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文章精彩14篇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适当的教育方式能培养孩子的品德与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下面是小编给各位分享的家庭教育文章,仅供参考,喜欢就支持一下啦。
家庭教育文章 篇1
首先在建立家庭教育计划之前,要根据父母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家庭经济条件来定。在适宜的条件下建立,以如何才能落实在孩子身上为前提。
一、要先考虑孩子的能力,如果自己的孩子在语言、艺术或体育上有特长或有发展潜力,首先要考虑能把握孩子现阶段的能力,但大多数父母会以希望孩子能达到某种程度为培养目标。但对于孩子而言,无论是从年龄、心智,还是自身的学习情况而言,提出问题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同时还要考虑孩子的身体状况是否能承受现阶段的安排。
二、家里的经济能力,培养一个孩子并非一蹴而就之事,是一个长期的计划。而在整个计划实施阶段,是需要耗费大量金钱的,因此需要按照家里的经济状况来定。
三、建立具有连贯性的计划,现在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早教,甚至家长会给孩子报很多特长班;同时家长受到培训机构广告的影响,出现一些跟风的现象。导致有些家长也跟风,出现左右摇摆的现象,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当你的育儿计划是有效的情况下,就不要左右摇摆,否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最后花了很多钱也只能是一事无成。
四、随时修正不适合的计划,整套的教育计划很容易制定。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并不是计划中的每一步都适合孩子的。在出现这种情况后,一定要及时修正;不能还用原来的计划继续执行,以免出现与期望相反的结果。有必要的情况下,还要及时修正计划大纲。
五、把握可能突出的时间,即使是做同性质的工作,有些人早上比较有效率,有些人则晚上效率较高。因此,把握自己的做事时间集中效率,上班族的父母不要回家后还要继续工作,专职妈妈不要整天像是有做不完的事一样,而减少了与孩子相处的机会。
总结: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是每一个家长的初衷,相信每一个父母也都曾为孩子的教育计划绞尽脑汁。在给孩子制定教育计划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原因,不可盲目去做计划,否则有可能制定出来的计划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同样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四大方法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狡辩”-----反馈效应
每当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总会找出很多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家长一般都会气愤地称孩子的这种行为为“狡辩”,其实,这并不是狡辩,而是孩子对家长教育的一种反馈。
教育是双向的,家长不仅要教,还要接受孩子的反馈,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又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管自己“教”,一点都不在意孩子反馈回来的信息,这样的教育往往达不到家长想要的目的。
方法二: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馈
当孩子对我们的教育作出反馈时,我们首先要对孩子的这种反馈作出分析,当然,这种分析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语言进行分析,还要连同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进行分析。
但是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不管是孩子的反馈是不是“狡辩”,都务必要尊重孩子的反馈。在上面的教育案例中,当孩子说出“我们班小朋友搜这样说”的理由时,那位妈妈没有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分析,就对孩子大吼,这是不是不尊重孩子反馈的一种表现。所以,这位妈妈也并知道孩子反馈的真正还以----并不认为“你真蠢”是脏话。
可以想象,家长误解孩子的反馈,并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压制,长久如此,孩子就再也不会对妈妈的教育进行积极反馈了。没有孩子的配合,家长势必将更没有办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方法三:针对孩子反馈出的问题,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当家长分析出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就可以针对孩子的反馈进行有目的的教育。例如,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他不知道将礼貌的重要性,家长就再也不会,就可以通过实例,道理来讲述讲礼貌的重要性,引导孩子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是他不想知道承担最近错误言行所造成的责任,家长就要孤立孩子做一个知错就改,敢作敢为的人……
总之,不管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作出任何反馈,尊重和认真分析孩子的反馈,都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首要前提。
方法四: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手表定理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一个人一块手表,当别人问这个人时间时,这个人能够快速而且自信地说出时间;然而,当给这个人两块不同的手表时,这个看表的人反而不能很快地说出时间了。因为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手表现象”,并由此而引伸出了一个结论:在做事情时,只能有一个指导原则或价值取向。后来,人们把这个结论称为“手表定理”。
家庭教育文章 篇2
在一个桃李春风,柳絮满天飞的季节里,一个弱小的婴孩呱呱坠地,在一双双充满爱意的眼睛的观注下,她开始茁壮成长,伴随而来的,她开始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这个陌生的世界。她开始学习,在家人悉心地教导下,她开始经历一个由浅显到深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学习过程,而这其中,饱含了欣喜,伤痛,泪水和欢笑,又包含了多少承载着绵绵爱意的似水流年!
