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说课稿优秀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小学科学说课稿优秀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科学说课稿【第一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昼夜交替的解释》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中的第三课。它既是对前面《世界各地同一时刻的时间不一样》的深入研究,也是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太阳、地球的运动打下铺垫。

该教材共2页,编排思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教材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几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一一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二部分:用模拟实验来检验每一种假设。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可以用地球仪代表地球,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对每一个假设进行小组实验。

2、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①指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寻找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情况,培养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能力。

②让学生体验“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③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实验、交流、倾听。

情感态度目标:

①让学生知道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

②让学生了解要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证据才能更接近真理。

③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对昼夜交替的原因作出推测,并能用实验方法进行模拟。

难点:要求学生对每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会不会出现。

二、说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昼夜交替现象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昼夜交替也有一定的联想。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是很多的,五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我们让学生独立去经历这个解释过程是有很大的难度的,所以我们把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明白在证据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只有当我们掌握的证据和信息越多的时候,我们的解释才越接近真理。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观察、研讨、推测假设、验证,以进一步研究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假设法、模拟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的途径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本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实物。根据教材实际情况,我没有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而主要利用实物进行模拟实验。如:地球仪、手电筒等。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引入新课,大约需要4分钟。首先,通过老师谈话引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昼夜”。知道“昼夜”是什么意思吗?“昼夜”是按怎样的规律出现的呢?学生思考、交流,然后老师提出问题:昼夜交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回答自己知道的昼夜交替的原因,从而老师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第二大部分是新授课部分,大约需要33分钟。这一部分主要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老师讲述古代科学家对“昼夜交替”的解释,学生倾听,思考、观看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入古代科学家思考的情境。这一环节大约需要4分钟。第二个环节是做相对运动的游戏。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老师请同学甲上来模拟地球不动,同学乙模拟太阳绕着同学甲转。问同学甲:看到乙(太阳)在你视线内怎么出现和消失的?然后向全体同学抛出问题: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也可以看到这个现象?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到讲台上演示。最后老师小结:古代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看到“昼夜交替”现象也可能由于其他运动方式形成的,于是科学家们也提出了很多种假设,大家想想你能找到几种呢?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从而让学生感受相对运动,对“昼夜交替只是太阳绕地球转”提出质疑。第三个环节是模拟“昼夜交替”实验,发现多种情况。

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7分钟。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于是老师要求学生自己来模拟实验,看看你们还能找到几种太阳、地球的运动方式,也可以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并提出实验要求,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最后小组汇报研究结果。从而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昼夜交替的多种解释。第四个环节是分析拓展。这一环节大约需要2分钟。对于昼夜交替这一现象我们现在产生了这么多种可能的解释,科学家们在遇到一个现象的时候往往也会提出多种解释。哪种情况才是对昼夜交替正确的解释呢?这几种解释中最多只有一种是正确的,但仅仅靠今天的模拟实验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第三大部分是学习小结,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大约需要3分钟。首先请学生谈谈今天这节课的收获,然后老师小结。为以后几课学习地球、太阳的运动打下铺垫。

五、说练习设计、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本课的练习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完善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昼夜交替的解释

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多种解释→寻找更多证据→得出正确解释释

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并自转;

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

六、说教学评价: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评价时,我不是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而是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假设推测”这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组织探究活动,模拟实验”这个环节中我采取小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实验所作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七、说教学效果:

本课设计我曾经在五年级4个班进行教学,效果很好,特别是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令我欣慰:

1、学生足够的活动时空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根本保证。如:在“学生自己推测假设昼夜交替的原因”时,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在“学生模拟昼夜交替的实验”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尽情的动手、动脑,学生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模拟昼夜交替。我想,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探究就无法落到实处,更没有发展思维的空间。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生搬硬套的给学生灌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这样的知识。而是让学生经历“推测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寻找“昼夜交替的原因”,就远胜过老师讲解十倍甚至百倍。虽然在这节课中,我们并没有知识点的传授,但教给了学生寻求科学真理的方法。

回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中时,给科学教学活动带来的无限生机,更可以感受到小组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也许,这就是科学课程的魅力!

