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精彩4篇
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及性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促进数学知识的应用与拓展。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精彩4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一篇】
一、课题引入
1、课件出示:圆 这样一个圆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物体?(月饼、月亮、硬币、钟面……)
2、老师也收集了一组,瞧(出示图片)连大自然对圆也是情有独钟!(欣赏)
3、有什么感受?难怪2000多年前,伟大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研究完大量的平面图形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
4、圆看起来很美,究竟是什么内在原因使得圆看起来那么美?现在就来研究圆的奥秘。
二、在画圆中,解读“圆”的概念
1、师:你能试着在纸上画一个圆吗?
预设:利用圆形物体描圆;利用工具画圆(有小孔的木条、绳子、圆规)
如果有学生用物体描圆,师则引导假如我们身边没有这些圆形物体,你准备怎么办?学生一下子想不出来,则课件出示:有小孔的木条、绳子。
2、学生说说利用工具怎样画圆,可以请学生演示。
3、其实,很多同学知道还有专门的工具:圆规,请同学们用圆规在纸上画圆。大胆地猜一猜,这些同学之所以没能成功地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可能在哪儿出问题了?
4、师:刚才我们用圆规画圆、用绳子画圆,工具不一样,画出来的却都是圆。这是什么道理?
(预设:都绕了360度;都有一个中心点;两者画圆的原理是一样的。运动时与中心点的距离是一样的。)
5、看到们画的这么好老师也想画一个圆,师作图,(教师画完半个圆后,停下。)想象一下,照这样画下去,会画出一会儿凹、一会儿凸的平面图形吗?
预设:因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没有变;就是从这儿(手指圆上的点)到这儿(手指圆心)的距离没有变。只要距离不变,就不会画出一会儿凹、一会儿凸的平面图形了。
6、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关系
生看书自学 反馈 给黑板上(或自己画的圆画出一条半径、直径,再标上字母)
7、学生画制定的圆:分别画r=2cm, d=2cm的圆
三、在运用中体验圆与半径、圆心的关系
让大家在一张正方形纸上画一个最大的圆,怎么画?
学生思考后动手操作、反馈
预设:学生有不成功的作品,则让大家一起分析;有成功的作品让他说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在正方形画最大圆的关键:①如何找到圆心(圆的位置)②如何确定半径(圆的大小)
师:(借助PPT动态演示找正方形中心点的过程)这就是圆心。接着确定半径,有了圆心和半径,就可以画出一个最大的圆。(让学生修正自己的作品)
四、拓展与延伸
师:其实,今天我们对圆的认识还是很初步,关于圆你还想学习知道些什么?(生说)
师:圆与正方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汽车的车轮要用圆的,不用方的呢?这些问题,同学们课后去思考。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理念:
吴正宪专家曾说:“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应当是学生在教师充满智慧的启迪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的真正精彩是学生的精彩,而不是教师的精彩。教师要做操作工,要创造出孩子既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知识。”所以,本节课我立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围绕着以发展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尝试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彰显美学价值。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55—5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圆内(相等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会画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创新性和空间观念,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归纳圆的特征,正确画圆。
教学难点: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直径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大小不等的彩色圆形、圆规、直尺、剪刀。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学发现
(一) 课前预习
布置预习提纲:
1. 自学课本55页—56页的内容。
2.自学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并会用字母表示。
3.准备画圆工具及圆形。
导言:
师:通过预习,大家已经知道了我们今天要学习有关圆的知识,圆形同学们并不陌生,在我们生活中圆演绎着重要的角色,还藏着很多奥妙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去认识圆,了解圆。→(师板书:圆的认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
3.会用圆规画圆 。
第二环节:探究形成
(一) 复旧引新,观察比较
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生: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生边说师逐一帖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观察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圆形(贴黑板、手指图)和这些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
生1:这些图形都有棱角,而圆形没有棱角。
生2:这些图形都是由直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二)联系实际,初步感知。(说圆)
师: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圆形的物体?
生:硬币、钟表面、车轮、脸盆、月饼、桌面、太阳……
师:课件出示55页主题图,引导学生感知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给人们带来的美感。(初步感知车轮都是圆形的)
师:看来圆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应用也很广泛,那你想不想现场画出一个圆呢?
生:想。
(三) 自主操作,尝试体验。(画圆)
(尝试画圆→生说步骤→师示范画圆→生再次画圆)
1、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圆规试着在本上随意画出几个圆,边画边体会思考,你是按怎样的步骤画圆的?
2、生:分别说出自己画圆的方法和步骤。
3、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生观察、感悟。
4、生再次画圆,体验成功。
(四)认识圆 (认识各部分名称,展示预习成果)
师:同学们,圆内还有一些有价值的点和线段,相信通过预习你们已经找到了,现在就请大家展示一下吧。
(1) 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展示
(2) 再在全班交流,师点拨、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五)指导操作、探究结论
1、师:请同学们在本的左侧确定一个点,画出一个圆,在本的右侧确定一个点,再画出一个圆,边画边体会思考,圆心决定圆的什么?
生:圆心决定圆的位置(结论)
2、师:请生先画出半径为1厘米的圆,再画出半径为3厘米的圆,最后画出半径为5厘米的圆,思考,半径决定圆的什么?
生: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结论)
(六)探究圆的特征
1.画一画:学生通过在圆里画半径、直径,寻找半径直径的特点(无数条、都相等)
2.量一量:
(1)师出示要求:测量同圆、等圆、不等圆。
(2)同桌合作,一人测量半径和直径的长度,一人记录。师巡视指导。
(3)学生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半径等于直径的1∕2 )。
第三环节:拓展应用
(一)巩固内化
1.我会填
2.我来判
(二)思维拓展
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车轴应安在哪?
