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科研范例【参考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教师教育科研范例【参考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师教育科研【第一篇】

关键词科学教育活动;幼儿园教师;指导目的;发展适宜性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1/02-0037-04

关于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研究者认为科学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获得理解周围世界的方法,〔1,2〕也有研究者认为科学教育的重点是让幼儿带着好奇、喜悦进行主动探索,而不是教给他们复杂的科学概念,〔3〕等等。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则将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情感与态度作为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在《纲要》颁布几年之后,当前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指导幼儿时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呢?教师的指导目的会对幼儿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目的及其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作了调查,以期了解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想法,正确认识当前幼儿科学教育实践,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行为。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现场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来调查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目的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在借鉴国内外有关科学教育和教师指导的问卷、量表的基础上,我们自编了“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师指导目的问卷”,由北京市14所幼儿园的154名教师填写。问卷调查维度包括教师对科学教育活动的认识、教师指导幼儿的目的、教师对一些指导行为的理解等。问卷主要采用利克特五等级评定法,每题选项从“完全不符”“不太符合”“不清楚”“比较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计分为1~5分。信度、效度检验结果表明,所编问卷有效。

为进一步分析教师不同指导目的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我们对教师和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及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观察。本研究从问卷调查被试中选取16名指导水平不同的教师,同时在每名教师所在班级选取4~5名幼儿,共计70名幼儿,把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对这些幼儿的指导及幼儿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表现、学习结果作为重点观察内容。本研究共观察了42次科学教育活动,对教师和幼儿的行为都进行了编码。

二、研究结果

(一)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目的

1.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各指导目的的重视情况

从现有相关研究以及各国教育政策中可以发现,帮助幼儿积累科学知识、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是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指导幼儿的三种主要目的。〔4〕因此,在自编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师指导目的问卷”中,我们考察了教师对上述三方面指导目的的重视程度。根据教师对不同指导目的重视程度的排序,我们由低到高依次将其赋值为1~3分。结果发现,教师在积累科学知识目的上的得分为分,在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目的上的得分为分,在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目的上的得分为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表明,教师对三方面指导目的的重视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表明,教师对这三方面指导目的的重视程度均存在显著的两两差异,教师最重视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与态度,对积累科学知识的重视程度最低。

2.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复合指导目的的聚类分析

我们在观察教师指导行为时发现,三种指导目的并不是非此即彼不能并存的。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可能同时持有多种指导目的。因此,我们根据观察到的42次科学教育活动,对教师各种指导目的采用5级计分制进行了编码,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1~5分。之后,我们采用离差平方和聚类法,对教师的指导目的进行了聚类分析,将教师复合指导目的划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类在积累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三方面目的上得分均较高;第二类在积累科学知识目的上得分较高,在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目的上得分属中等水平;第三类在积累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三方面目的上得分均属中等水平。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将教师指导目的的这三种组合类型分别命名为并重型、知识倾向型、平均型。并重型指导目的的主要特征是教师对帮助幼儿积累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均较为重视;知识倾向型指导目的的主要特征是教师偏重帮助幼儿获得和积累科学知识;平均型指导目的的主要特征是教师对于三方面目的的重视程度均处于一般水平。

(二)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指导目的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

教师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教师的指导观念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因此,本研究要探讨的另一个问题是不同的科学教育活动指导目的会对幼儿的发展造成什么影响,是否适宜于幼儿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即对幼儿来讲是否具有发展适宜性。在研究中,我们将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学习表现、学习结果作为判断教师指导目的是否具有发展适宜性的主要评价指标。由于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持有的指导目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型的,因此我们分别分析三种复合指导目的类型,即并重型指导目的、知识倾向型指导目的、平均型指导目的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

1.从幼儿的科学学习表现分析教师指导目的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

我们主要从学习兴趣、学习独立性、学习坚持性、学习创新性等四个方面分析幼儿的学习表现,对应于教师指导目的将其分别进行编码,编码都采用5级计分制,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1~5分。

