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情况(优推8篇)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注重技能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推动产教融合,提升教育质量与就业率,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情况”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情况 篇1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落实及完善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工作,解决残疾人就业,为残疾人幸福而教育;
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办特色职业教育走生存加升学之路;
职业教育团队精神:团结、和谐、奉献、创新;
职业教育模式:合作探究、平等对话、知识共享、因需施教;
一、 长远规划:
1、 明确各室的预期目标(学期目标及年度目标),并进行阶段性的检查指导;
2、 进行市场调研与开发,加大步伐走向市场,放宽视野求发展;
3、 不断完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究;
4、 有计划的扩充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校本教材使其更加规范完善;
二、 科学管理,明确各项规章制度:
1、 建立完善各室的《教室使用制度》《资料存档制度》及《库存管理制度》《安全责任制度》;
2、 建立职教师生《定向分工制度》及应急分工预案;
3、 建立健全了职业教育网站及《鱼皮画宣传折页》制作工作;
4、 建立了《职教办教师绩效工作纪实》明确了教师的职责,公平、公正的评价了教师完成工作情况;
三、 走特色职业教育之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青年;
1、 对学生有计划的进行热爱祖国、热爱校园、团结互助教育;
2、 培养学生在课上练就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3、 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赏识并激发兴趣,让学生提升幸福感和自信度;
4、 培养学生具有孝敬父母、乐于助人、谦虚谨慎、热爱生活的新一代青年。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情况 篇2
一、背景介绍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人材的重要途径,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以及满足人材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定一份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是必要的。本文将详细介绍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内容和目标。
二、发展目标
1. 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设备、提升教师素质等措施,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确保学生掌握实用技能。
2. 拓宽职业教育的覆盖范围: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投入,确保人人享有平等的职业教育机会。
3. 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材。
4. 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的合作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技术,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三、发展策略
1. 完善职业教育法规政策: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
2. 加大财政投入:增加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提高教育设施和教学资源的建设水平,确保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等措施,吸引优秀人材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
4. 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确保培养出的人材符合市场需求。
5. 加强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就业情况进行评估,为职业教育的持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四、发展重点
1.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调整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
2. 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加大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3. 职业教育实习实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 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的合作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技术,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五、实施措施
1. 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根据发展目标和策略,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项任务和责任分工。
2.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3. 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成果,树立职业教育的良好形象。
4. 加强监督评估: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六、预期效果
1. 职业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2. 职业教育覆盖范围扩大: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机会得到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职业教育机会。
3. 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更加密切,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 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提高:与国际教育机构的合作交流得到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本文详细介绍了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内容和目标。通过制定具体的发展策略和实施措施,有望实现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覆盖范围的扩大、产学研合作的深入推进以及国际化水平的提高。这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材培养提供重要支撑,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情况 篇3
一、引言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材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定一项全面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是必要的。本文将详细介绍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措施。
二、目标
1.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教学条件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2. 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和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提高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3. 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全面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提高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估能力。
三、内容
1. 教育体制改革: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推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融合,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职业教育体系。
2. 专业设置优化: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调整和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提高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3. 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吸引优秀人材从事职业教育工作。
4. 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教学设施和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
5. 实践教学改革: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和实训中心,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6. 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建立科学、全面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四、实施措施
1. 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2. 资金投入:增加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
3. 人材培养:加大对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4. 产学合作: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和实训中心,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5. 质量监测与评估:建立科学、全面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估。
6. 宣传推广: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五、结论
通过制定和实施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我们将能够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其适应性,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这将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总之,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情况 篇4
根据教体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学校决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学校了解校情,掌握实情,拿出实招,解决本校正要要做的事情,调查结束后,把学校如何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学校重大任务之一。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建立弹性学习制度,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要办好职业教育,必须认真制定学校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科学设置专业、建设职业教育实训楼、增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现就如何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统筹、建设、专业、招生、整合资源谈谈其发展与思路
