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与学生发展样例汇总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育改革与学生发展样例汇总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育改革与学生发展【第一篇】

上海市育才中学办学特色风采录。

才在基础厚实。

中在心态平稳。

学在课堂内外。

育才有一个校友返校日,定在每一个学年第一周的星期二,这一天,一些校友会自发地来到母校,重游校园拜访教师,也同时向师弟、师妹传授学习之道。

最近的一个返校日,部分即将完成大学学业的校友,不约而同地来到母校,当被询问“高中三年,你得到的最大收获时”,这些校友异口同声地说:“母校为我们打下的宽厚和扎实的基础,这是我们受益终身的财富。”

无巧不成书。学校近来收到的毕业生反馈表,经过统计也得出了一个结论:育才的学生基础扎实、有发展的潜力。育才的学生特色表现在哪里?“我们育才出去的学生有‘领袖气质’”,“我们看问题比较全面深刻,学习思路比较灵活,眼界比较开阔”,许多校友这样说。

这里,暂且不论育才有多少学生有“领袖气质”,但校友的一番肺腑之言,的确道出了育才的办学特色:学生基础宽厚而扎实。

上海市育才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上个月,市教委公布了首批28所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育才名列其中,显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自主办学模式的探索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更可贵的是,他们在新一轮发展中,郑重而又积极地提出了“在重视常规中改革,在夯实基础中发展”的办学方略,与校友的评价不谋而合。

显然,过去的育才是以基础扎实著称,今天的育才更是在基础扎实上有了全面的发展。

让我们回顾一下育才“重视常规,夯实基础”的办学之旅吧。

综合基础:重视体能与技能培养。

健康的体魄和完善的技能,这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育才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壮与睿智设计了特别项目。

“三项技能”与“三项体育运动”

育才要求学生的基础是宽厚的,是为他们将来奠定发展的基础。为此,学校制定了育才学生三项基本技能达标标准:

高一年级计算机技能人人过关。以100%的合格率,超过50%的优秀率通过上海市中学生计算机会考。其中,部分学生达到计算机国家二级标准。

高二年级将训练汽车驾驶技术列入课表。通过培训,使学生掌握交通法规,基本掌握汽车驾驶理论和操作技术。

高三年级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达到相当于大学二年级学生的英语水平。

三项体育运动达标标准。

除体育必修课标准外,要求学生掌握学校规定的三项运动技能,并达到三项运动标准,即:人人学会游泳,通过速度或耐力标准,其中,部分学生学会两种以上泳姿;人人学会射击,掌握射击要领,其中,个别学生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准;人人学会一项球类运动,掌握基本要领,懂得观赏比赛,其中,部分学生能够自行锻炼和组织同学间的比赛。

发展基础:科学的个性化培养。

要使学生富有创新精神和个性特长,离不开教师科学而又艺术地进行指导。在育才有这么一个机构,就是专门为学生服务的。

“学生发展指导中心”

“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的功能是指导学生在高中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学会生涯设计、学会选择,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指导,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帮助心理有困难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通过“中心”个性化的指导和专业化的服务,使学生形成厚实的基础学力和健全的人格。

学校连续两届新入学的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结果表明,在每年新入学的高一新生中,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大约占26%左右,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为7%,有将近37%的学生表示不能很好的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有59%的学生则感到自己的学习压力过大。

同时,相对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中的学习生活对所有学生都是个不小的跨度。作为一所寄宿制高中,学生的生活环境也由在家里的唯我独尊、自由天地变为集体生活,这些都会引起学生心理的不适应。学校汇集了全国、全市、全区许多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从前的他们受人瞩目,被光环笼罩,但随着高中生活的开始,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发现自己头上的光环不见了,自己不再是最优秀的,失落随之袭来。

为了缓解因这些变化所导致的学习和心理的不适应,使学生既更快更好地完成学业任务,又拥有健康的身心和完善的人格,学校特地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中心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减低学习压力。

根据高中生学习和心理特点,抓住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问题:学习方法和心理影响,突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心理的指导,以促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设立学生发展设计师: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设计,包括高中阶段选修课指导。选聘学习教练,为每一个班选派专职教练和兼职教练,共性学法问题一起指导,个性学习问题定时、定期个别指导。

设专职心理咨询顾问,开设心理咨询室,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跟踪和诊治。采取面对面、电话、网上、短信等多种形式实现多途径,全方位、及时地为学生进行指导。

为了解决学生学习上的暂时困难和一些心理问题,学校安排学习教练,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指导,每天自主发展时间学生会到学习教练处问诊,同时学习教练也会主动找需要帮助的同学谈心,进行学习策略指导,应试技巧指导,考试焦虑缓解。

