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 最热教师课堂教学实录精彩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教学实录 最热教师课堂教学实录精彩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课堂实录【第一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教学创设情景建构新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万事开头难”,这一关把握得当,那就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下面,笔者就初一代数课的导入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课堂实录一:正数与负数

授课时间:2002年9月16日

师:时间:2001年冬天的一个早晨

地点:哈尔滨的一个村落

事件:小张戴着帽子、围巾,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正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大片大片的雪花不时地落在他身上。

(停留数秒,让学生感受此时创设的情境)

师:如果你是天气预报员,请问,此时此刻的温度是多少?

生1:零度以下10摄氏度

生2:零下15摄氏度

……

虽然“天气预报员”的误差较大,但在同学的模仿中,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这就比较自然地引出负数的概念。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吸引学生的参与,变“苦学”为“乐学”。

二、学生活动,建构新知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因势利导,帮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实录二:初一代数同类项

授课时间:2002年10月22日

教师拿出一小袋硬币。

师:哪位同学能帮我数一下这一共有多少钱?

(学生争先恐后,非常积极)

(生1)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拿出来,边拿边数。5角,元,2元,……

三分钟后。

生1:一共元

(还有学生在举手)

(生2)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硬币2个2个地拿出来。

二分钟后。

生2:一共元

(生3)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

一分二十秒。

生3:元。

师:请问,如果这满满的一罐,你会怎样数,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

下面很多声音在说会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

师:为什么?

又有声音在说是因为分类。

师:很好。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

……

课后,有同学说: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

不错,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让学生意识、体会到这一点,让学生对数学有“源头”意识。

三、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要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巧妙设置情境。

课堂实录三:初一代数有理数的加法

授课时间:2002年9月25日

出示投影:“(-3)+(+2)=?能否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探索结果?”

(学生讨论)

生1:(-3)+(+2)=-1。如:以正东为正。向西走3米,记作-3,再向东走2米,记作+2米。整个过程向西走了1米,记作-1。因此,(-3)+(+2)=-1。

生2:我欠小王3元钱,记作-3。第二天,小王向我借了2元钱,记作+2。结果我还欠小王1元钱,记作-1。因此,(-3)+(+2)=-1。

师:刚才两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探索出(-3)+(+2)=-1。同理,我们也可以探索其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的结果。

由此枯燥的法则引出课题,一则学生有兴趣,二则让学生觉得数学公式也是有来历的,三则让学生自信,因为自己也可以推导法则,过一把探索、创新的瘾。

四、设障导入,引起重视

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障碍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课堂实录四:初一代数代数初步知识的活动课

授课时间:2002年9月12日

师:我们初一(5)班一共有30位同学。请问,如果每两位同学均相互问候,握手致意,有多少同学知道你们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学生思索,似乎摸不着门,有同学比划一阵后,微微摇头,用渴求知识的眼睛看着老师。(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如果只有两位同学,握多少次手?

“1次。”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如果增加1位同学,是3个同学呢?增加几次?

“增加2次。”

师:再增加1个,是4个呢?增加几次?

“增加3次。”

师:能找出规律吗?

几乎所有的同学同时开始在作业本上兴奋地比划着。

……

由同学们的书写速度可以知道,他们逐渐接受了将一道“难题”一点一点“啃”下来的思维方式,化难为易,效果很好。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揭示了整个思维过程。如果仅仅用由易到难的教学模式,学生当时掌握的程度可能没有区别。但下次遇上同类的问题,设置障碍再化难为易、深入浅出会让学生回忆此时的情景,这样解答自然不在话下,思维能力由此也逐步提高。

类似地,还可由天平的平衡问题导入等式性质的教学,由对温度计构造的观察导入数轴的教学,由银行存款、借贷问题导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等等。总之,数学教学的开场白是为了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服务的,为整个课堂教学做铺垫,是为了让学生“收心”,为了解决问题而来的。因此,导入教学不是“孤立”的,整个课堂教学应该前后呼应。

在导入教学的设计中,还应注意:1.自然合理。导入既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续知识的开端,以一定的积累为基础。2.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聚精会神地投入进来,在情感上与教师、教材贴得更近。3.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无论在操作层面上,还是在思维层面上,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4.教师情感的投入。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才能带动学生,引起学生对整个课堂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美]梅里尔•哈明:《教学的革命》,宇航出版社。

