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教案教学设计教案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二生物教案教学设计教案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二生物教案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识别几种细胞器形态

2、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3、说出细胞溶胶的功能。

4、简述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器的形态,功能;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5篇《高二生物教案教学设计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高二生物上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人和动物体主要的激素。

辨析因激素异常引起的病变。

2、能力目标

描述反馈调节机理。

探讨动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感恩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反馈调节机理和血糖平衡的调节。

2、教学难点: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策略

1、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已经学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新的知识。例如让学生说出人和动物体的主要激素及作用,辨析幻灯片上因激素异常引起的病变。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时,学生分成二小组交流,进行知识的比较与归纳,然后再派代表全班汇报。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本节内容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相结合。这种结合一方面可体现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背景,分析挖掘这些问题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体现在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如怀特博士的病例分析,寒冷刺激时机体作出的反应分析,与新教材理念相符合。

高二生物教案3

教学目标:

1、从提高民族素质和提高公民应有的生物学素养的高度,来初步理解学习高中生物课的意义。通过精选的事例,使学生对学习生物课怀有亲切的需求感。

2、在初中学习生物课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初步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及这些特征构成了高中生物课的主线。

3、通过生物科学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的迅速发展以及生物科学和现代技术的结合,由此对人类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初步的认识。

4、要使学生了解学习过程应主要以探究、讨论为主,要重视实验,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总之,要以主动的态度来参与学习过程。

重点、难点分析

1、绪论课只是一个开场白,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值,有些教师甚至认为绪论至少要讲两节课,甚或三节课,这是不必要的,对于正确的情意、态度的建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是,开场白也是重要的,除了要达到前述多方面的教学目标外,还因为师生第一次接触,是共同学习的开始,要创设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也要适当展示教师自身良好的生物学素养和教育素养,因此仍须精心准备和设计。

2、内容和重点是教学目标的2和3,即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对于生物学教师来说,教材所述内容并不难,学生掌握也不会有多大困难。所需注意的是:

(1)生物的基本特征,所列甚多,但从物质运动形式之一的生命运动的特征来说,两点最重要,即由新陈代谢所表达的生命系统的开放性和稳态,以及由繁殖、遗传、变异所表达的连续性和信息流。前者称之谓自我更新,后者称之谓自我复制。教师应以最通俗的语言和事例,予以适当的概括提高。

(2)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因为是内容的重点所在,更不可取灌输的方法,一定要由学生参与讨论,由他们举例、分析和概括。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氛围,善于组织和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全班或小组进行都可以,还要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创造性的见解应鼓励,不正确的见解,也要予以引导。如果能有这样一个好开端,以后的课就好办了。

(3)学习生物学的意义,教材列举很多,也不是都要讲的,学生可以自学,以后各章节教学时,有的是机会。建议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来举例阐发即可。例如微观方面可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重大的实践意义;例如宏观方面可介绍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也可以结合地区特点举相关的例子来说明,这可以更方便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4)关于教育目标1和4,并不是可以通过传统的条分缕析的讲解来完成的,甚至不要出现板书的标题。因为,它基本上属于情意、态度、价值观的范畴,应该贯彻于教学目标2和3的过程中实现,即在探究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的过程中,学生的体会以及对教师的点拨的感受和领悟。对于那些应试教育影响还很深的地区和学校,则需要有针对性地多讲几句。即学习生物课是提高生物学素养的需要,与高考是否开考没有直接关系,而是现代公民必需具备的科学素养。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和实验、实践能力的锻炼,则不仅影响学习的成绩,更是提高未来社会公民社会适应性的需要。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思路:

鉴于学校、教师、学生的情况不同,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实施也有不同的模式。以下仅举两种常用的模式供参考。

1、设题——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的模式。

例如可设计如下的问题分别由5个小组(每组10人)讨论,即每组1题。

(1)把人、蛙、小麦、细菌(或其他生物)都归属于生物?说说你的见解?看谁的见解更接近于科学的表述?

