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建议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小学语文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建议精编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语文教育【第一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引言:在我国的教学模式中,小学教学是学习过程中较为关键的时期,小学的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也是巩固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时期,它能够容易的培养学生正确学习语文的方法,因此,在小学语文中融入素质教育,是在巩固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能够带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所以,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还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将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创新这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

一、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的重要,在小学语文中融入素质教育理念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意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培养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中,创新性可以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但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的融入素质教育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建立其小学生的正确的学习观:

在我国的传统的教学内容中,一直采取的都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将生词和考试的重点最为教学内容的核心内容,学生也是采取“填鸭式”的学习模式被动的接受知识,有很大的机械性。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语文内容,培养一种学习语文的正确的学习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强大的兴趣。

制造活跃的学习气氛:

在教学内容中,营造一种较为轻松的学习氛围能够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在课堂上,运用适当的课堂游戏作为切入点,在游戏的氛围中打开学生的记忆功能,用一款有趣的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来开发学生大脑的潜力,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

伴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教学观念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进步,根据社会的发展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例如: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采取先进的教学方式来打造活跃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有利于思考的学习情境,使小学生能够在愉快中学习,更好的吸收和理解知识,加强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坚持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原则: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于考试相关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往往对于小学生的表达能力缺乏培养,使得小学生养成了“死”学知识的习惯,而不能够将学到的知识灵活的得到运用,这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消极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可以采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手段,以此来丰富语文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创新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积极创新教师的教学方式:

为了培养综合性的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就应该根据实际的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标准,再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目前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将自己的教学方式能够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能够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并且能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小组合作的模式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发言的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合理的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中,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以这样先进的设备进行教学,不仅仅能够改变传统的乏味的教学模式,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思考、学习,同时也能够锻炼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加之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声音、图像以及文字等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语文教学变的丰富多彩。比如说小学语文中很多对于古诗的教学,笔者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堂上播放动画视频,视频的内容能够很好的展现古诗里的情感,让学生能够通过观看视频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同时在网络上找到一些关于重阳节的图片,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重阳节的习俗,同时能够加深古诗的印象。这一节课堂的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很认真的去分析和理解了古诗的含义,同时对于诗人的表现手法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就是一个教学内容上的创新,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所有学生的年龄、性格等特征,制定出一套能够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等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素质教学对于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大贡献。

结语:小学教学在整个教学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素质教育融入进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做了深刻的讨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有了新的认识。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改革方面提供一些经验,可以更好地为培养人才服务,能够为社会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静。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周晓夏。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4.

小学语文教育【第二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 促进受教育者全面、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 也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 它具有广泛的思想涵义;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 21 世纪挑战, 提高国民素质, 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语文学科既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途径, 也是素质教育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 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课堂学习方法的转变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学习方法, 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选择, 独立思考, 采取不同方法获取知识, 得到发展。而素质教育也反对强迫、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要求从人性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尊重人的自由选择, 充分展现人的无限潜能。将素质教育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可使得每个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成长。如在识字教学中, 我改变了以往就字认字的做法, 而是引导学生看字形、想字义、悟字理, 用生字编故事, 让他们通过合理丰富的想象感悟汉字的造字规律, 揭示汉字符号蕴涵的字理。结果学生不仅能又快又牢地记忆生字, 还充分发挥其创造能力。例如:“坐”字可以这样记忆:“两个人坐在土上。”再如“吃”字, 学生常常写成“口气”字, 所以我常常提醒他们有剌卡住喉咙, 吃不下了。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二、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奠定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学会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要做到教与学的统一,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为此,我们应着力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大语文”教育观的基本含义是:发展学生广阔的的语言天地,除课堂教学外,开展以课外阅读、课外练笔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外活动,开展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以语言为工具的各种教育活动、日常生活、看电视听广播等,发展学生的语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要破除那种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的观念,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观念是先导,只有我们都树立了正确的“大语文”教学观,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去实施素质教育。