2.鲁彬:《注重主体性教学的一个案例》,《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年1、2期。

课堂实录【第二篇】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天地间有浩然正气,人应有铮铮骨气。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谈骨气》。(加点字板书,下同)

二、检查预习

1.出示小黑板,让一生给加点的字注音。

嗟(jiē)吆喝(yāo)丞相(chéng)拘囚(qiú)高官厚禄(lù)拍案而起(àn)富贵不能淫(yín)

2.速读全文,划分结构。

师:这是1篇比较规范的短论,从课后练习一可知,文章由三部分构成,即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也就是议论文的引论——本论——结论。请同学们据此找出各个部分的起止,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第一部分(1-4段):提出论点,对“骨气”作初步的解释。第二部分(5-9段):以三个事例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三部分(10段):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三、分析课文

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在提观点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请同学们齐读第一部分。

生读。(略)

师:哪一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第一句话)作者提出论点时带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我们不妨对比阅读一下,把这句话改成“我们中国人有骨气”,同学们体会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生讨论)

师:很明显,“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一句语气肯定,“是”有强调作用,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全文始终贯穿这种感情。

师:同学们再充满激情地把第一自然段齐读一遍。

生读。(略)

师:提出论点后,作者紧承着引用了孟子的三句话,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生七嘴八舌,师引导学生齐读“高官厚禄收买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

生讨论。(略)

师:内容上解释了骨气的含义,论证。请同学们齐读此段,把孟子的话背下来。

生读第二段。背孟子的几句话。

师:既然第二段已经解释了骨气的含义,那么文中的3、4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生讨论。(略)

师归纳:第3段指出“骨气”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第4段指出不同时代、不同阶段中,“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但是,中国人的骨气都体现了“坚定不移地为当时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这两段的内容是对论点十分必要的补充,同时第4段又是对下文的总起。

生齐读第4段。

师:那么哪些事例“值得我们学习”呢?文中选取了三个事例,是哪三个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生:文天祥拒不降元;穷苦人不受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枪口。

师:读文天祥事例,男生读记叙部分,女生读议论部分。哪些关键词句体现了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说明文天祥是有骨气的?

生:“坚决拒绝”体现了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师:第6段能否删去?

生:不行。这个自然段是对文天祥事例的分析,是议论。举出他的《正气歌》更能证明文天祥有骨气。

师:文天祥的事例是从哪个角度证明论点的?

生:富贵不能淫。

分析第二个事例:

师:请同学们找出记叙和议论的分界处。女生读记叙部分,男生读议论部分。

生找出分界线。朗读课文。

:穷苦人的骨气从哪儿可以体现出来?

生:拒绝了“嗟来”的施舍。

师: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正是孟子所称道的——(师停顿)

生:贫贱不能移。

分析第三个事例:

师:请男同学朗读这一事例的议论部分,女同学读记叙部分。问:这一段与前两个事例相比,在议论上有何特点?哪些关键词语体现了闻一多的英雄气概?这一事例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的?

生讨论(略)

师归纳:这一段是通过名人名言来进行议论的,引用的话更有说服力。“大声疾呼”、“痛斥”、“拍案而起”等关键词语体现了闻一多的英雄气概。这一事例是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证明论点的。

师小结:课文第二部分用了三个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证明论点,这就是议论文中常用的方法——摆事实,而第一部分就是讲道理。

师:中国人有骨气的事例很多,作者只选取这三个事例有代表性吗?

生讨论。(略)

师:文天祥是丞相,穷苦人是平民百姓,闻一多是民主战士。从古到今,从封建士大夫到平民百姓再到民主战士,时间跨度很大,各阶层的人士都有,当然有代表性。

师:第二部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叙有议。议论文中的记叙有什么特点?与记叙文中的记叙有什么区别?我们来对比阅读这两段文字。

师分发课外阅读材料:“齐国发生了。黔敖在路边摆设了食物,用来等待那些饥饿的人来吃。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袖子遮住自己的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地走来。黔敖左手送上食物,右手端着汤,向这个饥饿的人吆喝道:‘喂!快来吃吧!’这个饥饿的人瞪着眼睛盯着黔敖说:‘我正是不吃这种侮辱人的饮食,才落到这个地步。’这个饥饿的人谢绝了黔敖的食物,最后终于饿死了。”

师:请同学们对比阅读课文第二个事例和这则材料。这两部分文字记叙的是同一个内容,写法上有何不同?