一、职业教育统筹
(一)、制定职业教育统筹发展规划。
1、通过制度创新,在实施更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突出在用地政策、信贷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
2、明确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服务方向、办学规模、经费投入、基本建设等方面加强统筹,科学决策,真正办好与全县经济结构相适应、促进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
3、为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依照国家有关政策制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明确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明确构建县政府引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格局。
(二)、完善投入机制,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
1、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财政安排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要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
2、职业学校加大改革力度,面向市场,创立品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开拓培训市场、合作办学、争取社会捐助、创办实业等途径,广开筹资渠道。
3、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民工和低收入家庭子女。把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范围。
(三)、建立多元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加强对职业学校的社会服务。
1、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市场化、社会化办学的新路子,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发展职业教育。
2、建立健全必要的政府服务机构,加强对职业学校的社会服务,如劳动市场信息、职业指导、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等,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建议成立职校学生实习就业指导委员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用工信息,使职业学校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办学水平和质量。
1、加强师资建设,建立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广泛吸引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
2、转变办学模式,推进产教结合。开展“订单培养”,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着力突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培养,缩短“学习”与“上岗”之间的距离。
二、职业教育建设
(一)、加强学校教师思想建设: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职业教育文件精神,认清当前大好形势,献身于职业教育,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的职业教师队伍,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学校专业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特殊要求。“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困扰职业学校发展的一个难题,并成为阻碍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加快并完善我国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策略包括:加强政策与实践的联系;明确新型“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与认定标准;加强学校自身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转变观念,完善“双师型”教师的管理与监督体系。
(三)加强学校校园建设:建设一个美丽、安静、舒适学习场所、使学生能招得进来,留得住、送得出去,起到重要作用。
三、职业教育专业。
(一)、从学校来说,专业设置应先了解该专业在社会上需求量怎样?专业前景如何?,一般来讲,需求量大、专业前景好的专业,毕业了的学生都会比较好找工作。对于以后的发展也更有利。跳槽也会有更多的机会选择。需求量不大、专业前景不好的专业就是冷门专业,找工作会比较难。
(二)、从学生来说,1、很多人读完初中以后,有两种升学途径,要么去读普通高中,要么选择职业教育,两种路径,各有各的好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近几年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呈现上涨的趋势。很多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可能成绩一般或者不是很好的同学就会比较纠结,到底去读普通高中还是去读职业教育,因为年纪太小它们懂的也不是很多。如果你初中毕业了直接去找工作,你什么也不会,就只能去做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对自己以后的发展也不利。选择一个技能比较热门的职业学校是很有必要的。问题来了,职业学校里面这么多专业,到底学哪个专业比较好一点呢。学校的专业都是直接面向社会就业的,不管你学什么专业都可以在社会上有一个立足之地。社会上这种技能型人才比较缺乏,很多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是很看重的。2、兴趣是自己最好的老师,不管你做什么事情都是一样的,选择专业也不例外,不要看别人选择了什么专业你就去跟风,学这个专业之前要问自己是否喜欢这个专业,就算这个专业在热门你不喜欢也没有用,毕业了你或许会选择换行,做其他行业去,根据自己的兴趣走,是最好的。
四、职业教育招生
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前提下,各种类型的中等职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萌发,随着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调整和越来越多的人求学观念的转变,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然而,由于利益的驱动,目前一些职业院校招生已形成巨大的利益“黑洞”,乱象频出。
(一)、招生回扣现象
为了争抢生源,完成招生计划,几乎每个中等职业学校都有自己的回扣标准,价格从每人1000元到1500元不等,这几乎成了职教招生中一条公开的秘密。学校派专人前往各个初中学校暗中宣传招生回扣精神,初中学校的校长和初三班主任成了他们的主要宣传对象。作为招生中间人,哪个学校给的回扣多,哪个学校就成了他们宣传的主要对象,这个学校就被讲得天花乱坠,眼花缭乱,学校的好坏跟办学质量、办学规模没有任何关系,只与回扣的多少有关系。
(二)、重招轻生现象
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职业学校只是重招轻教,老师们的精力,也不得不从教学方面转移到招生方面,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受到了严重影响,最后,损失最大的还是学生,没有学到一技之长便流入社会,这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学校在社会影响都是极大的危害。
(三)、加大宣传、转变思想
受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望子成龙的心态,使很多家长不甘心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存在很大的偏见,不了解当前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引导,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加大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学校,不再盲从。
(四)、提高质量,加强就业
学生只有真正地掌握一门专业技术才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到职业学校来学习,所以教学质量的好坏就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只有抓好教学质量这个“根本”,才能真正解决招生难、招生乱的问题,那么学生的就业安置也会迎刃而解,学校的发展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五、职业教育整合资源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学历要求的提升,部分职业学校得到了向大专型职业技术学院的提升,这些都是在原有中专的基础上发展扩大,学校规模建设、学生生员等得到不断发展。然而,并非所有的农村职业学校都得到发展,学校却是成了“夕阳”职业学校,学校规模多年没有得到发展,各种条件跟不上,新生入学了,经过一年半载又转学了,学校运营进入了一个艰难求存、停办的状态。
“夕阳”职业学校应和其它职业名校(名企)整合资源,职业教育发展才有可能有新的机遇,在职业教育方面,它们有着优越、丰富的资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教育教学、招生、推荐就业等工作经验,学校通过整合资源 ,从小做起,边学边改边做强,特别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硬件建设,使学校招生工作、教育教学工作、就业工作三个环节工作,节节过硬,环环相扣,互为依托,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的职业教育的路子。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情况 篇5
12月13日,市教委发布《重庆市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到2025年,重庆职业教育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成职业教育强市和技能型社会;到2035年,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建成职业教育强市和技能型社会。
据悉,《规划》共4章,围绕“建设职业教育强市和技能型社会”主要目标,聚焦“发展基础与形势、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4个方面谋篇布局,共11项主要任务。《规划》明确的首个重点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着力落实“五育并举”、深化文化育人行动。
在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任务中,《规划》指出,在“十四五”时期,我市要建设市级优质中职学校50所,优质专业210个。建设市级优质技工学校20所,优质专业60个。建设市级高水平高职院校20所,高水平专业群60个左右。建设一批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支持优质中职学校开展长学制人才培养试点。建设中小学生职业体验基地50个以上。
《规划》指出,将围绕产业布局和乡村振兴的需要,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在主城都市区,推动职业教育服务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推动职业教育服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推动职业教育服务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在打造高素质职教师资队伍方面,我市将强化职教师资引进和培育,推动全市“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60%以上。
《规划》明确,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制定市级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企业建设要求和认证标准,培育、认证一批产教融合型城市(区)、行业、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创新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此外,还将深化职业教育重点领域改革。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按照各校办学条件核定专业招生计划,推动建立全市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录取运行平台。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落实“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职业技能测试成绩占比不低于50%,探索将高中阶段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在推动区域协同和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构建协同发展研究院、人才培养中心、产学研合作中心、职业培训中心“一院三中心”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深化部市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配合办好“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等。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情况 篇6