三、优化训练程序,促进学生能学习

施教之功,重在练能。通过科学的训练,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能,从而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小学语文“能力训练”实验教材设计的训练系列、训练方法,要求训练做到目标明、训练实、负担轻、效果好,充分体现了实施小语素质教育的这个关键。具体表现在:教材优势:小语能力训练实验教材构建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读写训练系列。课文后的单项,单元后的多项练习,一册后的综合练习。这三类练习,各具功能又相互联系。阅读单项练习有讲读例文后的记忆性练习,巩固例文后的巩固性练习,自学例文后的运用性练习。作文单项练习有《习作例文》后的吸收性练习和模仿性练习,《病例分析》后的预防性练习。单元后的多项练习属创造性练习,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会的读写方法独立练习。一册后的综合练习目的是复习巩固本册所传授的读写知识,沟通各项能力之间的联系,发挥整体训练的优势,强化素质训练的程序,提高素质训练的效果。这个训练序列符合“接受模仿――主动操作――创作运用”小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为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每篇课文后的作业均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作业题的选编力求做到:有趣、有序,围绕能力训练项目,突出素质教育要点。教法优势:把训练引进课堂,课堂教学变“繁琐的分析”为“扎扎实实的训练”,改变了传统教学“讲得多练得少”、“练得乱”、“练得杂”的现象,做到向科学的训练要质量。

四、开展课外活动、促进素质教育有效开展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加速培养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因此,在教学中,要恰当地、有目的、有计划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常见的有朗诵、讲故事比赛、讲演、辩论、创办墙报板报或油印小报、举办书法、作文、读书笔记展览、参观、游戏活动等。课外活动安排要突出其趣味性、新颖及时性、实践性、创造性、独立自主性的特点。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强化示范,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同时要向学生介绍方式方法,并大胆放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3分钟朗读训练安排:学生轮流进行,或朗读全文、或朗读片段,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好语调和节奏,还要读出感情。通过朗读训练,培养了读书习惯,让学生在熟读中掌握了思想内容,领会了文章的表达艺术;通过有表情的朗读,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实践证明,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能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推进语文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教育小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培养和激发自己课内外阅读的学习兴趣,给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创设更多发展的空间。从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入手,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勇于语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者应具有的起码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素琼。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研究,2007(32).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范文【第三篇】

一、新形势下小学阶段开展人文教育的意义

自古代朴素教育观点发展至当今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育人为本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思想家和践行者的共同追求。百年树人的教育思想早已成为重要宗旨,尊重人的价值及尊严,倡导人文关怀,提升人文素养,以期能更好地改造物质客观世界,这便是人文教育的意义所在。人文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今新课改形势之下,传统的二维考察目标(知识和能力)已向多维考察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人生价值观)逐渐发生转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愈加重视。在当前新形势下,在学校系统中重视人文教育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小学阶段,低龄少年儿童正处于心理层面逐渐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成长时期。在此期间,小学生受外界的影响较大,模仿需求较为旺盛。重视人文教育能为学生构建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逐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知礼义,晓廉耻,在教育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立足于语文教材,利用课内教材和课外延伸阅读材料来拓展学生知识面,于潜移默化之中帮助学生掌握人文知识,培养良好的人文阅读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在总共十二册教材中每册教材在开篇便会设置“习惯篇”,从识字姿势、读写要求及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引导学生基于正确方向增强语文学习的热忱和兴趣。

二、小学语文人文教育的多层面剖析

(一)基于国学经典的传统文化教育

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同时更是当今普及人文教育的重要素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文及诗词因其优雅韵律而成了国学经典学习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及诗词数量较多,包括诗词,散文,历史故事,古代神话寓言,成语、习语及古代名人名言等多种类型内容。这些国学经典的选材往往集中于国家、求学及成人这三个层面,例如“神州有天皆丽日,祖国无处不春风”;“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以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经典诵读素材,都基于经典国学而传递了朴素的人文教育理念,弘扬了爱国情操、立志、信实、存真以及勤学等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基于国学经典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语文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语文课本教材及延伸阅读材料,以文载道,将经典国学中的优秀思想及品质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为人处事之道,从而促进学生心智成长的健康发展。

