,有熟识的茶房可以托他陪同上车;第三,“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可是,父亲还是不放心,“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对茶房“再三嘱咐,甚是仔细”,“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踌躇了一会”,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3.“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 “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的,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贴。这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4.齐读第四段。
八、口头表达训练。
1.复述第二三四段,复述时把以下词语用进去。
交卸 祸不单行 满院狼藉 簌簌 天无绝人之路
亏空 惨淡 勾留 嘱咐 仔细 妥贴
踌躇 再三 终于
2.课后朗读课文两遍。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加强朗读和复述的语言训练,进行造句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并订正。
交卸 差使 狼藉 亏空 惨淡 游逛 勾留 妥贴
嘱咐 熟识 踌躇
2.复述二到四段,把听写的词语用进去。
二、研读第五段。
1.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而且还要叹气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这两句话是作者的自责,责备自己那时年轻无知,不仅没有体会父亲的一片爱心,反而嫌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现在想来,内心深感愧疚。
2.进站上车,父亲是怎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的呢?
——文中两个“忙着”说明父亲全然不顾自己,只想着为儿子劳神费力。一个“嘱我”,一个“嘱托”,说明父亲像慈母一样对“我”关心体贴。即使是找一个坐位,他也要认真地“拣定”进出最方便的地方,真是细致入微,用心良苦。
3.指名朗读或齐读第四第五段,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
三、研读第六段。
1.买橘送行,具体写父亲的背影,很感人。这一段是分几层来写的?
——分四层:第一层写父亲执意自己去买橘子;第二层写父亲过铁路买橘;第三层写买橘回来;第四层写依依惜别。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想到儿子的旅途生活既单调又口渴,于是要去买些橘子给儿子。为儿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3.“他往车外看了看”,后来“我”也看了,两人看的是不是一样?为什么对父亲的看写得很简略,而“我”的看却写得较详细?>>>——父亲只是看看有没有橘子可买的,而“我”呢,不仅看到有卖东西的人,而且看到过月台,穿铁道,爬上爬下很不容易。本来想不让父亲去的,可是“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这一层写出了父亲一心为儿子着想的拳拳爱心。
4.第二层写看见父亲的背影,描写了父亲的感人形象。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这一层主要写了父亲的穿戴和一系列的动作。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一身素服,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里。接着具体描写父亲是怎样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的。“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显示了父亲行动的不便;手攀、脚缩、身子倾,形象地写出了吃力的样子,看到父亲不辞辛苦为自己买橘子,“我”怎能无动于衷,因此,“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写第一次被父亲的背影感动得流泪。
教师范读一二两层,让学生感受体会。
5.第三层写买橘回来,父亲放好橘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个细节描写,反映了父亲怎样的内心活动?
——其实,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穿过铁道,爬上爬下也确实比较艰难,但是为了消除儿子可能产生的不安,便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尽管这轻松的样子是装出来的。但也表明他为儿子劳累也是心甘情愿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父亲的慈爱是多么感人,多么崇高!
6.最后一层写依依惜别。离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这时仍在惦念着儿子旅途的安全。“进去吧,里边没人。”儿子送父亲下车,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亲不让送,怕儿子离开车厢会丢失东西。临别时这样细心嘱咐,真是关怀备至,可敬可亲。
7.最后一句写第二次看见背影和第二次流泪,说说这时候“我”的心情。
——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使“我”感动不巳,现在父亲要离开了,不免产生浓浓的离情别绪。因此,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车厢坐下来的时候,感念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眼泪又来了”。这一段里两次写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8.先分层朗读,再齐读这一段课文,要求读出父爱子、子爱父的深情。
四、读写训练。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第一二三段和最后一段,学生分别朗读第四第五段和第六段。
2.复述第六段的内容,注意采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复述时要把前两段的内容作简要的交代,反映南京送行的全过程。
3.正确运用四个以上动词写一段话,描写一个情节。(当堂交流评议)
4.快速阅读第八道练习题的1篇文字,并说说它的思路。(也可让学生课外阅读。)
五、关于文章的剪裁。
文中写回家奔丧,写在南京游逛,都一笔带过,因为这些跟主题关系不大。详写送行的过程,其中也分主次,买橘子的过程写得较详细,写背影的笔墨,又特别详细。可见。详略的原则是为了突出主题。
六、教师小结。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这篇抒写父爱的精品,写的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语朴实简洁,却感人至深,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
1、父亲的来信是《背影》写作的契机。这信曾使作者大为感动,写出了这样感动人的文章。
2、《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表达的真情。老老实实,朴素自然,毫不矫揉造作,这正是《背影》的特色。
3、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产,父亲老境凄凉,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将各奔东西,为生活去奔波,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沉重的。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朱自清 先生的《背影》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的父母就在我们的身边,把我们的目光悄悄移向他们,你将是一个善良的人,饱含爱心的人。
七、板书设计:
一难忘“背影”(引出回忆)
二追忆“背影”(展开回忆)
买橘的背影──拳拳爱子之心
离去的背影──别离的最后印象
三再现“背影”(结束回忆)
一、基础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妥贴( ) 颓唐( ) 交卸( )
琐xiè( ) chōu chú( ) pán shān(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 ( ) ( )
奔 胖 混
( ) ( ) ( )
( ) ( )
藉 差 ( )
( ) ( )
3.《背影》的作者是 ,江苏扬州人,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 、
学者。
4.阅读课文后填空:
本文以 为线索,通过对回乡奔丧, 、 的描述,特别是对 的描写、充分体现了 的感情。
二、能力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东北去。父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那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我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上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给加点字注音。
差( )使 晶莹( )
2.文章开头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里提到“背影”有什么作用?
3.解释词语。
(1)狼藉:
(2)触目伤怀:
(3)琐屑:
4.文中“祸不单行”指哪些事?“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句中“惨淡”指什么情况?
5.语段中有许多父亲细心关照儿子的事例,请你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6.文中说“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为什么心里很轻松呢?
7.文中几次写自己流泪,作者为什么而流泪呢?
8.揣摩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试分析作者当时的心理。
9.结尾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有什么作用?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父亲的信
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每次归阴后都应先写信。父。”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 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很短,一般不超过一页纸,有时只有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学会照顾自己,等等。
④父亲的信是很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反而才载有几句嘱托。而且家中好像也不骨一枝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色笔写信,但父亲“顽固”依旧。战友们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面晚读父亲的信却很少有这种感觉。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似乎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是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⑤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人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经常写信了。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得那几角邮资的。而母亲的回答案却出乎我的预料:“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像把我丢了一样?我不禁一怔,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
⑥偶然翻看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了我的名字。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此时此刻,我不由泪流满面: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⑦到部队后 。
1.“到部队后”“我”会怎么做?请发挥想像,用一两句叙述性语言补写在文章末尾。(不超过50字)
。
2.本文第③段写父亲来信“认真得很”,而第④段却说父亲的信“很随意和马虎”,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
3.第④段画线句子中的“像”字与下文哪句话相照应?请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
4.本文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很感人。写出你最爱感动的一处,并简要说明理由。
。
5.文中与朱自清写的《背影》从内容、语言到写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请填写下列表格。(“相同点”中,每个空格填写不得超过4个字。“不同点”中,“记叙线索”一栏,每空格填写不得超过5个字。“描写父亲的方法”一栏,每空格填写不得超过8个字)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篇
内 名
容
《背影》
《父亲的信》
篇
内 名 容
《背影》
《父亲的信》
主题
记叙线索
语言
描写父亲的方法
【答案】:
一、ǒ tuí xiè 屑 踌躇 蹒跚
bèn投奔 奔丧 pàng 胖子 hùn混水摸鱼
奔 胖 混
bēn 奔跑 奔马 pán 心宽体胖 hún混浊、混蛋
jí狼藉 chān差距
藉 差 chà差不多
jiè慰藉 chāi差使
3.朱自清,散文家、诗人。
4.背影,浦口送别,父亲买橘,父亲的背影,父亲关爱儿子。
二、(一)āi yíng
2.开篇点题,是特定环境下给儿子印象深刻的背影,它凝聚着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
3.(1)乱七八糟的样子 (2)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3)细小而繁多的事
4.文中“祸不单行”指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使交卸了。“惨淡”指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回家变卖典质,还亏了空,借钱办丧事等一系列不幸带来的困难。
5.为我请来脚夫,亲自讲价钱,拣座位,再三嘱咐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这是为写“背影”作铺垫
6.因为父亲觉得自己为儿子尽到了责任,心里感到忠实和满足
7.几次流泪,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心疼和敬爱之情
8.做儿子的对父亲的行事很不以为然,觉得自己大了,对父亲当时细致入微的照顾有一种逆反心里
9.结尾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抒发思念父亲之情,与文章开头呼应。
(二)1.(1)我也买了许多信封,写了父亲的名字
(2)我将会经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在部队一切都好(或答“我也像父亲那样……”)
2.不矛盾。写父亲“认真得很”,是从父亲来信的“仔细答复”和及时、主动的角度来说的;写父亲“随意马虎”,是从父亲来信的信纸和笔迹来说的。角度不同,故不矛盾(意思对即可)。
3.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或:偶然翻看父亲……名字)
4.略(言之成理即可)
5.相同点:父爱 平实(朴实) 不同点:背影 信 正面描写(有外貌、动作描写) 侧面描写(无外貌、动作描写)。
《背影》教学设计 篇15
一、 对话导入。
师:我们最熟悉最亲近的人就是父母了,如果让你写1篇文章来表现父亲,你会选取什么材料?