案例。

数学成绩从不及格到高考123分某同学是一个偏爱文科的男生,从小对于数学这门学科就没有什么兴趣,只是把它当作一门迫不得已要学习的课程来看待,所以数学的成绩不理想。到校后,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的老师对他进行了全方位帮助和指导,使他受益非浅。首先生涯设计师分析了他的特长和爱好,打破常规决定发展文科,展示特有的文艺和组织能力,为他设计扬长补短的发展策略。鼓励他积极参加自主发展课程,并建议她参加文艺方面社团,充分地发展他的个性和特长,提高自信心。学习教练的指导关心和心灵的交融使他对数学从反感到接受,从接受到喜欢,数学成绩从当初的不及格,到高考的123分,使他考进了复旦大学,如愿以偿。

育才中学创办于1901年。20世纪50年代以来,育才中学在著名教育家段力佩的领导下,积极进行教育教学实验,不断探求教育规律,形成了教育改革传统。1953年,学校被确定为上海市首批重点中学之一。

教育教学改革传统:“敢为天下先”

60年代育才提出“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的教学“十六字经验”,使教育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80年代育才倡导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八字教学法”,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显著提高。

90年代初育才进一步反思教育改革之路,注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与激发,提出了“自治自理、自学自创、自觉体锻”的“三自”培养目标,较为完整地体现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自主办学模式初步形成。

1998年迁址嘉定马陆以来,育才中学“承昨日精华,创未来辉煌”,积极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自主办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已贯穿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初步形成了基础厚实、多样分层的课程体系,规范有序、运作协调的课程管理制度,设计合理、质量稳定的若干学校课程和资源。学校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方面,在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培养目标。

育才中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品德优良、基础知识宽广而扎实、富于创新精神和个性特长、身心健康,具有优秀公民的基本素质,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兼具民族意识和国际意识的优秀高中毕业生,为造就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办学目标。

在未来的几年里,育才中学将继续弘扬优秀的学校传统与文化,大胆创新,争创现代化、国际化、实验性、示范性的学习型学校。

教师基础:多样化的培训模式。

要使学生基础扎实,教师更需要有扎实的基础。以新理念和新模式开展师资队伍建设,育才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完善学校自培体系建设。

学校认为教师不应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不断追求新知,不断自我反思的学习者、研究者。教研组、备课组在团队学习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学校注重完善自培体系建设,加强反思性教学实践和教育行动研究,以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学校的目标是,培养8――10名在区、市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教师;强化教研组的基地建设,构建学习型、研究型团队,形成3――4门强势学科;打造一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有思想、有作为的骨干教师队伍。

以先进教育理念引领教师前行。

学校以假期集中培训、逐月交流总结、定期召开各类座谈会、课改推进会等形式,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期课改以及课程、教学等教育理论,丰富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进一步统一认识,坚定地走有育才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

培养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反思能力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是改善课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建立“说课制度”,进行教师间的对话反思,教学说课不单是讲解自己的教学设计,还要分析说明其中的理论依据。通过与其他教师进行思想交锋、共同探讨,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后面的教育观念,重构教学设计。

选择“关键事件”进行反思和研究,实现教师个体的自我超越。引导教师关注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触动较大的事件,学期工作小结以记录“关键事件”的形式进行,重在围绕该事件决策自己的行动方向,促进教育知识或教育理论与自己个性的融合,探索自己的教学风格。

尝试骨干教师“8+1研修制”

为支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在学校人力资源调配许可的情况下,尝试骨干教师“8+1研修制”,即在骨干教师工作满8个学期之后,学校给予1个学期的自主研修时间。这段时间里,教师可暂时脱离课堂教学,受聘于特殊岗位,完全致力于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反思。学校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建立教师发展基金设立教师专业发展基金,在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科研等方面鼓励和奖励教师脱颖而出。鼓励在职教师的学历提升,制定相关政策,既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学业基础:现代化的学校课程。

学生基础厚实,要以学校优化的课程为依托。课程是构建学生基础的框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课程应体现国家对未来人才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校课程改革的理念和重点。

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着眼于“每一个育才学生在学校教育计划框架内和总体活动时间内所获得的全部学习经验”,重在夯实基础,发展个性。把尽可能多的学习时空还给学生。

学校提出要科学的创造性的实施国家课程,并开设尽可能多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选修课,创设自主发展课程,优化教学策略,重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学生有整个课时40%的时间用于选修、自主学习。

学校每年均能稳定开出50余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内容涉及学科、科技、艺术、体育、社会等各个方面。选修课有六种类型:学科拓展类、身心健康类、综合类、社会实践类、社团活动类、生活技能类,其中应用数学、植物组培、智能机器人等校本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创设自主发展时空。

学校课程设置为学生创设自主发展、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每天均有100分钟的学生自主发展时间,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电脑房、运动场馆和器材等所有资源均向学生开放,教师到指定的学科辅导教室,为学生进行答疑、咨询、辅导。

学校鼓励优秀学生超前学习,达到免修标准者,可申请免修。免修制度从“免修学科拔尖”到“自选学科发展”,体现了免修制度面向更多学生特长发展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特点。

学校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表现在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张只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表,能选择到基本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课程,获得较适合于自己的教育。

