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化学教育中的情智教育分析论文实用(通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实用化学教育中的情智教育分析论文实用(通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新化学教育中的情智教育分析论文【第一篇】

[论文摘要]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在处理实验内容时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更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尽可能创造条件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化学实验室真正成为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舞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直接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新教材》中实验内容在呈现形式上,与旧教材不同的是已经没有单独列出的实验课,实验内容是以分散的形式分布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等栏目中,其中有80%以上的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50%以上的实验是作为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在处理实验内容时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更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自主实验。

传统的化学实验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但大多数是为验证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性质等提供“证明”或“依据”的实验,教师往往是在“讲实验”,学生则是在“背实验”,学生的实验活动也往往只是“照方抓药”,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目的,从而忽视了化学实验所蕴涵的思想性、探究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新教材上、下两册共设计了29处“活动与探究”,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给学生增加了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历操作过程,而且更加侧重于探索和研究,这样的实验不是单纯地以理解知识和培养兴趣为目的,而是以实验为活动的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因此,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以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实验活动。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娴熟的实验技能,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在独立思考中才能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淡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这是《新教材》实验内容编排上的特点之一。新教材中共设计了53个实验,但并未指明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这给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过去,由于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教科书中的实验主要以教师的演示为主,学生实验也多是重复一些演示实验的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部分实验进行精心分类,将现有教学素材进行重组,凡是那些操作不过于繁琐、装置不过于复杂、安全性比较大的演示实验,只要实验条件允许,均可设计成探究性的学生实验,比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指示剂与酸碱溶液的反应”等。通过这样的改进让学生更直接地面对实验事实,更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往往学生亲自动手得出的结论,会比教师演示实验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

《新教材》在实验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还安排了大量的“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家庭小实验”作为学生课外实验的一种形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及实验方法。这类实验的趣味性比较强,内容与实际结合紧密,实验用品简单易得。教科书中以习题的形式呈现实验,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实验,这类实验习题,侧重于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实验的步骤、用品、操作方法等,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但是由于学生在校时间较长,有时在家里一时很难找到相应的实验用品,许多实验在家里很难开展,开放实验室无疑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新的探究舞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外活动,合理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完成上述实验内容提供条件。

四、结合实际,贴近生活开展一些必要的实验设计活动。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那么结合教材和教学进度,选择结合实际,贴近生活的探究性学习的课题,开展一些实验设计活动,对体现化学的实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比如在讲溶液的ph时,让学生设计测定本地区土壤的酸碱性并提出土壤改良的方案、在讲碳酸钠时让学生探究腌制皮蛋的原料和原理、讲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时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确实能与与氢氧化钠反应并且验证反应产物等。通过实验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其思维的全面性、系统性,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获得了科学的方法,通过活动也可以强化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尽量开展微型化学实验探究活动。

微型化学实验是指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用尽可能少的试剂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一种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其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有助于树立绿色化学观念、给学生更多的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增强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仪器操作简单,省试剂,省时间,但又能达到大型仪器的效果的实验活动的开展,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用实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性、增加了学生的实验参与程度。《新教材》编排中特别体现绿色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并且在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中使用了微型仪器胶头滴管和点滴板,在其他实验中,我们也要尽量使用微型实验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比如探究二氧化锰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的实验等。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m].2001年出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化学教育中的情智教育分析论文【第二篇】

绿色化学是近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原子经济学等。

绿色化学的目的在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不再处理废物,最终实现零排放和零污染。

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

用化学的技术、原理和方法去消除对人体健康、安全和生态环境有毒有害的化学品,它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质量,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绿色化学的研究。

最新化学教育中的情智教育分析论文【第三篇】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多元文化和审美取向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态。为了和时代发展潮流以及社会对二胡人才的需求相适应,笔者提出了二胡人才在教学、理论、创作等方面的培养方式。其中一共有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第一种是演奏能力,主要培养内容有传统、民间乐曲、其他弦乐器演奏;第二种为教学能力,其内容包括大型民族管弦乐、室内音乐、地方乐种;第三种为理论能力,主要培养内容有演奏理论、教学理论以及实践指导;第四种为创作能力。

