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论文【汇编11篇】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影响其心理发展与价值观形成,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家庭教育?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家庭教育论文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家庭教育论文 篇1
在民主教育中,家长将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去交流。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隐私和兴趣爱好,甚至一些奇怪的想法。在这种家庭中孩子在家里有一定的发言权,家长与孩子之间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交流,有时孩子也可以指出家长的错误。家长更多的是站在一个引导者的角度去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提供可参考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帮助孩子做决定。生活在这种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紧密。孩子与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甚至可以参与家里的决策,这些都会大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在面对陌生人时也能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平时的家庭生活中家长的鼓励和肯定使他们更自信。孩子在与家长的交流中,也能指出家长的错误,而不是意识到错误却不敢提,这些都使孩子在社会交往中更加大方而不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同时这种家庭关系让孩子在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环境下成长,使孩子有更强的独立自主性。家长不限制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在孩子生活的更快乐的同时也保留了孩子的个性。孩子与家长的`和睦相处也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也更能适应社会。家庭教育怎样做才对孩子有利?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与孩子保持平等沟通,适时地引导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包括早恋、学习等。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家长更应该用平等的心态去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引导他们使用正确的态度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打骂、指责、命令的方式希望孩子按照家长所想的路线去做,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
二、适当地鼓励孩子,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在孩子取得进步时会给予鼓励和奖励,但面对孩子不好的一面时,有的家长往往会全盘否定孩子,认为这孩子“不行”。尤其面对学习成绩时,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就没什么出息,从而去指责或者忽视孩子。其实有时孩子面对自己不好的成绩时也很沮丧和情绪低落,在这个时候家长的鼓励和关心才是更重要的。在孩子真正努力了,结果却不理想时,家长更应该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三、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
很多孩子都认为家长与自己之间存在着代沟,从而不愿意与家长交流。在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家长只有不断改进自己的看法,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会有不一样的想法,一直用老旧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并不能真正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甚至
四、家长的自身行为
家长的行为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生活中家长不良的行为和言语也会影响到孩子。如果家长不诚实说谎,孩子也会觉得说谎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从而孩子自己也就会说谎。另外,有些家长答应孩子要求后却忘记或者直接不做。长此以往,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度会降低,对家长的崇拜等情绪也会减少,而且孩子也会和他们的父母一样实施一些不讲信用的行为。这两个例子都说明家长言行的重要性。
总之,虽然人们会进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但在社会中仅仅有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提高全民教育的基础。自尊和自信是激发孩子向上的动力,父母应该对孩子充分地理解和包容,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家庭教育论文 篇2
摘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关键,社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决定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推动世界的是摇摇篮的手。”自古以来,人们就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育;成长;影响
如今的父母认为,生养一个孩子,让他好好学习都是为他好,能够找一份好的工作。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对不是你在小学、大学所得的分数决定的。分数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但是不能因为孩子分数低就认为孩子没出息。真正觉悟的父母的爱,应该是我们对自己的小孩没有期待,不管他怎样我们都爱他,我们尽己所能,但不要求他。下面我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1.不要以孩子为中心
家庭教育是不可以完全以孩子为中心的,应该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地位去陪伴孩子成长。如果以孩子为中心,他就会在溺爱中成长,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我们这一代,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生,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有的孩子在读书阶段,什么都不做,只要你在学习,家里的电视开静音,一家人只看图片,或者戴耳机。本来读书是一件重要的事,但是试问,毕业后还会遇到工作,成家、生孩子等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要去考虑你的感受吗?我们只能适应社会,越早适应,今后受的苦越少。
2.不要一手包办
孩子从有行为能力的那一刻开始,就必须鼓励和引导孩子学习独立性,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自理自立的好习惯。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所以自己成了孩子的CEO,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在补课,奥数,画画,大点了加上语文,后来又是英语,等等,一个周末,1天半补课,1个假期,1个半月补课,成天只学习,不用做家务,不和同龄孩子耍,孩子小,没有反抗,一旦到了青春期,有自己的意识加上荷尔蒙作祟,突然变得很暴躁,父母的任何话都可能成为激怒他的理由。
3.不要有求必应
孩子要求得到的东西,家长要有原则性地衡量是否可以买,是否有必要买,买了有什么作用。盲目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无疑是害了孩子。有的父母觉得只要孩子考得好,几百上千的条件都能够满足,殊不知,父母的钱也是风里来雨里去,用汗水换回来的。
4.培养孩子守时和诚信
在我上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总是迟到,也不是非要迟到很久,就是那么两三分钟。其实这个和父母的教育有关,比如有的父母给孩子在课外报培训班,马上上课了,心情一不好,不去了,家长马上给老师打电话说孩子不舒服,说把课程换到明天。孩子觉得原来所有事情可以靠父母一句话就够了,于是动不动就不去上课。久而久之,他就没有了纪律观念,学校的课也就不重视了。
5.正确使用手机,远离网瘾
有手机的学生,根本不会去听老师讲的知识,很容易成绩下降或成绩较差。迷恋网络玄幻小说、打网络游戏……极易上瘾,根本无法控制,甚至肆无忌惮,完全陶醉在虚幻的世界里。上课昏昏沉沉,对枯燥的学习更是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凡是出现成绩突然下滑、厌学、逃学、辍学的,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几乎每节课,我都可以发现边听课边玩手机的人,讲的重点也被忽略。一定要帮助孩子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孩子学习才会有动力。情商、逆商比智商重要,要会化解自己的情绪,照顾别人的情绪,培养孩子的精、气、神,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能够为孩子解读孩子犯的错。
6.降低对孩子的期望
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很听话的孩子,之后变得叛逆、厌学,主要原因就是家长有恐惧心理,总害怕孩子以后不成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身上,因此对他期望值高,要求高,管得太多太死。这样的教育违背了人成长的规律,使孩子头脑知识多了,空间少了,智慧少了。同时由于压力过大,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应从这样的教育误区中走出来,使孩子走上正常轨道。
7.结语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陶冶习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要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父母。
参考文献:
[1]张秀平.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影响[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1).