几生发言,师注意简要点评。
师:作家朱自清先生也写父亲,选取的却是父亲的背影。而正是这篇题为《背影》的文章,自上世纪20年代问世以来,至今80多年来经久不衰,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读者。今天我们就一起品读《背影》,感悟父爱。
二、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了解什么?或者,你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几生分别发言。问题主要集中在:作者为什么写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的?
师归纳,及时板书在黑板右侧(怎样的?为什么?)。
师:学贵有疑,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这两个问题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重点探究。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个前提,就是得先弄清这背影背后的故事。
三、走近背影
速读课文,看看令儿子念念不忘的背影是父亲在什么情形下的背影?
两生分别回答,明确:父亲送儿子去车站,在月台为儿子买橘时的背影。
师: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呢?下面我们找到重点写背影的语段细细品读。
四|、品读背影
师:谁能够有感情地朗读第六段?其他同学听读,画出具体描写背影的词句。
一生读完,师给与鼓励性点评。
师:画的哪些词句?
指名读后,课件出示: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师:动情地读读这些语句,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呢?
生读,思考。师提示生可以多读几遍。
生:这是艰难的背影。生结合动作描写分析。
师注意倾听,引导学生品味词语“蹒跚”“ 探”“攀”“缩”“倾”等词语,体会艰难。由几名学生充分发言,把这个点品透。并反复朗读,读出艰难的'感受。
生:这也是个朴实的背影。生分析外貌描写。
师注意点评,由“黑色”引导学生分析父亲当时的处境(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理解这更是一个沉重的背影。在分析的过程中反复朗读,齐读。
师:这么艰难,这么沉重,非得去买橘子吗?非得亲自去买吗?
生:可以不买,也可以让儿子自己去买。
师:父亲为什么非得自己去买?
生:因为爱。……
师:其实,父亲的爱还体现在其它的一些细节中,你能在文中找到吗?
生找到第二段、第四段、第五段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并分析。师注意点评和引导。
师:母亲没了,工作丢了,值钱的东西都卖了,剩下的只是累累的负债和一家需要他来供养的老老小小,父亲该是多么的痛苦和焦急啊!尽管如此,他却坚持送年已二十的大儿子去车站,在月台,手脚并用,爬上爬下,就留下了这样辛酸的背影:示意生齐读屏幕上背影片段。
师: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个感人的场景。播放视频:《背影》电视散文父亲爬月台买橘情景。
此时此刻,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生:父爱伟大。
师:是啊,父爱如山。
五、理解父爱。
师:通过刚才的品读,发现同学们都能理解作者父亲对儿子的爱,那么作者理解吗?
生有的说理解,有的摇头。
师:跳读课文,快速找到能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的词句。
生找到“流泪”的词句,也找到“暗笑他的迂”等词句,分析理解与不理解。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生:被感动。
生:年少不懂事。
师:从20岁到28岁,从大一学生到清华讲师,从少不更事到已为人父,朱自清的心智也在不断成熟,对父亲的言行也越发理解。
课件出示短文《儿子眼中的爸爸》。指名读。
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生谈。
师:很多东西,在时过境迁之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
六、小结,质疑
师:课上到这里,我们再来回顾同学们提的两个问题:怎样的背影?为什么选背影?明白了吗?
生谈理解,必要时师补充。
师:还有疑问吗?
七、真情诉说
同学们在生活的细节中也一定感受到了父亲的爱,能否说来听听?
屏幕提示:也许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也许是一杯温热的牛奶,或许是一句善意的提醒,也可能是……
几生思考后分别发言,师注意评价语。
结束语:学了《背影》,大家对亲情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体会,就让我们在生活中用眼睛去观察爱,用心去感受爱,用爱去回报爱。
《背影》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踌躇”等词语。
⑵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能力目标:
⑴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⑵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3、德育目标:
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教学重点】
赏析文章朴实却含蕴至爱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
【教学难点】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理解2、3语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纪实散文《背影》的语言平实自然。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同时,在诵读中理清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讨探究法: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研讨文中关键性语句的表义和表达作用。如四次写背影的文字和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理解对父亲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作用;同时,结合生活体验揣摩作者的心情和感受,激发爱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行文脉络。分析平淡中显神奇的特定背景,体会文章的感染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投影显示孟郊的《游子吟》)
孟郊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人中也许算不上耀眼,但他的一首《游子吟》却历久不衰,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颂它的魅力就在于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诵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唤起普天下儿女们多少深挚的忆念。是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无私深沉的父母之爱沐浴着儿女们的成长。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1篇表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之作。
设计(二):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发自于内心的真挚无私的爱,柔蜜的爱意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经历。同学们,请大家说一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母的疼爱。(学生动情讲述)是的,这种感情无论是蕴蓄在平常的片言只语,还是流露在不经意的神情动作中,都是那样令人难忘。今天我们学习的则是1篇从父亲的背影中感悟出亲子之爱的散文──《背影》。
设计(三):(投影)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国文教员的永恒记忆: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三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地看一张当天的报纸,其中一个惊慌地喊道:‘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不禁无言地流下泪来。”
读了这段文字,我们不禁要问: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1篇怎样的文章,能够这样打动人们的魅力又何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朱自清,走进《背影》,去体会那份曾让无数读者感动过的'感动。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
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2、《背影》是1篇著名的纪实散文。是朱自清于1925年10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别离时的情景。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点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三、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
投影:
1、注音:
差使(chāi)奔丧(sāng)狼藉(jí)簌簌(sù)蹒跚(pán shān)踌躇(chóu chú)迂腐(yū)拭(shì)颓唐(tuí)举箸(zhù)琐屑(suǒ xiè)
2、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勾留:短时间停留。
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踌躇:犹豫。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不能自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叶圣陶谈《背影》 篇17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所写的1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小编在整理了《背影》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背影》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2.这两段写父亲送别我的情景,其中写了父亲的以下行为:(2分)
照看行李 —→ 讲价钱 —→ 拣定椅子 —→ 嘱咐我路上小心 —→
—→ —→ 买橘子 —→告别离去
13.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动词恰当的是( ) (1分)
A. 吊 缩 拉 B. 攀 勾 搀
C. 攀 缩 搀 D. 吊 勾 扶
14.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 )(2分)
A.“扑扑身上的泥土”是因为刚才爬月台时蹭了一身土,父亲喜欢洁净,所以扑扑身上的泥土以后心里就轻松了。
B. “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是因为买的橘子并不太重,父亲在暗示儿子自己并不累,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然流露。
C. “泥土”表明当时的环境很脏,“轻松”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心满意足,同时在暗示儿子自己并不累。
D. “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说明不是真轻松,是说父亲为
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内心满足,是父亲一片爱子。
15.“我”看到父亲艰难地爬上月台的样子,“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
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说说作者此时此刻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感受?(3分)
答:
16.选文最后一句“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又”字用得好,请从内容和结构两
方面说明理由。(2分)
内容:
结构:
答案:
(一)阅读《背影》选段,完成12-16题(共10分)
12.(2分,每空1分) 嘱托茶房 穿过铁道(爬过月台)
13.(1分) C
14.(2分) D
15.(3分)我此时百感交集,理解、愧疚、感激、担忧等,(1分)“我赶紧拭干了泪”是怕父亲见我这样而担心。(1分)“怕别人看到”是因为自己觉得自己是男人,不应该轻易流泪。(1分)
16.(2分)
从内容方面,表明是第二次流泪,同时突出了作者和父亲离别时对父亲依恋、感激和敬爱之情;(1分) 从结构方面来看照应文中“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分)
叶圣陶谈《背影》 篇18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师:经常听到小朋友们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也听到有人把这首歌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来唱,确实,在生活中,父爱和母爱是一样伟大的,只是父爱可能比母亲更深沉,含蓄而使你感受不到,其实只要你用心体会就能感受得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1篇文章《背影》。
师:朱自清其人、其文,同学们已经不陌生了,请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生:我们在去年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另外他还有其他散文代表作品《荷塘月色》《绿》等
师: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介绍得很全面,是的,上学期我们就已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对《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今天的学习同样会给同学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 整体感知:
师:这篇文章的课题是《背影》,那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又各是在怎样的情形下提到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后请思考这些问题,朗读过程中如有生字词,请划出来,并查字典解决。
生:纷纷朗读课文,边读边作标记(约五分钟)。
五分钟后
师:读完课文,刚才的思考题已经解决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生1:这篇课文一共三次提到背影,第一次是在文章的第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是在父亲给我买桔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在父亲和我分别时我看到的背影。
生2:一共有四次,除了刚才说的三次外,在文章最后一段,也提到了父亲的背影"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
师:对,你看书更仔细。确实,这篇文章一共四次提到背影,而且,注意是提到"背影",每一次背影的提及是不完全一样的,请同学们再用简洁的几个字概括一下。
生1:第一次:想背影
生2:第二次:看背影
生(七嘴八舌)第三次:别背影,第四次:思背影
师:概括得很好,这篇文章就是围绕"背影",通过细小的具体的事情来写背影的,通过朗读课文,同学们发现,哪一次的背影写得更具体。
生(异口同声):第二次的背影
师:那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第二次的背影,请一位同学来把第6小节朗读一下,其他同学注意思考:(1)请用横线划出具体描写背影的语句。(2)为什么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
生: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师:将你们所划出的具体描写背影的句子齐读一遍,然后根据文中的描写用你的学习用品模拟出父亲去买桔子的路线,并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生:学习小组模拟、合作、探究
师: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边模拟边介绍
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我们小组用笔袋当用月台,用两支铅笔作为铁路,父亲在给我买桔子的时候,先从这边月台慢慢探身下去,再穿过铁路,爬上那边月台,然后去买桔子。
生:我们小组还有补充,就是从这边月台探身下去,再穿过铁路,爬上那边月台的时候,文中有很具体的描写,是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然后身子向左边微倾,然后再爬上去,从这些爬月台的描写,更能看出父亲买桔子的艰难。
师:第二小组同学模拟介绍的更具体,更形象,说明同学们已经深入理解课文了,确实,父亲的行动更令我们关注,"探"、"缩"、"倾"这些动作能体现出父亲买桔子的艰难,由此,你们能理解为什么要把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具体?
