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实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平等对待学生范文1

关键词 施教 育人

中图分类号 G4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086-01

1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平等去换取自信

我曾对我的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放弃你们的其中一个,是放弃了我的99%,但是对于你们则是放弃了100%。在二十多年的教书生涯中,我教过各种各样学生,有口吃的,有听力或视力弱的,有接受能力慢的,也有家庭贫困的……我时时给他们鼓励,激励他们永不放弃。当然也有聪明的,一学就会的……我时常告诫他们要脚踏实地,认真学习。还有不爱学习的,调皮的……我也会仔细叮嘱,不要贪玩,学习是首要任务。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热爱每一位学生。热爱学生,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有的学生有生理或心理的残疾,他们也完全应该享受到同等的权利,应该享受到同样的教育。我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教师真正的爱。做老师的就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享受到平等的权利。

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只是发展的契机不同,途径不同,趋向不同。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发光点,全面的、辩证地认识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要为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平等地对待学生,不仅指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也指教师和学生保持平等的地位。

2 积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积极去换取进步

积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就是在课堂中,以微笑作引导,用微笑的面容,关注的目光,给课堂定下愉快的基调。以尊重作前提,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有独立个性和情感的人,而不是一个装知识的容器;尊重学生的发言和见解,善于聆听学生的声音,不轻易打断或妄加评语,也不轻易指责和批评,发现学生有独到之处时予以赞赏,保护他们积极进取的锐气;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予他们自学的时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动手操作,用尊重营造出安全、平等的环境。以激励作条件,用积极昂扬的情绪,激励学生勇闯教学中的难关,以准确合理、丰富多彩的评价语激励学生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评价以鼓励为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以我比我”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纵向的比较,用“沙里淘金”的态度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保护他们进步的火花。因人而异,给予不同的评价语。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评价语重在鼓励其大胆参与,委婉指出不足,帮助其提高,再创设机会给他们以成功感,对于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采用“夸张鼓励”和“隆重推出”的方式,让他们体会到进步的快乐;对于冲动型的学生,评价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三思而后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重在激励他们创新,更上一层楼。不同的评价和激励语,促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推动他们不断探索,追求成功。

3 宽容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宽容去换取宽容

宽容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了解学生的前提。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年龄代沟,时常有些教师会发感叹:现在的学生所作所为真是不可理喻。其实我们老师自己在做学生时,曾经不也是让我们的老师不可理喻吗?宽容学生的幼稚、天真、调皮甚至错误,学生才能体会到“理解万岁”的温暖,从而消除“年龄代沟”所引起的心理代沟。学生无意中违犯了纪律,我们若能调侃地批评几句,然后潇洒地一笑,这样便不失教师宽容的美态,诙谐的风度。这样,他们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宽容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维持师生感情的纽带。只有以宽容待学生,才会让学生体味到老师的真诚和依赖,学生才能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朋友;只有以宽容待学生,才会让一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或者某些腼腆的学生消除自己自卑的心理,树立应有自信心,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挖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平等对待学生2

关键词:高校 创新 接待工作 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间的竞争加剧,各高校要在未来稳定持续发展,需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而这一切的取得需要学校在管理、教学、科研等多方面付出诸多努力。而高校接待工作是最直接影响学校形象的工作,是高校管理的窗口部门,社会各界通过接待活动查看高校的管理、教学、科研等水平。可以说,接待工作质量的高低决定管理水平的高低。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进一步开放,高校的国际国内交流日趋频繁,接待工作量将大大提高,高校接待工作将面临任务重、责任大的新形势。

1.高校接待工作的内涵

高校接待工作,是对来校检查指导、调研考察、学习交流、出席会议等公务活动的领导或专家的接待与服务工作。从接待工作实践来看,接待活动不是简单的迎来送往,不是单纯安排吃住行的活动,他是一项集政治、文化、礼仪于一体的工作。