(2)一块岩石和一头牛,科学地说,两者有哪些本质的区别?

(3)就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来说明学习生物学对解决有关问题的意义。

(4)当代世界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其中和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有关的有哪些?

(5)你认为学好生物课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应有怎样的改进?

代表发言,应限定时间,目的不完全是要有正确的答案,还要学会和人交流。

教师的总结,重在吸取学生发言中的精华,重在表扬,适当补充和校正,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教科书。

2、教师引导启发,全班参与探究的模式。这一模式比较传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提请注意以下各点:

(1)选好切入点。例如可以从教科书的封面相片——青海湖鸟岛开始。认识图中的鸟及介绍图中没有表示的鸟,介绍鸟岛的自然环境及其变迁,指出生物多样化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范畴,由此进入什么是生物学的绪论内容。还可以从身边发生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重大事件切入。如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遭受特大的洪灾,其原因中哪些和生物学有关?如1999年,取缔非法组织研究会,其谬论之一:“不吃药,就能治病”是怎样违反了生物科学原理?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包括生物学素养有极端重要性。如当地的城市环境污染、水资源污染、作物病虫害的大发生、耕作技术改革的重大举措,都可以作为切入点。乃至比利时的二恶英污染禽畜产品、英国的疯牛病和人的克—雅氏病等等有国际影响的与生物学有关的大事都是可选用的切入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把生物科学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拉近距离,体会学好生物科学的重要意义。

(2)生物的基本特征可引导学生逐一列举,但需要求学生能举例说明,避免背诵。教师要分析诸特征的关系,指出生命运动最本质的特征。

(3)当代生物科学发展的状况及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也要让学生充分表达意见,这不仅因为学生有初中学习的基础,还因为学生通过各种传媒有广泛的了解,教师也可借此机会了解哪些学生对生物学的爱好较深及知识面较宽。

高二生物教案4

一、大肠杆菌

1.大肠杆菌属于革兰氏________性菌,为________型的肠道杆菌。

2.结构:属于________生物。

3.用途:是在________技术中被广泛采用的工具。

4.与人类的关系:它生活在人类的________中,一般对人________(“有”还是“无”)害。有一些菌株对人体能产生危害,因为它们可以侵蚀________并产生________。任何大肠杆菌如果进入人的________系统,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答案:

1.阴 兼性厌氧

2.原核

3.基因工程

4.肠道 无 肠黏膜 毒素 泌尿

二、细菌的培养和分离

1.细菌的培养:

(1)细菌的繁殖:细菌以________的方式繁殖,分裂速度很快,约________分裂一次。

(2)培养细菌的方法:培养细菌,需要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移到________中,一般用________来转移带菌的培养物。

(3)用不同培养基培养细菌的差别:

接种后,培养细菌的培养基类型 接种方法 接种后培养的时间(单位:小时) 培养结果

液体培养基 接种环直接接种 培养8 h后 每毫升培养基中有________个细菌

固体培养基 用接种环在培养基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接种(该法还可以用于______) 培养10~20 h后 一个细菌细胞会繁殖成许多个细菌细胞,这些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菌的分离:

(1)分离的方法与特点:分离细菌有________和________2种。前者方法简单,后者操作复杂,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易分开。

(2)本实验进行大肠杆菌分离,是用________法,就是在________培养基上进行细菌的________。

答案:1.