欣喜产生于一瞬间,坐在摇篮车里,望着呢喃的燕子,于是爷爷教她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哦,宋词是会飞的;叭在窗前大圆桌上,指着映红的荷花,于是爷爷摇头晃脑地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哦,古乐府是有颜色的,还散发着淡淡的香味儿在黑暗的雨夜,伴着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和妈妈的体温,她乘着梦儿穿过尼罗河,越过丹麦海峡,与白胡子的安徒生爷爷做游戏;在明媚的`春风里,坐在柔如碧丝的草上,躺在滴绿枝的秦桑上,听着爷爷讲的三国故事,她很想骑骑赤兔马,见一见威风八面的关云长。这些点点滴滴的欣让她对以后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她拥有了不尽的知识,
伤痛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映象。当她抓着小雏鸡发出得意的笑声时,当她突发奇想把花衣裳剪破时,当她把笔丢下溜出去堆雪娃娃时,当她不听话顶嘴被关进黑房子时,她都毫不客气地挨了一顿结结实实的“教训”。于是她觉得自己委屈了,伤心比那个屈原还多,眼泪比那南唐后主还要向东流时,她得到了一番充满温情又合理的解释,她懂得了不要欺压弱小,懂得了一针一线来之不易,懂得了坚持,懂得了忍耐,她懂得了基本的做人道理,得到了在学校和书本中都汲取不到的力量。
泪水和欢笑丰富了她的平淡人生,在父亲的鼓励下,她爬上了长城,爬上了泰山,登上了岳阳楼,登上了观海台,在挂着泪的笑涡中,她学会了要有山一样雄伟的腰板,海一样广阔的胸怀,每一次流泪,她都依偎在家人身边,这里是最宁静的避风港;每一次欢笑,她都分享给全家,这里是心灵深处最美好的香格里拉!
有欣喜,有伤痛,有泪水与欢笑,这就是她的似水流年。似水流年,流年似水,而永不流逝的,是那段美好有意义的幸福时光!
家庭教育文章 篇3
《父母三种教育方式影响孩子智力》
1、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
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2、过早的知识传授
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父母,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并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3、大量的负面暗示
有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就被一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每天只能见到巫婆。巫婆每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惊为天人,救出了她。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
如果你不想孩子变笨
1、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大脑里会释放出脑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会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在做游戏、玩玩具、做手工、参加竞赛及做家务等等活动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适当引导,让孩子可以通过一定努力品尝到胜利的喜悦。比如,当孩子跃跃欲试想帮妈妈洗碗时,不要嫌麻烦,或是怕他打碎碗而拒绝他,不妨为他搬个高度适中的凳子,为他戴上围裙、套袖,告诉他怎样轻拿轻放,怎样冲洗干净。当孩子洗好一只碗时,大声夸赞他干得真棒,孩子会很快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对小孩子来说,各种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2、兴趣永远第一
凌志军在畅销书《微软小子》里讲了个故事,朱丽叶的儿子沃伦秉性聪慧,才14岁,就已完成高中学业,可以上大学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很自豪地叙述孩子的成功,朱丽叶却并不想让儿子现在就上大学,原因是想让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时光,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她与作者有如下的问答:
作为老师,你觉得成绩、兴趣、快乐童年、道德中什么对学生最重要?
