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精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关键和根本

我们党是一个善于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总是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我国具体国情紧密结合起来,以创新的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又是我们党的又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包括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理想决定行动。有了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在现阶段,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3、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得体现。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是被全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崭新的精神风貌。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在新世纪新阶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把握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4、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群众,就能够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是党中央适应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向全党提出的重要任务,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建设和谐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也决定着和谐文化的社会主义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发展。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很强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包容性、整合性。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1、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含义

所谓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没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没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保障,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从上述内容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首先,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它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一种以和谐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文化形态,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现象、和谐本质以及和谐规律的总体思考和认识,包含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维系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纽带。再次,它主张和而不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保证。和而不同反映在文化上,就是要承认不同文化传承之间的差异,通过借鉴、吸收,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最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核心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不仅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指针,也是文化进步的重要动力。在文化建设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全体公民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所,在"文化创造"上各尽其能,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过程成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关键和根本

(1)建设和谐文化,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紧紧的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才能保证和谐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才能在扑朔迷离的文化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客观要求。强调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了和谐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就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相互交融的,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深深熔铸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是中华民族能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证。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在全社会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关键和根本的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价值基础。要建设和谐文化,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基本价值层面上倡导普遍的社会公德即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价值基础。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和谐文化建设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没有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建设和谐文化就无从谈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这一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从而保证了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的高度一致。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之中,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从而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总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牢牢的掌握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主导权,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活力,夯实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社会道德基础,有利于增强我们党执政的文化基础 有利于充分发挥和谐文化的凝聚力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09年修订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2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综观当今世界,各种理论思潮、流派纷呈林立,但不容否认,马克思主义仍然处于人类社会思想史的高峰,仍然是指引人类前进的一盏明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高校师德建设中,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教育和武装高校教师,在师德建设中深入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神。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来指导高校师德建设,其思想基础是正确的,那么这条路就不会偏、不会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高校师德建设的目标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当成建设高校师德的目标旗帜,可以让高校师德建设不偏离目标导向,不偏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总体利益。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应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增强教师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教师能够自觉把个人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同国家、民族命运和教育事业发展结合起来,肩负起教师应当肩负的历史重任,积极地为国家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应是师德建设的主旋律,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培育、建设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先行者。在师德建设中,首先要加强教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教师树立了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才能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其次,要大力倡导和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教师只有以自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示范、感染和带动学生,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

(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道德规范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新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新时期师德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务。我们要以“八荣八耻”为基本要求建立社会主义新时期新的师德观,将高校师德建设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师考核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指标,促进高校教师注重品德修养,追求学术创新,讲究学术道德和节操,坚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传承文明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高校师德建设作为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在遵循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要求下进行,又应该体现高校教师的职业特征。充分认识高校师德的内涵和现状,把握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贯彻指导。明确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将高校建设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培养高校教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政治热情高校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不断增强教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政治热情。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品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教师职业特点,“还要求教师要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去熏陶和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报国之志,并将之付诸行动。这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赋予的责任。”要特别注意高校教师的政治意识,只有教师自身具有了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仰。

(二)培养高校教师敬业奉献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要求。高校教师应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关心学生,尽善尽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要认真负责地对待和教育每一位学生。高校教师的个人自由空间较大,在授课方式和内容上具有较大的支配权和很强的灵活性。这就要求有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来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更需要高校教师的自觉行动来奉献自己。

(三)培养高校教师为人师表的能力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示范性。高校教师面对的是二十岁上下的青年大学生,大学时期,正是他们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持什么样的态度、表现出什么样的品行,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所以,应充分发挥教师在道德行为上的示范性作用,以他们高尚的人格和品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培养出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求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

三、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途径

(一)强调高校党建与师德建设的结合高校师德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先进性中突出师德建设是高校党建的着力点。高校教师中党员的比例较高,党员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在高校的教学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会直接影响全校范围内的师德建设状况★★,也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建立和形成。要把高校党的建设与师德建设有机结合,以党的建设带动师德建设,以师德建设促进党的建设。

(二)完善学生评教及信息反馈制度建设学生评教、教学信息反馈是高校教学质量、师德建设自我监督的重要环节,很多高校都将学生评教、评师作为考察教师业务能力、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信息进行及时反馈,能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激励的作用,能够增强教师的责任心,使教师在教学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能够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