12月13日,市教委发布《重庆市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共涉及11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职业教育要基本实现现代化,类型定位和层级结构更加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更加适应,综合实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基本建成职业教育强市和技能型社会。到2035年,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建成职业教育强市和技能型社会。
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为重庆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空间
“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高水平职业教育。”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大开发、陆海新通道、乡村振兴和“碳达峰碳中和”等政策的出台,为重庆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
“十四五”时期,重庆市要建立“一区两群”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整合提升优势产业,增强全产业链优势。因此、加快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产业的发展,以及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协同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需要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为给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更为有力的条件,11月4日,教育部与市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推动重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探索技能型人才强市的新路径,为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不过,目前重庆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存在层次结构不尽合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需要进一步增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等问题。
因此,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市出台《规划》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改革,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层级结构,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改善办学基本条件,创新培养模式,以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力、支撑力和贡献度。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符合条件的技师院校、专科高职院校可提升办学层次
《规划》明确了11个重点任务。首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着力落实“五育并举”、深化文化育人行动。
第二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纵向贯通发展。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作用,坚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推进市级优质中职学校、优质专业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双优”中职学校;强化高等职业教育主体地位,加大对“双高计划”建设学校的支持力度,推进市级“双高计划”项目建设。
“对符合条件、专业设置合理的技师学院,可在纳入规划后,按照标准和程序设置为高等职业学校,坚持一校一名,名称须体现行业以及职业教育特色。”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要积极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支持符合条件的专科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层次和举办职业教育本科专业,逐步提升高层次职业教育比重。
此外,还将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融通,在普通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培养掌握技能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能力;探索发展以专项技能培养为主的特色综合高中,鼓励职业院校建设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职业启蒙教育基地,为普通高中开展职业教育提供资源支持;促进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融通,支持职业院校为普通高校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课程,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开设职业技能课程。
围绕产业布局和乡村振兴的需要
优化“一区两群”职业教育布局
第三是优化“一区两群”职业教育布局,围绕产业布局和乡村振兴的需要, 在主城都市区,将推动职业教育服务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优化主城都市区职业院校布局,建好西部职教基地,增强职业教育对支柱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推动职业教育服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围绕三峡库区生态保护、江城特色城镇化发展、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有力支撑“中心城市带动、沿江城市互动、功能板块联动”的发展格局。
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推动职业教育服务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立足山地特点、生态资源和民族特色,实施职业技能提升专项行动,做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服务武陵山区特色生态经济走廊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优质院校。
第四是打造高素质职教师资队伍,加强高水平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面向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和民生行业,引进一批技能领军人才;建设一批市级职教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打造一批“德艺(技)双馨”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支持校企共建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实施“双千双师”交流计划、“双导师”特聘计划,推动企业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在校企之间双向流动;实施“双师型”教师分类分级认证,推动全市“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60%以上。
第五是推进基础能力建设。持续推进办学条件改善,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着力构建市级职业教育大数据平台,支撑职业教学管理、产教融合、人才供给与需求等。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推进国家、市、校三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协同建设和共享共用,加强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研制在线开放课程标准,建设一批一流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和智能云教材;开展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训室、虚拟工厂等智能学习场景建设与应用,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提升信息化运用水平,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教育数据的伴随式采集存储和智能化分析应用,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效能提升和治理效能提升。
第六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完善多方联动运行机制,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教融合发展政策,推进校企共建共享职业教育资源;推进产教融合改革创新,积极争取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培育、认证一批产教融合型城市(区)、行业、企业;打造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推动职教集团实体化运行;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企共建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建设一批兼具教学、研发、生产、创新创业功能的校企一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实践教学基地。
以“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为目标
巩固终身教育四级网络体系
第七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健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方面,推动职业院校全面落实国家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全面深化“三教”改革;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监测。
第八是深化职业教育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按照各校办学条件核定专业招生计划,推动建立全市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录取运行平台,严格招生计划下达和执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落实“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职业技能测试成绩占比不低于50%,探索将高中阶段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第九是推动区域协同和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挥重庆职业教育在西部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建设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增强职业教育服务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能力,推动组建长江经济带职业教育发展联盟,协同培养服务绿色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化部市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积极搭建双边、多边、区域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大力推进中非、中泰等职教联盟务实合作。配合办好“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等。