(二)基于人生价值的生命教育

小学语文人文教育过程中,生命教育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世界万物的好奇心极其旺盛,对于生命的感知意识也较为敏感,人文教育中应注重生命教育,让学生了解多样化的生命类型特点。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生命多样化类型的课文有很多,比如《小动物过冬》以及《小松鼠找花生果》等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应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自然万物的生长及生存规律,培养学生尊重大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在实现了生命教育的基础性教学之后,教师可基于教材内容及延伸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的价值,进而敬畏生命,无论是自然生命体抑或是人类生命都报以敬畏之心,从而珍爱生命。处于小学阶段的低龄少年儿童还处于生理和心理层面的成长阶段,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并未建立完善且正确的体系,教师通过生命教育丰富了人文教育的内容,从侧面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在面对艰难险阻之时,懂得生命的坚韧,敬畏和珍爱生命,微笑面对人生挫折,从而收获属于自己的天空。《轮椅上的霍金》、《微笑着承受一切》等这些经典的语文教材内容,都能成为重要的人文教育素材,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

(三)以学生为本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不仅需要注重增强学生的人文知识积累,还需要授业传道,培育学生的优秀的内在素质。因此在小学阶段,以学生为本,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来渗透和加强情感教育有其重要的应用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立足于语文教材内容,从倾听、表达、诵读、读写等多个层面出发,引导学生将书面的人文知识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关于情感教育的教材选文涉及多个层面,例如传达了爱国主义情怀的《钱学森》;热爱家乡的《静夜思》;感恩父母情怀的《探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趵突泉》以及弘扬优秀道德品质的《掌声》等内容题材。基于这些阅读材料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情感意识,通过认字、阅读和作文等学习方法来直观感受到情感教育的熏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积极调动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积极性,以此更好地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小学语文阶段开展人文教育立足于新课改教学目标之上,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基于课本教材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包括国学经典教育、生命教育以及情感教育等多层面内容在内的教育,以人文教育的渗透式教学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文知识的掌握,从而实现学生身心成长的健康发展。

作者:吴云 单位: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羊山学校

参考文献:

[1]钱慧凝。人教版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美育要素比较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

小学语文教育范文【第四篇】

首先,反复朗诵课文,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意识。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多次的课文朗读中,学生可以锻炼声情并茂的朗读艺术,同时积累审美观念,陶冶情操,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启蒙审美意识。如《长城》《瀑布》《颐和园》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类文章,就可以在诵读中让学生体会韵律美、辞藻美,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一些气势磅礴、荡气回肠的排比句式读起来更是要字正腔圆、朗朗上口,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写作能力。其次,深入解读课文,可以加深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和把握美学因素。教师要抓准文章的着眼点,如文章的词语点缀、段落安排、意境营造、人物塑造等,进行恰当、充分的美育教育,从而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对文章的深入解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和心绪起伏,从而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和文章内涵,在优美的意境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对文章的深入解读,可以让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得以陶冶情操,提高感知美、欣赏美的意识。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生由于年纪小、自主学习意识差,导致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紧跟教师思路和课堂进度。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图片、视频、歌曲、演讲、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导入文章内容,使学生充满兴趣和好奇心,不断发现和探索文章中蕴含的美。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小学语文课堂也逐渐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课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趣味盎然、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中体验文章的辞藻美、意境美、形式美。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认知规律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在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课堂导入形式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体验。

