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施 教学具体实施方案【热选5篇】
【导言】此例“教学实施 教学具体实施方案【热选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学实施方案【第一篇】
几年来,我校一直努力在探索实施“有效教学”,并总结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有效教学”体现了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打好文化基础,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教学策略,是能够把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统一起来的最佳途径。目前,我校被确立为南京市首批“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所谓“小班化”教育即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论支配下实施小班教育的过程。即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运用适合小班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技术等,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交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热切呼唤“小班化”教育教学,怎样依托“小班化”教学优势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是我校急待探索解决的问题。
一、怎样实施“小班化”教学?
要凸显小班化的教育优势,发掘小班化的教育功能必须落实到各项教学常规中。
按照小班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的备课落实“四备”:备课材料、备学生个案、备教学组织的空间形式、备补充的教材与学材(教学媒体);上课要有厚度和宽度;以小组分层,合作学习及个别化教学为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向全体学生不留盲点或盲区,时间上的灵活把握、教学角色的多向转换、活用教学资源和体现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业实施弹性制:分层化、选择性、实行作业自批、互批、面批相结合的方式;测验考试实行多样化:内容多样、形式多样、评价方式多样。
(一)备课
1、备教材。备教材的重点在于三方面:教材内容的基本要求和拓展性要求;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学生对教材掌握的分层化(或个性化)需求;而对于后两者,则是小班化教学备课设计中的关键之笔,可采用并列互动的表格的备课形式。如下:
教师在备课设计时,把教学活动看作是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和谐统一,形成“互动”的教学过程,它的教学设计分三部分:过程目标,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共同目标是为了完成教学要求: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就充分考虑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与空间让给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提问、小组学习与交流,从而使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不断碰撞,相互影响、补充,同时,教师还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通过分层学习训练、相互结对学习和加强个别辅导,来满足学生对教材的分层化掌握,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备学生个案
小班化教育的备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在备课中,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既要备共性的要求,又要备个性的要求,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分层,程度较高的为A类、程度中等的为B类、程度较低的为C类。教案设计尽量让A层同学吃得饱,B层同学跳一跳学得好,C层同学低起点、小坡度、多循环,也能消化。要做到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提问分层、课堂练习分层、布置作业分层。
3、备教学组织的空间形式
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是在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一种实践,它非常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中心地位。因此,构建怎样的教学空间,才能适应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学习,是小班化教学需特别关注的环节。也应该成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备课时的关注点,并且也要在教案中予以体现,同一门学科不同的课型也可采用不同的空间组织形式。
4、备补充的教材与学材(教学媒体)
我校“小班化”教学课堂均配置多媒体,这就要求,教师走进教室时,不仅是教科书,更多时侯还提一些实物及教师精心为每堂课准备的补充的多媒体软盘、资料、照片等,借助于这些媒体,可以分散教学的难点,减缓认知上的陡坡,让学生在形象、直观中学习和掌握比较抽象的知识,巧妙的备课设计和媒体的充分准备,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
我班的小班化课堂教学应该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以小组和个别化教学为主
小班化教育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阳光普照”成为可能,小组教学和个别化辅导,是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的灵魂,通过小组教学,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教法,引导小组主动探求,让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小组形式只是为合作学习提供了一种可演变的前提条件,但小组建立起来以后,怎么有效运作呢?