第十是增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要拓展职业培训功能,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加大对重点群体提供技能培训服务,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及就业困难特殊人群,持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就业、再就业、返乡创业等专项培训,服务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增强技术研发能力,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促进成果转化应用。
第十一是创新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完善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持续加大财政对终身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学分银行建设,推动完善各类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探索研制终身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推动建立终身教育质量监控、信息统计制度。构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以“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为目标,巩固终身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创新发展老年教育、社区教育,推动社区教育机构完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基层治理;建立各类公共教育机构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协作机制。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情况 篇7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与背景
(一)主要成就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313万人,在校生965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
1.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贴近地方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0年来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2.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2009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数比1999年增长了倍,招生规模与本科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3.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联系经济社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在探索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基本经验
总结高等职业教育近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有以下基本经验:
1.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高等职业教育在较短时期内取得突破性成绩,正是因其主动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坚持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这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经验。
2.坚持科学定位,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进程,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将培养目标定位为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只有坚持科学定位,明晰培养规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才能充满生机活力。
3.坚持政府主导,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辅以示范院校建设计划、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等配套政策措施,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促进了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提高了办学质量。
(三)存在问题
尽管近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吸引力不强,质量、结构、特色、成效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第二,教师队伍的数量、素质与结构仍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不高;专业教学团队中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比例偏低,承担的教学任务比例不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评聘制度尚未建立。
第三,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办学活力不足。
第四,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亟待提高,以举办方为主的多渠道投入得不到保证。
(四)面临的新形势
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对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济发展方式由高投入、高耗能、低技能、低附加值向提高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更高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养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服务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为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
2.面对日益凸显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各种就业矛盾相互交织。在劳动力供大于求、产业优化升级的双重压力下,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稳定就业依然面临重大挑战。就业是民生之本。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符合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改善民生,使社会更加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
3. 面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抓住机遇,为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提供服务。长期以来,高等职业院校主要面向适龄青年开展全日制专科学历教育。当前,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迫切需要对在职人员进行技术更新培训;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有近2亿农民工迫切需要接受培训以保障体面就业和生活;还有大量中等学历的在职员工需要继续发展;未来10年以至更长时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新成长劳动力规模呈下降趋势。面对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人人,充分发挥职业性和区域性的独特优势,主动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成为当地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社区教育、技能培训、新技术推广、先进文化传播的中心。
4.面对“走出去”国家战略,高等职业院校应该积极融入其中,伴随产业企业走向世界。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世界范围内优化组合资本、技术、管理和市场资源,需要发挥人力资源优势,高技能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对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将相关行业(企业)产品(生产)的国际通用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在各类企业跨出国门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示范建设为引领,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强化政府责任,统筹规划,健全以举办方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高职教育办学经费的体制,同时充分运用法规、政策、项目、标准、评估、资源配置等手段,引导和调动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力量共同支持高职教育发展。
——示范引领与整体提升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示范院校建设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示范建设在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率先突破,带动全国高职院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和服务能力的增强。
——体制机制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并重。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优化政策环境作为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基础能力建设和特色发展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
(二)发展目标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振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办学活力明显增强,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水平较高、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等职业院校,初步建成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1.稳步发展,提高质量,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培养16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发展与振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相关专业,重点支持建设需求旺盛、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1000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00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3000个,全面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每年服务经费收入不低于12亿元,其中省级以上示范院校(含省级,下同)达到10亿元。
——适应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面向社会大力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年培训量达到1000万人次,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年培训人次要达到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2倍,省级示范院校要达到倍。
