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教育案例【实用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生教育案例【实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生教育案例【第一篇】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作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以案例的运用和讨论为突出特征。在公共教育学课中实施案例教学方法,大致可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总结评述三个基本环节。要提高公共教育学运用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就应重视高质量案例的选编,构建系统的案例知识体系,加强案例教学的管理和培训。
公共教育学,是各类师范院校为非教育专业本科、大专以及一些教师培训班开设的教育学课程,是体现教师教育特色、担负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然而,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目标不明、教法单一、效果不佳等问题。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了在工商管理界和法学界已获得广泛认可的案例教学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案例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案例的运用,这也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方法的关键之处。一个案例应该包括实际的情境、典型的事件、完整的事件叙述、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因此,从教育学的独特角度,可以这样来给案例下一个定义:所谓案例,就是完整叙述发生在一个真实、复杂的教育情境中的、蕴涵一定的教育道理、能启发人思考的、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教育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可能也必须包含有一个或多个教育疑难问题或矛盾冲突,并且隐含着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冲突的多元化方法。
案例教学即教学中的案例方法,是指在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运用典型的教育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采取不同的案例呈现方式,使学习者进入某种特定的教育实践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独立研究和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平等对话、积极研讨等形式,来加深学习者对于教育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教育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全新教学方法,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构筑了一座桥梁。在公共教育学课中实施案例教学方法,培养学习者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是进行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案例教学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实施
1.课前准备
(1)教师的准备。
1)精选案例。依据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精心选编案例,是教师准备的第一个环节。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从国内外专业数据库、期刊、杂志、相关案例选编书籍等渠道搜集、整理、选编了几十个相关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力求保证这些案例具有客观真实性、典型性、完整性、鲜明的目的性、问题性和丰富性,为案例教学的实施打下坚实的案例基础。
2)教学准备。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首先仔细通读案例,分析案例材料,明确案例的背景,找出案例中的关键性问题。然后还要思考学习者可能提出的问题或者学习者在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忽略或遇到的问题。最后,还要评估在课堂讨论中,是否会出现一种观点占上风的现象,或是否会展开真正的讨论。如果是一边倒,还要想办法扭转,扮演起与学习者的观点相对立的角色;如果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不能引发起讨论,就要从案例中的某些材料出发激发起学习者的思维。[1]总之就是对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或情况进行充分的估计和准备,以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
(2)学习者的准备。首先要让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应该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主动者,由教学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其次要让他们明确自己有对案例做 出分析讨论的责任,应该做好与其他同学交流、沟通的准备。在准备过程中,学习者应熟读案例材料,分析案例内容,有时还要写出个人阅读笔记。总之,学习者既要做好分享成果的准备,也要做好为别人提供可以分享的成果的准备。而且,还应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2]
2.课上的实施
(1)呈现案例。在案例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呈现案例:给学习者印发文字案例;教师自己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请一名学生声情并茂地描述案例;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事先将文字资料发给学习者,让他们自己准备,以角色扮演方式来呈现案例。无论哪种呈现方式都是为了丰富案例引入形式,使学习者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设身处地地分析思考案例中人物的行为。
例如,在讲到《教师与学生》这一部分时,引入“两个孩子和两个老师”案例。
首先由老师讲述引出第一段:
