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礼仪教育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导】优质的范文往往能节省您大量的写作时间,让您的办公学习游刃有余,以下是由阿拉题库网友分享的“小学生的礼仪教育”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所有,轻松搞定再也不用加班熬夜了,希望下面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

小学生的礼仪教育【第一篇】

一、教育内容的统筹安排

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从娃娃抓起,并贯穿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过程,因此必须对各级学校、各个阶段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形成一个完整的礼仪教育的系列。否则,就难免出现相互脱节、各自为政因而导致教育内容交叉、重复或缺失、疏漏等情况。

事实上,这些情况已经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以出版为例,如中国妇女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我们是礼仪之邦书系》。这套书系包括《幼儿礼仪》、《小学生礼仪》、《中学生礼仪》和《大学生礼仪》四个分册,应该说,在内容安排上还是比较注意并且也是处理得比较好的。但尽管如此,不少内容还是出现了多次重复的情形,如仪容礼仪和举止礼仪,不但四个分册都涉及到了,而且《中学生礼仪》和《大学生礼仪》两个分册中还出现了不少陈述雷同的地方。诚然,诸如此类的礼仪规范,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应该学习和遵循,但作为教育内容,却可以而且应该将相关的内容集中安排在某个阶段,或者对相关内容作出不同层次的分解而分别安排在不同的阶段,尽量减少或避免内容上的重复或交叉。

一方面,是内容重复或交叉,另一方面,则是内容缺失或疏漏。但无论是重复、交叉,还是缺失、疏漏,其原因都在于缺乏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今天,礼仪教育正在大踏步地走进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校门,应该说,对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二、教育方式的多元选择

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所谓礼仪教育的操作性,是指礼仪教育与实际操作密切相关。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了解它是一回事,而进行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如果把礼仪规范只是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光说不练”,是行不通的;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礼仪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所谓礼仪教育的实践性,是指礼仪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要求。学了礼仪,知道了礼仪的规范和要求,就应该付诸行动,按礼仪的规范、要求去做。如果学了礼仪之后,掌握了有关的礼仪知识,并且也会实际操作,但就是不愿身体力行;学的是一套,而实际做的则是另一套,这样的礼仪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

由于礼仪教育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就不应该只是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还应该与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说,课堂讲授重在传输礼仪知识,那么,模拟训练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操作性的特点,而日常养成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实践性的要求。理想的礼仪教育模式,应该是这三种教育方式珠联璧合的结晶。

与教学方式相联系的,还有教育考核及其标准的问题。既然学校礼仪教育需要综合采用三种教育方式,那么这种教育的考核,当然也就不可能只是采取通常的卷面考核的办法,还应该考查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而尤其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际考核学生是否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礼仪风范。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学生的礼仪学习情况作出真实、全面、准确的考核和评价。

三、教育重点的分段把握

礼仪教育虽然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的特点,但这决不意味着礼仪教育只需要学习具体的礼仪规范,礼仪教育的理论层面,包括礼仪的性质、礼仪的起源和发展,礼仪的规律及礼仪的真、善、美等,也是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礼仪教育中,既应当让学生“知其然”,知道应当怎样做,还应当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礼仪教育如果只是单纯传授礼仪的规范和具体操作的要求,而不注意对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的探讨和说明,那么这样的礼仪教育,实际上也是残缺不全的。这样的礼仪教育,虽然在培养学生循规蹈矩、照章办事方面可以立竿见影,但却不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充分发挥灵活自主的创造精神,达到礼仪应用的更高境界。因为具体的礼仪规范即便包罗万象,也不可能对所有情境中的礼仪都一无遗漏地作出明确规定,而且许多杰出的礼仪典范,例如周恩来的许多礼仪风范,都是现代的礼仪规范中不可能找到先例的。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对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只有透彻掌握了礼仪文化的深刻底蕴,才有可能在无论怎样复杂的情境之中,面对无论怎样怪异或突发的问题,保持一种雍容大度、应付裕如的礼仪风度,而不至于无所遵循,无所措手足而导致礼仪失范。

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是否在学校礼仪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要突出这方面的内容呢?显然不是。这里所涉及的,实际上是礼仪教育的操作层面和理论层面,在礼仪教育过程中如何把握的问题。如果从实际情况出发,那么不同阶段的礼仪教育,其重点应该是有所不同的。