——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十二五”期间招收留学生3万人,其中省级以上示范院校招收留学生达到2万人。
2.“双师型”教师队伍基本建成,基础能力显著增强
——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专业教师,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达到80%以上,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院校达到90%以上,省级示范院校达到85%以上;提高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水平,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30%,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院校达到50%,省级示范院校达到40%。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机制,合理布局,依托行业企业,“十二五”期间国家再建设1000个、各地建设2000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增强高职院校办学装备水平和基础能力。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开发50个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
3.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办学活力显著增强
——发挥地方政府统筹功能,建设20个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政策环境。
——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200所,省级示范院校400所。
——探索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建设200个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实现校企双方在人员交流、技术应用、实习就业等方面的互利共赢。
三、主要任务
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形成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高等职业教育格局
坚持质量、结构、特色、成效协调发展,加强区域统筹规划,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保持与本科招生规模基本相当,加强对社会各类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培训规模与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和培训的人才规模能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根据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要求,优化高等职业院校规模与布局,基本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发展格局,国家和地方重点建设的高职院校2020年以前不得升格为本科院校;主动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特殊行业的实际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立动态调整新机制。
(二)建立充满活力、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
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和综合竞争力,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深入推进学校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新模式。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健全校企合作、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扩大高职院校在招生、人事、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形成地方政府依法管理、高职院校自主办学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财政投入、税收等政策,调动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性,建立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
(三)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行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校就能感受到职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形成良好职业素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双证书制度;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适应经济全球化,将国际通用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由专业教师和基础课教师组成。“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彰显特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能力提升和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新进专业教师原则上须具有一定的行业企业经历,在岗专任教师须通过定期到企业锻炼、参与技术服务等措施提高实践能力。
通过紧密合作企业计划安排、向社会定期发布兼职教师招聘信息、建立兼职教师补贴制度、建立兼职教师库等措施,吸引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使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时比例逐年增加;培养选拔和引进(聘用)技术服务能力强、行业企业影响力较大的专业带头人,逐步建成与企业联系紧密、规模稳定、人员流动、水平较高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评聘与评价制度,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纳入职称评审、聘用和绩效考核,引导“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向。
(五)构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评价体系
以能力为核心,建立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质量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革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推广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探索多样化的生源选拔评价机制,完善“知识+技能”的入学考核体系。改革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办法,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评价核心,集成传统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大赛、学习过程跟踪反馈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的优点,构建、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符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的评价体系。
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六)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是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校企合作建立技术应用中心、产学研结合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为产业升级服务;建立和完善教师社会服务的制度与政策,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放教育资源,面向行业企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支持企业在岗人员技能更新;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需要;为社会(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成为当地继续教育、文化传播的中心。
(七)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与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整合资源、吸纳社会资金,加大专项投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校企之间信息化交流平台,让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输到学校,使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可以在生产现场直接开展教学工作,促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公共设施,加快高等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服务、技术应用和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
(八)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和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的必然选择,对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产业发展要求,服务国家经济“走出去”发展战略,以大型跨国集团和企业的海外合作为契机,输出培训,满足我国企业海外发展需要;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高等职业教育海外办学取得明显突破;发挥国家示范(骨干)院校优势,吸引海外学生来华学习,使在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留学生数量明显增加;借鉴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和教学资源,以友好城市、姊妹学校等为平台,通过课程和学分互认、师生交流、教师培养等途径,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水平。
(九)营造政府统筹协调、行业企业责任共担、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环境
全社会关心、支持、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坚持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制定及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和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合力。地方政府充分发挥区域规划、资源配置等统筹作用,采取地方税收优惠、企业办学成本列支、安全责任分担等政策措施,调动全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优化学校发展外部环境;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贡献,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努力营造政府部门积极投入、行业企业主动参与、学生和家长愿意选择、用人单位高度认可的社会氛围,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和社会吸引力。
四、重点举措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十二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将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合作发展为主线,进一步增强活力,凸显特色,提高质量。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结构,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