(一)浸入文化,多元教学。开展现代二胡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文化身份认同。文化首先表现在语言上,而东方语言和西方语言不通,西方倡导“主客二分”的体系,东方倡导的则是“主客合一”的语言特征,这就导致我国在文化的选择上和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次,表现在音乐上,其孕育出一种以演奏家为中心,并将唱奏等作为核心的.音乐观念。这种观念在实践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其和区域人民的血缘和族群均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演奏者进行音乐演奏的过程中,将身体实践贯穿其中,加上实践和空间的影响,使其具有相对鲜明的文化意义[1]。实施二胡教育的过程中,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进行教学,也就是多元化音乐教学。对其进行相对详细的分析,需要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以及价值体系等同样看作是一种发展的必然,并普遍承认,通过这种方式对学员进行引导,进而帮助学生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充分认识。对现代二胡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思想中的平均律和对欧洲音乐的偏见摒弃,将一些已经被抽离的文化成分还原,使二胡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文化沉浸过程。例如:进行二胡教学时,可以让学员对唱歌、制作或者演奏乐器等多个方面进行讨论,或者在课堂上进行即兴创作,可以让一部分学员演奏乐曲,另一部分学员跟随着旋律伴舞等。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员跟随着乐曲进行诗歌朗诵或者编排音乐剧等。总而言之,在现代二胡教学过程中,要以文化作为先导,保有“文化持有者”这一眼光,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利用,保障对音乐的表演和对文化的传承均在原生文化这一环境当中,进而让二胡教育回归音乐本身。

(二)以人为本,合作探究。当下,现代二胡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二胡教学形式得到了一定的改变,同时也使二胡教育的内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二胡教学中,应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员的不同经验,对他们进行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要根据学员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等制定不同的指导策略。开展二胡教学时实施合作探究的方式,它与一对一的“口传心授”模式并不产生冲突,该教学方式的实施内容主要是:教师引导学员站在人本的角度对二胡的学习进行审视,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的文化和人类行为等。教师和学员对音乐作品和作品背后的文化、相应的社会语境进行讨论和剖析。在这样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员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进行科学发展和完善,从而将二胡的学习看成是一种对知识进行拓展和对自身能力进行提高的一种新型渠道[2]。

(三)走进田野,融入生活。当下的二胡教育背后是西方音乐体系下的教学方式,但这种教学体制超越了一定的地方性,导致中国民间艺术之间相互割裂。因此,要实现多元化地音乐教育,需要摒弃欧洲音乐教育中的“一元论”,提高对音乐多样性的认识,借助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采用教学联盟和游学机制的方式,拓展二胡教学的视野,突破西方体制。采用多元教学方式,可以将学员带到田间、地头等可以和大自然充分接触的地方,亲身感受到音乐的乐趣。例如:在进行《最后的荒原》这一曲目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员播放一些关于荒原的影视作品,让学员通过更有质感的方式感受音乐表达的内涵。如有条件,可以将学员带到野外真实的荒原中,充分感受环境的萧条和荒凉,从而激发学员对这一音乐内涵的认同感。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二胡教学过程中要浸入多元文化,并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探究合作进行现代二胡的讨论。同时,带领学员走出传统的教学场地,充分感受音乐的内涵,通过与大自然的亲近,激发学员内心的艺术激情。

参考文献:

最新化学教育中的情智教育分析论文【第四篇】

摘要:化学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综合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知识和理念;在实验及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相关能力;将绿色化学渗透到高中化学教学中。

随着化学领域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出现了很多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和物品,但是相应的存在很多弊端,地球的资源有限,化学生产中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产生的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同样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威胁。那么,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同时为了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目的是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实现化学教育和环保意识的有机结合,既要体现化学对生活的重要性,又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我们就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做出叙述。

化学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传统的化工产业对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依旧可以在地球上存活下去,于是提出绿色化学的理念。绿色化学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化学,其核心是从源头上减少化工生产对环境的污染,高中化学教育是学生接触化学学科的初始阶段,将这一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就很有必要,让学生从根本上就形成这种思想,也符合新课改要求,这种在绿色化学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更具有社会意识和科学精神,在获取新的化学产品途径中,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不能丢弃,要从高中大量渗透绿色化学的理念,让学生不仅要领悟绿色化学,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由于是一种新型的理念,同学们在认知上存在困惑,再加上传统的教育模式,对这种教育的引入存在排斥,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困难的存在,而放弃正确的教育方式,主要从思想教育、实例讲解、实际应用、扩大宣传范围、举办比赛方面来谈一谈如何渗透绿色化学教育。

1.思想教育。

由于在过去同学们并未形成绿色化学的思想,对于什么是绿色化学,为什么要进行绿色化学教学以及绿色化学与我们传统的化学相比较有哪些不同,这些都是将要解释的问题。首先,应该让同学们意识到绿色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比如生活中常见的汽车尾气污染和全球温室效应等现象,让学生自发接受这种理念在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其次相比较传统的化工生产,污水排入河流造成水体污染,经由食物链传递后在人体内富集,最终伤害的依旧是我们自身的利益,这也体现出传统的工业生产不可延续,否则威胁人类生命安全。

2.实例讲解。

在授课时,可以列举出传统化工的污染实例,让同学们自己分析谈论,找出其缺点和造成的严重后果,怎样才能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同时也是绿色化学思维形成的过程,这种方式不但让同学们更加明确绿色化学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加深印象。例如,在实验室经常会遇到有毒气体的释放,为了试验人员的安全,这种操作经常要在通风橱内完成,消耗电力和物力资源,如果能够采用绿色化学的理念,在收集装置处用一个气球来收集气体,这样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前提下,节约资源。