[2]李阿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D].江南大学,2008.
[3]高天明,王塞景,贺玉峰.加强对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
[4]安丽琴.如何开展家庭教育[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下卷(一)[C].2006.
家庭教育论文 篇3
论文摘要: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儿童期的智力发展最快,是人智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又是“关键期”中的关键期,此时,不仅是孩子打好学业基础的关键期,更是知识技能、个性特征、情感态度、良好习惯、社会品质各方面养成的敏感期和最佳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与新教育理念的逐步推进,以儿童综合能力� 大量事实也证明了成功的孩子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与否对孩子一生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可从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实现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论文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儿童;家庭教育;有效性
由于我国教育理念处于转变的过渡期,我国多数家庭教育,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家庭教育仍然不被重视。而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又是学校教育,导致父母更多的将孩子的教育问题推给学校,忽视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自己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般年龄是7~9岁,处于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变得更加有意识,但却仍然不稳定。这时期的孩子和父母相处时间长,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很多父母却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或是家庭教育理念出现偏差,使得很多孩子一开始就输在家庭教育这条起跑线上。这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儿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重要程度。
一、中国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原因
1、亲子活动较少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普遍原因
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在其《家庭教育》中写道:“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付完全责任。”低年级的儿童由于其年龄特点,在心理和生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人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并且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渡过,父母对儿童有着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用。如果此时家长不能多与孩子进行亲子活动,那么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必然降低。
2、缺乏科学理念做指导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
当今社会不再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儿童的发展,需要的是对儿童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家庭教育的要求也日趋科学化。
很多家庭对于儿童的教育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传统的“家长制”观念较强,信奉“黄金棍下出好人”的训条,对孩子的发展有强硬的较高要求,将自己固定在老一辈对于自己的教育模式内,认为这样就不会出现问题。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在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在变化,旧的一套家庭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无法参照。抑或是,过于关注社会的变化,一味地迎合社会用材的需要培养孩子,不顾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特别热衷于凑热闹,赶时髦,强要孩子学拉小提琴、弹钢琴、绘画,逼迫孩子走一条由家长规划好的路,这不但会使孩子过早的失去了童心,更会造成中国家庭教育优良传统的断裂和失传。
3、逃避教育孩子的责任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关键原因
伟大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指出:“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由于社会将普遍的关注焦点放到了学校教育身上,导致父母对于学校教育的依赖变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情,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而从学校的性质来看,它们更多地将学生知识的获得作为最重要的方面。
二、小学低年级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小学低年级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研究表明:人脑在9岁之前发育速度最快,这个时期大脑的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小学低年级儿童的一般年龄是7~9岁,处在儿童期的中期阶段。此阶段的儿童,玩的天性开始消退;大脑的抑制能力加强,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的变化更有意识,但自控能力较差,表现出不稳定的状态;抽象概括、推理能力开始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水平不断增强;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在这个由量变到质变飞跃过程的关键期。
2、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社会化发生了质的转变
此时的儿童到了学龄初期,开始背起书包上学了。从踏入小学的那一刻起,儿童的社会化也将发生质的转变。进入学校意味着学生要开始接受学校系统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知识品德等各方面的培养,“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
三、寓教于“乐”,全面培养
1、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孩子强烈的学习兴趣
学习态度是孩子对学习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映倾向,良好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有推动和增效作用。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此阶段儿童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好奇”“爱问”,而玩又是儿童的天性,作为家长不能毫无道理地对孩子的天性予以剥夺,而要善于把孩子对玩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
认清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明确良好的学习态度离不开学习兴趣的支持,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要了解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们的特点,如自制力差,学习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扰等。
家长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多与孩子沟通,掌握孩子喜好,找到孩子的闪光点,不要吝啬鼓励;营造民主、平等、求知的家庭氛围,儿童一起学习,寓教于乐,善于让孩子在游戏中收获快乐;善于利用闲暇时间中对孩子进行培养,让孩子觉得没有压力,情绪得到舒缓,也可以适当利用“报酬效应”,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制订合理的家庭教育目标,尊重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
进入小学以后,孩子突然间要负起很多的责任,由于小学低年级孩子年龄较小,和父母相处时间长,对父母依赖性大,因此家庭应更多的承担起帮助孩子成功地由一名“小朋友”向“小学生”转型的重任,帮助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
家长在给孩子制订目标时,应考虑到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把目标制订在孩子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并留有一定的余地。尽可能把目标设置得详细,这样,孩子在努力的时候也就越有方向。
3、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
我们既要把孩子当成孩子,又要把孩子当成独立发展的社会个体,这就需要家长在充分了解与尊重此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重视对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尊重与爱的权利和义务、团队合作能力、独立自理能力、选择正确休闲方式的能力、树立合理消费观等常识性能力。
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与否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全面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孩子要有正确评价,不能有脱离实际的过高要求和急躁情绪,言行举止应� 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相互促进,为孩子打造一个更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陈黎霞。入学适应不良学生。2009-09-17.
