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精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第一篇】

初中历史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主阵地。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注重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进行好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如何精心设计初中历史的教学呢?笔者浅谈如下几点,以飨读者:

一、加强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1、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2、教学设计的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二、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的教学设计策略

1、注重撰写好专题教学设计

教师在撰写教学设计时,通过对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供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客观的认识,既可作为学生学习前的探究学习的指南,又可作为学生学完后对所学知识重新回顾、联系和系统化的参照。一般先由教师拟定一个知识体系框架和具体内容标准,应当留出部分由学生尝试概括,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概括的份量,有利于教学评价,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注重历史课堂过程方法的设计

《历史课程标准》对过程与方法强调为:认识到历史学习是一个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等。这种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要求历史教师在备课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要大胆提倡探究式学习,要把历史课堂准备成有活生生感知材料的专题课,注重学习自身收集材料,注重学生探讨而并非以前的“硬灌死记”,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自身实践和合作探究中体会出历史课程的价值和功能,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为探究式学习方式,从而发展学生探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教学方法需要改革,首先要重视历史课堂教学的全面和谐的智能发展,把“再现型”的教学方法改革为“创造型”的教学方法,要做到“教无定法”(即具体灵活运用各种教法、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具、多媒体课件等等),承认和运用教学规律上的“教学有法”,让各种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风格都能相尊相竟。让学生在多种“教法”中成长,是每个历史教师在备课中要侧重考虑的问题。

3、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的设计

学习是为了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运用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运用能力首先体现为对各种历史知识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因而可以按照教学内容要求,结合学习相关信息,如历史教学考查评价最新成果、新观点,对该节课所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等形式叙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能力训练的提高,一般采用教师对历史现象提炼出的问题,或由学生自行提出的问题,学生讨论自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或通过其他途径取得的历史问题等,也可以根据各种不同情况设计其他训练形式。训练内容以与课程相关内容为中心,适当综合各相关的内容,要尽可能多设计一些跨学科综合能力训练内容。运用能力训练应有一定层次的难度,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材料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并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4、注重教学反馈设计

(1)反思一般性的教学问题,反思相对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必要,应用方式是否恰当,信息技术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参与程度、认知深度,高质量的实现了课程目标。除了依据教师自身的思考、感受以及同行的意见开展反思之外,要注意搜集并利用学生的反馈、感受和学生的学习结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第二篇】

一、以教学目标为基础

部分历史教师通过绘图、朗读、讲故事、历史剧表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完成历史知识的学习,结果不甚理想。教师虽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来丰富历史课堂,却忽视了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教师须让学生明确活动意图后,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参与到各类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规避“盲目活动”、“为了活动而活动”的不良现象,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杜绝偏离教学内容。某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这一课时,重点讲解了明清时期八股取士一目。首先,教师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教材内容后,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献,并以历史剧、对话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中的“主人翁”;其次,教师在活动中应予以鼓励,并选出“最有印象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部分同学对一些偏离主题的内容产生了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求同存异,使其保留自己的意见;最后,该教师以《举子看榜》为图例,让学生带着“这幅图蕴含了什么道理?”这一问题,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细节、整体画风等,让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发挥想象空间,悟出重要的人生哲理。教师应避免课堂活动流于形式的不良现象,杜绝偏离知识结构的课堂活动,紧抓教学重点,主题鲜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二、以情感教学为手段

情感教学作为现代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新课改要求教师合理设计教学方案,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循序渐渐地实现学习能力、相关知识、学生情感的共同目标,即三维目标一体化教学。其中,针对学生的情感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以历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为实例,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以初中学生的视角进行思考,明确该活动的设计宗旨和教学目标,要让学生理解或掌握哪一类历史知识,学生须领悟出怎样的历史感悟等。同样,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阅读,让学生自主设计历史台词,利用课外时间反复排练后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教师应对排练内容提出要求,避免改写历史或不尊重历史的情况出现。有学生以“张学良”、“”的身份开展有声有色的劝谏,使遥远的人物形象变得丰满,进一步引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在初步了解该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总结该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让学生重新梳理“西安事变”的发生时间、地点及过程,在无形之中完成了基础知识的讲解,帮助初中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最后,教师应进行总结和评价,客观评价学生表演和知识掌握情况,鼓励学生勇于提出疑难问题,让学生充分掌握和汲取新的历史知识。