(1)分裂 20 min

(2)已有细菌的培养物 新的培养基 接种环

(3)几亿 划线 分离细菌 紧紧聚集在一起菌落

2.(1)划线分离法 涂布分离法 单菌落

(2)划线分离固体平面划线培养

三、灭菌操作

1.灭菌操作的原因:为了获得________的培养物,其关键是防止外来________的入侵污染。因此,在培养微生物时必须进行________操作。

2.无菌操作的条件:

(1)首要条件是________必须是无菌的;

(2)________必须是无菌的;

(3)________的过程必须是无菌的等。

答案:1.纯净 杂菌 无菌

2.(1)各种器皿 (2)各种培养基 (3)菌转移操作

四、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实验

1.实验目的:

(1)进行大肠杆菌的________,利用________培养基进行细菌培养的操作;

(2)进行大肠杆菌的________,用________培养基进行细菌的________培养;

(3)说明大肠杆菌培养的条件和操作要求的原理。

2.实验步骤

(1)灭菌:用________在________压力下对LB液体培养基、LB固体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灭菌________min。

(2)自________向________中转移并分装固体培养基:

待冷却至______左右,将三角锥形瓶中的______培养基,在______上分装至几个______中,制成______培养基。

(3)将大肠杆菌自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中的________培养基中培养:

将大肠杆菌用________在无菌操作下接种至三角锥形瓶中的________培养基中,在________摇床振荡培养________,完成大肠杆菌的培养。

(4)将菌液在________培养基上进行________分离:

从前一步培养得到的菌液中获取菌种,用________以__________法接种至第二步所制得的__________培养基中,在________℃恒温箱中培养________h后观察菌落。

(5)菌种保存:

在无菌操作下将________用________取出,再用________法接种在________上,________培养________后,________冰箱保存。

3.分离实验的结果及相应结论:

观察中若看到在________的末端出现________,则表明菌已被分离了。

4.大肠杆菌分离的用途:________的通用方法,也是用于________的最简便方法之一。

答案:1.(1)扩增 液体 (2)分离 固体平面 划线

2.(1)高压锅 1 kg 15 (2)三角瓶 培养皿 60 ℃

固体 超净台 培养皿 固体平面 (3)斜面 三角瓶 液体

接种环 液体 37 ℃ 12 h (4)固体平面 划线 接种环

划线 固体平面 37 12~24 (5)单菌落 接种环 划线 斜面 37 ℃ 24 h 4 ℃

3.划线 不连续的单个菌落

4.消除污染杂菌 筛选高表达量菌株

核心解读

1.微生物、细菌与大肠杆菌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1)概念内涵:其关系图解见下

(2)结构上:三者都是结构简单,形体微小的生物,但是从细胞角度看其结构是不同的,具体如下:

2.培养大肠杆菌的LB培养基中有各种物质,为什么选择这些物质,这些物质有什么作用呢?

(1)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了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培养基。虽然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五大营养要素,即水、无机盐、碳源(提供碳元素)、氮源(提供氮元素)和生长因子(不同的细菌需要的各不相同,有物种差异,它主要补充自身不能合成的或合成能力较弱的,但却是生长繁殖必需的物质)。见下表:

微生物的营养要素 定义 功能 类型 化合物类型 常用物质

碳源 凡可构成微生物细胞和代谢产物中碳架来源的营养物质称为碳源 构成细胞物质,供给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能量 无机碳(自养型微生物用) 无机物 CO2、NaHCO3、CaCO3等

有机碳(异养型微生物用) 蛋白质、核酸类 牛肉膏、蛋白胨、花生粉饼、明胶、氨基酸等

糖类脂质等 葡萄糖、蔗糖、淀粉等

氮源 凡是构成微生物的细胞物质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称为氮源 主要是提供合成原生质和细胞其他结构的原料,一般不作能源 无机氮 铵盐 NH3、(NH4)2SO4

硝酸盐 KNO3

N2 空气

有机氮 牛肉膏、蛋白胨、醇母膏、尿素、明胶等

生长因子 一类对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且又不能从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所需极微量的有机物 一般是酶和核酸的组成成分 酵母膏、玉米浆、黄豆饼粉、动植物组织液、麦芽汁等,复合维生素

水 作用:组成成分;反应介质;物质运输媒体;热的良导体

无机盐 作用:维持渗透压、pH等

(2)大肠杆菌的LB培养基

微生物的营养要素 本实验中大肠杆菌LB培养基配方 培养基配方与微生物营养要素的对应关系

LB液体培养基 LB固体培养基

氮源、

碳源、

无机盐、

生长因子、

琼脂1 g

蛋白胨 g 主要提供大肠杆菌的氮源、碳源需求

酵母提取物 g 主要提供生长因子

NaCl g 提供无机盐

水 50 mL 提供水

(3)此外配方中还要注意pH等。

3.该实验中这些操作的原因

(1)三角锥形瓶中的LB固体培养基灭菌后,需要冷却到60 ℃左右时,才用来转移和分装,制成固体平面培养基,为什么?你用什么简易方法快速估计该温度?

