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优推5篇】
【导言】此例“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优推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故都的秋教案【第一篇】
(本文系作者参加重庆市优质课大赛的预赛和决赛的教案 )
学习目标 品味语言 体味情景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导入 :
引用古语“女伤春,士悲秋”和毛泽东、杜甫、马致远的诗句说明中国文人有悲秋情结。 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一、 整体感知:
1、 齐读首段,抓文眼句——通过学生比较阅读把握句子的重音位置在该在“特别”,所以故都秋的主要特点是“特别的清、静、悲凉”,而非“清、静、悲凉”。
2、 选一学生读2、13段,总结南国秋的主要特点
二、局部研读(3—11)
1、同学们,文中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是哪些?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①注意观其色、闻其声,品其味。
②从声音、色彩描写看,你认为哪幅图最出色。
3、故都秋景图: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3、 从声色描写角度出发赏景
⑴秋雨话凉图(6-10):
① 找出文中作者评价北国秋雨整体特点的句子:
北国秋雨“奇、有味、更象样”在何处?
③ “话凉”
④想象整个画面,体会作者在画面中传达出的情绪。
⑵、小院清晨图:
①作者认为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
②冷色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联系生活感受,体会色彩所蕴含的感情)
三、延伸联想
同学们可选取书中五幅画里的景物,也可联想故都的秋天里别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句。看谁找得新!看谁找得多!看谁说得快!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浓浓的香茶里
它在……
它在……
四、深入探讨
1、在与南国秋的比较中,侧重表现北国的秋程度深。作者详写平常之景而不是风景名胜,意在说明北国的秋范围广,这正是故都秋的特别之处!
2、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们能体会到郁达夫此时的心境吗?
3、那郁达夫为什么这么“寂寞、孤独、忧伤”啊?
4、总结“情景交融”在本文的体现。
●结尾
从这些描写看,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郁达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我们一起来品读文章最后一段!要读出那浓浓的秋味、读出绵绵的愁思、读出那深深的眷恋!
[1]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第二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能让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心情,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因而我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思想,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来展开教学活动,正确处理好现代教学体系中的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这四个要素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并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阶段,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交流——拓展训练。在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作用:
教师:激趣导入 ——点拨导议——拓展导创
过程: 学 —— 议 ——练
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发展。
教 学 设 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
(3)体会文中的语言美。
2、能力性目标;
(1)培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3)培养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媒体:
校园网络,多媒体计算机。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重点及分析:
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情感,并为之而感染,并能迁移于自己的写作之中是难点,也是重点。针对这一难关,采用了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原理,运用设置疑惑,推荐网站,组成小组,相互探讨,相互揣摩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设计及分析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也是关键阶段。
目标:1、激发兴趣。
2、查找资料,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一)情境创设:
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朱自清《春》的境界,感悟到春的妩媚;进入徐志摩《再别康桥》中去感受夏
热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进入阳光下的雪景中,去领略毛泽东《沁园春·雪》的“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再展示一大片金黄的桦树,一地的落叶,随风飘舞的画面,打出秋又是如何呢?特别是郁达夫心中的秋味又怎样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的愿望。
分析:要学生进入学习氛围,调动其求知的欲望,就要注意调动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美感思维,让学生的思想随着美的画面动起来,到秋的意境中去“设身处地”地体验对象。
(二)自主学习
1、教师指导
(1)展示学习目标:
①作者简介及背景。②绘画或寻找文中秋景图。 ③查找北京风景图。④品尝秋味。⑤设景创作。
(2)推荐网站。
(3)指导查阅,解决查阅资料时所遇到的困难。
(4)指导编辑。
2、自主学习
(1)独立学习或自愿组成小组学习。
(2)查阅资料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3)设置场景,感悟秋天。
分析:在此过程中,注重了恰如其分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围绕教学重点,充分利用网络知识,进行自主探索,不再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辅助学习的工具,而是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第二阶段:协作阶段,成果展示阶段。
学习目标:l、品尝故都的秋味。
2、写作训练。
一、围绕故都的秋味,展开了以下的讨论。
(1)围绕秋味体现于何处。
有人说在景中,并出示图片,有人说在作者的心中,并说明理由。
(2)围绕着以情驭景的手法展开讨论:
A、A同学首先上台展示自己成果,抓住一细节“秋声是静”用“蝉声,扫帚声,闲人声”等来说文章借用反衬手法,来写故都的秋味是“静”,并引证了《荷塘月色》的蛙声。
B、B同学也不示弱,讲到文章借南国的秋味不足来反衬北国的秋味十足。
C、C同学抓住秋院中的“破”,蝉声中的“残”,秋果中的“淡”,落蕊中的“寂”来品出了秋的清、静、悲凉之味。
D、D同学从视觉(“白色”、“浅黄色”),听觉(“扫帚声”、“蝉声”),触觉(“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中感受秋的味道。