中小学礼仪教育,由于学生文化水平不是太高,理论把握能力不是太强,因此应重在操作方面,以礼仪规范的讲授和训练为主;大学礼仪教育,由于学生已达到较高文化水平,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把握水准,因此应重在理论层面,以探讨和把握礼仪文化的底蕴为主,而且,为了改变深入探讨礼仪理论少的现状,大学礼仪教育完全可以依靠和借助已经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较强理论功底的大学生自身。当然,重点之外,其他方面也是需要考虑的。如中小学礼仪教育,重在操作层面,但与此同时,也可以而且应该对理论层面作适当程度的涉猎,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尽可能“知其所以然”。反之,大学礼仪教育,重在理论层面,而与此同时,也可以而且应该包容操作层面的一些内容。如大学生毕业后需要求职,因此求职方面的礼仪规范,当然就应该是大学礼仪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小学生的礼仪教育【第二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以及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为主要内容,以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和宣传礼仪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知行统一,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全县广大师生的文明礼仪修养,扎实推进校园文明建设,为全县中小学生文明生活、幸福成长奠定基础。

二、实施途径

(一)营造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浓厚氛围

1、召开全县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启动仪式,举办文明礼仪专题讲座。各校要及时召开全体师生参加的文明礼仪教育动员大会,组织广大师生学习有关礼仪方面的知识、开展讨论,深刻领会、高度认识礼仪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2、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在教室、楼道、墙壁等处装帧、书写与礼仪有关的名言警句,充分利用板报、宣传橱窗、文化长廊、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礼仪教育方面的知识和典型事迹,营造教育氛围。

(二)建立校园文明礼仪常规教育制度

1、指导学生建立自我教育机制。开展“文明每一天”活动,组织学生从“说、行、思”等方面入手,设立“文明储蓄本”,记录和反思每天做的文明事和不文明事,每月进行小结,不断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逐步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2、建立文明礼仪评先树优竞争机制。坚持文明礼仪督查,每天公布检查结果,每周进行文明礼仪流动红旗评比,每学期评选一次文明礼仪示范学生和班级(宿舍),每学年评选一次文明礼仪示范教师,建立文明礼仪教育的长效竞争机制。

3、切实规范团队活动礼仪。要规范使用共青团和少先队特有的礼仪标致(旗帜、歌曲、标识等),按规范举行共青团和少先队的成人仪式、大(中)队会、鼓号操检阅式等各类仪式,促进团队礼仪规范性建设。

4、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各校设立文明礼仪值周班级,各班设文明礼仪督导员,负责监督、记录、制止校园内不文明行为。要将学生的日常行为,特别是文明礼仪表现情况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和成长档案袋。

(三)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课程教学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把文明礼仪教育寓于学科教学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涉及的.文明礼仪内容要重点讲述,其他学科课程要结合学科特点,适时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2、班级是学校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场所,要以班级为单位开设文明礼仪教育课,开展好文明礼仪主题班会(团队会)评选,推进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扎实开展。

3、教育局将编发《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手册》,各学校要在此基础上,开发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校本教材。要建好校报校刊,及时报道校园内的文明礼仪新风尚;积极建好文学社、书法、绘画等兴趣小组,丰富课余生活,拓宽文明礼仪教育渠道。

4、发挥教师模范引领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研究制定课堂教学礼仪标准和教师行为规范,开展文明礼仪培训,规范教师文明礼仪,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1、加强《中小学生守则(修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的学习。要通过“学守则、学规范”知识竞赛、主题班团队会等形式组织学生逐条学习领会《守则》和《规范》,要专项讲解、对照检查、强化训练,使《守则》和《规范》要求入耳、入脑、入心,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遵循“小、实、新、活”的原则,开展丰富多采、直观形象的礼仪教育活动,如礼仪知识竞赛、礼仪示范表演、小品剧、文明礼仪用语征集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礼仪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文明礼仪的方式方法。

3、将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与民族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以及学校组织的经典诵读、才艺表演等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文明礼貌开始,从礼节规范入手,切实提升讲文明、讲礼貌、知礼节、守礼仪的自觉性。

4、加强体验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践行文明礼仪。结合各类纪念日和传统节日,面向社会开展帮困助残、慰问孤老、美化环境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学会礼让、谦恭,做文明小公民,以自己的文明行为感召他人,影响社会。

5、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争做梨乡文明人”主题教育活动。在梨花会期间组织广大中小学生开展上街清扫卫生、消除白色污染、清除不规范字等志愿活动,努力创造一个整洁优美的县域环境,迎接八方宾朋,展现梨乡新貌。