家庭教育论文 篇4
摘要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不同的特点,两者都有其优势也有其缺失。只有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方能使幼儿获得更科学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社会 家庭 教育 幼儿园 基础 家园配合 身心发展 物质环境
正文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不同的特点,两者都有其优势也有其缺失。第一,家庭教育应该为幼儿园教育做好准备;第二,家庭教育应该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进行延伸和巩固;第三,家庭教育应该补充幼儿园教育的缺失。只有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方能使幼儿获得更科学健康的发展。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是幼儿面对的两大教育方式,对幼儿而言二者缺一不可。幼儿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可以放松甚至淡出幼儿的生活,幼儿与家庭成员的血缘关系以及家庭成员对幼儿无微不至的爱护使得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一种特殊的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但是随着幼儿园教育开始影响幼儿的成长发展,家庭教育有必要做出一些调整,以实现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使幼儿能得到最完美的教育,实现最长远的发展。目前家园合作的理念已经被广大家庭与幼儿园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家园合作方式也相继出现,如:QQ群,微信,校讯通及家长学校等被广泛用于家园沟通的桥梁。
从出生到学龄初期,家庭教育占重要的地位,具有极大的优势,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助手。又是社会教育的一个方面,幼儿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影响又不断地反映到家庭中来,实践证明,重视与家庭配合的幼儿园,就能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教育工作就顺利,反之,忽视家庭教育的幼儿园,就会事倍功半。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这两者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集体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不同的家庭教育会使儿童有不同的发展,智力的早期开发,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儿童与父母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家庭环境里,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相互的了解,有利于教育的实施。家庭不但为儿童创造生活和发展的物质环境,满足其物质需要,而且还给儿童以父母的爱,满足其精神需要。爱是人的一种天然需要,享有充分的父母的爱,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比物质环境更重要。幼儿的性格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与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双向联系。在以成人为中心的家庭中,儿童的家庭地位多半处于顺从、依附、被动的位置,这就容易养成顺从、听话、胆小、退缩的性格;在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里,有的儿童甚至成为家庭中的“小太阳”或“小皇帝”,指挥与决定整个家庭的动向,几个成人围绕着孩子团团转,这就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不守纪律或依赖、无能的性格;在民主和睦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家庭中,成人既尊重儿童的意志和合理要求,也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能接受成人的正确指示,因而发展了儿童独立、自信、讲道理、勤思考的性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家庭教育是人才成长的阶梯。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助手,又是社会教育的示波器。教育人士更为明确的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二、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点
幼儿园教育是儿童在幼儿园所接受的教育。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标。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它方式作不同的划分。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动态等。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幼儿园比较注重规则教育(即常规教育),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的,没有自由的规则是不近情理的,适当的规则要求对塑造幼儿的性格十分必要。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孩子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常规,幼儿教师一般采用榜样激励法、故事引导法、行为巩固法等教育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常规习惯。从小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对幼儿的成长很重要,也能更好的帮助老师和家长教育孩子。因此家庭教育也应该注意给幼儿设立一定的规则,让幼儿明确哪些是他应该遵守的。
三、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协调与配合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开始接受幼儿园教育,但家庭教育并没有终止,家长应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各项教育工作,要保证儿童的全面发展,只有家庭与幼儿园紧密配合,有效的实施家园共育,同心协力地对儿童进行教育。
1、幼儿园教育按照教育大纲要求,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实施教育。具有系统性、计划性、连续性和科学性。幼儿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家长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孩子参与班级和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并为孩子参与活动提供必要的方便和条件。幼儿园的班级活动如:早操、户外活动、小小值日生等等,及全园活动如:春游、秋游、外出观赏和参与各类型竞赛、扮演等都应积极支持。
2、支持、鼓励、协助孩子努力为班级为幼儿园争荣誉,教育孩子不做有损班级和幼儿园声誉的事,当孩子、孩子的班级、幼儿园获得某项荣誉时,家长要为之高兴并表示祝贺。
3、全面关心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主动与教师共同研究教育孩子的战略和方法,不要认为孩子入园了,就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归决于幼儿园。
4、在孩子面前多赞扬老师、班级和幼儿园的优点及成果和光荣历史。这可以使孩子感受到能在这样的幼儿园,编入这样的班级,遇到这样的教师是一种“幸运”,孩子有了对自己教师、班级和幼儿园的责任感、荣誉感,也就有了学好的信心。
5、给孩子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尊重教师,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家长活动,不在孩子面前批评幼儿园的缺点和不足。
6、接送幼儿时留意看家园栏的通知和各班的周计划、月计划及工作重点,以便及时了解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内容及家庭配合要求。
总之,孩子的一切生活起始于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是儿童最重要的生活基地,在家庭里他们得到关爱,使他们体会到了人类之爱,自然而然地学到了各种知识,逐渐养成了各种良好的习惯。家庭是儿童学习的理想场所。家庭教育具有随机性、灵活性和针对性的特点。更具个性化,更具感染力,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家庭教育触手可及,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是对幼儿园教育的延伸、拓宽、补充和完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实施家园共育,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教育论文 篇5
一、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式不科学,或娇惯溺爱或简单粗暴