生1:能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生2:父亲给儿子买桔子的行为倾注了分别时的深沉的爱。
师:正是这样,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的独特发现,选择了"背影"最佳表现角度,将父亲的慈爱,艰难和努力,通过"背影"真切的表现了出来,同时,也显出了父爱的深沉,博大,他的行为是这样的,父亲的语言更具朴实、简洁,请找出文中父亲的语言,仔细揣摩他的深意。
生:"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天无绝人之路"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生2:我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生3:进去吧,里边没人
生4:这些话反映了父亲对我的安慰,比如说第一句话,其次,还表现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心,我已经是20岁的人了,但父亲还把我当成小孩子,帮我买桔子,叮嘱着我,牵挂着我,从这些话中都能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有道理,能深刻地领会文中父亲对儿子的爱,那么,文中的儿子理解了吗?,儿子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父爱的理解和领悟的呢?
生:儿子的几次流泪,泪水说明了一切,泪水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感激。
三、布置作业 :
生活中,岂止是母爱,父亲,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得珍贵,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写出你的亲情之爱,450字左右。
背 影 篇19
朱自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从题材选取、表达方式、写作意图等方面,体会人物的感情,理解本文的中心意思。
3.结合课文反映的现实,理解中国式的父爱,树立知恩、感恩、报恩的思想。
【课文提示】 1.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在清华任教时,曾参加学生游行,写文章控诉反动派暴行。抗战后期,他拒绝到蒋介石政府做官。李公朴、闻一多被反动派暗杀后,他冒险参加追悼会。他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临终嘱咐家属:“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称赞朱自清:“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2.《背影》是1篇语言朴素、情味深厚的散文,写出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我”对父亲感激之情。 【正音正字】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 差(使)chāi 藉jí (奔)丧sāng 簌sù 踌躇chóuchú 迂yū 栅zhà 蹒跚pánshān 颓tuí 琐屑suǒxiè 箸zhù 【积累词语】找出文章中的成语和好词语,并认真抄写: 祸不单行 满院狼藉 天无绝人之路 来来往往 东奔西走 一日不如一日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发之于外 不同往日 大去之期【朗读课文】 1. 文章中的“背影”是谁的?是什么时候的“背影”?它有什么特点?父亲翻越铁道为“我”买橘子时,“我”见到他的背影。这个“背影”的特点是“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 2. 本文的“背影”有什么作用?父亲的“背影”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对象。为了写好“背影”,作者对背影作笔墨酣畅的细节描写,还以“背影”为中心,前后安排了许多巧妙的衬托与铺垫。这一点,从文章的结构上,也可以看出来。【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3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4、5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6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的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父之情。【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作品。第二、三课时【朗读课文】细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课文】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1段,写对父亲的思念,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背影”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2-6段,回忆往事,写出背影。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写了徐州见父、回家奔丧、南京分手、车站送别、父亲买橘等几件事。 第2段,写徐州见父。在简洁的叙事中,表现了父子悲、愁、急、苦的心情: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真是“祸不单行”,百感交集,写出境遇悲惨;“满院狼藉”,“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触景生情。家境如此凄苦,父亲却用“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来宽慰儿子。这里可见父亲的爱子之心。 第3段,写回家奔丧。“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旧帐刚还,又添新债,而且父亲又在赋闲,真是苦不堪言。“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写出景况愁苦;“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各奔前程,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写出情势很急迫。 以上两段,既是写实,概括家庭的不幸;又是交代社会背景,让人了解当时的现实。抒写中透露一种凄凉的气氛,为全文定下了凄苦的基调。它们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4段,写南京分手。在南京的“游逛”一笔带过,是因为它与本文的立意没有什么关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这“事忙”和“说定”,表明父亲确有难处,经考虑才决定不送。并且做了细致安排。“但他终于不放心”,两番“踌躇”,又转到“自己去送”。这里的“踌躇”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有父亲难言的隐衷,有对儿子体贴入微的关爱,有依依不舍的别情离绪。从中再见父亲爱子之心,也为下文描述父亲背影作了有力铺垫。 第5段,写车站送别。作者紧紧抓住父亲的一系列动态:看(看行李)、讲(讲价钱)、送(送我上车)、拣(拣定靠车门的椅子)、嘱(嘱我路上小心)、托(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既写出父亲经济拮据的处境,又表现父亲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事事都要替儿子安排好的心情。两个“忙着”写出父亲对我的爱很迫切,很主动,惟恐有一点怠慢。“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写出父亲的细心和对我的关心。“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写出父亲的周到和对我不放心。这些语句再次表现父亲爱子之心。“聪明过分”,是作者自责不体谅、不理解父亲对自己的爱,说明当时感情浅薄,自以为是。“唉”的一声感叹,是作者自悔,加深了感情的浓度,衬托了父亲的形象,也表达了对父亲的爱。“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是自叹,真正是意思是:当时真糊涂、愚蠢。文章至此,忧思绵绵,使父子之爱,愈益浓烈。这一层为写“背影”积蓄了丰富的感情。文章至此,是层层铺垫,感情积蓄饱满,自然引出背影。 第6段,写父亲买橘。这是文章的高潮,也是学习的重点。作者从父亲的服饰、动作、神态诸方面,着力刻画了父亲的背影。“我”平平常常地说一句:“爸爸,你走吧。”说明在此之前,父亲对我的关心,在我心中并未激起波澜。父亲没理我,反而觉得还缺些什么,提出去买些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写出父亲对我的体贴,对我不放心,怕有意外。父亲坚持自己去买橘子,“我”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在父亲的背影上,感情也随之产生飞跃。作者先写父亲的服装,勾画一个大体的外貌;然后写他的动作,用了许多动词。文章写父亲“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它们不仅表明作者目光专注,而且有郁闷之感:“黑”说明父亲有孝在身;“布”,表明家境惨淡。从车上走到铁道边,只写了“慢慢探身下去”,“探”是动词,写得很准确。接着写他怎样爬上去,两手的动作用一个“攀”,显示那高度让父亲爬的很吃力;两脚的动作用一个“缩”,把爬的动作写得更细致,并点出他爬得很困难:“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写父亲过铁道时的一系列动作:走、探、穿、爬、攀、缩、倾,以及“蹒跚”的样子和“努力”的神态。这些动作描写细腻而简练,构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能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丰富这种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这些动作描写可联想到处在逆境中的父亲在人生道路上的挣扎。“蹒跚”和“慢慢”呼应,“尚不大难”和“就不容易了”呼应,突出了父亲年迈体弱,力不从心,他过爬月台非常艰难。“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写出我被感动了。这里表面上是形象描写,实际上渗透了人物的精神;表面上是淡淡的叙述,实际上含蓄地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爱。而流泪则激化了这种情绪,是文章思想感情的凝结点,也必定引起读者的共鸣。“我赶紧去搀他”,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真挚的、情不自禁的爱。“赶紧”突出了搀扶动作的快,表现了“我”思想感情的转变,以及对父亲的肃然起敬之情。父亲回来时,“扑扑身上的泥土”补写过铁道的艰难。“心里很轻松似的”,“似的”表明这“轻松”是假装的,故意做出来的,是对儿子的安慰,其实并不轻松。这与后面父亲分别时说的几句话一样,令人感到父亲强忍着离别的愁苦,渗透着对儿子的深深的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说明父亲很普通,这种父爱,存于民众之中,源于民族传统。“我的眼泪又来了”,是因为感到父亲对“我”的深厚的、无微不至的爱;“又”字,与“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呼应。 第7段,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接读来信,感叹万千。以泪光中的“背影”结束全文,回味无穷,又与开头呼应,回扣前文,再次点题。在刻画父亲背影后,自然转入对父亲一生的回忆。“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说明父亲是有能力的人,字里行间透露了我对父亲的爱。“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哪知”含有很意外的意思,“却如此”含有逆转的意思,隐含着愤愤不平的情绪。其实,这正是当时广大知识分子共有的遭遇。作者引用父亲的来信,点出“大去之期不远”,催人泪下。接着在“泪光中,又看见那……背影”,虽是虚写,却浓缩了对父亲的真挚深厚的感情。“唉”,发自内心,韵味无穷。“我不知何时再能和他相见”,写出我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热爱。 总之,作者的家庭,因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传统——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在辛酸与悲凉交织的父子之爱中,含有父亲在厄运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本文记的是真实的事,抒的是真挚的情,父亲的善良敦厚,儿子的正直单纯,知识分子的辛酸境遇,社会的灰暗阴冷,都逼真地写出来了。