E、E同学却只抓了“都市闲人”中的“闲”字,从衣着入手,品尝秋的悲凉。
同学们正是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了讨论,悟出了作者景中的秋,心中的秋。
(3)围绕着故都的景点,作者的选取景点展开讨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一幅幅画面展示出香山红叶的美,故宫的历史文化,北海的迷人风光,长城的古老文明,老胡同破旧的四合院,秋天的落叶,寒蝉于树的悲凉等,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得出了景由情定,情驭于景的结论,得出了本文的作者以低沉,悲凉的笔调来表现对故都的一种独特的颂秋情感,并引证了文中的开头与结尾。
分析: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查阅的资料整理过程中,要进行再创造,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这必然离不开思维与创新。香山红叶与破旧的四合院上白色的牵牛花,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何舍红叶而取白色的牵牛花呢?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作者心中的秋味,正是在这交流研究中,学习他人研究成果中充实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也感受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在乐趣中感受了对家乡,对祖国的爱。
(四)拓展训练:
l、联想:同学们想到了杜甫《登高》的悲凉,想到柳永《雨霖铃》的凄苦,想到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壮丽。
分析: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很快联想到所学的秋文之中,体味了秋的丰富多彩,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
2、感悟秋天。交流作品(附文1篇)
秋
(重庆市石柱中学高2004级一班 黄静)
秋天的美,在一份明净,一份韵味,如少女的眸子,少女的丰姿,而最动人的却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苍茫的暮色,晚风带着丝丝的凉意,随着暮色的浸染,形成一种艳丽的凄楚之美,不禁让你流几滴伤怀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酡红所震慑,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分析:设置情景,将自己所感受的秋景用制作画面或选取画面来展示,并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交流,不仅能体会作者的写秋之感,理解文意,更能使学生进一步发展、挖掘自身的潜力,培养其创新精神。
教后感
第一次尝试以探究性学习来展开教学活动,在整个课堂中,我没有向学生灌输知识,但学生所学到和所悟到的东西,仿佛要比平时还多,此时,我想到了一部好电影,不仅要有好的导演,更主要的是有好的演员的出色表演。
故都的秋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动笔读书的方法,自读课文,圈点勾划并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对文章的重要段落、重点句子、佳妙句子等作批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体会作者对“绿”的独特感受并进而探究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3、拓展延伸:
⑴ 给《囚绿记》写一段总评;
⑵ 写一封信:致“绿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圈点勾划、作批注、感情朗读等方法读出自己对“绿”的独特感受与体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文章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总体方案
自主──互动──探究──延伸。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绿,是生命的舞蹈者;绿,是大自然的天使;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是陷入混沌的生机;绿色多么使人迷醉,多么让人向往啊!同学们,刚学过朱自清的《绿》,你们也曾经与作者共同迷醉于那鲜润的、可爱的、奇异的、无以比拟的绿,你们的心也曾经随着作者的文笔,在摇荡,心灵深处的那根敏感的弦,被绿拨动着……下面,请同学们高声朗读朱自清《绿》的两段文字:“那醉人的绿呀!……但你却看不透她!”;“那醉人的绿呀!……我人此叫低女儿绿,好么?”
2、绿色,以它特有的魅力,以它离合的神光招引着我们,今天,我们将学习另1篇有关写“绿”的文章──《囚绿记》,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将与作者分享“绿”的另样风韵与品格。
二、交流阅读感受、整体把握内容
1、交流阅读感受:同学们在课前已经用圈点勾划的读书方法较深入地预习了课文。现在,你们能否谈谈:你读完这篇文章后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在你的心中激荡?你当时产生了什么样的感触与联想?(学生交流,生生、师生互动)。
2、小结: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做到全身心投入地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并能做到动笔读书,这很好。其实,同学们刚才交流的感触、体悟丰富多彩,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你们谈的感受都离不开一个“绿”字,而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囚绿记》,也紧扣一个字来写的,你们说说应该是什么字?(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注意引导)
3、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紧扣一个“绿”字来写,都写了哪些与“绿”有关内容?能否在“绿”字前面添上一个字来表达每一个与“绿”有关的内容。
(学生交流,反馈老师引导,形成共识,老师板书)
择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三、重点研读、深入感受
1、研读4~5段:
⑴ 要求:请画出写作者“择绿”的句子,并作批注,感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 学生活动,并交流反馈,老师小结板书:
择绿:一见钟情
(渴盼、热爱)急不暇择
视同至宝
⑶ 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重点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2、研读6~7段:
⑴ 要求:画出作者“赏绿”的有关的语句,并作批注,感受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 学生读书,勾画并作批注,交流反馈,老师小结,板书,并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
赏绿:留恋、欢喜 心心相印。
⑶ 学生活动:“我了解自然之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一句表现了作者和绿作无声的心灵交流。对着这满藤的绿,如果这时你是作者,你会对这“绿友”说些什么呢?
3、研读8~11段:
⑴ 请你画出重要句、佳妙句,并作批注,交流你的发现与阅读感受。
⑵ 学生活动并反馈,老师的引导注意以下几点:
① “我”囚绿的原因:爱之深、占之切。
② “囚人”对光明的执著追求、不屈服的品质。
③ “我”的深深自责。
⑶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①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要它为我作之声的歌唱”。
② “它的尖端总朝着……我对它的善意”。
四、探究、拓展
1、作品的主题内涵你怎么理解?
