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论文范例(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案例分析论文范例(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案例分析论文1

有利于发现安全生产管理薄弱环节

通过对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和分析,可以及时地、定量地、确切地、直观地发现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

有利于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

针对安全生产管理中发现的薄弱环节,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监督检查等纠正措施进行完善,以期所有工作均有章可循,从而建立健全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

有利于制定各项重要决策

公司在制定公司发展战略、发展目标或重大决策时,在安全管理方面可以将通过对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以此来做出正确的、合理的决策内容。

2统计分析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统计分析的主要数据涉及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现状、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安全生产事件1和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情况。公司在日常安全生产管理中,通过安全生产管理软件信息系统对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数据进行统计,并按季度、年度对收集的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数据进行分析,对分析出的管理薄弱环节,及时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

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数据统计分析

1.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公司对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主要从学历、从事安全管理工作年限、人员流失和新入职人数进行分析。根据公司的人才培养经验,常规情况下培养一个经验较丰富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公司在岗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较高,但是具有5年以上安全管理经验的人员数量偏少,只有46人,仅仅只占在岗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总数的19%,尤其是既有5年以上安全管理经验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只有30人,仅占在岗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总数的12%。公司流失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以工作在2年以内为主,为210人,占到流失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总数的88%。2009年以来,流失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管从总数量上还是从各学历分布层级数量上都高于新入职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近年来,由于公司自有员工总体数量控制,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变动状况在可控范围内。

2.安全隐患

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特点,将安全隐患分为作业环境条件、消防安全、文明施工、危险化学品、施工用电、施工机具、起重作业、高处作业、个人防护、高空落物、环境保护、交通安全和其它共13类。公司对安全隐患主要通过安全隐患种类和20万工时隐患率两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公司近5年的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类型趋势基本一致,隐患数较多的类型为文明施工、作业环境条件、施工用电、高处作业等。文明施工隐患最多反映了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依然存在较大问题,是公司改善施工现场工作环境、提升公司形象的最大障碍。公司近5年的20万工时安全隐患率一直处于公司控制线以下,但是在2012年20万工时安全隐患率达到68,接近公司设置的20万工时安全隐患率控制线。因此,公司应该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和日常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减少安全隐患产生。

3.安全生产事件

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特点,公司将安全生产事件类型分为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车辆伤害、起重安全、消防安全、职业健康、高处坠落、坍塌、触电、淹溺、灼烫、中毒/窒息和其它伤害共计13类。公司对安全生产事件主要通过事件类型、年度20万工时安全生产事件率进行统计分析。2009年至2013年期间的安全生产事件按事件类型统计。物体打击和机械伤害两种类型占比最大,近五年共发生66起,占安全生产事件总数的54%。该两种类型比重较大与公司主营业务为建筑安装有关。为了加大对易发安全生产事件类型的管控,公司对物体打击和机械伤害两种类型安全生产事件按照起因物进一步进行统计。44起物体打击安全事件中起因物为高空落物的29起,占比66%;22起机械伤害安全事件中起因物为磨光机使用的12起,占比55%。说明公司施工现场高处临边防护不到位、文明施工管理不到位和一线作业员工磨光机安全操作技能不足。公司近5年来20万工时安全生产事件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公司安全管理水平在可控的情况下逐渐好转。

4.安全生产事故

公司的安全生产事故分类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规定执行。公司对安全生产事故主要通过事故类型、发生时间、伤害严重率、严重程度和经济损失进行统计。2009年至2013年期间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37起,其中轻伤28起,伤28人;重伤5起,伤5人;死亡4起,死亡4人。死亡事故均发生在公司使用的专业分包单位。公司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类型有其它伤害、物体打击、起重伤害和高处坠落。公司安全生产事故主要集中在4月、5月、7月、8月和10月。公司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10:00-11:00、14:00-15:00和15:00-16:00,这3个时间段内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8起,占事故总数的49%。上午上班期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4起,下午上班期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8起,下午比上午上班期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数要高出29%。公司并没有发生因临近下班或加班加点而导致事故发生频率增加。公司2011年伤害严重率大幅上涨,达到,超过公司控制线,虽然2011年至2013年以来伤害严重率逐年下降,但相对于2009年、2010年依然上涨明显。公司自2011年以来每年都发生了死亡事故。2009年至2013年期间,公司发生的死亡事故类型分别为高处坠落、起重伤害和车辆伤害。虽然高处坠落、起重伤害和车辆伤害合计占比仅为32%,不管在核电施工项目还是其它施工项目上,发生安全生产死亡事故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远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因此公司应加大对高处临边作业、起重作业和场内机动车辆作业的管控力度,减少死亡事故的发生。