三、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第三篇】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要增加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就是需要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明确教学的目标,这样在进行课堂内容讲解的时候,才能够有条不紊地来进行,不会在课堂上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干扰,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节奏打乱。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以后,学生在学习课堂内容的时候才不会觉得迷茫,在进行任何问题思考的时候,都会结合课堂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思考,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即使学生依旧对一些细节问题不了解,但是教学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已经基本掌握。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进入课堂的主要内容讲解之前,就在黑板上写上教学目标“能够对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进行讲述;能够简述《南京条约》的内容,并且能够说出《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的影响。”教师将课堂的教学目标明确以后,然后在进行具体的事件讲解的时候,学生就有目的地进行听讲,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学生不知所措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联系课堂的主题来进行回答。这样一种“先学后教”的课堂设计方式,就使得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前在面对教师的问题的时候,不知道从何处下手,而现在只要联系课堂的教学目标,学生就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教学的最后,在对学生进行《鸦片战争》这部分内容检测的时候,学生在进行回答问题的时候,都能够在课堂的主线上,这样的目标教学方式就不仅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增加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注重学生参与,活跃课堂氛围

教学课堂从来都不是以教师为主角的课堂,而是应该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过程设计进来。学生可以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参与到课堂中,也可以是通过个人独自展示的方式将自己的对课堂内容的认识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学生参与课堂的过程,就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在小组形式的讨论过程中,也促进了别的同学之间的交流。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辉煌的隋唐文化》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让学生来谈谈自己最喜欢的隋唐时期的人,初中学生的表现欲望都比较强,尤其是面对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时候,就更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在面对自己的同学的时候,学生就会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对于隋唐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回顾,而且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举办“讲隋唐故事比赛”的活动,并且给学生留出一周准备的时间,这样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来探索自己喜欢的东西,在讲故事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都比较强,每个人喜欢的角度不同,从而使得整个比赛的效果非常好,学生对于隋唐文化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刻。总而言之,增加学生在历史课堂的参与度,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自然得到提升。

三、创新教学方式,增加课外实践

历史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中,而是应该将历史教学的过程拓展到课外,让学生能够深入到历史在现实生活留下的烙印中,这样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就有了直观的感受。在参与课外历史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历史遗迹进行参观,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表演的方式来对历史事件进行重复,设计的原则就是要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进行设计,这样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就感觉到一种快乐,这样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能够积极参与进来,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来达到对知识点的掌握比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中一节活动课《历史剧———文成公主入藏》,通常教师在面对这样的活动课的时候,就是一笔带过,从而使得学生在学完初中历史之后,对于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事件还不了解。为了增加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来排演这个活动课的历史剧,排演的过程不仅能够对学生紧张的学习气氛进行缓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对文成公主入藏这个事件反映出来的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进行了解,反过来能够促进学生对隋唐文化的了解。再比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这课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加强学生对长征的理解,理解长征对于整个新中国建立的重要意义,就可以来模拟长征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来增强对长征的感受,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带领学生到长征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

四、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第四篇】

关键词:问题情境;历史教学;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097-0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所以问题教学的关键就在于“问题”的设计,如何把枯燥无味的问题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各种资料,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指导,最后找到答案。

本课题立项前后的近两年教学中,我不断尝试着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发现:在好的问题情境下,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更高,思维的转动更快,也学得更轻松,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也要更好。以下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认识。