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学者指出,现代儿童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心灵施暴式、过分溺爱式、物质刺激式、放纵式、愁眉苦脸式五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常常与家长聚少离多,亲子互动较少,孩子和家长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因为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对孩子的关心、沟通和教育较少,因此,他们会在内心深处对子女产生愧疚心理。对孩子提的要求,家长都会尽可能给予满足。又因为孩子平时大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人对孩子更是十分宠爱,会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种情况下,容易养成儿童的骄纵个性。另一种情况是,有的家长平时较少与孩子沟通,较少关心孩子,放任孩子,但一旦孩子犯了错误或是自己工作不顺心,就会对孩子大声呵斥,严重时会责打孩子。不管是骄纵溺爱还是简单粗暴,都是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会对儿童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投入较少,家庭教育环境不良
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由家庭负担的教育方面的费用。一般所说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家庭为子女的教育所支付的最低成本,包括交通费、食宿费、园服费、保教费和文具费等,这是必需投入。家庭扩展投入是家庭为使子女享受额外的教育或优质教育而特别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家教费、课外辅导费和其他费用等。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较少,主要是孩子在园的各项学习费用,也就是教育的必需投入。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参加幼儿园学习的费用,几乎没有其他费用。有一些留守儿� 相比之下,城市家庭的教育投入远远大于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十分重要。而农村学前留守儿� 部分农村家庭忽视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作用,使得学前留守儿童不能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快乐成长。
(三)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隔代教育问题众多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打工,父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具有消极的影响。因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教育孩子的重任多数就落在了祖父母身上。 根据《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这些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他们的平均年龄为岁,并且他们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报告同时指出:隔代的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挑战。可见,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而隔代教育又具有较多的弊端。
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因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农村父母进城务工的最根本的原因。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加上农村的经济收入满足不了全家的生活支出,农村许多年轻人、中年人选择离开孩子,进城务工,努力挣钱。离开家庭,也就暂时放弃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职责。因此,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
(二)农村家庭的传统观念重视提升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忽视家庭教育
农村家庭受传统的思想观念束缚,认为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就是要提升孩子的物质生活质量。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一些父母远离家乡,离开自己的孩子。其实,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就是陪伴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成长。一些农村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关注孩子身体的生长,忽略对孩子生命价值、品质习惯的养成。这些传统的观念限制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低,教育观念落后
家长的文化程度对孩子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靠祖父母抚养和教育。而大多数祖父母的文化水平都很低,不能给予儿童最新的知识,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也不了解。同时,文化水平低导致教育观念也比较落后,他们容易忽视家庭教育对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意义,导致家庭教育在学前留守儿童生活中的缺失。
三、促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政府:加大地方经济投入,发展地方产业,让外出务工的农村父母回流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农村家长进城务工的根本原因。在农村,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已经不能够保证农村家庭的日常生活开支。农村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离开故土和年幼的孩子。父母长期远离,导致农村一些学前留守儿童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几近空白。为促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政府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一方面,政府可采取措施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缩小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差距,吸引进城务工人员留在本地,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另一方面,政府应着力发展地方产业,或支持农民自主创业,提供相关经济资助和政策帮助,让他们不用远离家乡和孩子外出务工。
(二)社区:优化农村幼儿园师资和设施,建立家长咨询站,弥补家庭教育不足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加上家庭教育的空白或缺失,使得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农村的学前教育机构缺乏,且其师资和设施并不完善。为了弥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幼教机构需负起留守儿童早期教育的责任。优化师资,注重对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提升,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同时,还可以依附幼儿园建立家长咨询站,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给予农村家长特别是隔代家长咨询儿童教育问题的机会,并提供相关的帮助。
(三)社会:开办家长学校,提高隔代教育质量
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隔代教育产生许多问题:祖父母溺爱孩子、祖孙关系不平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隔代教育无法避免,那么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以提高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迫在眉睫。开办家长学校,提升隔代家长的文化素质,利用教育讲座、影片宣传等方式,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并对他们进行教育指导。同时,定期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加强孩子与祖父母的情感交流,弥补家庭情感关怀的缺失。总之,社会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只有这样,学前留守儿童才能健康成长。
(四)家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农村父母应该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要将教育误认为只是幼儿园和学校的任务。父母和其他家长往往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他们的言谈举止和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要重视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关怀,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心理健康;还要摒弃传统的“智育为先”的理念,重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积极引导;并且重视孩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通过各种努力,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