接待主体不仅是领导和接待部门的人员,还应包括校内所有职能部门和教职工,人人都可能成为接待主体;接待客体具有涉及面广、层次丰富的特点,包含中央、省、市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国内外高校、企业等,还有各界社会人士;接待类型,则根据接待客体的不同,可分为接待上级来访、下级来访和平级来访,也可分为国内来访和国外来访;接待方式,根据接待客体确定接待规格、程序和方式;从接待内容来看,是围绕来访者的来访意图,开展的各类服务工作。

高校接待工作中,需把握几个原则。第一,政策性原则。接待工作一定程度是一项政治性工作,实施中要把握中央、省市的相关精神要求,如新时期的接待工作,就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务实节俭;第二,对等原则。接待工作应注重级别对等和接待对口的原则,根据接待礼仪,确定接待规格;第三,人性化原则,接待工作应突出以人为本,以来访者为中心,从细节入手,开展接待服务工作,让来访者感受到被尊重,彰显学校高质量、重细节的管理水平;第四,创新性原则,接待工作会因为社会发展,接待主、客体的不同等出现变化的情况,为此接待工作内容、方式等应不断调整、创新,以适应新的要求。

2.高校接待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接待工作,影响高校社会形象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的首因效应表明,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对印象的形成影响很大。接待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窗口部门,社会各界来访者,判断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首先是从接待工作开始的,可以说,接待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对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评价,并进一步影响学校良好形象的形成。新时期,各高校已开始注重各自形象的塑造,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学校,而接待活动,就是一种免费宣传学校的最好机会。接待中,既可通过接待人员展示学校教职工的精神风貌,也可通过接待细节化的服务,展示学校高质量的管理水平,更可通过接待中的参观考察,展示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上的特色和优势。

开放办学,是高等教育的共识,高校既要专注学校内部改革与发展,也要敞开胸怀,与国内外企业、院校交流合作,紧跟教育主管部门、各级政府,理解并应用好相关政策。接待活动,是双向的学习与交流,既可展示学校自身的优势,亦可学习别人的长处,交流新的思想、理念,以促进学校更好的发展。

3.新时期创新高校接待工作的思考

创新接待机制

新时期,高校接待工作,除了建立与接待相关的制度外,还应创新接待机制,建立人人参与接待、人人都是接待员的工作思路。建立以校办公室为主,各单位参与的大接待机制,建立以校办公室接待人员为主,其他各单位人员参与的全面接待。在开展具体接待工作时,根据对口、对等接待的原则,往往需要相关校领导、处室人员参与,日常工作中已建立这种大接待机制,就会使所有参与接待的人员,在每一次具体接待活动中,做到有礼、有节,彰显学校的良好形象。

突出接待特色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经济到县域经济,从高等教育到学前教育,均提出要走特色发展之路。各高等院校,更是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走特色发展的道路。接待工作是高校创新发展的工作之一,应在求真务实,轻车节俭的大背景下突出自身的特色。一方面,接待活动应融入校园文化的内涵。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积淀,有意无意地融入接待活动中。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精心设计参观线路,将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特色展示出来,如让旅游系学生参与接待,可以担任校内导游、礼仪服务等,既让学生获得实训机会,也可展示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特色的社团活动,也可在参观活动中展示。另一方面,接待活动还应融入地方历史文化。高校带动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地方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的差异性,又将助推高校的发展。让来访的领导、专家体验地方历史文化,也是感受高校自身文化的过程,如安排来访的领导、专家在参观地方历史古迹、文化场所,或是在有地方标志性意义的地方用餐、休息等。