3.实际应用。

知识永远在大脑中,不拿来运用,那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不只是在教学中渗透这样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做到将其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例如,现在市面上很火的一种环保型装修材料,甲醛含量较低,这样的优势使其在装修领域占很大的市场份额,这也说明这种理念是可以创造财富的,虽然打击了传统工业的一些做法,但实质上是对其的深度改造。此外,教学中在做实验的'时候,对于实验废液的处理及使用试剂的量等问题都与绿色化学有关,在学校实验中心开设绿色化学实验模拟基地,制定符合绿色化学的实验设计原则,在生活中,做到电池的回收利用等,在实际操练中形成绿色化学理念,这才是绿色化学教育成功的体现。

4.扩大宣传范围。

绿色化学以高中化学教育作为载体,让学生们感受到绿色化学和我们生活的密切程度,但这仅仅是开始,应该让更多人群了解这一理念才是要达到的效果,学生可以作为传播者,这种使命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荣誉感,比如在学校组织绿色化学小组,进行明确分工,宣传组负责宣传绿色化学理念,技术组负责宣传材料的制作,策划小组负责定期举办活动,人事组负责招收新成员,这样的组织可以督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实施绿色化学,普及这种理念。

5.举办相关比赛。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为了能够创造出更多绿色化学产品,需要激发想象力,学校举办一些比赛,可以集聚多人智慧,让这一理念的新产品造福人类。例如,绿色化学的研发领域,虽然高中的学生并不具备相关知识储备,仅仅作为一个项目的参与者,但是对于他们迟早要面临进入高校的问题,这样的独特经历,从早期开始培养这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来讲,拓宽了道路。综上所述,绿色化学是具有感染力和创造力的,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纯粹的化学知识,还要了解化学对我们生活造成的改变,不论是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还是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都是应该让学生了解的范围,从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做一名高素质的人才,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欧阳学浩,刘杰.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回顾与反思[j].山东化工,20xx(15).

[2]鲍东阳,黄泰华,姜大雨.中学化学教学课堂问答的有效策略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xx(16).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化学教育中的情智教育分析论文【第五篇】

绿色化学教育虽然说在当前我国的化学教育中已经被提出了有好几年的时间,但是具体到落实状况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着绿色化学教育的实施效果,这些问题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当然也存在一些教学模式的问题。

因为绿色化学教育这一概念所提出的时间并不是特别长,所以相关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观念的重视程度就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到化学学科的教育过程中,就表现在不论是化学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充分意识到绿色化学的重要意义,绿色化学的观念极为淡薄。导致这一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后,对于中学生来说,虽然他们比较倾向于接受新事物,因此,按理说应该能够接受绿色化学的概念,但是实际状况却并非如此,由于当前并不存在较为完善的绿色化学教育体系,化学教师也不会重点去突出绿色化学的观念,所以很多学生无法真正意识到绿色化学的魅力,甚至还有的学生认为绿色化学教育过于哗众取宠,华而不实,这种偏见的存在也是比较普遍的。

当前我国绿色化学教育因为经验的不足等问题,其整体的体系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这就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绿色化学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说:

最后,对于绿色化学教育过程来说,如果进行充分的实践教学,就必须依靠大量的物质条件支持,而这在很多地方都无法得到实现,教育资源的不足也是制约绿色化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革新化学教育传统观念。

针对当前中学化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观念意识不强等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革新当前的传统化学教育观念,尤其是要重点针对化学教师进行思想观念的革新,具体来说,首先在本学校内部加强化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共同研讨绿色化学教育的要点和教学方式,进而提高对于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其次,主要化学教师走出去,尤其是可以去一些较为发达的城市中学习相应的绿色化学教育模式,改变自身的传统化学教育理念,逐步的融入绿色化学教育概念;最后,学校还可以组织专业的研究人员来针对化学教师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提高化学教师对于绿色化学教育的认识程度。

加强实践教育。

针对当前存在的较为落后的化学教学模式,化学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谋求一些新的变化,改革现有的“教和学”模式,积极引入实践教学模式,充分的利用化学实验和实践来提高中学生对于绿色化学教育的兴趣,并且使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绿色化学教育的真正内涵,加强学习的效果,比如,通过具体的化学实验要求中学生来发现对于环境存在危害的一些气体,进而加深学生的记忆,并且课后要求中学生展开实践调查,了解这些气体的产生原因和防治措施,这才是真正的绿色化学教育模式。