这需要在实践中摸索。
2、分层施教,注意个别辅导
(1)要根据统一的教学目标,让不同的层次的学生按自己的不同要求,可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教师必须提供让学生选择的条件和机会。
(2)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A类学生多给予自学机会,教师适当点拨。B类则由教师扶持其主动学习,让他们有较多的练习巩固机会。
(3)讲授新课时,教师通过分层提问和练习,小组学习,进行训练与巩固。A类学生吃得饱,B类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C类学生在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的精心组织下也能消化得了。
(4)课堂练习要有必做题和选做题。选做题中还可分为普通型、提高型,让学生按自身情况选做。
(5)要注意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对少数学生提供个别帮助和辅导。
“小班化”课堂教学除重点解决上述两问题外,还应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多进行学法的指导。
(三)作业
小班化教育提倡作业的多样化、选择性和弹性制;提倡让学生参与作业批改,师生把作业的自批、互批和面批既作为一次再教学的过程,也作为能力培养和学法掌握的过程。
根据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教师作业的布置应分为几个层次,并明确布置给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对于实验班学生,不强求一律,可以多样化,供他们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避免“吃不饱”或“撑死”的状况,当然,也不能够忽视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作用,对个别学生在选择作业时“求其易,舍其难”的现象进行干预并指导,鼓励那些跳一跳摘果子的可贵行为,促进学生的提高发展,减少了教学的无效劳动,同时,可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作业的多样化、选择性、与作业分层化在教育理念上是一致的,即作业必须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区别在于作业多样化,选择性比分层化还要走得更远。真正落实作业分层和选择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需要过细的组织安排。
小班化教育人数减少后,作业的批改可以多样化。采取自批、互批及面批等形式,尤其是面批,它可以加强教学反馈,可以比较直接地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及时给予指导,面批,可以视需要分成全体面批、部分面批(如抽小组),个别面批的形式;面批时,可以对某一个同学进行个别辅导,也可以就比较典型的例子,对全班或小组作辅导,面批作业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小班化教育具备了此条件。
(四)测验考试
测验与考试,是课堂教学组织的基本环节,它的目的,既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目标达到度的衡量,又是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小班化教育的测验与考试可以真正落实新课标,注重考评的多元化,不仅仅考察学生对认知的掌握程度,同时,它也比较注重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力和学法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教师应该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这样,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
(五)课外辅导
小班化教学的实施可以大大提高课外辅导的有效性,更容易实施分层辅导和个别化辅导,可以更好地巩固课堂教学的功效。
教学实施方案【第二篇】
一、选题缘由
我们课题组之所以要选定和研究这个课题,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信息化社会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已经跨入了信息时代,而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就是阅读,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信息的能力。曾祥芹和韩雪屏两位阅读专家曾研究,新世纪的人们必须迎接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意识到阅读在人的终身发展中的不可低估的作用,人们一致认为阅读的深度、广度、效率的形成,最佳时期就是中学阶段,这就迫切需要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又是相互关联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爱读是会读的基础,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
2、教育改革的需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使阅读在教学理念上也有了较大的变化。阅读能力不只是指能够解答好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更重要的是指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在阅读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被摆在一个突出的地位加以关注和研究。当阅读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学生发出了提高阅读兴趣的强烈呼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惰性和单向性积习已成常态,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包大揽,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而学生只是机械应答、学习,处于极被动地位,自主性得不到体现,出现了一种高费低效、简单机械学习的现象。学生的被动接受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厌恶语文阅读学习或无积极意识学习,只是课堂上为学习而阅读,课外根本不涉及阅读知识,这又导致了学生阅读、写作水平极低的现象。学生极期望一种开放、合作、探讨的教学态势的形势,期望教师由知识的单向传授的权威模式中走出来。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大门。
3、农村中学校情的需要。《课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然而在农村,由于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留守中学生数量剧增,即使有少部分在家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不能形成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好多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我校就属于农村中学,正是由于办学条件及社会、家庭的影响,学生自幼就阅读兴趣不浓,课外阅读量少,阅读基础较为薄弱,阅读活动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阅读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虽然老师也强调他们要多阅读,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我校的校情,寻找有效途径与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4、研究空白填补的需要。近年来,我校先后完成了国家级子课题、市级、县级的作文教学课题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阅读教学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我们在教学反思中发现,我们的日常阅读教学存在明显的弊端:很多时候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没能让那充满人性美,洋溢人文意趣的阅读成为教师的乐趣、学生的渴求,成为师生忘情的精神享受;相反,阅读已成为枯燥乏味的一种技艺,一种望而生畏、做而生厌的训练。我们时常只是让学生粗略地“扫描”一下,便急匆匆地去提问、去分析、去归纳,最后便是梳理出几条所谓的“规律”,让学生记记。遇到公开课更是去追求表面的繁荣与新奇,而学生却很少真正地走进文本,我们教师也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阅读兴趣的培养意识淡薄,培养方法盲目、混乱、低效以及阅读兴趣的培养理论缺乏造成的。因此,我校语文组的老师一致认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对我校来说既是一项研究的空白,同时又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应该去研究,也值得去研究。