采取的主要措施

对于以上安全生产管理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后,针对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公司主要在以下方面采取了纠正预防措施:

1.建立健全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管理体系

通过统一规划实施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养计划,加大安全执业资格取证力度,拓宽安全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待遇水平,建立安全管理人员的考评机制,来建立健全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管理体系。

2.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力度

通过加强员工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自我防护意识教育培训,提高员工文明施工水平,减少施工三违现象,确保施工过程中“四不伤害”原则的落实。

3.加强安全监督管控力度

通过加强安全监督力度,重点加强事故高发时间段内和高风险作业的安全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整改,将安全生产事件或事故扼杀在摇篮之中。

4.加大安全生产奖惩力度

通过提高安全生产奖惩标准,以经济为杠杆来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安全管理和惩罚员工的安全违法违规行为。

3结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案例分析论文范例》,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案例分析论文2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的一种理论。他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

强化理论一经产生,就被广泛运用于管理领域,其中也包括学校管理。也有许多关于强化理论的著作和文章,这些文章的观点大多是阐明其理论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学校学生常规管理中的一个案例来阐述如何通过强化理论的运用解决学校管理中“理”的缺失的问题。

二、对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操作性的思考

1.教学常规管理重在落实。

有一句名言: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怎样才能落实?第一要实实在在地抓细节,如培优补差的落实,教师应该做到“四补、四落实”。四补:补知识、补方法、补态度、补信心;四落实:落实人头、落实时间、落实内容、落实地点。以落实时间为例,经常有老师抱怨:现在学生、老师这么忙,那里还有专门的时间来补?其实晚自习,我们有些老师从头到尾,一讲到低,是不是可以拿一定的时间来培优补差?有些老师好象大学教授一样,上课前匆忙赶到,下课后迅速离开,学生要请教老师问题,纵里寻他千百度,还是找不到。这些老师连起码的辅导时间都没有保证,更谈不上和学生的交流。很多学校都安排了自习课,这本是培优补差的好时间,但有的老师却仅仅是充当了警察而已,只维持了纪律,没有针对性地主动辅导,更有甚者,坐在讲台上看报纸,无视学生。

2.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

课堂是落实教学常规的主阵地,是提高教学效应的主渠道,是教师展示教学能力的舞台。学校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就必须要深入课堂,只有在课堂中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有的老师很敬业,从不迟到、不早退、不耽误,但教学效果就是不好,敬业不精业。有的老师课备得很好,但上课却可以发水,备课好不等于上课好,所以教学常规管理中的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尤其重要。我们提倡成立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实行推门听课,听随堂课。听课后,一并检查教案和作业批改情况,并及时地、当面地给教师反馈。有的学校建有电子监控室,各教室一览无遗,如果我们利用电子监控室来听课,本可以更轻松、更方便。但是我们提倡听课者仍然坚持到课堂里听课,这样能让老师多看到学校干部的工作,又能给教师适度的工作紧张感。

3.要讲实效,不能搞形式。

现在提倡教学反思,要求教案必须要有教学后记,这些都非常好。问题是怎样的反思才是真正的反思?才是真正的后记?有的老师在教案后记栏里写道:学生兴趣不高;学生反映很好等等,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反思。真正的反思应该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新生成的问题来反思我们在备课中预设的内容和方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在教案中做出补充、修改和增删。所以我们在检查教案的时候,不只是看教学后记栏里有没有后记,而是看怎样的后记。其实后记并不一定非要记在后记栏里,记在教案之中更好,针对具体的问题做出了具体的修改的后记更好。