适当革新化学教材。

当前的中学化学教材中存在很多不适合于绿色化学教育的内容,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革新化学教材内容,邀请专门的专家针对现有的化学教材进行绿色化学的植入和渗透,从教材中体现出绿色化学理念。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的化学教育过程中,渗透绿色环保意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具体的执行效果却并不是十分理想,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着绿色化学的教育发展,基于此,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绿色化学教学知识,充分的调动学生绿色化学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采取多样的绿色化学实践手段,加强绿色化学教育的实效性,最终加强学生们绿色环保的重视程度,达到最终的目的。

最新化学教育中的情智教育分析论文【第六篇】

很多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只能对教师讲过的问题进行简单模仿,稍加变式或改变情境,学生就不能很好地应对;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似乎只能短暂地停留,考试过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以上问题的缘由是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只是机械地按照解决问题的步骤来做,并没有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这样的学习,习得的知识很容易忘记或在其他信息的影响下被改变成错误的形式;即使学生记住了这些知识,充其量也只是一些零散的事实和孤立的知识点,并不能成为解决新问题的有力武器,其后果是学生抱怨在学校期间学习了大量无用的知识,社会抱怨学生高分低能。因此,必须改变课堂教学过于关注事实的记忆与程序和技巧训练的现状,把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即核心概念)的理解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1核心概念的特性。

核心概念(bigidea)是指可以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物体和现象的概念。这里的概念(idea)是表示对观察到的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它和我们日常生活运用的概念含义是不同的。日常概念可以是不需要基于实证的某种想法[1]。对于学科教学而言,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2];是一种教师希望学生理解并能在忘记其非本质信息或周边信息之后,仍然能应用的概念性知识[3]。核心概念具有以下特性。

核心概念具有广泛解释空间由于核心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性与关系,它能对很多事物和现象作出解释。如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这一核心概念,既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闻到花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金属可以拉成丝,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核心概念不仅能对很多所观察到的现象提供解释,而且能对原来没有观察到的现象作出预测,如从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这一核心概念认识,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mann)和茨威格()预测了夸克的存在。再如,依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核心概念,当我们观察到某植物茎叶表层有一层保护蜡膜,叶为刺状,会推测它是生长在干旱地区的植物,而且还可以预测它的根系会很发达。

核心概念蕴含思想方法具有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是核心概念,重要的思想方法也是核心概念,如“科学认为每一种现象都具有一个或多个原因”[1]。而有的关键性概念本身就蕴含思想方法,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是学生学习所有化学物质的思想方法。核心概念具有统摄性由于核心概念是能够解释和预测较大范围事物与现象的大概念,它必然可以统摄其他的下位概念及相关事实,使它们成为有结构的整体。例如,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这一核心概念,可以统摄分子、原子、离子、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等有关物质组成与结构的概念,也与物质的特性、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概念形成联结。

2核心概念的教育价值。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校学习,重要的不是知道了多少事实和规则,而是能够把所学迁移到真实情境中,面对问题能够作出有依据的判断和决策,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由于核心概念具有广泛的解释空间,所以它是可迁移知识。运用核心概念可以解释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更为重要的是能对新情境、新问题作出预测,因此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核心概念蕴含思想方法,它们可能成为学生以后工作中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如要获取性能更佳的材料,其分析思路是改变现有材料的结构以获得所需要的性质,仿生合成新药等亦是运用以上的思想方法。从认知发展角度,如果学习重心是“事实”或“现象”的了解与记忆,那么这种认知是低水平的;相反,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则是要使学生通过对特定现象的认识与理解,发现一般性的理论,并用这些理论理解、解释其他现象。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能够认识“为什么―――原因、条件、目的、理由”、及“会怎么样―――结果、影响、作用、意义”,还能够知道“如何做”,从而将学习引人深层思考和赋予意义与价值的方向。

有利于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把握学科的结构就是指对本学科实现了理解,也就是说,能够把所学的知识与其他相关的事物有意义地联系起来[4]。由于核心概念是某学科的重要概念、原理和方法,它们构成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因此关注核心概念理解的教学就是关注学科本质与学科结构的教学,将有利于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课业负担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生不能承担之重,其原因一方面来自升学压力,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要覆盖课程与教材中的所有知识内容,让学生记忆尽可能多的.事实。为了面面俱到,教师不得不采用讲授式为主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在不理解的状态下机械地练题,不会就模仿,忘记了再训练,反反复复,曾经有一位老师把一张中考试卷让学生练了4遍,这样机械地训练,学生的课业负担可想而知!通过前面的分析已知,核心概念可以统摄事实与概念,使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信息加工理论告诉我们,被组织成块的信息更容易记忆,因此通过核心概念组织起来的知识,学生是容易记忆的,而且这些知识因核心概念而凸显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那么这些知识更加不容易忘记。又因核心概念是可以迁移的,教师只要选取可以支持概念理解的典型事实,把师生的主要精力用在这些关键内容的理解上,就可以达到“少即是多”的教学境界。

