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重要复习知识点赏析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三语文重要复习知识点赏析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炙手可热”:一个炙手可热的“旧词新用”1

“炙手可热”的典源,一般辞书都引杜甫的《丽人行》诗:“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其实,比杜甫更早的崔颢诗中也有“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长安道》)他们的用意都是抨击和讥刺那些位高权重者的作威作福。可见,“炙手可热”在唐代就是一个流行的贬词。自从明代程氏编纂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把“炙手可热”作为典故收进去,这个成语就流传开来,它的讽刺“权势大气焰盛”的含义也就在汉语语库中凝固下来。

问题在于,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在一般书报中难以见到它的“仙踪”,尤其是对人们学习词语有重要影响的中小学教材,绝不“昙花一现”。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越来越多地见到它的“尊容”了,可它的意义却又变得大相径庭,感情色彩发生了180°大转弯。以下是笔者所搜集到的近几年各种媒体的部分用例:

①在一个变化的市场中,冷门股和热门股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今天的冷门股,明天就可能炙手可热。今天的热门股,明天也可能“门前冷落车马稀”。(《北京晨报》2000/12/28)

②MTV音乐电视频道1981年创建于纽约,最初只是一个以播放流行音乐为主的音乐电视频道。……从那以后,很多歌手通过MTV音乐电视频道一步步成为炙手可热的大明星。(大洋网2002/6/24)

③《哈利?波特》新书炙手可热该书加印80万本(中新网2003/6/25)

④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上网人数的增加,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电子商务师将成为21世纪炙手可热的职业之一。(搜狐IT2003/9/9)

⑤换成5年前,一块“海”字招牌或许意味着薪水翻倍、机会增加,而今,“炙手可热”、“头顶金色光环”一类的溢美之辞已渐渐远离他们,务实的广东人开始平静地看待海归派。(《南方都市报》2003/12/23)

⑥橘色无疑是今季最炙手可热的颜色,无论是脸上的彩妆、身上的新装,还是脚下的新鞋,都能与这种颜色扯上关系。(搜狐女人2004/7/7)

⑦在“阜阳奶粉事件”报道中,由于一些强势媒体和栏目的介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奶粉事件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央视国际2004/7/8)

⑧南京高校中,南京邮电学院在历经两年的低潮之后再度雄起,今年分数线可能攀升至595分。而与此同时,几所多年来炙手可热的高校却遭遇“滑铁卢”,线上生源不足,可能要吃二志愿。(《现代快报》2004/7/9)

可以看到,在以上用例中,“炙手可热”的原义已经荡然无存,今天已经演变为热销、走红、受欢迎、人气旺、为大众所关注等含义,一般不再带贬义。它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在1990年代多用于股市,指那些受股民追捧、热门的股票,后来进一步扩大,可以指人才、明星一类“抢手”的人物,也可指商品、物资、行业、单位、书报等各类事物,还可指话题、概念、题材等抽象事物。

对待“炙手可热”的这种“变异”现象,一些语文报刊持批评态度,其中最用力的似乎是《咬文嚼字》。1996年第3期发表董小英的文章,批评《中华读书报》的两个用例,认为该报把这个成语当作“热门”之义来使用,违背了“炙手可热”的原意。1999年第9期刊登戴建华《成语运用刍议》,文中引用《名作欣赏》的一处例句,指出“炙手可热”不能正面形容人物名声很大,认为成语褒贬,不可不辨。直到2002年第3期,还发表署名若谷的专文说:“近年来,成语‘炙手可热’频频出现在媒体上,用来形容某些人走红行时,《北京日报》上甚至出现‘清华学子炙手可热’这样的标题。”文章批评了这种“望文生义”的现象。