生讨论。(略)

师:课文的记叙比较简明概括,材料则比较具体。课文有议论,议论了接受施舍带来的后果。由此看出议论文中的记叙是充当立论的论据或论证的材料,选择和安排都取决于中心论点的需要。而记叙文则要通过具体的人或事的记叙来使读者受教育,需要对人物作细致的描写,必须交待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这些都是议论中的记叙不可能做到的。

师: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略)

师:文章写于60年代初,我国正处于困难时期,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我们无产阶级的骨气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

师:以此为观点,同学们能从“威武不能屈”这一角度举出无产阶级有骨气的一些事例吗?先概括其主要事实,再进行简单议论。

生:刘胡兰面对阎锡山军队的威胁,从容地躺到铡刀下面,大声地说:“死有什么可怕!要杀就由你们吧,我再活十七岁,还是这个样子。”这位17岁的女英雄就这样慷慨就义了。刘胡兰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大义凛然,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骨气。

师:这位同学说得好。概括事实时抓住了“从容”、“慷慨就义”,体现了刘胡兰“威武不能屈”。

生:陈然被囚于“中美合作所”时,受尽各种酷刑。特务逼迫他写自白书,他严词拒绝,并在激怒中写下了著名的《自白》诗。陈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显示了无产阶级的骨气,表现了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

师: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引用这些事例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议论中的记叙要抓住最能证明论点的关键部分,要简明扼要。同时,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都应做一个有骨气的人。请同学们再充满激情地读齐最后一段。

生读。(略)

师:课外请同学们把文中三个事例中最能体现“有骨气”的关键词语和孟子的几句话摘抄下来,并把课后练习七的词语抄在作业本上,积累这些词句。

下课。

附板书设计:

附图{图}

[简要说课]

第七单元是第二册中惟一一个议论文单元,《谈骨气》又是1篇规范的短论。教学本文,目的有三:一是学生初步掌握课文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的基本论证格式。二是体会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并注意积累有关词语。三是让学生理解骨气的内涵,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立志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其中第二点是重点。讲授本文,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一、整体阅读,分析结构。让学生概括文中三个事件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三个事例的典型性,同时结合课后练习一把握文章的基本论证格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全局的把握,教师教学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二、对比阅读,突破重点。在教学中,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每个事例中记叙部分的特点,然后将文中第二个事例与课外阅读材料《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进行比较,具体分析两处记叙部分的区别,不难得出: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作为事例充当立论的论据或论证的材料,比较简明概括;记叙文中的记叙需要对人物、事件作细致的描写,具体而又生动。

三、局部阅读,体味语言。对文中各部分的分析应抓住关键词语,深入体会其准确性和作用,并让学生积累一些词语或句子。

四、学以致用,能力迁移。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举出无产阶级“威武不能屈”的一些事例,先让学生概括出主要事实,再进行简洁议论。这样既能进一步体会“骨气”的真正含义,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讲授本文,可采取讲读结合、听说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手法,教师精讲点评,学生收获必甚丰。

[实录评点]

此课堂实录有以下特点:

第一,本要求,明确与否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从实录的全过程看,教学目的是十分明确的,教学效果也是很明显的。《谈骨气》是初一学生学习的第2篇议论文,学习本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并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这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者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如在讲析三个典型例证时,教师有意指导学生把议论和记叙的文字分开朗读,以便了解记叙与议论的区别;为了突破“议论中的记叙”这个重点,教师印发了1篇关于“嗟来之食”的记叙文,指导进行比较阅读;在课堂结束时,教师还指导学生做了这样一道练习:以“威武不能屈”为观点,简要叙述现、当代典型事例进行证明。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对“议论中的记叙”的理解,而且还使学生初步懂得了如何用材料证明观点。