我们对不同类型指导目的下幼儿的学习表现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发现在不同类型的指导目的下,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创新性无显著差异,但在学习独立性、学习坚持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表明,并重型指导目的下幼儿学习的独立性、坚持性水平都显著高于知识倾向型指导目的、平均型指导目的下幼儿的表现,而后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并重型指导目的更有利于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学习独立性、学习坚持性的发展。当教师对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与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不够重视时,无论教师对科学知识的重视程度高低,幼儿的学习表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从幼儿的科学学习结果分析教师指导目的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

根据活动观察录像,我们对幼儿学习结果的分析主要包括幼儿科学知识的增长、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发展三个方面,也采用5级计分制进行编码,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1~5分。

我们考察了不同类型指导目的下幼儿学习结果的差异,发现不同类型指导目的下幼儿各方面的学习结果均存在显著差异。在促进幼儿科学知识增长方面,并重型、知识倾向型较之平均型更有助于幼儿积累科学知识,进一步的多重比较表明,并重型显著优于平均型。在促进幼儿科学研究方法掌握及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发展方面,并重型显著好于知识倾向型与平均型,后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教师越重视幼儿科学研究方法的获得和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培养,越有利于促进幼儿相应科学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三、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越重视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培养、科学研究方法获得,越有助于幼儿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而教师对科学知识积累的重视程度则与幼儿的学习表现、学习结果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当教师忽视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培养以及科学研究方法获得时,无论教师对于科学知识的重视程度如何,幼儿的学习表现与学习结果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当教师同时重视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培养和科学研究方法获得时,对科学知识积累的重视也有利于幼儿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与学习结果。据此,我们认为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应优先考虑幼儿科学精神的培养与科学研究方法的获得,在此基础上再重视科学知识的积累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教师是否注重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培养、是否关注幼儿科学研究方法的获得,这是影响幼儿科学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应该将精神态度培养、研究方法获得放在首位,让“每个儿童不论他到哪里,都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学习科学,而且终身成为科学之友”。〔5〕由于我国传统科学教育重视幼儿科学知识的增长,因此不少教师常常将科学教育活动的首要目标指向科学知识的积累。可喜的是,当前科学教育的目标正在悄悄转变,“未来教育不应仅局限于给学习者坚实的知识和培养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它还应该培养人的行为和能力,并深入精神生活之中”。〔6〕然而,目前绝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虽然已经有了这种意识,但由于科学精神与态度具有不易量化的特点,因此仍有部分教师仅将此作为口号,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还是选择易量化、利于评价的知识增长程度作为首要目标。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教师要调整自身的指导观念。

2.科学教育活动前教师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确定适宜的指导目标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在设定指导目标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这样才能确保指导目标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有研究者认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确立至少要考虑三个方面:社会需要、儿童发展、学科性质”。〔7〕首先,指导目标要适宜于社会发展。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方向必须结合当今社会对于个体发展的要求,如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要求幼儿形成环保意识,知识量的快速增加需要幼儿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等。其次,指导目标要适宜于科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某科学概念的准确内涵是什么,某科学知识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逻辑序列和层次,哪些科学概念能为幼儿了解与掌握,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再次,指导目标应适宜于幼儿发展。过高的目标幼儿难以达到,过低的目标则对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没有太大促进作用,只有具有适当挑战难度的目标,对幼儿来说才具有发展适宜性。

3.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同时秉持三种指导目的

无论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与态度,还是引导幼儿掌握科学研究方法,都需要借助科学知识这一载体。在教师的适宜指导下,幼儿完全可以在探索科学知识时发展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但目前许多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常常过分关注科学知识这一载体,而忽视了其承载的培养幼儿其他科学素质的机会。因此,教师有必要思考一次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适宜培养幼儿的哪种科学精神,能引导幼儿获得何种科学研究方法。这样教师的指导就有章可循,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才不容易忽视或者忘记科学精神培养与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指导目标。