“相同的是,两个孩子都是上小学六年级,都偷拿了同学的10元钱,不同的是他们遇到的是两个不同的老师和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然后带感情地愤怒地讲述第二段:
“对于陕西省华阴市黄河工程机械厂子弟学校的小学生王某,他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崔某把他带到办公室,当着另外两个同学的面,将他的头按到墙上,残忍地用锥子在他的右面颊上刺了个‘贱’字,以示‘训诫’。事发后,王某爷爷到当地派出所报了案,这位给孩子脸上刺字的老师被派出所拘留。”
第三段主要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呈现,事先将材料发给学习者准备,由一位同学扮演王老师,其他同学扮演下面的学生:
当北京市光明小学的王老师知道自己的学生中有人偷拿了学生的钱后,她来到班上,不慌不忙地说:“我知道钱是怎么丢的了,是讲台拿了这10元钱!”孩子们惊愕地瞪大了眼睛,王老师笑眯眯地说:“咱们全班每个同学都走过来对讲台说一句话,提醒它改正缺点,好吗?”聪明的孩子们立刻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有的说:“讲台呀,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我们应当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有的说:“我相信你是一时糊涂,可改正后就是好孩子!”王老师最后总结说:“大家讲得很好!讲台已经知道自己不对了,相信明天它一定会把钱放回原处!”第二天,丢钱的孩子果然在书包里发现了那10元钱。王老师开心极了,激动而高兴地说:“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是谁拿了钱,可这有什么关系呢?改了就行了。这件事肯定让这孩子记一辈子。”
(2)提出问题。将案例以各种方式呈现以后,教师会向学习者提出几个让他们讨论的问题。一类是案例概述问题,引导学习者从整体上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把握,加深他们对案例的理解。这类问题如:“在案例中涉及到教育教学中的哪些问题或原理?你认为中心的问题是什么?”另一类是理论分析问题,引导学习者将教育知识原理和案例事件联系起来,在运用原理对案例事件分析的过程中达到既深化了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又提高了对案例问题和教育教学实际情境的认识。这类问题如:“你认为在该案例中教师的处理方式合理吗?为什么?”第三类是教学决策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针对案例中出现的具有典型性的教育教学情境提出的,其目的是希望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发展学习者对教育问题的分析、推理、判断和决策能力,并对他们以后处理类似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这类问题如:“如果你是该案例中的教师,你如何处理她在课堂上遇到的情况,如何更好地管理课堂?在这节课后你又会怎样做?谈谈你这样做的依据。”[3]如上面所举的案例,就是通过以上几类问题来进行设问。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都是围绕着这些问题来进行。
(3)小组讨论。事先将学习者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5-6人,上课都以小组为单位坐座位。围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求学习者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分析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每位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讨论,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同时,要求学习者认真听取每位组员的见解,尊重每位组员的想法,包容与自己不同的意见与想法,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也不盲目接受别人的观点。要求学习者要有自信,相信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这样才会提出有独创性的见解,有价值的观点。在学习者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在教室里来回走动,观察各个小组的讨论情况,鼓励督促那些不太积极的学生参与讨论,有时也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发他们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4)全班讨论。全班讨论是小组讨论的继续,是学习者展示他们关于案例的小组讨论结果的舞台。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讨论解决各小组有争议的问题,另一方面讨论为达到本次案例教学目标而设置的问题,最终确定解决问题的备择方案。首先,教师通过对案例所设问题的回顾,把课堂引入正式讨论阶段。然后选出2-3个案例的中心问题让学习者有重点地进行讨论,其余的做出一些提示。在就某一个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时,一般都选定一个小组做主题发言,其他小组做补充发言。为了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和畅所欲言的讨论氛围,教师发言不多,尽量把时间留给学习者,鼓励学习者多发言、多思考、多做出决定。教师也不会批评学习者的不同意见,只是在学习者作无谓争论时加以引导,让学习者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见解。最后,经过一番斟酌、思考甚至是辩论之后,留下2到3个备择方案。
(5)总结评述。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评述。即对案例分析以及学习者提出的各种备择方案进行总结,这一般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教师主要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案例讨论中的闪光点,并提出学习者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注意穿插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教育原理,强化前面所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的案例,给参与者以鼓舞。如上例,教师总结评述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从教师职业素质的角度,重点强调教师的爱与情感是教育的基础;二是从学生观的角度,提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受其学生观的支配,重点引出学生的基本特点;三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重点揭示师生关系内容中的情感关系、认知关系、心理关系对教育活动的影响。