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的教学法(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对外汉语的教学法(最新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对外汉语教学【第一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世界各地纷纷掀起汉语学习的热潮,汉语及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和学习者越来越多,而透过语言学习,其背后所蕴含的博大文化也吸引着无数学习者。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产生过文化学习的问题与困惑,这些问题与困惑又使其语言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教学的方法,将语言与文化更好地结合,以文化促进语言的学习,提高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离不开语言,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人类语言产生时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承载着这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折射出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语言的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而应该与文化学习紧密结合。汉语语言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因素,而“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学界就开始对文化教学进行分析与研究,“由不自觉走向自觉、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80年代至90年代,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讨论尤为热烈,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多方面问题,得到专家学者们的关注与研究,如关于文化教学定位的讨论、文化因素及其“导入”研究等,对后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运用于研究为以后的文化教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各个层面的交流越来越广泛、深入,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更丰富的收获,国内外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愈加重视,研究者发表大量相关论文,探讨文化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更加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指导教学,王昌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中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灵活选用随机渗透法、专题讲座法、跨文化实践和专题研究法等教学策略,坚持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更多地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 孙荔在《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障碍及其解决对策》中提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群体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出现文化休克现象。而激发学习动机、加大文化比较的比重、更新教学模式、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则是正确对待和妥善消解这些问题产生的有效途径”,对文化教学的研究更注重结合教学实践。

一、跨文化交际与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全面地储存着文化的整体信息。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内涵形成各自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语用规则,这差异则制约了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例如中国人重视血缘关系,讲究亲疏远近,因此在汉语中亲属称谓的词汇很多,中国人用伯父、叔父、姨夫、舅父表示四种不同的亲属关系,而英语中只用uncle一词表示。跨文化交际一般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行为。在实际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误解和冲突有时会比偶尔的言语失误给交际带来更大的麻烦,沃尔夫森说过“母语国家的人在与外国人交谈时,对外国人的发音和语法错误往往采取宽容的态度;相反,对违反谈话准则的行为一般则认为是态度无礼”,留学生面对中国人问“你去哪儿?”、“干嘛去?”这样的问题往往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他们不知道这只是中国人打招呼随便问问,而把它当成一个真正的问题,甚至认为中国人好打听他人隐私;又如一位留学生汉语发音很标准,但却把四五十岁的知识分子称为“大妈”、“大爷”,让对方很不高兴。类似这些情况阻碍了交际,也会降低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汉语学习效果,难以实现用汉语进行流畅交际的目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将文化教学融入教学环节,使语言学习者不仅掌握语言符号,更能理解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减少或跨越交际障碍。

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对文化的分类也有多种标准,笔者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从几个方面浅谈跨文化交际中如何进行文化教学。

1.民族地域文化

中国民族众多,其中汉民族人数最多、居住区域广。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长期的融合中既有共同的文化因素,又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以饮食文化为例,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比较适合农业生产,因此各种食物的烹调和饮食礼仪都相当丰富。饮食文化的发达也反映在语言上,如“仓廪足而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以食为天”,与“吃”有关的词语、俗语非常多,而往往都是与“吃”这一具体行为并无直接关系,只是用来进行比喻,如“吃亏”、“吃老本”、“吃香”、“吃不了兜着走”等,而有关烹饪方法的词也常常折射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如“炒作”、“炒鱿鱼”、“炒股票”,“炒”用饮食文化中过油加热具有鲜明视觉效果和民族特色的烹饪方法,比喻实际生活中快速扩大、火热的行为,这些词语背后的文化信息就需要教师在教授中向学生解释清楚,分析归纳类似的词语,还可以通过观看炒菜的图片或视频,加深印象,从而使汉语学习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点反映在语言上也非常明显,如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的词汇“梅雨”、“丘陵”,又如受地理环境影响而产生的词汇“炕”、“窑洞”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讲解有关的文化内涵,否则学生对“梅子黄时雨”、“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样的内容就难以理解。此外,汉语中一些吉利话和禁忌语也受地域性的影响,比如甘肃地区的“发菜”由于和“发财”谐音而受欢迎,而北方方言区的人们喜欢数字6,取六六大顺的吉祥意,在多数方言中4与“死”谐音而成为禁忌。

在教学中将民族与地域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和语言学习相结合,能够使汉语学习者更加真切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对中国语言文化有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加顺畅地与当地人进行交际。

