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内涵精编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素质教育的内涵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素质教育的内涵范文1
Wu Yuling
(Library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Abstract: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requir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in the new period was expoun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was discussed, and the impact on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was analyz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trengthening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关键词: 图书馆 内涵建设 大学生 素质教育 途径
Key words: library;connotation construction;university students;quality education;approach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178-02
0引言
高校拥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其中人才培养居于首位,是高校的基本功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既是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及学校的文献情报信息中心,还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第二场所,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新时期对大学生提出的素质要求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往往是决定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新时期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提出了以下素质要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广博的专业文化知识;较高的科学创新能力;较强的信息组织能力;广泛的语言交际能力;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乐于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等等。这些素质的获得与提高往往和图书馆息息相关。
2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内容
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是相对于图书馆主体建筑而言的,主要指图书馆主体建筑之外的各种设施及配置,如图书设备、家具设备、电子设备、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队伍建设、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图书馆服务意识等,它是图书馆工作的主要物质基础和灵魂所在。[2]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就是对上述这些要素进行强化和建设,以使它在高校教学、科研和育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文献、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大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科学素养,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这一重要功能的发挥,有赖于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加强,和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密切相关。例如:①丰富的馆藏资源可为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提供优质精神食粮;②良好的馆舍环境可为大学生提供重要的学习场所;③高素质的图书馆员对大学生道德修养,文明习惯的养成产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④合理的规章制度有益于规范大学生的言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等等。
4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扩大馆藏资源,为大学生提供精神食粮馆藏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服务读者的知识载体,也是图书馆借以完成各项任务、发挥多种功能的前提。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大学生提高文化水平、丰富人生阅历的精神源泉。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馆藏资源已从原来单一的纸质文献转变为由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网络资源共同构成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图书馆多样化的信息资源既丰富了馆藏,又拓展了读者获取信息的时空。进入书库,大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而且还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同时,网络资源给读者提供了与外界联系的机会,开启了通往世界知识宝库的大门,读者尽可吮吸全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搞好入馆教育,上好图书馆素质教育第一课一年一度的新生入馆教育,是新生了解、认识并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起点,是图书馆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堂课,其目的是给新生熟悉和利用图书馆提供必要的帮助,使其尽快掌握图书馆检索资料的必要知识和技能,激发利用图书馆的兴趣,并强化有关遵循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图书馆学习习惯的教育。新生入馆教育内容包括图书馆概况、开放时间、馆藏布局、馆藏书目检索、电子资源利用、服务流程、规章制度等等。图书馆尽可利用好这个平台,由业务精,素质好、形象佳、善表达的人员担任,还可配以有关视频在大厅巡回播放,为新生尽快认识图书馆、适应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打好基础。
做好导读工作,避免读者借阅的盲目性导读又称阅读指导,是图书馆一项重要的读者服务工作。读者步入图书馆,面对浩瀚的图书,往往徒生喟叹,不知怎样寻找自己所需图书。图书馆可根据读者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通过各种形式引导读者选择图书资料。如在张贴栏定期预告新书,使读者及时了解馆里新进图书情况;推荐优秀书目;定期在读者中举行读书会、书评会、研讨会等,交流读书经验,避免读者阅读的盲目性,提高阅读效果。图书馆还可指派有关人士在活动现场讲解,解答读者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另外,馆里还可以在大厅设立读者咨询导读台,帮助读者迅速索取到自己所需图书。[3]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读者可尽快阅读优秀图书,早受教益,而且使读者的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同步提高,真正发挥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功能。
