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中国化论文实用3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马克思中国化论文实用3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1
马克思主义是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实践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曾说过:“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在我们党内,第一次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而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也证明了这一点,什么时候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符合了中国实际,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发展顺利;如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从农村到城市的革命道路等等。什么时候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陷入僵化的教条,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出现挫折;如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建国后的等等。同时细心的人们注意到,在十七大通篇报告中,有六处提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字眼:过去五年最大的成绩归根结底就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而体现在思想上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根本路径,而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一路径指导下的最新成果。那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呢?
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力量源泉。
其次,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语录,当作《圣经》,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根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社会,一定会犯“水土不服”的毛病。这样做,看起来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但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看起来思想无比革命,实际上思维十分保守。一旦采用这种思想来指导实践,很容易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的话讲就是用马列主义这根“矢”,去射中国革命实践这个“的”,理论科学,目标明确,这才叫做“有的放矢”,用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回顾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原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一帆风顺;反之,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这一原则,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马克思中国化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应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动人民群众,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的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他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简而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理论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一些具体问题,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具体来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去,使马克思主义适应中国国情,在中国具体化和民族化,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以更好地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总结中国的实践经验,并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直是我党奋斗的一个重要内容,指出:“中国共产党85年的历史,就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这85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85年。”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中国事业不断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括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又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正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前进。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盲目,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完全失败。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凝聚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凝聚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今天,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大趋势,我们有很多困难,同时也面临极大的挑战,更需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
经过多年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国内外的情况和我们面对的问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应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动人民群众,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
1.认清当前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的国情是历史造成的客观存在,人们只有适应它,洞察它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正确地开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问题,首要的也是必须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用马克思主义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并上升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发动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要由群众掌握。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分界线就是是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群众一旦掌握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更加自觉地发挥自己的历史创造力,并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理论,在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让人民群众运用它,必将极大推动中国发展。
3.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那与时俱进的品格。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邓小平说:“要向前看,就是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能胜利前进。”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既是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生命线。新时代,我们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新的思想高度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658~659页。
[2]:《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 2006年。
[3]《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
[5]《邓小平文选》,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年。
作者简介:黄杰,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11级党政班 。
马克思中国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在中国大地上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时代而言的一切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果。“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地位的封建文化,这种产生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和专制政治基础上的文化形态,是以伦理政治为轴心,以封建等级制度、纲常礼教为基本内容的。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统智慧的结晶。”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有精华与糟粕,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双重效应,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消极的传统文化阻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步伐。
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形成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离不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一)传统的社会理想增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认同
“大同社会”的理想由来已久,春秋时代孔子的《礼记》中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寡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中国近现代的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中也体现着大同世界的理想。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传统的“大同理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人们迫切追求“自由、平等、和谐”的大同社会心理,增强了人们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认同感,促使中国人民接受先进的马克思主义。
(二)传统的经世思想促进了实事求是思想的行成
“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发展于宋朝,繁荣于明清时期。它着重于关注社会现实、分析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以反对空谈而致力解决实际问题的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促使早期共产党人奋力探求救国救民之路。深受“经世致用”思想影响的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提炼出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灵魂―“实事求是”。
(三)传统的民本思想促进了群众路线方针的提出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对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影响深远。儒家经典《尚书》指出:“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的《尽心章句下》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吸收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创造性发展。群众路线是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四)传统的知行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保障
传统文化中“知”代表知识,引申为理论;“行”代表行动,亦即实践。明末清初,王夫之在总结前人知行辩证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以“行先知后”、“知行相资以为用、并用而有功”为基本内容的知行统一理论,使中国传统知行观达到最高水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知行观有着共同之处,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显然,在中国人民的思想中长期存在“知行相须、知行一致”的思想观念,使中国人民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有着良好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环境,能够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
二、拙劣的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消极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受到经济、政治等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点和不足,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造成了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轻视自然科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差异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只是把自然科学当作奇技淫巧,重农抑商、重文轻理的统治思想促使绝大多数的士人把精力都投入尊孔读经之中,必然使自然科学的发展失去了应有的人力基础。此外,封建迷信习俗一直渗透在传统文化当中,同样也不利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素质的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充分吸收了自然科学的成果,运用了科学思维的方式。传统文化对自然科学不够重视,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很难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二)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广泛的民主传统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充斥着太多的封建专制思想。时至今日,封建专制思想的残余还影响着人们。邓小平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的传统较少”。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重德治教化、轻法律治理;二是重思想建设、轻制度建设。这些思想的实质就是人治思想,严重缺乏民主传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封建专制思想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建国初期依法治国的理念仍然没有树立起来,甚至在现代社会,漠视制度、践踏制度的现象层出不穷,建立一套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民主法律制度任重而道远。
(三)中国传统文化充斥着平均主义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以道德而不以物质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追求某种平均化的经济平等,满足于农业小生产的劳动生活和封闭体系以及维护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历史悠久的宗法制度,向往具有高尚道德的理想人格。这始终是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严重阻碍。”平均主义思想对中国革命尤其是现代化建设产生了诸多不良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由于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导致脱离实际生产力而过分追求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产生了共产风、“”等浮夸现象,破坏了广大农村地区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小农经济的平均主义没有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势必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马克思主义能够顺利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同时,也一定要警惕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对其进行批判,防止其融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之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得到顺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国炎。中国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安启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丛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经验[D].沈阳师范大学,2011.
[4] 程宜山,张岱年。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 乔丹丹。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选择[J].理论学习,2011(07).
[6] 安启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情境教学法精编3篇
下一篇:新闻类论文范例最新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