这些都引起了读者同情、共鸣。 文章通过作者回乡奔丧、父子分别,特别是透过父亲的背影,突出表现父子之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灰暗的世道和知识分子凄凉的处境、悲哀的心情。 作者谈写作动机时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答《文艺知识》编者问)“写实”,体现了这篇文章的价值。文章是写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这时中国社会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感到社会压抑,产生落寞凄凉的情绪。第四课时【朗读课文】【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1. 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2. 全文几次写到“背影”?它们各有什么作用?第一次,文章的开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不能忘记”的前面加一个“最”字,表明父亲的“背影”在作者的心灵烙下深深的印记,包含着千丝万缕的父子温情。作用是: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感染读者。第二次,在车站上,“我”眼望父亲翻越铁道买橘的“背影”。作者对“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个特写镜头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爱,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作用是:具体描绘,使形象自然真实、生动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感人至深。第三次,在第6段末,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父亲和儿子告别后,“我”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里消逝,离情别绪,催人泪下。这一次写得最细致。 作用是:再次点题,并强调“背影”平凡而深远的意义。第四次,文章结尾,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我”读父亲来信时,在泪光中再次浮现父亲的“背影”,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思念。 作用是:结尾点题,照应开头,言尽而意未尽。3. 一般写人物,大多采用正面描写面部肖像、写姿态服饰。而本文在人物刻画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正面描写如果只限于一个角度,会让人感到呆板乏味。本文不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这个“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最后留给儿子的印象,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作者不惜笔墨,对“背影”作了具体细致的描绘,这对作者感情的集中抒发起了重要的作用。4. 父亲买橘子的情景,非常感人。这是为什么?①前面反复交代背景、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已经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感情气氛。 ②描写中倾注了满腔感情,浸透了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③真实写出父亲买橘子的形体动作,为读者感受其中的情感留有充分的余地。5. 本文的“背影”有什么深刻的含义?①它是进入“老境”、“颓唐”的父亲的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的印记。 ②它是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的表现,是依依惜别中最感人的一幕。 ③它抓住了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感情。6. “我”几次流泪?它们是在什么情况发生的,表达怎样的情感?最后一段,“我”看信时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这泪水包含“我”怎样的心情?文中出现了四次流泪。 第一次是因为看到家境的衰败,祖母去世悲伤而落泪。写出“我”对家庭变故的伤感。 第二次是因父亲帮“我”买橘子,我被深深感动,感知父恩后情不自禁而掉泪。写出“我”被父爱感动。 第三次流泪是分别后的感伤,是当时当地感恩的表现。写出“我”对父亲的不舍。 第四次综合前几次的情感,是前三次的结晶和升华。这一次流泪感情复杂,既感激父亲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又为父亲老境颓唐而哀伤,既有未能报恩的愧疚之情,又有思念之绪。写出“我”对父亲的怀念。 )7. 下列父亲的语言描写蕴涵什么意义?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在生存的压力下,父亲忧心如焚,但是在他心中儿子始终是第一位的,惟恐儿子在路上有闪失,所以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为儿子送行。 ②“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儿子一人上路,父亲始� ③“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想到儿子的行李在车上,提醒儿子不能疏忽,说明他处处替儿子着想。8.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两句中的“聪明”是什么含义? “聪明”是自嘲、自责,对当时“我”的自以为是而不领情、不报恩感到深深的愧疚。9. 最后一段提到父亲“老境颓唐”。如何理解“颓唐”?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颓唐”一词文中注释为“精神不振作”,意思比较含混。 从文中奔丧那段,我们不难看出,父亲的“颓唐”主要是因为祖母死了,此次奔丧回家,看见家中景况惨淡,本人赋闲在家,家庭琐事累他,使他精神上非常沮丧、郁闷,再加上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更加力不从心。父亲“老境颓唐”,实际上与当时整个中国的社会背景有关,是社会的一个缩影。10. 为什么作者读了父亲的信后,眼前会出现父亲的“背影”? 父亲爬上月台的“背影”,展现了一个尽心尽职的父亲形象。这个“背影”凝聚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使儿子既感激,又为自己的无知而不安,它已� 因此,读了父亲的信,感恩的具象自然而生,眼前再次出现父亲的背影。11. 从全文看,作者前后的心理有什么变化?起初对父爱不理解,相反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甚至暗笑他的迂。到看到父亲爬月台的“背影”,渐渐理解到父亲的厚爱。从此之后,作者对父亲有一种感激之情。最后又为自己不能报恩而叹息。简而言之,作者叙述了自己的感情体验,他的心理过程是:在父亲面前无知地自以为是——“背影”使他知恩——感恩——不能报恩而叹息。12. 从结构看,“背影”有什么作用?一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二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 三是作者感情的凝结点。 四是构思新颖,表达含蓄,令人联想。13. 以《背影》为题,为什么比《车站惜别》之类好?①它极不寻常,是车站依依惜别中最动人的具象。 ②它是家境惨淡时,笼罩父亲的阴影。 ③它表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情实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其它题目都比较宽泛。 )14. 本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①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即徐州见父、回家奔丧、南京分别、望父买橘、回忆读信、北京思父等,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主线则是“背影”。全文 ②全文详略得当,浓淡相宜。全文四次点背影,有详有略。 ③文章运用白描手法,语言极简练又极朴素自然,被称做“白话美文”。如父亲送别儿子时说的四句话,貌似简单平淡,但细细品味,余味很浓,话中有丰富的“潜台词”,父亲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父亲内向的性格、父亲对前途隐含的忧虑、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抚、儿子的无知和觉悟,都渗透在字里行间。15. 用一百字,写出让你感动的父母或师长的“背影”。【朗读课文】【学习小结】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讲究父慈子孝。《背影》中的父亲,对一个20岁的儿子单独坐火车仍放心不下,关怀备至。这种父爱,是中国式的、无微不至式的关爱。作者最� 父慈子孝,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学习本文仍有现实意义。【课外预习】 1. 读一遍《秋天的怀念》,扫除文字障碍。 2. 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背影》教学设计 篇2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狼藉”“簌簌”“颓唐”“蹒跚”等词语。
2、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3、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父亲给我们的印象是严肃,所以我们都喜欢母亲,其实,父亲给我们的爱是无声的、是厚重的、更是伟大的,下面,请大家欣赏歌曲刘和刚的《父亲》。歌曲欣赏完了,我们带着对父亲崇敬的感情走进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
课堂实录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朱自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进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1、介绍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25年来清华执教,长斯担任清华中国文学系主任一职。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散文代表作是《背影》、《荷塘月色》。《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2、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二、听课文朗读,扫清字词障碍。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预习,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读准下列词语。
交卸(xiè) 奔丧(sāng) 狼藉( jí ) 簌簌(sù )
差使(chāi) 迂腐(yū) 琐屑 (xiè) 栅栏(zhà)
颓唐( tuí) 晶莹(yíng)
2、须掌握的词语。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踌躇:犹豫。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本题旨在让学生整体把握本文的'结构。】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明确: 背 影
3、全文共写了父亲的几次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并依次划分课文结构层次。
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
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1
悲凉气氛(别时家境) 2—3
铺垫背影(细心关照) 4—5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6
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7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设计意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1、作者为什么一看到父亲或想到父亲的背影,就忍不住流泪?