小学科学说课稿【第二篇】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首师大版科小学科学第五册的《浮力》。而我说课的内容主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 说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浮力》一课在课标中是处于“物质科学领域”之中的“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首师大版科学第五册第三单元《力与生活》中的第二课,前一课为《推力和拉力》,这为《浮力》的知识和技能作铺垫。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推力和拉力》这课中,学生对推力、拉力、重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使用测力计的方法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从一个小故事开始,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浮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几种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进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节课 我采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的教学方式,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初步的猜测,然后进行简单的体验,然后再进一步做实验,再一次体验活动,最后得出结果,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四)技术准备

演示材料:水管、乒乓球、水、水槽、正方体铁块、绳子、测力计

分组材料:水、水槽、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绳子、测力计、记录单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生活中存在着浮力;知道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能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通过验证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初步具有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秘密的探究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进而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意思。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知道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难点:通过实验分析,知道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故事导入,引入新知——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巩固与总结

第一环节故事导入,引入新知

1、教师说故事:一天,小明与小方在打乒乓球,一不小心,小明将乒乓球打进了一个窄小的铁水管里,由于水管口太窄小了,他们的手都伸不进去,小明想:将水管翻转,乒乓球就会滚出来啦,但是这个方法也行不通,因为铁水管太重了,他们两个抬不起。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将乒乓球取出来呢?

2、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拿出实物水管和乒乓球,将乒乓球放进水管,让同学们亲身动手取出乒乓球。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则由教师引导学生加水进水管,让乒乓球能浮在水面。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

1、(1)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它们放进水里是怎样的呢?是浮还是沉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把大家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老师出示物品: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提问:同学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动手做做实验吧!请同学们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实验结果。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3、提问:为什么这些物品会浮起来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知道浮力的初步定义。

第三环节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1、提问:在水面上漂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2、学生猜想

3、谈话:到底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

4、老师示范,学生跟着做:用绳子将正方体铁块绑着,用手感受一下它在空气

中的重量;然后将正方体铁块的一半(老师事先已在每个铁块的一半上标出一道线)浸入水中;最后将它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

5、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

6、用测力计把正方体铁块吊在空中,看它在空气中的重量是多少,把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填写在表格中;然后将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再将它缓慢地放入水中,直到完全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把这两次测力计的读数也记录子表格中。

7、汇报实验结果。

8、小结:测力计的读数慢慢变小,由此看来,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那么,测力计上的读数是不是浮力呢?

9、谈话:我们先来正方体铁块的手里情况,在实验中,它主要受到什么力呢?(老师在黑板上分析)受到了两个向上的力,分别是拉力和浮力,还受到一个向下的力,是重力。因为当物体不动时,受到向上的力与受到向下的力是相等的,所以浮力大小加上拉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总结公式:浮力=重力—拉力

10、根据公式,计算出正方体铁块一半与完全浸入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

通过这环节让学生知道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并且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大小。

四、巩固与总结

1、谈话: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

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2、联系实际:利用水的浮力,我们能做些什么事情呢?例如行船、游泳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五、板书设计

1、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2、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3、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4、浮力=重力—拉力

小学科学说课稿【第三篇】

一、说教材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学生们在探究储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来的一个观察活动。教材分为三部分:(一)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二)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三)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这三部分对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的研究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步步深入有序进行的。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学概念:

食品具有保质期,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对人体有害。食品中的配料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但有时也可能有害。

过程与方法:

学习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处理信息过程中,产生问题,展开进一步深的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选择食物的能力。

3、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4、教学难点:

探究怎样的食品信息才是可靠的、健康的。

三、说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在课前每人收集3-5种食品包装袋;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记录表、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四、说教、学方法及手段

1、说教法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我除了采用讲述法、谈话法、演示法等作适当的点拨,还将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渗透到科学教学中去。以此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动获取食品信息。

2、说学法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理念。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了四个板块,每个板块有一个主题,学生们依据这个主题,从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入手,通过小组合作,观察讨论等形式不断深入到科学探究过程之中,并在经历一个个活动中提高科学素养。

五、说教学过程

( 一 )、我觉得这节课材料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把课前的材料准备作为教学过程的第一个板块。