案例分析论文3

[关键词]OBE理念;对分课程;教学模式;制药分离工程;实践

2016年12月,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共同编制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其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2017年6月,教育部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这一举措极大地推进了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引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主动对标《华盛顿协议》和中国工程教育认真标准要求,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将“成果导向教育、学生中心、持续改进”三大基本理念切实地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理念于1981年由Spady等人提出,经过四十年的教育实践检验,OBE理念因其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中所体现出的优势逐渐被高校和企业所接受并在很多国家教育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2016年我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会员国,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自此OBE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被广泛地推行且被具体地落地到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这为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保证。OBE理念关注学生经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以社会对工程人才能力的期望以及学科发展的现状确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确定课程体系,通过这一反向设计的过程,OBE理念被融入至教学大纲中并最终被贯彻于具体的教学环节[2]。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是确保OBE理念能够被融合于教学过程的保证。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并在课堂教学的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3],在此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中心地位被充分地体现,这也正与OBE理念中“以学生为中心”相契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能最大程度地完成相关课程“高效课堂”的构建。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是一门与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和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密切相关的必修课程,具有鲜明的工程应用特色,作者基于OBE理念结合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就其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基于OBE理念改进教学大纲

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2017年我校开设制药工程专业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医药健康行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制药分离工程是制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共有16章,32学时),第一章绪论部分简单地介绍了制药分离过程的运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后面十五章内容分别详细地介绍了不同的制药分离技术以及其技术原理和工艺流程。目前,关于制药分离工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内容多,课时量却很少。教师主要采用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被完全忽略;(2)制药分离工程具有鲜明的工程应用特色,但是课程团队中没有具有工程教育背景的教师,都是理科出身,缺乏对工程教育的认识和工程领域的实际工作经历,这直接导致这门课在课堂教学中缺少工程性;(3)课程评价体系单一,仍然以考试成绩为主,忽略了课程过程性评价,这些都是造成学生课堂参与度低且学习积极性差的原因,进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较差。2018年,制药工程系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OBE理念重新编写了人才培养方案,之后我们按照OBE理念对制药分离工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构:首先根据培养方案确定该门课程支撑的相关毕业要求,然后根据每一条毕业要求确定该门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最后根据毕业要求指标点确定该门课的课程目标:了解制药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对分离过程的特殊要求系统地掌握现代制药分离技术的基本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正确地选择和运用各种分离技术(课程目标1);了解各种制药分离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进展,着重强调制药分离工艺设计和优化,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2);掌握现代制药分离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并掌握其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课程目标3)。为了更好地支撑课程目标,我们根据本地区制药工业的发展特色以及专业的发展定位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并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选定《制药分离工程(案例版)》(科学出版社,2020年2月第一版)作为教材,全书共十六章,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授与中药制药和化学制药相关的分离过程(共十个章节,32学时),关于其他章节的学习主要由学生在课下进行,另外要求学生按照学习内容观看中国大学MOOC上制药分离工程(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5]。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我们会在课堂教学中侧重讲解每一个章节涉及到的制药分离过程的案例,然后基于课本中的案例学习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习与制药分离过程相关工艺过程的研究论文(让学生自主从美国化学会旗下的OrganicProcessResearch&Development期刊去选择与制药分离过程相关的研究论文)并将论文凝练成案例在课堂上分享,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与制药分离过程相关的发展前沿并检验自身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此外,通过线上的途径给学生发送与制药分离生产过程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文章等资源,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了解实际生产过程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针对课程目标设计课程考核与评分标准,健全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并在课程考核完成之后完成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并且基于评价结果提出持续改进的办法。这些关于教学活动的调整优化都是为了更好地将OBE理念贯彻于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与制药分离过程相关工程问题的综合素质。最后,我们对课程考核部分也做了如下调整:平时成绩(40分),考核方式:课后作业10分,10次作业;案例分析10分,以小组形式提交5个案例分析;平时出勤率(5分);课堂测验(5分);课堂互动(10分)。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总分100分,占总评成绩60%。考试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教师在课堂中提及的重难点和相关案例分析实例。