2.词语文化

在语言系统中,词汇与文化联系最为紧密,最能反映出不同文化的特征。对汉语学习者进行文化教学时应该注重在词汇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概念是中国特有的事物,在许多语言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如“鼎”、“功夫”;还有一些词语在中外文化中代表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含义,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分别象征四种美好高尚的品格,是诗人歌咏赞美的对象,而在意大利文化中用于丧事;而“龙”在中国文化中是腾云驾雾、神通广大的神物,因此是神圣高贵的象征,中国皇帝称自己为“真龙天子”,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许多成语“龙凤呈祥”、“龙腾虎跃”、“望子成龙”中“龙”也是积极地含义,而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凶残的象征,来自西方的留学生对“龙的传人”难以理解,而在“亚洲四小龙”则在英语中译为“亚洲四小虎”,这些文化差异导致的词汇意义差别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说明和讲解;汉语中许多成语、俗语、歇后语都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夸父追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就来自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中医中药文化,这些词语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如果不加以介绍,学习者是很难运用其与中国人进行交流的。

在教学中对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要进行相关的文化背景介绍,使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以及背后的文化心理,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方法与原则

基于上文的论述,笔者认为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但对不同阶段的汉语学习者的文化教学方法与原则也有所不同。

1.初级阶段文化教学方法

初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使汉语初学者在听说读写的言语技能和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有机结合,加深初学者对汉字和汉文化的兴趣,在汉语学习初期完成从母语向目的与文化的过渡,为高级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对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进行文化教学时,可以采用环境代入法,即将留学生所要学习的相关文化内容带入到真实的汉语交际环境中,比如初级阶段的居家生活类话题,留学生会面临去餐馆吃饭这一环节,可以将课堂变成餐馆,准备中国人常用的餐具、常见的中国食物图片,模拟在饭馆点餐的情景,通过中外餐桌文化的比较让留学生对餐饮文化所涉及的词汇和汉字有深刻印象。

2.中高级阶段文化教学

中高级的阶段的汉语学习者在语言要素知识和言语技能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学习者可以接受较为深刻的文化内容,同时也对语言背后的文化内容有更深层次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地融合,展现文化因素在语言层面的反映。

首先,在教学中应注重不同课型间的结合,听力课、口语课、精读课、阅读课、写作课应相互促进,教师应该全面了解配套课型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对在不同课型中出现的相同或相关的文化环节可应做不同层面的讲解,如对于中医文化,上精读课的教师讲解中医文化的基本内容,口语课的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模拟中医看病这一情景进行口语训练,而写作课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对中医治病的相关调查报告,这样就使学生全方位理解和运用的对汉语文化背景知识,从而也提高与之相关的交际能力。

其次,在对外汉语高级阶段的教学中,可以就学习者普遍感兴趣的文化内容进行专题探讨,中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能够就某一问题进行比较专业的研究,例如中国的胡同文化,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整理、图片搜集等方法进行独立研究,将成果在课堂上进行谈论,教师加以引导和总结,既开拓学生的视野,又让其对中国文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语言与文化的学习融为一体。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更加密切,汉语及其所所承载的中国文化越来越为世界瞩目。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也随之不断发展,教师在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来展示隐藏在汉语背后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真正掌握和运用汉语,通过对多重文化对比与碰撞的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方法及策略,进一步提高文化教学效果。

注释:本文为中央高校基金——自由探索计划项目 扶植项目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2.

[2]张英。论对外汉语教学[J].汉语学习。1994.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第二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气氛;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学习以培养技能为主,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技能。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能够愉快而有效地学有所得。近年来针对汉语课堂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方法的改进,专业人士都提出了不少具有建设性的理论,这些都对课堂教学质量举足轻重。但是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还不止如此,课堂教学的气氛也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一切能够推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教学行为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畏难情绪,让学生更快、更好、更牢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良好的课堂气氛,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际就调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气氛提出以下几方面想法,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一 、实物、图片及简笔画教学

形象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有特殊的地位,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因此,图片教学法是初级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看图说话”,顾名思义,就是以单幅或连环画为素材,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话的方法,形象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是我们这门课的主要目标。本文从看图说话教学的主要方法入手进行探讨。

学生在学一种陌生的语言时,不利用中介语,他们很难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印象,而此时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对这一事物的演示。实物、图片或简笔画为直观演示提供了可能。比如在介绍水果时,可以用实物演示;在介绍体育运动时,可以借助图片;而在介绍乐器时,由于食物的不便于携带,教师可以用简笔画来演示。直观的教学法是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调动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其中,也为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了良好的功用。