出于上述四个方面的考虑,我们选择了农村中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作为研究课题,希望能在这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二、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教育界对阅读的探索和努力从未间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行动研究读书会一直以来非常关注阅读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20xx年的主题是“读书与未来”。 于漪、曾祥芹和韩雪屏等阅读专家长期致力于语文阅读的研究,并强调阅读兴趣对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作用。
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们也都纷纷投入阅读兴趣培养的研究,各类刊物都能看到发表的相关论文。这些对与我们的研究都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但我们也发现,其中有些研究也只停留在短时效应和肤浅的层面上,既不系统,更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终身阅读的兴趣。
因此,我们希望在专家的理论指导及学习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出具有我校特色的语文阅读兴趣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三、理论依据
1、“兴趣”理论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
在中国古代,孔子曾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主张。的确,正是因为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作用,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学家都十分重视兴趣这种认识和能动的价值,明代学者王明阳指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不能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林斯基也说:“学习兴趣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动力,是教学促进发展的起点,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保证。”杜威则把兴趣看作是活动的原动力,他说:“除非一个对象或一个观念里面有了兴趣,其中便没有鼓励人去做的原动力。”
就中学生的个性倾向来了看,兴趣是最重要的意向心理因素,有兴趣才会引起注意,有兴趣才能激起情感,有兴趣才能发挥动力。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在1篇文章里也谈到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语文成绩就会越好,所以,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
该理论应用到阅读兴趣的培养中,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对阅读浓厚而强烈的渴望和需求的心理,从而让学生产生出愿读、想读、会主动读的读书行动。
2、建构主义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兴起建构主义思潮。它对笛卡儿的教育认识论进行反思,提出了“知识主要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即个人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而不是发现源于现实的意义”的观点。之后,建构主义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教育理论之一。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从此,建构主义思想渗入语文阅读教学中。
该理论应用到阅读兴趣的培养中,就需要教师创造某种条件或利用学生已有的其它行为动机和需要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需的东西。
四、研究思路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着力研究解决农村中学生阅读兴趣不高或缺失的问题,探索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从而提高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的水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提高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的质量。具体目标如下:
(1)通过研究,探索出一套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解决农村中学阅读兴趣的培养方法盲目、混乱、低效的问题。
(2)探讨出语文阅读兴趣培养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模式,解决农村中学阅读兴趣的培养理论缺乏和无模式可借鉴的问题。
2、研究内容
(1)农村中学学生阅读兴趣现状的调查。
采取问卷、访谈、个案分析等方式,调查分析当前农村中学生阅读兴趣的现状。主要包括:学校特别是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方面采取了哪些方法、效果怎么样,学生对阅读是否感兴趣,对语文教师有哪些期待等。
(2)农村中学生阅读兴趣教学实验研究。
通过教学实验,探索并构建我校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与策略体系。具体来说,即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怎样真正做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采取哪些基本的策略、方法,坚持哪些原则,通过哪些途径等。包括:
①“阅读兴趣的培养”的理论研究
加强“阅读兴趣的培养”的原理、机制的学习与研究,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②“培养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的实证研究
这一部分是本研究的主体。本研究通过对“培养农村中学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的实践探索,探讨出激发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为教师创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提供借鉴,提高教师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能力。