学生将来能否成才成人,关键在于学会做人。做人基础是会产生长远效应的。

模拟“市政机构”

以自主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体验、感悟、发展。学校尽可能营造让学生体验的情景与氛围,通过各项社会性活动,让学生在情感、修养体验中逐步提升社会责任意识,逐步认识到人的社会责任感将对生存与发展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体验综合品质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作用。如每一届高一的学生,都将共同参与设计“东方绿舟仿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模拟建立一个“市政机构”,发行“育才币”,通过竞争上岗,获得在政府部门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职业”,并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以自己的能力获取相应的“收入”,在竞争中品味成功或“下岗”的滋味。

学生辅导员制度。

学校让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新生辅导员工作,以他们自身的经验和体会帮助新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如指导新生如何选课和制订学习计划,熟悉校园生活、参与社团和各类实践活动、结识新同学等。

自主管理社团。

学校在社团的运作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管理权。引导学生选择伙伴形成团队,选定社团的发展目标,自己进行现状分析,自己分析原因,自己制定对策,自己组织实施,自己评价总结。在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情感等多方面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能力,特别是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自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育才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其相应的行为习惯。

自主设计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根据学校生源多样性的实际,从文化视角去思考、面对当今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构建育才特色自主社团活动。通过“社团展示周”、“社团服务日”、“社团进社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活动能力,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浓厚的学术研讨和动手实践的氛围。

办学随想录。

基础与常规。

朱吉政。

基础,就是奠基,就是为未来发展打根基。

基础,对学生而言,是多方面的,有学业的,也有长智的,更有做人的。

高中教育,仍然应当定位为打基础的阶段,而且这个阶段基础越扎实发展后劲越大。

常规,就是事物规律的反映,是成事的法则。

教育常规,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会有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对常规的再认识和再完善。

学校教育常规,仍然是学校创新发展的基点,常规愈加完善愈证明接近客观规律。

育才要在继承中发展,重视常规,夯实基础,就是一种办学方略。

(作者为上海市育才中学校长)。

教育改革与学生发展【第二篇】

科教兴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国家各项企事业行业都需要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因此,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在逐步向人才需求方向靠拢,进行教育方式方法、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当今社会需求相适应,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1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进行持续的改革和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相连,因此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招生比较困难,学生基本上都是没有考上高中而被迫选择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基础较差,其就业前景不乐观等等问题,迫使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进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改革。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对改革特别重视同时要认清楚现实存在的情况,人们对接受教育获取相关学历等方面逐步重视起来,并且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要求必须加强对社会劳动力相关职业能力的培训,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一个非常有利于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大机遇。虽然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改革和发展形势涉及多种因素,但是只要中等职业学校明确改革发展目标,并积极实施相关改革措施,就能在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大形势下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和技能实用型的综合人才。

完善教育管理工作和学校专业设置。

中等职业教育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根据社会经济需求设置相关专业,结合企业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要求以及专业的职业性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的全部过程。现阶段,国内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和教育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的专业结构设置和教育体系建设比较滞后,表现为:没有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而及时设置并调整学校的相关学科专业,加上职业学院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够完善与专业结构不能够相互适应,教学活动与学生管理、就业工作等没有良好的衔接导致发生相互脱节,进而阻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由此看出,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建立超前意识和加强教育的前瞻性,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改革。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首先紧跟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总形势,对市场进行调研并收集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情况,围绕这些现实情况设置相关需求专业,或者调整原有专业方向。其次,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多派教师调查、走访各个企业单位,从而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条件以及对学生要求需要掌握的技能,而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知识学习和受教育的水平,为完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方向的管理体系而推动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及教育研究工作。

壮大教育师资力量。

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基础薄弱,教学设备有待更新,教师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缺乏优秀的专业教师,逐步影响到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终极目标的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首先,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培训现有的专业技术教师,和企业合作,让教师多参加企业的成产经营活动而获得更多的专业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专业课教师能够掌握新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师更新其原有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其次,中等职业学校除了组织教师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工作以外,还可以聘请企业中优秀的工程师或者技术人员到学校给学生讲课或者担任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师,提高整个学校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此外,学校还应当积极的引进社会上具有高技术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及研究生或者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并进行相关的培训再上岗,同时政府也应当出台鼓励企业的管理、技术等人员到学校任职的相关政策。

加强重视和完善专业教材。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计划、教材、结构及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没有很好地结合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其中,学科教材内容偏重理科知识,没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秀架构;内容比较之后没有反映出当今时代的新技术知识和新技术应用等内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重视和加强专业教材的建设,首先,应当强化教材的职业性质,开发教学大纲和设置课程时应当重点强调劳动过程综合性,而不应该一味追求学科体系完整性;学校组织教师编写教材是要注意关注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可以先深入到企业中进行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专业水平和方向的要求,然后在编写适合教学的相关学科教材。其次,学校编写教材时应当注意融入培养学生实践基本技能的相关内容,组织教师编写与当地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教材内容,结合专业性质重点突出学生对学科技术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突出对学生知识、实践技术等综合能力的考核。除此之外,学校应当建设并优化学科课程体系,使之主干课程能够适应岗位和职业的技能要求,使理论课程知识服务于实践能力教学。