在个别案例教学中,教师还指导发动学习者自己来做评述总结,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在全班讨论时,师生最终确定出2到3个备择方案,但教师在总结时绝对不会否定前面小组讨论时的备择方案,都会向学习者声明在实际教育情境中答案往往是多元的,让学习者充分理解教育教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总结述评后,还要求学习者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以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和讨论过程中所取得的收获,解决的问题,以及尚待释疑的问题作一总结,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教育原理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的字数一般要求500-800字。
三、提高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重视高质量案例的选编,积极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
案例选编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工作,没有一定数量的符合教学目标的典型教学案例,案例教学就无法得到普遍运用。案例教学教师应与教育工作者、师资培训人员和其他一线教师共同合作来收集和编写案例。应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编写和选用更具本土化的教学案例。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应学习借鉴国外大学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的经验,积极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丰富案例教学资源。
2.处理好案例研讨与理论知识掌握的关系,构建系统的案例知识体系
教师应处理好具体的案例研讨与系统理论知识掌握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注意引导学生明确认识案例所涉及的具体要素、因果关系、问题与对策,阐明案例的本质;并根据案例所提供的属性和本质,进一步推论与其相关的同类现象和问题,使学生对单一的案例认识上升过渡到相应课程的理论结构理解、吸收和巩固上;使案例融于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中,直至把对具体案例的钻研和系统的理论学习合而为一,使案例教学产生较大的理论价值和最大的教育功能。[4]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案例教学的管理和培训
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对案例背景应该非常了解,有一些专业研究,还要具备一定的相关领域经验和教学技巧。因此,案例教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思想观念、知识层次结构和教学能力等方面挑战自己、完善自己,以案例教学的实施作为自我提升的一个良好契机。同时,学校应加强对案例教学的管理和评估,重视鼓励教师开展案例教学;积极组织案例教学能力培训,鼓励教师参与相关领域实践,撰写调研报告和案例;还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对于案例教学的广泛参与,建立相应的学习激励机制。
总之,案例教学是笔者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为培养创新型教师所作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教学的实践表明,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案例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展正确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反思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与效果。当然,案例教学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各有利弊。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考虑将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及综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36-41.
[2]马治国。教育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2006,(4):24-27.
小学生教育案例【第二篇】
关键词:教育学;案例;策略
教师教育领域中的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根据教育案例性质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成功教育案例和失败教育案例两种。成功教育案例是指教育者自觉运用教育、教学原则和规律并获得成功的案例,是用来印证教育教学原则和规律的一种案例。失败教育案例是指教育者违背教育教学原则和规律而导致失败的案例,是意在从反面佐证教育教学原则和规律的一种案例。
失败教育案例能够使“准教师”们吸取教训,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避免类似的失误重现。成功的教育案例,能让学生掌握一个成功教育的范例,将有益于他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模仿与参照;同样,剖析一个失败教育案例,能让他们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再犯同种类型的错误,其功效是绝不亚于成功教育案例的。就整个教育环境来说,失败教育案例相对于成功教育案例会更好的帮助准教师们将来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然而,在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中,采用的教育案例几乎都是成功教育案例,鲜见有对失败教育案例的分析与解剖。令人揪心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相似的教育悲剧却不断地重演。