启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调整计划。改革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完善各地自主设置、国家备案、信息公开的管理机制;以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平台建设为抓手,整合发布全国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以及各地、各行业劳动力市场供需等方面信息,引导各地政府和院校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等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2011年,完成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平台搭建,制订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采集、上报与发布制度;2012年起,国家对各地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年度统计并向社会公布,委托第三方开展年度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结构和布局分析;2015年,形成“信息公开、市场导向、宏观引导、主动调整”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模式和长效机制。
(二)以高职综合改革试验区为突破口,营造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区域政策环境
将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作为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口,率先在区域内建立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增强高职院校办学活力。
选择20个地市级城市(区),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率先优化区域高职教育发展环境。地方政府制订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税收优惠、企业办学成本列支等政策,提高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制订资源配置向高职教育倾斜政策,确保高职生均经费投入、高职院校专项办学经费等足额到位;建立学生实习期间意外伤害保险政府统一支付制度;开展兼职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建立兼职教师政府津贴制度;将2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作为新增专业教师任职必要条件,提高双师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水平。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组成的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共同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发挥各自在经费筹措、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三)以示范院校建设为引领,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继续推进100所国家示范院校改革创新,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建立国家示范院校后续改革发展与示范辐射效果定期评价制度,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建立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评价结果好的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优先安排专业教学资源库、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等建设项目。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新增100所骨干高职建设院校。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整合学校举办方、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资源,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实现校企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文化互补、管理互通,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进一步拉动地方财政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基础能力。
引导各地面向振兴产业、新兴战略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重点围绕地方支柱产业,投入建设400所省级示范建设院校,整体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鼓励有条件的行业部门投入建设行业示范院校。
各级示范建设院校必须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方向,明确改革发展思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2020年以前不得升格为本科院校。
(四)实施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计划,探索“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
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计划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要依托省级以上示范院校和知名企业,重点选择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类专业,共建200个校企合作示范基地,探索“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
以校企共建专业为载体,以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抓手,将技师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3教学任务在企业完成,专业课程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实现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与专科学历证书相互融合的“双证书”制度。
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紧密型合作的企业,必须是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好、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示范基地实行理事会或董事会管理机制,明确利益相关方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义务、权利和责任,确保示范基地持续健康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行业部门、企业(集团)投入建设行业、企业(集团)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五)以“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为重点,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到2015年,使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由现在的30%增加到80%。每年国家安排培训5000人,各地自主培训35000人,5年共培训20万人。
聘任或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依托国家、省级教学名师、行业知名专家建立300个名师(名专家)工作室,发挥名师和行业专家在新教师培养、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的作用。聘任来自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到2015年,新聘任(聘用)专兼职教师达30000人,完成人均160学时/年的教学任务,使由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由现在的10%增加到30%。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吸引各行各业专业人才投身高职教育事业。高职院校将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作为引进专业教师的基本条件,优先录用具有2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人才。到2012年,国家示范(骨干)院校新增专业教师须具有2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高职教育发展较好的地区,制定并实施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实施办法,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指标,并纳入绩效考核内容。
(六)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能力
政府引导,由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3000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校企合作系统设计与实施实践教学体系,企业补充设备、师资、技术、管理,探索基地可持续运行机制的要求,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增强学校办学装备水平与基础能力。
国家重点建设1000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优化布局、扶持特色的原则,优先在尚未获得国家重点立项支持的地区、院校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布点,重点支持优势专业、特色专业、紧缺专业、艰苦专业、现代农业等符合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专业,促进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引导各地面向振兴产业、新兴战略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重点围绕地方支柱产业,投入建设2000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确保每所高等职业院校至少建有一个省级以上实训基地。
(七)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选择与国家产业规划及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布点量大的专业,建设50个代表国家水平、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解决高职院校专业共性需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带动全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按照校企联合、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依据企业人才需求确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包括专业介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环境、网络课程、培训项目,以及测评系统等内容;通过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等方式,实现10万人同时在线、每日100万人次的访问量规模,为高职院校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
(八)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
在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省级以上示范院校、初次就业率高于90%的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根据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测试结果,综合评价录取新生的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改革试点工作;2015年以后,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于50%的省份推广试点经验,逐步建立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注册入学的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