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读者言行规章制度约束和制约着人们的言行,对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规范作用。图书馆规章制度是图书馆人员管理的基础,也是图书馆日常管理的依据。图书馆规章制度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针对工作人员,在日常的读者服务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二是针对读者,在平时借阅、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守有关图书馆规章制度,进而养成办事遵规守章的良好习惯和思维定势,例如:读者入库须知、借书证办理与管理办法、读者借阅图书规定、关于损坏、遗失书刊及其他违章情况的处理规定、自习室阅览制度等等。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时,必须遵守相关规章制度,规范自己言行,养成遵规守则习惯,促使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
发挥馆员职能,影响感化读者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文化知识广的专业技术队伍,其中不乏高学历、高职称的硕士、博士、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如果他们能全身心致力于读者服务工作,其学养风范不仅会使大学生心情愉悦,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大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图书馆工作是没有讲台的课堂,图书馆员是不上讲台的老师,这种育人作用是其他部门和职工不可替代的。[4]
优化借阅环境,营造学习氛围图书馆静穆有序的借阅环境,浓郁的学习氛围,成为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场所。图书馆在此方面大有可为,如保持阅览室的整洁、安静,在阅览室、书库、走廊等处悬挂名人名言、名人字画等等,努力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全面提高、便于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美的享受,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5]
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根本,没有读者,图书馆便失去了存在价值。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是图书馆工作永恒的理念,“读者至上”是图书馆遵循的基本原则。强化服务理念,要求图书馆员树立“读者第一”意识,心系读者,服务读者,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功能、效用的发挥。图书馆员要想赢得读者的尊敬,首先应有较好的服务态度。在馆藏资源多样化的今天,图书馆服务工作由原来传统单纯的坐等读者上门、简单的图书借还服务变为现代复杂的科技咨询查新、定题跟踪、网上预约导航等服务。与之相应的是图书馆员也不再是单一文献资料的保管者,而变为集文献资料管理、科技咨询查新、定题跟踪等服务于一身的信息导航者。图书馆员唯有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适应日益复杂丰富的服务项目,将过去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状态转变为积极为读者解答各种信息咨询、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的主动服务状态,以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最终达到读者综合素质的提高。
举办文化活动,增长读者见识为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图书馆可定期邀请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或本校知名教师做相关专题的学术报告,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组织评选优秀读者、演讲大赛、书评大赛等,与读者互动,增长读者见识,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
开通网络Blog,实时解答读者咨询Blog又称博客,是在网络上按照日期排列内容的一种记录形式,使用这一简单工具将要书写的内容成可浏览的形式,可以分类整理,从而形成个人信息管理的工具,使用Blog、管理个人信息,并与网络上的人们(网民)共同分享信息和知识,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社会关系。[6]
图书馆员可以自己的姓名建立Blog,公布自己的工作岗位,让读者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及遇到的疑难问题上传到Blog页面上,与读者进行互动,读者可随时提问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的疑惑,也可咨询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馆员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实时予以解答,最终达到对读者素质教育的目的。
5结语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国家、社会以及学生家长均对此寄予厚望。作为高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高校图书馆应注重加强内涵建设,在日常读者服务工作中,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育人意识,多措并举,强势推进素质教育,使图书馆成为学校整体素质教育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白晓燕。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内涵及图书馆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科技文献版),1999:43-45.
[2]曹福林。论图书馆内涵建设[J].兰台世界,2007,(3):64-65.
[3]郝锦。强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A].方小容,李明。读者服务工作拓展与创新[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53-255.
[4]胡安宏。注重内涵建设与创新,促进高校后勤改革健康发展[J].科技信息,2006,(10):3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素质教育的内涵》,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素质教育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概念;内涵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素质教育概念及其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思想上的产物。素质教育概念和内涵能否科学而精练地表述,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自觉从事素质教育的实践行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政策导向,应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深入探讨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