一天晚上,12岁的梁小梅,独自一人在家里做完作业,刚躺在床上,忽见一个熟悉的身影破窗而入,接着便是翻箱倒柜的声音。黑影临走时还叫了一声“小梅”,小梅闭着眼睛假装睡死。盗贼走后,小梅迅速出去告诉了爸、妈,爸妈又报告了派出所,因小梅认得贼人,当夜就破了案。整个过程,小梅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体现了一个12岁的孩子的聪明伶俐与机智,因为这样既抓住了窃贼,又保护了自己。就是成年人,能做到这一点的也不会太多!显然,小梅在应对小偷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较高的素质。小梅所在的学校正在开展“素质教育”活动,老师叫小梅讲一讲自己当时的想法。小梅如实地讲了当时自己很害怕,脑子里想起自己看过的一本画书《狐狸妈妈》,才把窃贼蒙骗过去。然而小梅如实的回答却没有让老师感到满意,在一次政治思想素质的教育课上,老师首先讲了黄继光胸口堵枪眼、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刘胡兰昂然入铡刀的英雄事迹,还向同学们介绍了近几年社会上宣传的一些勇斗歹徒的英雄,以此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后老师说:梁小梅同学虽然很机灵,最后也抓住了罪犯,但是她面对窃贼吓得闭上眼睛的胆怯行为,我们是不能提倡的。我们每一个新中国的少年,都要随时准备着为国家英勇献身,决不能贪生怕死。从此许多同学都耻笑梁小梅贪生怕死,小梅也认为自己做得不对,思想压力大,精神恍惚,在一天中午,她喝下了农药自杀了。(2002《济南时报》4月10 日)
我在讲授“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德育原则时,将此案例交给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认真辨析和热烈讨论,从而理解了为什么德育的要求、内容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在课堂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实施案例教学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步骤:失败案例的选择、分析与讨论、总结与反思,每一个步骤都应采取相应的策略。
第一,在选择失败教育案例时,要注意“三性”。 所谓“三性”即真实性、典型性和趣味性。 所谓真实性是指案例应该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或例子,不能是教师凭空杜撰出来的东西。如果是教师编写的案例,也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只有真实的案例才能逼真地反映教育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增强学生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性认识,从而在对案例的探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真实的事例才能产生强大的说服力量,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激发起探究的兴趣,并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发挥迁移作用。所谓典型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案例要与其涉及的理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二是指案例不应是特殊情境中的特殊事件,而应在同一类事件中具有代表意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案例教学在理论与实践的沟壑之间架设一道桥梁,并对以后同类事件的解决产生推广价值。所谓趣味性是指案例的问题情境生动感人,教师的行为选择具有两难性。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教师要经过精心挑选生动感人的富有挑战性的教育案例,要去掉案例中的情感性或暗示性词句,尽量保留事实性的第一手材料和人物的直接对话,这样会使学生主动地展开激烈讨论。
第二,在分析与讨论案例时,要采用民主教学。所谓民主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见解之间的平等讨论、争鸣,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失败教育案例的教学,只有建立在民主教学基础上才能实施。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教学民主,提倡独立思考。他对学生提出“三个不迷信”、“三个欢迎”和“三个允许”的开放政策: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欢迎质疑、争辩和发表意见,允许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这种开放的、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最大限度地消除他们的胆怯心理,使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敢想、敢问、敢说,从而真正把学生推到教学主体的位置之上。
在上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一章以后,将下边一个案例交给学生讨论。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时任四川都江堰市光亚学校老师的范美忠正给国际文凭一年级班上语文课,他丢下学生先行逃生,撤至学校的操场。班上的十几名高中生随后才反应过来,陆续来到操场。5月22日,范美忠在中国大陆著名的天涯社区论坛发表《那一刻地动山摇——5 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一文,记述自己在震中及震后的经历,描述到这一情况。文中写道:“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范美忠说,逃跑是自己瞬间的本能行为,但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我与他人生命孰为重的权衡,他并不认为作为一名老师,有为救学生而牺牲自己生命的义务。
学生发表了丰富多彩的、甚至是截然对立的看法。
学生A说:“我们一直在被谭千秋、瞿万荣这样的老师感动着,因为他们用行动告诉了我们‘师德如山’。一个人的思想再活跃,再前卫,可如果连一点点起码的师德都没有,连一丝人情味都没有了,那也只能是一个虚伪的思想家。”
学生B说:“我扪心自问,如果我处在范美忠的位置上,我会怎么办?我是会像他一样兀自跑掉,还是会和学生生死与共?这个问题在心中被问了无数次,但我始终不能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案,以至现在,我已经拒绝回想和回答这个问题。我的恐惧和勇气一样强大,也一样渺小。”
小学生教育案例【第三篇】
