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在实际中的体现论文精彩3篇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在实践中通过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在实际中的体现论文优秀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在实际中的体现论文 篇1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五育”并举、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
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到智育独大的教育评价观根深蒂固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依然存在着表现为“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的五育失衡问题;“五育”常常被割裂开来,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甚至“互不往来”,造成了“育分不育人”的可怕后果。这种情况如不彻底改变,将会阻碍核心素养本位的教育改革,甚至延缓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
在国家顶层设计中阐明“五育”融合的教育价值
如果说“五育”并举是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应的教育实践,那么“五育”融合则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加速变化特征的新时代客观上要求教育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或创造性劳动者服务,而创造性来源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绝不是平均发展、全能发展或同质发展,而是建构性个性化发展。
引导符合方向的“五育”融合实践
“五育”融合既是新时代对于教育的新要求,也是符合育人规律的创新性实践。“五育”融合的实践途径是包含“五育”融合课程体系、“五育”融合课堂和“五育”融合评价体系在内的系统性建设。
首先,全面建设“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在核心素养本位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建设“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在各类课程目标中设置具有该类课程特点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目标,让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以及综合实践课程成为学生发展“真善美”品质、实现“五育”融合的有效载体。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五育”会表现出不同的内涵与方式,例如,各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未来必备的创造性思考和创造性劳动;各类课程中的体育目标,不仅包含运动和竞技类内容,还可以是灵敏的反应、准确的表达、身体的协调等等。
其次,积极构建“五育”融合课堂。根据“五育”融合课程目标,设计包含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情境、任务、活动以及评价等要素,推动学生在各类课堂互动中通过是非判断、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发展“真善美”品质,让“五育”在各类课堂中真实发生并体现整体性、累积性与建构性。
第三,强化评价引导和规范功能。在核心素养本位的教学评价基础上研制与“五育”融合课程目标和课堂目标一致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工具,引导“五育”融合实践的正确方向,规范师生“五育”融合实践的行为和习惯。
从国家层面提高“五育”融合的政策保障水平
首先,快速启动国家级“五育”融合实验。在全国推广前需要发动地方力量快速启动国家级“五育”融合实验区和实验校,培养“五育”融合的种子教师,为全面推进“五育”融合做好理论与实践上的准备。
其次,启动“五育”融合师资国培计划。在已有研究和实验成果的基础上,采取边实验边培训的提速策略,中央财政划拨大规模专项资金启动“五育”融合师资国培计划,为“五育”融合的全面推进做好人才和队伍上的准备。
第三,鼓励地方自主开展“五育”融合实验。通过激励和奖励政策鼓励地方自主开展“五育”融合实验,根据各地资源条件自主决定实验的范围和规模;鼓励地方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五育”融合课程资源、“五育”融合课堂以及“五育”融合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在“五育”融合理论与实践上有创造性贡献的地方政府、学校和团队给予政策支持与奖励。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在实际中的体现论文 篇2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出台,“五育融合”被再次强调,国家把学生劳动教育和其他能力培养提到了重要位置。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应该立足于“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一个全新系统化的教育体系。班主任在实施教育的时候应该立足于五育的内涵,从教育方针、目的、体制几方面构建针对性的育人模式,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五育融合”实施路径探索
(一)科学管理,打造规范班级
1.实行轮值制度
班干部实行轮值制度,通过学生选举产生。对于轮值期间班级氛围好的班干部,延长轮值期限,并在每周班会上给予奖励。这样一来,班级学生对轮值工作更加重视,也更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轮值工作中来,逐渐形成了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
2.组建互助小组