加大对专业技术实践教学的力度。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做出了一些改革,就是相比理论课程增多了实践课程的课时数。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兴趣较低,而对实践课程需求较高同时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这样一来理论和实践课程联系就更为紧密了,也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实际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因此,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就必须重视、加强对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首先,教师应以促进学生加深记忆理论知识和增强动手能力为目的,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培养出综合能力人才。其次,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多引进用于实践操作技术教学的相关设备,应突出教育的技术性,组织学生进行最新的技术实践操作,实现技术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同时进行教学知识的及时更新以促进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再次,中等职业学校应为学生营造一些企业管理、生产等方面的工作氛围,多和企业合作建立相关学生实习培训基地,多组织学生进入到实习基地中并进行相关生产安全方面的培训,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多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完善,进而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综合素质人才。

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学生即将毕业时应当结合学生的道德素养、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社交能力及团队协作等综合方面,加强有关择业技巧、职业理想、心理、就业方法与策略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多了解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转变就业观念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培养学生树立好的职业理想,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为学生联系专业相关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让学生积累专业实践知识和经验,完善对技术掌握不够的地方,进而适应职业要求,能够选择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相关职业。

3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对自身进行改革和发展已是必然。因此,学校应在教育管理、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学科实践教学、课程教材等方面发现自身不足,并进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锻炼实践能力的训练基地或者联系能够实习的相关企业单位,为步入社会成为技术性人才建立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为社会提供技能型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

[2]王倩.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改革保障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

[3]彭瑜.关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推进策略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07:4-7.

教育改革与学生发展【第三篇】

摘要:从高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先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改革的核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障,校企合作教育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大学制度是创新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等方面阐述了对高职教育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深度思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改革创新。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培养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换代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在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高职教育事业的改革、建设与发展进行认真思考。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先导。

教育观念是存在于教育工作者和其他人头脑中的对教育及其如何实施的看法。人类社会自有教育活动开始,就有教育观念,而它的具体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丰富,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特征。在高职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高职教育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对高职教育而言,我们应该特别强调教育的市场观念、平等观念、国际合作观念、依法办学的观念、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教学观念。

1.关于教育市场的观念。

高校转变教育观念的动因来自于受教育者的选择权,也就是市场竞争机制。存在选择,才会有竞争,高职院校才会有生存的压力和危机。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适龄就学人数锐减,院校之间招生和就业的竞争形势也日趋激烈。因此,作为高校的决策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建立教育市场的观念,即为国民经济服务的观念。

2.关于教育平等的观念。

教育平等不仅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而且也包括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平等的观念。这一点,对于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者和广大教师尤为重要。我们要摒弃传统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和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

3.关于国际合作的观念。

国际高职教育已经逐步成熟,我国高职院校应制定相应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战略,探索国际化办学之路。教育部也提出,在未来十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准、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国内外合作力度,特别要注重专业合,作、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初步实现国际知名的目标。

4.关于依法办学的观念。

(1)21世纪新的知识观。首先,明确知识的分类。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权威分类是经合组织关于知识的4w分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knowledge-basedeconomy)的报告中,将知识划分为四种类型:(1)知道是什么(know-what)-关于事实的知识;(2)知道为什么(know-why)-关于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3)知道怎么做(know-how)-关于如何去做的知识;(4)知道谁有知识(know-who)-知道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根据知识获取的方式,知识管理理论进一步将上述知识的分类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四种类型的知识中,前两类知识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和学习,属于显性知识,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和学习。后两类知识通常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的知识,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往往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易通过语言和文字等传播方式来学习,属于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所知超过所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实践与体验才可获得,与人的社会活动、科学实践相关,存在于员工、师生、社会全体成员的头脑或组织的结构和文化中。其次,两类知识如何实现转移和迁移。途径一是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途径二就是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之路。

(2)高职教育的质量观。所谓高职教育质量观,就是用什么标准来评价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教育效果。高职教育根据自身的特点应从几个方面评价教育质量:一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社会行业需要相适应的程度;二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三是高职教育毕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吻合程度相适应;四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和教学组织管理的水平和效果相适应;五是社会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程度与实际效果相适应;六是高职毕业生的合格率、成材率、就业率、就业质量;七是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总体评价;八是毕业生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

(3)高职教育的教学观。高职教育教学观主要应体现出以下一些基本原则:一是体现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本出发点;二体现出“知能并重,手脑兼修”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分析和设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协调好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的关系;三是体现出“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根据个人特点、就业趋向和职业岗位标准设计具体的培养方案,鼓励学生扬长避短,成为某方面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四是体现出工学结合的原则,将行业和企业的新技术、新信息、新工艺、新标准和新的管理规范引入到教学中,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使高职教育教学与行业企业技术进步相适应。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一种综合性人才,应该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科技智能、社科人文修养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等,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是今后我们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