兴趣永远是第一。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有了兴趣,伟大的成绩便随之而来。
那么,作为母亲,你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
兴趣,还是兴趣。我希望他有一个很快乐的童年。不过,兴趣还是第一位。有兴趣才有快乐。
这位母亲的信念与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异曲同工。一次,这位教育家给学前班的孩子们上课。他准备了一个发言球,一边从讲台扔出去,一边说2+3=,哪个孩子接到球,哪个孩子就说出答案,孩子们学得很高兴。听课老师有的就不理解,说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接提问不就可以了吗?要什么发言球?他回答说,没有发言球,当然也可以提问,但是孩子们却没有了发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成老生常谈,却仍被很多父母熟视无睹。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聪明、越学越爱学,那就把激发、呵护、提高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放到每日日程上吧。
3、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
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怎么给予孩子评定是一门艺术。因为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数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认识。
当孩子为失败而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允许孩子失败,也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
最后,让我们思考对孩子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如果是,这种教育可以说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的。
家庭教育文章 篇4
读了这本书,我真的百感交集,每天我们都在为孩子的成长而操心。当父母的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长中能够一帆风顺。健康快乐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那么优秀,我的女儿也是一般,在生活中,打、骂、冷嘲热讽。有的时候,我们利用母亲的权利情不自禁的就把这些都用上了。看了这本书,我深深的觉得我们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应该放在一边,彻底的改变一下,这样的方式达不到想要的预期效果。仅此而已,我不会再用这样的方式。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教育不能尊重孩子的'天性。这样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残酷的、是违背人性。因此,我们教育起孩子也是困难重重,让他玩了,学习不进步,不让玩,还在脸上灿烂花朵般的笑容没了,真是矛盾的很,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我觉得孩子的童年时快乐无忧无虑的。所以没怎么在学习方面管他。结果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落后,玩与不让玩做到适度真的很难。
教育孩子有的时候会很生气,有的时候孩子进步了,也感觉很享受。和孩子一起生活是一种快乐。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真是一种无法言表的快乐。一种美好的享受。希望我们都在快乐中教育孩子,为了孩子父母都乐此不疲。
家庭教育文章 篇5
暑假里第一次翻开《赵忠心谈家庭教育》这本书时,凭感觉认为它只是本普通的教育丛书,仅此而已。可仔细阅读之后,我却汗颜了,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家庭教育类书籍。为我们做家长的指引了一条怎么教育好孩子的光明之路,从此帮助孩子在各方面能健康成长有了明确的方向。
这本书籍的文章所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从内容上说:有胎教问题,智力开发问题,有文化学校问题,有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有道德品质教育问题,有家长和子女的关系问题,有家长的.修养问题,有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问题,也有教育思想观念问题等等。从教育对象的年龄跨度上说,从孩子尚未出生,学龄前儿童,中小学学生,直到成年子女。
书中例举了古今中外很多家庭教育的事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对我启发很大。我们的孩子各不相同,书中的事例应该因人而异地去效仿,其实最重要的是在每个故事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道理,围绕着这个道理可以用许多方法来达到相同的结果。我被书中一个个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感动着、学习着。
当今社会,多少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倾注了半生心血,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指望孩子成龙成凤,但怎样才能让孩子“出人头地”,也就给当父母的提出了一个怎样教育的问题。
家庭教育文章 篇6