家庭教育论文 篇6
一、道德认知的内涵
1.道德认知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反映,即,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客观存在的道德现象、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主观反映。具体说来,道德认知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其他社会主体进行社会交往中,通过对其他道德对象外在特征的感觉感官,来判断其道德角色的个性、动机和心理状态,以及判断其道德生活对象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并最终形成人们对各种社会德行现象的理解和评述。
2.完整的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认知的形式和道德认知的内容,二者缺一不可。道德认知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主建构性。道德认知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而成的。道德认知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在基于自己心理的自我样式来建构内在的道德观念或道德原则的过程。第二,阶段性。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不是不加修改的直接吸收社会道德规范,相反,它是一种同化吸收道德认知内容和结构中的矛盾冲突,并在调节二者的平衡中而不断向前发展的。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就是通过这样的平衡—不平衡—平衡这样同化吸收和调节平衡的过程来实现质的飞跃,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最终不断的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第三,反复性。人们在面对一些道德观念、道德准则时,习惯于把这些观念同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相比较,对那些和自己理解相一致的观念青睐有加,而容易排斥那些和自己观点有冲突的观念。此外,人们在面对一些新的道德观念时,会不自觉的将它与社会主流道德观念相比较对照,以判断其真实性,从中做出选择。当它与社会主流道德观念相一致时,这些新的道德观念就会被主体接受,主体也就获得自己所要的。道德认知,反之,新的道德观念就会遭到排斥。道德认知就是这样通过理性的推理判断最终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个体的道德需要和情景都会发生变化,导致道德认知的不稳定和反复性。
二、家庭教育的论述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也是父母的“作品”。孩子性格的养成,与父母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息息相关。所以,家庭是孩子的港湾和后盾,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助手和人生导师,负责孩子的身心健康,负责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和智力发育。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和行为习惯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恰恰是影响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同时也是主导性的教育,它是孩子接受其他教育的基础,是其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道德品行和价值观念。运用道德认知的有关知识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和支持,能够使个体健康的成长,并具有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三、如何发挥道德认知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以育人为目的,而家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和第一场所。道德认知对于家庭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家庭成员以及个体自身的参与下,道德认知能够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1.根据个体不同的成长时期,采用不同的道德认知方式和道德认知内容,发挥道德认知的作用。个体从出生到十四岁之前,个体的自我意识从萌芽到逐渐产生再到拥有初步的自我意识。这个时期,主要是发挥家长正确的道德认知作用。个体的自我意识尚不突出,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为个体树立良好的道德认知榜样。对待个体错误的道德认知,要耐心引导,给以道德认知的灌输,使其拥有主流道德认知。而在成年之后,个体从家庭走向社会,但家庭教育仍然是个体接受其他教育的基础,这个时期,要积极引导个体接受主流道德认知,将自己与主流道德认知相悖的道德观念进行修正。
2.发挥良好“家风”道德认知的作用。家风是家庭教育观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社会美德的一种,它是调整各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情感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引导家庭成员的行为符合家庭美德的要求,即符合良好“家风”道德认知的标准。家风通过潜移默化来不断影响个体道德认知的塑造和形成,道德的个体应该通过自身内心稳定的道德认知去决定自身的道德行为,从而不为外部环境所影响。
3.努力提高家庭成员的道德素养,促进个体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水平的提升,发挥道德认知的作用。家庭是由不同的家庭成员构成,其政治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参差不齐,形成的家庭道德认知氛围也会不同,因此,作为家庭中的一份子,为了营造良好的正能量的家庭道德认知,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从而充分发挥道德认知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总之,道德认知在家庭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向家庭成员灌输主流道德认知,提高其道德认知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个体成人成才。
作者:黄琳庆 杜中原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汪才明。论道德认知及其能力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罗永莉。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研究[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3]郭亚芹。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品格教育的重要性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精编家庭教育论文 篇7
善于发现,艰难供学。苏步青是父母的第十三个孩子,小名尚龙。因为农村各方面条件差,前面的孩子死的死,送的送。连同苏步青也只剩下一女二男。父亲苏宗善当时虽只40多岁,但因常年在水稻田劳作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这自然给家庭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生活艰难。母亲苏林氐偶然抱儿子串门,见到一位风水先生摇头晃脑赚钱还容易,便建议手脚不便然而识文断字的丈夫做风水先生,好歹也是个糊口的行当。苏宗善听妻子讲得有理,便找来了一本风水书研读。苏步青在父
亲怀里睁着黑溜溜的眼睛看着父亲出神。蒙胧中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召唤着他的心灵,其实那是一种求知欲、好奇心。只是他不知怎样表达出来。直到一天晚上,父亲背罢上句忘记了下句,儿子立刻信口背出了下句和以下很长一段。父亲惊喜万分,先是将儿子高高举过了头顶,继而搓着手在屋里走来走去,他感到儿子是自己的希望:苏家振兴有望了!于是给儿子起名苏步青。父亲拿过一碗水,让儿子手指蘸着水,教儿子在桌面上画,写:山、水、田、土。一张小方桌,一盏菜油灯,一本风水书,成了儿子的启蒙课本。母亲不再抱怨耗油多,也不在意丈夫当不上风水先生。她感到儿子将来肯定比风水先生有出息。苏步青7岁那年,一下成了牛背上的孩子。他得到一本残缺不全的《三国演义》,连猜带想,一边放牛一边看。夫妻俩商定:再穷也得供儿子读书!父母心急如焚地筹齐了学费。第二天苏步青穿着母亲半夜灯下缝好的衣服,父亲担着米,怀里揣着路上充饥的糠菜团子和给儿子的几个鸡蛋,走一百多里的山路,进了平阳县第一高等小学。
含辛茹苦,决不放弃。平阳县第一高等小学(今平阳县中心小学),是有钱人孩子读书的地方。学生们衣着讲究。矮小黄瘦的苏步青,成了同学们嘲弄和欺侮的对象。见他蚊帐有补丁,同学将他的铺盖扔出门,他只能睡在楼梯口。一次做梦从山上摔下来,原来是自己滚下楼梯。这时他多么想念温暖的家呀!但他想起父母期待的眼神,知道放牛不是长久之计,没敢回家。同学不与他玩,他一个人,身处县城,恰逢圩日,他情不自禁走街逛市。许多他从没见过的事成了他心中的问号:包子里还有菜与肉?狗皮膏药怎么可治病?油条怎么一点点面可以发成这么大?因为想着这些新奇的东西,他开始完不成作业,迟到旷课,常常被惩罚一连几小时立壁角。因此他三年中都是最后一名。这时有人劝苏宗善:“儿子读不好书,让他回来。你家经济那么困难,何必花那冤枉钱!”“不,他能读好的!”苏宗善坚定地回答,“只是还没有碰到可以开他窍的老师!”假期他与儿子谈心,将儿子转到新办的平阳县第三高等小学。