因为三角锥形瓶中的LB固体培养基中有琼脂,它在98 ℃以上熔化,在44 ℃以下凝固,当冷却到60 ℃左右时,不会因温度过高烫手而不易操作;也不会因为温度过低而使三角锥形瓶中的培养基凝固,最终无法转移分装制成新的平面培养基。

简易估计温度的方法:可以用手触摸灭菌后的三角锥形瓶,感觉锥形瓶由烫手转为刚刚不烫手时,则说明已经冷却到60 ℃左右了。

(2)进行恒温培养时,为什么要将培养皿倒置?

恒温培养时,培养基中的水分会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倒放培养皿则会使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留在盖子上;如果正放培养皿,则水分形成的水滴会落入培养基表面并且扩散开。如果培养皿中已形成菌落,则菌落中的菌会随水扩散,菌落间相互影响,很难再分成单菌落,达不到分离的目的,培养皿中的菌落还有可能被盖子上掉落的水给污染。

(3)将大肠杆菌用接种环自斜面转移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时,为什么接种环必须先深入到斜面冷却后,才能再取斜面上的菌体?

接种环在取菌体前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一直灼烧至红,温度很高,若不冷却就直接用其取斜面上的菌体,菌体可能因为接触高温接种环而死亡,导致大肠杆菌的转移培养失败。

(4)用划线法分离大肠杆菌中,第一次和随后的几次划线前都要灼烧接种环,它们的原因一样吗?在划线结束后仍然要灼烧接种环这又是为什么呢?

虽然每次灼烧都是为了灭菌,但所灭的菌种和原因却不一样。

灼烧接种环的时间 消灭的菌体 原因

第一次划线前 其他杂菌 防止其他杂菌的侵入而造成污染

随后的几次划线前 上次划线结束后残留在接种环上的实验菌(本实验为:大肠杆菌) 为了使下一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来自上次划线的末端,从而通过划线次数的增加,使每次划线时菌种的数目逐渐减少,最终获得单个菌落,实现菌的分离

最后一次划线结束后 为了防止实验菌残留于接种环而污染环境和感染实验人员

(5)用划线法分离大肠杆菌时,每次的划线是怎么样的?对随后的划线的起点有什么要求?为什么这样要求呢?

每一次的划线 依次的2次划线之间的关系 各次划线的分布

图形辅助理解

划线的要求 不能出现线条的重叠 第二次以及随后的划线操作,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 不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相连

这样要求的原因 使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 因为划线后,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每次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能使细菌的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最终得到有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单菌落 若相连,则可能最后一次划线末端处的细菌与第一次的叠加,细菌的数目不是最少的,不能使细菌的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最终将很难获得单菌落

4.消毒与灭菌一样吗?

概念 常用方法 应用的范围

消毒 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 煮沸消毒法:在100 ℃煮沸5~6 min 一般物品

巴氏消毒法:70~75 ℃煮30 min或在80 ℃煮15 min 对于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如牛奶

化学药剂消毒法 如用酒精擦拭双手、用氯气消毒水源等

灭菌 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灼烧灭菌:酒精灯火焰 接种工具的灭菌

干热灭菌:160~170 ℃下灭菌1~2 h 玻璃器皿、金属工具的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121 ℃条件下,灭菌15~30 min 培养基及容器的灭菌

5.本实验中还需要了解哪些基础知识才更便于掌握和理解呢?