(三)发挥奖惩机制对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作用奖惩机制的建立是加强师德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应该对表现出高尚师德行为的教师,从课时酬金、岗位津贴、职称晋升、住房分配等方面给予倾斜,让其获利获惠,增强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增加前进向上的动力;对师德失范的教师,一经发现,坚决给予处罚,以起到警示作用。高校应定期评选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予以表彰奖励。要逐步改革高校用人制度,取消教师职业终身制,主动淘汰道德水准都不高的教师,通过不断地清理与纳新,打造一支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高校教师队伍。

(四)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的保障机制高校师德建设能否取得成效,高校的领导保障是关键。高校要把师德建设列入学校党政工作的议事日程,制定和完善师德建设管理制度,优化师德建设工作机制,要把学校各基层单位开展师德建设的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实行师德建设工作领导问责制,把开展师德建设工作作为领导干部年终述职、业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要加强物质保障。在高校中,教师科研项目、学习培训、购置学习资料设备以及师德模范评选表彰等,都离不开经费和物质的支持。高校要设立师德建设专项经费,“努力使恪守师德的教师切身利益得到保障,时刻关注教师的需求和冷暖,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

(五)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监督机制构建由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师德建设监督体系。把组织监督与大众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形成外部压力与自身道德约束力的合力,促使高校教师认真地履行高校师德规范,不敢、不能做出有悖师德的行为。同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充分利用新媒体,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师德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尤其是要大力宣扬高校教师的先进事迹,以进一步弘扬师德建设的正能量。师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建设,通过师德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广大教师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外化为广大教师的行为准则、自觉行动,贯穿于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把师德建设置于以德育人首位,常抓不懈,才能真正建成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才能建设出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师资队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网络文化 作用 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243-02

1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校网络文化战略框架

2012年11月,中共十报告明确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在于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氛围,以环境的影响和约束力去提升人的思想素质,达到教育的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4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4个方面可以具体的论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技术、管理与保障层面,为其提供充分论据。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践行实践中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最高领导,丰富理论高度,更好地占领高校文化前沿。以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网络文化践行核心思想,让社会环境、校园环境、舆论走向各方面达到聚合。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学生个体思维,固化网络平台上的学生其个体价值走向。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大学生在网络观点宣扬中的道德标准。

网络文化以其存续基础的高科技性、传播途径的虚拟性、参与者的互动性迅速成为当代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数字化的文化形态,而高校是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场所之一,传统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相互融合,诞生了校园文化的新形态――高校网络文化[3]。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现实与观点宣扬的文化形态,其建设基本框架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作为基点,发挥网络文化的开放互性等特点,但改变常规网络传播的主体途径及其者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思想,增加高校网络文化践行者实现被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建设根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网络文化,完成技术、管理、保障方面的框架,这是在新时期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者的时代命题。

2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网络文化运行机制

互联网文化的兴起引发网络全球化,在这一大前提下高校网络也随之迅速发展,其文化已经融入青年群体的生活与学习中。高校网络建设工作者作为主体参与创建的网络文化载体根据其本身具有的社会扩散性、参与群体高知性、空间虚拟性、开放集成的多功能性等特征与现实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高校网络文化丰富和拓展了校园文化、悄然改变了原有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关系,个体交集信息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其根本运行机制集教学、信息传播、人际交往、管理服务等于一体。

高校网络文化载体设计包括教务管理系统,各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话题等公众平台,各个职能部门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个体价值选择。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要了解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增加其互动参与性,将学生作为服务对象,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主流媒介代替学生发声。加强其对话与交流,最大限度地寻求学生群体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共识。在具体方向上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注重学生情感引导。“只有与人的需要有关的事物,才会引起人的情绪和情感”,而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事物,会引起肯定性质的体验[4]。基于管理层面的新媒介教育与管理组织建设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高校网络文化载体设计在这一大前提下保障管理与教育的时效性,使学生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体认中找寻到对于价值取向的精神寄托。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者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准确把握和深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其个体行为与整体环境健康发展,进而实现对大学生网络文化参与的引导和规范。

(2)依托载体强化情感渗透。高校自身网络文化管理运行机制及网络文化平台建设滞后。高校网络平台的运营,应该拓展内容、丰富形式,增加高校网络文化引导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高校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思想的过程中,要将网络素养、道德、法制等纳入教学内容,明确规则与底线,本能性的抵触不良信息的接受与传播,加强道德方面建设。基于技术层面的网络资源建设、基础设施、安全技术、监管技术完善从舆情到个体参与程度的技术保障。官方网络文化载体应及时掌握校园情况,保证载体内容的权威,在社会方面实现主流价值观的有效传播,促使从学生社会各方面对其情感归属。

