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论文【推荐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教育管理论文【推荐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第一篇】

一、融入企业文化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文化由美国泰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提出,他们认为,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约定俗成的而非书面的行为规范;并有各种各样用来宣传、强化这些价值观念的仪式和习俗。[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在自身发展和生产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全体员工认可并自觉遵守的共同价值观、共同信仰、共同意识,它是企业软的实力,具有凝聚功能、约束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维系功能、教化功能、优化功能。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在提高学生技能、促进学生就业的同时,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力强的高素质劳动者。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高职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能力,成为了高职院校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关键。[2]高职教育只有质量提高了,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高职教育应该开放办学,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渠道,以应对高职院校面临招生与学生就业的双重压力。因此,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融入企业文化是强化高职教育职业性的内在需求。职业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这就需要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生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企业相应岗位的操作规范等技能知识;引导学生解决职业困惑,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而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全面适应企业需求。企业文化蕴含了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遵循程度是衡量其职业性文化素养的重要指标。企业文化的融入能够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凸显其职业性的特点,保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二,融入企业文化是强化高职教育高等性的有效途径。要达到高等教育所规定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更要注重与就业岗位相关的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行为准则的学习,让学生谙熟知识逻辑和文化内涵。企业文化是区别于岗位技术的素养要求的文化表现。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遵循程度是衡量其人格、道德品质等综合素养的重要指标。高职教育融入企业文化可以强化学生基本素养的养成,塑造学生深厚文化底蕴,健全人格品性,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企业文化对高职教育的积极作用

第一,高职院校加强企业文化教育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育是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一线人才的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特殊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立足实际,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为办学目标,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融入企业文化,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可以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基于高等性和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职业性也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特征。职业性源于企业,也是企业的固有特性。因此,企业文化的融入,必将促进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组织、管理服务等方面汲取优秀企业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蕴含企业理念的特色文化,打造学校的特色,形成强校之本,最终成为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

第三,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可以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直接面对、解决生产一线中的实际问题,还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能领导班组、生产线或者企业员工科学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真实地感受企业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可以加快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化,提高作为未来职业人的职业素养。企业文化的融入,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岗位与产品生产数量、质量的关联,逐步养成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让学生学会处理与客户、企业领导、同事之间的各种关系,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让学生适应严格的规章制度,逐步养成敬业的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为追求短期内迅速提高就业率,教育重点变为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强化,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缺乏合理性。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探索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在四届物流管理专业“苏宁班”的基础上,江苏城市职业学院2012年开始实施与苏宁合作育人项目。这个项目有如下特点:

第一,创新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坚持与苏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致力于创新“按需顶岗、机动教学、灵活管理”的双赢合作机制,保证人才培养“五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要求与岗位技能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学院与苏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组织实施人才培养,共同开发了《企业文化》《苏宁员工规范》《苏宁物流体系知识与运作》等4门课程,保障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紧密贴近生产实践。聘请苏宁管理和技术人员,担任班级兼职导师,为学生讲授苏宁文化、讲解专业课程、设计实习方案、指导毕业设计。结合专业课程教育,定期安排学生到苏宁物流配送中心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苏宁物流商品入库、上架、转仓、拣货、分货等各环节运行的真实情景。

第二,引进“人品优先、能力适度;敬业为本,团队第一”的苏宁人才文化。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苏宁一直秉承“人品优先、能力适度;敬业为本,团队第一”的用人观。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中,引进苏宁人才文化,坚持把道德品质和价值理念的培养作为重点,在班干部选拔、奖学金评选、党员发展等方面,把诚信、忠诚、敬业、进取、团结作为最重要的指标,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价值理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引进“制度重于权力”的苏宁制度文化。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感受到的是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与企业的生产组织活动分属不同的体系,感受到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氛围迥然不同。为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了解、熟悉并认同苏宁的企业文化,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与苏宁共同设计,把制度和规范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涵,让学生了解苏宁“制度重于权力”的制度文化,用学生守则、道德规范、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约束师生员工的日常学习、工作,规范言行举止。

让制度成为促进学校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成为教学、生活、工作秩序正常的保障。苏宁的企业文化融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育人的全过程,学校成为苏宁企业文化扩散的平台,提高了苏宁在师生员工心中的影响力。苏宁企业文化的融入,让学院找到了科学引导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环境,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协作等关系的有效途径。学校和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在合作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增强理念自觉和行动自觉,主动探索企业文化融入的途径,不断总结经验,并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修正完善,形成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促进企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第二篇】

一、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培养目标

创业教育模式是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是创业教育模式实施的重点。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是:基于专业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战略眼光与创新意识,掌握扎实的管理类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时具备较强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能够胜任企业各层次经营管理工作,具备自主创业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创业型管理专门人才。

(二)基本原则

本文将运用系统的设计思想,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遵循创业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有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如下:

1、融合性原则

即普及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教育过程中逐步强化与渗透创业教育,融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于一体,最终实现所有大学生接受普及性创业教育,部分大学生接受专业性创业教育,少数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的目标。