1.要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一是要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模式、教学方式。按照基础知识牢固、强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要改变过去专业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专业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学生不但在选修课中有选择权,在核心课程和专业课中也应有选择权。他们可以在一定的学科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二是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方面,要注意从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型向关注创新的研究型教学转变,要将多元的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如以问题为本位、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项目导向、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多元教学模式,并普遍运用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合理开发设计具有研究性的项目、任务和问题,布置具有研究性的项目、任务和问题,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养成创新素质。三是要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必须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来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工作中。四是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对学生的评优、选优活动,都要突出创新因素,要把勇于开拓创新和获得了较好的创新成果作为最重要的考核和评估标准。

2.塑造学生创新人格。

从主观方面来说,要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培养与塑造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前提;提高和丰富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大学生的批判和探索精神;培养大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激励大学生成就感的力度。从客观方面而言,要努力做到营造民主、自由和开放的氛围,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得以充分发挥;营造支持创新的氛围,使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能够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营造激励创新的氛围,使大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创新态势。

三、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核心。

1.树立基于学生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

随着高职教育理念深入研究及高职教育实践不断总结,高职教育的新模式也不断涌现,现在各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并能接受的模式就是“基于学生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组织模式。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应在着眼于“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的“行动体系”中进行,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行动体系”的课程体系,这也是符合职业教育定位和特点的基本教学指导思想。基于学生行动为导向教学思想指导的教学改革涉及观念创新、教师素质、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等方面,只有按其逻辑关系依次解决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基于学生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2.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以及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出的,并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南。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德国推行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就是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与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思想一脉相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的职业教育模式,建构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的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为深化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与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首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符合高职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高职教育的培养定位要求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应该具有定向性,课程内容应该具有应用性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应该具有整体性,而传统的学科课程已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即使从单一学科课程整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学科形式也依然存在。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界探索、倡导的诸如模块课程、主题课程和项目课程等课程类型都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都在力求体现工作过程要素,努力反映高职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其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源于职业工作过程又高于职业工作过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是从职业群中归纳整合出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是对实际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合后,转换成学习性的工作任务,是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组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资源建设。在课程开发中,充分关注了认知的心理顺序和态度因素。第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为高职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科学模式。课程开发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六步法,符合基于学生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可以确保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正确性、完整性、有效性。教师按照六步法设计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六步法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从而主动地、独立地获取经验并构建应用知识体系。

四、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高职院校师资问题始终是关系到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问题。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高职教育目标实现、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五种能力。

1.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能力要强化职教教育理论的学习,即学习与职业有关的基本的教育理论,通过职业教育学和职业教学论等相关理论的学习,促进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强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和规律的认识,尤其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对象、专业、课程与教学过程的特征的认识,并掌握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法。

2.专业实践能力要具备行业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包括行业发展、职业标准与职业资格要求等;要强化企业职业实践的训练,即直接参加与职业有关的企业实际工作的训练,通过下厂实习、职业考察等多种方式,熟悉并掌握相关的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和职业工作过程的经验和知识。这种企业实践训练应贯穿于从职教教师入职初期的适应阶段到多方面积累教学经验的成长阶段,直至专业素养趋于稳定的成熟阶段的全过程并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工作能力的增强。

3.教学实践能力在现代的教育理念、思想指导下,要参加与职业有关的教育过程的设计与实施,通过在具体的职业领域的教学活动中,在熟练掌握职业工作任务和职业工作过程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职业教育学和职业教学论的理论,开发职业教育课程,成为驾驭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能手,并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以促进职教教师教学行动能力的提高。

4.科研能力通过参加教学方面的教研和本专业领域的科研,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本专业的业务能力,积极参加企业的技术攻关,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5.提高学历层次能力要努力重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待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校企合作教育与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寻求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健康机制,开辟校企合作教育的创新之路,也是实现隐性知识迁移的必由之路,更是关系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1.校企合作教育的产生背景从世界范围看,校企合作教育形式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高等职业校企合作教育最早产生在美国。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引入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制度,引发了职业教育的改革,然而由于缺乏相同的土壤,“双元制”在我国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的.问题日益突显,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各高职院校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教育的各类模式。