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考试自主权,推广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经验,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完善“知识+技能”的考核体系,逐步扩大单独招生试点范围至省级示范院校;2015年以后,在平均初次就业率高于80%省份的相关高职院校推广试点经验。
逐步扩大农业类等艰苦专业对口单独招生规模。开展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免费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单独招生试点。国家示范(骨干)院校联合有关企业,以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面向企业员工,共同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单独招生改革试点。
(九)搭建继续教育服务平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
依托高等职业院校资源,建设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基地,围绕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轻工、石化等重点行业(领域),加大对技能人才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每年完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20万人次。
建设40个继续教育示范基地,面向加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复转军人以及广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主动开展以提升就业技能和文化水平为重点的继续教育,率先实现年培训人次达到本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2倍。
(十)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行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
服务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职院校行动,纳入经济发达省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具体计划,发挥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对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辐射作用。各省组建由本省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共同参加的工作组,团队化对口支援至少一所西部高职院校,重点支援西藏、新疆等地区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基础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提高西部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当地的就业水平。
选派政治思想好、作风正派、业务能力强、身体健康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包括退休人员)到受援学校任教或挂职校领导,帮助受援学校开展专业建设、培养培训教师、指导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提升受援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十一)建立以举办方为主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树立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优先的理念,按照确立标准、突出主体、加大投入、提高效益的原则,逐步实行高等职业院校依据生均经费基本标准拨款制度,形成以院校举办方为主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
2012年,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有条件的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高等职业院校经费收支实际情况,按照专业类别确定高等职业院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确保高等职业院校举办方投入占学校经费总额的比例超过50%,其中省级以上示范院校举办方投入比例超过60%,公办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接近当地本科同类专业生均拨款水平,其中省级以上示范院校达到当地本科同类专业生均拨款水平。2015年,大部分地区确立高等职业院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并建立学校举办方依据基本标准拨款的制度,举办方投入占学校经费总额比例超过50%。
加大专项投入,确保高等职业教育规划的各项重大举措顺利实施。制订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标准,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和评估,健全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和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农业类等艰苦专业学生资助比例,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鼓励通过冠名宣传、税收优惠、企业办学成本列支、政府嘉奖等方式,吸引行业企业和社会资金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形成全社会兴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鼓励企业和校友对高等职业院校尤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捐赠。
五、组织实施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落实政策,保障投入,确保本规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组织成立规划实施领导机构。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牵头,组成高等职业教育规划实施领导小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部门负责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工作。各地要将贯彻落实本规划作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内容来部署和推动,以本规划为基础,制订当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计划和工作方案,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改革发展方向,重点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确保规划有效落实。
(二)建立目标责任制度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根据规划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重点举措责任明确、落实到位。各级政府和高等职业院校在组织实施本规划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度,把各自承担和参与的任务落实到具体机构、具体部门,责任到人,细化工作方案,包括实施方案、宣传方案、督查方案,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检查,年年有成绩,把目标责任完成情况作为业绩考核的参考依据。
(三)加强监测考核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建立规划落实的工作机制,通过年度督查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信息采集和绩效评价,对规划实施过程进行管理。各地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规划实施监控评估机制,及时了解、掌握、报告规划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重点监测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的完成情况和成效,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提高规划实施效益。
(四)强化舆论宣传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高等职业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终身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实施本规划的重大战略思想、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提高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组织学习,深刻领会本规划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大意义;及时总结规划实施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大力宣传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形成全社会关注和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环境。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情况 篇8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同心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打造职教强县,推进科教兴县,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促进同心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制定《同心职中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06—2011年)》。
一、职教工作回顾
同心职中自1993年建校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风雨历程,走了一条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走向辉煌的历程。学校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不断完善教学设施,调整专业设置,先后开办家电维修、服装裁剪、民用建筑、电子实用技术、电算化会计、文秘打字、英语培训、幼儿教育、财务会计、计算机等1xxxx专业,进行了电算化会计、工人岗前教育和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操作学习四种培训,并相继建立了家电维修、服装裁剪、玉雕加工和食用菌培植四种产业,为同心经济发展培养了300xxxx名技术人才,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大中专人才100xxxx名。其中幼儿教育专业两届毕业生全部被市、县、乡各学校幼儿园聘用,获得了用人单位的交口称赞。财会、计算机已成为稳定的、具有一定优势的拳手专业。还设有成人电大汉语言文学、财务与计算机、小学教育管理、英语等大专、本科层次专业,在金昌市职业学校中办学层次最全、规模最大、专业最齐。总体而言,我校职业教育一直走得是以升学为主的路子。
职业教育发展与当前形势及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没有完全得到落实,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职业教育办学步履艰难,生源严重不足,办学专业单一,办学仍以升学为目的,没形成特色办学;三是职高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这也是严重影响职高生源的主要因素之一;五是学生住宿很紧张,亟待修建学生公寓楼;六是我校初中部与职高部并存,初中部教学质量只能螺旋式上升,根本不允许有丝毫的滑坡现象,这就给发展职教造成了主观分配上的“劣势”;七是缺乏职教实训基地,这是扼制职教发展的“瓶颈”问题,是目前存在的最大障碍,有待于向政府部门积极争取,予以解决。近几年我校职高升学率10xxxx,而从实际调查来看,相当多的学生来自农村,他们更希望职高毕业后能直接就业,这就更加显得我校职教发展以升学为主的路子将越来越窄。在这种情况下,尽快制定出职业教育近中期发展规划,迫在眉睫。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我县、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统筹,推动改革创新,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实施绿色富县、工业强县、科技兴县和全民艰苦创业战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大职教投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提高职教办学水平和质量,以培养知识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相结合,努力构建与县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促进社会就业、解决“三农”问题打好基础。