3如何以核心概念为统领设计化学教学。

构建核心概念的发展体系以核心概念为统领设计教学的首要工作是构建核心概念的发展体系。在不同阶段,学生需要理解的核心概念不同、理解层次也不同。各学科应该联动以从整体角度构建核心概念的发展体系与结构,因为某些核心概念是跨学科的,如“当事物发生变化或被改变时,会发生能量的转化,但是在宇宙中能量的总量不变”这个核心概念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学习中都会涉及。温?哈伦提出了核心概念应该具有的标准是[1]:(1)能够用于解释众多的物体、事件和现象,而它们是学生在他们学校学习和毕业以后的生活中会遇到的;(2)提供一个基础以帮助理解遇到的问题并作出决策,而这些决策将会关系到学生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与幸福,以及环境和能源的使用;(3)当人们提出有关自身和自然环境的问题时,他们为能够回答或能够寻求到答案而感到愉快和满意;(4)具有文化上的意义,例如对人类自身有关的观点―――反映科学史上的成就,来自研究自然的灵感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温?哈伦据此标准提出了科学教育上的14个核心概念,但并没有提出在不同阶段,学生需要理解的核心概念层次与内涵。对于化学学科而言,构建出学科核心概念发展体系是摆在课程专家与一线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

以核心概念为统领组织教学单元以核心概念为统领组织教学单元有2种方式,一种是先选定核心概念,然后依据核心概念选取教学素材以组成教学单元;另一种是分析教材内容,区别事实与概念,再把这些事实和概念与某个核心概念联系起来。下面举例谈后一种。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有以下内容:课题1介绍了一些金属的物理性质,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课题2介绍金属与氧气反应以及金属与稀酸的反应,给出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课题3介绍常见金属矿物、铁的冶炼、铁的腐蚀和金属资源的保护。通过对教材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图1所示的关系图,即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合金的成分、性质等是事实性知识,其上位的是金属和合金这2个概念,这些事实与概念可以与“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个核心概念相联系。当确定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个核心概念后,我们会发现学生先前所学习的有关物质构成的相关知识也纳入本单元的知识体系中,这些知识自然地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通过问题与活动的设计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帮助学生建立事实、概念和核心概念间的联系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是贴标签、喊口号式的,要把核心概念与具体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可以通过基本理解来表述,通过问题来激发,通过活动来认识与理解。仍以“金属与金属材料”单元为例,表1给出该单元部分内容的问题与活动设计:挖掘化学史的创新教育功能,应用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积极追求真理的创新意识。如在空气一课题教学中,通过拉瓦锡研究空气实验及对稀有气体性质的认识为重点,介绍空气的探索史,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空气的认识不断深入,对空气的认识不断丰富。对空气的认识过程,其实就是我们认识发展的缩影,每一次认识的突破都是以创新为基础,这些背后蕴藏的认识发展规律都能给学生较多的启发。

发挥实验改进的创新教育功能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化学实验有许多开展创新教育的素材,其中以实验改进对开展创新教育尤为突出。新课程提倡化学实验的人性化。教学中可以从绿色化、探究化、趣味化、简约化和生活化对实验进行反思,并进行相应的改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深入进行创新实践。在本课题的教学中,应用课本的装置对空气里氧气的含量进行测定的实验中,存在燃烧产物污染空气、操作要求高及容易产生误差等等问题。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中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措施,并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实验等等。这些不仅让学生能更理解本实验的原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他们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创新教育是当代的主旋律。其关键在于教师具有创新的理念,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化学史、化学实验等教学内容的创新教育的功能,努力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让学生能以创新的视角认识学习内容,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学生认识水平跨跃式发展。总之,不同的视角认识物质世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促进学生认识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但是以上4种视角应该成为教学中最基本的认识角度。教学中,可以从sts视角切入,从探究的视角深入,从理性视角提升,最后以创新视角达到认识的升华,高效地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提高中学化学的教学水平。

最新化学教育中的情智教育分析论文【第七篇】

摘要: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美感及艺术性的学科内容,而色彩教学是美术教学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色彩的搭配都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因而教师在开展色彩教学中要尤为注意。色彩教学会让美术作品更具吸引力,并且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美术教育色彩教学的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色彩教学的有效对策,进一步促进美术色彩教学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美术教学中色彩教学是极其关键的教学任务,不同色彩代表了不同视觉意义,有效运用色彩搭配能够获得更好的视觉体验。根据画作表达的含义运用不同色彩的色相,同时兼具不同的明度,以突出作品的层次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色彩教学要尤为注意,特别是要注重艺术呈现形式教学,让学生能够自如运用色彩的搭配。文中简要分析了目前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显现出的弊端,并给予行之有效的教学改进策略,谨以此为之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理论。