如:培养学生诗歌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培养学生古文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培养学生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③“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的教学模式研究。
这部分是本研究的重点,也是本研究的难点。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我们探讨农村中学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总结教育对策,主要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兴趣不浓的问题,为教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实作方法,如:
培养学生诗歌阅读兴趣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培养学生古文阅读兴趣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培养学生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兴趣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3、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检索法、调查法、
(1)行动研究法:即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采取“预测—设计—开展—调控—反思—改进”的动态研究方法。
(2)文献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路径(文件、会议、著作、报刊、网络、实地听课等) 关注影响语文教学存在的因素及其对中学语文阅读兴趣培养教学的影响;及时了解最新语文课堂教改相关成果的内涵和得失;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3)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学生问卷、师生座谈等),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阅读兴趣效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语文阅读兴趣培养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阅读教学策略。
4、研究原则
(1)独特性原则:即在课题研究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2)稳定性原则:从研究初期到形成成果、以及以后的教学中,长期坚持该课题的实施,确保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得以不断充实、完善。
(3)主体性原则:研究活动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
(4)实事求是原则:如实总结和反馈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不因急功近利而夸大或虚构研究成果,失败和教训也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出来。
(5)灵活变通原则:尽量灵活、巧妙地处理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障碍、挫折和失败,以不同视角和方式改进研究方法和策略。
(6)坚持不懈原则:不管研究过程中的困难有多大,阻力有多强,成功与否,均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5、研究步骤
本课题预定用三年时间完成。研究分为课题准备阶段、开题阶段、研究实施阶段和总结鉴定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3月)
(1)成立课题组,对本课题进行论证。
(2)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开题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培训研究教师,增强对本课题的认识,改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实施办法。主要形式有:举办专题讲座、订阅教育刊物、邮购理论专著、印发重要资料、专题摘抄集锦、派员外出观摩、理论探讨交流等。
(2)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组织团结一致的研究队伍,争取学校的政策支持和研究经费到位。
(3)广泛了解研究动态,争取站在比较高的起点上开展研究,并且使研究在有组织、有计划、有动力的环境中运行。
(4)举行开题论证会。
(5)展开实验研究工作。开展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完成调查报告。
(6)撰写阶段实验报告。
第三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xx年7月—20xx年7月)
(1)高质量地搞好主题研究工作。
(2)组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活动。
(3)在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思路,进行验证性研究。
(4)撰写阶段实验报告,整理有关的资料,为结题做好准备。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1)开好结题工作研讨会,理清思路,布置工作。
(2)整理并完善附件资料。
(3)撰写结题报告,完成主件资料。
(4)迎请专家结题。
五、具体实施措施
1、以良好阅读环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可见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古时候有孟母三迁之说,今日强调校风校纪,成语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谚中有“江浙出才子,燕赵多壮士”,所要表明的无非也是这个意思。良好的阅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首先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图书,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有利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到图书室借阅,当学生看到满目琳琅的图书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学生对阅读对象的选择是不确定的,模糊的,针对这一点,我们应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指导。我们还可组织学生组建班级图书角,每人配备两本或两本以上的课外书籍,编写好号码,归置于班级图书角实行专人管理。这样让每位学生捧出两本书,你就拥有全班一百多本书,同时这项举措也能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易于形成团结、互助、乐学、上进的良好的班风。学校的“广播站”也可开辟佳作赏析节目,这样,使学校有“书香”“墨味”,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气息、文体底蕴的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以各种形式的竞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竞赛活动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如,经常在校内开展讲故事比赛、朗读名著名篇比赛、知识竞赛、演讲赛、背诵赛等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并评选出优秀者。让学生从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和成功,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丰富个人的生活经历,彰显个性色彩,并且能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中逐渐培养起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3、以教师阅读兴趣的外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尤其对学识渊博的老师有强烈的崇拜心理。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对读书要有较大兴趣,给学生以表率作用,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给学生介绍好书,做出个读书的表率让学生看。每天晨读,教师率先朗读,非常投入地读,让自己的阅读作用产生“阅读情感场”,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