2.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

(1)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按照十几年来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归纳总结,有人把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概括为九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1+”培养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和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这些合作模式成了全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主流,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教育,“2+1”、“+”、“+1+”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破解了学校关起门来办学、培养出的学生与市场脱节的难题,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实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培养目标。但如何发挥学校、企业这两个办学主体的作用,特别是企业参与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把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实现校企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合作,达到校企双赢,仍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2)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比较分析。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从参与主体来讲,大都还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从实现形式上讲,大多数院校还是处于浅层次合作阶段和中层次合作阶段,校企合作的深度和效果还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虽然各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校企合作教育长效机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没有实现校企深层次的合作,也就是另一个办学主体——“企业”这个办学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调动起来,还往往是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主动,企业被动,或者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2+1”的“1”,还做得不到位,企业认为学校派学生实习是给企业添麻烦,影响企业的生产,安全。大部分企业不愿意主动承担学生顶岗实习的任务;另外学校管理还不到位,有的时候是把学生放到企业,学校疏于管理,部分学生处于放羊状态。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教育是指校企之间在技术交流、教育教学、招生就业、企业人员培训、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全面、深入、稳定的经济共同体,形成事实上的、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赢。

(3)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一是请进来,让企业全程参与学校办学的全过程,实现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教育。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主体的作用,实现全方位的、深层次的、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办学。一方面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校企合作必须建立在互惠互利互动的基础之上,既要通过特色吸引企业,通过利益驱动企业,更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三是成立职教集团,打造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平台。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应按照“真实性、生产性、示范性、开放性”及“教学、培训、鉴定、服务”功能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为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目标,与企业联合建立全过程、全实景、全方位的“校厂一体”的职教集团,引进、共享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和校企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目标。四是构筑校外校企合作基地,保证实习就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大学作为一类社会组织,大学的理念和目标必须在一定的治理结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建立良好的大学治理结构有助于使大学内外部的各利益相关方在权利、责任和利益上相互制衡,实现大学内外部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我们需要探索大学的外部治理结构,包括政府与大学新型关系的建立;更新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拓宽教育资金来源渠道;引进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治理,提倡社会参与等。在内部治理上,大学治理应强调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强调大学法人的办学自主权;应实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要重视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应当创设一种授权和参与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管理者的潜能;应当明确和保护作为教育服务消费者的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大学治理结构的完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育改革与学生发展【第四篇】

经过百年历史的我国教师教育正处于一个历史性转折和重要的发展时期。情况在变化,实践在发展,认识在化。教师教育向何处去?全社会关注着我国教师教育的走向,教师教育战线面临重大课题和严峻挑战。当此之时,审时度势,正确判断,果敢抉择,对于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的全局至关重要。为了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上形成共识,首先需要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进一步强调以下十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教师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师教育在教育发展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第五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确立的国家关于教师教育的重要命题和战略方针。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首先体现在它的基础性,师资是构成教育条件的首要资源;二是它的先导性,教师教育应当引领教育理念的新潮流,反映改革发展的新趋势;三是它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性和急迫性。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二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差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全民族素质之所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首先重视教师资源;开发人才资源,必须首先开发教师资源。同时,建设学习型社会。教师应当率先成为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模范;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应当率先成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模范。教师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应该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当前对教师教育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将教师教育的改革误解为全盘否定中国教师教育及其成功经验,表现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二是将教师教育的开放性误解为取消主义。认为教师来源多元化,师范院校加强综合性,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就是淡化教师教育,甚至取消教师教育。事实上,开放教师教育旨在更大范围动员和利用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把教师教育这项事业做大做强;旨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开放环境下和多学科综合背景下,在更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上培养高素质教师,而绝不是淡化教师教育,更不是否定和取消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政府的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教育的运行机制要由单纯政府行为转向以政府行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体行为相结合,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有效配置资源,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水平。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市场不完全适合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包括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政府要通过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对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进行宏观管理、正确导向,并予以强有力的支挣。这一点要非常明确。

政府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加强政策导向,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地位和职业吸引力;吸引优秀学生报考教师教育专业,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任教;落实教师教育经费,形成良性的教师培训成本补偿机制和投入机制;对基地建设、资源开发、教师培训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直接给予经费支持;加强培训监管,制定教师教育机构的资质条件、课程和质量标准,并建立检查、监督机制。

第三个观点:教师教育需要有一个开放灵活的体系。

教师教育是永恒的事业。尤其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一个相对完整和稳定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教师教育体系即教师终身学习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是我国的一条经验。体现了我们的优势。所不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教师教育体系是独立的封闭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教育体系应当是灵活、开放的。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庞大的系统,这是基础教育体系的支持系统,也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不要认为实行开放的教师教育,综合大学参与培养培训教师、实行教师资格,面向社会遴选优秀教师,就是削弱和取消教师教育体系。恰恰相反,我们的任务是积极地改革、完善和构建一个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开放的现代教师教育新体系。

第四个观点:教师教育事业是大学的使命,职前职后一体化势所必然。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形成培养培训分离和教师培训机构并行的二元结构。后者主要承担教师的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随着学历补偿教育的基本完成,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转变到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能力上来。教师培养系统和培训系统出现了水平倒挂的现象,显然不利于教师终身教育,不能达到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教师教育要提高办学层次,必须改变培养、培训分离的状态,实现一体化,并逐步纳入高等教育体系。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打破条块分割、地域界限、旧的分工和体制阻隔,将教师教育逐步纳入高等教育体系,通过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多学科综合的优势、培养培训高素质教师;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教师教育是大学的使命,强调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对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责任。坚持教师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促进大学与中小学的结合,这是国际趋势。现在的问题是低水平培训不再适应发展要求,而许多具有学科优势的大学因为不了解中小学,还承担不了教师尤其是新课程师资培训。因此,师范院校一定要与中小学校密切结合,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密切结合,否则,教育学科就得不到创新、加强和发展。