从目前情况分析,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存在极大的弊端,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学内容比较固化,且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从而让色彩教学变得枯燥无味,美术教育失去原有的色彩,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个性,不能突出色彩教学的魅力,这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地进行模仿,并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如何进行色彩的搭配。这样的教学模式会慢慢腐蚀掉学生的创新力,使其作品缺乏个人色彩。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都会运用外界条件进行写生,而对于学生想象力的激发并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对于学生潜力的激发也有一定的影响。因而要想改善现阶段色彩教学存在的弊端,就需从教学方法及模式着手,从而促使美术色彩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美术色彩教学目的及弊端。

色彩教学作为美术教学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应当引起广泛的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从色彩教学目的性层面分析,抓住色彩教学的基本要素展开教学活动。从目的性层面分析,色彩教育是为了最大限度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培养他们的观察力,突出色彩表现能力。美术色彩教学中,教师对于色彩饱和度的教学更为详细,而且注重教会学生提高实际应用性。这在某种层面上来说需要合理把控教学内容,并且详细为学生介绍色彩理论的具体应用,从而使其掌握色彩认知理论。进行色彩教学过程中,教师方式基本比较相似,而色彩教学中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直接关系到学生作品中的色彩搭配,而教师往往难以运用创新思维展开教学活动。除此之外,课堂教学还是很多教师的首选教学模式,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速成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针对静物进行临摹,学生基本上都是带着任务开展学习活动的,自主能力培养欠缺,从某种程度来说大大降低了创新领悟性,在教学过程中拿捏不准的情况比较常见,从某种层面来说,对于色彩的运用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同时限制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发挥。所以在今后的美术色彩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色彩运用能力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满足色彩教学需求,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完善色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决定了色彩教学的最终教学效果,因而美术教学首先要改变以往较为落后的教学理念,注重色彩教学,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而不是将学生的思想禁锢在教师的思维的'框架之内,这对学生创造力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学生主观意识,促使学生艺术思维得以最大呈现。教师要鼓励学生彰显自身的艺术魅力,借助色彩传递自己内心的情感,并且将情绪与感受通过作品呈现,只有具备真情实感的艺术作品才能更打动人,从而促使学生的色彩运用更具艺术感染力,彰显作品生命力,突显出活力。在色彩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思想,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色彩敏感度方面,同时兼具一定的辨识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色彩教学的魅力,自主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更好地将色彩运用到美术作品创作之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之前的教学中学生相对比较被动,很多学生并不能融入到课堂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活动时间,借助课堂讲授融入实践的形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这样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的创造性,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完善教学模式,强化色彩对比与鉴赏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很多教师改变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体现出创新性。近些年来,多媒体设备教学在学校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并且发挥了极其关键性的作用,促使美术教育更加生动直观,不仅受到教师的青睐,更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展开教学活动,特别是在进行色彩性质教学时,借助三维立体的模式,或是效果对比开始授课,并且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如将色彩相关知识、一般基础规律等进行有效的组合,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呈现。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在色彩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这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对知识理解不够透彻。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作用,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推动美术色彩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针对比较难讲授的优秀作品,或是色彩表现方法的教学上,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其蕴含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色彩运用的魅力,从而强化学生色彩鉴赏能力。

(二)借助色彩心理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创造性。

色彩知识是色彩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色彩知识,这是色彩运用的基本要素,从而强化学生色彩心理把握能力。在之前的美术色彩教学中,教师对作品的认知还停留在基本层面,由于学生经历不同,导致他们对色彩心理感受也有着差异性,重新塑造在某种程度上会让学生的色彩运用具有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对色彩的表现方法进行学习,从而改变学生模仿他人色彩运用的习惯,基于学生心理活动层面思考如何开展色彩教学,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色彩的运用彰显自己内心的情感,在艺术创作中融入真情实感,必然会让作品更具吸引力。所谓色彩心理,其实质就是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而展开不同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针对冷暖色调给予有效的分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色彩中蕴含的意义。实施平面设计过程的同时,色彩选择需要参考不同的作品需求,展现不同季节特征,引起共鸣。所以美术色彩教学中,进行色彩设计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要求。

(三)掌握好色彩的整体控制,注重细节教学。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良好的把控,特别是在色彩教学中要真正将学生的潜力激发出来。在美术色彩教学中对画面的整体性,还有对细节的把控方面,教师应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具体来说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教会学生把握整体与局部关系,从而促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能够从作品完整性层面进行色彩的搭配,并且进行色彩的感知与分析,真正了解物象与自我之间的关联性,从而确保学生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同时彰显视觉冲击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色彩细节的处理,这直接关系到作品最终的呈现效果,因而学生在进行色彩的细节处理时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进一步促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最大限度发挥,不仅在精神层面做到色彩有效处理,而且还要做到感情色彩处理。第二,细节处理,这是色彩处理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有部分教师认为,色彩运用只需注重基本方向就可以,很少有教师会注意到细节部分,然而细节处理是教学的重要部分。例如:在部分烟盒设计中,国外很多烟盒的设计上都有特殊的元素,比如极为明显的图案与配色,消费者购买时会发现上述图案,从某种程度来说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然而国内烟盒设计相对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通过文字叙述的形式进行展示,这从某种程度来说并不能对消费者起到任何的警醒作用。所以教师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这部分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细节的处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增强作品的情感传递效果,具有非常积极有效的教学意义。也只有通过完善色彩教学的整体把控,才能使美术色彩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运用对教学效果有极大的影响力,并且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创造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对色彩的认知与运用,强化美术色彩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2]杨立志.高校美术色彩教学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1).