一、问题情境设计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产生动力。有人说: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也不要给他们分配任何任务,而是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最大的学习动力。十几岁的孩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总是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只有激起他们的兴趣,才能使他们主动去学习、去探究。而初中历史不用中考,成绩的好、差不影响升学,所以学生并不重视,笔者对所教班级(共250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244张)发现:本级49%的学生“对什么内容感兴趣就学什么”,36%的学生“自己看自己的历史书,而且大多数不是看老师正在讲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从而重视历史学科,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经过两年的实践,笔者对所教的班级进行实践后的问卷调查,发现:本级73%的学生喜欢历史这门学科,71%的学生认为“历史的内容丰富多彩,很有趣”,55%的学生认为“学历史让我更博学多才”,还有学生说喜欢历史是因为老师讲课很有趣,66%的学生开始关心成绩,这说明近两年的实验还是有收获的。

2.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历史学科讲述的是发生在几百年或几千年前帝王将相、朝代变迁的事情,学生会觉得与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联系,朝代、人物一多,很容易把事件、人物张冠李戴。平铺直述的问题也许可以让学生当堂理解,但印象不深刻,没过几天就忘了,如果把问题、事件放在学生感兴趣或一知半解的背景下,问题就变得有趣、生动多了,学生有兴趣就能主动去学,这有利于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通过课前十分钟的小测,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课文的知识点掌握还是比较牢固的,单元测验和期末考试时,在没有系统复习的情况下,平均分可以排在同类学校中间。

二、问题情境设计的方法

笔者通过对本级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喜欢历史故事,奇闻逸事,影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等的学生超过60%,喜欢宫廷秘史,战争等的学生超过50%,72%的学生喜欢老师上课时运用多媒体画面、故事、图片、音乐或其他手段创设学习情境,52%的学生喜欢老师巧妙利用身边的生活例子进行教学,77%的学生希望老师激发兴趣后再上课。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问题情境设计的方法。

1.以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

有学生说历史课最吸引人的就是历史故事,而历史学科的特点就是人物多,情节多,故事多。每节课总有讲不完的故事,但并不是说把历史课上成故事课,挑一两个起到画龙点睛的故事,不但能丰富课文的内容,还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在讲秦汉文化的医学时,我发现学生对神医华佗的印象较深刻,可能是平时听得较多,他们很容易把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套在华佗身上,所以在后面几个班的教学中我引入了“饺子”的故事――《医圣张仲景与饺子》。饺子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食品,但知道它来源的人却很少,这么普通常见的食品也有它悠久的历史,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调动起来了,都想知道个来龙去脉。听完故事后,同学们知道了饺子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最早的饺子叫“娇耳”,用面皮包裹羊肉、辣椒、祛寒药材等,做成耳朵形状,是用来治冻伤耳朵和祛寒的。因张仲景在冬至这天向人们舍药治伤,一直到大年三十,后来人们把它叫“饺耳”、“饺子”,在冬至和大年初一时吃,以纪念张仲景治愈患者的日子。这样一来,通过“饺子”,学生对张仲景的印象就深刻多了,而故事与伤冻有关,那《伤寒杂病论》也就记住是谁写的了。后来发现提到《伤寒杂病论》时,有学生第一反应不再是华佗了,却变成“那个做饺子的”,然后才想起张仲景,但至少说明学生对当时的情境印象深刻,从而记住了答案。

2.借助流行的影视、歌曲创设问题情境

流行的影视剧、漫画片、歌曲等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但他们在看在听的过程中并不会和课文上的内容相联系,如果把这些生动、有趣、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和课文枯燥无味的文字联系在一起,学生会感到新奇有趣,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更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讲到《孝文帝的改革》时,新课引入中,我先让学生观看漫画片《花木兰》的一小节,同时结合语文课中的《木兰诗》,向学生提问:《木兰诗》中写道“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这句诗词告诉我们花木兰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从影片人物的姓名、服饰等,可以看出他们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汉族)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我们把古诗词翻译错了,还是电影搞错了?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通过这一矛盾,学生的兴趣就来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上课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后面的教学就会事半功倍。我跟着讲解:《木兰辞》是一首北朝民歌,有学者认为故事发生在北魏太武帝年间,诗词告诉我们她可能是一位鲜卑族女子,一位汉化很深的鲜卑族女子。到了孝文帝时,他更是进行一系列改革,把鲜卑族完全汉化,他到底做了怎么?大家从书上找出答案来。这样,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就迎刃而解。