4、以教学各环节的优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过程,是师生之间多形式、多维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中应该做到不仅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因此课堂阅读教学不能只给学生传授阅读知识与方法,更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学各环节(预习、导语设计、课堂研读、作业设计与评价等)的优化,来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以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
5、以写促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借课堂教学的课文之“读”加以延伸,以“读”后之得之感,引发“写”的动机,让学生有得“写”;在写作课中,通过题目的设计,让学生为“写”而“读”,“写”的过程又是对“读”的深化和拓展;在课外阅读中,又以“写”体现阅读的成果,强化学生阅读的兴趣。我们所开展的以写促读活动,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发动学生动笔去写,首先是为了更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去阅读、感知、梳理文本。认真读书,也许不一定有多少话写,但不认真读书,是一定没有话可写的。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写要促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写的过程,是对课文阅读理解的梳理。在阅读中体会写作的妙处,虽然表面上看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可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收获的是对教材内容更透彻清晰深刻的理解与感悟,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阅读期待,为他们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释放学生的心灵。
六、本课题研究的预想成果及预想成果形式
1、通过三年的研究,我们预期获得如下成果:
(1)培养学生课内外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2)培养学生不同文本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3)培养学生不同文本阅读兴趣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4)以写促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2、本课题研究的预想成果形式:
分阶段完成论文及实验报告
(1)调查报告(基于课题实验所进行的各项调查情况)
(2)实验报告(实验总体报告、阶段性计划与总结等)
(3)论文(基于课题研究的各类论文)
(4)来源于学生的多样化的延伸性的阅读成果(读书笔记、活动记录、各类作品等)
(5)实验教师、学生的各项成果如案例、影像资料、发表或获奖作品等。
七、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1、教育教学条件优越。我校为农村远教项目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齐全,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2、过硬的研究基础。我校已形成了浓厚的科研之风,涌现出了一批业务能力强、实干精神佳的科研能手,而且教师队伍年轻化,富有开创精神。本课题组成员都曾参加过校级、县级课题研究,有的还参加过市级和国家级子课题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本课题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咨询了许多专家,确保了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全面性及有效性。
4、制定了全面细致的《课题管理制度》,确保课题研究的有序性和务实性。
5、经费保障:对于课题设计的经费学校将专款专用,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教学实施方案【第三篇】
作为美术课的延伸与辅助的校本剪纸课程,是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通过教编、整合、补充、拓展、对原有的教材的消化与加工、较之更能培养个体差异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充分挖掘我校学生在美术特长方面的潜力,为以后的专业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确保学生的终身审美目标的实现。综上所述,剪纸的根本课程主要特点如下:
一、开发背景
我们之所以选择剪纸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内容,是出于以下几点的考虑:
1、剪纸是我国一种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奇葩,是最具群众性的、大众艺术形式之一,与民族民俗的关系密切。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剪纸是当地乡民的一种风俗。乡民逢年过节或喜庆活动,都要在墙上和窗前贴上纸花,或大红“喜”、“福”等。小学生都十分喜爱剪纸,加上剪纸工具简单,材料易找,为此剪纸成为学生们感兴趣的活动。
2、剪纸是一项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具有单纯、明快、朴实、富有装饰性的艺术风格和夸张变形、大胆的构图、简练生动的艺术造型特点。学习剪纸不仅能锻炼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力,了解民俗风情、熟悉生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孩子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
3、学校开展了“剪纸兴趣小组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形成了一定的剪纸氛围,剪纸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家长的认同。
4、学校在初级阶段开展的剪纸兴趣小组活动,发现一些问题。首先,“兴趣小组活动”侧重于学生模仿操作,少创作性作品,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如何进一步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成了我们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其次,兴趣小组活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教学安排缺乏整体的计划,活动比较随意。学生不能有效地展开学习,获得完整的知识与技能,不能得到比较完满的情感熏陶。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剪纸活动进行教学内容的系统编排。再次,兴趣小组活动作为一种课外活动,组织形式上的松散,也难以得到课时上的充分保证。小学剪纸活动课程的开发,纠正了剪纸活动在这方面的不足。