第五个观点:教师教育必须推进信息化、现代化。

l,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提供有力支持。

第六个观点:教师教育事业必须转换运行机制。

教师教育是国家的事业,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转换运行机制,由过去单纯政府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学校行为、教师个人行为三结合,在强调政府责任的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打破封闭、排除障碍、鼓励竞争,争取和利用全社会的优质资源培养培训教师。

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首先体现在教师用人机制的重大转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学教师资源总体上仍由政府供给,但要通过劳动力市场配置,引入竞争机制,不再依靠纯粹的行政调配。教师要靠学识、能力和水平参与竞争,就要不断学习提高,竞争使教师培训成为教师个人的职业准备、成为个人行为,不再仅仅是政府行为。这种转变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推进教师教育的制度创新,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建立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教师培训机制;建立教师教育机构的资质认证制度、质量标准和项目竞标制度;在经费投入上坚持政府、学校、个人三个一点的原则,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渠道多元化,形成教师教育的成本补偿和良性的经费投入机制。

第七个观点:教师教育必须推进规范化、法制化。

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教育必须在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框架下进行,与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创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

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教师资格认定、全员聘任、竞争上岗,促使教师自觉学习,从而促进教师的继续教育、推动教师的职业发展。同时,教师继续教育的加强,会有力地促进人事制度的改革,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不仅仅是建立教师教育的竞争机制,更重要的是为教师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教师地位提高了,教师职业有了吸引力,教师教育事业才能真正具有强大的动力和吸引力。

第九个观点:教师教育必须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建国以来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师教育系统支持和保证了全世界最大的基础教育事业的师资供给,这是师范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历史性贡献,付出了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功不可没。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社会经济的变化,使教师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我们必须作出回答。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是我们的重大历史责任。

教师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非均衡性,体现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总体规划、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在战略上我们要大刀阔斧地推进师范教育体系的调整和改革,积极推进培养培训一体化,逐步把教师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具备条件的地方向一级过渡,“旧三级”向“新三级”过渡(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三个层次)。一切阻碍改革的观念、体制和做法,要统统推倒。但在推进策略上却必须考虑中国社会经济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特点,千万不要忽视农村边远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要把对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要求,搬到边远偏僻地区,不要因为谨慎而坐失良机,也不能因盲目冒进而不得不走回头路,付出更大的代价。

教育改革与学生发展【第五篇】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高度重视了课程内容的优化和完善,其目的在于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编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与适应性。

确定这一目标,首先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把每一个普通人都按照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来培养,课程脱离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学术化、专业化倾向严重,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中小学课程内容繁、难、偏、旧是近年来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反映最突出的问题,虽经多次调整,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小学教师普遍反映,课程内容在规定的课时计划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那么,在学生有限的九年时间里学什么最有价值,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在制定新课程标准前,专家组成员首先达成共识,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为每个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因而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当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拔高。而且,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不是终结性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因而课程要给学生全面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在此基础上,重新确定了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重新界定了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每一门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教材编写都力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适当降低难度,删除了原有课程内容中偏深、偏难的部分,使课程内容呈现出简洁、明了、有条理和新颖的特征。

众所周知,儿童特点、学科体系和社会需求是课程编制的三个基本要素。本次课程改革,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兼顾学科体系、儿童经验和社会需求三者。学生最终要走进社会,走向生活。课程唯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为此,新课程增加了学生与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部分,使课程内容更加具体、更富有生活气息。如在体育与健康中增加了保健和健美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了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探究性活动等内容。

[1][2]。

教育改革与学生发展【第六篇】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办园行为,全面提高幼儿园科学保教水平;根据《20天长市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园自身实际制定如下工作计划,确保宣传月活动按时进行、保质完成。

一、成立组织:

组长:zz。

副组长:zz。

成员:zz。

二、宣传主题:

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提高规范办园、科学保教水平,促进幼儿和谐健康发展。

三、宣传时间:

20**年4月15日至5月31日。

四、宣传重点。

1、以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等文件为重点的科学保教宣传。

2、以《安徽省一类幼儿园评估指标体系》、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和促进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衔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为重点的规范办园宣传。

3、以《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安徽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年)》以及学前教育项目实施政策、学前教育奖补政策等文件为重点的学前教育宏观政策宣传。

五、活动安排:

(一)准备阶段(4月15日―5月2日):

成立“仁和幼儿园学前教育宣传月领导小组”,制订宣传月工作计划,准备宣传材料。

(二)组织实施阶段(5月2日―5月26日):