2、主体性原则

为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教学核心应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相关教学组织要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与专业需要,即“学生需要什么”,而不是“教师现在有什么”,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收集学生反应,并积极做出改进回应。因此,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同时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目的。

3、实践性原则

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创业实训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始终,使学生能够接受全过程创业实践的训练,注重理论与实训、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实行全过程质量监控。

(三)总体框架

基于上述总体目标,遵循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从实际需求出发,本文构建了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培养思想-培养目标-培养结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逻辑思路,以造就创业型管理者为培养理念,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在能力结构上要求学生具有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创新综合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学生掌握人文素质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工具方法知识、拓展性知识、创业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与实训两大教学系统,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设计中详述。

二、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设计

(一)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1.课内教学体系设计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在各专业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创业教育的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创业思维、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五大模块,各模块的具体内容、要求以及实现方式如下:

(1)在原有专业课的基础上增设创业思维和创业意识模块课程,即开设“创业学”和“企业家研究”、“名师论道”等课程,并通过网络开展系统的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使学生接受创业普及教育。这些课程要求学生必修,大一修完,这是学生进入创业实验班的必要条件。

(2)对进入实验班的学生增设创业知识类模块课程,即组织设计、创业战略、风险投资、公司治理、新创企业管理等课程,并通过网络开展系统的创业模拟训练课程。这些课程要求学生必修,大二修完。

(3)大三以后,进入实验班的学生可根据兴趣,有针对性地选修创业能力模块(如团队管理、领导力、企业伦理与文化、创业领域专题研究等)和创业实践模块(如创业设计、管理决策模拟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创业能力与技巧,最终实现少数学生自主创业的目标。这些课程一部分列入教学计划,一部分要求学生自修,要求学生在大三、大四修完。

2、课外实训教学体系设计

(1)建立创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相互联系的主要环节,是高校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因此,各高校应加大力度建立适合本专业的创业实训基地,将理论教学过程根植于企业创业实践的土壤之中,为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2)强化校企合作。一是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教师的创业实践能力;二是请企业家走进课堂,介绍创业的成功经验;三是探讨逐步建立教学与企业发展之间利益相关的机制,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校企合作共同成长等有效方式,如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财务、税务代理服务等,实现企业与学校共同成长。

(3)开展创业大赛。创业竞赛包括创业计划书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创意大赛、GMC国际企业挑战赛等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大赛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4)搭建创业融资平台。把各种创业投资人集聚起来,建立起创业投资基金,并开展线上和线下的各种互动,使投资者和创业者能够相互了解,以此来解决创业者的资金筹集问题,为资金困难的大学生创业者筹集创业资金。

(二)创业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设计

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应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各种教学方法对不同能力培养的作用程度,优化教学方法,改变“在黑板上生产,在书本里经营,在课程中交流”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实施网络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及互动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于一体的新的教学方法。系统整合各种教学方法,使之能有效相互渗透与补充。如应用动态案例教学法,通过创业案例讨论、书面分析报告、角色模拟、课堂辩论等,让学生通过创业案例教学的体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感受和把握创业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高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业欲望。

(三)创业教育教学网络支撑平台设计

建立创业教育教学网络支撑平台,实现对整个教学体系的支撑。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平台,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供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借鉴。平台设有教学模块、创业实践模块、模拟实训软件模块及导师模块、交流互动模块等,通过这些模块的有效组合,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另外,通过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网络支撑平台,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置于云平台,实现开放式的网络教育。待条件成熟,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制作成慕课MOOC,实现国际上最流行的大型开放式的网络课堂教学。

三、结论

本文运用系统的设计思想,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导向,形成了由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培养评价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人才培养架构。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寻找该学科与创业教育的契合点,并依托于此专业建立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一体化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将课外创业实践活动的训练作为辅助教学计划纳入教学过程,作为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方案的延伸和补充,建立起“以课堂教学为主线,课外实训教学相配套”的创业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3年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精【第三篇】

甲方:

乙方:

丙方:

为坚决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实施和执行,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方针,严格消防监督管理,加强消防管理力度,防止火灾发生,减少火灾损失,保障楚天商城经营户的正常生活秩序及人员、财产的安全,甲乙丙三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要求,特签订本消防安全协议书,具体约定如下:

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消防责任界定原则,甲方乙方丙方就本辖区内的消防安全保障工作进行具体分工。

一、甲方乙方丙方负责本店人员的消防安全防范的组织培训工作,制定各自的灭火应急预案,定期进行防火检查,对火灾隐患及时上报或整改。

二、负责各自经营店铺的公共消防设施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贯彻执行各项消防管理规定,认真落实安全 管理措施。

三、发生火灾隐患时,三方协同救火,要分工明确,及时组织扑救和协助政府消防部门进行消防灭火施救工作。

四、甲方乙方丙方不得在经营房贮藏保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

五、甲方乙方丙方不得违规使用电器、不超容量用电和不违规使用液化气具。

六、甲方乙方丙方教育和培养家庭成员特别是小孩子学习消防逃生技能、会报警、不玩火和不燃放烟花爆竹。

七、甲方乙方丙方须遵守装修工程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八、甲方乙方丙方在有火警紧急情况下能冷静准确向119报警并灭火、指引和协助他人逃生。