对于幼儿的培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品德的培养。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总是充满期望的,希望他(她)的学习成绩出色,高人一等,因此个别的父母会不顾幼儿的感受刻意地去培养他(她)。这样反而可能会限止了幼儿的全面发展。睿智的父母会根据自己幼儿的特点,从品质的培养入手正确加以引导,会让年幼孩子得到最大限度的快乐,同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处在中班的`幼儿,在智力发展方面,我们的父母不必对孩子过于苛求,担心过多,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活动。更多地应着眼于孩子的品德教育,让他们真正理解什么是“爱心”、怎样做一个好孩子。
二、做好幼儿的榜样。
思想家休谟告诉我们: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可见习惯对于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幼儿的模仿能力强,情感受外界的影响大,而家长与幼儿有着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彼此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幼儿有着强烈的感染性。因此每位家长都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为孩子做榜样,从而使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之中,一些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便会自然的形成。
三、教育意见要一致。
也就是说在教育幼儿时,家长的态度要和气,教育意见要统一,不要出现两种声音,不要把家长之间教育幼儿的分歧暴露在子女面前,不让孩子无所适从,不知听从谁的教育。同时对孩子的要求和态度要一以贯之,不能“此一时彼一时”,“朝令夕改”,“反复无常”,也不能忽严忽松,以自己的情绪来对待孩子。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父母的希望,让我们正确把握教育的尺度,引导幼儿全面发展,同时积极配合教师搞好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文章 篇7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家长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可有些家长一点活也不让孩子干,说是只要让孩子管好怎样学习就行了,读书才是最重要的。这一观点我很不赞同。
孩子读书到底为的是啥?还不是为了将来投身于社会能够立足罢了。那你没有能力咋混呢?我们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会能力需求。首先,应从社会实践和劳动中汲取经验。但也得读好书,才能更好的掌握。读书不能读“傻”书,要将从书本中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所以这些都是互相循环的,相辅相成。从劳动中,体会快乐和乐趣。现在的`中国家长就是太过于重视学习和溺爱自己的孩子,而轻视于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溺爱不等于爱。
在现代社会里,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小孩。这样父母的爱就都献给了这个孩子。对这个孩子过分地疼爱。
一次在大街上走,我看到一个小孩在路上摔了一跤,他只是被一块小石头拌拉一下,这件事本是一件再也普通不过的事啦,就是小事一桩,小孩子摔一跤有什么大不了的。可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却让我想到了如今的中国家长。当这个小孩子摔跤了以后,他的父母必会百般呵护地说:“我的小宝贝儿,没事吧,疼吧?”有些家长甚至会带孩子全面调查一下。这是不是离谱了些,本是一件极普通的事在中国家长的眼里是都么重要的一件事呀!这不是爱,是溺爱!这反而会使孩子失去自主能力和缺乏自立心理,最终全面的依赖父母。“挫折孕育着成功”要想孩子成为一颗小苗,那不经风雨怎能在这多面的社会圈子中,茁壮成长。
我觉得还是让孩子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但也要抓住学习。这样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再会很轻松。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还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长大了才能让父母少操点心,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果家长不让孩子劳动,把所有事情都包下来,那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些缺陷。像这样惯养他们,长大了只会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废物。
我同样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可我的父母从来就严格地要求我,多做一下家务活。我的能力也慢慢地得到了培养。暑假的中午,父母不在家。我也只好自己为自己做饭,时间长了我也便学会了。甚至还能为大家露一手瞧瞧。劳动并不难,不知你愿否?
在现在激励斗争的社会中,有许多有能力的人,但你是否有本事与勇气和他们竞争。个人的能力在于培养。在一次次失败和成功之间积累经验,这样你才会越走越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你愿意不断磨练自己,就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家庭教育文章 篇8
最近在和家长课后沟通的时候,很多爸爸妈妈对我说去参加一些有名的育儿讲座和培训班,有些爸爸妈妈们在我们自由绘画乐园的家长等待区还进行了相互交流,甚至有些还约定要在某个时间一起去参加某场讲座。可这些看似热烈兴奋的学习热情与实际的应用效果却相差甚远。
在这周和思思妈妈沟通的时候,我们也谈到了相关的问题,“我本来觉得通过听育儿讲座,很多育儿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但是回到家思思出现类似问题行为时,我也按照讲座的方法做了,仍然无法解决。我现在特别困惑应该如何去教育我的孩子?”思思妈妈的疑惑,可能很多爸爸妈妈都遇到过或者是现在正在面临的`苦恼。那么在家庭教育中,你如何避免看热闹呢?