教师教育专业化教育学教学“案例—探究式”教学模式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我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迫切需要教师教育模式从过去的学历教育转变为在较高学历教育基础上的资格证书教育,突出教师教育的资格性与职业性,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就是说,教师专业化愈来愈依赖于教师教育专业化。”面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呼声,教师教育的相关课程和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201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就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做出了具体部署,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育学是教师教育学院的专业主干课程,是师范生掌握教育专业知识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途径。面对国家的要求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呼声,教育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然而,教育学的现实教学仍处于困境。目前,对教育学的教学现状,有来自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诘问,也有来自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批判,甚至还有师范生的否定,但是仍然有诸多的研究者在不断地思考和实践着走出现实困境的各种可能性。本次教学改革试图通过提出有效的教学模式——“案例-探究式”教学,优化教育学教学内容和结构,使教育学教学摆脱现实困境实现教学有效性。同时,为实现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做出努力,更是对国家“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积极响应。
二、什么是“案例-探究式”教学模式
“案例-探究式”教学是将案例教学和自主探究教学(或称探究式教学)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它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呈现事先精心准备的教育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组织开展案例讨论引起学生的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实践能力并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最终走上“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其中,案例和探究是“案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两个关键性词语。
“案例-探究式”教学是教育学在坚持实践取向下进行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之一。它立足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通过案例呈现和探究活动两个关键性环节,使学生通过反观经验、总结提升从而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之上建构个体的“意义世界”,获得教师专业性,走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案例-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基本环节:(1)呈现案例,创设问题情境。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精心选择和设计的案例,案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蕴含着一定的教育问题,能给学生带来启发和思考。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或QQ提示学生对相关知识做好课前预习。(2)教师引导,营造探究氛围。不同主体对同一文本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对于相同的教育案例,学生们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教师在尊重学生不同理解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究。这是教学中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也是个体对教育事件意义建构的过程。(3)合作交流,促进探究发展。教师减少讲授时间,帮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建立理论知识与经验世界的联系,从而重构自己的知识图式。(4)多元评价,反馈探究效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多元化的差别评价方式,力求公正、全面。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或QQ在线及留言及时获取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并进而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机制。
三、“案例-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育学教学中的运用
下面,我以“教育的构成”这一章中第一节“教师”(所用教材为张乐天主编的《教育学(新编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案例-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育学教学中的运用。
1.呈现案例,创设问题情境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教育案例是典型的、包含一定教育问题的事件。让学生觉察到案例中的问题是激发他们思考、自觉开展探究的关键所在。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寻找合适的案例,并在案例呈现方式上下功夫;二是在引导上做文章,通过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产生疑惑。在讲授“教师”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我通过呈现案例“一个孩子弄坏金表的故事”,让学生说出母亲和老师分别是怎么对待这个孩子的,以此分析专业教师和非专业教师之间的区别,并用填写表格的形式呈现。表格如下: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教师的专业性形成初步认识,为理解教师是专业人员以及应具备怎样的专业素养,做好铺垫。
2.教师引导,营造探究氛围