课堂实录【第三篇】

关键词:影像记录;美术教育实习;应用

1影像记录应用于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意义

在摄影与摄像技术产生之前,人们只能通过绘画等形式保存静态的人、事、物的形象,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为我们真实地记录和保存影像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而影像的记录也从静态发展到动态,终于成为当下最重要的一种视觉方式。“当影像成为一种观看的媒介之后,一种动态的、连续的、图文并存的观看方法逐渐成为人类视觉的主导。如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讲的‘媒介即讯息’,‘视觉智能’已造成图像泛滥,世界已经被以图像的方式所把握,不得不承认我们已经步入了海德格尔所预设的‘世界图像时代’。[1]”影像记录作为当下的一种重要载体与媒介,对于美术教育实习课程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实习生自我成长的见证。美术教育实习课程对于即将毕业走上教师岗位的实习生来说,是一次从学生到教师的成长蜕变,无论是对待教师职业的情感体验还是教育教学的技能经验,都是一次巨大的飞跃,实习生的心理每天都在发生变化,通过影像的方式,把这一段时光记录下来,对于实习生来说是一个宝贵的自我成长的见证,也是对实习生职业情感培养的重要方式。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根据调查显示,如果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有着非常美好的经历与体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他们毕业后会更倾向于从事教师职业,而且会更加热爱和认同这个职业。反思总结提高的媒介。利用影像记录和反馈技术,已经成为目前教师技能培训的重要途径。早在1963年,斯坦福大学借助录像、录音设备和电教技术,对“角色扮演”(相当于我国师范教育实习前的试讲)进行改造,使之完善,形成了微格教学课程。“微格教学通过采用先进的录音录像系统,能够全程记录学生在试讲过程中的状态,但微格教学的意义并不仅限于视频录制,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问题,进而使学生的教学技能在微格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提升。[2]”因此,如果在实习生的教学过程中,将他们的试讲和实习教学情况录制下来,课后进行观看,能使实习生在反思中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问题所在,是实习生自我总结提高的依据。交流讨论考核的依据。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结束之后,一般都要对这门课程进行总结交流与讨论研究,以及教学文档的保存,由于实习课程都是在实习学校完成的,除了指导教师和实习生之外,其他人对于实习情况知之甚少,只能留下纸本的教案、教学总结等文本文件,而对于实习生上课这一最为核心与最为生动的实习内容缺乏记录与保存,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总结研究,所以,如果能将影像记录应用于美术教育实习课程之中,为每一位实习生建立档案袋,则可成为本校师生或不同学校之间交流讨论与教学研究的媒介,也是当前教师资格认证背景下,对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考核的依据。如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要求“所在高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要求,建立以实习计划、实习教案、听课评课记录、实结与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师范生教育实习档案袋,通过严格程序组织认定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视同面试合格。[3]”提升实习效果的途径。就像每个人都有爱美的意识和对完美的追求,在拍照的时候我们希望展现的是自己最完美的一面,所以,在用影像记录实习生实习状况的过程中,他们会对自己提出不一样的要求,无论是日常的备课、与学生的交流以及课堂的教学方面,他们都不会过于松懈和懒散,而是会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无形之中对于实习效果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由于要进行一系列影像的拍摄,一种新颖感和挑战感油然而生,各种创意和灵感也不断涌现,使原本平淡乏味的实习生活变得充满了审美的情怀。