一、家庭教育中你在看热闹么——家庭教育要对症下药
我们经常说成功没有捷径,实际上成功的家庭教育也没有捷径。家庭教育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引导方式,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采用最利于孩子成长的方式来进行引导。
在家庭教育中,采取某种科学教育方式的前提是,当孩子出现某种问题时,这种解决方法对孩子是否真正有效。这就好像我们在沙漠中遇到了一位渴得要命的人,我们给了他最美味的食物,最好的防晒设备,最强壮的骆驼,但是却没有给他最需要的水!家庭教育要对症下药,才能真正的帮助孩子成长。
二、家庭教育中你在看热闹么——心动不如行动
我们都知道,只有把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才会发现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会如何恰当的去应用这些知识,才有可能真正了解这些知识。
很多爸爸妈妈在参加完一些相关的教育培训和讲座之后,对这些教育方法极为认同,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并没有真正的行动。例如: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先处理自己的消极情绪,在引导孩子时,避免用自己的消极情绪来教育孩子。这可能是很多家长都认可的理念,但是有多少爸爸妈妈没有压得住自己的火气,对孩子大吼甚至给孩子来一顿竹板炒肉。在家庭教育中心动不如行动,不管你自己多么认可的教育理念,都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起到最好的效果。
家庭教育中爸爸妈妈和孩子都是直接参与者,尤其是爸爸妈妈们在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父母要引导孩子朝着健康方向的成长,拒绝做家庭教育的旁观者,积极对科学的教育方法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和孩子共同成长!
家庭教育文章 篇9
今天读了《家庭教育》上的1篇文章《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一起学习》,里面有许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鉴学习。
其中有一条说到:家长要学会宽容,敢于放弃“完美”。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思想驱动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是情不自禁的追求“完美”。这种完美主义在于其他孩子攀比的过程中,难免对不同层次的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得到的只是父母的唠叨、不满、抱怨、指责,长期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的遭到打击,从而产生了厌烦感。
聪明的家长都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密切与孩子接触,从深切智慧的爱出发,用“赏识”的眼光代替“挑剔”的眼光;用热情赞美代替讽刺、挖苦,宽容孩子的缺点和过失,认为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是与生俱来、与生相伴的。于是,家长就会发现和挖掘孩子的优点,用有点去点燃孩子的自信,用自信去点燃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
家庭教育文章 篇10
幼儿——今天是祖国的幼苗,明天便是参天的栋梁;今天是稚嫩的童心,明天便是民族的骄傲,小析家庭教育。用人类的千年的灿烂文明和现代人的智慧结晶,哺育幼儿茁壮成长,是每个成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人,一降生,家庭就是第一个归属的群体,父母就是第一任老师,所以更是父母责无旁贷的义务。陶行知先生说过:“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长。”这说明重视幼儿时期的精心培育是何等重要!
幼儿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从小抓好品德教育,将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位新人打下坚定的基础。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深刻。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
在报纸上,我们不难发现有关不良少年滋事的消息,以为因犯案被送去管教的孩子们父母的话。这些父母总说:“我们平时就千叮咛万嘱咐,引导孩子,没想到他还会……”
爱子与父母离心离德,在外为非作歹,那种悲哀心情绝非局外人所能体会。相信那些家长都在无以言喻的痛苦中,想尽办法在为挽回孩子的心而努力着。
但是,每当听到不良少年的父母说这些话时,我们不禁要问:在那些不良少年的婴儿时期儿父母究竟是怎样跟孩子一起渡过的?
