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故事【优质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教学中的故事【优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学中的故事【第一篇】
插画运用引起动机的策略,是指教师在图画故事书教学过程中,如何引起幼儿对书中插画进行探讨或故事分析的引导。陈木子(1997)认为,当面对一幅画时,我们应先以艺术批评的描述把所看到的内容、题材描述出来。研究发现,教师为了引导幼儿对插画进行观察探讨,在过程中会运用问题、观察、扮演活动等来引起幼儿对插画进行描述,其中以观察引导为主要引导策略。以下依据研究发现,说明插画引起动机的各种教学方式。
观察引导
观察引导是指在图画故事书教学中,教师以观察为手段的引导策略。Doonan(20xx)认为,阅读图画故事书,我们不只要看画中画了些什么,还要看画里面每一样东西如何表达它们自己。观察发现,教师为了让幼儿了解书中的故事,会引导幼儿观看插画的每一部分,把所看到的内容描述出来,而观察的方法会顺应故事内容的性质而有不同的引导。
焦点引导。焦点引导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插画中重要或特殊画面的引导方式。在观察引导中,有5位个案教师使用焦点引导。观察的方法归纳有角色观察、观察发现、介绍观察、加强引导、观察回溯、细节观察、角度分析、纯粹观察。其中以角色观察为主要的引导策略,观察角色的内容又归纳为行为观察、改变观察、身份观察、情绪观察、位置观察。从引导的方式来看,焦点引导会运用较多元的引导技巧,包括引导幼儿注意插画中故事的细节、遮盖文本只观察插画等不同技巧,目的是引导幼儿集中焦点去注意特定画面并进行探讨。
画面观察。画面观察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观察整个画面为引起动机的策略。在观察引导中,有5位个案教师使用画面观察。观察类型归纳为延伸再观察、浏览观察、指示观察、内容观察、暗示观察。其中以延伸再观察为主要的引导策略。画面观察主要是通过整页插画的观察,让幼儿概略知道这个故事或插画中的内容,观察画面的引导方式分别有延伸另一问题、浏览画面、指示观察特定画面、插画内容提问、暗示性观察提问等引导的方法,主要是针对整个画面来进行观察的引导。
问题引导
问题引导是指教师针对插画中故事的问题或图画中的疑问提出相关问题,以引导幼儿对插画进行探讨。由分析发现,问题引导归纳为以下八类问题,主要是通过诠释故事内容的问题来引起幼儿对插画探讨的动机。
解释性问题。解释性问题是指教师针对图画故事书中的插画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来解释。在插画运用的问题引导中,有5位个案教师使用解释性问题。解释的内容依序分为:现象解释、情绪解释、情节解释、角色解释、对象解释、环境解释。其中以现象解释为主要的引导策略,情绪解释引导次之。而问题的性质主要是解释插画中与故事内容相关的问题,作为插画讨论的引起动机策略。
判断性问题。判断性问题是指教师的提问是引导幼儿运用判断力来解答。在插画运用的问题引导中,有4位个案教师使用判断性问题。判断的内容依序分为角色判断、环境判断、情节判断。其中以角色判断为主要的引导策略,目的是希望孩子通过插画中问题的判断来深入了解故事内容,提问的方式通常以“为什么”、“是吗”、“哪一个”、“没去吗”的判断性口吻作为引起动机的提问。
感受性问题。感受性问题是指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插画中所传达讯息的提问。在插画运用的问题引导中,有3位个案教师使用感受性问题。图画能够激发观赏者个人情感和思想的响应(Doonan,20xx)。在图画故事书插画中,图像通过各种视觉形式来传达讯息,教师为了引导幼儿感受插画中情绪气氛的画面,以“觉得”、“发现”、“你看”等提问引导幼儿去感觉画面,藉以进入插画中所呈现的氛围。