因为从父亲的背影里,儿子感悟到父亲对我的爱子之情。 也看到了父亲老年处境的艰难,谋生的艰辛,所以忍不住流下眼泪。
2、背影、眼泪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分析流泪的原因和饱含的感情。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惦记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惜别背影)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再现背影)
课后小结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
课后习题
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
板书
背影
朱自清
线索:背影为线索
开头设疑——点出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结尾思念——再现背影
叶圣陶谈《背影》 篇21
第一次读朱自清的《背影》记得是在中学的课本中,当时的课本里还收录了他的其他几篇散文《荷塘月色》《春》等。在那个似懂非懂的年纪,我在读过的这几篇散文中最喜欢的倒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只觉得说不尽的美,堪称美文典范。到今天为人父母的年纪,提到朱自清最先回忆起的倒是《背影》。《背影》不衰的魅力人所共知,今天重新捧读它,却是别有一番感触。
《背影》通过一段极其普通的火车站送别的故事描述父子之情。这样的故事每天都会发生,各种艺术门类中该题材的作品亦比比皆是,但为什么《背影》的魅力能历久不衰?从文字、修辞而言,这篇散文非常平实,选题也平常,但在平常中却透出深刻的哲理。《背影》绝不是简简单单地描述父子情深,而是体现了朱自清对父子情感深层认识的心理历程。我们先将《背影》放到朱自清先生的整个创作道路中,不难发现他在《背影》(一九二五年)前写过《父母的责任》(一九二三年),之后一九二八年又写下《儿女》1篇。从这3篇散文中我们完全能体会朱自清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的态度和见解。在《父母的责任》中,朱自清谴责那些滥用生育权和教育权的父母,谴责那些将自己的儿女当作挣钱养家、光宗耀祖的工具的父母。“依我们的标准看,在目下的社会里──特别注重中国的社会里,几乎没有负责任的父母有哪个真能‘自遂其生’的!他们只在自然的生育子女,以传统的态度与方法待遇他们,结果是将他们装在自己的型里,作自己的牺牲!这样尽量摧残了儿童的个性与精神生命的发展,却反以为尽了父母的责任!在中国传统的君权、父权统治社会,做子女的是没有一点权利可言。做女儿的得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人,这是她们生活的惟一目标和目的。做儿子的更是可怜,得担负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重任。然而做父母的本应以儿� 他对父母责任的理解非常有远见,甚至适用我们这个现代社会。想想我们今天的父母们依然沿用着特别“中国”的模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因为自己赋予了他们生存的机会就认为自己可以主宰他们的命运,规定他们的道路。朱自清在《父母的责任》中从社会学、生物学等角度,阐述父母的责任,而在一九二八年作的《儿女》中他检讨自己,忏悔自己对儿女的态度:“实际上我是仍旧按照古老的传统,在野蛮地对付着,和普通的父亲一样。近来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酷,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叱责,始终不能辩解──像抚摩着旧创痕那样,我的心酸溜溜的。”他已深感传统父权思想使儿女遭受不公对待,甚至是摧残。《儿女》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深知自己责任的父亲的无奈和辛酸。
从《父母的责任》的慷慨激昂到《儿女》的无奈与忏悔交织的回忆,朱自清为人父的深刻体会及《背影》中的心理变化无疑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我们将3篇散文串联起来,看到的是一幅从年轻的儿子与父亲的冲突、血气方刚的年轻父亲的呐喊、面对年老父亲的妥协到为人父的感慨与自勉的真实画面。《背影》是1篇叙事散文,展现给读者父子间产生的冲突和东方式的结局。散文如作者所言是因父亲给他写的一封信而起,这封信也是父子关系的转折点。“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朱自清自己的文章和家人所写的回忆录中关于他和他父亲之间关系的记载不多,这一段算是比较详细的介绍。在他幼年的时候,父 办完祖母的丧事后,“我”要回北京去,父亲对“我”不放心,再三掂量,还是决定自己去送行。年轻的“我”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想让他送。在送行的过程中,父亲仍然把“我”当成未见过世面的孩子,千叮咛万嘱咐。“我”嘲笑父亲的迂腐,觉得自己很聪明,比父亲更有能力处理事务,父子在行动和心理上进行了一番较量。在父亲去买橘子之前,新一轮的力量和能力的对比在“我”的心里依然占据上风。“进一步说,随着孩子的成年,就会有能力从表面上区别父亲意志的合理和不合理,就会认识到其中有些是荒谬的。如果父亲的意志类似暴君的意志,他的命令荒谬和孩子认识到这种荒谬,也很少有可能改变这种权威的效力。结束这种无可忍受的状态的办法是很多的。”①儿子对父亲产生抵触情绪。直到父亲提出去买橘子,拖着肥胖和吃力的身子爬上爬下,“我”望着他的背影一次又一次落泪。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背影是他衰老和承受压力的毫无遮挡的暴露。面对父亲的背影“我”的内心放弃了反抗,放弃了自己在体力和智力上的优势,向父亲彻底地妥协。这种妥协完全符合东方的伦理道德,也是调和父子冲突这一基本矛盾的办法之一。
关于父子关系,相对于我们这个强调权威和服从的社会,西方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学等各方面都研究得十分透彻,其中弗洛伊德提出的“俄底浦斯情结”最为人熟知,但多把它与乱伦和性本能联系在一起,其实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对父子关系除了上述的缘由也还有精辟独到的见解。“我们首先必须将我们传统行为标准或孝道所要求于我们的父子关系与日常真正所观察到的事实分别清楚,那就可以发现父母与子女间确实隐含着不少的敌意,只是很多情况下,这些产生的愿望并无法通过‘检查制度’而已。且让我们先考虑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最低以及最高阶层里,对父母的孝道往往比对其他方面兴趣来得逊色,由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民间小说等均使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发人深省的有关父亲霸道专权、擅用其权的轶闻。……一般而言,现代社会的父亲仍都对其由来已久的‘父性权威’至死也不放手。”②无论是古希腊罗马神话,还是中国古代历史,儿子为了满足父亲的权欲,慑于父亲的淫威违背自己的本性,牺牲自己的幸福和生命,这样的事例还少吗?《背影》之所以留下如此令人震撼的影响力,也许正是与悲剧俄底浦斯一样,它触及到人的深处的某种共性,产生共鸣。这种父子冲突再普遍不过,几乎不受外因的影响,因而在任何社会都会得到响应,不同的只是结局。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如此解释这部悲剧能使现代的观众或读者产生与当时希腊人同样感动的原因:“这希腊悲剧的效果并不在于命运与人类意志的冲突,而特别在于这冲突的情节中所显示的某种特质。……命运的震撼力必定是由于我们内在也有某种呼声的存在,而引起的共鸣。”③
在西方文学中父子冲突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被认为是人性的根本问题之一,亦是反权威的标志之一。卡夫卡是其中最具有典型性的作家,他创作的许多作品(如《变形记》《判决》等)都反映这一主题,而他本人和他父亲之间完全是父子冲突的西方版本,他和父亲的冲突到达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我的作品是关于您的。在其中我倾吐了那些我不能在您的怀抱中所倾吐的伤心事。除非受到您的强制,在我能够自主的时候总是故意久久地远离您。卡夫卡就是以这种方式强调他毕生同父亲所作斗争的重要意义的。④这种矛盾被长期压抑,而这种压抑越强,反抗也就越强,或是回到无意识中,或是以艺术形式升华。弗洛伊德充分肯定了父子冲突对卡夫卡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就卡夫卡作为一个艺术家,其审美良知和意识受到个人的经历很大的影响而言,必须承认,这样的父子关系相应地产生了卡夫卡的特殊风格和特点,这正是他对世界文学的贡献。”⑤卡夫卡是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他与接受东方传统文化教育的朱自清不同,他无法理解他父亲对待儿子的方式,也无法理解以父亲为象征的权力和权威。他感到既不能因为父子之间的血缘关系而采取妥协的办法,也不能对这种最合理的关系置之不理,因而无法调和矛盾,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他的艺术创作中矛盾总是以激化的形式出现。
无论朱自清,还是卡夫卡,涉足父子冲突这一主题都是“意在表现自己”,暴露人性中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不 作家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人性的自己,无论是朱自清的含蓄,还是卡夫卡的浓烈,都给世界文坛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就个体而言,卡夫卡堪称现代派运动的先驱,而朱自清在新文化运动中已是一面旗帜,他们的魅力在于带给我们内心的震撼,让我们共同呼吸、共同思考。
参考资料
①参见:《弗洛伊德主义和文学思想》,霍夫曼著,王宁等译,第229页,三联书店,1987年版。
②参见:《梦的解析》,弗洛伊德著,赖其万、符传孝译,第183~184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③参见:同上,《梦的解析》,第188页。
④参见:同上,《弗洛伊德主义和文学思想》,第215页。
⑤参见:同上,《弗洛伊德主义和文学思想》,第221页。
摘自《名作欣赏·语文讲堂》
背 影 篇22
.《背影》教学设计9
.《背影》教案8
.《背影》教案7
.《背影》教案6
.《背影》教案5
.《背影》教案4
.《背影》教案3
.《背影》教案2
.《背影》教案1
.《背影》教学实录3份
.《背影》第二课时说课稿
.背影·评估测试
.背影·综合能力测试
.《背影》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背影》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背影》知能同步训练
.《背影》同步练习1
.《背影》提高作业练习
.《背影》精析精练
八年级上册课例2背影2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例1背影1
背 影 篇23
教案 背影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1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1篇着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着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贴 踌躇 迂 蹒跚 箸 拭 琐屑 晶莹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论讨讲解
【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分析〗
(理解记叙的要素)
【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分析〗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讨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分析〗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板书〗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讨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哀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板书〗伤心之泪
【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1] [2] 下一页
《背影》教案; 〖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二、小结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课后心得:
1、“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2、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上一页 [1] [2]
朱自清《背影》优秀教学设计 篇24
知识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体会本文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详略得当、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重点难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设想
1.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诵读—感知—设疑—对话
2.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四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四次流泪”
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朗读《儿子眼中的父亲》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听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二、检查预习