看到老师给出的问题后,学生总是急于知道答案。然而也很容易只求答案不顾其他,表现出求知欲望快速出现又快速消失,这是长期以来“应试”思维训练的结果。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探究就很难进行下去,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遵循由简到难、步步设疑的原则。通过引用国际上对教师地位的认定,以及我国《教育法》《教师法》中对教师的规定,提出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然后对这一概念进行分析:(1)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人员。通过问问题:教师像什么?引出学生对教师形象的经验性认识,“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人梯、指挥、教练、火柴……”课前,教师已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QQ群,让学生搜集古今中外有关教师的名言警句,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2)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提供国际上公认的职业专业化的标准,对比教师职业,梳理出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本条件——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学习立足于自己的经验性知识,不仅形成“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科学认识,还得到了较好的学术思维训练。
3.合作交流,促进探究发展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个体的、情境的,而且是在共享性学习中习得的。合作性学习和讨论是关键的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合作交流是有效开展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面对同样的情境和问题,学生会基于各自的生活经验而提出不同的研究假设。教师根据研究假设、学生人数、自愿选择将班级合理搭配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在强调小组讨论的规则之后,再让各小组进一步分析案例、讨论案例,最后提出各组的问题解决策略。围绕教师的专业素养构成,各个研究小组,分别用PPT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此环节的基本流程: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提问、评价——老师进行总结评价。要求:一个小组在展示PPT的过程中,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并将思考的结果记录下来,展示结束后,其他同学进行提问、评价。之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学生通过展示研究成果,既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肯定,又能给他人带来思考和启发。知识是习得的,也是生成的。有一个研究小组在其它同学提问时,想到了衢州市最美教师,很可贵。这一环节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使课堂教学活动达到高潮。
4.多元评价,反馈探究结果
评价反馈是探究活动的最后一环,也是升华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对以上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专业理想形象。这一形象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师范生在后续专业发展中持续努力的强大推动力。基本流程:首先,通过和学生一起共同回顾本次教学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更深刻、全面地认识“教师”。其次,和学生一起用图示(知识树或者知识结构图)将本堂课的内容再现出来。再次,每个研究小组对其他组的成果展示、回答问题和提问评价等情况进行总评。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做出总结性评价。最后,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用可能的方式(文字、图画等)设计自己认为的理想教师形象,并谈谈如何才能实现。任务同时发到网络教学平台和QQ群中,便于学生及时查看,同时也欢迎同学们对本堂课的学习进行在线交流。这样,教学活动就不会受课堂限制,而延伸到课外。
在评价中学会反思,在反馈中得到提升。通过师生、生生相互评价,每个人都能从教学活动中受益,学生成长了,教师也得到了发展。
四、反思与建议
“案例——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参与、思考和成果展现。本次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搜集案例、分析案例,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研讨(探究)案例、总结评价,学会探究和反思,锻炼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认同感,进而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案例”和“探究”是本次教学活动的两个关键性词语。通过案例和探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然而,这种教学方式的有效性也是有限度的,主要表现在:
1.它受到教学内容的限制。这种教学并不适用于教育学课程中所有章节的内容,个人认为,“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这部分就不适合用来讨论探究。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前,需要做好几项工作:首先,对整个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再加工;其次,搜集、整理有效的教育案例和课外拓展阅读材料;另外,将课程内容和教育案例相匹配,完善PPT教学课件。
2.它受到学校制度的制约,比如学校对教学时间、教学场地及其他教学管理规范等的各种规定。教学改革需要管理改革相配套,在新型教学模式下,弹性学时制是有必要的。
3.它还受到学校教学环境的限制,比如教室内课桌椅的排列方式、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教学改革的成功需要物质保障,教学设施的配备不仅优良,更要适宜。
参考文献:
[1]刘尧。尽快提高大学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N].中国教育报,2007-8-27(5).
[2]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育部文件,2011.
[3]骆风。走出困境——高师教育学公共课教学状况的回顾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1997,(04).