2利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在全面考虑教学过程的可行性和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交互的心理机制首次提出了基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对分课堂,其把教学明确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过程,简称为PAD课堂,其核心理念是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师生可以在课堂上展开有效的讨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地挖掘,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另外,对分课堂中的过程性评价机制能及时量化课堂学习效果并为后面教学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通过这种教学模式OBE理念被很好地贯穿于教学活动实施的微观过程中。本学期授课班级为制药分离工程2019级大三学生(50人,分为10组,每组5人),每周上一次课,连续2节,每节课45分钟,下面我们以第十二章“结晶分离”(共4学时)的讲授过程中为例对对分课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作具体的介绍。具体实施过程如下[7]:在2021~2022学年上半学期第14周,教师首先对第十二章“结晶分离”对应支撑的课程目标进行讲解[8],然后对本章所涉及的重难点知识(重点:结晶过程的各种必要条件,影响晶体质量提高的各种因素,掌握一般结晶技术的应用范畴和设备使用注意事项;难点:结晶过程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进行解读并借助多媒体教学作详细地讲解,最后要求学生课下以小组的形式去查找并选定与“结晶分离”相关的研究论文(让学生自主从美国化学会旗下的OrganicProcessResearch&Development期刊去查找)并将论文当中涉及结晶部分的研究内容提炼出来并做成PPT以便在课堂上分享。本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充分利用两次课之间间隔一周的时间消化吸收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并且写出读书笔记、完成相关作业,另外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文献的查找、翻译以及将其中与结晶相关的部分做成案例。在第15周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根据课下所学在小组内发起讨论并形成一致性的学习成果,在此期间教师需要在各讨论组之间巡视并督促学生进行与课程相关的讨论,但是注意不必实质性介入讨论,然后教师随机抽选几组发言,各位发言人分别代表本组向全班分享本小组制作的案例分析实例和学习成果以及课下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针对性的释疑并选取其中最贴合课程内容的案例分析实例(从十个案例分析实例中选取一个)结合对应的文献进行详细地讲解,最后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回顾性总结。本人节选了所抽取的案例分析实例[9],如下:“芦丁是一种极具代表意义的黄酮类生物活性化合物,被发现广泛存在于在我国和越南生长的超过七十种植物中,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过敏和抗病毒等方面的活性。由于其广谱的生物活性,在全世界超过130种已近注册的药物制剂中,芦丁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添加剂。作为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芦丁以低浓度((~%))存在于水果、蔬菜、植物种子和叶子中。根据有关文献报道:经过分离分析鉴定发现芸香叶中含有高达%的芦丁成份;槐树的花蕾中含有高达22wt%的芦丁成份,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槐树的种植,但是由于其粗提物中含有较高的生物碱导致其有较多急性毒性的报道,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药物生产之前对粗提物作进一步的纯化。下面是关于芦丁半连续结晶工艺的介绍:虽然现在间歇结晶工艺被广泛地用于原料药的分离中,但是连续结晶工艺由于其多方面的优势(物料处理量高、产品质量稳定和成本效益高等)逐渐在制药工业界被广泛应用。由于从草本植物中提取芦丁主要以间歇结晶工艺为主,所以关于高纯芦丁连续生产工艺的研究不是现阶段的重点,在这里主要介绍芦丁分离的半连续结晶工艺……”该案例分析来源于文献(,21(11),1769),主要介绍通过结晶分离方法从槐树花蕾中提取芦丁的工艺方法,学生对其中涉及芦丁半连续提取工艺流程进行了详细地介绍,通过本案例学生对晶体生长过程和晶体生长中涉及到的动力学知识和结晶分离的工艺流程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在本章的教学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对书本知识点的掌握和对科研论文的理解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都得到了较好地培养。此外,通过制作源于科研文献的案例分析实例有利于强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3结语

案例分析论文4

传统的试卷考核,期末试卷在学生成绩中比重过重,使学生不重视学习过程,靠记忆应付考试,限制了对学生营销核心能力的培养。根据市场营销专业要培养的市场调查、推销、营销策划三大核心能力,改革了考核方式,增加了市场调查、营销策划比赛、小论文等作业形式,既改变了考核方式,也改变了教学方式,探索了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的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