1、让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25年10月,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2、字词检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jiāo)卸(xiè)奔(bēn)丧(sāng)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典(diǎn)质(zhì)赋(fù)闲(xián)颓(tuí)
唐(táng)琐(suǒ)屑(xiè)差(chāi)使(shi)亏(kuī)空(kong)
勾(gōu)留(liú)拣(jiǎn)搀(chān)蹒(pán)跚(shān)
(2)、看意思说出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
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惨暗淡,不景气()
4.失业在家()
5.短时间停留()
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
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10.细小而繁多(的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和感情)
质疑探究
1、“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
第一次点背影开篇点题
第二次绘背影突出主题
第三次别背影深化感情
第四次念背影深化主题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
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分析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挚感情。注意父亲穿着、动作、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让学生品读,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
a、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b、走路的姿势蹒跚年龄大,腿脚不便
c、爬月台时的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艰难
3、《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体会几次流泪包含的感情。
“到徐州见到父亲?。不禁簌簌地流下泪”(伤心难过的泪)
看见父亲爬月台?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激的泪)
父亲背影消失时?我的眼泪又来了。(依依惜别的泪)
读到父亲来信时?晶莹的泪光(相思的泪、饱含辛酸的泪)
4、理解本文朴实简练的语言表达方式: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四、再读首尾,领悟深情,把握主旨。
再读首尾段,引导学生谈自己感受,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五、真情告白,理解父亲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任性过,误解过。请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父亲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他的爱。然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六、小结
以歌曲《父亲》作为本节课结束,去深深体会那伟大的亲情。
《背影》写作背景 篇25
《背影》说课稿
(第二课时) 杨征堂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的散文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写父子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的相怜相爱的感情。在新版教材课本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第二单元都是以爱中心话题的,阿长与《山海经》、《台阶》、《老王》等,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选入第二课,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他们对真善美的学习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二、说教法
学生情况分析:我们的学生是刚从小学升上来的山区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尤其体现于学 法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根据我们学生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
3、采用比较阅读,形象的图例,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突破本文难点;
4、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幻灯、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三、学法指导
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素质教育的要 求,在学法方面我采用“导—思—点拨—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
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父子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文基础;指导学生注意文中抓住人物特征的细节描写,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四、说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解释下列词语:踌躇、 蹒跚、 琐屑、 颓唐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设计意图:反馈、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
(二)分析第二课时内容:
1、重点研读第五段:
(1)朗读第五段,紧扣“背影”找出其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两个“黑”、三个“布”“蹒跚”、“肥胖”“走”、“探”、“攀”、“缩”、“微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时注意文中形容词、动词的作用,通过讨论、筛选,教师点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会如何进行细致描写。)
(2)作者为何看见这个“背影”,眼泪很快流下来,又为何赶紧拭干了泪?(突破:让学生联系上一课时分析的家庭背景,紧扣上面的动词和形容词,来体会理解父子深情。)
(3)父亲为什么“扑扑身上的泥土,感到很轻松似的”?(突破:让学生联系文中的句子“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结合上面的词语来理解,进一步体会父子深情。)
(4)第五段中父亲说了几句话?从文中找出来。体会理解其中饱含的深情。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
(突破: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父母亲对他们的关爱进行理解。)
(设计意图:(1)—(4)都是紧扣父子深情来设计的,让学生体会、理解朴实语言中的父子深情。)
2、关键句的品味:
(1)前面我们通过第五段的阅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疼爱之情。那么,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表现了这种感情?
A、第二段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B、第三段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送我去”
C、他嘱我路上要小心……
(2)作者是否一开始就体会到了父亲的这种朴实疼爱之情呢?找出句子来说明。“唉,我现在想想,那时我真是太聪明了。”
(3)练习(幻灯)(设计意图:通过启发性的设问方式,让学生带着理解自主找出关键句、思考,结合生活实际,通过作业 ,理解其中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深沉的情感。)
3、讨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
(1)2、3段去掉可不可以?(突破:放幻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2、3段的作用)
(2)第四段为何不详写作者在南京与朋友的游逛?(突破:通过幻灯中的图例,帮助学生理解,突破难点。)
(三)小结: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用朴实的语言,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父子之间深沉的情感。(伴以板书,加深学生对全文整体结构的掌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细致的描写)
(四)作业 :
(1)“可怜天下父母心”,你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
(2)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段文字。(设计意图:对文中的知识进行迁移,激发他们热爱家庭、体谅父母的情感)板书设计 父子情深难忘背影——点题家境:祸不单行、父亲疼爱儿子描写背影别前:细心关照,儿子体谅父亲买橘子(黑、布、蹒跚、肥胖、走、探、攀、缩、微倾):体贴周到再现背影——思念
背 影 篇26
背 影
教材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以一种独特的角度——背影抒写了父子之间在那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相爱相怜的情感。写得真挚而动人。但《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况且在学生这个年龄段因缺乏生活体验,很难感悟到亲情的可贵,甚至视而不见。因而文中最大的特点——“淡淡的忧愁”是很难让学生真正体味到的。针对这些,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影音功能营造一种低调的氛围,同时提高视听效果再现场景,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搏以“情”为切入口,且使其贯串始终。通过对“买桔子的背影”这一段的重点分析和父亲送
行中语言的体味,让学生领悟到文章中“父爱子、子懂父”的情感真谛。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理解父爱,感悟亲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狼籍、祸不单行、蹒跚、颓唐、触目伤怀、情郁于中”等词语。
2、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3、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习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体验、采访、交流等使学生感受人间至真至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父子亲情,感悟人间至爱,体会如何从平凡中见真情。
本课时教学重点:
学习和感受朱自清是如何用淡淡的文笔来表达这浓浓的父子之情,感受父爱。
教学难点:
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消除与作者间的陌生感,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结合生活受到感染,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什么日子吗?(父亲节),我有幸又有了一次品味父爱,感受父爱的机会。而且可以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来感受这份爱,我觉得非常的高兴。那么今天这份父爱就是来自于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背影》。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学生交流课下查找的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 多媒体出示:(图文、音乐),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2)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3)我想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配合朗读全文,老师读一二三段和最后一段,大家模仿老师所用的语气语调和情感把握来朗读四五六段。感受淡淡的哀愁。
三、合作交流,重点探究
1、交流体会:
学生速读课文,文中出现几次“背影”?哪次“背影”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由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小组成员心得。(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1)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父亲,在孩子临行前为他买几个橘子带着路上吃,应该说是非常普通的事情,大家可能也有类似的经历,对吗?可朱自清所写的这一幕为什么能如此感人呢?不但他自己感动了,连读者也被感动了。
(2)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读第六自然段,然后请同学们说说,这段中,哪些地方打动了你?为什么能打动你?