实际上,近几年来,“炙手可热”违背原意而改用新义的例子有增无减。笔者最近从新浪网“查博士”搜索引擎所获结果,关于“炙手可热”的全文检索共6642条,对前100条作统计,其中用来形容人物的55条,包括影视明星、歌星、球星、导演、造型师、紧俏人才等,没有一条是贬义的;其他45条中与经济有关的事物和概念相对多一些,如市场、公司、商品、股票、土地、宾馆、职业、行业、专业、投资、旅游等。总之,没有一条符合现行成语辞典中的规范解释。这是一个“无情”的语言事实。这里存在一个尖锐的矛盾:一方面我们要规范词语的用法,维护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语言使用的实际变化,不可能对所有传媒违反现行辞书规定的“变异”用法采取一概“封杀”的立场。讨论这类成语的“变异”,不能不面对我国社会的历史变化。“炙手可热”的传统解释,源于科举考试为入仕惟一途径的封建社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个人遭际变化,使广大士人极为敏感和拼命追求,由于步入仕途的机会少之又少,通过考试当官的道路极为艰巨,加之封建官场等级森严,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未能跻身于仕途的读书人对那些依靠正当或非正当途径升官进爵的人及其恶劣表现就本能地心怀不满。“炙手可热”的成语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士人“怀才不遇”的心理诉求和对世风不满的宣泄,也曲折反映了封建社会(尤其是官场)人与人的紧张关系。建国以后提倡“为人民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干群关系,旧社会的等级观念也有一定削弱,通过学校毕业或其他途径进入干部队伍的人数相应增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为人们提供的机会越来越多,城乡壁垒逐渐冲破,“仇富”“仇官”的心态虽然也有,但人们更多地是千方百计去寻求晋升之道和发展空间;同时,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心态也变得越来越宽容和理性化。在这种形势下,“炙手可热”这样反映不无偏狭的心理状态的旧成语发生意义的“变异”就是非常正常的了。反过来,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追求时尚的心理越来越旺盛和普遍,而且生活方式不断更新,人们关注的热点不断变迁,客观上经常需要这样一类形容走红,热俏,受欢迎、被追捧事物的词语,“炙手可热”的新义也就应运而生。该成语原来具有的令人仰慕、崇敬的义素保留了,而令人敬畏、避让的义素则淡出了。因此,即使“炙手可热”的旧义所表达的现象依然存在,也已经不是社会关注的重点。“炙手可热”这个成语的“变异”便畅通无阻地在各类媒体中大行其道。

“炙手可热”的“旧词新用”决不是偶然的。类似的还有“首当其冲”“美轮美奂”“始作俑者”等。考察这些成语使用的新变化,以及历史上一些成语意义的演变,可以看出在语言内部有一个较普遍的规律:成语的意义往往较多地朝向由雅入俗、由狭到宽、由重典源向重实用的趋势变化。在历史上形成的那些释义过于艰深、复杂,义域过于偏僻、狭隘,来源过于古奥、儒雅的成语,在人们使用过程中,感到不便,影响交际,一部分逐渐消失,没有了实际的使用价值;另一部分为了争取生存而逐渐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意义更加通俗、显豁,义域更加宽泛、平一,使用更加方便、灵活。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可能是“钩心斗角”。众所周知,该成语出自唐杜牧《阿房宫赋》,四个字的解释在今天看来是何等烦琐、复杂:“钩”是动词,指攒聚钩连;“心”是名词,指宫室的中心;“斗”是动词,指相间接合;“角”是名词,指飞檐之角。“钩心斗角”合起来,就是描述宫室四周的檐角相互钩连,接合着中心的主体建筑,表现建筑物的结构错综复杂、精巧工致。这个意义当然也流行了一段较长的时间,但至少到了近代,这个成语的旧义逐渐发生了变化,以至于面目全非:形容各用心机、明争暗斗。比较两种解释,可以看出:前者释义复杂,义域偏狭,不易理解,使用频率低;后者意思显豁,通俗易懂,适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当然还有一个文化背景就是古代宫殿建筑已逐渐成为历史陈迹,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逐渐淡化。我们猜想,这新旧两种意义一定有一个“并存”的历史时期,而它们争斗的结果是,新义全面压倒了旧义,旧义全军覆没,以至于消亡。至于在新时期发生意义重大变化的成语,与之最相仿的是“美轮美奂”(参看《语文学习》2004年第1期拙文)。和其他事物一样,新词新义得以流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贴近群众,反过来,“曲高和寡”就会影响它的流行。这些出现“变异”的成语往往利用它全部义素中最亮丽的某个字眼来拉动整个成语意义的变更,比如“炙手可热”中的“热”,“美轮美奂”中的“美”,“始作俑者”中的“始”等等,它们总是这些义素中最普遍、最重要、最易被人理解的成分,它们的光彩遮蔽了其他某些义素(特别是有生僻典源的义素),带动了整个成语意义的变化。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三语文重要复习知识点赏析》,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基础知识板块2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见字的字音

2、识记现代汉字常见字的字形

3、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4、语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快速判定法:主干看搭配残缺,看并列名词,看并列动词,看否定,看介词,看数量词,看关联词,看两面词,看和字短语……

论述类文本阅读

重点考查重要概念、重要句子、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整合三个小考点。具体命题时紧扣文本,不引申、不拓展。

了解高考命题设置的干扰类型和设置干扰项的方法做到耐心、细心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3

当堂训练1

班级: 姓名: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除 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请联系写作背景,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词,回答以下问题。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天,指明丽美好的春日。

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当堂训练2

班级: 姓名: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阅读一首宋诗,按要求答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

句具体分析。

高三语文心得体会4

连续几个月的高三语文教学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感悟。

一、勇于创新

创新是现代教育个性强调的一个资料。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需要创新,高三的语文教师和教学更需要创新。离开创新高三的语文课堂会沉闷如一潭死水。