入学时教国文的谢先生看到1篇作文,不相信出自于小小的苏步青之手,这种怀疑伤害了苏步青的心。一直到五年级下学期,学校来了一位地理老师陈玉峰。老师告诉他在宇宙中地球不过像粒沙子。他惊奇极了,迷上了地理课。老师耐心地回答他没完没了的提问,使苏步青与陈老师越来越接近。老师还给他讲了同样是农家孩子同样被同学看不起的牛顿的故事。苏步青从此奋发,立志向牛顿学习,此后年年头榜。陈老师
1931年,他从日本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回乡探亲,他在人群中看到陈老师,立刻恭恭敬敬将老师请到上座:“没恩师教诲,学生不敢奢望有今日。”老师笑说:“有这样的学生,也算不枉度一生。”最后苏步青雇了小轿,随行30里,将老师送回家。
苏步青1920xx年考入温州浙江省第十中学(现温州一中)。苏步青沉醉在1320xx年浩瀚的烟海里。扎实的文史基础为他献身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一直到苏步青名满世界,他坚定认为:一个人的素质是浑然一体的,天地间智慧更是融会贯通的,他的吟诗填词,出口成章,对调节思维方式开拓思维空间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他反复告诫理工科学生要培养文史修养。 忧国为国,献身数学。苏步青中学二年级时,省十中来了位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满腔热血的数学老师杨霁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位都有救亡图存的责任!要救国就要振兴科学发展实业,就要学好数学!”他的一席话将苏步青说得热血沸腾。他继而引入正题,说明数学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对国富民强的巨大作用。这奠定了苏步青献身数学的志向。
从此他迷上数学。15岁的他,每道题一步步推导、演算、论证。他越来越觉得数学像一级级台阶,通向高深奇妙的境界。老师让学生测山高,计算田亩,做趣味数学题,使苏步青趣味盎然地在数学的山路上疾步攀登。苏步青三年级时调来洪彦远校长,见各科老师都推荐苏步青为榜样,觉得奇怪,便亲自到苏步青班教几何。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内角之和这道证明题,苏步青就用了二十四种方法证明,使校长深深欣赏这位学生。快毕业时省教育厅突然取消为第一名免学杂费膳费。这给苏步青带来了生活问题。校长调走前叮嘱新任校长,无论如何要培养苏步青。校长调至教育部,特地寄来二百大洋,让他东渡扶桑。当时苏步青一句日语都不懂,报考日本高等学校,必须过日语听、读、写、讲等关口。苏步青向房东老大娘学日语,三个月后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考分第一。后入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他为读原著几何学,便到教堂从当教徒入手,学意大利语。也用了三个月,他能看原著。
1920xx年3月苏步青在帝国大学毕业,4月直上研究生。期间他有41篇仿射微分几何影射微分几何研究论文,发表在日、美、英的数学刊物上。回国后他任浙大教授、数学系主任、浙大教务长。 1951年筹建中国科学院数学所,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他到复旦大学任教、任教务长、副校长、校长等职。1982年出版《仿射微分几何学的研究》一书。为数学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家庭教育论文 篇8
摘要: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道德品质及其个性的形成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家庭教育活动中,情感是教育及其关系形成的源泉;主体间性关系则是家庭教育关系的本质所在,表现为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与通融共识。故成人在与儿童的交往过程中要理解和尊重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关系;教育主体;共同成长
家庭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个人的身心发展乃至道德品质及其个性的形成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亦是塑造孩子人格的重要基础。在家庭教育中,能否实现良好的教育关系,是保障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情感:家庭教育及其关系的源泉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教育。父母与子女之间,长者与幼者之间,一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相互影响,都是家庭教育。教育学认为,爱是教育的前提。父母只有爱子女,才会积极主动地教育子女。同样,只有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期望时,他们也才会接受父母的教育。爱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关系良好形成的关键。责任在家庭教育及其关系形成中亦是非常重要的。家长的教育责任就是家长在体验到孩子的脆弱性后作出的道义上的反应。孩子出生后那种天生的无助感,会让父母们本能地体会到并作出反应,这就是孩子的脆弱性召唤家长作出回应,体现了家长对孩子负有的责任。对孩子的信任和希望同样不可忽视。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动力,希望是父母对孩子成长发展的体验,更是对孩子爱的体现,可以给孩子力量,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二、主体间性关系:家庭教育关系的本质
从教育关系的角度来看,家长与孩子都是家庭教育活动中的主体,父母是教育者主体,孩子是受教育者主体,父母与孩子都是活动中的主体。在家庭教育活动中,教育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这种关系在强调交往双方各自的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强调处于主体间性关系中的主体双方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所以,笔者认为,家庭教育中的教育关系应该是主体与主体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与通融共识。但在这种教育关系中,孩子先天具有的发展的可能性和脆弱性的特征决定了父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父母对孩子负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他们要关心、爱护孩子,给孩子指引方向,寄予希望,善于关注孩子的生活体验,并且做出恰当的行动,这就构成了教育活动,从而形成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教育关系。此外,家庭教育中的教育关系建立在血缘基础上,是由亲近的体验构成的关系,具有强烈亲密性的特质,且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同时产生,具有终身性与强迫性。并且家庭教育关系具有双向意向性,父母与孩子各具意向,父母的意向指向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只有孩子在意向上接受父母的回应,才构成教育关系。在家庭教育活动所构成的教育关系中,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充盈着爱、责任与希望的'。也就是说,父母与孩子是一起体验生活,一起成长的。
三、共同成长:家庭教育关系的实现
(一)尊重儿童,走进儿童的世界
儿童是既具有主体性又具有独特性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有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可以说,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世界。世界在儿童眼里是神奇的、丰富的。教育应当珍视儿童的世界,尊重儿童的兴趣,走进儿童的世界。父母要主动接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要读懂他们,信任他们,了解他们所需,给他们一个活泼自由的成长空间,从而让他们的心灵与我们共鸣。
(二)相互学习,关注孩子的体验
儿童始终处于成长过程中,总是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和发现,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都会让我们体验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我们在体会着母爱、父爱、责任、希望与幸福的同时,感悟着很多道理。一方面,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些毛病或问题,往往会让我们反思,让我们看到自己平时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同时,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他们天真的童趣会影响父母。如父母在吵架时,孩子就会说出类似的话“爸爸妈妈别吵了,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们好好相处。”听了这些话,父母是不是该思考从孩子身上学到忍让与宽容,学到团结与和谐?另一方面,在对孩子的责任支撑下,孩子的某种愿望会激发家长的潜能。正如范梅南所说:“我们对儿童的责任使我们服从于或者说依赖他们———我们体验到孩子对我们提出的请求就像我们发出的强迫性命令一样。孩子们向我们展示了我们有能力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使我们共同拥有的世界成为什么样子。”
(三)交往互动,与儿童共同成长