二、设计剪纸课程目标:
剪纸是以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的整合为切入点,拓宽传统剪纸审美文化和表现内容,构建适合学生的剪纸活动体系。通过剪纸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它是指以综合活动课程的方式组织,以活动课程理论指导开展小学剪纸教学。它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强调剪纸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
我们开发剪纸活动课程需要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临摹期:重技能,轻知识;第二阶段为萌芽期:从临摹转向创作,主要分根据剪纸艺术本身的层次性以及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可设立剪纸初级班和高级班。初级班要求能掌握剪纸艺术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技法,能够“临作”。高级班则在此基础上,能够“创作”;第三阶段为成长期:既重视剪纸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我们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发展剪纸校本课程。
开设剪纸活动课,把“剪纸”引入课堂。
以往剪纸兴趣小组活动明显缺乏必要的系统性,教学安排缺乏整体的计划,活动比较随意。因此,学校领导和课题组成员一起对“剪纸”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做了理性的分析,对剪纸活动教学进行了系统安排。首先,师资配备上:安排有一定剪纸特长的教师担任剪纸教学的实验工作进行开发剪纸活动校本课程。其次,时间安排上:由教导处专门将每周三开设为剪纸活动课,保证剪纸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再次,对象和组织上:打破原有班级制,完成由同年级的学生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选修剪纸活动课,形成固定的剪纸班。剪纸校本课程开发在拓宽课程范围、适应学生的个别需要和发挥教师的创新意识等方面显然有着显著的优点。
三、课程内容
众所周知,只有当教学内容系统的加以传授时,学生才能合乎目的地有效地展开学习,获得完整的知识,才能得到比较完满的情感熏陶,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将传统民间剪纸与中学美术教育进行了整合,在中学美术教育的价值目标下追求民间剪纸艺术的精髓,吸收和借鉴民间剪纸的语言风格、造型手法和表现技法等的基础上融入学校美术教育的方法和价值目标,拓宽剪纸活动内容体系。通过对民间剪纸艺术特点,学生认知接受能力和课程本身严密的体系以及教育的价值等分析,我们对剪纸活动内容进行了系统编排,反复实验研究,在多次筛选与修改,逐步完善,最终设计了剪纸活动课程内容框架体系,即“三维一体”框架体系。“三维”指剪纸的主题性层面、剪纸知识技能层面、学生自身发展层次;“一体”指剪纸活动课程教学的指导纲要。在这个框架体系指导下,我们设计了不同阶段的剪纸活动内容体系,让学生亲近自然、体验生活、认识自我、了解周围世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探索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剪纸教学方法
民间传授剪纸技艺让初学者剪熏样(类似复印),强调由临摹起步,先描后画再剪刻的技法,与我们所提倡的剪纸活动教学不太适宜。中学剪纸活动课程教学力求改变单一的剪纸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活动课程的思路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现活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情感→能力→知识。剪纸教学方法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教师主导型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型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型教学方法。
1、教师主导型教学方法
主要指由教师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演示法、呈现法等。如讲授法(其结构是讲解----释疑):教师向学生系统地描述剪纸史的发展,分析优秀的剪纸作品,介绍剪纸艺术家的生平,通过教师强有力的情绪作用使学生获得深切感受。教师还可以对一些学生存在的知识问题和现象进行评论和分析,如讲解作业,课堂小结等。
2、师生互动型教学方法
主要指借助师生对话与活动,共同思考、共同操作、共同解决问题,痛痛快快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但必须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判断分析能力下,或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和相应的操作能力下方可运用,采用写生法、情境法、参观法等互动型教学方法。如情境法(其结构是创设----激发----想象):剪纸教学时,一段录像可将学生带入民俗活动中,一幅剪纸向学生描绘了一段生动的民俗文化故事,都能唤起学生无限的想象……
3、学生自主型教学方法
剪纸教学可以通过协作法让学生接受教育,如在创作一幅剪纸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运用自身原有的知识与能力创造性自己确定表现主题,根据主题选择素材,将图案剪纸化,学生分工协作,完成作品。让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升学习效率与学习动机,掌握剪纸知识和技能。
四、课程的评价
评价是剪纸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学校验证剪纸活动课程实施的可行性、有效性及教育价值;教师掌握剪纸活动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实现情况,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学生在及时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认识自我,促进学习。在这一阶段的评价中,我们对剪纸刻的线条、剪纸纹样的运用、画面构图的合理、学生的创意等根据不同的活动要求进行有侧重的评价,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创造能力,同时兼顾学生剪纸的基本功的实践操作。对学生剪纸作品评价,不仅要求教师重视课堂展评、作业批改而且积极创设条件,加强课外展评和比赛。如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开设一个剪纸长廊,定期在校园橱窗里登出学生的优秀的剪纸作品;在走廊上悬挂学生的剪纸作品,使校园里的一面面的墙壁“说话”。每学年我们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剪纸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剪纸文化宣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剪纸交流、展示的舞台。这么一来,即显示学生的剪纸才能,给学生作品进行肯定的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对剪纸学习产生更浓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体验成果的快乐。