流行歌曲如林俊杰的《曹操》,周杰伦的《兰亭序》等在讲课时都用到,感觉还不错,学生也喜欢。在讲《民族团结》时,我把课后练习放在课前,作为课前导入,先让学生听一小节歌曲,再让学生猜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听过这些歌曲,感觉都挺新鲜的,气氛一下就调动起来了。

3.利用图片、邮票等创设问题情境

真实的照片、邮票等图片是历史的真正见证,它记录着历史最真实的一刻,是语言和文字无法代替的,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更能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记事件的时间可以说是最难的,不仅不易记住,还很容易混淆,如何让学生清楚轻易地记住呢?如问到苏联解体的时间,学生不用一分钟就可以从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1991年),但可能没到下课就把这个时间忘记了。所以,我把时间放在另一种情境下,我展出一组邮票并提问:这组邮票是苏联发行的最后一套邮票,虽然已经没有使用价值了,但却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我们称之为“关门票”,内容为苏联历史上四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这惊人的巧合象是预示着这个国家将要结束,已经要历史学家来评论它的功过了。这套邮票应该发行在哪一年?同样的答案,增加了学生不了解、又有兴趣知道的情境,我想答案在学生脑中要深刻多了,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4.联系现实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历史的痕迹,两者是相联系的,但历史讲述的是遥远年代的事情,对我们来讲还是陌生的,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讲,更是没有多大感触,学生感兴趣的是自己身边的事情。如果能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以它们为背景,又能与课本的内容相关联,把遥远、陌生的历史知识放在真实的现实中,历史与现实就拉近了,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如讲到秦汉文化的宗教时,我展出本区的宗教场所――黄大仙祠的图片,并提问:这是哪里?大家去过吗?它属于哪个宗教?学生对黄大仙祠并不陌生,多数都去过,也见过祠里的道士,知道这是道教场所。“那大家知道道教的创始人是谁吗?他什么时候创办的?”学生对自己一知半解的东西总渴望了解清楚,这样,课文的内容就不难解决了。

新闻热点问题、国际时事等,穿课文中,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教师对时事的评论,对十几岁的学生来讲,很容易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所以要从正面、积极的方面评论。

5.学生自己质疑提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创新。德国的学生对中国的学生说:“你们考试的成绩很好,但你们仍在用我们的产品。”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考试模式已让我们的学生很会考试但不会有“问题”,也就失去了创新的能力。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笑话:老师让学生讨论“世界粮食短缺问题”美国的学生不知什么是“世界”,欧洲的学生不知什么是“短缺”,非洲的学生不知什么是“粮食”,中国的学生不知什么是“问题”。这是笑话,看了以后我们却无法开怀大笑,我们只能无奈、摇头、叹息地苦笑。我们不想追究是谁的责任,我们只想逐渐改变这样的结果。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提问的最高境界,爱恩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新课标中重视的也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发问的机会,只要不是故意扰乱课堂,不涉及社会道德等问题,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同时也鼓励大家一起解决问题。如在讲纸的发明时,问到“纸有什么用处?”学生很快就能随口答出几样,作业本,画纸,包装纸,卫生纸等等。一提到卫生纸,有学生就问:“在没有纸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擦屁股的?”问题一提出来,全班就哄堂大笑,我在维持纪律的同时也表扬这位同学“问得好”,同时鼓励大家一起解答。笔者的问卷调查显示60%的学生仍是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就算有问题也极少问老师,基本上是没问题,所以这些学生感兴趣、看似搞笑、还谈不上质量的问题,只要肯问就是好的开始。