二、适当运用肢体语言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同,留学生在学习中会有一些局促感。教师如果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将有助于缓解学生的不适感,让学生更快的融入到新的语言文化背景中。而肢体语言的运用恰好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比如在学习动词“拎、挎、背、抗、顶”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自己或学生的包儿进行演示的同时,介绍相应的词。这能让学生快速将动作与词关联起来,理解词义。

肢体语言还可以运用在学生的口头表达上。比如在复习旧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所学词句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让学生根据表演内容结合关键词说出一句话或一段话,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学生投入于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产生自我表达的欲望,会和教师产生更多的共鸣。

三、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汉语教学中,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最忌讳的是直接释义,好的教学都以句子为主导。而以往教材中的例句不是过时,就是跟学生本身的关联不大,或者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历年的教学经验中可以看出,这样的语境往往让学生提不起兴致或者学过之后印象不深,这就导致,一个词或者语法学是学过了,但难以让学生学以致用,触景生言。另外,语境或者话题构设得与实际脱节也会导致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没有成就感的学习势必难以坚持,更难以成功。为了更好的调动课堂教学气氛,就汉语教学语境或话题的选择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关注身边人、事、物

衣食住行是学生到目的语国家首先要关注的大事。其中,学生的住宿就是一大话题话题,当然也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由于国情所限,国内高校为外国留学生提供的住宿条件往往不能让学生满意,但是出去租房子又有很多麻烦和不安全因素。在教学中,在介绍“凑合”这个词的意思时,教师可利用这一背景信息,引导学生说出“凑合住”。再比如,“吃”也是一个信息点,中餐并不合每个学生的口味,可是吃学生自己的家乡饭又没那么容易,这是可引导学生用“凑合吃”来表达这一情况。

对自己国家的描述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学到汉语的方位表示法,给学生创设“家、学校以及附近商店”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描述方位,还可以描述学生自己的国家跟中国的方位关系,这些都为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提供了可能。

教室也是我们就地取材的好地方,就教室内的东西做话题的好处是更直观。在学习存现句时,我们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2. 以近期的时事或社会热点做语言材料

留学生之所以到目的语国家学习,一是学到更为地道纯正的语言,二是可以亲身感受目的与国家的风俗文化,风土人情,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发展与建设。因此用近期的社会热点作为语言学习的话题会让学生更感亲切,也更有兴趣参与其中。例如,今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材,在讲解生词和语法时,可以将其作为语料背景。再比如,房价问题,就业问题,医疗问题等等。针对教学对象的成年化,时事或社会热点话题的引入,一方面因为学生身在中国,有切身感受,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言知识;同时也对学生了解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切入口,而对目的语国家的了解反过来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

3. 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进行选材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可知,来华学习语言的留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除了衣食住行之外还包括:名胜古迹、礼仪文化、风土人情、电影及明星、历史传说等。这些都为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材料的选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迫切地需要了解跟他们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问题,而在满足了初级的物质需求后,更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内容也就成为了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便捷方式。因此从学生关心的话题出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也为创设愉快的课堂气氛提供了条件。

在进行上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所提供的语言背景与材料必须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想适应,要难易适度。不要让学生觉得过于简单,失去兴趣,也不要有高不可攀的感觉,让学生望而生畏。

四、要对学生持肯定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 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语言教学要重视启发、引导。在课堂进行的语言活动中,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引导学生自我纠错,对学生能够自我发现错误,要及时给予积极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这样做,不仅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重视错误的成因;也可以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让学生失去信心。

五、教师心态和情绪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是双向的,教师的情绪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充满耐心和爱心,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语言、教态和行为,良好的心态和情绪是良好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前提。积极良好的课堂气氛,会让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情感交融,心里共振,配合默契,也可以激发师生各自充分发挥潜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最大程度上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气氛调节的如何能够表现一个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而这一切还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修养,对教学内容有宏观的把握和微观的处理,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适时而恰当地将有助于课堂气氛的教学方式方法运用在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立华。对外汉语课堂情境教学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8):104-105(2)庄树文,吕冬云,李春丰。试论课堂教学气氛优化策略及方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4(4):38-39.