在上课的前一个星期,我就布置学生收集家里近一周内吃过的食品包装袋。课前,我对小组间所拥有的包装袋进行了合理的调配和补充,确保每个小组都具有不同类型的包装袋,如,有装流质食物的包装袋,有盒装的包装袋,有罐装的包装袋等等。由于这些材料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结构性,而且是自己或家人吃过的,这些研究起来,应该是更真实,更迫切,更得心应手。

(二)、我是最合格的设计师

孩子们在选择食品时更多的是受到广告宣传和精致包装外表的影响,而不去注意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怎么办?在让学生收集食品袋时,我就要求学生思考“食品包装袋上有哪些信息呢?”。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仔细观察,询问家长或是上网查一查等。待到上课时,首先开一个“汇报成果庆功会”。让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全面。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对信息的观察、收集、整理、汇报,初步了解到了食品包装上有:食品的名称、配料、营养成份、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要求、食用方法、生产厂家等内容。注意:净含量、方便撕开口、条形码、环保标志、质量合格标志等这些信息容易被忽略,教师可做有意识的引导和提示。之后,我拿出一包未包装的米粉,话锋一转,要求学生为这包米粉设计出一份合格的并且有创意的包装说明。在设计过程中,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亲身设计,更加有效地了解有关食品包装方面的问题了,提高了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三)、我是最聪明的研究生

(1) 研究什么因素影响了食品的保质期。

要求小组内选择五种不同的食品包装进行调查,重点比较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并且完成老师给的统计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填表、讨论、比较,水到渠成,探究出食品的加工方式,包装方式,保存方式,食品配料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食品保质期的长短。

(2)研究食品的配料及其作用。

我先请孩子们品尝美味可口的达能饼干,然后,再请同学们依然是分小组来共同探讨,并把探讨内容记录表中。

你熟悉的配料: 作用:

你不熟悉的配料: 作用:

孩子们在向纵深方向的观察讨论过程中,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不熟悉的配料对人体有没有害处呢?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作深入的研究。

(四)、我是最精明的消费者

首先,通过电脑脑播放一段摆满了各种各样食品超市动画。让学生有一种亲临超市的感觉,从而激起学生购买欲。然后,让学生运用了解有关食品包装方面的知识来清除这个超市中的不合格产品,当然,我有意识地把一些无产品名称、厂址及已经过了期的食品放在购物架上,以此提高学生签别伪劣食品的能力及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最后,我又要求学生根据下列情况来模拟购物:

1、一天,爸爸让小敏随自己出去旅游,到北京都游玩两天。

2、星期日,小佳要到顺平去看望奶奶,给 奶奶买些食物。

3、王先生到国外探亲,想带一些国外不易买到的食物带给亲戚。

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提高学生选择食物的水平,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结合各板块的学习,通过对内容与方法的归纳,教师的点拨,最后形成了知识性强、趣味性浓的儿歌式的板书,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包装上,信息多,同项归类整理好。 生产期,保质期,列表收集要记牢。 细观察,善比较,食用有效身体棒。 大胆猜测勤研讨,关注科学真奇妙!

小学科学说课稿【第四篇】

一、说教材

《水》这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一课。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很多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能够用来洗衣服,水能够喝等等。这些知识是趣味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关,学生对于水也比较感兴趣。

二、说教法

根据对学生情景的初步分析和教材的初步分析。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爱玩、爱动,异常是对三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特点,整节课我以“找水”来贯穿,这样就比较贴近玩中学。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我认为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对科学感兴趣,这其实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的探究与实践。因为水是学生平时很常见的物质,《水》这课也是第一课,为下头的教学做了铺垫。根据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我为该课的教学制定了如下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能够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1、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

2、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比较,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2、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三、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本节课的教学资料。

(二)结合课件,认识水。

在这个环节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经过让学生回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下头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三)探究活动,找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认识水和其他物质。这个环节我是经过“找水”来贯穿整个过程。让学生在石头、木头、树叶、空气、醋这几种物质里,借助于身体器官来辨认几种物质并找出水。

(四)分类

这一部分让学生把几种物质进行分类,分成固体、液体、

气体。

(五)倡议节水,进行思想教育

(六)课堂小结,谈收获

(七)布置课外作业

总的来说,我的设想和实际操作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期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所改善。

23 16847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