6、开展“小手牵大手”文明礼仪传播活动。通过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等载体,让家长共同参与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一起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明环境;暑假期间以全体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为主体,组织开展文明礼仪小分队活动,在家庭、社区以及公园等公共场所设立文明监督岗,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会”的活动目的。

三、工作要求

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文明礼仪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为确保活动实效,县教育局成立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该项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各校也要成立由学校主管领导为组长,德育主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为成员的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和创建文明和谐校园的重要载体,做到组织健全、措施得当、管理到位,效果明显。

小学生的礼仪教育【第三篇】

作为一名在一线从事礼仪教学的教师,我几年来在教学过程中有过收获的喜悦,同样也有过困惑和失落。礼仪课教学一直是德育课教学的组成课程,怎样更好地从学校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为实现全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自己的微薄贡献,一直是我的教学追求,下面我就谈谈体会。

一、教育内容的统筹安排

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从娃娃抓起,并贯穿幼儿园、小学、中学及大学的全过程,因此必须对各级学校、各个阶段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形成一个完整的礼仪教育系列。否则,就难免出现相互脱节、各自为政,教育内容交叉、重复或缺失、疏漏等情况。

事实上,这些情况已经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以出版为例,如中国妇女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我们是礼仪之邦书系》。这套书系包括《幼儿礼仪》、《小学生礼仪》、《中学生礼仪》和《大学生礼仪》四个分册,应该说,在内容安排上还是比较注意并且也是处理得比较好的。但尽管如此,不少内容还是多次重复,如仪容礼仪和举止礼仪,不但四个分册都涉及了,而且《中学生礼仪》和《大学生礼仪》两个分册中出现了不少陈述雷同的地方。诚然,诸如此类的礼仪规范,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应该学习和遵循,但作为教育内容,却可以而且应该将相关的内容集中安排在某个阶段,或者对相关内容作出不同层次的分解而分别安排在不同阶段,尽量减少或避免内容上的重复或交叉。

一方面,是内容重复或交叉,另一方面,则是内容缺失或疏漏。但无论是重复、交叉,还是缺失、疏漏,都缺乏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今天,礼仪教育正在大踏步地走进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校门,应该说,对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已经刻不容缓了。

二、教育方式的多元选择

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如果只把礼仪规范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光说不练”,就是行不通的;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礼仪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所谓礼仪教育的实践性,是指礼仪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要求。学了礼仪,知道了礼仪的规范和要求,就应该付诸行动,按礼仪的规范、要求去做。如果学了礼仪之后,掌握了有关的礼仪知识,并且掌握实际操作,但就是不愿身体力行;学的是一套,而实际做的是另一套,这样的礼仪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

由于礼仪教育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就不应该只是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还应该与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课堂讲授重在传输礼仪知识,那么,模拟训练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操作性的特点,而日常养成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实践性的要求。理想的礼仪教育模式,应该是这三种教育方式珠联璧合的结果。

与教学方式相联系的,还有教育考核及其标准的问题。既然学校礼仪教育需要综合采用三种教育方式,那么这种教育的考核,当然也就不可能只是采取通常的卷面考核的办法,还应该考查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尤其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际考核学生是否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礼仪风范。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礼仪学习情况作出真实、全面、准确的考核和评价。

三、教育重点的分段把握

虽然礼仪教育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的特点,但不意味着礼仪教育只需要学习具体的礼仪规范、礼仪教育的理论层面,包括礼仪的性质、礼仪的起源和发展,而礼仪的规律及礼仪的真、善、美等也是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礼仪教育中,既应当让学生“知其然”,知道应当怎样做,又应当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礼仪教育如果只是单纯传授礼仪的规范和具体操作的要求,而不注意对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的探讨和说明,那么就是残缺不全的。这样的礼仪教育,虽然在培养学生循规蹈矩、照章办事方面可以立竿见影,但却不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充分发挥灵活自主的创造精神,达到礼仪应用的更高境界。因为具体的`礼仪规范即便包罗万象,也不可能对所有情境中的礼仪都一无遗漏地作出明确规定,而且许多杰出的礼仪典范,例如的许多礼仪风范,都是现代的礼仪规范中不可能找到先例的。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对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只有透彻掌握了礼仪文化的深刻底蕴,才有可能在任何复杂的情境都保持一种雍容大度、应付自如的礼仪风度,而不至于无所遵循,导致礼仪失范。