2影像记录在美术教育实习课程中的应用方式与内容

静态照片是美术教育实习课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在以往的教育实习中,都会要求拍摄照片作为实习生活的记录和证据,并且在实习结束后向学校提交,作为档案保存下来。照片的内容则以实习生课堂教学为主,即既有实习生又有学生的教学场景,从中可以看到实习生的教态、与学生的交流、板书等信息。但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对影像保存信息要求的提高,静态照片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多元化的需求,于是,多种形式的动态影像记录方式应运而生。随着手机摄像功能的发展,很多人都会使用随身携带的手机拍照和摄像,摄像虽然比拍照的技术要求高,但视频传播的信息量远远大于照片,动态视频是最具有视觉吸引力的传播方式,于是基于手机平台操作的视频拍摄和美化工具就被不断开发出来,推陈出新。如IPhone手机自带的IMovie剪辑,还有基于Android平台的VUE等APP软件也异军突起,这些工具都能帮助用户通过简单的操作,实现一系列的视频拍摄和剪辑功能,并能进行画面美化、添加背景音乐、字幕等等。当然,如果对画质和效果要求更高的话,专业数码相机也是比较普及易得的产品,都能运用到我们的实习课程记录中来,用来拍摄各种调查报告、课堂实录、片段教学、项目研究和纪录片等,形成丰富多彩的关于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影像记录。观察报告与调查报告。了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美术教学的现状,提高对中小学教育与美术教学的认识,是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教育观察报告、名师访谈、美术教育调查等都可以成为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的研究途径与方法,为了搜集和保存第一手资料,影像记录和文字记录都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以前我们都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与调查完成之后,完成文字性的报告,而对于美术专业学生来说,文字性的抽象思维并不是他们的强项,所以如果用图文结合或图像为主的形式完成调研报告,就能发挥本专业学生的特色与优势,将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和答卷。例如以影像记录的方式来完成名师访谈报告,学生可以单独或分小组的形式,深入教学一线,采访实习学校的优秀教师,感受他们的教育理想与人生追求,把实习生与优秀教师的相互交流过程拍摄下来,通过后期整理形成有解说词的视频访谈报告。美术教育调查报告的完成同样可以采用这一方式,记录调查研究的步骤与过程。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是指以一节完整的美术课堂教学为拍摄目标,利用摄像器材将其从头至尾地进行拍摄,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所有活动,是美术教育实习中影像记录的重点内容。“规范优秀的课堂实录可以为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提供优质课例资源。展现课堂教学的方式有很多,而对于教师来说,课堂实录是最为方便快捷的学习手段。通过录像,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有全面的认识并且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及时作出改正,通过观摩他人优秀课堂,学习到有效新颖的教学技巧和手段。[4]”实习期间,每位实习生选择某一教学内容,进行示范课的教学视频录制,可以为他们保存最为真实的教学实习资料。课堂实录的拍摄方式有单机拍摄和多机拍摄,视具体情况而定。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单机拍摄是经常采用的方式。“虽然单机拍摄镜头活动大多单调或有晃动感,但是此种方法省时、省力,只要方法得当,再结合后期编辑制作,摄制出来的课堂实况录像效果同样很好。[5]”单机拍摄一定是做好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形成非常具体的拍摄方案,包括拍摄过程中如何运用景别、镜头的运动方式与摄影机的位置移动等都要细化,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拍摄。后期编辑制作时首先将课堂实录和补拍的镜头文件存入硬盘中,最主要的是要解决“剪辑、插入覆盖、添加片头片尾、合成等编辑操作[5]”。如果条件允许,多机位拍摄则能更好地全方位展现一堂课的完整教学过程。“目前课堂实录片的制作一般采用多机拍摄、现场编辑的形式,即采用2耀3台摄像机,通过切换台对几台摄像机所摄取的画面内容进行现场切换,直接录制完成。制作一部优质的课堂教学实录片,不仅需要扎实的拍摄技能,熟练的切换技巧,更要综合考虑教学实际情况,发挥丰富多变的电视表现手法,从艺术角度去创作,才能达到拍摄目的,创作出高质量的教学录像。[6]”多机位拍摄同样要进行周密的拍摄前准备工作,包括机位的设置、镜头的分工,然后通过镜头的运动和景别的变化来表现教学情境与效果。片断教学拍摄。片段教学拍摄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美术课堂教学而言,截取其中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或者是选择重点内容、精彩内容进行拍摄,能较为典型地展现实习生的教学思想、课堂组织驾驭能力和教学基本功,类似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的微格训练,一般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片段教学是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的重要部分,如《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关于面试的考核,一般是“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评分等环节进行”[7]。其中“试讲(演示)”并不要求完整地上一节课,而是要求选取部分内容进行片段教学展示。对于实习生,可以进行诸如“精彩一刻”的片段教学拍摄,每位实习生选取一个课题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再从中选取某一个最精彩的教学内容片段进行拍摄录制。其拍摄手法及要注意的问题则与课堂实录类似,只是时间长短、完整与局部的区别。项目研究拍摄。项目研究是指在美术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实习生以研究者的姿态切入教育实习来完成一定课题的研究工作,如华东师范大学钱初熹教授曾经在其指导教育实习中,引入两个课题研究,分别是“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材的校本化研究”和“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对社会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8],实践证明,将项目研究引入美术教育实习,是当下美术教育实习改革的趋势,能激发实习生的参与兴趣与热情,而且通过在实习过程中进行特定的项目研究,能够培养实习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能够充分运用各种资源重组美术课程的有创造力的教师,将这一探索的过程记录下来显得弥足珍贵,也能成为后期项目研究的学习与交流资料。项目研究的拍摄主要是根据项目研究的阶段与进度来安排,从前期的准备阶段,到中期的实施阶段,再到后期的总结阶段,都可以用影像记录下来,记录本身也成为研究的手段和一个部分。纪录片拍摄。纪录片是指以真实的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利用摄像设备将其记录下来,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处理的电影艺术形式。美术教育实习对于即将毕业走上教师岗位的实习生来说,是他们成长的一个蜕变期,是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化期,更是他们生命中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的岁月历程,充满着青春与梦想,将这一段生活作为表现对象拍摄纪录片,对实习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拍摄以整个美术教育实习过程为内容的纪录片,需要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队成员的充分筹划与部署,包括文本解说词的撰写,平时点点滴滴的记录,还有最后的剪辑加工,是一次师生共同参与的艺术创作活动。