学生有疑问,证明他在听课的过程中有开动脑筋,这正是教师想方设法要学生做的,目前仍是有困难。

三、问题情境设计的原则

1.情境不能喧宾夺主

问题与情境是相辅相成的,问题没有情境的辅助,只会枯燥无味、黯然失色,情境失去问题也只剩下华丽的外表而没有了灵魂,但是“问题情境”中,问题仍是主角,情境是起辅助、调动作用的。情境如果过于有趣,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情境上,而忽略了问题,但如果情境过于失色,学生不仅对它不感兴趣连带对问题也没有兴趣思考了。

如在讲《赤壁之战》时,我把历史剧《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播放出来,但从学生的表情和眼神中看出,他们并不感兴趣。所以在别的班我换上了正在热播的动画片《Q版三国》,但学生的兴趣却过了头,大部分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影片超现代的台词和夸张的人物表情中,把真正的问题忽略掉。几次尝试以后,我觉得过于成人化、严肃的题材不能用,学生不感兴趣,“情境”没有色彩,会使“问题”更加灰暗,调动不了学生的情绪,更谈不上要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太感兴趣的题材也不能用,他们会把目光完全放在“情境”上,而忽略了“问题”,同样达不到探究问题的作用。

2.情境要生动有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情绪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问题的设计要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问题本身是单调、枯燥的,但它的背景可以丰富多彩。同样的答案,把问题放在另一种情境下,换一种问法,问题就显得动感多了,学生学起来也轻松、有趣多了,也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真正起到“主体”的作用。哪些情境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情境是学生不感兴趣的,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总结。

如在讲《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的神舟号的成就时,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已较熟悉,平铺直述已经没有意义了,我投影出“中国的飞天梦想”:远古传说:嫦娥奔月――古代:万户飞天――1970年:人造卫星――1999年: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神舟五号”一人一天――2005年:“神舟六号”两人多天――2008年:“神舟七号”太空行走。这条线中“万户飞天”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听过,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从传说到现实,从古代到现代,这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劳动人民的智慧,为中华民族骄傲,为中国骄傲,为身为中国人而骄傲。这样即达到教学的知识目标又达到教学的情感目标,学生又喜欢。

3.问题难度要适中

直板的问题学生一看就明,但不感兴趣,有趣、新奇的问题学生才感兴趣,但不能太难,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好“度”,把答案设计得就象树上的果实,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整个问题情境呈现出来,让学生感到新鲜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太容易得到的“果实”没有挑战性,也起不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太远的“果实”学生无从下手,也失去思考的兴趣,只有努力“跳一跳”得到的“果实”,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引发思考的兴趣。但问题的设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师认为很容易的题目,学生不一定这样认为。如一次测验,有一题题目为《东方红》的一小段歌词,问题问:《东方红》时歌唱谁的?我以为100%的学生都会答,100%的学生都会答对,结果出乎以外,竟然有学生答是邓小平,虽然只是几个学生,这一单元也是在讲改革开放,但也没可能审题不清到这样,证明他们是真的不知道。所以有些“问题”的设计要满足所有的学生,让那个别的学生也有答对的机会,也有得到肯定的机会。

以上是我近两年开展课题以来的一点体会。初中的历史仍以趣味性为主,书中的知识点很多都只是点到即止,并不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理论知识。中国有约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居世界第三位,但地理学科是“副科”,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以世界文明古国著称,但历史学科是“副科”。“副科”的成绩与升学无关,这样的地位确实与实事相距甚远,这样的地位不但学生、家长不重视,学校也一样不重视。既然学生把它当做兴趣课来上,那我们何不将错就错,在没有升学压力的情况下,学生感兴趣的也许会学得更好。近两年的实践,确实让我有这样的感觉,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也让学生喜欢,课后在没有狂抓猛背的情况下,成绩也不会很差,这也肯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雒启坤主编。中学历史创新教法――教学情景创设[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2]刘宗华,孙恭恂。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2 2816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