素质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所有的教育都是素质教育,因为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会使受教育者某些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而我们通常所说素质教育,一般是指狭义的素质教育,它则是针对“应试教育”中“重知识、重分数、轻能力”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它是一种重潜能开发、心理品质培养和社会文化素养训练相结合的整体性教育,目的是寻求一种更科学的教育途径以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资料检索发现,有关素质教育的定义非常繁杂,至少有30种之多。这其中,既有词语定义,如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以养成健全素质为主旨的教育;也有哲学定义,如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发展的教育。也有官方定义,如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近年,关于素质教育较为规范的表述方式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素质教育是指人的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社合诸因素的影响相结合,将自然人教化为社会人,以达到人的完善与发展的教育。另一种说法是,素质教育是指以人为本的调控方式,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与教育过程各种因素形成最佳组合,创造出使受教育者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从而促使受教育者自身素质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素质教育就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从而形成人的健全的个性为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基本概念的甄别
素质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同仁的热点话题。然而,有人却从逻辑概念角度提出“素质教育提法不科学”的观点,认为教育就是教育,节外生枝地提出一个“素质教育”的虚假概念,是不能成立的。诚然,“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提法究竟能不能成立,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是必须要弄清楚的,否则就根本谈不上实施素质教育了[2-3]。
就词语表达概念的逻辑规则而言,“素质教育”的提法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因为“素质教育”是“教育”这个属(大)概念的种(小)概念,“素质”是对“教育”的修饰限制,表示“素质教育”是其它各种教育的一种。而“素质”这一概念的内涵是周延的,即它的外延可以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素质,因而“素质”相对于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等这些种概念而言,它又是属概念。形式逻辑中的属概念和种概念虽然不能并列,但两者是完全可以各自独立表述的。所以,表达“素质教育”这个概念的词组,无论在逻辑形式还是概念内涵方面,都没有什么不科学的。
三、素质教育概念的泛化
现在,中国教育界似乎已将素质教育当成了一个“筐”,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想往里装就往里装。在很多情况下,“素质教育”实际上是被当成了标签,被贴在各种随心所欲的做法上。更糟的是,这些做法往往是土政策、土办法,大多不合教育规律,也与统一的教育法规相悖,甚至违背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
“素质教育”概念的泛化表现为对素质教育的误解和滥用。当前,对素质教育比较突出的误解和滥用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将素质教育视为兴趣特长教育。许多学校将素质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上。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本身无疑是重要的。在某种特殊意义上,发展兴趣和特长甚至可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但发展兴趣与特长毕竟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即使算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终究非素质教育的根本。从本质上说,素质不仅仅是指特长,更重要的是指内在的灵魂;素质教育的重点也不在于发展兴趣特长,而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其二将素质教育视为开设和增加选修课。无论大、中、小学,一提到素质教育,就联系到开设更多的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重视课程的广泛性、选择性是必要的,甚至可以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但素质教育所要强调的是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而非课程学习。如果对选修课不能正确理解和实践的话,它往往会变成妨碍学生发展的因素,而成为下一次“减负”的对象。
素质教育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关系 作用
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大分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音乐教育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重视。在我国提倡培养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班人的素质教育旗帜下,音乐教育作为不可缺少的一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能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一)音乐教育的涵义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音乐为媒介或手段,由施教与受教双方共同运作的活动。它要求受教者积极主动自觉地接受音乐,欣赏音乐,受到音乐的感染、陶冶、锻炼,实现音乐教育效应。
音乐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音乐教育被理解为培养音乐家或专业音乐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现在各大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如此。从广义上讲,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学科非常年轻,但在人类文明史上却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的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看到了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和陶冶人的情操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音乐使人们的性格、心灵得到陶冶和满足,情感得到升华。[1]
(二)素质教育的涵义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二、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文字、数字和音符”。[2]因此,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这一根本目标服务。
(一)音乐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1.音乐教育普及音乐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是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当代社会中,几乎人人都离不开艺术、离不开音乐。我们平时所听到的歌曲,电视、电影插曲等等都是音乐这个艺术种类的表现方式。数目繁多、题材各样的音乐种类融于生活之中,有待人们去欣赏、去辨别。因此,人们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就需要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在艺术欣赏中不断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把体会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反复这个过程,才能使人们真正充分的享受音乐、欣赏音乐,以达到与音乐的共鸣。
2.音乐教育促进德育教育