3影像记录应用于美术教育实习课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计划拍摄与随机拍摄兼顾。摄影与摄像都是瞬间的艺术,能否捕捉到精彩的一瞬间往往成为其成功的关键,因此,在美术教育实习课程中运用影像记录,也要考虑到计划性与随机性的兼顾。有些拍摄项目比如观察报告与调查报告、纪录片的拍摄是需要做好计划部署和长时间准备的,还有些内容比如实习队成员的实习生活需要在平时留意观察与感受的过程中,敏锐抓住一些精彩的瞬间,所以要做好随机拍摄的思想准备,往往这些抓拍会显得更为自然、真实和生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尊重被摄者并保护其隐私。我们的影像记录在拍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学校、教师和学生发生联系,而之后的传播会让这种联系更为广泛和复杂,如何做到尊重被拍摄对象并保护其隐私,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无论是拍摄过程中还是后期的传播,都应最大程度的征求被拍摄对象同意,不对他们原有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干扰,避免给他们造成不良的影响。注重后期加工与制作。“纪录片永远截取的是生活的片断,而且是经过筛选、重新组合后的片断[9]”尽管表现镜头前展现的真人真事是影像记录的主要特征,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生活的照搬,而是要经过取舍、加工与组合处理,才能表达创作者的意图与情感,所以,在拍摄了诸多的素材之后,合理进行后期的加工与制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后期的加工与处理是为了提升艺术性与美感,仍然要以真实为前提。

4结语

课堂实录范文【第四篇】

提起作文教学,我想很多老师都和我一样在平时教学中有所抱怨。而我自己,也常常为怎样进行作文教学、切实提高学生习作水平而苦恼。今日,拜读了由张文质、窦桂梅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名师作文课堂实录》,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小学语文名师作文课堂实录》一书荟萃了20位名师的20堂精彩作文课堂实录,精到的评析与反思让我如身临其境,感受名师的亲和力以及特色的教学语言。感叹名师们作文教学水平的高超之余,更多的是他们设计的很多课例,对于我们的日常作文教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对自己和孩子都有受益。

大文豪巴金曾说过:“写作就是无技巧地再现生活。”而对于每一个语文老师来说,肯定都有这样的感受:对于熟悉的材料,学生写起来就得心应手;反之,则愁眉苦脸、焦头烂额,写出的文章也纯粹是空洞无物。张化万老师说得好:“真,是写好作文的出发点,也是作文的生命。”仔细想想,学生没有“真”的生活,又怎能“再现生活”呢?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和感受,谈何“内容真实具体”呢?因此,空洞无物、苍白无力也就是必然了。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是发展智力、培训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灵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学生对作文产生内在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去探求,才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动力,发挥聪明才智,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习作水平。从本书来看,名师们无一不采用了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方法,在教学中采用“活动习作”形式。名师们按照作文要求,创设各类习作情境,加上适当的活动组织,吸引孩子们主动参与到习作活动中。孩子们全身心投入到参与中,自然而然依老师的要求听、说、想、做。老师们以这种不着痕迹的形式教给孩子观察方法,并有了自己的独特体验,萌生表达感受的欲望,习作之时自然处处皆能下笔了。

于是,名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活动作文”的形式:根据习作的要求,积极创设情境,恰当地组织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就会全身心投入,会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去说、去看、去想。在活动中,老师会不露痕迹地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强化学生的所见所闻,以及各自的体验和感受。学生亲身参与了活动,并有了独特的感受,表达时也就有内容可说,自然也就没有了畏惧心理,自然就会萌生表达的欲望。

在“活动作文”的过程中,名师们都把活动划分成为几个环节。每进行完一个环节,教师就会及时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以口头和文字的形式组织语言进行描述,最后再将各个片段组织成文。这样在活动中写作,学生笔下记录的是“现在时”,印象还很深刻,感觉也还新鲜,所以写起来会更容易,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

名师们的课堂中,还有一个值得可圈可点之处:说写紧密结合。学生们经历完一个环节后,教师都会引导学生们反复地练习说话。在说的过程中,细致地进行引导,及时地进行点评修改,力争让学生把这一环节的内容说清楚说具体。在充分的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动笔写。这样就有力地保障了写的质量,也降低了写的难度。