推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是教师从插画中提出相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故事情节来推论出答案。在插画运用的问题引导中,有3位个案教师使用推理性问题。图画故事书的画面一幅幅连贯起来,一个故事就被叙述出来(彭懿,20xx)。因此插画与插画之间极具关联性。由观察分析,教师通常以“是什么”、“是谁的”、“谁帮他”等提问引导幼儿从前面的故事分析中,运用推理思考来解答插画中相关的问题。
认知性问题。在插画运用的问题引导中,有4位个案教师使用认知性问题。认知性问题是指教师引导幼儿以认知能力来解答插画中相关的提问。孩子究竟需要多少帮助才能明白图画书的丰富内涵,就得先为他们补充一些知识(Doonan,20xx)。由观察分析发现,认知性问题是以幼儿的认知为基础提出与插画相关的'问题作为引起动机。例如,教师为了让幼儿认识插画中的自由女神、超人,分辨猩猩的影子,因此以“这是什么”、“你看他”来提问,引起认识这些图像的幼儿来介绍分享,以达到认识插画中图像的目的。
合理性问题。在插画运用的问题引导中,有3位个案教师使用合理性问题。合理性问问题是指教师针对书中的插画提出画中内容是否合理的提问。具像的图画展现了真实世界的一角,也提供了一个想像的世界(Doonan,20xx)。而每一个荒谬都有合理的过程(郝广才,20xx),因此图画故事书中的插画,提供一种荒谬想像性的真实世界。由观察分析发现,教师面对插画所呈现荒谬的想像世界时,会以“熊会在办公室”、“熊会刮胡子吗”提问引导,让幼儿在面对荒谬的插画时也能兼具理性的思考。
猜测性问题。在插画运用的问题引导中,有2位个案教师使用猜测性问题。猜测性问题是指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插画中的故事发展,并对各种讯息加以猜测。好的图画是吸引人的,哪些图促使我们停下来仔细观察,并由观察分析吸收细节(Nodelman,20xx)。由分析发现,教师以“去哪里”、“觉得有没有”提问,引导幼儿从插画中延伸问题,并去猜测插画中故事的发展。
回忆性问题。在插画运用的问题引导中,有1位个案教师使用回忆性问题。所谓回忆性问题,是教师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前段,以回答现阶段插画讨论的相关问题。由观察分析显示,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遇到插画中某些在书中前段已看过的图像,会以“很熟悉”、“有没有看过”来提问,检视插画的图像与之前的插画是相同或类似,以引起幼儿对插画回想的引导策略。
戏剧扮演
戏剧扮演是指教师运用声音或肢体语言来引导幼儿了解插画。戏剧扮演可分为声音模仿、内容扮演,是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依据图画故事书中插画的内容进行戏剧扮演,这种引导可以激发幼儿的情绪,带领幼儿融入故事中的情境。而戏剧扮演的引起动机需要在插画中出现发声及具有动作的情节下,教师才能运用提问进行戏剧扮演的引导。
教学中的故事【第二篇】
木格窗棱,八仙桌,高背椅,泛黄的书页。这就是我孩提时代记忆的主要内容。
依稀记得,孩提时代,当朝阳披着一身纱,我已经陷在椅子上,当月亮泼我一身水,我仍然固定在椅子上。都是该死的“三字经、千字文、诗词曲”惹的祸,要不是有它们的存在,父亲断不会没完没了地要求我背诵;要不是背得快忘得更快,我就可以跟小伙伴们爬上树摘果子吃。好像老吃同样的食品会厌食似的,我彻底对丰盛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大餐厌倦了,看到线装本,看到高背椅,我就想尽办法逃避。