很可能,从那时起到现在,他们忽略了“子女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这回事吧!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不是暴风骤雨式的,而是潜移默化地产生的。幼儿知识经验贫乏,可塑性大,模仿力强,在和父母的朝夕相处中,会自然而然地受到父母言谈举止的熏陶,打上父母的“烙印”,成为父母的影子,家长之友《小析家庭教育》。家长的言行对幼儿起着言传身教和人格示范的作用,这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育。幼儿对父母生活、经济上的依赖关系,情感上的依恋关系,使幼儿常以父母为自己的榜样,因而这种教育又是最富有情感的。幼儿最初的道德概念、是非标准都来自于家长对他的教育。父母是幼儿最直接的榜样。
因此,家长的教育素质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合理的教育素质结构有益于幼儿的发展,而不合理的教育素质结构则会妨碍幼儿的发展。
1、家长合理的教育素质结构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家长具有较高的修养、丰富的知识、教育义务感、威信、理智,就能对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促进孩子的发展。幼儿家庭教育证明,家长具备较好的修养和较高的威信,就能对孩子产生巨大的无形的影响。
有个小女孩,在幼儿园里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时,后面一个男生把她衣背的“草莓花”抓下来了,她把“草莓花”捡起来,装在衣服的袋里,继续玩:带班的老师问她:“为什么不报告老师?”她平淡地说:“王聪不是故意的,我在这里早已原谅了他,回家我叫妈妈帮我缝一下,不就好了吗?”孩子的宽容和家长生活中的榜样是分不开的。据带班的老师反映,这个小女孩的母亲是个售票员,在单位里,总是节假日上班的时间最多,任劳任怨。母亲良好的作风和人品,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幼儿家庭教育的实验研究也证明,父母具有丰富的知识、教育义务感和理智,就会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加以拒绝,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也不马上答应,而是延迟答应,以培养孩子的耐心等待的品质,使孩子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心理学家做过的一个实验证明:耐心等待的孩子比同龄人更稳重、可靠、聪明、自信,更受同龄人的欢迎。
2、家长教育素质结构的偏差会阻碍幼儿的发展
家长自身修养差或知识贫乏、教育义务感不强、没有威信、不够理智,就会从不同的方面,制约幼儿的发展。比如,家长修养差,自私自利、好贪小便宜,并唆使孩子在幼儿园挑好的玩,拣好的吃,表面能看是为孩子好,实际上则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家长教育义务感不强,特别是父亲不能很好地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则对幼儿的发展极为不利。国外研究证明,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你有母亲的赞扬是远远不够的,父亲对孩子的赞赏有更大的效果,父亲如果不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则不能为男孩树立一个母亲之外的大人形象,仅让孩子感受异性的谈吐、举止、容易导致人格的扭曲,并给孩子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俗话说:“孩子的行为表现的是父母行为的一面镜子。”著名文学家老舍曾饱含深情地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过起码有百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所以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因此父母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
家庭教育文章 篇11
接孩子时,听到两位等孩子的家长的谈话,颇有感触。
家长1:我家的孩子真能气人,这几天总是逃作业,学校家里两边说谎话。回家说没有作业,在学校给老师说作业忘家了。气得老师也不得了,我狠狠的揍了他一顿,结果一点儿作用也没有。
家长2:你孩子原来不是挺好的吗?
家长1:好什么呀。作业经常出错,会的也错,不会的也错,我和他爸爸天天在家盯着。还给他定了规矩,会的不许出错,结果呢,照错不误,因为出错也没少挨打挨骂,可这孩子一点记性都没有,现在可好了,干脆不做作业了。
家长2:别生气了,孩子都是这样。我们家孩子也是,上星期上学还好好的,病了几天后,就不想上学了。今天上学时还装肚子疼,结果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没有事,你说气人不气人。
家长1:可不是,你说现在这孩子,不好好学习吧,天天道理还不少,整天的教育我,说我不尊重他,不理解他,你说一个小小孩,有什么可理解的,可尊重的?
家长2:你别说,现在的小孩就是懂得多,那天因为孩子不想上学,我打了他一顿,结果他说我违法了,你说这大人打个孩子违的什么法呀?