自古以来,中外的大家、学者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的教化作用。先秦时期“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3]。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孔子认为礼乐是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和谐稳固的重要因素。从个人角度来说,乐是美的形式和善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自己得到体验和感化。在“真善美”的音乐教育中,人们能够受到感化和教育。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常常是欣赏者积极主动、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把德育内容渗透进接受者的脑海中。这也是寓教于乐的重要体现。
3.音乐教育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是人类感性与理性思维的集中体现。历来的思想家、艺术家都十分重视艺术对于人情感的陶冶、对心灵的净化。音乐正是通过其内在的蕴意,通过悠扬的曲调,以情感人,达到感情的升华。正如1876年,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为他专场举办的音乐会上,听了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即《如歌的行板》后,感动的流下了眼泪。他说,在这首乐曲中,“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4]
4.音乐教育启蒙人的智力、提高人的智慧,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现代医学证明:人的创造才能主要通过右脑完成,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多半属于右脑发达型的人。右脑控制人体左侧器官并实施立体图像、艺术和形象思维功能,人的左右脑合理利用并和谐发展则能提高人的智慧,使人聪明。例如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喜爱音乐、精通文学,他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1993年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召开的“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上有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史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5]因此,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尤其是幼儿阶段就要加大音乐教育的启蒙作用,以便能最大化的开发儿童智力,促进其平衡全面发展。
5.音乐教育具有健全人类心理结构的作用,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
在古代《乐记》中就已谈到“乐行而清,耳聪目明,血气平和”明确指出了音乐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功能。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以悦耳的音响作用于人的兴奋神经,调节情绪、减轻压力。当今社会的发展十分迅速、竞争激烈。对每个人来讲,成功与失败并存。每个人的精神压力都异常巨大,尤其是青少年。因此音乐教育的这种调节情绪、促进人的身心放松、健全人们心理结构的作用就更加突显出来。
(二)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1.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门类的沟通
在素质教育的大内涵里,音乐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中的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音乐教育与智育、德育、体育之间;音乐教育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绘画、舞蹈等)之间都能很好的融合,在共同达到教化作用的同时,还能使受教者得到放松和休息,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途径。
2.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有很多人认为音乐教育是非必要的,是属于娱乐学科。因此,有必要加大对音乐教育重要作用的宣传,使社会公众加深了解和认识。只有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3.音乐教育内容、方法的多样化和师资力量的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引进教育、教学,当代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和增加。以前的教学方法并不继续适用于当今社会和学校,并且为了适应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教学方法也必须改变。只有教学方法和内容更贴近当今生活,音乐教育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三、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种,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来说不仅仅是教会他们唱一首歌,而是利用这些高尚优美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自信心,从而使他们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音乐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感动。
(一)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感化作用
音乐是人们健康氛围的感化力量。在优美、健康的音乐环境中,学生整体会充满活力、表现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使其精神振奋,能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对未来抱有美好的希望。这正是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所期望达到的氛围。
(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激励作用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保卫黄河》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呼唤人民保家卫国;《歌唱祖国》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对着全世界歌唱,宣誓了东方巨龙正在苏醒,祖国正走向富强;《生死不离》表达了在汶川地震中,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面对灾难的决心;《我的未来不是梦》不管未来有多苦,只要心中还有梦便能坚持到底、不断前进。
音乐教育能很好的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培养音乐审美能力,激发人们对音乐美的爱好与追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个体的熏陶与社会群体的和谐稳定有序、健康向上等功能与效应,是艺术教育所独有的,是智育、德育、体育无法代替的。[6]因此,音乐教育在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中,应发挥出它的积极作用,为造就一代在新世纪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高素质人才群体,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朱一平。音符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钥匙[J].艺苑,2006,(10).
[3]臧一冰,张巍。中国音乐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张鸣霞。试谈音乐课堂中的情感性的凸显[J].课程教育研究,2012,(32).