(1)牛肉膏蛋白胨的知识

牛肉膏和蛋白胨来源于动物原料,含有糖、维生素和有机氮等营养物质。

1 000 mL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营养构成

培养基组分 提供的主要营养

牛肉膏 5 g 碳源、磷酸盐和维生素

蛋白胨 10 g 氮源和维生素

NaCl 5 g 无机盐

H2O 定容至1 000 mL 氢元素、氧元素

(2)巴氏消毒法的知识

巴氏消毒法也称做低温消毒法。

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煮沸消毒法。在100 ℃煮沸 5~6 min 可以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一部分芽孢。对于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如牛奶,则使用巴氏消毒法,在70~75 ℃煮30 min或在80 ℃煮15 min,可以杀死牛奶中的微生物,并且使牛奶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题例领悟TILILINGWU

例题1 下列操作属于灭菌的是( )

A.用酒精擦拭实验人员的双手

B.用氯气处理水源

C.将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

D.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

解析:此题考查对微生物实验中灭菌的理解。对微生物培养来说,灭菌操作十分重要,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纯净的培养物,其关键是防止外来一切杂菌的入侵,不仅仅是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灭菌操作一般使用强烈的物化因素(如:灼烧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等)。而不是使用较为温和的物化方法。

答案:C

消毒与灭菌是不同的。两者除了在物化手段上是否强烈外,所消灭的微生物内容也是不同的。灭菌是消除一切杂菌,而消毒仅仅杀死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消毒往往无法消灭微生物的芽孢和孢子。

例题2 下列关于平板划线的操作及叙述,正确的是 …

( )

A.灼烧接种环之后,为避免其他杂菌的干扰,应立即伸入菌液取菌种

B.划线结束后,为避免实验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所以必须再次灼烧接种环

C.在第一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和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的目的相同

D.划线时最后一区域一定要与第一区域相连,达到首尾相接

解析:此题考查对划线法分离大肠杆菌的掌握。这是本实验的一大重点和难点。A的操作是错误的,灼烧接种环之后,要冷却后方能取菌种,以免温度太高杀死菌种。B的操作完全正确。C的叙述是错误的,它们的灼烧目的完全不同,第一次划线前的灼烧是为了杀死其他杂菌,保证实验菌的纯净,而随后的灼烧却是为了杀死残留于接种环上的实验菌,保证实验菌随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每次划线的菌种来自上一次划线的末端。D的操作也是不正确的,不应该相连,这样才能使最后一次划线不受第一次划线的干扰。

答案:B

大肠杆菌的分离所采用的就是划线分离法。这一方法十分重要。我们不仅要知其每一步具体的操作,还要知其所以然,还要关注注意事项,避免踏入误区。

随堂训练SUITANGXUNLIAN

1细菌培养过程中分别采用了高压蒸汽、酒精、火焰灼烧等几种不同的处理,这些方法依次用于杀灭哪些部位的杂菌( )

A.接种针、手、培养基 B.高压锅、手、接种针

C.培养基、手、接种针 D.接种针、手、高压锅

答案:C 解析:灭菌是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中高压蒸汽是为了杀灭培养基中的杂菌;酒精擦拭双手,是灭手上的杂菌;而接种针在火焰上灼烧,就是为了灭接种针上的菌。故C选项是正确的。

2下列关于倒平板的操作姿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右手无名指及小指夹持含有固体培养基的三角瓶封口膜

B.右手大拇指、食指拿着三角瓶

C.左手拿着培养皿,盖子放于桌子上

D.倒平板时,为防止温度过高,暂时熄灭酒精灯

答案:A 解析:倒平板技术是微生物技术中的基本技术。只有A是正确的。B中手指姿势错误。C错在培养皿盖放在桌上了。D中熄灭酒精灯不对,整个过程都需在酒精灯火焰旁完成。

高二上册教案(语文 数学 英语 生物 化学5

一、教材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22 4975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