(三)感受圆文化,拓展延伸
创作作品并展示:(学生用圆拼组成各种图形或美丽的图案并展示作品,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美)
(四)全课回顾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让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57-58页内容和“做一做”及第60页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
教学难点:
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
投影仪、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
简单说说下面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2、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3、出示圆片图形:
(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钟面、车轮、水杯、碗口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自学课本p56-57
(1)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纸片。
(2)课本第58页动手折一折。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呢?
(3)指出纸片的圆心、直径和半径。并在剪下的圆中分别标出。
2、自学,教师巡回指点,发现难点。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个别学生上台指出。
4、小组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想一想: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半径、多少直径?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不在同一个圆中呢?
(4)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板书:
①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②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③在同一个圆里,d=2r;
(2)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积极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通过学生折一折、量一量、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自己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了圆的特征。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个别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如何画圆的。
学生自学课本第57页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画r=3cm的圆。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全班评比。
4、完成第58页“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仍然采用自学为主,让他们自己动手探索画圆的方法,充分尊重其
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在相互的交流中学会了画圆,掌握了画圆的技巧。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并说明理由。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4)圆的半径都相等。()
2、请试着用圆规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圆。你能发现什么?说一说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
3、完成第60页的第2、3题。
生独立完成后,再由学生自己讲评。
4、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即第60页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发现疑难。
小组内评比,纠错。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5、思考: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四、总结梳理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还有什么提议吗?觉得在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作业:完成第60页的第1、5题。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①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②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③在同一个圆里,d=2r;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学生能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并且学会用圆规正确画圆。
2、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中。
3、通过本课,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数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并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第11册第四单元圆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过了平面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本课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
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1—12岁。他们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
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是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对于本节课教学的圆学生在生活中有大量的接触,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同时学生具备了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有较强的交流与表达的愿望,使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可能。
教学重难点
1、感知并了解圆的特征和用圆规画圆。
2、掌握圆的特征,能熟练地画圆。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圆规、圆形纸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入新课
1、学生欣赏图片。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漂亮的图片,想不想看一看?(出示课件,学生边看边说)这些图片的上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上面都有圆)
2、感受生活中的圆。
那么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圆的例子吗?(生举例)
老师也用课件出示几个生活中有圆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圆以及圆很美。
评析:充分关注学生的经验,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入手,唤起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用心捕捉圆在生活中的原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展示精美的图片,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圆形物体,体会到圆的无处不在,激励学生探寻圆的奥秘。
3、设出疑问揭示课题。
选中汽车和自行车这张幻灯片问:你知道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而不是正方形和圆形的吗?(生答)
评析:以"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为疑,只能引起学生用浮浅的知识来回答,怎样用科学的道理来解释呢?学生急于想知道,这样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热情。
关于圆的知识有很多,这节课咱们就走进圆的王国去看一看。(板书课题)
二、认识圆及各部分名称
1、曲线图形。
(课件出示一个圆)圆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以前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你能把这些平面图形分类吗?(圆是曲线图形)
评析:由物体是圆的,到抽象出圆的几何图形,以及与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比较,初步认识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这些知识只有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才能步步加深认识。这样安排教学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
2、初步画圆。
老师徒手画圆,画的不是真正的圆,怎么才能画出真正的圆?(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各种方法)
圆规是画圆的专用工具,请学生观察圆规并向同学介绍圆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
尝试用圆规画圆,边画边思考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
老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
评析:让学生用圆规试着画圆,尊重学生的画圆经验,经历圆规画圆的过程。形成实践的体验后发现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及要注意的问题,再交流画圆的方法及用圆规画圆的注意点,并互相提醒,充分体现了探索性的学习方式。
3、认识半径和直径。
(指黑板上的圆)固定的`一点在圆的中心,这个点叫做圆的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来表示。(出示课件上的圆)认识圆内的点,圆外的点,圆上的点。
师:如果把圆心和圆上的点连起来就成了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就是圆的半径。想一想半径什么样子,是连接那两个点的线段?圆上有多少个这样的点?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有几条?也就是说圆的半径有无数条。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半径?(生说,然后出示半径的定义并读一读)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
现在继续画线段,这次经过圆心画一条线段,并且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圆上,这样的线段叫圆的直径。想一想,直径什么样子?(过圆
心,两端在圆上)这样的线段能画几条?(无数条)也就是说圆的直径有无数条。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直径。(生答,接着课件出示直径的定义,生齐读)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
4、小练习。
知道了什么是直径和半径,下面找一找直径和半径。(课件出示)
(1) 那些线段是直径?为什么?
(2) 那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
评析:本环节通过图形的辨析,使学生认识圆中的哪些线段是半径、直径,什么样的线段不是半径、直径,进一步理解圆的半径、直径两个概念。
你能在这个圆上(指黑板上画的圆)画出一条直径和半径吗?(一生上台画)其余学生在刚才画的圆上也画出直经和半径,并用字母标出来。
评析:本环节设计了让学生在自己画出的圆中分别画出圆的直径和半径,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已将圆心、半径、直径这三个重要的概念的和外延,做出了非常清晰明确的界定。
三、动手操作探究圆的特征
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同学们,我要画一个比黑板上的圆还要大的圆,怎么办?(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拉大)还要小的圆呢?(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变小)两脚的距离是什么?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上一篇:小石潭记教学反思汇总8篇
下一篇:梅花魂教学设计【汇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