小学生教育案例【第四篇】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成长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道德的集合,让人的资本价值不断的增加。这不仅仅是一个人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还是思维习惯的养成的主要方式。基于此,作者根据自身的班主任经验并结合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清怡小学的德育管理工作实例,通过本文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用教育案例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某小学养成教育的目标分析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清怡小学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更加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只有严肃的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以常规的行为训练作为关键点,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实现该小学养成教育的目标。小学生的行为重点在于严肃的规范,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进行价值探析,另外,小学生的情感体验还非常浅,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更好的展现出来。一般,通过学校的训练以及学生的主体性体验,规范学生的养成教育。我国的教育主要强调了素质教育,关键点在于把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不断的参与到锻炼之中,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遇到问题自己解决。可以说,该学校的养成教育方面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教育内化,成为规范学生的一种需要,这样才能再以后的发展中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二、某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理能力不强,依赖心理非常严重
在笔者担任班主任实际工作中和在该小学的实际调查中都可以看到,学生不仅仅活泼好动,并且才思敏捷,有一定的荣誉感能够给班级或者学校争得更多的冗余。学生有着非常广泛的兴趣,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所呈现的问题是,在这个学校中,一般独生子女非常多,家长对于独生子女的宠爱程度非常强,因此学生都成为小公主或者小王子在所难免,校园生活对于家庭生活教育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在行为上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对于自己的物品没有看管好,所以经常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例如,学生不仅仅会丢文具用品,甚至自己的衣服也可能丢失,在作业完成方面的主动性非常差,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出现了过分依赖家长的情况,处于养尊处优的状态下,缺失自理的能力。
2.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时间不长
学生的关键任务就是学习,认真学习也是学生的基本职责,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才能领会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是在该校学学生行为习惯调查中可以看到,学生的注意力非常分散,在课上能够专心听讲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笔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就发现了很多此类实例,一节课以40分钟为例,学生可能在前半部分时间能够积极的相应教师的教导和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但是在后来的时间却一直在盼望下课、东张西望或者搞小动作,这样的习惯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对策的探讨
1.行为养成教育在该小学课堂上的应用
无论是语文教育还是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渗透。例如,在语文课教学上,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演讲内容,学生在进行演讲时,可以针对于本校的教育行为方案进行演讲内容的落实。例如,学生的练字行为能够让学生清楚自己在写字过程中要有哪些正确的书写知识,强化学生的书写能力,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这些活动进行积极的点评。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也善于听从教师的教导,这样教师就需要无时无刻的对学生的行为加以注意,联合学生的家长,做好学生行为的养成教育。例如,学生在放学以后或者上学以前要树立起清点自己物品的习惯,知道哪些物品是上课需要的,这样的行为一旦养成习惯,就能够让学生减少丢失物品的次数,使学生的自理能力不断加强。落实教师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行为的纠正者,也是学生习惯的培养者,因此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还需要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该小学在这方面,强化了班主任的队伍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全面的落实养成教育,让实践教育更具有指导性。例如,可以举行所有班主任的学习和交流活动,集中全校的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进行探讨,结合理论实际,鼓励教师提升自己,深造自己。
2.发挥少年先锋模范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的注意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所提升
少年先锋队有自己的组织结构和基本框架,在学生活动中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要发挥好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作用就需要进行学生的养成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无论是起点还是最后的目标都是自我价值以及自我能力的实现,因此只有先对学生进行基础培养才能实现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例如,某小学的少先队志愿者在校园内部组织起了一些列活动,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参与少先队的服务活动对行为习惯有了全新的认识,每个学生都有自我价值实现的基本方式,那么在课堂上,很多学校的课间管理都不是十分严格,学生在课间上的行为就有了很大的差别,要引领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行为,很多行为习惯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或者错,需要看这个行为在学生中引起的反响,影响好则是正确的行为习惯,不好需要积极的改正。学生也需要认识到自己行为价值的实现路径,不能单纯的主观的从自己的喜好来判断行为的价值。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中间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楷模,有成为学习上的楷模的、有成为行为上的楷模的还有成为学生行为习惯监督的楷模,因此这对于学生摒弃坏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在某小学的教育目标进行了分析,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并且随之提出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一些不良的行为以及在行为养成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后阐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教育养成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每一个教育者积极的投入其中,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让学生可以掌握更多更好的行为,培养成今后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陆水红。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60秒养成一个好习惯[J].新课程・上旬,2014,12(6):70-70.
[2]魏永松。小议小学数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J].速读(中旬),2014,17(4):280-280.
[3]赵昌波。优化班级管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25(6):146-146.
[4]徐维维。浅析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18(35):334-334,335.
上一篇:小学生教育案例【汇集4篇】
下一篇:小学生教育案例【优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