(3)固化个体意志的价值认同。人们可能会因为对某种事物的需要而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在自觉不自觉地被某些情感表达和价值渗透所触动,不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5]。而意志则可以在自觉地确定目的后有效的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针对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发挥不足,在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改革创新为主题的时代精神可以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网络群体的个体意志,使之具备对国家、民族更的情感倾向。基于保障层面的法律法规完善与制度范建设则可以为高校自身校园文化提供外在保障。在个体层面学生个体的意志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个体与高校校园文化相辅相成,共同组成参与广泛并且传播深远的特色校园文化。

3 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网络文化中的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情况以及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不足的现状中,在高等教育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保持其先进性、科学性、发展性上产生一些理论探索。而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已凸现其巨大影响力,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和指导高校网络文化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以及和谐文化的建设完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认真明确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充分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网络文化的作用后,更好地促进高校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为新时期的中国培育更多的栋梁。

参考文献

[1]文宗。“中国梦”之魂――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员干部之友,2014.

[2]杨义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综述[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3):105-1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4

1.有利因素

(1)网络的普及有利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网络以其快速、便捷的优势成为学生了解信息的主要方式,学校里网络技术发达,无线上网普及。学生可以通过查阅信息资料、网络交流聊天等方式随时随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内容。

(2)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学习。在网络环境中,双向互动是最基本的信息传播模式。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通过留言回复等,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激发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潜在主动性。

(3)网络表现方式丰富多样,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为基本内容,制作微视频,通过微博传播,将抽象变为具体,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生动逼真,更易于被大学生接受,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认同。

2.不利因素

(1)多种文化冲击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教育。在当前网络环境中,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差异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近年来,国外影片、动漫等文化形式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对于欧美风、韩流等外来的风格和形式有一定的偏爱。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这些文化形式背后价值取向的多元选择。这给我们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带来了冲击和干扰。

(2)网络信息开放性与共享性有

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时期,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贫富差距的存在、贪污腐败现象披露等信息集中在网络上,大学生经常看到社会发展中的挫折和失误,不免影响他们的理想信念。在面对现实社会时,大学生很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与现实连接起来。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网络建设有机结合

在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遇和挑战并存。高校应从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深入人心。

1.重视高校网络的硬件条件

网络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阵地,各高校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是高校领导都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要加强校园网络的硬件建设,保证学校有硬件过硬的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无线网络覆盖区,使校园网络进入到办公室、图书馆、宿舍等,为学生从网上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2.利用网络特点,完善校园网络的软件建设

一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特点,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工作方法与手段。面对网络上各种复杂信息,要完善校园网络的建设,加大网络正面宣传力度,传播正面信息,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信息辨别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二是要注重教育软件的开发,既有教育性又有趣味性,便于大学生接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主流文化。三是要培养政治觉悟高,有一定网络技术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有较高的网络文化素养,较为熟练地运用网络,只有这样,才能及时获取重要信息,与学生平等交流,才能在大学生群体中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3.用科学的网络舆论引领

用科学的校园网络舆论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校园网络。首先,要建设技术性较强的监管队伍,注重教师队伍的舆论高度,注重学生骨干分子在基层的舆论引导,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其次,根据学生最关注的问题,积极主动地给出正面回答,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避免在大学生中出现造谣、传谣等现象;最后,要开展相关知识讲座,采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如论坛、聊天室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与沟通,把主流价值观灌输和渗透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去。

4.发挥网络文化教育功能

发挥网络文化的教育功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进行如礼仪、规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网络文化是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构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网络文化阵地。高校要积极主动跟上时代潮流,运用网络优势,利用各种形式,鼓励、支持大学生参与网上对话和讨论,由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渗透式”教育,发挥网络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5.发挥网络传承功能

发挥网络的传承功能,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领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网络无国界,高校的网络建设既要容纳国内外多种思想,又要坚持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特色的网络教育基础。总之,在网络环境中开展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尊重和满足大学生个性需要,又要鼓励和引导他们的理想信念,让他们学会在多元文化氛围中扬长避短。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网络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重要的工作内容。

23 5366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