从事教师职业后,我忽然发现父亲曾经的强制要求,对丰厚我的文学素养的巨大作用,我深深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丰厚我们自身的积淀有多么重要。我知道少年时代是记忆的黄金时期;我更知道,天真烂漫的儿童是多么渴望到伙伴中,到大自然中恣意地释放童趣。我不止一次地矛盾着,背诵古典诗词重要还是让孩子的童年多一点幸福的玩耍重要。我试图找到二者的平衡点,我尝试将每学期的第一和第二个月设定为古诗词背诵月:每人每天自背一首诗,每天全班共背一首诗,每天早上二十分钟时间赛诗会。老师绞尽脑汁想办法,学生筋疲力尽忙应对,孩子们的积累跟上了,但,他们毫无表情的脸庞告诉我内心的不情愿,倦怠的目光告诉我,不是盲从我的指令,只是爱的力量在牵引他们完成任务。每当眼睛和眼睛相对的时候,我总在自责;每当赛诗会上响起零零散散的掌声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份抗议。为人师且为人母的我,多次想到了放弃。是的,孩子的语文素养不是一朝养成,它的作用也不可能像激素那样立竿见影,我有放弃的一百个理由。但是,每当看到生活中个别人信口雌黄,决不能放弃的理由就更加坚强,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们在和我的生命共同生长的日子留下天窗。
让枯燥无味变成妙趣横生,这就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
多次和孩子们交心之后,我发现了来自孩子们自己的导学伙伴的重要作用。这些伙伴既是孩子们心中的偶像,又是他们无话不说的铁哥们。为了自己的哥们,孩子们没有什么不敢做的。可是,不同你年龄段的孩子喜欢的伙伴性格不相同,即使是相同年龄段的孩子,也会因为性别的差异而选择不同的伙伴形象,要得到大家的认可,唯有公开征集导学伙伴形象。没有想到,这一想法,立刻得到了孩子们的积极呼应。于是,眯眯眼、小叮当、豆豆,三个导学形象终于确定了。可爱的孩子们就连作梦,也在思念自己的小伙伴呢。这种喜悦,唯有教师自己才能说得清楚。
被动地接受,终有厌倦的时候,唯有主动探索,才能引发内心的原动力。我尝试让孩子自己当老师,通过竞争的方式,取得上课的内容,自己组建备课小组精心准备。课堂上,我目睹了奇迹的发生:简单的生字教学,竟然编出了朗朗上口的儿歌;枯燥的课文分析,居然演变成了一幅幅图画的倾诉;平常的句子朗读,也幻化出万千味道……平静的课堂沸腾了,燃烧的是一颗颗斑斓的童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胆的一次放手练习,胜过几百遍的叩问心扉。我看到了把课堂交给孩子的曙光,欣然放手,似乎理所当然。多次扮演学生角色之后,我发现了孩子们自给自足的学习方式带来的弊端:不同认知,不同水准,不同经历的孩子群体,对教材的把握存在非常大的'偏差;站上教师首席的孩子群,容不得别人打断思路。如果只是孩子群中的极个别人唱主角,其他孩子的主动性怎么发挥呢?倒是小鬼当家的课堂,让我找准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兴奋点。尽情地玩游戏,在趣味游戏中学习,是低段孩子的最爱;时常冒出新点子,偶尔冒点险,在轻微的刺激中学习,是中段孩子的特点;总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事没事喜欢打抱不平,渴望援助别人,在自我满足中学习,是高段孩子的特征。满足孩子们的这些要求的课堂,总能熠熠生辉魅力无限。于是,我们的编写思路确定了。
当我们的国学教材到达孩子们手上的时候,孩子们的眼睛亮了,笑靥灿烂了。课堂上的朗读如叠叠的浪撞击心扉,又如阵阵的风盘旋山林。这时候,还有谁会认为《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元曲》是枯燥的呢。这种兴奋,分明是心灵撞击心灵的快乐,是智慧碰撞智慧的乐章。
这就是我们崭新的国学课程,这就是我们崭新的国学课堂,虽然每周只有一节课,但是,这份期待,这份盼望,不就是最大的快乐吗?
