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汇集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第一篇】

本学期,在肖校长的倡导下,全校开展共读《给教师的建议》活动,这本书堪称经典的“教师从业教科书”,它分条列出了100条建议,这些都是苏霍姆林斯基30多年从事学校教育工作实践和进行教育理论研究的经验结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和实践的教育思想体系。读它,就像穿越时空和这位前苏联的教育智者对话,他的每一条建议都能引发我的思考与追问。

一问: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开篇第一条以问题的形式,带我们走近教师这个职业:什么是教师的才能?它是如何形成的?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这个职业定位为“与生活中最复杂、最无价、最珍贵的人打交道,是一项研究人的科学,要不断深入人复杂的精神世界去挖掘新东西,并惊奇地看见人的成长。”

基于这份职业的特殊性、创造性,这本书讲了四个“黄金法则”,围绕着教师对学生的认识。第一个是以人为本,这是作者的全部工作和思考的出发点,贯穿作者教育生涯的方方面面。在学校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第二个是要关心儿童,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老师面对的是儿童脆弱无助的心灵。第三个是要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这是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的规律。学生是发展的人,作为教师,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看待学生。第四个是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且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父母和亲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都会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孩子会在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大量的知识,并会影响他以后的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说,作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一定要有把热忱与智慧相结合的能力。这能力当然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当我们了解了这份工作的乐趣在于认识、了解人的多样和无穷,这个世界才会慢慢在我们面前打开,让我们惊喜地感受与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并激发我们不断地投入思考、关爱、热情与创造。这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最应该具备的能力!

二问:教师如何让身心如小溪般永远鲜活?

很多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不知不觉就会把孩子们的“恶习”夸大,还有一些教师不自觉的对孩子提高要求,总是期待孩子们都能“整齐划一”地“向上生长”。长此以往,当期待未能达成,教师的心脏、神经系统就会极度疲劳,伤身更伤心。

这本书给予教师在教学中的“三大制胜法宝”。第一个是读书,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书籍蕴含着丰富知识,揭示着深刻哲理,是启迪智慧的源泉。第二个是到大自然上“思维课”,大自然这所“蓝天下的学校”是孩子学习、增长知识的课堂。孩子在与大自然的交互作用中,不仅获得了大量直接的感性知识,而且能养成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识的习惯,可以促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个是劳动。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动手做一些工作,如种植,做实验,做模型等,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倡导我们学会“自律”“自控”,尝试做一个快乐、幽默的教师。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当我微笑着,或者是以“长者”身份去看待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时,就会觉得那只是孩子们顽皮的天性使然,有时化身小孩陪着他们一起玩闹、融入他们,或用幽默的方式去化解可能发生的冲突,自己马上就能放轻松,轻松的氛围之下,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乐观的精神、平和的情绪对于一个教师的自身健康、对于良性的师生关系是多么重要呀!同时,用心学习、静心阅读能帮助我们让思想的溪流潺潺流动,保持鲜活。只有教师“鲜活”,学生才会“鲜活”,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才会“鲜活”。

三问:教师教什么能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

在《给教师的建议》第五至第十条中,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漫长学习经历的影响。他用30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如果教师在小学阶段教学生学会学习,构建牢固的知识地基,能流畅地读写,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的学习会更快、更顺利。那么,怎样教孩子阅读呢?教师要积极引导孩子们在阅读时思考,在思考时阅读,使其阅读能力达到自动化,让视觉和意识感知力大大超过大声朗读的能力。我们要为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在教授学科重难点时,要大量为学生补充相关学科知识的书籍,用阅读来激趣铺路、拓展延伸、扩大视野。总之,边思考边阅读、关联阅读、学科阅读都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有效方式。

重读经典,越读越新:50多年前的教育思想到今天仍然熠熠闪光。静下心来读它,帮助我再一次看到教育的本质。《给教师的建议》就是一本“教师实操经典”,它把那些我心里明白嘴上却说不上来的想法讲得通透、明白。品读它,如同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大师同行、同思,让我从源头上认知教育的意义,教我从行动中去实现身为一名教师的价值!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第二篇】