……
两位家长越聊越有劲,越聊越有共同语言,好象终于找到了知音,在滔滔不绝的数落着各自孩子的毛病。
我忍不住问了一句:“您的孩子在几年级?”。
“二年级”,他们一齐回答。
“您问过孩子为什么不想写作业,为什么不想上学吗?”,我又多问了一句。
“不用问,懒呗”,其中一个家长说。
他们又接着刚才的话题往下谈,我没有再插话。但从他们的谈话中我已经知道了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不想写作业的原因。是家长的不恰当的教育所导致的。试想: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能保证在作业中不出错吗?家长的眼睛始终盯在孩子的错误上,写作业得到的只有打和骂,孩子还有什么写作业的欲望呢?“写也挨吵,不写也挨吵,反正结果一样,倒不如不写,还能多玩一会儿”。如果你是孩子,会不会这样想。还有那个病了几天就不想上学的孩子,是不是家长在那几天对孩子太溺爱了,使孩子对家产生了留恋?还是孩子因为病拉下了课,觉得困难而不想上学了?做为家长,在孩子发生一些异常情况时,我们应该寻找原因,不应该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孩子,一味的`去指责、埋怨,这样只能使事情越来越糟,往更坏处发展。
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教育的上游,作为家长,作为教育的上游的管理者,我们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头脑,学习一些教育方法,并多和老师联系,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多和孩子交流,找出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方能真正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顺利进行。否则,上游泛滥成灾,下游又怎么能幸免于难呢?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让我们一起保护好教育的上游!
家庭教育文章 篇12
为子女的锦绣前程,每一个做父母的都用心良苦,而最后的结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呢?主要是由于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正确所致。其实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有“三心”。
“平常心”——抛开“神童”情结
许多父母比较重视孩子的分数,带有严重的“神童”情结,结果忽略对孩子健康人格的构建。其实培养孩子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一个人是否能成才和成功,智力因素往往仅占20%,而另外起作用的80%却是人格因素”。
“狠心”——让孩子经历磨难
很多父母总是千方百计为孩子遮风挡雨,以为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关心和爱护,殊不知,这样等于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挖一个温柔的陷阱,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失败和挫折的机会,不会犯错误也不懂得改正错误,自然也得不到经验和教训,因而永远不会学到过硬的本领。失败和挫折是人生的学校,它能折磨人,更能考验人、教育人、锻炼人,使人学到许多终生有益的东西,所以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只会造成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和欠缺的'人格,使他们没有自我奋斗的意识,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而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精心”——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庭是孩子性格着色的第一个染缸,家人就是孩子行为塑造的第一任教师,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去学会生活,有时父母不经意的一笔,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或是大写意的泼墨画,或是污染整张白纸。所以为人父母言传身教尤为重要。如今,有些父母自己挥霍浪费,却要求孩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自己看不起读书人,却要求孩子学有所成,最后教育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所以,为孩子明天的灿烂,父母要精心描绘着自己言行举止的一笔一画。
家庭教育文章 篇13
家庭教育是个长久的话题,“虎妈”、“狼爸”的教育方式引发多方讨论。教育局虽有文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但这个都是个大框架,到底如何正确进行家庭教育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对此,有几位权威教育专家为我们来做个指导:
【对话人:刘焱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鲁善坤代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长),张济顺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孙惠玲委员(天津市河西区副区长),李冬妮委员(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副院长)】