(提示:可以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
2、作者最后提到自己“怀念着圆窗和绿友”,并希望注重和它们见面,这里除了表现对“绿友”的思念之情外,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
3、小结:
本节课学习过程:
捕捉阅读的第一感受→研读课文,找重点句、佳妙句,作批注,再深入地体会这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并在朗读中感受→注意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
4、拓展:
⑴ 给《囚绿记》写200~300字的总评;
⑵ 以作者的角度写一封信:致“绿友”,以表达深切的思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第四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简洁清丽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
忧思及落寞;以及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点
(一)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二)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一)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二)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四、教学方法
(一)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二)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
(三)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可曾听过这样一位文人?他三岁丧父,中年丧子,抗战前因第三者插足与爱妻离异;抗战中,母亲被日寇炸死,兄长也死于日伪的屠刀之下;抗战后,自己在苏门答腊身死敌手,成为异域之魂。他就是著名的现当代作家郁达夫。
(二)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和热情坦荡的风格。郁达夫的散文,带有比小说更直接、更鲜明的自叙的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1933年4月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解题
“故都”表面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确定描写的内容,明确而又深沉。作者在对北平秋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着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
(四)设疑讨论,品味鉴赏
1、将个体与集体朗读结合起来,有感情的诵读。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要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读完课文后,要讨论解决好两个问题——作者描绘了哪些景象?写出了故都秋怎样的特点?
明确:共描绘了五种景象——秋晨静观、落蕊清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写出了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3、赏析“秋晨静观”
(1)请同学朗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2)根据文章内容,运用联想、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秋晨图”。
明确:碧绿辽阔的天空做了画面的背景;地面上,有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抬头望碧空,俯身拾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画面有静有动,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完全融合在蓝天白云之中。
(3)学生思考:这幅画是怎样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呢?
明确:“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朝荣)的花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4)意境仿句。要求学生选取课文里的意象,依照例句造句,每人至少一句,多者不限。
例句: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玉泉无声的冷月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西山的声声虫唱里。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抬头便见的碧天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蓝朵栖身的破壁腰上。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无声的落蕊里。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槐树叶下的丝丝日光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细草作衬的牵牛花上。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早晨起来脚踏落蕊的感觉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扫帚在灰土上留下的丝纹里。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寒蝉的衰弱的残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秋蝉随处可闻的啼唱里。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灰天下的凉风小雨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天可真凉了——”的微叹里。
(四)总结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我们已经把握了作者笔下的故都之秋的景象、北国之秋的特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存留于作者内心深处的这种深沉的“悲凉”呢?
郁达夫年幼丧父,家境贫穷,从小就经历过得人生悲苦养成了他忧郁敏感的气质。在他的自传中他甚至把自己的降生称为“悲剧的出生”,“觉得一切都是虚幻,真真实实的只有凄切的孤单”。他似乎天性易于感受落寞、悲凉的情调。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我们的国家内则兵连祸结,生灵涂炭,再加上反动统治的政治高压和白色恐怖;外则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寇步步紧逼,东北沦陷,华北危急,北平的沦陷不过是迟早的事。昔日强大的泱泱大国和辉煌一时的传统文化已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本文写于1934年8月,三年后北平失守。作者于不经意间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唱了一曲凄恻的挽歌。
“我的不远千里”赶到北平仿佛就是为了饱尝这种悲凉。秋风秋雨,落蕊寒蝉,不唯北国独占,江南也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在故都,寒蝉的残声处处可闻,槐树的落蕊满街都是,真有一种不胜浓郁的悲凉啊!作者不逢北国之秋,已近十余年了今朝相逢,该是一种怎样的欣喜啊。然而,故都与历史赋予它的文明似乎在时代风云和战争的硝烟中,朝不保夕。所以,留住过去的辉煌、过去的色彩、过去的北国的秋天,该是一种何等缠绵于既往的久久不能释怀的眷恋啊!
故都的秋教案【第五篇】
目的:
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课时:一课时。
重点:加强朗读,品味语言。
难点:课文朗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步骤: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出示投影片1)
二、理清思路,划分段落
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学生找出有关段落)
三、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1、讨论分析破屋秋色图。(出示投影片2)
(1)听录音,找出描写对象、景物色彩和人物动作(出示投影片7)
(2)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1:找出关键词语。
2、讨论分析街头落蕊图。(出示投影片3)
(1)听录音,找出关键词语。
(2)品味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句。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2:比较不同句式。
3、讨论分析桥头秋雨图。
(1)学生朗读、品味。
(2)归纳品味语言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
四、归纳总结,布置练习
1、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品味语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语言方法4:诵读精彩文段等等。
2、归纳品味语言的四条方法:(出示投影片8)
找出关键词语;比较不同句式;体会深层含义;诵读精彩文段
3、要求学生课后诵读,继续品味其他精妙语言,并总结出更多品味语言的方法。
附板书:
故都的秋
理清思路品味语言
思秋方法1:找出关键词语
绘秋方法2:比较不同句式
议秋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
恋秋方法4:诵读精彩文段
上一篇:夸父逐日教学设计(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