书籍,是知识的海洋,无穷无尽;书籍,是童话的乐园,犹如仙境一般;书籍,拥有迷人的美景,让我陶醉其中。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错,书籍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是它让我们认识这丰富多彩的世界。多读则博,我们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会获得知识。读书给我们带来了知识,这便是读书的一大乐趣。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感触颇深。的确,这本书如指路明灯一样使作为教师的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至今读来依然有着巨大的力量。如同温暖的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点亮着我们的心灯,启迪着我们的智慧,让我们筑梦前行。下面来就来谈谈几点我的体会。

首先,作为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堂课上得很有趣,这意味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同时,他们还会产生高昂、兴奋和激动的感情。”教育不是让学生将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简单的复制到学生的大脑中。我们应设法让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老师努力的方向。作为科学老师,如何把抽象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那就是多让学生动手去尝试,动脑去思考,就像《空气是怎样流动的》这节课,要让学生明白热空气向上升的科学道理,我让学生们自制纸风车,并想办法让它转起来,他们想到了用细线把它栓起来,然后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它的下面制造热空气,热空气虽然看不见,但它向上升的力量竟然使纸风车转起来了。课后有一位学生还自制了纸蛇,我让他在全班进行了演示,纸蛇也活灵活现地转起来了,这让本来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在学生的一片惊呼和兴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学生那惊讶的眼神和兴奋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已经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次,我们要做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学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时间。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在课堂上不是只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严格要求学生,不断组织课堂。这样课堂才能有效率,学生学起来也很轻松。

然后,我们还要学会赞扬学生。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学困生”也有闪光点,在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有天才的一面。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反之,你只会看到无数的缺点。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学困生”却各有各的“差法”。对于学困生,一味的处罚和说教未必能触及他们的心灵,久而久之,学生已经厌烦了说服教育,就不能起到我们预想的效果。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每一位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知识;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我所带的班级里有一个学生很好动,每节课上都会因为交头接耳被批评,我曾在课前提前提醒他让其认真听课,但是他好像充耳未闻,一直我行我素。这时我想到了书中的话,或许我得换种方法了。该生自控力差,不断的批评可能让他习以为常,我尝试鼓励他,赞美他,慢慢的,我发现他越来越遵守课堂纪律,作业也越写越好了。

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学困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把那些我们已经用了好多年的训诫之词换成赞美和幽默,多给学生一点关爱,他们就会感到老师真正地关心他,爱护他,就会接受老师的教诲和劝告,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动。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会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苏霍姆林斯基书中的智慧不止于此,它还将在我们的教育路上如同指路明灯一样,点亮我们的心灯,让我们筑梦前行。总之,读书能够使我们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能够使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后,我将更加努力的多读书,读好书,开阔眼界,陶冶情操,畅游知识的海洋,在繁忙的工作中充实自己。愿大家在书籍灯塔的指引下,扬帆远航,汲取力量,直达成功的彼岸!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第三篇】

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教育难题。有些时候自己绞尽脑汁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有限,所以一直都没有形成较好的解决对策。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很多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了我启发,而且书中举了很多例子,使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的办法,这也燃起了我对读书以的热情。

在书中的第28条建议中,提到了劳动的重要性。这里的劳动并不只是指干活,而是指动手操作。有时候教师说了一堂课可能也不及学生动手试一试,理解的扎实。所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多的采用动手操作的形式让学生更为直接的感受和体会,提高教学的效率。

建议中第35条和第36条都是说如何培养学生记忆力。书中提到,学生的思维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学生是在提取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所以,记忆力不管是对成人还是对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想想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是不是都是记忆力特别强的呢?但是这种记忆力并不是指的死记硬背。这样只会把人变成傻瓜。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的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其实,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今后我还会继续去学习这本书中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己所用,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从而影响每一个学生。

其中最让我收益的是其中的两个有效问题:第一,如何教育好犯错误的学生;第二,如何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对待学生,特别是我们如何对待犯有较严重错误的学生,又特别是我们如何对待特殊家庭的犯有较严重错误的学生。这个问题我想大多数老师都或多或少的遇到过,我自己也深有体会,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都感觉很是烦恼。“如果我们能够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与家长有充分、良好的协商和沟通”,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的确,“身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并不仅仅限于对错误行为的矫正,更在于关注学生心灵和健康人格的成长,尤其是那些有特殊成长背景的孩子。也许那些顽劣的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幼小心灵在畸形环境中所受到的伤害,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和宽容。”