教学中的故事【第三篇】
众所周知,幼儿期是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关键期。幼儿语言运用过程是建立与他人的交流产生社会性交往和互动的过程。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就此,我让幼儿在故事的吸引下,有兴趣地学习讲述、创编、表演、绘画,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一、在故事中,以美育人,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爱说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聚在某个角落里窃窃私语,或在老师视线范围以外大声争论着某件事,甚至连课堂上不敢发言的幼儿也振振有辞。在语言教学中应多以故事为教师创造出灵活生动的媒体语言,使语言教学内容更直观、明了、多样化,而且便于师幼进行即学交流,及时地反馈学习信息。除此之外,还能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锻炼幼儿的动手、动口能力,使幼儿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获得多方面能力的发展。美是相通的,故事中语言的优美同样不能独立于其他形式的美之外,它们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故事能带给人一种虚构的美,同时它又是一种抽象的美,故事中的语言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带给幼儿的美感。幼儿对美的体验首先是从感性经验开始的,要让幼儿能够体验到抽象意义上的美感,充分调动幼儿的主体参与性,使他们可以轻松、愉快地融入故事、接受故事、理解故事、体验故事、学习欣赏故事。例如:在以往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有一些优秀的作品往往由于缺乏相关的配套插图而让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时不得不忍痛割爱,使幼儿失去了感受和欣赏优秀作品的机会。多媒体帮助教师解决了这一难题,我们选好活动内容后,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充分发挥其声、像、色、形等优势,先把相关的画面勾画出来,再填上色彩、配上声音,把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创造立体化的教学空间,使深奥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教学时,教师移动画面将其展现在幼儿面前,让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来感受认知和学习语言。大班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幼儿对“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小尾巴不见了”这一情节不是很理解。在教学中,就可运用制作好的动画片,展示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动态过程,幼儿非常感兴趣。教师通过反复播放画面和多层多向的提问,使幼儿理解了疑点,悟出其实质。由此可见,故事既利于幼儿学习内容的扩展,也有助于教师语言教学活动的开展。《桃树下的小白兔》在幼儿理解故事的同时,让幼儿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并丰富了幼儿对春天特征的认识,感受了故事的优美意境。幼儿的联想更为丰富,幼儿的学习兴趣更为强烈。
二、采用多种形式,熟悉故事巧引导,让幼儿在故事表演和讲述中发展语言能力
运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角色扮演故事情节,帮助幼儿真正体验到他人的情绪、情感,给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故事氛围。表演角活动:让孩子自己选择服装,头饰、发卡,鼓励孩子们大胆上台表演学会的故事,或者自编的故事,教师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当观众,或者“跑龙套”,欣赏着演员们的表演,倾听着孩子们的讲解,对于活泼大胆、乐于表现的孩子,我不过分限制,对于羞怯、不那么自信的孩子,我也不急于勉强。因为我知道,尊重幼儿的个性,有时也需要耐心地等待,等待他们有一点勇气。这样孩子才能有所表现,在宽松的'气氛中孩子们的表演才能更积极大胆。
故事排图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一套打乱顺序的图片,鼓励幼儿在看懂每幅图意的基础上,根据故事内在的逻辑规律,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将图片按顺序排列讲故事。例如《小鸟的帽子》,自制图书,让幼儿尝试做小画家,把自己想说的事画成一页一页的故事,或从废弃的图书上剪下自己需要的图片。幼儿口述后,请教师或父母帮忙配上文字,加上封面、封底,然后订成一本图书。同伴间相互介绍交流自己的作品,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亲子合作制作画报,让幼儿有可交流的题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中蕴藏着许多教育资源,动员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故事画报,既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又增进了亲子情感。在我的一番动员下,一张张精致可爱的《小蝌蚪童报》出版了,版面上有科学性的知识,有娱乐性的栏目,还有孩子们稚气的笔迹,有了画报,孩子们话一下子就多了出来,我请他们来讲述,又请大家来参观,就连家长们来园接孩子的途中,脚步也被许多内容丰富、色彩艳丽的画报所吸引。紧接着,为配合新交通法规的落实,我们又以“小手拉大手”为题,再次制作了《交通故事画报》,效果也不相上下。在这种双向互动的活动中,家长们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幼儿也有了说的题材。