以人为本,彰显接待细节

接待工作,以尊重为本,是以来访者为中心开展的一系列公务活动。每次接待,应根据到访人数、级别、到访目的,精心安排,使到访领导、专家充分体验到学校接待工作的高质量,充分享受被尊重的体验,从而对学校管理等各方面产生良好的印象。接待前,接待人员应积极了解来访人员的具体情况,如职务、爱好、科研水平、社会活动,在接待其他民族或国外来访者时,应提前了解其文化、风俗。除了解到访者情况外,还应在接待线路、陪同人员、会务等方面仔细安排。接待中,根据到访人员的实际情况,对前期制定的接待方案作适当调整,从“吃、住、行”等细节处入手。“吃”的方面,严格执行中央的相关规定,不铺张浪费不摆排场,厉行节约。在此基础上,照顾来访者饮食习惯,突出地方饮食特色,让来访者既吃到营养可口的饭菜,又领略地方文化;“住”的方面,以温馨舒适为宜,让来访者有宾至如归的感受;“行”的方面,应以安全为重心,如果参观考察路线较长,应有医药、茶点等方面的服务,以免来宾太累而影响参观考察。参观考察期间,接待人员应时刻关注来宾的情况,以便及时为其提供各种细节服务。参观考察结束,来宾返回后,应及时主动关心来访人员是否安全返程,然后把本次接待活动产生的信息资料归档,尤其是对于一些经常的重要的来访人员,要注明其个性特点,以便在下次接待中做到胸有成竹。

注重接待人员培养,提高接待队伍素质

如果说,接待工作是高校递出的第一张名片,那接待人员就是这张名片上最重要的标识,名片产生怎样的效果,则由这些最重要的标识决定。培养培训接待人员,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接待团队,显得尤为重要。接待人员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首先,应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高度的责任心。接待人员要懂得中央、省、市地的政策动向,尤其要熟悉教育部、省、市的高等教育政策,理解并能解读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发展特色等,以便与来访领导、专家交流、介绍学校情况。接待工作任务重、事情杂,基本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往往需要牺牲休息时间,这就要求接待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充分认识接待工作的重要性,接待工作中避免产生抱怨等负面情绪,全身心投入接待工作,才能圆满完成接待任务。其次,接待人员应懂礼、用礼、习礼。按接待礼仪的标准开展接待工作,需要接待人员懂得接待礼仪的标准,并在接待工作中事事处处彰显礼仪,让来访者感受到尊重。礼仪的标准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接待人员应加强学习,及时学习接待礼仪的最新标准,以免出现失误,产生负面影响。第三,接待人员应是一位博学多闻的杂家。高校接待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气质,举止言行,应高雅得体,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接待人员知识面要广,应在历史文化、地理旅游、美食佳酿等诸多方面均有见解。除以上三点外,接待人员的沟通、应变能力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提高接待人员素质,首先是及时组织学习,提高接待人员政策理论水平;可以是定期的培训班,也可以发放资料,分散学习、集中考试;其次,加强接待人员间的沟通交流。通过网络等各种平台,分享工作中的经验,分析工作中的失误,通过总结得失,共同提高接待能力;再次,肯定接待人员在学校发展中的贡献。一方面要保证接待人员的物质需求,让他们感受到付出努力会有合理的回报,另一方面从精神上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发展,他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担任这项工作是非常光荣的。

通过以上分析,高校接待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接待工作反映高校管理水平,影响学校的社会形象。高校接待工作,应在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下,创新工作机制,以人为本,将高校接待工作做得有效率、有特色。

参考文献:

[1]胡晓娥,李星。关于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接待工作[J].职教论坛,2012,35:15-16.

[2]杨春惠。关于构建高校办公室接待工作新机制的思考[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9(1):101-104.

平等对待每位学生3

在阅读美国独立宣言的时候,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真理是:人人生而平等,其实在教师的品质中,我认为十分难能可贵的也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平等地爱他们每一个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教师的行为中看到希望,受到鼓舞。

平等地对待学生,体现在教师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只要平时我们能留个心眼,时时能提醒自己,学生一定能感受到公平的待遇。曾经有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学生迟到,在各个学校几乎是每天都要发生的事。迟到的学生,要想回到班里上课,按“常规”必须要先站在门口喊“报告”,在得到老师的允许后方可推开门走进教室。多数情况下,还要在老师略带责备的询问后,说完自己真正的或在路上事先编好的理由后,才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这一套程序是所有的学校老师一贯的、传统的做法。对此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为何不请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呢?学生迟到有他们的原因,很少有故意想搅乱课堂的。在上课时间内,为了问清一个人的迟到原因而耽误全体学生的学习,实在得不偿失。课上询问后无论是老师,迟到的、还是没迟到的学生精神都无法马上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如果课下提醒,其教育效果不比课上询问差。此后,凡是上我的课迟到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用喊“报告”,自己直接推开门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我很担心,会不会学生迟到的人次大幅度增加,班里上课的秩序乱作一团呢?