那么,如何才能给予犯错误的学生特别的关爱和宽容呢?“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不随意向家长告状。”这些看似寻常简单的话,实践起来却很有难度,教师也是人,也时常会情绪化的去处理一些事情,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而,如果我们以为这样教师就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使性意气的处理一些事情,那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师给学生的印象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倘若教师不能及时化解矛盾,时日一久,必酿大祸。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多加注意,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始终把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第一要务!

诚然,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付出努力和汗水。但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得到理解和尊重。

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教师还要承受来自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正因为如此,“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普遍感觉精神压力大,半数中小学教师有调换工作的念头”,“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已成为普遍性的重大的生活和生存问题。那么,如何缓解教师的压力,让所有的教师都能轻装上阵呢?肖川告诉我们,“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将教师的地位提高到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相一致的高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辩证的联系在一起的”。“从责与权相统一的原则来看,只有把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对教师的要求——敬业精神的要求、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的要求——才能理直气壮,才可以毫不含糊”。近年来,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显着提高,国家也在不断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从这点上来说,国家没有忘记教师们的巨大贡献,社会也没有忘记教师们的辛勤付出!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时刻感受到学生和家长对我的殷切期望,也时刻体会到学校和社会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称职的好老师!有幸拜读《给教师的建议》,使我受益匪浅。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第四篇】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尘封于书架已有五年时间了,总是以日子太忙碌而没有勇气启封它。今年寒假有幸和庾艳艳名师工作坊的同仁们共读这本书,一起感受大师魅力,领略智者风采。捧起沉甸甸的书本,徜徉于文字间,沉浸在大师的智慧中,带给我满满的收获。苏霍姆林斯基能高瞻远瞩,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总结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经验,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一线教师该如何去做教育。我欣喜的发现“阅读”是贯穿于整本书的话题之一,对此我有两点感受:

一、读书是教师一生的修行

1、读书能丰盈人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素养就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教师只有亲近书本,与书籍结伴,与经典为友,与智者同行,才能谈吐文雅、内心丰盈,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职业的幸福,才能有超凡脱俗的人生。

凡是成大事者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博古通今呢?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小时候从读糊墙壁的报纸的文字开始,到后来博览古今中外名著,今天她成了中国教育界的领军人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诗意语文”创始人王崧舟老师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研究,常常为备一节课翻阅大量相关的资料。王老师在备《梅花魂》一课时,曾用近两个月的时间阅读了作者陈慧瑛几乎所有的作品,翻阅中国典籍中对梅花这个意像的表述,呈现给我们一节经典的课。王老师课堂教学谈吐儒雅、游刃有余,成为中国第一个从小学讲台上走向百家讲坛的老师,成为我们每个人都仰望的大师。

2、阅读是教师“最长远的备课”。欲求教好书,先做读书人。苏霍姆林斯基用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要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就是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结下终生的友谊。窦桂梅老师在多次的讲座中谈到: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

我身边有一个杨老师,他喜欢研究中国史,对古典名著情有独钟。在教学四大名著单元的课文时,他在正式上课之前会用讲故事的方法给孩子们讲有关名著的人物关系和历史背景,他的讲得栩栩如生,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对学习新课有了很大的期待,杨老师的引导激发了孩子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可见,老师课外知识的积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的:“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

3、读书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精彩。“不读书,无以教,不读书,无以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比他教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甚至20倍。”他还强调:“教育者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的丰富着,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阅读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

在教学苏轼的古诗时,我把从《苏东坡传》中了解的有关苏轼的故事讲给学生:他一生坎坷却释然,一生诗词佳作无数,结交黎民百姓为友,爱好广泛且有趣,活出了精彩的人生,近千年令无数后人膜拜。孩子听了后就对苏轼非常敬仰,回去就让妈妈给他买了这本书,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在教学“走进鲁迅”这个单元时,我通过读了大量有关鲁迅的资料和部分作品,课前我把伟人鲁迅介绍给孩子们,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对鲁迅这个人产生的崇敬之情,于是带着对鲁迅的崇敬和对鲁迅作品的期待来学习,消除了孩子学习鲁迅文章的畏惧心理,整个学习过程其乐无穷、收获满满。