三、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鼓励幼儿发挥创造性
幼儿的思维不受条条框框限制,可以天马行空地去想象。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运用多媒体完全可以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情感,如临其境的语言氛围,构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运用语言的创造性。例如《云彩和风儿》,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蓝天草地的背景中,蓝蓝的天空上徐徐飘着几朵白云,人物化的风儿和云儿,在追来追去地嬉闹玩耍。生动有趣的画面触发了幼儿丰富的想象,有的说:“风儿吹呀吹,云彩变成了小白马,扬起四脚跑呀跑。”有的说:“风儿吹呀吹,云彩变成了小花猫,追着老鼠跑呀跑。”还有的说:“风儿吹呀吹,云彩变成了棉花糖,飘到小朋友的嘴巴里。”……幼儿的回答百花齐放,是动听的音乐激发了幼儿的灵感,是美丽的卡通形象引发了幼儿的想象。
以往,我们总是要求幼儿一字不差地复述故事,这样很呆板,现在我们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运用不同的句式和词汇,去表达相似的意思,幼儿的积极性就比较高。例如在故事《三只蝴蝶》中,有个幼儿给红花的话增加了关联词,“因为红蝴蝶的颜色和我一样美丽,所以它能进来”。我们及时把这句话介绍给其他幼儿,使幼儿体会到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当然,表达能力较弱的幼儿,我们在肯定他们创造性的同时,帮助他们进行修改,使他们始终保持创造性地学习对话的兴趣,因此,给予适度的启发有助于孩子多元思维的发展,给予热忱的赞美能激发幼儿的表现欲。
四、通过故事情节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唤起深层的情感共鸣,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将故事教育渗透在孩子们的游戏和生活中,要比单设一个故事或组织一个故事教学活动更富有情景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引导孩子们尝试已有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很自然地将故事渗透到幼儿的游戏与生活中,使幼儿体验到了学习和欣赏故事的乐趣。如我班幼儿在扮演完《邻居》这个故事后,一致认为,对邻居应该有礼貌,要关心体谅,在邻居休息时,应保持安静,我们应该给邻居带来高兴、快乐和幸福的感觉,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幼儿之间能相互关心爱护,同时减少幼儿在生活中的摩擦,帮助幼儿在相对平稳、有序的生活环境中获得快乐。平和、有益的情绪体验,使幼儿的语言不断深化,幼儿的交往能力得以锻炼,社会性得以发展。在语言教学的方方面面,我们一直在探索、延伸、开拓,有成功也有失败。这一年,我们尤其注重幼儿在语言运用、听说能力和参与表演方面的培养,开展了诸多有意义的工作,我们以《纲要》精神为出发点,以幼儿年龄特点为依据,以整合教学活动为载体,以启蒙个性发展为核心,真正地把语言教学落在实处,走向了孩子的心灵,走向了孩子的兴趣,走向了孩子的生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习什么,都要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幼儿教学活动不单是通过某一节课或者某一个环节所能完成的,还应抓住幼儿爱听故事的有利时机,通过故事渗透,不断发掘潜力,逐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开发其智力,养成其开口说的习惯,切实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的故事【第四篇】
童年与故事分不开。故事中错综复杂的情节,广泛的涉及范围,神奇的关系等,正好满足幼儿丰富、天真的想象与好奇。大多数幼儿对故事十分感兴趣,他们在故事中学习知识,认知道理。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把握好时机,在故事中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与良好的品质。
一、培养幼儿的词语理解能力,加深词汇记忆
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的是幼儿对故事中词语的理解能力。只有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语言,知道故事里形象生动地讲些什么,才能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欲望,集中注意力地倾听故事。这就要求讲故事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边讲边作解释。特别是对年龄小,词汇量少,理解能力差的幼儿,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地方言进行解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手形手势或借助实物进行解释。例如:词语“亮闪闪”,可以出示一面镜子,通过轻微晃动反射出的光,让幼儿感受亮闪闪的感觉,从而理解这一词语的意思,同时也加深幼儿对这一词语的印象,进一步强化幼儿对词语的记忆。要让幼儿加深对故事中词语的记忆,还应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复习,灵活运用。教师和家长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提问幼儿,以复习的形式巩固幼儿对词语的认识与记忆。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运用,这不仅能加深幼儿对词语的记忆,同时也让幼儿学习如何运用该词语。