营销专业核心能力;市场营销;考试改革

《市场营销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虽然经过八年多的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但是经过我们认真调研,学生认为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试卷考核的比重过重,很多学生对营销知识的理解也没有太大进步,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得到根本提升等问题。显然传统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必须改革,因此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在市场营销专业大胆开展考试方式改革。

1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试卷考核在期末成绩中比重过重

改革前唐山学院学生成绩有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到30%,期末成绩占到70%,试卷考核重点基础知识,试卷分数比例达到50%,给教师在试卷考核学生的余地较小。而且仅仅依靠笔试难以在2小时时间内考核出学生在市场调查、推销和营销策划等营销核心能力。

作业形式简单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改革前作业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问答题,要求学生回答教材后面的思考题;一种是案例分析题,一般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考核学生针对案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两种作业形式都存在着形式过于简单的问题,由于学生投入的学习和实践时间不足,就难以培养调查能力和策划能力。

师生之间互动性不足难以保证作业质量

由于改革前作业形式单一,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课为主,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加上作业简单,缺乏挑战,收了学生作业但是对学生的反馈不够,导致教学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不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二是没有给学生改进的机会,虽然传授了营销知识但是忽视了学生的营销能力。

知识陈旧难以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需要

目前国内出版的《市场营销学》教材主要有两种:一是使用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但是有的教师认为教材太贵,案例是国外案例不能满足中国学生的需要;二是国内教师编辑的教材,保留了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中理论内容,添加了一些中国企业的案例,但是与原版教材相比存在知识理解上的差距。不论选择哪种教材都存在知识更新落后于实践的问题。现在学生中已经普及智能手机,很多知识和案例学生随手可得,教师要在课堂上讲授更新的知识越来越困难,因此,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改革来适应新时代的学生。

2考试改革的目的和内容

考试改革的目的

根据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市场营销学》的课程特点,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营销核心能力,提高学生形成性考核的比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市场调查、营销策划两个核心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查阅文献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改革的具体内容

改革原来学生成绩的构成比重,新的考核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50%,期末试卷成绩占50%。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形成性考核,将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所有营销学生参加营销大赛,培养学生市场调查、推销和撰写策划方案的能力。改革后学生成绩由以下8个方面构成。

(1)课堂提问:随着课程进展,针对一些营销敏感问题、易混问题、热点问题设计课堂提问问题,按照学号顺序对学生提问。保证每个人都有一次被提问的机会。对多次主动回答提问的学生记入表现成绩,在平时成绩中酌情加分。

(2)个人案例分析:一个学期布置一次个人案例分析作业。要求每一位同学收集自己家乡所在城市著名企业的营销案例,而且要针对此案例写出读后感。最后将学生收集的比较好的案例整理成册,形成河北省企业营销案例集。

(3)小组案例分析:结合整合营销传播这一章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分析十八酒坊的案例。十八酒坊是河北省的著名品牌,但是也存在着营销方面的问题。案例分析中要求学生从十八酒坊的市场定位、广告代言人的选择、营销效果等方面分析其成功和失败之处。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市场定位、整合营销、广告理论等知识点的理解。

(4)市场调查和营销策划比赛:我们将两项作业整合成一项工作,并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结合唐山学院举办SMART杯第六届市场营销大赛,要求所有学生参加比赛。首先做市场调查,其次撰写市场调查报告,最后根据暑期、教师节、开学季等期间的活动撰写策划方案。比赛中间穿插一些推销活动,比如推销杯子、袜子等日用品,最后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评出一、二、三等奖共六个团队,并给予奖励。

(5)小论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营销热点问题撰写1篇1000字以上的小论文。注意论文的逻辑结构,要求写作有理有据,有自己的观点,坚决不能抄袭。

(6)读书笔记:给大家指定四部营销名著《定位》《新定位》《营销战》《大数据时代》,每周撰写读书笔记,最后一周撰写读后感,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和对学习营销的兴趣。

(7)期末考试:期末考试严格按照大纲要求,根据上课的时间比例出题,重新编制了考试题目。取消了考试中的问卷设计和营销方案设计环节。案例分析题选择2014年出现的实例,增加了案例分析题的实效性,使学生能够有话可说。