4.科学教育活动后教师应全面、整体地评价幼儿的科学素质

活动后对幼儿发展的评价极为重要,这既是对当前活动实施情况的反馈,也可作为将来活动的借鉴。但很多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之后对幼儿的发展不作分析与评价,或者评价时偏重于外显的、容易量化的科学知识经验的掌握,对于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形成、科学研究方法的获得关注较少或者不知该如何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教师对科学教育活动进行全面、完整的反思,也容易导致教师在下次确定活动目标时继续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发展时应作全面、整体的评价,一一对应于活动前设定的具体指导目标,分析幼儿是否达到了相应要求,达到的程度如何。如果幼儿全部实现了预定目标,是否下次可以适当提高要求?如果幼儿没有实现目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样的评价有助于教师不断反思,提高指导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LIND K.Exploring science in early childhood:A developmental approach〔M〕.New York:Delmar Publishers,1996:37-55.

〔2〕PERRY G,RIVKIN M.Teacher and science〔J〕.Young Children,1992,47(4):9-16.

〔3〕KIM J,CHO H.Preservice teachers’ percep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R〕.Las Vegas,Nevada: 46th National Convention of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 Association ,1998.

〔4〕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0-72.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03.

〔6〕S・拉塞克。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18.

〔7〕杨莉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模型的构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3-57.

A Research on the Purpose for Teachers’ Instruction in Kindergarten Science Education Activity

Liang Yuhua

(College of Educatio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教师教育科研【第二篇】

很多年以前,一所学校希望我给他们学校的老师们介绍一下有关案例研究和教学案例的情况。他们学校正在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这个课题的逻辑思路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不是能够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如果存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行为的话,我们又应该如何来解决。在这个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教学案例的撰写显然是其中的重要方法。我也收集过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校长有此要求,我也就如此这般的给老师们介绍了案例研究和教学案例的情况。

过了几天,校长找到我,说我讲得很好(这是欲擒故纵之计,看到后面就会明白),但是我们的老师还是不会写,你对教学案例的要求肯定掌握得比我们好,你是否能帮我们写两篇?其实我也留心过,专家们虽然看不上教师写的教学案例,但是他们似乎也从来没有介绍过符合他们写作要求的教学案例。因此也就没有现成的教学案例可供仿效。

听了校长的话,我想到的是什么?你未必能想到。我忽然想到的是鲁迅先生在《人生识字糊涂始》中说的一个例子。鲁迅先生说,他自己常常会用些书本子上的词汇的。虽然并非什么冷僻字,或者连读者也并不觉得是冷僻字。鲁迅先生接着说,“然而假如有一位精细的读者,请了我去,交给我一枝铅笔和一张纸,说道:‘您老的文章里,说过这山是“崚嶒”的,那山是“巉岩”的,那究竟是怎么一副样子呀?您不会画画儿也不要紧,就钩出一点轮廓来给我看看罢。请,请,请……’这时我就会腋下出汗,恨无地洞可钻。因为我实在连自己也不知道‘崚嶒’和‘巉岩’究竟是什么样子,这形容词,是从旧书上钞来的,向来就并没有弄明白,一经切实的考查,就糟了。”校长叫我为他们写两个案例,在我看来,也是对我的切实的考察吧。

当然,我不可能拒绝校长的要求。“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那就做吧!我把教师写的教学案例带回去,研究了他们撰写的案例中的普遍问题,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案例写作中的问题,除了体例之外,主要是对案例的特点不清楚。简单的说,教学案例首先是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件事情,或者按专家的说法说,是一个富有情节性的故事。其次案例必定是围绕一个问题的,或者是问题的提出(未必能够解决),或者是解决问题的尝试(未必能够成功),或者是解决问题的经过,这是案例的主题性的要求。我不赞成把整堂课的教学实录作为教学案例,就是因为它淹没了案例的主题性。案例的主题性特征对案例来说非常重要,这就是它能说明一个什么问题,通过一个具体的发生在课堂上的事件,告诉人们,自己的思考和做法。这很像医学、法学上的案例。当我们遇到一种新的情况时,有人说,这种事情,我以前碰到过,我当时是怎样想、怎样做的,效果如何。这对后来或别人解决类似问题,很有参考价值。