互助小组由学生组成,互助的内容不仅包括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包含生活中遇到的烦恼。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之间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
3.打分具体量化
基于学生上课以及平时表现的不足,我在班级里制订了量化打分制度。为了操作起来更加方便,我把量化制度以加减分的形式贯穿到了制度执行过程中,如上课迟到扣分,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加1分。在各个轮值班长的带领下,每天都会总结今日积分情况,每周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在量化打分制度下,学生们更加积极参加班级活动,而且更加注重班级规范的遵守,我们班级也真正做到了规范管理、民主管理。
(二)多元途径,打造温馨班级
1.“心语箱”寻需求
初中的孩子处于青春期,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往往会在这个阶段陷入一些困境。我组织学生们在每周放学前,往班级准备的“心语箱”中匿名投入纸条,然后我会课下的时间去认真查看学生们反映的问题。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倾诉内心深处苦恼的平台,也为我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的需求提供便利。
2.“聊天室”解困惑
初中的学生内心非常敏感,单独把学生邀请到办公室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建立了微信群“聊天室”。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我会根据“心语箱”反应的情况,私下找这些学生进行沟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排除苦恼。这样一来,学生的苦恼得到了排遣,也增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三)灵活育人,打造文化班级
1.巧设“三巡”督质量
在上课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开小差现象,我决定在学生上课过程中开展“三巡”活动。第一巡为上课之处,去班级后门查看学生上课情况,主要观察学生上课的准备情况和进入上课状态的速度。第二巡为上课中期,主要观察学生上课的认真状态,查看在上课过程中有无走神、开小差等现象。第三巡为上课后期,也就是即将下课的阶段,主要查看学生的心是否浮躁、最后的上课情况如何。通过一个月的观察,帮助班级学生养成了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2.妙用机制共成长
我在班级里开展文化课程学习状态调查活动,将学生们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课后反馈制度建设的重点内容。课后反馈制度是一个双向的分析评价制度。在上课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班级规定对上课教师进行评价,提出目前上课过程中教师存在的问题,表达目前自身知识点学习存在的问题。同样,教师在课后也可以通过这个制度表达对学生上课情况的态度。这样的分析评价制度变单一评价为双向评价,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
(四)花样活动,打造魅力班级
1.文化激发创造
初中生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活跃性,学生必须有积极踊跃参与各种组织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为此,在班级里开展各种形式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是提高和改善学生活动积极性的重要环节。在文化建设中,我班决定开展主题墙建设和艺术活动两项活动。在班级中,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利用自身特长,设计班级后墙。主题墙建设没有固定周期,学生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提出来,经过班级讨论,将学生的创意融入班级墙建设中,形成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的文化教育主题墙。
2.书香涵养品德
我在班级里开展“组间图书漂流”“一周一书挑战赛”“周五微聊吧”等活动,让书籍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养分。在班级管理中用经典诵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让学生在“诗书礼易乐”中学会“忠孝节义”,塑造学生的人格,改变着学生的精神气质。晨诵读经典,午间练书法,学生与诗文的对话间将民族文化的精髓融入心灵深处,内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经典伴随学生一路成长,让学生在经典中浸润德行。
3.德育砥砺人心
我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各种活动渗透红色理念,厚植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如“知党史 感党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活动和“我心向党 向国旗敬礼”国庆主题活动等。
(五)努力观察,发现闪光点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寻找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是必修课。教师要善于观察,根据学生的优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六)家校协同,打造联通班级
家校协同非常重要。我利用微信群增强与家长的联系。在群里,我经常分享班级消息,如班级取得的荣誉,表扬学生的优秀事迹等。每当一些家长为班级做事时,我也会在群里表达感谢与肯定。
二、班级实践成果
自从实施了“三巡”制度,学生的上课状态得到了有效的调整,上课的效率也随之提高,考试成绩就有了一个比较明显的改观。