中小学礼仪教育,由于学生文化水平不是太高,理论把握能力不是太强,因此应重在操作方面,以礼仪规范的讲授和训练为主;大学礼仪教育,由于学生已达到较高文化水平,并且具备一定的理论把握水准,因此应重在理论层面,以探讨和把握礼仪文化的底蕴为主。而且,为了改变深入探讨礼仪理论少的现状,大学礼仪教育完全可以依靠和借助已经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较强理论功底的大学生自身。当然,除重点之外,其他方面也是需要考虑的。如中小学礼仪教育,重在操作层面,但与此同时,也可以而且应该对理论层面作适当程度的涉猎,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尽可能“知其所以然”。

当然,除了上面三个方面的问题外,学校礼仪教育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如师资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等,但比较而言,这里的三个问题事关学校礼仪教育的全局,似乎更为急迫一些。我们相信,这些问题必将引起重视和关注,并会尽快得到解决,因为学校礼仪教育是大势所趋,而顺应并推进这种趋势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

小学生的礼仪教育【第四篇】

我们学校是一所村级小学,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且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长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学习成绩都无人过问,何况是文明礼仪教育呢?

一年前,江苏省教育厅明确提出:必须对小学生进行“八礼四仪”方面的教育,我校也开展了一系列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的队会活动,为了迅速提高小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尝试:

一、注重文明礼仪知识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学校针对一年级新生,自编了绘本《培养文明礼仪小标兵》班本教材,一年级新生进校的第一课就是学习文明礼仪常规,班主任利用晨会课的时间、课间操的时间等,通过绘本向学生宣讲文明礼仪知识,使每个学生知礼在先,讲礼在后,接着在班级开设“文明礼仪小队角”专栏,让全班同学对照“小队角”的要求,争当“文明礼仪小标兵”。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只有持之以恒地讲“文明礼仪”,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文明礼仪小标兵”。

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1、在班级墙壁的一角贴上全班同学的名单,贴上争做“文明礼仪小标兵”的标题。

2、挑选班级最善于发现的那双眼睛,指导并嘱咐他记录好每天的新发现。

3、定期开展一些小活动,如文明礼仪知识大比拼、文明礼仪情境表演等。

4、不定期地评选出班级的文明礼仪小标兵。

同时我们学校还积极响应省“八礼四仪”的要求,围绕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题,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上做到有科学性、教育性、陶冶性。教学楼的走廊上张贴着“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等经典礼仪故事,楼梯道上张贴着“上下楼梯靠右行,语言文明声音轻”的友情提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文明礼仪的力量。同时利用学校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等向学生宣传礼仪知识。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不但懂得了文明礼仪知识,而且还能够坚持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使讲文明、懂礼貌不再成为一句空话,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里都充满着文明的气息。

二、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

美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思的`话,他说:“对儿童进行教育,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人怎样做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用榜样的力量,使教育形象化、具体化。

1、教师以身作则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在学校的模仿对象就是教师,只有师德高尚的教师,才能给学生做表率,才能使学生受到文明礼仪的熏陶。

2、树立学生榜样

爱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为此,我校每学期都在全校开展“文明礼仪示范班级”和“文明礼仪小标兵”的评选活动,并在“六一儿童节”演出的时候进行隆重的表彰。让“文明礼仪小标兵”代表们上台介绍他们的文明事迹,并把他们的事迹编排成文艺节目,演给同学们看。这样,全校上下就形成了班班争创“文明礼仪示范班级”,人人争当“文明礼仪小标兵”的良好局面,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家校联合,巩固良好的习惯

文明礼仪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更需要发挥家庭这一小小“课堂”的作用。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的身上就可以看到这个家庭的文明礼仪习惯,许多学生在学校表现得彬彬有礼,但是一回到家就又变回那个“小公主”“小皇帝”了,蛮不讲理、无理取闹,父母对其宠爱有加,导致学校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设计了一张“培养文明礼仪小标兵”评分表,每周让家长为自己的孩子打分,作为学校评选“文明礼仪小标兵”的附加分。这回孩子们总算把良好的礼仪习惯带回了家。他们在约束自己的时候,也让文明礼仪在千家万户中生了根。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加强对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也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的举措。

小学生的礼仪教育【第五篇】

目前,学校礼仪教育正呈方兴未艾之势。不少学校不仅将礼仪教育纳入了

一、教育内容的统筹安排

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从娃娃抓起,并贯穿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过程,因此必须对各级学校、各个阶段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形成一个完整的礼仪教育的系列。否则,就难免出现相互脱节、各自为政因而导致教育内容交叉、重复或缺失、疏漏等情况。