教师教育科研范文【第三篇】

我把学校教育科研分为三个层次,即学校层面、组室层面和教师个人的科研课题。这里我专谈教师的教育科研,一般不谈学校层面的教育科研,不过这个课题主要涉及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因此也就放在这里谈一下。

我们许多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新的教育观念,谁都知道。如今还有哪位教师不知道“素质教育”、不知道“以学生发展为本”、不知道“建构主义”呢?深究可能谈不上,但是没有听说过,大概还不至于。但是往课堂里面一站,就还是老样子。从学校到教师,也都因此一筹莫展。

其实问题不是如此简单,如果想到就能做到,这叫得心应手,但是对实施素质教育而言,我们目前还做不到。教育理论对于行为来说,具有指导作用。但是,我们知道,教育理论有得两种,一种称为“所倡导的理论”,比如说“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等;一种称为“所采用的理论”,也称之为“教师个人理论”,它是教师在个人的教学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教育理论,比如教师从他的老师的那边感受到的(我的老师就是这么教我的),从别的教师那边看到的,从书报杂志(包括网络)上面读到的,从自己的教学中逐步形成的等等,来源五花八门,但是就这样形成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论,这在教师自己也未必清楚,这叫作无师自通。真正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影响的正是这后一种理论。因此我们对虽然知道新的教育理论,但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老样子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因此真正要改变这种状况,显然是需要将“所倡导的理论”和“所采用的理论”两者统一起来。但是我们知道,这种统一(或者说一种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是需要我们一点一滴的去做。

我们希望,实施素质教育不要等到走进课堂再想(那时再想已经来不及了),而是在走进课堂之前就想好。说到这里,大家都会料到,下面要谈的就是教学设计了。

教学设计实际上总是体现了某种教育理论。我们许多老师似乎并没有觉察,教学设计中有教育理论的潜在影响。许多教育学着作也没有专门来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我们传统的教学设计思想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顾名思义,就是考虑“教师如何教”,难道除此以外还会是别的吗?由此,“教师为中心”就成了教学设计中默认的指导思想,无须专门指出。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以致认为教学设计与教育理论无关。

我们知道,“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早已遭受冲击,上海的钱梦龙老师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模式,正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挑战。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引进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设计领域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其后又有人提出“双主”(教学和学生都是主体)的观点,由此也引出“双主”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设计。

试想,从“以教师为中心”转换到“以学生为中心”,这在教学设计上转换了一个视角,会引出怎样的变化?对教师来说,这是全新的思考、全新的尝试。

教师教育科研【第四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教育科研;教育改革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现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教育科研是有目的、有计划、连续和系统的探索活动。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意义

教师的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即通常所说的学历标准),又包括教育专业性。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国家帮助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和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进入21世纪,我国明确提出了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任务,实行教师教育一体化,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和走向专业发展的教师继续教育,确定了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发展是我国教师的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也必将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方向。

二、教育科研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的科研素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突飞猛进,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自身的角色意识都在不断改变,每一个时期都有其不同的要求。而从学校的现状来看,教学研究不仅是教师工作的方式之一,也是教师在工作中的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育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将教学理论融会贯通于教学实践中,从没有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研究者的层次上来,才能使得教师的工作重新获得“生命力和尊严”,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权威性。

2.教育科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教师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有外因的作用,又有内因的作用。在其内因中,教师素质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在发挥作用,其中,科研素质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

教师工作历来以教学为中心,教师知道什么就教什么,有多少就讲多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角色的转变及学生内心发展的复杂性,使得教师必须通过科研,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吸收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实际指导学生的能力,这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2)丰富教师的进修学习方式

以前的教师不存在“进修”的概念,现在的教师进修和“上学”几乎是同义词。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师研修理论的重大突破,教师的科研活动也列为教师的进修的方式之一。因为教师科研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的各种素质获得提高的过程。教师的教育科研过程,意味着教师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自觉地学习,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掌握规律了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提高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在与专家、同行交流和自己的潜心思索中,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更新了自己的教育观念。

(3)促进教师其他素质的提高

23 879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