素质教育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高中政治作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在高中教学中居于主要地位,对其他教学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政治教学,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而且是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的重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政治教学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教学场地。素质教育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特征,并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为主要特点的教育。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对素质教育的深入理解,简要论述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内涵。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高中政治教师要关注全部学生的发展,这主要是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不再只关注个别学生的发展,而是以所有的学生为教育对象,旨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符合教育机会平等和教育民主的价值观,是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那么教师该如何在政治教学中实现这一教育理念呢?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以往应试教育下,教师只关注个别学生的发展,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才有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忽视其余学生,导致学生的发展是个别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设计多样的教学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机会。例如:在学习我国经济制度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个别所有制经济、集体经济的区分为切入点,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空间,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面临一定的困惑,并经过引导和思考自主获得提高,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形成期望,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很多教师发现,教师对学生传递出一定的期望值,学生会按照教师的期望方向发展,甚至会超出教师的期望范围,获得更高的发展水平。以前,政治教师多是只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出期望,对其他学生的期望比较低,甚至对一些后进生直接放弃关注,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主动性减弱,逐渐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发展的,并且学生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也告诉我们,要对每个学生都有信心,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可开拓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向每个学生提出一定的期望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政治学习更需要这方面的助力,促进全体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不仅要使所有的学生获得发展,而且要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因此,政治教学在教学的时候要坚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设计,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法和教学手段来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高度发展。
(一)坚持知识教学和智力发展的统一
政治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实现知识教学和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统一,传统教育中出现学生“高分低能”现象就是忽学生的智力教育,不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一味偏重知识教学,以为知识的增长就是完整的教育,实际上是片面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作为完整人的发展需求。因此,政治教师要在知识教学中,整合教学因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为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例如,教师要在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记忆和背诵知识,而要引导学习学会独立分析知识的结构,运用逻辑和抽象思维来辩证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哲学原理之间的关系和逻辑顺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获得发展,在知识的传授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二)坚持知识教学和情感价值观的统一
高中政治教学无法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学生作为有独立思想和选择需求的个体,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自身的看法和理解,知识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独立的体验和观点,教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关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熏陶、积极情感的确立。因此,政治教师应该积极挖掘教学中的内在因素,凸显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获得情感的教育,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形成完善的人格,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例如:在学习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示一些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使学生把基本的公民义务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建立积极的价值观,使学生内心对社会道德追求产生认同,内心产生崇高的道德感和自我约束与规范感,塑造学生的人格。
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不仅关注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而且是允许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并且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基本特征,因为素质教育并不追求均衡教育和发展,而是尊重学生个别差异性和不均衡性,使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倾向得到基本的尊重,使学生具备和享有发展的权利和自由。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贯彻落实基本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获得个体的独特发展。
素质教育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职业素质 职业情感 职业能力 职业体验 职业道德 职业机智
职业院校和普通学校在办学性质、办学方向、办学任务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职业教育是要实现受过职业训练的劳动者与相应产业领域的良好结合,是要将普通学生(即劳动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要通过教育谋求学生以最好的状态走进自己的职业领域。所以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有特定的内涵,必须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核心。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是实现职业院校学生选择职业、爱岗敬业、胜任职业的基础,所以笔者认为: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应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方向,要以学生未来的职业选项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从事专门工作的人员自身所具备的条件。 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等,但不同的职业对人的职业素质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的人对职业的适应能力也有差别。只有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人,才能在专门工作中“适应环境,影响环境”,开拓创新。笔者认为职校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专业方向,激发职业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学生的有些素质是可以通过培养获得的,有些则是不能的。选择专业方向要符合学生自身的基本条件,如色盲者不宜选择医生职业,口吃者不适合选择教师职业。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专业,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专业方向,是健全职业素质的基础。因此,职业学校除了应该在学校录取时要帮助学生明确所选专业方向外,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二次选择专业方向的机会。