成人与儿童的交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过程。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让父母不断反思、成长的过程。笔者曾策划组织的一次“小鬼当家”活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此活动特意设置了角色互换,幼儿负重徒步爬山、独自寻宝等对于孩子来说较难完成,这也是对家长和孩子的一种考验。活动当天,有些家长忐忑不安,心悬半空,唯恐孩子“受苦”。当活动顺利完成时,家长们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看到了孩子身上所具有的敏锐的观察力、自信勇敢的意志品质以及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孩子也体验到了作为家长的辛苦与劳累,体验到了自信与成功的喜悦。最重要的是让家长体会到了: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是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家长要与孩子共同成长。总之,儿童和成人都是家庭教育活动的主体,且主体之间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通融共识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走进他们的世界,尊重他们、爱护他们,与他们共同成长。这样,方能构建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关系。
家庭教育论文 篇9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素质提高的教育目的,成为现时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怎样使两者结合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当前,实践的活动方式使三种教育力量为了共同的愿望和目的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时代特点
第一,家庭教育观念的变革性与传统性并存。
家庭教育观念的变革缘于社会现实之变革。与现实社会相应的家庭教育观念包含有许多现代的、民主的、改革的先进成分,诸如注重子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支持子女的个性发展的民主教育观、适应时代潮流的投资子女智力发展观等。
但也应看到,长期以来的家庭传统思想和“应试教育”模式使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变革难以也不可能彻底,故而家庭教育在今天呈现出变革性与传统性并存的特点。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孩子又何尝不是不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心中的希望?因此说,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是最为关心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社会教育要坚持十几年,对孩子而言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在这十几年的社会教育中,如果能在教学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教学风气正派、老师认真负责的学校完成,对孩子而言,无疑是最好的。只是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我们的一个美好的愿望。有些时候,因为存在一些我们所无法控制的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孩子也许只能在一个教学设施一般,师资力量薄弱,教学风气也不是很好的学校就读,作为家长,担心是必然的。如果是面对这样的情况,那么孩子上学前的以及上学后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第二,家庭教育问题的复杂性突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学龄前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模仿力最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记在心里,并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出来,也正是如此,才会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在这段时间里,能通过家长日常的言行熏陶,让孩子有个正确的学习的观念,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孩子开始上学后,在积极的配合学校、配合老师,就算我们的孩子不能上期望中的优质学校,也能在家长和孩子自身的努力下,取得好成绩。
今天家庭教育的三大变化显现出问题的复杂性。一是家长的心态变化导致家庭教育问题的突出。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这代家长对孩子的成败带有“下赌资”的`感觉,自己承受过的苦难,则转化为强烈的补偿心理和惧怕心理,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使这代孩子普遍出现无情、无能、无责任感。二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出现不良变化。今天大多数孩子生活的环境已由过去的“儿童世界”转化为“成人世界”,成人对孩子的影响在加大,孩子对成人的依恋心理在加大,同时孩子与成人的矛盾也在加大。三是孩子生活内容的变化导致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今天的孩子,是中国第一批在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少。慢慢地,孩子向成人关闭了心灵大门,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同时,不少家长不能�
第三,家庭教育方法、手段的发展趋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这里所说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能在系统的家庭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合乎当代孩子成长需要尤其是丰富精神需要的正确方法和手段施教,从而使家庭教育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二、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的重新审视
首先,家庭教育在造就现代人才的启蒙教育和全人教育中,有着突出而独特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无可替代的。“家庭是孩子与社会接触的第一站,是各种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教育首先从家庭开始。家庭教育有其学校教育所没有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因材施教方面。 其次,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教育范围和丰富的教育内容,是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脱离了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个性(如价值观、理想信仰、性格等)的形成起主要作用,而在这方面的影响来自于学校教育的比例则不大。而且,家庭教育在对青少年的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方面也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三、社会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教育是多方面的,社会教育无处不在,随时发生,有政府的,社会团体的,社区的。比如:网吧就是社区的一个“教育场所”。社会发展的动向,社区的一次活动,社区人情的生活习性,社区发生的某一事件和人们对此的评价和看法,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生动活泼的教育过程。
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样重要,我们不能将孩子的教育问题只寄希望于社会教育。而放弃了家长肩负的教育责任,这样首先会影响到孩子形成正确的习惯。如果是这样,孩子就算到了一所上好的学校,也 身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有个好的出路,那就要承担起自己应付的职责,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教育责任,这是新世纪中构筑并形成的一个优良局面,也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和学校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我们是教师!我们爱学校!我们更爱自己的职业!”
家庭教育论文 篇10
摘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即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后天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生活环境尤其是家庭的影响。个人在童年阶段所接受的来自母亲的家庭教育,更会对性格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鲁迅 家庭教育 母亲形象
童年是每个人生命的初始阶段,更是个人性格形成的起点。一个人于童年时期接受的家庭教育会对他的一生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作家在童年时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则会对其日后的创作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作家在日常生活中的感知方式,想象能力,情感态度,艺术追求和审美倾向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均源于作家的先在意向结构。所谓先在意向结构,就是作家在创作之前的意向性准备,即写作的心理定势。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决定作家的先在意向结构的是其在童年时期的遭遇,包括个人无法选择的出生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及之后个人所遭遇的必然和偶然的快乐,不幸,痛苦,幸福等等,这些对幼小生命的折射,以整合的方式,在作家的心灵里,形成了最初的却又是最深刻的先在意向结构的核心。在家庭教育中,母亲的日常言行对个人性格的形成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本人以鲁迅母亲的相关经历出发,探究其对于鲁迅性格形成及日后作品的影响。