几次之后,我发现以上的尴尬场面都避免了,往往是学生用略带歉意的眼神和我交流后,赶忙投入到整个课堂学习、思考的氛围之中。等到下课后,他们通常都会主动找我说明原因。除此以外,我还收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关系更融洽了,上课的效果也更好了。

其次,我认为尊重学生也是老师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基础便是尊重。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人格的尊重,他们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才能把课堂真正当做自己学习活动和发挥聪明才智的所在,进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谈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我认为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

教师和学生在知识经验方面可能存在不平等,但教师不应以此自居,应切记教学相长。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情感、有思维、有独立的人格。教师的言谈举止都要为人师表、堪为表率,都要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学生的尊重。

2.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

学生不是一个模式制造出来的工业产品。教学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供不同程度的学生选用,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如课堂提问时,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设计练习时,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完成不同量的题,动作快的多做一些,动作慢的少做一些;评价时,尽量减少横向比较,鼓励学生超越自我。

再次,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欣赏:

1.欣赏学生所想的

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对待所学知识也是如此,教师不应强求每个学生都和自己所想的一样。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需要。万事由想开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很好的证明,如果他对于落到地上的苹果视而不见,毫无所想,那他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曾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要发挥教育的创新价值,我们的教师就要从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开始。

2.欣赏学生所讲的

学生有了想法不敢讲,就无法体现其思维的独特性。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无论合理与否,只要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讲出来的,就应给予表扬,不应简单的否定,只能一味顺从老师的思路。

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闪光点,有的也许教师也无法比拟。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固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尽管如此,教师也要保持用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怀、爱护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欣赏,也许教师对他的欣赏正是他勤奋学习和创新的目标和动力。给每个孩子信任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吧,也许你的一个眼神、一段话语就是一个孩子即将成功的基石。

我想,平等对待学生是关心和热爱学生的前提与基础,没有起码的平等就谈不上真正的关心和热爱。教师应把学生视为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既体现了一种宝贵的人文精神,又反映了一种科学的教育思想。孙敬修老先生曾经说过:“让学生爱你,亲近你,你才能赢得学生的心,才能胜任教师的崇高使命。”因此,我们做教师的,应该从那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俯下身来,和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既能欣赏学生的成功,又能宽容学生的过失,既要会与学生谈学习、谈理想,又要会与学生拉家常,既要是良师,又要是益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你、爱你;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独立人格、有健康心理、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平等对待学生范文4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优待政策 公平

一、引言

少数民族优待政策作为一个热点问题。从内容上看,民族优待政策是一个政策体系,主要是集体性优待政策,不同国家有以特定民族为对象的政策内容涵盖领域不同,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等。文化教育领域的民族优待政策有教育经费投入、高校招生的特殊优待政策、民族语言文字优待政策等;[1]人口生育领域的民族优待政策包括新中国初期的少数民族“人口兴旺”政策和后期的计划生育政策。

二、实施少数民族优待政策的合理性

美国学者霍洛维茨认为,国家实行民族优待政策的原因主要基于政策成本和群体平等,本着客观实际的需要在短期内必要实施的。[2]

(一)努力实现实质平等,缩小文化资本积累的差距

结合历史和现实分析,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基础条件不如汉族,仅仅强调机会平等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少数民族绝大部分在西部或者在比较贫困的地区,如果在各类考试中,仅仅强调机会平等,那么西部少数民族考生在竞争中则更容易被淘汰。民族优待政策实质上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的实质平等,从长远来看基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差别之上的特殊保护,增强少数民族竞争的能力,采取必要的手段实现民族间的平等。从理论上而言,符合罗尔斯主张的对弱势群体进行合理补偿的正义原则,也缩小了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积累理论中不同文化资本积累导致的差距。