专业方向一旦确定,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一般地,一个人真正考虑自己的职业是从高中开始的。而职业院校招收的正是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学生跨进职校大门就已经确定了某一专业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也就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活有了一个基本的定位。但是有的学生由于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心智不成熟,对未来的职业或所学专业了解有限,导致他们对职业前景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信心,职业兴趣淡然,职业情感淡漠。所以从职业院校方面来讲,让职校学生知专业,爱专业应该是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起点,是学好专业的基础。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套用这句话,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专业学习,一定会扼杀人的专业学习意愿,一定不会取得良好的职业成就。当学生对专业有了兴趣,有了情感,一方面,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和信心,另一方面,这种浓厚的职业兴趣和深厚的职业情感正是用人单位求之不得的,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没有用人单位会欢迎一个不热爱本职工作、不安于本职工作的职员。所以专业思想的确立、职业兴趣的培养和职业情感的建立是进行职业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
二、丰富职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偏重于培养劳动者职业能力的教育,它最具职业性,最贴近经济建设,最贴近劳动就业。所以职业能力是学生走向职业生活、走向工作岗位必备的要求和条件。
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共同构成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它是职业素质最基本的要求和核心内容。职业能力包含着专业技术能力、社会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等内容。学生职业能力的强弱是衡量职业学校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对于学生来说,今天的技能就是明天谋生的手段,专业的过硬是他们生存的本钱。所以,从学校方面讲,一方面,要进行职业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懂得专业领域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职业生活的基本规范、行业规矩、行业礼仪等。另一方面,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过硬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生一旦走上社会,就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上手快,这样的学生最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就业竞争日益强烈、用人单位将经济效益作为第一目标的今天,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就是获得岗位的钥匙、适应岗位的本领,因为用人单位不可能花钱雇用不能胜任工作的人或需要岗前再培训的人。以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三年的学习必须具备说、唱、弹、跳、画、手工等六项基本技能,必须具备说课、上课、课件制作等专业基本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学法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这是一个合格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素质,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能力,也就意味着缺乏从事幼教这一行业的职业能力,幼儿园是不会欢迎这样的幼儿教师的(即职业人员)。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职业实践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和职业体验
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实践一方面检验了职业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实际工作体验,有助于学生发现、弥补自身的不足,有助于学生查漏补缺,有助于学生确立学习的方向。
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新型劳动者的必要措施,实践教学是联系教育和生产两个环节的纽带,它能帮助职业学校实现职业教育以应用型、技艺型、实践型为目的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之一。职业学校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必须落实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实习、大型作业(或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为学生提供职业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学生参与到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会让他们常常衡量自己,看到通过职业教育获得的能力优势、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同时,学生从小课堂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面对的不仅是一种知识技能方面的重新认识和获得,而更多的是一种职业领域做人处事的原则和规范,这是在相对单纯的学校环境中无法获取的,这种经历和锻炼足以让学生受益匪浅。
四、加强职业自觉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教师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军人的“英勇奋战,保家卫国”,医生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财会人员的“遵纪守法、廉洁奉公”……都是职业自觉性和职业道德在职业素质方面的完美体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自觉性和职业道德修养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素质。它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同时它还对职业使命的完成起着保证和引导作用。
首先,所谓职业自觉性就是指一个人的职业角色定位和职业敏感性,是职业人员在自己的领域或专业里面必须保持的觉醒意识。比如,记者就必须有善于捕捉社会新闻的自觉意识,军人就要有善于捕捉战机的敏感性等。对于职校生来讲,学生选定了某一专业,就意味着将来有可能就业于某一行业,成为某一单位的职员,从而从事着某一职业,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角色意识和职业自觉性就成为职业素质教育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说简单就是要让学生时刻记着是干什么职业的,这样的角色定位,这种意识的获得会使一个人很注意从职业所需的学识、技能等方面去修炼自己,提高自己,也会使一个人很留心收集、捕捉有关的专业信息,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掌握行业的发展方向,这就是职业角色意识带给人的职业敏感性。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这样的职业觉悟,用人单位也不会长期聘用他,其结果所有的训练也就等于无效。
其次,要做好本职工作,除了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自觉性外,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职业素质的根本,它是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它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处事,任何一个职业工作者,都必须严格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意味着责任感的淡化,提高本职工作的质量将成为一句空话,就好比一个人民教师有足够水平的职业能力即教书育人的能力,但却不愿意好好教书、好好育人,这样的教师也许更可怕。所以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在强调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保证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应加强以责任感为切入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也是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最基本的要求。
五、培养学生的职业机智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机智和创新意识是一个人职业素质的综合体现,是职业人员向高层次发展的助推器。
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的常常是一种现成的理论,是一种条目化的规律、定律,而未来的职业生活并不是书本理论的重现、翻版,许多意想不到事件的发生更不是用现成理论就可以应付和解释得了的,怎么办?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非凡能力,一种敏感的职业机智,这种职业机智的获得会使一个人在面对新的意外情况时,能够迅速而准确的做出判断,并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专业措施来解决问题,如在紧迫的时间压力下能采取果断的行动;在发生不可预测的事件后还能获得完美的结果;面对可能出现的“死胡同”和突发的故障,能及时辨识并加以修正等等,它是专业(即职业)人员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达到熟练地步的表现,是职业人员掌握了高度专业技能和专业艺术的表现,它集中反映了职业人员的机敏性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真正的职业素质的最好体现。
六、加强关键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打开职业生涯的成功之门
下一篇:学前教育(优推4篇)