父亲的体形 (增加了买橘的艰难,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父亲的穿着 (青色和黑色让我们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父亲的买橘的背影(分析动词的作用,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我”的眼泪(用我内心的感动烘托了父亲买橘的艰难)
(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日渐苍老的父亲在这惨淡的光景中,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这时父亲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要可贵多少。)
——这是一个在奔波劳碌中为孩子尽心尽力的慈父。
请一个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让我们再一次静静地来感受这份浓浓的父爱。
(3)、那么父亲对儿子这么好,做儿子的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先来看多媒体: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象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象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你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你太晚了”
(学生阅读短文谈感受)
分析:两次自责(结合特殊的年龄阶段进行分析)
三次流泪(分别饱含着怎样的感情?)
儿子情感变化:不解——顿悟——感动
2、激情小结:
在这首父爱的赞歌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有的是一句句朴实的语言,一次次感人的泪水,一个个平凡的举动。儿子在父亲平实的生活小事中,变得懂事了理解了父亲,感受到了父亲的“爱”,——于是,他流泪了。在儿子的泪光中我们读者仿佛也看到那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父亲的背影。
同学们,爱的感受方式很多,人物平实的语言、动作、神态中就蕴含着浓浓无边的情思“世界不是缺少真情,而是缺少一颗感受真情的心灵”。让我们用自己感动的心和美丽的眼睛去发现这个爱的世界吧!请大家谈谈你们与父母之间感人的一幕或者一瞬。也可以课后把它写下来。
背 影
板书设计:
难忘背影 悲凉
买橘子的背影 感动 淡淡文笔
分手时的背影 伤心 浓浓深情
泪光中的背影 思念
第二课时(略)
背 影 篇27
朱自清
备课者:郑时仁{新田三井学校}
目的要求: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3、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重 点:
望父买橘{、 重点语段(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难 点:
情境教学、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具准备:u盘
教材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写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描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写得真挚而动人。这是1篇最典型的亲情教育文章,是颂扬父爱的经典之作,最适宜用来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从而体察那种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对父母的爱。要求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2、品味全文寓深情于质朴的语言描写,父亲的话言浅意丰,语短情长,寓浓郁的情感于平淡似水的对话中。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悉心体察,提高鉴赏品位,感受父子深情。 3、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
4、强调语文学法的指导、最基础的语文能力的形成与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 型:新授。
方 法:讲述、讨论。
过 程:
一、导入
作者是谁?
对,是朱自清。那我们学习曾经学习过他的1篇什么课文啊?
对,《春》。好,在学习《春》的时候,我们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朱自清,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吗?
(补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1篇散文。
《背影》到底是1篇怎么样的文章呢?为什么会这么有名?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开,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生字新词
好了吗?同学们上课之前一定预习过课文的生字新词,那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查。请一位同学上来给生字新词注音,其他同学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也注一注。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 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xiè),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三、整体感知
布置下列思考题: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写的什么事?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2.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
第二课时
课 型:新授。
方 法:讲述、讨论。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1.文章写的什么事?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2.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
好,那我们就针对刚才的问题,一起来看一下。
二、探究质疑 。
首先,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啊?父子二人在车站送别。那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送别的背景吗?哪里?对,第2自然段。第2自然段怎么说的?“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一方面,祖母死了,另一方面,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也就是说,父亲下岗了。另外,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事实,那就是,当时刚好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明争暗斗的时期,想要重新找到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朱自清,作为父亲的长子,还在学校读书,还没有能力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于是乎,整个家庭的担子一下子落到了下了岗的父亲的身上,所以,对父亲来说,找工作是最迫切的一件事。课文中的这件事,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发生的,当时,作者朱自清和父亲一起赶回去奔丧,奔丧结束后,作者也回学校读书,父亲要去找工作,然后,在送孩子去读书和自己找工作之间,父亲是再三踌躇。那最终,父亲有没有亲自送朱自清去上学呢?送了。对,父亲本说定不送──茶房陪同──再三嘱咐──颇踌躇──自己送去,矛盾心理的刻画,恰恰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那份体贴、那份关爱
正是因为是父亲亲自送儿子去上学,才有了我们课文《背影》这个故事。
课文写背影,一共有几次呢?四次。好,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⑴第一次是第1自然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我们这里概括一下,就是:怀念父亲,惦记背影;好,那这次写背影,有什么作用呢?对,开篇点题“背影”,还有呢?对,这句话引发我们思考:为什么与父亲不相见都二年余了,作者还是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呢?这样,就引导我们继续读下去,是吗?
⑵那我们接着找,第二次是在哪里写到父亲的背影啊?对,第6自然段,这次呢,是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时候,然后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对吗?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⑶第三次呢,对,还是这一段,这一段最后“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是吗?这一次可以说是怎么样?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⑷最后一次呢,最后一次是在哪里?对,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也就是: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三、重点分析
好,课文四写背影,我们都已经把他们找出来了,我们看一下,是哪一次,最让你感动?
好,那我们就精彩回放一下,看作者是怎么样来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
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去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布
同学们找找看,作者朱自清当时是什么衣服啊?把好的留给儿子,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非常疼爱。同时,父亲自己的穿戴也说明,怎么样?──家境不好,心情忧伤(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
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老师的提示下,想象父亲买橘子的情景。
同学们,既然买橘子这么艰难,那父亲为什么还要坚持去买这橘子呢?
1.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
2.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不管怎么说,父亲买橘子,是不是都是为了儿子,都是因为疼爱自己的儿子啊?对,那父亲爱儿子,朱自清作为儿子,他理解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
大家思考一下,注意要到文章中去找证据,说他不理解父亲,有什么证据?说他理解父亲、爱父亲,你又有什么证据(思考3分钟)。
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 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b. 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理解父亲、爱父亲。
好,那到现在为止,我们把课文都分析了,那文章的中心应该是非常明确了,是什么?──文章通过 描写,表达了 。(父亲送我去上学的事情、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深情)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篇课文说的是父子深情,那我们就联系自己想一想,从小到大,你们是不是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你是不是有办法让父母少操一份心,多露一丝微笑呢?
五、作业布置。
写1篇300字的作文,写你和你父母之间让你感动的一件事,下节课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分享一下,好,下课。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子爱父? 父疼子! ⑴开篇: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穿戴:色、布──家庭惨淡、心情沉重;
感动之泪── ⑵买橘: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走姿:蹒跚──年纪大,身体不便;
惆怅之泪── ⑶告别: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爬月台:探、攀、缩、倾──艰难;
思念之泪── ⑷读信: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深情!