二、培养幼儿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如果只让幼儿听故事,而不试着让他们讲故事,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故事的作用。幼儿在倾听完三遍故事后,能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记住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这时可以让幼儿尝试着复述故事。起初,教师和家长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帮幼儿回忆故事的重要情节及发展过程,把握好故事的整体。但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要尽量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概括性地复述故事内容。当幼儿基本掌握故事内容后,就可以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复述故事了。幼儿刚学习复述时只能讲出故事中的片段,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把这些片段连接起来。通过多次的复述训练,幼儿慢慢地能从复述片段过渡到复述完整的故事。在复述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培养幼儿的模仿能力与表现力
当幼儿学会复述故事后,就应当教幼儿进一步学习生动形象地复述故事。17世纪英国的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来的。”教师和家长在讲故事时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神态表情、手形手势等。不同的语音语调,丰富的神态表情,夸张的动作等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倾听故事中犹如身临其镜般的感觉,同时也给了幼儿模仿的榜样。在倾听故事中,幼儿知道大灰狼的声音是粗声粗气的;知道伤心的时候紧皱眉头哭泣,惊讶时睁大眼睛,张大嘴巴;知道老爷爷的形象是驼着背,捋着胡子……。教师和家长应当鼓励幼儿对这些声音、表情、动作等加以模仿,让幼儿知道怎样讲故事好听,怎样做动作形象,并把这些语调手势等运用到复述故事中,大胆投入地把故事讲出来。在生动形象的复述训练中,幼儿提高了模仿能力与语言表现力,为将来绘声绘色地表达语言奠定了基础。
四、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内心充满想象,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正好满足幼儿充满想象的心理特征。当幼儿听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结果怎样?这时,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提问,让幼儿展开想象,思考解决的办法,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说出正确的答案。例如:故事《小羊和狼》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结尾,它留给幼儿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幼儿自由发挥。许多幼儿在听完故事后,能展开想象,给故事编一个完整的结尾。有的说:当狼要吃掉小羊时,猎人出现了,打死了大灰狼,救了小羊;有的说:小羊的朋友们来了,用石头打跑了大灰狼;还有的说:小羊从地上抓起沙子扬向大灰狼的眼睛,趁机逃跑了……。故事给幼儿无限的想象空间,只要教师和家长把握好时机,让幼儿在故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审美情趣
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它能培养幼儿的品质与情操。幼儿在故事中认知道理,反思自我,教师与家长应教育幼儿明辨是非,区分好坏,让幼儿说说怎样做才对。在故事《懂礼貌的好孩子》中,幼儿在大人的引导下能正确区分小猫懂礼貌,小狗不懂礼貌,我们要向小猫学习,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故事不仅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能陶冶幼儿的情操。在故事中,幼儿富有爱心、同情心,为故事中的人物着急、担心、高兴、悲伤。例如:在故事《迷路的小鸭》中,当幼儿听到小鸭迷路回不了家时,都为它担心着急,听到小鸭哭着找妈妈时,都皱起眉头,对它充满怜爱与同情,听到小朋友把小鸭送回家时,都松了口气,为小鸭高兴。这个故事中的种种感受让幼儿在无形中陶冶了情操,体验着审美情趣,并教育幼儿爱护小动物的好品质。
故事还能对幼儿进行感性教育、挫折教育,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培养幼儿的注意力与语言的运用能力等,教师和家长要把握好教育时机,让故事陪伴着孩子的童年,让孩子在故事中学习、成长。
上一篇:怎么发表教育论文范例实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