我所指的创新是指高三教师在复习时,不要囿于传统的教法,而就应多思考求创新。以诗歌鉴赏为例,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提倡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必须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其创作背景,透过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鉴赏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方法为历代评论者所推崇,也为这天的诗歌鉴赏教学所推崇。现今高考鉴于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为了避免猜题押宝所带来的负面性,鉴赏所选诗歌回避名家名篇。对于陌生诗人的陌生诗作,学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论世?所以我认为“知人论世”的方法不太适应此刻的高考;所以教学诗歌鉴赏时,我们要勇于突破“知人论世”的常规教学柜架,敢于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敢于总结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高考。

其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潜力的前提就应是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性。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这个时代,我们教出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立足。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习惯认为高三的学生目标明确,不用再象高一、二学生那样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人们认为高三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潜力提高学生成绩,不必在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其实不然,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大多是一练一讲,一讲一记的枯燥循环。学生在两轮甚至三轮的题海中摸爬滚打极容易诞生厌学情绪,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减少他们的枯燥感觉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语文不仅仅仅是充满实用的工具学科,更是饱含美感的人文学科。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的课堂就应充满生机,就应彰显语文特有的人文之美;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不是对学生做裁判性的引导,而是充分调动他们的用心性,努力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用心培养他们健全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实践中能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甜美的感受。所以,调动兴趣永久都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博采约取

“博采”与“约取”是针对教师的备课而言的。我们说,教师只有“博采”才能够开阔眼界,尤其是对于年轻的高三教师。高三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学经验,但是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需要历练。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博采众长”也是必需的,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是“博采”并不意味着只要“博”,备课质量就会高。所以“博采”的基础上还要“约取”。“约取”就是要对“博采”的资料比较、加工、创新的过程。“博采”是“他山之石攻玉”,“约取”是“桑叶转成丝,花转成蜜”。“博采”能够启迪教师的思维,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约取”能够让教师把他人的东西转成自己的东西。

四、回归教材

高三复习除了题海式强化训练,还应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试,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说“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话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当今极具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高考语文。我们手中的复习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宽度与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会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浅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适中。所以对那些掌握教材不是十分透切的学生而言,教材就应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现今的高考命题坚持以教材为依据,所以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在高三的复习中仍不可脱离教材。下面以写作为例谈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因素材太少太肤浅,从而导致“言之无物”。所以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依然会在积累写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透过网络,透过报刊,透过各个途径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历年的高考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但是,均能够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20xx年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的认知关系”这一话题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就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同时,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活”读“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与听从别人””这一话题在《游褒禅山记》里也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还有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被采用被演绎。仅从这个角度看,能够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解决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能够说是一举两得。

五、感悟生活

当今高考,语文是最贴近现实,最接近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的高三复习要让学生懂得感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能够使写作有源头活水,能够使鉴赏潜力有所提高。无论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散文小说,都是艺术创作。艺术首先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们鉴赏艺术作品的潜力。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高考语文试题也不是关起门来造车。贴近生活,关注生活,以人为本是语文高考命题的大方向。所以我们不要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否则我们的学生将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将低能,我们教师的努力就付之东流。

在跌撞中、摸索中、尝试中,我一路走来,深深浅浅的脚印在脚下延伸。但我明白我还很稚嫩,为了我挚爱的语文和我喜爱的学生,我还将一路走下去。

高三语文高考备考方案5

一、重点复习内容

1、紧密结合高考形势,吃透20xx《考试说明》精神,明确《考试说明》中每一个考点的要求、范围、难度,明确出题点并找出规律,搞好知识点全面复习。以《考试说明》为行动指南,20xx年和20xx全国一卷为基本例题,揣摩20xx年命题趋势,探讨各种题型及其应对策略,以策略指导教学实践。

2、给学生留足自己思考和实践的时间,拒绝满堂灌。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中心,抓基础、抓重点、抓落实:要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上下工夫,使学生始终保持适当的兴奋度;要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的领悟为基础、以学生的运用为落脚点。

3、争取让学生在每一堂课、每一个步骤都有所悟,有所得。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切实加强高三复习的计划性、针对性和科学性:要帮助学生形成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清晰审题能力、感悟归纳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方法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清晰规范的语言表述能力。

4、梳理知识网络,总结解题方法,提高审题能力,规范答题要求。

5、强化阅读和写作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具体计划安排

坚持“三条腿”(专题、作文、阅读)走路。基本能力要求(比如字体、卷面、规范化等)贯串其中;以练为主,讲练结合。

(1)第一阶段(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第一轮课本复习。重点在于古诗文和课本教材的作文素材拓展。

(2)第二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x日):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重点是:语言表达与运用、文言文翻译、古代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作文教学。指导思想:查漏补缺,攻破难点,狠抓热点,强化训练。

(3)第三阶段(20xx年x月x日~20xx年x月x日):综合训练。复习思路是归纳高考试题规律,强化答题意识,积累答题技巧,查漏补缺。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全面复习和专项突破相结合,分析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做题方案,狠抓落实。结合新信息,强化答题技巧,“保温”训练。

23 2680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