2、基本原则
(1)适度超前原则。职业教育要适度超前,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要加强同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的需求,预测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提前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升级做好产业工人准备,要适度超前发展职业教育,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2)创新原则。走“东西”联合办学的路子,与天津、上海、广东等发达省份积极主动地办好1—xxxx拳头专业,采取1+1+1或++的办学模式,培养实用性人才。
(3)市场导向原则。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生命力所在,职业教育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地方需要什么专业人才,学校就办什么专业,职业学校要紧紧围绕地域经济和社会需求,根据市场和企业的人才供需情况,通过专业控制、强化技能培训,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4)校企合作原则。学校与企业要加强在专业建设、师资与技术、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合作。职业学校要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毕业生,并为企业培训职工。企业要为职业学校的教学与实践提供服务。
(5)开放办学原则。学校要树立大职教观念,坚持职高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在优化职业高中教育的同时,向社会开放,积极开展企业职工、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及全县教师教育培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社区教育,为提高全民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
三、职教发展战略目标
1、宏观目标
总体上要 “切实明确一个信念,真正做到两个加强,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明确的“一个信念”是: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2)“两个加强”就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第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学校要始终以育人为本,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这是现代化建设对新一代劳动者的基本要求。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央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也体现了职业学校的竞争力,只有把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摆在首位,并能向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会赢得企业的信任,也才能加快学校自身的发展。
第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培养和实践训练。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就是能动手,而动手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因而,职业技能的实践训练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制约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学校必须和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强化实际训练,强化技能培养。我们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一定要改变重学术、重系统知识而轻技能、轻实际能力的老观念,不要总是想让学生多学点数理化,多学点外语,而要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着力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学生实训实习时间一般要在半年到一年,甚至更多。这一条必须保证,要保质保量的实施。
(3)“三个转变”就是要转变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
第一是办学思想的转变,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的定位和方向。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只要学校能下决心帮助学生学到本领并找到工作,许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更新观念,开阔视野,转变职业教育的对象仅仅就是学生的狭隘认识,明确职业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是一种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教育,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如教师教育培训、企业职工培训、民工外出打工培训、再就业人员培训以及各种服务行业的代理培训等等。
第二是办学模式的转变,按照“订单式”培养的要求推动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首先是要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努力实现“以升学为主”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转变。学校要有明确的定位和发展目标,这就需要做好市场调研,加强市场预测,积极配合劳动和人事部门,密切与企业和人才、劳务市场的合作。其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只有做到就业顺畅,才能做到招生兴旺。学校要建立毕业生稳定、有序、灵活的就业渠道和网络,促进职业教育和职业中介的紧密结合,探索职业学校和职业中介一体化的经验。再次,要按照就业需求配置教学资源。就业市场需要什么,就办什么专业;办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课程、请什么师资,这样才能有效集成资源,办出优势。
第三是办学机制的转变,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一是学会“两条腿”走路(升学和就业两条路,逐渐增大就业的比率);二是走“校校联合”办学之路,与东部发达地区职业学校联手办学,相互弥补,优势结合;三是走“校企联合”办学之路,与企业实体联合,将学习实践与就业紧密结合,走“订单式”办学路子。在职教专业设置上要突破目前xxxx专业(计算机和财会)的限制,总结过去职高专业设置的经验,再增加电子技术和机械设计两个专业,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经济需求开办一个实用性专业(如商务英语),要力争达到五个专业,甚至保持更多。
2、具体目标
(1)积极争取,将目前学校后面4xxxx土地征取过来扩建校园、修建综合大楼,在此基础上,使学校尽快成为全县的职教综合中心。
(2)于本学期尽快“走出去”,力争今年实现职高毕业生就业为零的突破。
(3)加大职高招生宣传力度,确保职高生源呈逐年上升趋势。
(4)近两年与发达地区联合办学,实现从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的转变,为当地经济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外省和外地区培养合格人才。
(5)力争在3年内实现职高与普高1:1招生比例,五年内过渡到高中招生全部为职业班,发挥职业教育办学的优势和特长。
(6)职高学生毕业后升学与就业比例上要逐渐从以升学为主向以就业为主转变,3—5年内升学与就业形成3:1的比例。
(7)高中学生采取“1+2”分流办法,即高一阶段大综合,高二阶段按文科、理科、特长班(艺体为主)、职业班分流,高三阶段要细分流,从文理科班中分出部分学生到职业班,同时,也要根据社会需求,将长期学制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切实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办学特点。
3、发展方向
(1)整合全县职教资源,建立全县职教综合中心。学校要主动出击,取得多方面的支持,特别是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加强对职业教育经费统筹,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通过政府对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促使职业教育资源向我校集中;通过政府加强对职成教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一体化。通过统筹整合,促进我校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力争使我校成为全县的职教综合中心,统揽全县职教工作,形成全县职教工作一条龙,教育培训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2)以服务为宗旨,重点加强职业教育。要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高教育质量,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在高中教育阶段,要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坚持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并重、协调发展。
(3)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职业高中办学水平和质量。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
(4)不断改革创新。深化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改革,要积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新能力。教学内容要注重学以致用。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作法,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设在学校,有些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
(5)重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今后,我国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是目前国家的头等大事,我们要抓住契机,扩大面向农村初中毕业生的招生规模,通过广播电大、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方式,发展面向农村青年的职业教育。在政府的支持和统筹安排下,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加强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必须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加强管理,学校要有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职教工作,并成立学校职教部,切实把职教工作摆在与初中教学同等的地位上来;三是大力宣传职业技术教育法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技能、尊重劳动、尊重服务的新风尚和社会价值观念,尽量避免千军万马挤过考大学这座独木桥的局面;四是不断加大职教投资,不断完善职教设备,不断壮大职教师资力量;五是要彻底转变职教办学“闭门造车”的现状,尽快到外面去学习“取经”,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及时了解职教发展最新动态,凡参加职教会议的领导老师回校后,要及时将会议精神在全校乃至社会上传达,加大宣传力度,取得群众和社会的依赖,争得政府的支持,由政府统筹安排职教发展;六是在实践中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在职高教学中逐步弱化文化课教学,强化专业课教学,以提高实际操作水平为主,努力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七是投入一定资金,扶持和鼓励教师主动探讨、研究职业教育工作;八是完善职高教育教学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促使职业教育向良好方向发展壮大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