要指导学生们说、写具体,也并非易事。各位名师均下足了功夫,使之落到了实处。最重要的是重视活动中的观察,教给观察方法,强调多角度、立体地进行观察。像何莹娟老师就巧妙地由一个“聪”字,让学生明白了观察时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口勤说话,心多思考。”学生有了细致入微的观察,自然就能将活动写具体。

此书中的20节作文课,每节都有其特色,都让人回味无穷。而课堂上名师们的作文评析艺术,更让人啧啧称赞。每一节作文课上,教师都会请班上的孩子们站起来朗读自己的习作,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评析包括生评和师评,并且都是随机的。教师都很善于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同学的习作,尽量找出同学习作中的优点和可取之处。虞大明老师认为:“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对于小学生而言,‘自信’和‘快乐’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试想,即使是对于一个在写作上水平很普通的学生来说,自己的每一次作文,同学们总能从中发现点点滴滴的优点,他该会是多么的满足?他还会惧怕习作吗?肯定不会!他一定会对自己越来越有自信,习作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在评析过程中,名师们除了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外,还很注重通过点评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他们会认真倾听学生的习作,并及时地指出学生语言或表达方式上的不妥之处,为其他学生如何规范语言提供了参照。

教学实录范文【第五篇】

生:高兴。(鼓掌)

师:大家是否还记得王安石描写江南春色的千古名句?

生:记得,(兴奋)齐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一个“绿”字,写活了春到江南绿满江南的绮丽景象。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虽然在秋天到江南,也描绘了一幅“奇异的醉人的”绿的图画,令人陶醉。今天,咱们就一块去领略一番。

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浏览课文,从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全文内容,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

生甲: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生乙: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师:由此可见,梅雨潭的绿是课文描写的重点。那么,究竟梅雨潭怎样的绿使作者感到“惊诧”呢?请你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词加以说明。

生:(浏览课文后)奇异、醉人。

师:“奇异”和“醉人”正是文章内容的重心,可是,你看,作者在描写梅雨潭的绿之前还写了什么?请你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生:梅雨瀑。

师:既然主要写潭水的“奇异”“醉人”,那么,为什么还要写梅雨瀑呢?请你再一次浏览第二自然段,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作答。

生:(浏览课文后答)“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一句,交代了梅雨潭名字的由来。

师:其实,不光交代了名字的由来,作者也描绘了瀑布的美,请大家朗读“那瀑布从上面冲下”到“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生:朗读课文。

师:梅雨瀑虽然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却如小家碧玉般的可爱,可人。由此看来,作者写梅雨瀑还有另外一个目的,请你从第三段的前半部分找出一个句子来说明。

生: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经没有瀑布了……

师:为什么找这一句?

生:以瀑布的美衬托潭的美。瀑美,令人诧异;潭美,更令人惊诧,突出绿的“奇异”“醉人”。(鼓掌)

师:这位同学的概括很准确,表达很精练。这样,我们把这篇课文的中心和思路浓缩成一个句子,那就是……?

生:我惊诧于梅雨瀑下梅雨潭的“奇异”“醉人”的绿了。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请同学们朗读第三自然段的开头到“但你却看不透她”,要求边读边划出以下词句:

1.从亭边下到潭边,使用了哪些精彩的动词?

2.从整体上描写潭水的一个句子。

3.具体描绘水波、水色、水质的比喻句。

生:读,划。

师:好,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甲:“招引”、“追捉”、“揪”、“攀”。

生乙:还有“探身”和“鞠躬”。

师:我们把“招引”“追捉”换成“吸引”“追逐”,好不好?

生(又是刚才的那位同学):不好。“招引”我们,“追逐”她,都把潭水拟人化了,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真的像一位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令人喜爱;“吸引”而不招手;“追逐”而不“捉”,缺少灵气。(掌声如潮)

师:这位同学的语言真是很精彩,让我们再次为他鼓掌。好了,这开头几句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追”。那后边的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态?

生:作者小心翼翼地探寻绿,急切见到的渴望之情溢于言外。

师:从整体上描绘潭水的一句是……?

生: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师:很准确。作者初到潭边有什么感受?

生甲: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生乙:“我想张开双臂抱住她……”

师:为什么说是“妄想”?“远”作何解?