叶圣陶谈《背影》 篇28
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敬仰,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1928年后,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和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1931年到英国留学,次年回国,继任清华大学教授。
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内迁,任西南联大教授。现实使他逐步确立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胜利回京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他在贫病交加的处境下不买美国“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人所尊敬。
朱自清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段落大意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段):
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
2.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泪又来了”):
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
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
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从“我说道”到“……又来了”):
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3.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直接抒发深切怀念之情。
主题思想
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背影》记写的事情非常简单,一个丢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儿子北上读书,在火车站送别。在军阀统治的旧中国,这种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会里,即使这种小康之家,也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打击。文章记写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当时的灰暗世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早已不存在了,但记写的情景,对我们今天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着历史的认识作用。
写作特点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呢
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关系。
因为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
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
当时父亲的心境不好,儿子的心境也不好。
那么,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1.民族化:
《背影》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背影》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没有《背影》语言的明丽典雅、古朴质实,就没有《背影》的一切风采。
2.简洁:
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
3.朴实:
《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
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
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
如送行那一段:“父 ”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4.感人
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5.文白夹杂:
文中出现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础,当时的语体文中常有夹入文言词句的情况,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词句,可能也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有关,例如不说“失业”或“丢了差使”,而说“赋闲”,似乎“赋闲”不象“失业”那样刺耳和使人难堪,有失体面;最后一节既因父亲来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见真实,也因所表达的尽是家庭和父亲的困境和沧凉的心情与复杂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许多文言词句,这也笼上了一层时代赋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语言色彩。
在写法上,《背影》的主要特点是白描,作者写父亲的背影,描写那买桔子时过铁道的场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
所谓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换句话说,白描是用叙述的方法进行描写,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请读下边的文字: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父亲的背影,儿子是太熟悉了。但这次要描写的,却不是那常见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
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
作者没有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勾画了父亲的形象。
那父亲送行的一幕,是发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极为传神地把当时的动人情景再现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写技巧。这种笔墨,乍看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起笔似觉平淡,实际上却在平淡中显露新奇:
为什么“我”最不能忘记的不是父亲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这就造成了悬念,使读者急于要追读下去,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叙。“不相见”三个字也颇具深意,读到后面就会明白。
第一次流泪,是悲哀。
因为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
一般而论,人若处在贫困潦倒和无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于外力的恩赐,希望化险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亲被生活所逼迫,故怀着“天无绝人之路”的侥幸心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实际上,由于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封建主义的残酷压迫,又加上军阀的连年混战,使得广大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在饿殍盈野、难民云集的时势下要想找个差事,比登天还难!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交代了这次分别时的家庭境况: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变卖典质还旧债,又借新债办丧事,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出外谋事,儿子离家读书,真是一次悲伤的离别。这些交代讲明了这次父子分别的背景,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哀愁的气氛。对深化主题起到了成功的铺垫作用。在文中这样的铺垫还很多。如描绘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之前,先写父亲亲自送儿子到车站,照看行李、拣定座位、嘱托茶房,写这些细心照料为下文具体描绘“背影”作了铺垫。
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叙写的主要内容,况且作者本也无心“游逛”,因此只一笔带过。
到了浦口车站,父亲忙着为“我”照看行李,又为“我”雇请脚夫,还亲自送“我”上车,并拣定一张座位。已经照顾得如此细微周详,父亲还有点牵肠挂肚,于是又不厌其烦地向“我”嘱咐一大堆像叮嘱从来未出过远门的稚童那样的话语,以致“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细针密线地描绘父亲的行动、语言、性格,突出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怀,把一个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树立起来了
对父亲爱子的至情,“我”当时竟未能领悟到,以为都是平凡琐事,“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现在省悟到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这才自责“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自责,说明真正理解了父亲的爱。表现一种恨自己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的内疚之
父亲已经送我上车,什么都关照到了,我也劝父亲“你走吧”,父亲又有要事,但还要去买几个橘子,父亲就是这样疼爱儿子。
买橘子为什么感人?
因为父亲穿行铁道爬上爬下相当费劲。行文至此,在平实中又见曲折,把文章推向抒情的高潮。
“我”的第一“看”,从看中担心父亲的艰难,是预示着下一步的“看”。“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我”边看边想:走到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爬上,父亲是个胖子,自然费事。这样,既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又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以便烘托其困难辛苦。
父亲买桔子为什么费劲?作者先作了交代。句句都是必不可少的。为什么一定要穿过铁道?因为卖东西的是在那边月台的栅栏外。为什么穿过铁道费事?一则“须跳下去又爬上去”,二则父亲是一个胖子。
重点描写,细致刻画。写看见的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 语句不多,但饱含深情,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在这父子即将远别的特定情境下,父亲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样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劳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样感人至深,给作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的第三“看”,是饱含着热泪,热泪欲滴和热泪下落的“看”。“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泪眼模糊中的背影,这是爱子敬父感情升化的背影。
这里,对前面具体观察作了简要概括,是储积力量带有深厚感情的落笔点题。这里,用视觉中的背影和触动中的泪下,表现我的心理活动,以此烘托父亲买桔行为的特殊效果。
第二次流泪,因为感动。
父亲的形象最为感人的地方,表现在他老态蹒跚地为“我”来回买橘子,那真挚而灼热的感情达到了最高点。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为之流泪?
这个背影写得所以感人,还因为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情。作者当时是20岁的人了,上文又几次写到自己对父亲的行事不以为然的心理,而现在“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正是因为这背影太感人了。这种父子间的感情是十分动人的。用亲子的感情最能有力的烘托父亲的爱。这一笔特别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当时作者想到的一定很多,但是一概不写,只用眼泪烘托这感人的背影。
“怕”:怕父亲见了伤心;怕别人见了呢?难为情吧。
在写父亲返回时,对于过铁道、爬月台的情景不再详述,代之以父亲“散放”、“抱起”橘子的动作,来表现上下月台的过程,父亲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把橘子放下又抱起,一点也不怕麻烦。这样写使文章富于变化,避免了重复。用“抱起”和“散放”,还表明所买橘子之多。
他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用几番辛苦买来的橘子,连一个也不品尝,全部留给儿子受用,并因此感到很轻松。在父亲的心目中,儿子就是一切了!这里,慈父爱子的至情,被揭示得淋漓尽致。这“衣上的泥土”又补充了前面爬上爬下时的形象。
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这一句又道出了为什么父亲不肯让我去偏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觉踏实满足。同时,作者不是通过对话而是通过动作刻画人物心理、感情,表现父亲虽说心情沉重,
最后的告别主要用语言描写,写直到分手时,父亲又对儿子叮嘱:“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最后又几步一回头,嘱咐我:“进去吧,里边没人。”这时还一直为儿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叮咛的话语,虽朴朴实实,但感情深沉。
“混入”,准确,因为车站来来往往的人很多。
这样一位至情至善、爱子如命的父亲,当他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时候,作者当然潸然泪下了。
末了再提背影,对父亲已有了深切的理解,这回的分别就感到特别的怜惜、怅惘、依恋,以“我的眼泪又来了”结束这一段,更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淡淡的哀愁,此处可见一斑。少年,即现在说的“青年”。
父亲外出谋生,东奔西走,结果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老境却如此颓唐!”据作者在《笑的历史》一文中说:当时家里负债累累,“连利钱也不能够按期付了,大家便都不肯借了;而且都来讨利钱、讨本钱了”。由此可以看到当时在中外反动派压榨下的小有产者虽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这几句照应开头,父子俩虽相隔千山万水,但心有灵犀一点通。特别是父亲,不仅惦记着儿子,而且还惦记着孙子。
读到这里,我们才了解父亲百般爱“我”的全部用意。近两年来父亲之爱“我”,除了人的本性之外,社会给他无情的压力和磨难,也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父亲在贫穷拮据之中,回顾自己一生的坎坷历程,原来尚能“独立支持”的小康之家,随着时间的流逝,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至破产了,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呀!痛定思痛,既不敢回首往事,又不敢瞻望前途。
希望在哪里?光明在哪里?饱尝人生痛苦与目睹世态炎凉的父亲,只得靠儿孙们出人头地,寄殷切希望于未来了。
儿子第三次落泪,是伤心之泪。
以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文章开头回环呼应,进一步突出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的感情,写得凄切动人。
收束全文,余音如缕,情长绵绵。
很平淡,甚至过于拙朴,但细细品味,却感到质朴中含着真情,其中蕴含着一股感人的力量。朱德熙先生说朱自清的散文,“于平淡中见神奇”,我们从《背影》的描写中可以得见。
白描的核心就是“真”;实际上,真也正是朱自清散文艺术的本质特点。现在分析散文,常常分析它的意境,这是不错的。但对《背影》却不能如此分析。在一九四七年,当《文艺知识》的编者向朱自清提出这个问题时,他回答说: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文艺知识》连丛,第一集之三)
作者这几句话,不仅告诉了我们《背影》写作的契机,而且说明这篇散文是完全写实的,说不到意境上去。以白描的文字,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原因。朱自清对父亲的爱,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都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中表现出来。这感情真挚、强烈,又表现得恰到好处,父子间的至情被作者记写得那么动人,激发起读者的共鸣,这怕是《背影》长久不被忘记的原因。我们分析《背影》,用不着去探求它的意境之类,抓住内容的真实和感情的真切,就能深入了解本文的好处。一个“真”字,是把握全篇的一把钥匙。
《背影》写作背景 篇29
这是1篇著名的纪实散文,一直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因为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这种亲子之爱,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我觉得,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构思精巧,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结合抒情。
“背影”在文章里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感情气氛笼罩了全文。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那肥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我”感动得热泪潸然。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我”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里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我”读父亲来信时,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开头呼应。文章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它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这是因为: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最后留给儿子的印象。文章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去着意描写,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呢?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关系。因为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当时父亲的心境不好,儿子的心境也不好。那么,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过去有 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1篇文章不能面面俱到,全面描写,可以有所侧重,应当有所侧重。看1篇作品,感情或激越,或缠绵,或哀愁,只有表现方法的不同,没有上下高低之分。
上一篇:教学设计方案【精编11篇】
下一篇: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通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