(二)调节不同民族间的利益关系

运用利益理论来分析不同利益主体在民族优待政策上的价值取向与不同的利益诉求,分析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互动关系,同时分析民族优待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及其相应的民族政策调整发展问题。国家通过少数民族优待政策的安排对民族利益秩序进行调节,建立利益均衡的秩序体系。民族利益是决定与影响民族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协调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的利益关系,建立与整合利益协调机制。民族政策作为国家政治层面上的规范,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对全部利益的权威性分配的一种方式,通过对利益关系的调整,可以协调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保持在一定秩序的范围内,从而实现国家统治的稳定性。[3]

(三)适应实际发展的需求

由于民族自身特点、历史、地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原因,我国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第一,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滞后,受特殊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在教育、文化、就业等方面的发展水平都相对低于汉族地区。第二,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应该积极制定民族政策,把实现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纳入制度范畴。第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困难问题。[4]我国目前的少数民族优待政策,是在尊重民族文化差异和重视民族发展差距的前提下以群体平等为基础的,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也符合现阶段实现民族平等的需要。

三、少数民族优待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关于少数民族优待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待对象存在“一刀切”现象

第一,优待政策的指向对象存在“一刀切”现象。目前一些少数民族的向上流动加强,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对少数民族不加区分地予以照顾受到了广泛质疑。第二,应该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来制定优待政策。[5]制定标准如若不当,不仅会使汉族产生不满,更会增加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催生一些少数民族的不公平感。第三,优待政策在实践中往往被异化。近几年频繁出现的篡改民族身份问题。如果把优待政策解读成为国家给少数民族的“好处”,但控制分配这些“好处”的往往不是少数民族本身,这里既滋生了分配者的腐败,更加剧了民族间的不和谐。[6]

(二)政策运行执行中的投机行为

在政策实施中通常会产生投机行为,这一行为是很多政策问题无法避免的。制定实施政策的法律依据太过原则缺乏可操作性,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某些做法可能构成“逆向歧视”。我国的民族优待政策在价值目标上太过追求各个民族整体间的实质平等,有时却忽视了形式平等的重要意义,打破了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之间的二维平衡。[7]同时,我国各个地方的民族分布情况、民族发展水平都是不一样的,但民族优待政策在综合考虑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实际情况方面做得还是有欠妥当,存在“一刀切”的情况,加之具体层面上并非完全科学严谨的操作,一定范围内将优待照顾和差别对待的使用超出了法治所允许的合理限度,可能导致有的优待措施并不是为了全社会共同的利益。[8]

四、少数民族优待政策的调整

少数民族优待政策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政策,是最终实现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的主要载体。目前,族群间发展的不平衡还将长期存在,因此优待政策在一段时期内的存在还是必要和有积极作用的。针对优待政策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主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和完善。

(一)实行分层优待,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普遍优待改为分层优待,优待政策应当根据民族、地区、阶段等因素进行层级的划分,以区分出不同的优待等级,实行分层优待,坚持个体公平与群体公平相统一的少数民族优待政策的价值取向。正如马戎教授提出的:“要区别开族群整体性的结构性差异和个人因素引起的个别性差异。”少数民族优待政策应在尊重民族差异的前提下,以群体公平为基础进行调整,既要考虑少数民族内部的个体公平,又要考虑不同少数民族之间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群体公平,坚持个体公平与群体公平的统一。

(二)完善民族优待政策执行机制,保障政策的有效落实

深入思考我国民族理论和与之相关的制度安排,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应该完善民族平等理论的内涵,使少数民族整体优待与公民个体优待相结合,用地域替代民族特性作为确定优待范围的依据,不断推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增强与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明确政策执行主体及其职责范围,积极转变执行主体的相关职能,保证政策能够合理执行。建立健全民族政策监督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将优待照顾严格控制在法治允许的合理限度之内。

(作者单位为华北电力大学)

参考文献

[1] 向朝霞。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优待政策及其法律问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04):108-111.

[2] 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430.

[3] 杜社会。少数民族优待政策制度分析与模式比较――对“中国民族政策何处去?”的回应[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7):19-23.

[4] 陈蒙。我国民族优待政策的法理学探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3.

[5] 刘全胜。论少数民族人权的国内保护[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6] 雷振扬,陈蒙。民族优待政策的价值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23 17747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