三、拓展课外阅读,写作读书笔记,培育学生积极的审美体验,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首先,开展课外阅读,在优秀书籍的熏陶中,陶冶情操,认识美、感受美。俄国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讲到“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课外阅读就是一种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多读书,读好书,健康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如同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涤荡人类的灵魂。书中唯美的描绘可以充分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社会美,培养他们的悲悯意识和人文情怀。在真、善、美的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的拓展阅读中,我们可以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头脑,健康的思想净化灵魂,高尚的品德陶冶情操,从而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通过仿写、续写等开展课外阅读的实践活动,锻炼文笔,挖掘美、创造美。课外阅读后,要培养学生进行及时记录的好习惯。读书笔记的写作,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感知和思考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通过仿写、续写等,能够让学生细致入微地感受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变化,从而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在词语运用、段落安排、意境营造等方面的巧夺天工。在模仿文章手法的写作练习中,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秀丽壮美的山川河流和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从而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丰富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能力。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第五篇】

一、语文中人文教育氛围的营造

学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和基地,因而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当中,为了能够更好地营造校园学习氛围和人文教育氛围,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第一,墙壁教学价值的利用及墙壁文化的建设。包括教学楼的走廊、教师的墙壁、楼梯间等等,都可以进行墙壁文化建设。比如张贴海报、报纸、放置文学刊物、张贴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等等。第二,加强课堂文化的建设及传播。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课堂教学仍然是最主要的部分,是进行语文学习或人文教育的主要平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及文明成果的宣传及弘扬。比如,苏教版语文教材当中,有《吃水不忘挖井人》《世界多美呀》《古诗两首<锄禾><悯农>》等课文,既有传播优良品德的内容,也有弘扬我国古诗词底蕴的内容。因此,根据这些课文内容,可以建设“古诗词一角”“古诗词交流会”“名人名言专栏”等墙壁文化,包括与课文相关的“吃水不忘挖井人”等俗语,也有与课文相关的古诗词名句,从而将墙壁文化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又比如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时,可以讲授“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一话的来历,将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播联系起来。

二、教材中人文教育内涵的挖掘

语文具有独特的魅力与美好,而想要将这种魅力让更多的人知晓,就需要教师作为中间人,负责语文知识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与知识的吸收者,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好地感受语文的魅力。因此,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知识,对于小学语文中的人文教育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教学思维,认真体会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与人文底蕴。第一,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准确的把握,让学生能够对教材内容进行更为透彻的理解;二是教师要授予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知识的学习、理解与记忆。由此一来,才能更好地实现教材中人文教育内涵的挖掘。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乌鸦喝水》一文时,小乌鸦口渴了找了一个装着水的瓶子,想要喝到里面的水,但是无奈瓶口太小,够不到里面的水。而此时乌鸦想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即让瓶子里装满小石子,进而水位上升,乌鸦便轻松地喝到了水。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其中却隐藏着非常重要的思想。教师在讲述这篇课文时,就要深挖其内涵,让学生明白遇到困难要积极应变,开动脑筋,思维灵活。同时让学生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条件来灵活处理问题。总之,学习课文,不仅仅是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懂得课文背后所蕴藏的人文价值。

三、教学中人文教育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体系当中,语文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文化体系当中,语文又是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在语文教学活动当中,教材是最主要的信息载体,选用到课文教材中的内容几乎都是文学经典或精品,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情操的读物。其中不乏对现实生活感悟、对人生深刻理解的文章,也有很多富有个性和情感的内容。但是很多学生没有对文章中的深层次内涵理解到位,没有真正利用到教材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时应当富有一定的情感,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例如,在讲解《升国旗》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普及与我国国旗有关的基本常识,包括五星红旗的图案、升国旗的国歌、敬礼姿势等等。然后深入讲解国旗与爱国情怀,通过一些熟知的爱国人士的故事来感化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的熏陶。比如堵机枪、火烧身等故事,通过这些震撼人心的真实故事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国旗的庄严与庄重,升国旗的意义,让学生学会热爱祖国、保卫家园。总之,教师应当采取一定的方法实现与学生的情感对话,充分利用个人情感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将课文内容与情感有机结合,让学生产生共鸣。另外,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要选择一些情感内容丰富的素材,同时贴近实际生活,从而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进行理解,主动进行学习互动,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

23 30287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