二、阅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法宝

1、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我从2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发现爱好阅读的孩子都特别的聪明:上课发言积极的孩子对书情有独钟,讲话条理特别清晰的孩子博览群书,写作水平非常高的孩子满腹珠玑……大量的事实证明平时阅读量大的孩子为自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1篇习作他们能做到下笔如神、才思如涌,一个阅读理解总是能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一道数学思维题总能一读就懂。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生读书越多,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思维就越活跃。

2、阅读是对学困生进行治愈的重要手段。正像敏感度差的照像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更长久的照耀。大师用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使这些学生尽可能的多读些书。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越多。在平时的学习中许多老师和家长总是走入误区,认为学困生只需要学好课本知识即可,没必要学课外的知识,而这恰恰把孩子引入歧途。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籍,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阅读能教给他思考,活的思考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3、阅读应成为培养学生兴趣的最重要的途径。读一本好书,如同邂逅一位伟大的老师。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游戏、短视频、影视剧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在逐渐蚕食着人们的心灵,如何让学生不随波逐流呢?惟有读书,与书为友,走进知识的殿堂,尝到读书的甜头。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海洋的勇士。需要书籍就像空气一样。

4、家庭读书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家庭的智力生活如何,儿童在小时候听过哪些故事,学生有没有阅读的习惯,取决于书籍在家庭精神生活中占据怎样的地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孩子生活在一个学习氛围浓厚,家长喜欢读书的家庭里,孩子长期耳濡目染,也会是一个小书迷。董宇辉以一己之力闯出了一片天,他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是属于读书人的时代,因为这是一个知识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获取的时代。越是普通家庭,越应该培养自己孩子读书的习惯,因为书是贫民的奢侈品。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作为教育者,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服务于教育;让孩子与书为伴,用阅读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开阔视野、丰盈心灵,孩子们一定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第五篇】

几年前,跟着工作室的读书活动,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当时每周都在读这本书并写了读书笔记。随着年龄和教龄的增长,如今再读这本书,感受依然颇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注重阅读的教育家,认为读书是学校最根本的任务,为此,他从师生读书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见解。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素养提升第一重要的就是阅读。“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一直保持下去。不管你教的是哪一门学科,你都应当使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读完这几页书,我想:当学生的阅读一味“被要求”时,阅读的趣味会慢慢消减,阅读就很难“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一定要重“激发”。对于孩子的阅读兴趣要鼓励先进,坚持阅读。因为,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手抄报、绘插图、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前一段我们刚刚学习了民间故事单元,我们班级就开展了“民间故事展演”活动,利用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的延伸发展,激发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阅读,对能够跟上教师教学进度、知道怎么去学习的学生起到锦上添花的促进作用,而对那些学习基础薄弱,一时无法跟上大部分学生前进步伐的“学困生”,阅读更重要。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苏霍姆林斯基也坦然承认:“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对这样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死记硬背教材是“特别有害的”,只会让他们变得更加迟钝。而改变这种现状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他指出:“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对一个身体发育比较正常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方面感到困难,也许不是智商有问题,也不是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不强。如同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曝光一样,“学困生”的头脑也需要阅读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阅读、阅读、再阅读,孩子的精神世界会像荒芜的草地萌生出思考的嫩芽。“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

“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他们从所读书籍中得到的惊奇和赞叹,会使那些灵动的思想如绿叶一般葳蕤。这个时候,当教师再来施教,会惊奇地发现:阅读,让孩子的接受能力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会非常集中,教师的教育行为也变得很顺畅。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神奇在不管什么阶段,不管哪门学科,不管什么教育问题总能让我们有所收获和启发。在读书,让朴实温润的文字濡染浮躁的心田;再读书,让智慧之光助燃摇曳的心烛,经典反复读,我们才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23 2605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