(3)卞东华。课堂气氛与教学效果浅谈。 [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22-123

对外汉语教学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汉语语法;象似性;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267-03

一、当前对外汉语语法教学面临的困境

在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经常遇到留学生造出下面这些不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的句子:

我不吃饭整天;和我的家人说话在电脑上;她笑向我;山西太原省会;我在对外交流学院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学习;我寄信去邮局;他到了前天……

当留学生提出为什么我说的这些句子不对时,我们经常看到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老师用“这是汉语的习惯”来回答。这样做不但不能帮助留学生解除心中的疑惑,反而会使留学生产生一种汉语没有语法的错误观念,甚至使留学生对学习汉语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影响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有的学者主张淡化或取消抽象、枯燥的汉语语法教学,把课堂让位给口语操练等教学效果更好、更明显的课程。杨惠元就从词汇教学与句法教学的角度提出“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的观点。

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语法教什么、怎么教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和争议,但是我们认为,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语言学习不同于语言习得,成人留学生不可能依靠语言习得自然地掌握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语法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说留学生汉语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否系统、持久、广泛。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重新确立语法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策略。本文将认知语法中的象似性理论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通过对汉语语法现象进行具体、明确的认知解释,让留学生认识到汉语语法中所具有的很强的象似性,以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汉语的效率,进而使他们快速有效地掌握汉语,成功地进行汉语交际。另外,用象似性理论解释汉语语法,也将抽象、枯燥的汉语语法教学更生动化、具体化,使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可操作性。

二、什么是句法象似性

Haiman将语言象似性定义为:当某一语言表达形式在外形、长度、复杂性以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上平行于这一表达式所编码的概念经验或交际策略时,我们说这一语言表达式具有象似性的性质。

语言的象似性不在于语言形式直接反映外部客观世界,而在于反映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模式。因为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理论,许多语言学家就此提出质疑。

三、汉语语法的象似性表现及其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作用

(一)汉语语法象似性的表现

Haiman认为汉语中的复合式合成词主要是根据句法关系组合的这一特点,弥补了汉语词根数量少这一不足,并将汉语归入以语法为主的语言。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的以语法为主的语言句法的相对可论证性即象似性最高。尽管索绪尔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把语言当成一个自足、封闭、静态的系统,从组合聚合关系上加以分析得出的。而Haiman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把语言系统与社会系统、语言结构和认知结构相对照,把语言看成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得出的。中国学者黄宣范和沈家煊对英汉数量词的词序和辖域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汉语句子的表层形式更接近底层的逻辑形式。这样我们可以得出汉语句法层面的象似性最高。

运用象似性理论进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解决目前对外汉语语法教学问题的方案之一。象似性理论认为,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是现实关系在语言关系中的投射,这种特性在语言单位的合成阶段即句子层面占了主导地位。换句话说,就是句子与现实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句子的结构反映了外部客观世界的结构,最终反映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模式。不同民族的语言为什么在句法系统上存在差异,这都因为不同语言的语法有不同的象似性使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结构主义语法重结构轻意义的不足,可以从根本上解释汉语在语言单位语法层面上组合聚合的原因和结构分布的规律。汉语语法象似性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直接应用到对外汉语课堂语法教学中去。教师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应引导留学生了解汉语语法象似性的研究成果,遵循汉语表达的民族习惯,有意识地、灵活地将相应内容放进课堂教学中。

我们把汉语句法层面的可论证性称作句法象似性。这是由美国著名符号学家皮尔士()最早提出的,他认为:在每一语言的句法里,都存在着由约定俗成的规则所辅佐的合乎逻辑的象似符。汉语句法层面的象似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顺序象似性原则;距离象似性原则;数量象似性原则。

(二)汉语语法的象似性原则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第四篇】

论文摘要:成语是一种有着鲜明特色的语言现象。本文通过对比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来对比和比较英汉成语、习语的异同,探究其在语言结构、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方面的表现,探讨英汉成语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汉语成语是汉语中一种极具特色的语言现象,它具有丰富鲜明的文化色彩,并被广泛运用在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中,然而留学生学习成语时会遇到很多困难。本文意在通过对英汉成语的比较,了解英汉成语的差异,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汉语的“成语”和英语的idiom是不对等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语”的解释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中的idiom有两种含义:1、a phrase which means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separate words;2、the way of expression typical of a person or a people in their use of language。为了方便起见,本文中提到的成语是汉语定义中狭义部分和英语中的第一种含义。这里不对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进行区分。另外,文中所涉及到的汉语学习者特指母语为英语或者精通英语的留学生。

一、英汉成语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英汉成语都是经过长期积淀,并有相对固定形式的一种语言形式。通过英汉成语的对比研究,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能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从而使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主要从成语的来源出处、结构和表现形式、意义的整体性以及其中的文化色彩四个方面来讨论英汉两种语言形式表现在成语上的异同。

(一)来源出处

英汉成语的来源有一些是共同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下面从几个来源和出处对英汉成语进行对比。