教学实施方案【第四篇】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每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原则和目标,为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的实效,就是在课堂45分钟获得最大的效益,让每一位学生都受益,达成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收益,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的主阵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态度和程度决定了课堂实效,做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实现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总量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对一节课的教学的前前后后做一个完备的统筹安排。为积极推进“高效课堂”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努力达到教学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有效结合,现就实践高效课堂工作,对自己今后的语文教学做如下计划:
一、年级组内按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进行研讨。
备课组长带领本组教师以讲读课文为主要研讨对象,按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中六个环节教学进行研讨,通过集体备课、上研讨课、同课异构课等形式,研究出本年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并对课前预习、课前检测、(学习目标)、合作交流、学生展示、当堂检测每个环节进行研讨交流,最后形成一套适合本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成功模式,教学中遇到哪些问题,采取什么方法和措施解决,效果如何,要认真做好记录,尤其是认真上好同课异构课,一节课一位教师主讲后,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第二天安排另外一位教师按修改后教案上课,直到大家都满意为止。
二、精心打造亮点,上出别样风采
备课组长是本年级本学科教学工作的引领者和负责人,要带领本组教师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围绕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开展组内教研活动。
1、每天一节集体教研时间,各语文教研组要认真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认真备课,提前一周研究处理教材,备出高质量的教案,其他教师要补充发言,共同备好的教案任课教师要进行二次加工即复备,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及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批注,备好课之后必须按六环节教学要求进行上课。
(2)教研高效课堂方面的经验及困惑。本组在打造高效课堂备课、上课、作业设计、考试等环节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组内进行研讨交流,使大家形成共识,尤其是六环节的课题研究。
(3)上好组内研讨课。除学校安排的一些主题研讨课、同课异构课、汇报交流课本教研组内也可以开展一些研讨课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安排本组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潜能生转化经验交流,习作教学经验交流,识字教学经验交流等。
(5)安排本组教师进行一些专题学习和讲座,鼓励教师在某一方面进行专题研讨,形成经验向大家汇报。
(6)安排本组教师进行说课、绘制知识树等研读教材方面的比赛,教师朗诵比赛等。
三、建立QQ网络交流平台
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广阔的交流发表空间,能够为语文学科开展亮点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所以我们还可以建立“八年级语文教学网络平台”,参与专题活动的老师可以把自己的个性化教学设计发布到网络平台上,供其他老师学习借鉴;或者把自己的教学设想放在QQ平台里征求他人意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好的完善提高。平时在教学中撰写的心得体会、论文等也都可以通过平台发布。网络环境下的校际交流,不仅有利于亮点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立体化,也是非常有用的。
四、课时安排:
期中考试之前:教完第一、二、三、六单元,期中考试之后:教完第四、五、七单元并复习全册内容。全期以16周教学时间计算,共80课时。
其中:
讲读课文15课计38课时,速读课文14课计20课时,口语交际7个计7课时 , 综合性学习3个3课时, 写作共安排6次12课。
总之,只要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肯动脑筋、敢于创新、善于思考,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美点,打造教学中的亮点,就会使枯燥的“阅读”教学变为愉快的“悦读”教学,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一定会充满活力和激情,充满智慧和灵性,我们的语文教学园地就会真正变得百花齐放,姹紫嫣红。
教学实施方案【第五篇】
一、“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
阅读滋润童年,书香陪伴成长。
毕淑敏说过:“阅读是心灵的旅行,它比双脚的旅行具有更辽阔邈远的背景。它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热爱,使书籍成为学生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
李镇西说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应是帮助学生构建其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塑造健全人格,净化心灵空间,丰富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精神,发展创造思维。”
童年必须阅读,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也是塑造人格,培养社会高素质公民的基础。
童年是孩子们记忆的黄金阶段。
小学阶段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阅读激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开发学生智力。小学阶段也是记忆的黄金时间,童年的记忆是终身难忘,大脑的记忆潜力开发在青少年时期的挖潜空间。通过诵读推动学生记忆积累,有了大量的文学积淀,将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教师是为学生点灯的人。
学校是阅读最佳场所。这里有大量的可读书籍,良好阅读氛围,充足的阅读时间,有互相交流的人群,更重要的是学校是以阅读和学习作为首要任务,这里有热爱阅读的榜样,也有指导阅读的导师。作为学校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做一个终身爱学习的人,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终身爱阅读的人。
教师是学生阅读的指路人。儿童阅读需要指导,阅读书籍的选择、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指引、有计划的阅读这些都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施加积极的影响,让阅读有数量,更有质量。教师要热爱阅读,用阅读的激情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的喜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心灵的体验,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教师对阅读的爱好。没有个人心灵体验的读书,就是没有灵魂的读书。现在有的教师自己不爱读书,课堂上讲一些假话、套话,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灵就变得麻木不仁了,哪里还有感动可言。教师应该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有智慧、能感动的人,当教师将自己读书的喜悦、读书的体验、读书的收获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时,学生怎么会不受感染,怎么会不喜欢读书呢?