[6]闵宪明.美术色彩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13).

[7]官水凤.试论中职美术色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美术教育研究,(12)。

[8]裘洁佶.色彩教学中色彩感觉的培养探析[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5).

最新化学教育中的情智教育分析论文【第八篇】

摘要:目前,远程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已成为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并采用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但同传统的院校教育中成熟的教学体系相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领域还有很多值得人们探索和深思的问题。课题组在进行《证据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实践中,遵循“自主、灵活、便捷、个性”原则,积极探索《证据学》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分析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目前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状况以及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并以《证据学》课程为例提出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建议。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开展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式教学。让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通过有效地信息媒介手段进行个别化自主性学习的全新教学模式。从传统校园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面授为中心、以书本媒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教师指导性教学,学生自主性学习,多种教学形式和多种教学媒体并存与交互使用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指导性教学和学生自主性学习,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核心。随着远程开放教育工作的开展和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学资源成为远程开放教育工作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支持条件,教学资源建设已成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体现,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资源建设是体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水平的体现,它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资源建设已成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关系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一、目前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状况。

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教学资源有了较为丰厚的储备,已建设了一批较为优秀的文字教材和音像教材,这是我国广播电视大学与高等院校专家教授多年来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一笔宝贵财富。但是,随着远程开放教育的飞速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需要,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一成不变。有些教学资源,特别是网络教学资源亟待更新。教学资源必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改进。

课题组在研究中,首先对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了摸底了解,其中主要的媒体资源是文字性资源。例如文字教材、文本作业及作业评讲。现有的许多文字教材内容多而杂,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学生自学。我认为,作为远程教育使用的教材,应当以学生自学为主,要区别于普通高校学生使用的教材,要弱化教材的学术性,强化知识的实用性,体现教材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性,即讲授理论知识少一点,结合生活、工作实际多一点。除了教材之外,在平时作业中,我们习惯性的以理论知识的考察为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较多,忽略了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这样,使得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原文照搬教材,甚至就直接抄袭同学的作业。

其次,课题组依据课题组设计的调查问卷,从“学生基本情况”、“学习环境、条件”、“学习风格”、“学习情况”、“网上资源及其应用”等方向进行数据收集研究。认识到目前的教育教学资源体现出得单一、死板等现状亟待改进。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全新教学模式。课题组成员在多年的远程教育工作中,切实了解到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是指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在当前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工作中,使用的教学媒体资源大体分为印刷媒体、音像媒体、网络课程和动态信息资源(例如教学辅导、答疑等)。

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课程学习资源除了传统教育使用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以外,还有ip课件、cai课件等新型教学资源,它们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利用网络点击直播课堂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下载教学资料进行自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重复听课和重复学习。除了必要的面授辅导以外,学生可以依靠网络媒体进行自学,因而,教学资源较传统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3、学生基础知识的差异性。

三、《证据学》课程的远程教学立体化资源教学模式设计。

(一)证据学课程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证据是诉讼的核心,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证据学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它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诉讼证据和有关法律规范的学科。具体包括诉讼中运用证据的经验,证据制度的沿革,证据制度和证据规则等。

2、实践性很强。证据学的内容与诉讼实践密不可分,证据的制度和规则只有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才能得以体现其丰富的内涵。

3、与三大诉讼法学息息相关。证据学是以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为基础建立的一门独立学科,它是进行“三大诉讼”活动的基础和核心。证据学的学习,必须同上述三门课程紧密结合,必须让教学对象即学生明确只有学好证据学才能保证“三大诉讼”的顺利进行。

(二)学生特点。

从目前的招生情况看,绝大多数学员是高中、中专、技校的毕业生,应该说具有基本的文化素质、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尽管这些学生在其高中、中专和技校学过一些基本法律常识,也在我国开展的普法活动中受过一些训练,但只是对法律的基本常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初步的认识,没有系统的法律概念和知识。

在职成人参加学习,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较为突出,学习方式呈现出了多样化、个别化的趋势。

(三)教学设计。

远程教育依托于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却难以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利用。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单纯的远程教育方式已经落伍,在市场经济洪流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课题组成员认识到,《证据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要达到针对远程教育学生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效果,必须在进行设计时和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和学习需求。

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展开的,教学设计的效果也体现在学生学习效果上。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时,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和他们的学习需求。了解的内容包括:

(1)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点等;

(3)学生的学习需求:包括对课程的了解程度、希望的学习方法、希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哪些问题。通过了解,掌握学生学习基础,观察学生的基本状况。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学习形式。

2、制定具体的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是一个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总体设计方案,这个方案应当考虑到各基层教学单位的具体教学条件和教学状况,根据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而设计。教学方案应根据课程设计提供的各种的教学要素,把具体的每一项教学任务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和落实。

3、构建网络学习环境。

(1)教师充分运用教学平台、合理建设和整合教学资源。

电大远程教育有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和分校电大三级教学平台,在教学设计中,为了充分发挥各级教学平台功能,建设和整合教学资源,开展实时和非实时的教学活动,应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整合。

首先,省级电大教师根据《证据学》课程的特点和远程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从宏观的角度制定针对课程学习过程的资源,包括有:课程教学实施细则、教学大纲、重难点分析、作业评讲、典型考点解析、动态自检自测、综合练习和期末复习指导。除了这些日常性的网络文本性资源以外,还可以制定一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和拓展型资源,例如:相关法律法规的整理、模拟法庭中对证据的分析及应用、各种经典案例的解析、课程问题解答等等。通过文本的理论性指导、考察和动态的实践、综合能力的检验,使学生可以在较于传统教育的死板教学模式的多项化、灵活的新型远程教育模式中快乐、自主、有效地进行学习。其次,分校电大教师可以在省级电大教师建好的现有资源的情况下,从微观的角度,针对本地区的学生特殊情况和当地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教学资源。例如:本地实际案例分析、本地区法律工作者(律师、法官、检察官)谈谈工作中证据的运用等等。分校电大教师补充的这些具有地方性色彩的教学资源,体现出当地的教学特色,更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

(2)建立网上课堂,开展教学活动。

远程开放教育作为一种区别于常规化的面授教学模式,要使其实现与面授教学相当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真正发挥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必须在实践中找到一条综合应用多种媒体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的方法。

教师是远程学习的导学者和助学者,针对课程的非实时教学主要在市校在线学习的平台及各分校的课程学习讨论区中进行。网上实时教学中,分校教师可以根据分校和学生的选择安排在省校教学答疑室和分校课程教学讨论区中进行。网上实时教学可以由省校教师和分校教师同时参加,共同进行,教学内容可以是专题讨论、问题解答、作业评讲和复习指导等。非实时教学主要由分校教师完成。

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上网参与教学活动,可以到不同的个性化栏目中(例如:课程介绍、课程大纲、常见考点分析等等)方便地获取自身有用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到课程讨论区发布各种与课程有关的基础理论、案例分析等信息。

4、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

《证据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强调专业知识的储备,注重与案例的密切结合,强调实战练习和运用,单靠网上教学和面授教学传授知识难免有些纸上谈兵的味道,学生缺乏实际的感受,所以,必须辅以实践教学。

本课程专项实践通过对相关司法机关和单位(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律师事务所)进行实地考察,聘请相关的工作人员(如律师、法官、检察官和警察)进行现场讲解或者进行专题讲座,这样既可以巩固平时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可以对《证据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各分校可以通过自身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参观考察的单位和方式。

课程专项实践通过旁听法庭审理和模拟法庭进行。因为庭审涉及各种证据,是学生集中实践的好形式。旁听庭审可以由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集中进行。便于学习资源的准备和小组讨论的展开。模拟法庭可以由学习小组为单位在不同地点进行。同学们通过参与法庭审理角色分配,参与法庭审理,在实践学习中,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得到能力和素质的综合锻炼。

5、面授教学的作用。

《证据学》课程的面授教学可以围绕以下内容开展:开课之初的《证据学》课程的理论性、原理性、方法性内容的学习;网上教学安排和引导;必要网上学习技能的培训等。

6、三种学习形式的有机结合。

《证据学》课程教学设计必须探索三种教学形式的有机结合,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网上资源。

面授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准备阶段,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进行任务分配,运用网络资源展开知识预习和讨论,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汇报、小组发言记录和总结等形式体现在网上,形成三种学习形式优势互补,学习成果在网上体现的结果。

四、研究实践初步效果。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区别于常规的面授教学的教育方式,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远程教育领域的应用,符合世界科技教育发展的潮流。课题组成员为检验此次研究实践成果,课题组设计向实践分校征求了意见,分校表示此次《证据学》教学改革在教师、学生的得到的广大好评,认为体现了法学专业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实施,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较少了学习负担,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教学改革活动。这将为法学专业的其他课程教学带来启发性影响,更好的掌握学习者对法学专业课程的切实需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2]黄荣怀、周跃良,关于远程学习的特征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第3、4期.

[4]马国刚.现代远程教育多元化学习支持服务模式的构建[j].石油教育双月刊2010(1).

23 3206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