孩子不是家长手中的风筝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盼望子女光耀门楣,这背后反映出一种不当的子女观。”刘焱委员强调,“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并没有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来尊重与看待,而是将孩子视为自己私有,视为自己手中的风筝。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国家长为孩子设计太多、奉献太多,却也牺牲得太多的原因。”
“除了受传统观念影响,还有现代社会的人才评价机制、选拔机制等原因,让家长感到压力重重,不由自主地将孩子的培养视为一场无形的比赛,总希望能让孩子起跑早一点、竞技能力提升一点,从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胜出。”鲁善坤代表指出,“事实证明,对孩子严厉,并不一定起到很好的效果,相反,不当的教育方法还容易导致孩子心灵的扭曲,甚至出现叛逆、轻生。”
张济顺委员也强调:“压力式的家庭教育是站不住脚的。大部分棍棒式的家庭教育违反基本人性,压抑了儿童自由发展的天性,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在重压之下会自暴自弃。”
不能把孩子当成“投资”
经常听到不少家长抱怨:“人家孩子行,咱家孩子凭什么不行?”很多代表委员表达了这样的观念:每个孩子都会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个体特点与差异,学会发现并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是目前我们家庭教育急需的。
“孩子在独立发展过程中,会遵循一般的发展规律,也会呈现出个体特点,同样是学习一样东西,有的学得快,有的学得慢。家长应该善于了解与发现,从而创造条件,让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尤其是优势领域得到全面发展。”刘焱说。
“和郎朗同时练钢琴的孩子成千上万,但真正脱颖而出的有多少?这说明孩子的成长是个性化的,依据其自身天赋和个性发展,家长不应以模仿、从众、单一的模式教育孩子,而忽视了固有的.家庭文化。”孙惠玲委员强调,“家长不能把孩子当作‘投资’。教育要有前瞻性,培养孩子的眼光不能仅仅局限在当下,而是要考虑到20年、30年之后,要让孩子具有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现在很多家长往往只看到智力开发,注重知识和才艺的学习,却忽视了孩子身体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的养成及审美情趣的培养等。以学钢琴为例,很多家长并不会带孩子听音乐会来提升音乐兴趣与素养,而是将钢琴课变为课程训练强加于孩子。其实,审美情趣与道德修养才是家庭教育需承载的重要内容,是在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逐渐形成的。”刘焱强调,“别把家庭教育当成家庭课堂,那就失去了家庭教育本真的意义。”
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
代表和委员们强调,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家庭教育的困境是整个教育制度困境在一定程度上的显现。倡导理性的家庭教育,离不开教育制度的改革。
张济顺强调,首先要从完善高考制度做起,深入探索多元评价体系,通过自主招生制度、一年多次考试、提升高中综合能力评价在高考录取中的权重等“稀释”高考压力,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状,帮助家长和学生以平常心来对待学习,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会说‘非985不要’、‘非211不要’,这是一种显性歧视,背后还隐藏着中国社会对教育评价的误区,名校与一般校的差距被刻意强化了。这种不合理的评价机制更将名校塑造成一个神话,成为父母的唯一目标,从而进一步促成了不当的家庭教育观。”李冬妮委员强调,“改变这一状况还有赖于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只有当基本生活不再成为难题,人人有能力追寻自己的爱好时,人们对教育的评价才更趋于合理。”
孙惠玲说,“我发现很多教育理念先进的国家更强调对孩子学习能力、自信心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而不是知识与技能的开发,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从国家发展与民族强盛的长远来看,培养出学习能力强、具有较强自信心与责任感的下一代更加重要。”
家庭教育文章 篇14
母蟹对小蟹说:“孩子,你怎么老是横着爬,为什么不能直着走呢?”小蟹委屈地答道:“妈妈,我是照着您的样子走的呀。”这是说,母亲必须正直地生活,正直地做人、行事,才能正确引导孩子。
“不管我死在什么地方,请不要把我同贵族、名流、富豪们葬在一起,请把我埋在普通的犹太工人、老百姓中间,让我的墓碑能够点缀周围普通的石碑,也让他们装饰我的墓碑。”这遗嘱出自俄国籍犹太作家肖洛姆·阿莱汗姆的手笔。与这份遗嘱一起留给后世的,还有一个厚厚的笔记本,记满尖酸刻薄、谩骂诅咒的`语言。例如:“吃——让蛆虫把你吃掉!”“叫——让你牙疼得叫起来!”“缝——让缝衣针扎死你!”……
原来,肖洛姆幼年失去母亲,父亲给他娶个心肠毒、脾气坏的继母。继母经常用恶毒的语言谩骂他。肖洛姆从不顶嘴,只是躲在角落,把继母嘴巴里“吐”出的词语,记录在笔记本上。后来,他成作家,在他的作品中,许多咒骂和尖酸刻薄的词语,都是从继母那里“借”来的。
事实证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往往不知不觉影响着孩子。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镜子”,想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父母首先应是那样的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