3改革中的主要经验

对考试改革的目的一定要讲透

考试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别是我们实施的《市场营销学》考试改革要侧重过程性考核,改变了过去以期末考试为主的做法,不仅是考试成绩比例和作业形式的调整,而且是将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考试成绩挂钩,作业形式对大一学生来讲比较新,而且会增加大量的平时作业,所以必须将考试改革的目的讲透。要让学生们理解考试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要让学生们心甘情愿地配合改革进程。做出更好的作品,取得理想的成绩。

以比赛促学习

大学生有很强的竞争意识,通过比赛可以激发学生们努力学习《市场营销学》的热情,体会营销的整个过程,为今后学习营销专业知识打下基础。为了搞好比赛,首先要做动员工作,讲清营销比赛的目的,跟踪比赛过程。从调查表的设计、调查表的填写、调查报告的撰写、营销策划方案的撰写等方面都要进行及时的辅导。

控制好学生上交作业的质量

对于读书笔记、小论文、调查报告、策划方案等作业形式,有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有的是学生不了解作业格式和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观察了解学生的写作困难,为学生讲解什么样的报告才是合格的报告,要做到形式上合理,格式上规范和统一。对于完成作业确实有困难的同学要及时地给予辅导,对于作业不认真的同学要做出批评,保证学生上交的作业合格。

4考试改革的困难

学生的态度问题

大多数学生是支持考试改革的,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畏难情绪。特别是当教师要求高质量作业时肯定会有各种意见,有的学生还会说怪话。部分学生认为学习任务过重,提出减少任务量的要求。有的学生反映大一参加的学生活动多、其他课程也有一些大作业,感觉吃不消。

学生的能力问题

很多学生在中学期间很少写读书笔记和小论文,对策划方案、市场调查更是初次接触,无从下手。有部分学生将读书笔记写成了读后感,有的学生写的论文不能联系实际、空洞无物。有的策划方案不仅内容贫乏,而且格式也不够规范,出现很多不应有的格式错误。出现这些错误暴露出中学教育、大学教育都存在问题,我们的教育不仅忽视了应用文的训练,而且没有保证教学质量。

教师方面问题

教师对教学改革准备不足,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学生的能力现状,布置的作业工作量较大,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完成任务的难度。而且,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给予单独的辅导,工作量成倍增加,不仅考验教师的责任心,而且对教师的营销能力、教学能力也是挑战。

5进一步教学改革措施

端正学生态度

要根据考试改革的需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教学目标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考试改革的重要意义,更要使学生认识到新作业形式对营销能力培养的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真心实意地配合考试改革。

对现代的大一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允许学生犯错误

要在布置作业以后给大一学生一些模板,然后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对存在问题的学生个别辅导,务必使每一位学生都掌握必要的写作方法。掌握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报告撰写、营销策划方案撰写、小论文撰写等方面的方法,尽量规范作业的格式,保证作业高质量完成。

完成教学改革,必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首先,教师要掌握调查报告、营销策划方案的撰写方法,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其次,面对大一新生,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要了解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困难,为学生完成作业排忧解难。最后,课程组教师之间也需要加强交流,使每一位教师都投入到教学改革当中来,依靠整个教学团队的力量来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李峰 单位:唐山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肖立。对《市场营销学》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6).

[2]张延斌。高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8).

案例分析论文5

关键词:高职;IT项目管理;过程性考核设计

一、概述

高职教育是为适应社会需要,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和特征构建教学体系和设计培养方案,力求培养出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知识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等特点的学生[1]。这就说明高职教育在本质上是专业导向的发展性学习,它的教育形式强调由高考前的“学好”向高考后进入大学后的“做好”过渡。因此,高职考试不再是为了实现高分数、实现升学这一目的,而是为了检验学生以专业能力为基础的应对社会及职场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如今,在高职院校课程中还普遍存在着考试目的模糊、考试形式单一和脱离教学理念等问题。基于高职教育以“应用”为目的的核心理念,本文以高职院校中IT项目管理课程为例,提出过程性考核设计,即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强调过程考核为主旨,把考核蕴含于各类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促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刻重视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二、问题分析