九、甲乙丙三方对上述各项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义务应认真执行,若有违反,承担相关法律后果。

十、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 乙方:

丙方: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第四篇】

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艺术类专业逐渐成为许多综合性大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舞蹈类专业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但由于舞蹈类的学生在高校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特定的学习内容,对综合性大学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综合性大学舞蹈类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效率,本文对舞蹈类专业的教学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帮助高校更好地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在2012年9月颁布了新的高校专业目录,其中的新增艺术类学科对许多高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200多所艺术院校将舞蹈类专业开设为一个单独的教育专业,这说明我国的舞蹈类专业已经成为综合性大学的一个重要教学分支,这对综合性的大学来说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综合性大学舞蹈类专业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本文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 综合性大学舞蹈类专业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多所综合性大学的舞蹈类专业进行调查发现,存在很多的教育方向,有的高校将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舞蹈精英人才作为教学的目标,而有的高校则将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培养高水准的复合型舞蹈人才。由于教学目标不同,导致高校的舞蹈类专业教学内容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据统计,在现有的综合性大学舞蹈类专业教学中,通识教育在教学课程和学时中仅占25%左右,而其他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则占据了全部课程的75%。这说明高校在进行舞蹈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上,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专业类的课程中,理论课只占据了20%,而实践课程则占据了整体专业课程的80%。

而在教学形式上,大部分的高校舞蹈类专业的学生通识课程是根据高校自身特点而设定的,同高校传统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基本一致。对于这一类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的个人修养和一些单独的技能进行简单的讲解,以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在最后的试卷考试中,高校对舞蹈类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考核标准一致,而不会对舞蹈类专业的学生进行特殊的照顾。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所有的课程都是由舞蹈类专业学生所在院系自行安排教学内容,且教学内容呈现一种动态的变化,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师能够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及时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 综合性大学舞蹈类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措施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将文化软实力作为提高我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又一重要内容。为了使这个发展战略能够深入到每一位民众心中,高校应该在高端人才的培养上将该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我国未来的发展主要是由青年一代推动的,青年的价值观往往能够影响未来我国整体社会的价值观取向。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的重要发展时期,能够很好地接受新鲜事物,但由于青年自身的价值观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为了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在这一时期对其价值观的形成进行正确的引导。而对于入学时年龄较小的舞蹈类学生,其价值观的形成才刚刚开始,价值观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高校在学生入学时可以对其进行学前教育,将大学生应该遵守的相关行为准则告诉学生,使其在入学时就能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念。然后,在学习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生遇到问题后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国家的时事政治,使其能够真正了解自身的社会责任。另外,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志愿活动和年级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价值观。

2.重视法纪观念教育,强化制度建设,督促学生遵纪守法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法纪观念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课堂的教学将一些纪律观念传输给学生,然后通过一些通识教育内容对其进行强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法纪观念。

而对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制度的执行,教师可以根据学院和班级以及寝室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使其既能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同时还能获得学生的一致认可,从而提高制度在学生执行中的效率。此外,教师可以对学生周围发生的一些实际事件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法制教育的核心内容,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

3.以“三观”教育作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时间和情绪管理能力

大学有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且这一阶段学生开始和社会进行接触,因此,学生在这一阶段的价值观形成是非常重要的,且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另外,由于学生此时心智成长较快,教师和院校的影响往往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对自己的人生发展进行规划,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规章和制度对其进行约束,使其能够正确树立人生的发展目标,然后通过一些心理教育和时间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和情绪管理能力,使其在大学生活中能够尽快适应,提高生活能力。

4.立足职业发展方向教育,以就业作为学生的培养导向

对于高校来说,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相关调查发现,我国综合性大学舞蹈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一般都会从事表演和一些艺术教学类的工作,其他的一些工作领域则很少有学生涉及。但对于一些企业来说,也会招收一些舞蹈类的毕业生进入企业从事办公室的文职工作,在企业开展一些节日活动和庆典时可进行舞蹈表演,提高企业的文化氛围。

因此,高校为了能够更好地改善学生的就业问题,适应市场的需求,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些改革,将传统教学中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构进行一些调整,在保证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通识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论知识,使其在毕业后能够更快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这种课程结构的改革,既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不会遗落,同时还能增加学生工作中的基础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校和学生的整体发展得到有效的提高。

5.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全员参与和全方位育人的局面

教育是一个涉及内容非常广泛的行业,其对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具有较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需要尽快建立专门的思政队伍,从学生骨干和教师队伍中选择具有较高能力的人才组成专业的管理服务人员,形成一个全员参与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局面,提高高校的教学能力。

三 、总结

舞蹈类专业是我国综合性大学的一个新兴专业,其设立的时间较短,因此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为了能够解决我国综合性大学舞蹈类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高校需要大力建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为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另外,学校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技术能力和合格素质的专业人才,教师在进行舞蹈类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时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身工作的最高标准,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

23 442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