生:幽深。

师:理解准确。我们看第三个问题,老师提示,大家齐读。

生:齐读“她松松的皱缬着……她滑滑的明亮着……她又不杂些儿尘滓……”

师:现在,把书合上。看着屏幕上的提示,老师说本体,同学们说喻体,能说准吗?

投影:她松松的皱缬着,……

她滑滑的明亮着,……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

师:(师生齐诵后)你能把这几句背下来吗?看谁背得快!

生:大声诵读(情绪激昂)

师:谁来试试?

生:(争先恐后)

师:咱们一块再齐背一遍。

师:现在请大家根据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想象一下,说说潭水的绿具体美在哪些方面?请注意打比方的三个角度。

生:轻柔、明亮、柔嫩、温润、清纯。

师:后两个方面概括得好,第一个方面不够味,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好的比喻句不仅能绘其形,还要能传其神,一两个词语可能概括不尽比喻句描绘出来的事物的神韵,这就需要我们从句外去体味。作者为什么不说“像少女的裙幅”呢?

多媒体放映:一、《小城旧事》中英子在皇城根跑跳的画面。

二、《茜茜公主》中,女主人公身穿深绿色长裙静坐的画面。

师:请大家把和少女的性格气质比较一下,然后用“少女…………”的对句回答,说说她们的不同。

生甲:少女天真活泼,温柔沉静

生乙:少女的裙子短,的裙幅长,所以要“拖”。

……

师:大家的想象很丰富,由此可见“像拖着的裙幅”一句,除了描绘了潭水波纹“轻柔”的形态之外,还蕴涵着一种特有的丰腴醇厚的神韵,甚至可以说,这“汪汪一碧”的“满是奇异的绿”的梅雨潭,幽深的仿佛就是温柔娴静的那双含情脉脉的眼睛。

师:现在,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再加入一些想象,我们一起再次领悟朱自清先生曼妙飘逸的文笔和细腻温婉的情怀。

师生共同低声悟读这一精彩的文段。

师:此时,作者已沉醉在眼前“绿”的美色中了。现在请大家默读“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到段尾,思考并讨论:(投影)

1.作者由梅雨潭的绿产生了哪些丰富的联想?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奇异”“醉人”的绿引发了作者哪些神奇的遐想?具体表现为哪些可爱的形象?

3.找出具有强烈感彩的句子,结合上下文人称的变化,谈谈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发展的?

生:默读课文后,分组讨论,准备发言。

师:好了,第一个问题,谁先说?

生:联想到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目的是要表现梅雨潭的“绿”浓淡相宜,明暗适度,恰到好处。(掌声)

师:这使我们不由想起了苏轼描写西湖的诗,是哪一首?名句是什么?一起说。

生: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齐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西湖如西施般美,可是比起梅雨潭来却逊色不少,这种写法叫……?

生:衬托,以美衬美。

师:第二个问题。

生:可爱的形象有、盲妹、小姑娘。

师:作者对这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特别钟爱,是怎样描写的?看哪位同学读得好?自己先准备一下。

生:读“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诵读,从语气、感情、节奏等方面不断加以矫正。

师:作者为什么这么钟爱这位十二三岁如女儿般的小姑娘呢?

生:因为小姑娘的身上凝聚了“绿”所蕴含的青春与活力。

师:是的,“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这一艺术形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人物形象,而是绿的精灵,美的化身,是美神!

生:齐读“那醉人的绿呀!……好么?”

师:第三个问题呢?请注意一个关键句。

生:人称的变化是由“她”到“你”,感情的发展是由“赞叹”到“挚爱”。关键句子是:“可爱的,我将什么比拟你呢?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师:这位同学能抓住上下文的联系,仔细揣摩,表达也非常简洁,让我们为她鼓掌。(掌声)现在我们再看开头句,能否将“惊诧”换成“惊讶”?

生:不能换,“惊讶”太轻了。

师:此时单是“惊诧”也轻了,而是……?

生:不禁惊诧!

师:这里“不禁惊诧”的内容恐怕已不再只是绿的色彩、绿的情状了,而是一种只可意会的东西……?

生:是绿的神韵,即青春的活力,蓬勃的生机。

师:板书学生的话:“青春的活力,蓬勃的生机。”

师:请同学们随着音乐的旋律,跟着录音,轻声地诵读课文,回味作者的温情和优美的语言。

生:听音乐,跟读,品味。

23 24742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