事实上,这些情况已经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以出版为例,如中国妇女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我们是礼仪之邦书系》。这套书系包括《幼儿礼仪》、《小学生礼仪》、《中学生礼仪》和《大学生礼仪》四个分册,应该说,在内容安排上还是比较注意并且也是处理得比较好的。但尽管如此,不少内容还是出现了多次重复的情形,如仪容礼仪和举止礼仪,不但四个分册都涉及到了,而且《中学生礼仪》和《大学生礼仪》两个分册中还出现了不少陈述雷同的地方。诚然,诸如此类的礼仪规范,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应该学习和遵循,但作为教育内容,却可以而且应该将相关的内容集中安排在某个阶段,或者对相关内容作出不同层次的分解而分别安排在不同的阶段,尽量减少或避免内容上的重复或交叉。

一方面,是内容重复或交叉,另一方面,则是内容缺失或疏漏。但无论是重复、交叉,还是缺失、疏漏,其原因都在于缺乏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今天,礼仪教育正在大踏步地走进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校门,应该说,对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二、教育方式的多元选择

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所谓礼仪教育的操作性,是指礼仪教育与实际操作密切相关。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了解它是一回事,而进行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如果把礼仪规范只是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光说不练”,是行不通的;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礼仪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所谓礼仪教育的实践性,是指礼仪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要求。学了礼仪,知道了礼仪的规范和要求,就应该付诸行动,按礼仪的规范、要求去做。如果学了礼仪之后,掌握了有关的礼仪知识,并且也会实际操作,但就是不愿身体力行;学的是一套,而实际做的则是另一套,这样的礼仪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

由于礼仪教育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就不应该只是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还应该与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说,课堂讲授重在传输礼仪知识,那么,模拟训练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操作性的特点,而日常养成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实践性的要求。理想的礼仪教育模式,应该是这三种教育方式珠联璧合的结晶。

与教学方式相联系的,还有教育考核及其标准的问题。既然学校礼仪教育需要综合采用三种教育方式,那么这种教育的.考核,当然也就不可能只是采取通常的卷面考核的办法,还应该考查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而尤其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际考核学生是否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礼仪风范。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学生的礼仪学习情况作出真实、全面、准确的考核和评价。

三、教育重点的分段把握

礼仪教育虽然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的特点,但这决不意味着礼仪教育只需要学习具体的礼仪规范,礼仪教育的理论层面,包括礼仪的性质、礼仪的起源和发展,礼仪的规律及礼仪的真、善、美等,也是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礼仪教育中,既应当让学生“知其然”,知道应当怎样做,还应当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礼仪教育如果只是单纯传授礼仪的规范和具体操作的要求,而不注意对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的探讨和说明,那么这样的礼仪教育,实际上也是残缺不全的。这样的礼仪教育,虽然在培养学生循规蹈矩、照章办事方面可以立竿见影,但却不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充分发挥灵活自主的创造精神,达到礼仪应用的更高境界。因为具体的礼仪规范即便包罗万象,也不可能对所有情境中的礼仪都一无遗漏地作出明确规定,而且许多杰出的礼仪典范,例如周恩来的许多礼仪风范,都是现代的礼仪规范中不可能找到先例的。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对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只有透彻掌握了礼仪文化的深刻底蕴,才有可能在无论怎样复杂的情境之中,面对无论怎样怪异或突发的问题,保持一种雍容大度、应付裕如的礼仪风度,而不至于无所遵循,无所措手足而导致礼仪失范。

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是否在学校礼仪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要突出这方面的内容呢?显然不是。这里所涉及的,实际上是礼仪教育的操作层面和理论层面,在礼仪教育过程中如何把握的问题。如果从实际情况出发,那么不同阶段的礼仪教育,其重点应该是有所不同的。

中小学礼仪教育,由于学生文化水平不是太高,理论把握能力不是太强,因此应重在操作方面,以礼仪规范的讲授和训练为主;大学礼仪教育,由于学生已达到较高文化水平,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把握水准,因此应重在理论层面,以探讨和把握礼仪文化的底蕴为主,而且,为了改变深入探讨礼仪理论少的现状,大学礼仪教育完全可以依靠和借助已经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较强理论功底的大学生自身。当然,重点之外,其他方面也是需要考虑的。如中小学礼仪教育,重在操作层面,但与此同时,也可以而且应该对理论层面作适当程度的涉猎,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尽可能“知其所以然”。反之,大学礼仪教育,重在理论层面,而与此同时,也可以而且应该包容操作层面的一些内容。如大学生毕业后需要求职,因此求职方面的礼仪规范,当然就应该是大学礼仪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23 3255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