在高职课程考核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中学的考试习惯和思维难以转变。目前,中学的考核主要在考知识和练技能,讲求内容的客观性、答案的唯一性和结果的可量化性。老师和学生为了达到这类考试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则更加强调以共性与继承为基础的记忆、技巧、速度、重复[2]。在这种长期的学习方式熏陶下容易形成固化的学习理念,导致在大学继续全部延用或大部分延用中学考核模式。而高职考试不再是为了实现升学这个唯一目的而展开的反复模拟或重复训练,而是为了通过考核检查并促进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升。若继续延用中学考核模式,考核效果必定大打折扣,难以从高考前的“学好”学习模式过渡到进入高职后的“做好”学习模式[3]。还有一个突出问题是,高职课程考核的设计方式单一死板、设计目的不明确。考核往往仅依据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培养方案或者教材所载内容来设计,将大比重分数放到期末,多以开闭卷、笔试这类常用的考试形式,使考核倾向于“一锤子买卖”[4]。学生在这样的考核设计下,就容易怠慢学习过程的参与,养成平时不积极、考前抱佛脚的错误习惯,甚至诱发考试不诚实的错误做法。而且这一类考核设计还是偏重于考试结果,主要练就了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得到的是知识的暂时性记忆,对于知识积累应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

三、考核设计

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学会对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进行的规范,将项目管理知识结构化为十大知识体系即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和项目干系人管理,这十大知识领域我们又称项目的十大职能管理[5]。这十大职能管理也是IT项目管理这门课程的框架和主要内容,因此,我们的考核围绕和贯穿这十大职能管理进行,主要分为4大部分:阶段性重点知识考核,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学习考核,团队案例分析演练考核,期末论文考核。除此之外,课堂内外的实时观察、记录、小测验、小调查、小设计、读书心得、社会笔记、实践报告、活动策划、研究参与、角色扮演等方法都可灵活穿插在考核中。阶段性重点知识考核是当每一个职能板块的学习完成后随即进行测验,测验方式可选择随堂笔试、提问与回答、案例分析等,促使学生对该阶段知识进行总结跟强化,并思考知识的应用,此考核贯穿整个学期。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的学习是以实际学院网站建设项目或者公司新产品项目为背景,学生结合授课进度分别练习十大板块在Project中的操作,与阶段性重点知识考核相呼应,在整学期中共形成十次实践报告,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软件的操作并能应用到现实工作中。团队案例分析演练考核,建议学期内进行2到3次,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3~4人,小组成员合作收集并讨论相关案例,在规定的时间运用辅助工具(如:PPT,视频等)向全班进行展示案例、分析结果,过程中综合考核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问题处理能力等,而并不局限于展示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团队意识、自我展现和综合素质等能力的提升。期末论文考核是在学期末,此时学生已经形成对IT项目管理整体知识框架与内容的理解,这时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论题进行深入研究,多多查阅资料进行自己的思考形成见解,并以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论文题目并不统一,但限制在IT项目管理范围内,考核要求对论文的标准需严格把关,促进学生形成写论文的良好习惯,着重观察学生自己的思考与见解。通过此大部分和多个小部分的过程考核设计,考察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成果、场景化处置、团队协作水平、创新性能力等,达到让学生在学中练、在学中干、在练中学的效果。

四、结论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课程考核的诸多问题提出过程性考核设计,不仅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察理论素养的达成情况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不仅考核现成知识的继承情况,还要考察发展知识的意识与能力;不仅考核专业学习情况,还要考核包括专业在内的综合素质;不仅考查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终结性成果,还要考核诸如阅读理解、参与效度、理性论辩、活动策划、创新创业等学习过程,以及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考察当前的知识掌握度与教育达成度,还需要考察终身学习能力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预期。

参考文献:

[1]安建华。高校考试改革刍议[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988,55-57.

[2]郭学霖。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J].校园英语(16),2016,55-55.

[3]沈廷杰。高职it项目管理考试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5),101+104.

[4]邢宗新,张冰,周安宇。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中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电子商务(1),2012,105-105.

23 586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