一、坚韧刚强的母亲和年幼早熟的鲁迅
鲁迅曾说过“我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年,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①正如他所说,鲁迅的母亲鲁瑞是位非常不平凡的女士,她培养了中国三位文化名人。周建人说“她性格开朗、宽厚,无论我们怎么顽皮淘气,也没看到她真正动过怒,总是那么和颜悦色,无论后来家里遇到什么灾难,她从不愁眉苦脸,总是那么坚忍刚强。”②坚忍刚强,正是鲁迅母亲性格的聚焦点。
鲁迅母亲出身于名门,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未能进学堂读书。可私塾先生给她的兄弟上课时,她就站在旁边听讲,以这样的方式坚持了近一年。随后囿于旧习,家里长辈不让她听了,她就自己自学,找书看,有不认识的字就问别人,以这样的方式自修到能够识字的水平,从此常常阅读书报以自娱。鲁迅母亲年轻时命运多舛,灾难不断。长女早夭,公爹入狱,后又丧夫丧子。她扛下了这一切,苦苦维系着风雨之中摇摇欲坠的家庭。甚至当长子鲁迅决定离开自己,到异乡求学时,她都能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含泪叮嘱儿子:“俗话说‘穷出山’,你要争气”。鲁迅母亲性格中的坚韧刚强不仅仅体现为能承受生命中的不幸,还体现为敢于对封建礼教中的不合理的规定进行抗争。
鲁迅留学日本之后,来信要母亲剪发放足,她便听儿子的话,不再裹脚。这种行为在封建卫道夫看来是伤风败俗的事,同族叔公周椒生骂她是“南池大扫帚”,即败家荡产的扫帚星,椒生的儿子周伯文甚至恶毒地说,某人放了大脚,要去嫁给外国鬼子了。她听后冷然回答“可不是么,那倒真是很难说的呀。”①表现了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的刚毅品格。
二﹑鲁迅文学作品中矛盾的母亲形象
创作心理学家认为,作家的创作心理的形成是源于创作主体的生活经历,情感积累,日常心理包括无意识等等的基础上产生的。作家的创作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等方面。
鲁迅作为长子,因而比其他兄弟更能了解早年守寡的母亲在抚养幼子的过程中心中暗藏的无奈与悲哀。因而在其文学作品中,才能塑造出诸如祥林嫂子,华大妈,单四嫂子和夏四奶奶等等亦感人亦让人心生怜悯的母亲形象,鲁迅还在多篇作品中写到寡母失子的悲痛。鲁迅尖锐地揭示了中国传统中以男性为中心的荒谬本质。五四新风并没有让江浙一片偏远的乡镇中流传已久的陈旧乡俗带来丝毫改变,儿子成为不但是亲情的寄托,还是家庭利益的保证,守寡的女性如果没有了儿子作为依靠,就代表着家族血脉的断裂,更代表着原本拥有的家族财产旁落。
《祝福》中阿毛死去不久之后,祥林嫂就被“光明正大”的赶出了家门。《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在儿子夭折后无法看到生存的意思。反思鲁迅所塑造的这些寡母形象,毫无例外的都有着封建传统礼教中以男性为中心的情感倾向。寡母是男权制度的维护者,拥有着毫不利己的奉献精神,她们在养育孤子时的坚强品格得到了作家的首肯。同时,这些寡母们心甘情愿的接受守寡的现实,恪守妇道,在丈夫生前百依百顺,在丈夫死后立刻断绝一切欲念。《祝福》中,祥林嫂在祥林死后逃到鲁镇时不过二十五六岁,文中介绍祥林比祥林嫂还小十岁,由此可见夫妻二人的年龄悬殊之大。就算如此,她甘心情愿的'为他守节。
鲁迅笔下的母亲形象,都是遵循着传统封建伦理的母亲,她们粗笨、平庸、缺乏灵活性,但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毫无私心,全身心的照顾着丈夫、孩子和家庭。一旦不幸成了寡妇,便克己复礼的守寡过完余生,将全部的希望投到孩子(主要是儿子)身上。这些母亲忘我的牺牲精神让孩子们尊敬,孩子们在感受母亲的温情时又常常被爱所累。最初的《坟》,到《呐喊》《彷徨》《野草》,母爱最终阻碍了子女的前行,这一思想始终贯穿着鲁迅整个创作过程。《我之节烈观》、《灯下漫笔》《寡妇主义》等文章,从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视角,深入地剖析了封建中国的家族制度下女性的生存困境。能够无私奉献的母爱却又愚昧又麻木,鲁迅小说中母亲形象的整体共性是对封建礼教的认同。单四嫂子用没日没夜纺纱辛辛苦苦挣来的全部积蓄为独子宝儿治病,却先将希望放在求神签、许心愿上,因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华大妈把能治愈小栓痨病的希望放在人血馒头上;革命者夏瑜的母亲对儿子的牺牲不但不理解,甚至连上坟都感到羞愧。
众所周知,个人性格的形成是源于童年经验、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童年作为个人人生的开端和生命的起点,在人生中有可能只是非常短暂的一段时间,但始终给人留下影响终身的印象。弗洛伊德学说提到过童年的决定性影响,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创作风格可以追溯到童年与少年时代的生活印痕。鲁迅作品中所塑造的系列母亲形象,让我们认识到研究家庭教育对作家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注释:
①周作人。鲁老太太[A].鲁迅的故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xx.
②鲁迅。自叙略转[A].鲁迅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小说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鲁迅。鲁迅散文[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楼适夷,朱正。鲁迅读本[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1.
林志浩。鲁迅传[Ml.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
家庭教育论文 篇11
家庭教育是婴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对独生儿女进行家庭教育,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溶理智、情感和耐心于一体
1、要处理好理智和感情的关系。人们常常是感情胜过理智。做父母的也懂得教育孩子的道理,但有时却不肯在自己孩子身上施行。比如,父母知道孩子不应该挑吃、挑穿,但又怕“亏”了孩子,因此,在家里父母总是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给孩子买许多衣服,孩子只爱新的,不肯穿旧的;吃饭不认真、挑拣饭菜,把好吃的菜摆在自己跟前,不许别人吃父母也迁就,这样没有理智的去宠爱孩子的情感,只会把孩子宠坏。
2、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有耐心。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或学会一种技能,都要有耐性,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希望一两次就会成功。要耐心坚持下去反复训练,才能学会。可是有些年青父母却缺少这种耐心,如2—3岁的幼儿可以独立吃饭了,父母怕脏了衣服,又嫌孩子吃得慢,就索性喂孩子;孩子做的不好当即训斥一顿。因此使孩子失去了自信心。还有的个别父母对孩子高兴时百般戏逗,而孩子哭闹时,则不耐烦了,又喊又叫,甚至又骂又打,而不是耐心哄教,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的好奇心,如:“这是什么?”,“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了?”要以简而易懂的语言耐心回答,以满足孩子的正确欲望。
3、父母对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要灵活处理。父母不能只凭着经验办事,必须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要因时、因事、因环境而宜。可是有的家长缺乏这种灵活性,如孩子打破了东西,父母也娇宠;妈妈说:“没关系,打破了买新的”;也有的父母不问青红皂白地打骂一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打架;可能是别人欺侮他,他要反击,也可能是他欺侮别人而引起对方的不满,但无论如何,父母切不可不问缘由地痛骂或护短,应当仔细分析具体情况,妥善处理。
二、家庭教育要宽严相济,有张有驰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无原则的溺爱孩子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后果,并影响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正确的做法是宽严相济,既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的意志是坚定的,又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所坚持的原则和要求是是不容违背的。父母如果只是一味的无原则地迁就孩子不合理的做法和要求,并以此来换取孩子的爱,其结果是爱的虚无、表面。当父母的如不能满足他们的某些要求的时候,他们不仅不理解你,反而会更恨你。如果整天板着面孔,粗声粗气的对待孩子,孩子就感受不到父母的慈爱和温暖,则使孩子觉得父母可敬而不可亲,和父母疏远。有时还会发展到说谎,欺骗,用一套虚伪的态度和表现来应付父母。所以,只有宽严相济,才能使孩子觉得父母既可亲,又可敬。
对孩子的生活要合理安排,有张有弛。生活安排过紧,任务布置太多,限制过严,会使孩子觉得紧张得透不过气来,逐渐使孩子丧失了生气勃勃的生活情趣。太松弛了,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会使孩子缺乏丰富的生活内容,懒懒散散,感受不到生活节奏的意义和乐趣。
所以,家庭教育要讲究艺术。
上一篇:(参考)第三季度思想汇报教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