1、生活方面

来自农业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有to call a spade a spade,汉语中“瓜熟蒂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以农耕为主的文化,所以来自农业方面的成语相对多得多。

来自航海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to clear the decks等,汉语中“一帆风顺”、“同舟共济”等。由于西方的航海业发达,而中国长期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中心,航海业并不发达,所以这方面的成语英语要比汉语多很多。

来自商业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有to talk shop, none of my business等,汉语中有“奇货可居”、“利欲熏心”等。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来自商业方面的汉语成语大多含有贬义的色彩。

来自军事方面的成语:英语中 to put up the sword, 汉语中“破釜沉舟”、“偃旗息鼓”等。汉语中的相关成语大多和历史故事有关。

2、来自着名文学作品中的成语。英语中的成语大量来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及《伊索寓言》和希腊罗马神话等;汉语中的成语多来源于古代诗词歌赋,以及传世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老骥伏枥”(曹操《步出夏门行》),“刻舟求剑”(《吕氏春秋》)等。

3、来源于宗教中的成语。英语中的这类成语主要来自《圣经》,如the forbidden fruit, Judas’s kiss;汉语中的相关成语主要来自佛教,如“五体投地”、“回头是岸”等。

通过对成语来源的对比可以看出,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大体相同,英汉成语在来源的几个方面具有相似性,而在每个来源的具体表现上则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不同的来源分析方面,英汉成语表现为数量上的必然差别,这也是两种语言形成过程中受到不同价值观和对世界的不同认识所引起的。其次,不同的对成语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二)结构和表现形式

英汉成语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遗传下来的一种语言形式,结构都相对稳定,一般是生动活泼的语言,表示的是独特的意义,用简单通俗的话表示深刻的道理。两者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具体的结构和表现形式上,从成语的外部特征来看,汉语中的成语多数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其中96%是四个字的,但是也有三字和四字以上的成语。而英语中的成语则没有固定的字数限制,结构相对灵活。

(三)成语中体现了不同的民族色彩和文化、思维方式等

汉语的四字格成语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观和思维方式,对对称之美的追求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这不仅是指汉语成语的字数和结构,还指成语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且中国人喜欢偶数,四字格的语言形式体现了汉民族“以偶为佳”的心理,以及汉语和汉文化庄重典雅的特点。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正统思想,使得由《论语》中演化而来的成语非常之多,这些成语体现了中国重视儒家思想的特质。当然,根据上面提到的成语来源,还有一定数量的成语体现了中国的佛教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而在英国,航海业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很多成语是与航海业相关的,体现了当时丰富的航海文化;英国是西方历史悠久的基督教国家之一,故英语成语中有不少是来自《圣经》和基督教的。另外,还有一些反应古时候中西方不同政治体制的成语。英国历史上教皇和国王互相统治国家,彼此之间的权利争斗几乎没有停止过,所以反应这种斗争的成语比比皆是,例如“the king and pope”“kings have long hands”等,而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产生的相关成语有“为富不仁”“官官相卫”等。

二、原因探究

英汉成语在各方面表现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原因:

(一)从成语的源头可以一窥其差异产生的原因。首先两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不同的人民对世界认识的不同,从而使得成语的来源大不相同。其次,也是成语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督教对英语成语的影响,佛教、道教及儒家文化对汉语成语的影响导致了英汉成语的另一个显着差异。再次,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促使不同成语的产生。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各自经典的文学作品对成语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思维方式的不同。汉民族整体思维方式在汉语中的体现是大量的对偶、对照、排比和反复等。这在成语中得到了最集中的表现。汉语成语四字为主,字数和结构对称对偶,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

(三)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英语是形合为主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为主的语言。而语言中形合和意合差异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文化因素导致的。

三、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部分。一般来说,开始较多接触汉语成语的学习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础,因此可以通过对比教学的方法,对他们介绍相关的文化差异,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甚至一些着名的文学作品。这也是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的一种方式。在专业汉语技能课堂教学中,如果出现成语, 教师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分配和课堂节奏,因为一般来说,要把一个成语完全讲透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时候可以简单介绍与此相关的汉语文化知识,并提出相应的英语成语,不仅把语言和文化教学进行了简单的结合,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另外,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专门的成语教学课程,以对成语教学进行更透彻深刻的讲解。通过对比分析,学生掌握到的不仅是语言知识,还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正是对外汉语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菁。从英汉表情感的成语看中西“天人关系”的哲学观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3期。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3 1196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