本次育人方略侧重学生的责任培养,通过设置互助小组,学生之间能够相互解决基本的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由于制订了规范的班级管理规定,学生上课迟到现象消失,学生上课回答问题非常积极,对于学校的活动参与更加踊跃。
三、活动反思
首先,实践活动应有理有据。班主任作为一个专业岗位,在育人过程中应该遵循科学的精神引领、先进的价值引导、专业的理论指导,将班主任工作形成体系化、制度化,有理有据。
其次,经验总结应有质有量。随着班主任育人经验的增加,育人手段多样,育人内容丰富,班主任应该不拘泥于理论指导,而应将理论贯彻执行到育人实践,以此归纳总结班主任育人经验,实现育人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最后,思想凝练应有创有新。实践出真知,班主任要将自己培养成专业型人才,就要有符合自身教学特点,实践运用得法的育人方略。班主任的育人思想,应以班主任工作体系为基础,班主任经验体系为依托,以班主任育人理念为中心。
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极推进落实“五育融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育融合”需要不同教育主体的融合努力和融合实践。尤其是以立德树人为准则,实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这是“五育融合”追求的目标和灵魂所在。“五育融合”不一定要追求面面俱到,但是无论如何融合,都不能少了德育内容。要把德育渗透在每一个教学内容和环节中,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提升教学能力、完善班级建设、改善教育方式等,才能不断有效落实“五育融合”理念。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在实际中的体现论文 篇3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五育”并举、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
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到智育独大的教育评价观根深蒂固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依然存在着表现为“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的五育失衡问题;“五育”常常被割裂开来,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甚至“互不往来”,造成了“育分不育人”的可怕后果。这种情况如不彻底改变,将会阻碍核心素养本位的教育改革,甚至延缓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
在国家顶层设计中阐明“五育”融合的教育价值
如果说“五育”并举是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应的教育实践,那么“五育”融合则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加速变化特征的新时代客观上要求教育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或创造性劳动者服务,而创造性来源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绝不是平均发展、全能发展或同质发展,而是建构性个性化发展。
引导符合方向的“五育”融合实践
“五育”融合既是新时代对于教育的新要求,也是符合育人规律的创新性实践。“五育”融合的实践途径是包含“五育”融合课程体系、“五育”融合课堂和“五育”融合评价体系在内的系统性建设。
首先,全面建设“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在核心素养本位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建设“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在各类课程目标中设置具有该类课程特点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目标,让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以及综合实践课程成为学生发展“真善美”品质、实现“五育”融合的有效载体。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五育”会表现出不同的内涵与方式,例如,各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未来必备的创造性思考和创造性劳动;各类课程中的体育目标,不仅包含运动和竞技类内容,还可以是灵敏的反应、准确的表达、身体的协调等等。
其次,积极构建“五育”融合课堂。根据“五育”融合课程目标,设计包含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情境、任务、活动以及评价等要素,推动学生在各类课堂互动中通过是非判断、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发展“真善美”品质,让“五育”在各类课堂中真实发生并体现整体性、累积性与建构性。
第三,强化评价引导和规范功能。在核心素养本位的教学评价基础上研制与“五育”融合课程目标和课堂目标一致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工具,引导“五育”融合实践的正确方向,规范师生“五育”融合实践的行为和习惯。
从国家层面提高“五育”融合的政策保障水平
首先,快速启动国家级“五育”融合实验。在全国推广前需要发动地方力量快速启动国家级“五育”融合实验区和实验校,培养“五育”融合的种子教师,为全面推进“五育”融合做好理论与实践上的准备。
其次,启动“五育”融合师资国培计划。在已有研究和实验成果的基础上,采取边实验边培训的提速策略,中央财政划拨大规模专项资金启动“五育”融合师资国培计划,为“五育”融合的全面推进做好人才和队伍上的准备。
第三,鼓励地方自主开展“五育”融合实验。通过激励和奖励政策鼓励地方自主开展“五育”融合实验,根据各地资源条件自主决定实验的范围和规模;鼓励地方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五育”融合课程资源、“五育”融合课堂以及“五育”融合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在“五育”融合理论与实践上有创造性贡献的地方政府、学校和团队给予政策支持与奖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