教师要做学生阅读的榜样。读书,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教师要点亮学生心中阅读的那盏灯,要成为学生精神的导师,自己就先得读书。唯有如此,教师的世界才会更加辽阔,教师的生命才会更有活力。有了教师的榜样,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阅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就能感受到阅读的喜悦。
二、现状分析
我校多年来倡导书香校园建设,学校近几年投入为学生添置大量的儿童文学及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并以班级图书角的形式投放到班级,新书能保证在第一时间与学生见面,鼓励教师读书,为教师报销书费,奖励老师发表文章等方式来激发教师阅读的兴趣。开展了系列读书活动,力求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检阅学生阅读效果。学校倡导了晨诵、午读、暮省读书活动,在部分班级在落实,大部分班级落实并不理想,主要是表现在放羊式,缺乏系统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引导。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不到位。阅读是课外的,课外阅读的组织没列入课表,许多教师将晨诵午读暮省当作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纯粹是凭自己的理解或者是责任感来对待这件事;加之阅读与教学尽量都知道有帮助,但究竟有多大帮助心里没数,没尝到甜头,兴致不高。
2指导不到位。没有内容、没有一种检测督导措施,读与不读效果如何在大多数教师心里没数,再加上准备阅读内容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对于寄宿制老师来说本来任务就很重,无心去准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到让学校提供的书经常在学生手中流动就不错了。学校也只是定了一个规划和计划,以活动为主,具体的指导活动很少,在骨干教师上培养不到位。
3研究不到位。课外阅读指导是一门学问,如何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如何上好阅读指导课,怎样有计划的开展晨诵课,确定晨诵的内容,都需要研究。需要有志者不断探索,结合自己实际、结合本班、本校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4配套不到位。统一阅读的书配套不到位,农村的孩子家长购书意识差,购买渠道单一和不方便,对于共同探讨的书,难以到位,学校配置的书基本上每班都是单行本,实现共读的效率低。教师的阅读不到位,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师如果不读很难进行共同探究,好多教师读儿童文学少,或者是不屑阅读儿童文学,甚至有的教师自己就不很爱读书,通过学校每天为教师报销图书就可以看出,好多教师一年中难得去图书城一趟,有的图省事订一种杂志算了,有的是为自己的子女购买一本资料之类的,更有甚者,有的教师教师几年来都放弃了这一权利,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三、指导思想:
将课外阅读适度引进课堂,逐步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有序有计划有目的开展学生阅读经典著作,通过课内引导交流,掌握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外独立阅读,检验阅读方法,获得独特体验,感受阅读快乐。让学生的阅读得到关注,在阅读经典著作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与语文教学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在经典著作的熏陶滋润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间通过诵读来积累锦句名篇,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这是智力提升的最基本的要素。将暮省与学生的习作积累联系起来,夯实学生的听说读写这一基础。
四、实施内容
1整体推进,分层实施,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确定课外阅读指导篇目,组织部分有一定语文教学功底、且对阅读教学有热情、有一定研究的教师选编诵读教材、课外阅读统一指导阅读篇目,编写课外阅读指导提纲及习题,阅读检测方法,收集整理编写案例,作为阅读指导教案。
2确定诵读、课外阅读指导计划;
3确定诵读、课外阅读基本的指导方法;
4购买添置或选编诵读教材、统一阅读图书。
五、实施步骤:
1制定方案,征求意见,讨论修订方案;张学斌、向以波、王伟负责。
2编写选编诵读教材和统一阅读篇目;张学斌、向以波、王伟负责;
3编写诵读、阅读指导教案、训练检测习题;添置图书教材或印制诵读读本、集中汇审。张学斌、向以波、王伟、王祥玲、罗辉斌、任红仙、徐桂芝负责。
4教师培训、审定篇目案例,张学斌、向以波、王伟负责。
5实验课外阅读进课堂。
6修订方案、阅读诵读篇目及教案;
六、实施方法措施:
1、时间课时保证。早上订20分钟晨诵课,规定晨诵内容,由语文教师负责引导,开展齐诵读及竞赛的方式进行检测。针对住宿生在校时间长,午间开展半小时独立阅读时间,提前进教室的教师负责督促,引导学生自觉阅读,为同读一本书打保证阅读时间,每周上两节阅读指导课,检查学生本周课外阅读情况。每天晚上学生要整理读书笔记,写随笔。
2、图书的配置办法:每月读两本儿童文学经典作品,采取按班数一半配齐复本图书,这样五六年级四个班生均一本就可实现每半学期配齐8本复本图书,集中指导下读八本儿童文学经典著作的计划,每学年十六本,逐步增加,在图书的添置上可以采取学校和家庭共同添置的模式,学校重点添置高年级图书,低年级由学生自购和高年级学将读过的书捐赠的方式进行配备。
3、师资力量。教师使用统一编写的教案,在教案上进行修改,不增加教师过多的工作量。对教师的阅读实行奖励计划,一是读完一本儿童文学作品写出1篇推荐文章,可以自选购一本书的计划,引导教师向有关报刊发表文章,对发表文章的给予一定奖励。对积极参与编写阅读教材和教案学案的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读书经费,优先派出学习。
4、用活动来推动和引导。组织诵读比赛、阅读知识竞赛、展示读书笔记和小练笔、读书征文活动。可以在平行班中确定实验班,进行比较验证,确定验证比较办法。
5、申报课题,用课题研究的方式来指导我校的学生课外阅读,吸取先行者的优秀经验,结果校情、教师、学生及其家庭状况来推动我校的课外阅读。
七、相关文章和案例节选。
1诵读篇目的确定及基本教学法。
2低年级绘本指导案例。
3经典著作阅读指导案例。
4其它阅读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