1、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全园教师集中学习学前教育宣传材料,并组织交流。

2、5月上旬召开1次全园家长会,覆盖所有在园幼儿的家长,重点宣传、介绍《指南》,对其中的内容进行适当解读,目的在于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5月中旬组织1次游戏活动开放日;5月下旬组织1次全园家长开放日。

六、宣传方式:

1、多渠道向社会宣传。通过印发致家长一封信,开家长会、家长半日开放活动等方式宣传国家、省里和各地学前教育政策,向家长介绍规范办园、科学保教和幼儿园科学办园理念。充分利用橱窗宣传栏,悬挂宣传标语,电子屏、网站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大幼儿教育宣传月活动在全社会的影响。

2、积极开展园本宣传。我园在宣传月期间将组织全园老师集中学习学前教育相关政策,组织教师逐条学习《指南》。并通过现场观摩、园本教研、撰写学习笔记、集体交流等方式理解国家和省里学前教育政策,重点理解《指南》。

我园在宣传月活动期间,将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保证宣传质量,让《指南》精神家喻户晓,为科学保教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教育改革与学生发展【第七篇】

各乡镇(中心)卫生院、九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直属医疗卫生计生单位,民营医院:

3月24日是第22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根据《xx省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关于做好20“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及相关工作的通知》(川重传办发〔2017〕2号)文件的相关要求,我县决定开展为期一周的第22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系列宣传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社会共同努力,消除结核危害。

二、活动主旨。

倡导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身到结核病防治工作中来,各施所长,共同行动,进一步完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减少结核病的感染和传播,形成良好的防治社会氛围。

三、实施单位。

各乡镇(中心)卫生院、九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直属医疗卫计单位,民营医院。

四、活动时间。

2017年3月16日至2017年3月24日。

五、活动内容。

1.在活动期间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利用电子显示屏、展板、板墙报、宣传栏、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单、设置结核病咨询台等多种形式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及相关政策的宣传,积极营造良好氛围。

2.县直属医疗卫生单位、九龙中心卫生院、九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县城所在地民营医疗机构于3月23日上午9:00在xx县大东街集中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宣传、义诊活动。宣传横幅、展板及宣传资料由各单位自行准备。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九龙中心卫生院、九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抽调对结核病防治知识和国家现行免费政策熟悉的工作人员3名,主要负责现场咨询、讲解和宣传资料的发放;县属医疗卫生单位、县城所在地民营医疗机构抽调医生、护士和防保人员各一名,配备血压计、血糖仪、常用药品开展义诊和宣传活动。

3.创新形式,提升宣传影响力。各单位要通过网站、微博、微信、qq空间、各大论坛加大网络宣传的力度,要用群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科普宣传形式,传播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有关政策,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促进其行为习惯改善,增强群体防控能力。同时通过通俗性、趣味性的宣传,促使可疑者及早就医、明确诊断。

4.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围绕宣传主题,在城镇广场、市民公园、社区中心等人流较多的地方,开展集中的宣传活动。同时结合结核病防治知识进“千村万户”和“千校”活动以及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活动,利用板墙报、宣传展板、标语、横幅、村民大会、坝坝电影、班会课、黑板报、结核病防治知识专题讲座、校园广播、发放宣传资料、咨询、义诊等形式,向广大村民和在校学生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安排专家进行现场咨询和义诊。

六、相关要求。

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宣传教育、普及知识、动员社会参与在结核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宣传先行先导的意识,抓住“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有利契机,认真做好结核病防治宣传动员的'组织工作。要紧密围绕宣传主题,制订宣传计划。在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同时,针对各类重点人群,加强防控措施宣传及政策法规宣传。创新结核病宣传形式,提高运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开展宣传的能力。要把结核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常规化、持续化,与建设卫生城市、健康城市,普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等行动有机结合,促进防治工作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和政策支持环境。

2017年3月x日。

教育改革与学生发展【第八篇】

泉州市的“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要进一步落实教育发展“三大任务”,全市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平均水平以上;素质教育全面深入推进,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进一步健全各类终身教育网络,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五个以上的县(市、区)建设为“教育强县(市、区)”,对台教育合作交流范围扩大至各类教育领域.要重视和加强学前教育发展工作,把学前教育工作纳入本地区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优化普、职教育协调发展比例,普及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泉、台教育合作交流,发挥教育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先行作用.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教育发展的投入,保障教育民生政策落实,加强教育基础建设,增强教育发展后劲;努力引导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学校的建设发展.要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办学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依法治教,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教育公平,维护教育公益性质,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在规范办学方面,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精神,依法鼓励民办学校健康发展,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规范管理.

作者:苏明强苏明该作者单位:苏明强(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苏明该(泉州市教育局,福建泉州,362000)。

刊名:教育与教学研究英文刊名:journalofchengduuniversity(educationalsciencesedition)年,卷(期):201024(5)分类号:g40-058关键词:泉州市十二五教育改革保障措施

23 28715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